[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何依止善知识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75

如何依止善知识

  当我们值遇善知识时,又如何亲近并获得教授呢?若不善于依止,即使相遇,也可能错失良机。反之,若能与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生生世世都会得其摄受。关于亲近善知识,《菩提道次第论》中谈到如下几点要求:
 
  第一是净信为本。对于自己亲近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凡夫心是充满主观的,以这样的心观察世界,所见自然难以清净圆满。若不善于发现善知识功德,很可能会顺着凡夫习气寻其过失。如是,便无法对依止师生起净信和恭敬心。相应的,善知识所授教法也就无法对我们产生应有作用。所以,《菩提道次第论》特别强调“视师如佛”,因为我们不会对佛陀生起寻过之心。“视师如佛”的重点,不在于师长是否具备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而在于这种净信对修学有莫大帮助。
 
  第二是念恩生敬。在无尽生死中,我们所以能听闻佛法,种下善根,不曾离开善知识的教导之恩。不仅是今生的善知识,也包括过去生的善知识。若无善知识携手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所以,应时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
 
  第三是身口给侍,以身口意三业供养善知识。其中,又以依教奉行的供养最为殊胜,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亲近善知识的根本意义,是为了依照正确方法修行,直至解脱。
 
  对于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即使如此,尚不能穷尽佛法全部,是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无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此外,僧团难免龙蛇混杂。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摘自《皈依修学手册》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戒带给我们的帮助
下一篇:正见,是持戒的方向
 掌握八个修行核心
 僧伽禅修教育之未来展望
 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
 唯识三十论讲记
 解脱会让你失去什么
 佛像不是偶像
 《普贤行愿品》合刊编后记
 《菩提道次第》的实修理路
 道念的建立·僧格的养成
 佛法如何解决心理的问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睦[栏目:僧诗句集]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栏目:体慧法师]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8[栏目:智海法师]
 十二届:在开营式上的讲话(张宝岩)[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临终该如何破除障碍求生净土[栏目:法藏法师]
 钟声[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修行从心开始[栏目:如瑞法师]
 佛子行三十七颂 连载七[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如理如法增福德——纪念悟公上人圆寂三周年法会[栏目:传喜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五四)[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