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三十七)
 
{返回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21

辛二、断能立不应理诤分二:一、虽无实然观察应理 二、实有之观察不应理

“能立”指能成立诸法无生的观察。“诤”指对方诤论:真实中说有观察是不合理的,所以由观察抉择诸法无生也就不成立。

中观师分两步断除诤论:第一步、阐明虽然观察的心和所观境都无实,但名言中安立观察很合理;第二步、阐明如果承许心、境实有,安立观察反而不合理。

壬一、虽无实然观察应理

分二:一、阐明“虽然心、境无实,但依于名言而说观察是合理的”;二、断除“能观应成无穷”的妨难。

一、阐明“虽然心、境无实,但依于名言而说观察是合理的”

【若说:如你所说,能知、所知无有自性,则应成观察不合理。】

(“所知”就是所了知的境,“能知”就是能了知它的心。“观察”就是用心观察所知。)

实事师说:按照你的说法,能知和所知都不存在,这样说有“以能知观察所知”就不合理了,就像说以石女儿的眼睛观察兔角后抉择到兔角的体性一样。

本来没有石女儿的眼睛和兔角,怎么有观察兔角呢?怎么有由观察抉择到了兔角的体性呢?同样,能知无自性,所知无自性,怎么成立以能知观察所知呢?怎么由这个观察得出“诸法无生”的结论呢?

所以胜义方面,“以能知的心观察所知万法后,抉择为离戏空性”并不成立。名言谛中以能知观察所知后建立三世因果、佛是量士夫、佛法是解脱道等也不成立。

【答:有境观察心与境所观二者虽非自性成立,然此唯是相依观待而立。因此,这仅是依照“未审察、世间共许为真有”的名言,而说一切观察,故极应理。】

(“以自性成立”就是并非依他成立,而是本自成立。)

观察的心和所观的境不是以自性成立的,所以不成立实有的能知、所知和正理,也不成立实有一个能知以理观察所知。但我们说的“心”和“所观境”只是一者观待另一者而成立。所以我们说观察胜义或观察世俗,都只是依照“没有用胜义理审察、世间共许是真有”这样的名言,说到以理观察而抉择世俗中的因果、安立三宝是皈依处等等,或者说到观察而抉择胜义中诸法无自性等等。并没有说过实有能知和所知,实有以心观察所知而抉择诸法。

二、断除“能观应成无穷”的妨难

【对此,对方说:为悟入依分别而起的一切戏论法毫无实有,何时以自性不成立的能观或观察心观察一切境时,以彼能观不能自作对境而观察故,尔时第一能观又须以第二观察等故,你的能观应成无穷。】

“依分别而起的一切戏论法”,是指依于分别能知所知、自他、轮涅、苦乐等而现起的一切戏论法。“分别”是起戏论的原因。“戏论”没有自体,只是由分别现起的,所以毫无实有。这里说到中观师观察的对象是一切戏论法;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悟入戏论法毫无实有。

接下来“以自性不成立”是承接上面说的“观察心和所观境都不是以自性成立,而只是观待而立”,也就是心不是自己成为观察的心,它是观待境而成立的,所以没有自性,也是戏论法之一。现在要得出“一切戏论法都无实的结论”,就必须对“观察的心”也做观察,不然观察就没有覆盖到一切戏论法。

这样以观察的心观察一切境无自性时,能观者自己也要抉择为无自性,但它不可能作自己观察的境,所以又要由第二个心观察它。第二个心也要抉择为无自性,它也不能作自己观察的境,所以又要由第三个心观察它。这样推下去,观察者就没有穷尽的边际。既然没有穷尽的边际,那就无法完成这个观察,也就得不出“一切戏论法都无自性”的结论。

就像世界调查局要由调查得出“全人类都是假人”的结论,调查员本身也是人类之一,所以他又要被第二个调查员调查;第二个调查员也是人类之一,又要被第三个调查员调查,这样永远调查不完,就得不出“全人类都是假人”的结论。

【回应:于所观诸法观察而见无实后,领解不住生、无生等任何边,尔时于能观无有“是此”的取之所依或境,某时无有注心之依或境之故,彼有境不生,而寂灭一切戏论。由此说彼能观亦如波入水,于法性中以自性涅槃。】

“某时”指初学者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首先要对他指示“生不是有生”、“住不是有住”、“灭不是有灭”,要这样辨明二谛,世俗中有生、住、灭等相,胜义中是无生、无住、无灭等。“某时”指不必再轮番观察,已经能修到真实胜义的时候。这时,没有心投注的所依或境时,它的有境就不生起,而寂灭一切戏论。

像这样,这时不但是生、住、灭等,连观待生而立的无生、观待住而立的无住、观待灭而立的无灭等,对这些观察时,胜义中都根本没有。总之,一切生、无生等观待的境都是没有的。这时就不是住在无生、无灭等单空上,而是一切分别承认的、一切观待安立的全部没有了。

像这样,万法本来没有观待而成立的境,既然所观的境空无所有,怎么会孤立地生起有境呢?(比如虚空没有任何相,不会孤立地生起缘虚空的心。)所以根本不生有境的心,这样就寂灭了一切戏论。

“如波入水”,“能观的心”自己也在法性中以自性涅槃,就是它自身也离一切戏论了,在这么一个法性中入了。

先是对方提问:你们讲了能知和所知无自性,也就是真实当中能知的心不可得,所知的境不可得,这样还说“以能知观察所知”是不合理的。

中观师回答:

心与所观境,二者相依存,

依照世共许,说一切观察。

虽然真实中心、境都不可得,但按二取心识的现相来说,心和所观的境是互相观待而成立的。也就是:由于有观察的境,才成立是观察的心;由于有观察的心,才成立是观察的境。离境没有能观的心,离心没有所观的境。能观和所观不是本自成立,而是互相观待而成立。

(比如自己的心在观察:“身体存在吗?”由于有观察的境——身体,才成立这时有观察身体的心;由于有观察的心,才成立有观察的境——身体。离开所观的境,没有独立的能观的心;离开能观的心,也没有独立的所观的境。)

像这样,我们说的“观察身体”、“观察受”、“观察心”等一切观察,都只是依照世间的共许而说的。真实中得不到能观和所观,当然不成立观察。但分别心前有能观、所观和“观察”,我们是按世间共许的说法这样说的。

比如世间都说:“耳朵听到了声音”,他们说真的有声音、有耳朵、也有听到,这是人所共许的。但真实中审察时,声音微尘许不可得,耳根、耳识也微尘许不可得,既然不可得,哪里真的有耳识、有声音、有听这个作业呢?但我们不加审察,只按凡夫心前怎么现的、世间怎么说的,就那么说,说有清清楚楚的声音的相、有明明了了的觉知的心,而且有“耳识听到声音”。像这样就是依照世间名言而说。世间人认为听到了是风声、声音有多大、是怎么现的,都现了相,有明清了知的心,世间就说这是真的有。

同样的,世间认为有观察的境和观察的心,而且在做观察,这些是真的有。我们说有“观察”,就只是依照世间的说法而说的,不是“胜义中实有观察”而这样说的,所以这样说就完全合理。

何时能观者,以彼观察时,

亦须观察彼,应成无边际。

对方又说:你们观察的是“由分别所起的一切戏论法,毫无真实存在”(意思是:戏论法不是以自身的体性成立的,而是由分别现起的,既然是由分别现起的,那就毫无实有或没有自性。)。

那这样,观察的心也是观待境安立的,并不是本自成立,所以这也是戏论法之一,也要观察。而观察肯定就有能观、所观,不可能自己观察自己,所以又要用第二个心来观察它。第二个心观察它时,也是观待所观的境才成立是观察的心,所以也没有自性,也是戏论法之一,因此又要用第三个心观察它……。像这样,到什么时候完成观察呢?观察完成不了,怎么能得出“一切戏论法无自性”的结论呢?

中观师回答:

观察所观已,能观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彼亦涅槃。

回答非常妙!对所观的万法观察到究竟时,见到任何法都不住生、无生等一切边。“边”是相对“中”说的。离了一切边,就是“中”。堕在边上,就是住在边上,或者住在分别心所立的戏论上。

观察万法的真实体性时,最终看到任何法都不住一切边,也就是每个法原本不住在分别心所立的任何戏论边上。比如观察一张桌子,观察到无分微尘时就像虚空一样了不可得。既然不可得,就不是实有的一个,也不是实有的多个;也不是前有后有的常,也不是先有后灭的断;也没有从彼处来到此处,也没有从此处去到彼处;也不是“有”的性,也不是“无”的性;也不是住在上下、左右等任何一方,也不落在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一时;既不落在有边,也不落在无边,也不是“既是有、又是无”,又不是“既不是有、又不是无”。像这样见到不住一切边后,能观的心就没有了所依的境相。因此说“观察所观已,能观无所依”。

“无所依”是什么意思呢?注意开始两句——“心与所观境,二者相依存”。能观的心不可能自己成立,而是要依于攀缘境或投注在境上才能发起,如果所观的境离一切相,那能观的心依什么发起呢?没有攀缘或投注的境,就不生有境的心,所以说“无依故不生”。所谓的“境有则心有,境无则心无”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观察一根柱子,首先心只有攀缘柱子的相才能发起观察,比如衡量:这根柱子是实有的“一”吗?这时心就缘着“柱子”和“一”的影像;然后又缘着这根柱子的上、中、下三部分,观察上面不是下面等;接下来又看到“只是三个不同的部分,没有一根柱子”,这样就衡量到没有实有的一根柱子。像这样,心缘着所观的境不断地观察。到观察彻底的时候,就见到柱子原本离一切相,这时能观没有了可攀缘的相,有境的心就自然不生。所以说“无依故不生”。

“说彼亦涅槃”:由于见到一切法不住在任何边上,心就没有可缘的境,这时无心可生,寂灭戏论。自己明了能观的心它也是本来无有、自性涅槃。或者说,能观的心一旦寂灭了攀缘,这就是寂灭一切戏论,不是另外有什么寂灭戏论。这时心领会自己寂灭戏论,不是还要别的心来观察才知道它是寂灭戏论,因为自己就是寂灭戏论!


{返回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三十六)
下一篇: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三十八)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六)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十五)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四十五)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一)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四十九)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四十八)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二十八)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三十)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二十六)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四十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六道轮回”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栏目:陈兵教授]
 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3.承事师长[栏目: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相应7经 自身内的过去未来无常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增支部1集330经[栏目:增支部1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