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请入普贤愿海(三)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63

每天必修的功课

以下要讲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为什么普贤行愿是生生世世的必修课?

福德十愿→大果

有人说:我们好好做功德,自然得到清净的果报,为什么一定要凭借发愿来得果呢?像农民耕耘自然就有收获,哪里要观待发愿?

这样的认识是只见一点,不见全部。见到的一点是修积功德自然获得果报,没见到的是:修积功德后,以发愿印持回向能使功德增长、广大、无尽。错误是,以“修持善法本身能得果”这一点否认发愿的增上作用。这种邪执不加以破除,就会障碍主动地运用发愿来创造殊胜果报,就像不通达致富方法的人守定一亩三分地,而拒绝更大的发展一样。

下面用两个比喻来说明。

绘画的比喻:

比如,一张宣纸和一块墨价值一百元。画家匠心独运、挥毫泼墨,很快就在上面画出一幅意境优美的荷塘月色图。固然,纸墨不必要观待画家也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不能以此否认画家的绘画具有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其实,加入了画家绘画的因素,才让纸墨变成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普通的一张纸、一块墨,在画家匠心独运的挥洒之下,形成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悬挂在艺术殿堂里供千万人观赏,甚至成为国宝,流传百世。

所以,不能说“纸墨本有它的价值,何必要请画家来绘画呢?”这样的眼界就太低、太窄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这颗灵妙的匠心,它的起用能赋予纸墨伟大、不朽的艺术价值,让它从一百元的纸墨顿时变成价值上千万的艺术珍品。所以,技艺很值钱,外表上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起用就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所以,定数中有变数。纸墨原材料的价值是定数,加上画家的技艺,就会形成新的巨大价值。画家的技艺能让纸墨变成无价。

人民币的比喻:

虽然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使用者的运用能让它的价值发生变化。比如这一百元可以上饭店吃一顿,转化为能量,起到滋养身体的作用;也可以投资入股,在股票升值时,上涨为一千元;还可以印刷内含无上甚深妙法的佛经,成为无价的法宝。

所以,定数中有变数,一百元是定数,配合使用者的意图和方法,能使它的价值发生种种转变,操作方法越高明,形成的价值越大。

以上的比喻启发我们,修积了种种功德,等于做成了一块好材料,在此基础上,必须要有意识地运用发愿来赋予它更广大的价值,以求引生最殊胜的果报。

学过电子学的人知道,电子线路中有一种放大器,它的作用就是把微弱的信号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倍地放大。我们的心就是这个放大器,每当我们做了功德,千万不要忘了念修《普贤行愿品》回向这个能让功德无数倍增值的重要环节。

相比于佛法的大道,绘画只是小技。能在自己心上刻画好普贤行愿,才是伟大的丹青妙手。愿的庄严并非绘画艺术可比,它是在用心描绘未来如海菩提行的庄严,也让所作的功德成为广大不可思议。

所以,做完任何功德,都必须在心上画一个普贤行愿的法界行海图,没有画上,就非常遗憾,那就只是一张贫乏的“白纸”,没有气象万千的大愿庄严。

要画好它,一、要把心融入普贤行愿的意境;二、要“胸中有丘壑”,整个普贤行愿的内涵要非常熟悉;三、要“笔法”纯熟、精湛,要有大气,“运笔的技艺”就是内心随文作观的能力,“大气”就是整个吞尽一切普贤行海,横遍竖穷,无穷无尽。后两条来自对普贤行愿的深入领会、掌握,需要有闻思修的功夫。

引向未来的愿力

有一段话说:“庄严佛法界是大事,只是修持功德还不能成就,因此必须要凭借愿力。就像牛虽然有力量能拉车,但只有依靠驾御者才能使牛的力量有所指向,到达目的地。清净大愿也是如此,福德如牛,愿如驾御者,两者要互相配合,才能引向大果。”

这一段重点地提示我们,单单修功德还不够,必须配合上发愿,才能引向菩提大果。人驾御牛车的比喻是说,牛虽然有力气能拉车,但没有驾御者引导,牛东奔西走,没有固定的走向,也不可能走到目的地。牛有力量拉车是比喻福德能感果,人驾御牛比喻愿力的引导。

庄严佛法界是最伟大的事,不凭借普贤行愿的力量往佛果上牵引,单单修持福德,能引向佛果吗?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凭借愿力的引导,才能趣向佛果,愿能把功德引向所愿目标。

我们可以问自己:哪个法能引导我走未来的路呢?血肉的身体能引导我吗?物质的财富能引导我吗?珍宝、衣服、轿车、洋房能引导我吗?这些无心识的无情物怎么能引导我呢?这样一反问就知道,能凭借的只有自己当下的心,只有用心来引导心。

再这样思维:怎样用心引导自己的未来呢?未来不会来到现在,现在也不会和未来同在,只有运心往所愿的方面作意发愿,才能以愿力导向未来。除了这样做之外,再没有其它办法。所以,发愿是以心引导未来的唯一方法。

比如射箭,由最初发箭的力量,箭离弦之后就会射向目标。发箭是现在法,箭的飞行是未来法,由现在往未来的目标上发力,就能引导箭射向目标。这个比喻对应在心上就能领会,我们以心往所愿的目标作意发愿,就能让功德朝着目标去实现。这是我们引导未来的唯一途径。

由射箭的比喻还能得到很多启发,比如:箭射得准,就能正好射中目标,可见发愿时作意一定要准确;发箭的力量大,速度就快,可见发愿时心一定要猛利;箭随着往哪个目标发射,就能射向那个目标,可见发愿可以广阔地用心,朝着菩提行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发愿。

普贤行愿的愿力发射,正是对无上菩提的修行最全面地指向,最广大地指向,无穷尽地指向。把这些特点和上面说的结合起来思维,就能深深地相信,要成就无上佛果的功德庄严,要实现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要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是必须殷重修持、绝不可缺的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处在修持的哪种阶段,只要想成就佛果,都必须配合着普贤行愿来修,不然,单修功德而不修普贤行愿把它引向佛果,终究不可能成就。以这个原因,大乘修行人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这才是大乘修法的结行殊胜。

注意,通常所说的三殊胜,最后的结行回向殊胜,就是指做完功德后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印持来回向功德,由此就让功德成为成佛的正因,这一点万分重要。

有人问起“印持”的意思,按照藏文直说,就是“已经盖完了章”。我的理解:盖了章是表示生效,一定会发生效用,比喻所做的功德一旦以念修普贤行愿回向盖好了章,就会按那样发生效用;或者,印章上刻有很多文字,一盖印,这些文字就顿时都印在纸上,我们依《普贤行愿品》如理地发愿回向,一条条愿义随着就盖在自己心上,就能让修行的功德往所愿的方面去实现果报。

这就像机场的指挥中心对机场上的众多飞机发出指令之后,飞机就开始起飞,朝着目标四面八方地飞行。我们的指挥中心唯一是自己的心,我们引导自己未来的方法唯一是往未来的目标作意发愿,心中一发愿,就会往所愿的方面趣向。无上菩提道和果的重点都含摄在普贤行愿的所愿中。所以念修《普贤行愿品》发愿回向,就是直接把心引向这些所愿境而发起希求心,往出家、持戒、不忘菩提心、不离同分菩萨、不离善知识等的方面发心趋向,往摄持正法、利益众生、趣入圣者境界、趣入净土、成满普贤愿王等的方面发心趋向。

整部《普贤行愿品》就是一颗大印,上面有如海的行愿文字,按照每一条愿的愿文如理作意,就把未来礼敬、称赞等等一系列的道果趋向指令全部清晰地盖好了,一条条未来心上的路,都通向了无上果地。

以上这些是对印持的理解。由此就明白,没有普贤行愿的印持,无论做什么功德,都成了没有圆满的回向。修行有前行、正行、结行三部分,按普贤行愿印持回向是任何修行的结行殊胜,缺少了它,就等于没有了结行,缺少了三分之一,这样怎么能成功呢?所以,每天修法后,做功德后,必须加上念修普贤行愿回向,这是终生不可一日缺少的修持,是从现在直至成佛不能缺少的修持。

以上讲了做任何功德都要配合普贤行愿来修,才成为大乘的殊胜修法。

讲到这里,想起上师法王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比如,上师朝五台山、峨嵋山等的神山、朝礼印度金刚座等的圣迹,每次传法、修法的前后,都一定配合《普贤行愿品》的念修。上师在引导千千万万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时,也是以念修普贤行愿作为基础来开展。在转绕金刚座时,上师是以《普贤行愿品》的四句偈为主来发愿(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为什么要这样事事配合《普贤行愿品》来修持呢?在《愿海精髓》中能看到上师的愿力:愿毕竟圆满普贤行愿所说的如海菩提行。圆满菩提行海是菩提道的究竟目标,所以,上师事事都往这个目标上发愿,做任何功德都按普贤行愿发愿。

反观我们,是否忘失了根本呢?我们布施、放生,功德做了一些,数字上念了一些,马上就非常满足,不去想更重要的发愿的方面。只有一种炫耀的心态,什么回向也想不到。或者,我们出家僧人接受施主的供养,但好好地为施主、为众生发愿却一点也没有。或者,闻思上,只觉得这只是听了一点,不会去珍惜闻思的功德,殷重地以发愿作印持,常常是敷衍了事地念两句。这些现象并不是别人造成的,这是自己内心没有尊重普贤行愿的缘故。

大恩上师的话:“现在我对什么都不希求,但对僧众每天能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却有强烈的希求心。如果僧众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我住在世间也觉得有意义。”通达显密法海的法王如此重视僧众念诵《普贤行愿品》,我们的态度如何呢?是不是轻视《普贤行愿品》,认为这不是重要的修法呢?

我们务必要观察清楚:未来成佛的果并不是在物质上形成的,也不是在身口上形成的,而是由内在的普贤行愿力形成的。所以一定要把虔诚的发愿融进去。说很有钱用在很多佛事上,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把普贤行愿融进去。说很有功德,处处去过、拜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把普贤行愿融进去。

在放生时、在上供下施时、在闻法修法时、在朝山礼佛时,一定要配合普贤行愿来发愿,哪怕供一杯水、献一朵花,也要配合发愿。有发愿就会形成无限的功德,结成无量无边的果实。这样做,不管做什么功德,都决定在做真实的佛事。所以一定要这样来印持。世俗成佛的缘起,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普贤行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们的心还不够诚,没有全心地融入,所以没有发挥出普贤行愿的力量。如果事事都能虔诚地随普贤行愿发愿印持,那就离成就不远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大邱有一所非常著名的中医院,是韩国佛教曹溪宗庆北协会鲁东明居士经营的。鲁东明在当时闻名全国,他事业成功的后面有母亲伟大的母爱在里面。

丈夫死去很早,母亲发愿要把儿子培养成中医。这个女人没有把儿子送到大学,而是送到中药房当职员,学习中医。(那时还没有中医院,只有中药房。)

到了第一个中药房,再没有可学的时候,母亲又把孩子送到另一个中药房学习医术。在那里直到把能学到的都学好了为止,又送到第三个中医房,最后那里的师傅印证了儿子的医术,说他可以独立开中药房时,母亲就给儿子开了一家中药房。

但是在忠清道的小小村间开的中医房,连维持生计都很困难,开得并不成功。

这时,母亲就做百日祈祷。半夜别人都在睡觉时,母亲起来,用凉水沐浴,然后去挑井水,在家后面的一块很平的石头上放上水,为儿子的成功做祈祷。

有一天,她端着清水正往房间后面走时,感到手和碗沾在一起。她吃了一惊,立刻把碗丢下,碗并没有从手指上掉下来,更吃惊的是,她抓碗的地方,留下了深深陷进去的手指印。这以后,这个女人就在手指沾上的地方端着水碗做祈祷。

百日祈祷之后,她得到了指示:“带着孩子往南走,到有‘大’字的地方,就在那里,你的儿子会成功。”

母亲和儿子就离开家乡来到了大邱。在大邱,她的孩子鲁东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单单是一杯净水,也不可能有实现愿望的功能。但是有一颗虔诚的心、一颗坚持的心,在佛前供上净水,把心力融进去祈愿,最后是那么真实地实现了。所以,发愿没见到结果,不是愿没有力量,而是自己没有诚心。

还有一个例子:隋朝有个叫华严的年轻女子。有一次,一位圣僧来到她们村里,她很想去做一次供养,但自己没有钱财,只有两尺粗布。正当她伤感自己贫穷、不能修福时,忽然看到房梁上有一团杂乱的稻禾,她取下来得到了十粒黄米。

她边剥黄米的糠皮边想:我要拿这十粒米和两尺粗布供养一次僧众。她没有衣服不能出门,直到天完全黑下来了,她才弯着腰往僧众的住处走去。

快要走到僧众的房屋时,她把布远远地抛向僧房,之后恭恭敬敬地把十粒米放入饭桶,心里诚心地祝祷:我前生悭贪,今生感受穷苦,我现在对着佛陀求哀忏悔,以微薄的供品供养僧众,如果我的贫穷从现在开始消除,就愿饭器中的米饭变为黄色。祈祷之后,她哭着回到家里。

第二天早上,饭器中的米饭果然变成黄色。人们知道了这件事的缘由,都非常感叹,好义之士纷纷慷慨解囊,以财物救济她。后来,华严出家学道,做了一名修行人。

华严的供品很微薄,但她的心很虔诚。她供养时,用虔诚的祈愿印持,愿力很快就发生作用,让米饭变成黄色,消除了她的贫穷。

这些故事能加强我们的信心。我们缘着《普贤行愿品》深深发愿,无形中,愿就引导着心,按照如海的普贤行愿,铺开来形成万万千千的菩提路。普贤愿的力量不可思议,往菩提行海的方向发愿,一定会引导我们的心,从一生到无量生,从一世界到无量世界。这个行愿力一定会辐射开来,变现出无量无边的普贤行、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

正因为未来自利利他的成就都是由普贤行愿流现的,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直至成佛,恒时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

普贤行愿与净土

问:学习《普贤行愿品》对于修持净土有什么大利益呢?我们认真地学习了《普贤行愿品》,学到最后,会得到对净土更新更深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特定的学习《普贤行愿品》的因缘。

以我们的学习经验来说,讲偈颂时,讲了七支(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的七个部分)之后,又讲愿差别的十六个部分,一愿一愿都琢磨了“所愿求的是什么”、“有何种利益”、“为什么要发此愿”等等,这样一路讲下来,到了“趣入圣者行境的愿”、“随学诸佛、随学文殊、普贤的愿”时,感到一步步在往上升,已经达到了高潮,在朝着高深的地道、朝着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引着心去希求,但此后一转,普贤大士以身垂范,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无量普贤行愿,普度法界众生。这样的表现,给人触动很深。只要一路如量地学下来,到这里会产生非常大的对西方净土的认识。自己的心是会得安慰的。

一般我们会疑惑:一个凡夫该不该现在发普贤行愿呢?这样广大的行愿发了之后,到底怎样去实现呢?心里会没有底,恐怕是要三大阿僧祇劫、转无量生才能修成功的事。但本经最后指明一条捷径,以导归极乐来圆满普贤大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一条条思维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之后,会恍然明白,一部普贤行愿就是立志求证大菩提普贤行海的境界;而一部弥陀愿王正是加持我们迅速实现普贤行愿,阿弥陀佛的发愿力投注在这个重点上面。看到每一条普贤行愿都能在弥陀愿海里找到加持实现的愿文。这就给了我们极大的保证:我们在修习普贤愿王的基础上修持净土,往生之后以阿弥陀佛的悲愿加持,一定能圆满实现所发的每一条愿。因此,我们希求成就无量普贤行,就会把一切心愿都归到一个核心上,就是通过往生极乐来成就愿王这个核心上。

这样,就更加会欢喜地发普贤愿,因为发普贤愿并非空谈,而是可以很快实现的。只要过了这一生短暂的几十年,就能踏上净土,马上就实现普贤愿王。这是非常快速的,就像从家里出门坐车行驶一小段路,就到了机场登机飞向天空。看到自己能走到这条路,就有勇气敢随经文来发普贤愿,而且会着重发普贤愿。另一方面,也会全力以赴地求生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是凡夫成佛的关口,是一成一切成的关口,一旦往生,自己的一切发愿、一切修持,都不会落空,而且,像画龙点睛一样,以前所画的龙身各个部分,经“往生极乐”这一点睛之笔,就一切都活了,都飞起来了。理解了这些,会加强我们往生的信愿。

所以,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之后,会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生起很大信心,会对往生生起强烈的愿望,而且会非常尊重净土法门。有些道友修净土宗,有自卑心理,认为我其它都不行,只能修净土这样愚夫愚妇修的法。这种认识很不正确,净土法门是极高深而又极平实的法门。学了《普贤行愿品》之后,自己会加强信心加深信心。

进一步细心地体会,还会认识到“普贤愿王导归极乐”是一代圣教的指归。《普贤行愿品》的结尾发人深省,一部《华严经》最后归到《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最后又归到自他导归极乐世界。这里面有大问题,点出了普贤愿王的核心是归向极乐,一代圣教的指归是“普贤愿王,导归极乐”,一切众生成佛的关键也是“普贤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大士以身垂范,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最后以悲心观照沉溺苦海的无量众生,也是发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大士这样示范,是给我们表演成佛之路的走法。普贤菩萨是我们的榜样,他怎么发愿,我们也照着发。他求生净土来圆满大愿,我们也求生净土来圆满大愿,按这样走,决不会错。这样认识清楚了,自己求生净土的心就会非常坚定。

再一点,会认识到在往生时普贤行愿的重要。经上明显地提示:临终时,身体、名声、权势、财富全等于零,这时候只有愿王能引导我们一刹那顷往生极乐世界。

这显示了愿在往生关头所起到的极端重要的作用,最终要依靠愿力来往生。这让我们看到普贤行愿的牵引作用。愿力的作用是不虚的,平时真正有发愿,这时愿力就现出来,引着心只求往生成佛,因此就和阿弥陀佛的愿相应,往生西方。

不仅如此,这个普贤愿还会在往生之后辗转不断地起作用,这种起用是尽未来际不断的。也就是,往生后莲花化生,得佛授记,显现利生的大事业,究竟成佛——在这从始至终的过程中,普贤愿王都起着极其关键、强大的作用。

我们眼光要放得长远,现在努力串习普贤行愿,将来得利益是极大的,这边串习进步一点,那边往生后的成就就会快一大步;这边能把普贤行愿串习得很好,那边就能以愿力全分地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

所以现在就要把十大愿王和十六种愿差别装在心里,串习熟练,一点点地引发自己的希求心,把它修积得尽可能强、尽可能深。这个大愿的能量蓄积充分之后,一遇阿弥陀佛,佛一点,就能飞起来,就像火箭燃料充足,一点火就能升天飞行一样。所以,普贤行愿是修持净土上等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成就菩提的基础。

明朝袁宏道[1]居士的《西方合论》有一段话说:“修净佛国土者,当发大愿。一者不为福田故愿,愿为一切众生,生净土故。二者不为眷属故愿,愿治一切如来家,生净土故。三者不为病苦故愿,愿医一切世间无明等疮,生净土故。四者不为转轮王故愿,愿转诸佛如来*轮,做大法王,生净土故。五者不为欲界故愿,愿离一切微妙五欲,生净土故。六者不为色界故愿,愿离一切禅著,生净土故。七者不为无色界故愿,愿尽种种微细流注,证无量相好身,生净土故。八者不为声闻辟支故愿,愿以福智二严,饶益一切众生,生净土故。九者不为一世界千世界故愿,愿代无央数世界苦,拔一切世界众生,生净土故。十者不为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众生故愿,愿代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众生苦,拔一切众生,生净土故。若能如是发大愿者,最后刹那,决定当如普贤愿中所说。是故当知愿为截苦海之舟航,导极乐之明师故。”

以上的十条愿完全含摄在普贤行愿中。如果我们有真正的愿力,为了实现十大愿王和十六种愿差别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最圆满的因,最能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成佛的大愿相应。阿弥陀佛创建净土就是希望众生生到他的世界去圆满普贤行海而圆成佛果,所以最希望我们发普贤愿。我们以普贤愿求生极乐世界,临终以大愿的力量决定会引着我们的心,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普贤行愿前前后后都贯通了,都思维清楚了,再看净土愿这部分,就会明白,这是在给我们示范:现在该怎样朝着这条一生成佛的大道对应着发愿。

这一点,很多人粗心大意,很快就滑过去了。其实,要注意的是每部分如何具体地发愿,而且,要在心中依样引发。多少人都流于表面,没有落实。这四颂是誓欲临终时没有障碍现见阿弥陀佛,一刹那即往生极乐世界;誓欲往生极乐世界之后,现前就成就所有的普贤行愿,利乐一切众生界;誓欲得佛授记之后,化身无量,周遍十方,利益众生。这是展示往生成就之路初、中、后每一步的走法。我们按照每部分的愿文,一条条地落实发愿,就是首先把圆满的种子都种好,将来就会圆圆满满地结果。

这里的重点是要得解(得到认识),一旦得解,心态就会随着改变,就是会意识到:我现在要在净土愿的每个环节上,努力去积聚愿的力量,现在积聚了这分愿力,将来就会在每个环节上都发挥作用。由此就会主动地去落实这组净土愿的每个环节,对应着这条成佛之路勤恳地串习发愿,从而改变以往的盲目状态。这就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效果。

总之,学好了这部分,就能让我们往生净土的发愿得到提升,可以开发广大、长远的往生大愿。经过了这个过程之后,心里装的就是一组非常完整、广大的往生愿。在愿上开展得广大、长远了,往生的信愿就得到了提升,这时修起来,心量非常开阔,信心非常充足,修持净土非常有动力,方方面面的作用都会起来。

最后要说的是,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来人间的一件大事因缘,就是要接引我们这些有缘人,修持普贤行愿,导归极乐世界。这是现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上师自己就是这样示现的。作为善财童子的化身,上师领受了普贤菩萨的法教,也如普贤菩萨示范的那样,大力引导众生在修持普贤行愿的基础上,求生总集数百亿佛刹庄严的无与伦比的极乐世界。因此,我们要跟随法王如意宝,走这条以普贤愿王导归极乐的成佛之路,而且,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从今生到未来世,在十方世界中把无量无边的众生从烦恼大苦海中度到极乐世界去。

[1] 相传,五祖戒禅师的后身是苏东坡,苏东坡又转世为袁宏道。蕅益大师说他少年颖悟,坐断一时禅宿的舌头,赞叹他的十卷《西方合论》,字字从真实悟门中流出。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请入普贤愿海(四)
下一篇:请入普贤愿海(二)
 岩洞老人颤抖歌讲记(四)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三节课)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五节课)
 共修《岩洞老人颤抖歌》内容(一)
 请入普贤愿海(二)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三节课)
 至尊门措上师祈祷文(三)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九)
 自我教言
 解脱要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六祖坛经讲记 第69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发愿文[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世尊说万法是为引一切机宜同入佛法[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信受持戒入智慧门[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九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不守戒就是末法[栏目:宣化上人]
 幸福的方式[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明星学佛为哪般?[栏目:宗舜法师]
 生活中如何放下我执?怎样才能不轻易对事物产生执著?[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十三、什么是无神教?[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