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12、对照《讲记》理解下面这句话:“因此,乃至承许有、无等边之间,当有违害,然灭一切边执,以无过故,如何能害?如刀不能斫空。”并在座前放一茶杯,对茶杯的四边进行破析,看哪些方面仍然理解不到位,而能被违害。
 
{返回 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38

12、对照《讲记》理解下面这句话:“因此,乃至承许有、无等边之间,当有违害,然灭一切边执,以无过故,如何能害?如刀不能斫空。”并在座前放一茶杯,对茶杯的四边进行破析,看哪些方面仍然理解不到位,而能被违害。

答:先要认识什么是有边、无边,以及它们为什么不正确,对此,《讲记》里作了解释:“乃至承许有、无等边之间,也就是在自心承许有色法、有心法,或者有生、有住、有灭等,以及承许无实有、无生、无住、无灭等边之间,就都不符合究竟实相,因此就被具正量者违害,也就是会被圣者现见实相的现量以及以教理引生的比量所违害。”

有边就是那些被承许存在的“色法、心法,或者生、住、灭等”,自心中对它们的执著,就是对有边的边执;无边就是那些被承许的“无实有、无生、无住、无灭等”,自心中对它们的执著,就是对无边的边执。

那么会落入有边和无边的色法和心法究竟是哪些呢?

从在此之前全知麦彭仁波切已经作了介绍:

1、“凡庸执有事为常、一,有部、经部师见为微尘及刹那性而害之。”可见对凡庸来说,承许有边就是“常”和“一”的法的存在,这是比较粗的有边,在认识还没有提高的时候,直接就否定它们的存在,就是无边。

以茶杯为例,看着它的时候,认为它从买来那天起,一直就没有变化过,这是它的常,是有边的一种。但是仔细看看,它已经有磨损、有褪色,看来茶杯已经变了,那变化快到什么程度呢,只要时间在移动,它就在变化。只是凡庸的认识没有跟上这种变化,认为它还是不变的,这种不符合茶杯实际的认识,就是常执;

再来看,粗看茶杯承许是完整的一个,这个完整的“一”,也是有边,茶杯本身是由陶瓷、釉做成的,陶瓷中又有很多的成分,它们最终都是由最小的微尘所组成的,那么它的完整性其实就不存在了,这种不符合茶杯实际的完整一体的认识,就是对茶杯“一”的执著。

而以粗大的分别意识缘着茶杯,心里想着这个常、一的杯子是没有的,这是落入无边了。

2、“彼师许微尘实有,复为唯识师以破生似决定理而遮除”。可见承许有边还包括境中实有存在的微尘。这是比较细的有边。

也就是说,这个茶杯,在小乘有部与经部师的心目中,就应该是在极为快速变化的一堆微尘了。但是通过唯识师的生似决定理,就可以给破除掉。

3、“唯识师许实有识,又为中观师以离一多因等胜伏而遮遣。”可见在境中彻底找不到茶杯后,观修者有可能还会承许它是以一种心识无二方式存在,这是微细的有边了。

也就是说,这个茶杯的相,在唯识师心目中,完全是一种识了,而这又可以用离一多因给破除掉。

而后面的两种,是凡庸所想象不到的,也是初学者所容易忽视的,但是随着观修的深入,这种执著就有可能会浮出水面,而否认它们会出现在相应的分别意识前,则落入了无边中。所以在抉择大乘空性正见的时候,就应该通达它们有边与无边的虚妄性。

既有既无边,就是承许同一个法上,存在着有和无的两种现象,非有非无边,就是认为同一个法上,同时存在着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的现象。

对应到茶杯上,既有既无边,就是在缘着茶杯的时候,认为常、一的杯子中,同时存在无常、非一的性质,或者是微尘组成的杯子,同时存在微尘灭除后的样子,或者这个识同时有识灭除后的境界存在着;非有非无边,就是承许对上面的认识,完全进行相反的想象。

那么四边遮遣后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对应眼前的茶杯,就是需要放下缘茶杯的四边执著。对于凡夫初学者来说,不可能将四边同时遮遣,需要一个个地去破掉。

这个境界的比喻是:“如刀不能斫空”。如果有个所缘东西,刀可以往上面劈,但虚空没有相,刀没有可劈的地方,不可能砍虚空。同样道理,圆满抉择无有任何所许戏论的大空性,灭一切边执,将现前通彻无障无碍的心性。


{返回 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13、以不了义法的三个特征“有密意、有必要、以理有害”,来分析《般若品释》第6讲中的“无任何遮现相的中观师”。
下一篇:11、认真理解《讲记》中对“有情自言见虚空,观彼虚空如何见,佛说见法亦如是,非见余喻所能说”的讲解,打坐五分钟,并观看眼前的虚空,观察它到底是什么?接着再打坐五分钟,以虚空来对照并体会境、心、心的本性。
 27、分析“断诤”中“彼等摄义”的结构,并总结你学习这段摄义的启发。..
 29、请分析寂天菩萨对数论派的遍计神我是如何进行逐步破除的。
 25、请分析全知对“于能诠大乘教断诤”的注释中,从“诸声闻部认为”到“..
 32、有人说,前面问题中关于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的道理,在《金刚经..
 28、复习《讲记》第22讲中破俱生我的内容,并仔细对照自相续,分别找出..
 2、寂天菩萨说:"故求灭苦者,当生般若慧。"请问你学般若法门的目的是什..
 3、什么是《般若品》里诠释的世俗和胜义?以这两个法相和自相续对照,能产..
 23、在于果利他断诤中,寂天菩萨说“譬若摩尼宝,如意树满愿,……菩萨虽..
 13、以不了义法的三个特征“有密意、有必要、以理有害”,来分析《般若品..
 22、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与心对话 第三章 舍与得 2 精神扶贫[栏目:与心对话·嘎玛仁波切]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六十九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瑜伽跟佛有没有关系?学佛的人应不应该练瑜伽?[栏目:法清法师·问答集]
 法王接受海涛法师专访之开示[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Chapter 12 - Devadatta[栏目:The Wonderful Dharma Lotus Flower Sutra]
 佛门礼仪(明法比丘)[栏目:佛门礼仪常识]
 露营[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