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12、对照《讲记》理解下面这句话:“因此,乃至承许有、无等边之间,当有违害,然灭一切边执,以无过故,如何能害?如刀不能斫空。”并在座前放一茶杯,对茶杯的四边进行破析,看哪些方面仍然理解不到位,而能被违害。
 
{返回 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33

12、对照《讲记》理解下面这句话:“因此,乃至承许有、无等边之间,当有违害,然灭一切边执,以无过故,如何能害?如刀不能斫空。”并在座前放一茶杯,对茶杯的四边进行破析,看哪些方面仍然理解不到位,而能被违害。

答:先要认识什么是有边、无边,以及它们为什么不正确,对此,《讲记》里作了解释:“乃至承许有、无等边之间,也就是在自心承许有色法、有心法,或者有生、有住、有灭等,以及承许无实有、无生、无住、无灭等边之间,就都不符合究竟实相,因此就被具正量者违害,也就是会被圣者现见实相的现量以及以教理引生的比量所违害。”

有边就是那些被承许存在的“色法、心法,或者生、住、灭等”,自心中对它们的执著,就是对有边的边执;无边就是那些被承许的“无实有、无生、无住、无灭等”,自心中对它们的执著,就是对无边的边执。

那么会落入有边和无边的色法和心法究竟是哪些呢?

从在此之前全知麦彭仁波切已经作了介绍:

1、“凡庸执有事为常、一,有部、经部师见为微尘及刹那性而害之。”可见对凡庸来说,承许有边就是“常”和“一”的法的存在,这是比较粗的有边,在认识还没有提高的时候,直接就否定它们的存在,就是无边。

以茶杯为例,看着它的时候,认为它从买来那天起,一直就没有变化过,这是它的常,是有边的一种。但是仔细看看,它已经有磨损、有褪色,看来茶杯已经变了,那变化快到什么程度呢,只要时间在移动,它就在变化。只是凡庸的认识没有跟上这种变化,认为它还是不变的,这种不符合茶杯实际的认识,就是常执;

再来看,粗看茶杯承许是完整的一个,这个完整的“一”,也是有边,茶杯本身是由陶瓷、釉做成的,陶瓷中又有很多的成分,它们最终都是由最小的微尘所组成的,那么它的完整性其实就不存在了,这种不符合茶杯实际的完整一体的认识,就是对茶杯“一”的执著。

而以粗大的分别意识缘着茶杯,心里想着这个常、一的杯子是没有的,这是落入无边了。

2、“彼师许微尘实有,复为唯识师以破生似决定理而遮除”。可见承许有边还包括境中实有存在的微尘。这是比较细的有边。

也就是说,这个茶杯,在小乘有部与经部师的心目中,就应该是在极为快速变化的一堆微尘了。但是通过唯识师的生似决定理,就可以给破除掉。

3、“唯识师许实有识,又为中观师以离一多因等胜伏而遮遣。”可见在境中彻底找不到茶杯后,观修者有可能还会承许它是以一种心识无二方式存在,这是微细的有边了。

也就是说,这个茶杯的相,在唯识师心目中,完全是一种识了,而这又可以用离一多因给破除掉。

而后面的两种,是凡庸所想象不到的,也是初学者所容易忽视的,但是随着观修的深入,这种执著就有可能会浮出水面,而否认它们会出现在相应的分别意识前,则落入了无边中。所以在抉择大乘空性正见的时候,就应该通达它们有边与无边的虚妄性。

既有既无边,就是承许同一个法上,存在着有和无的两种现象,非有非无边,就是认为同一个法上,同时存在着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的现象。

对应到茶杯上,既有既无边,就是在缘着茶杯的时候,认为常、一的杯子中,同时存在无常、非一的性质,或者是微尘组成的杯子,同时存在微尘灭除后的样子,或者这个识同时有识灭除后的境界存在着;非有非无边,就是承许对上面的认识,完全进行相反的想象。

那么四边遮遣后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对应眼前的茶杯,就是需要放下缘茶杯的四边执著。对于凡夫初学者来说,不可能将四边同时遮遣,需要一个个地去破掉。

这个境界的比喻是:“如刀不能斫空”。如果有个所缘东西,刀可以往上面劈,但虚空没有相,刀没有可劈的地方,不可能砍虚空。同样道理,圆满抉择无有任何所许戏论的大空性,灭一切边执,将现前通彻无障无碍的心性。


{返回 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13、以不了义法的三个特征“有密意、有必要、以理有害”,来分析《般若品释》第6讲中的“无任何遮现相的中观师”。
下一篇:11、认真理解《讲记》中对“有情自言见虚空,观彼虚空如何见,佛说见法亦如是,非见余喻所能说”的讲解,打坐五分钟,并观看眼前的虚空,观察它到底是什么?接着再打坐五分钟,以虚空来对照并体会境、心、心的本性。
 30、请分析破除胜论外道许色为我的方法,并与破数论外道的方法相比较。..
 17、请比较实事师、唯识师、中观师在见解上的异同,并总结下下宗到上上宗..
 11、认真理解《讲记》中对“有情自言见虚空,观彼虚空如何见,佛说见法亦..
 1、般若品的第一大科判是“应需生起道之主要——般若——之理”,虽然只有..
 19、认真理解并体会全知的这段释文:“凡成立识实有,则于无分一体的实有..
 13、以不了义法的三个特征“有密意、有必要、以理有害”,来分析《般若品..
 29、请分析寂天菩萨对数论派的遍计神我是如何进行逐步破除的。
 12、对照《讲记》理解下面这句话:“因此,乃至承许有、无等边之间,当有..
 16、既然世间人的无患根识所取的境和八地以下的菩萨在出定时所见的相同,..
 22、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心学[栏目:蔡惠明居士]
 The Woman At The Well[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第三章 六妙门念佛法要 第五节 还源念佛三昧门[栏目:六妙门修证全书]
 为什么说不能轻视因果[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净宗法语大观 第一编 净宗缘起[栏目:大安法师]
 弘一律师论唐密(林武贤)[栏目:弘一法师思想研究]
 忍辱有两种(妙华法师)[栏目:忍辱]
 相应8经 烦恼的询问经[栏目:相应部 38.阎浮车相应]
 小善、中善、大善[栏目:雪漠]
 一贯道的道亲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