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22、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或者是指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
 
{返回 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24

22、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或者是指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

答:这一颂指点出了现量照见究竟实相。就在这实和无实都不住心前的这个时候,再没有其它所缘的相,因此这时没有任何耽著所缘,极为寂静。但是初学者如果没有深入领会这些教言的意义,仍然会对样殊胜的教言误解到“无边”,而进入到错误的无分别歧途之中。

因此提问中提到的两种情况,要具体分辨,对于已经对法界实相获得了思慧的修行人,则按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正确地契入到无有任何戏论的法界实相,但是对于还没有对法界实相获得思慧的修行者来说,则上述两种情况均执著了“无分别”这个所缘相。

那么真正的无分别智应该是怎样趋入,执于无分别的歧途会有哪些呢?

对此,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作了明确的开示:“自相遍知者,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

其中“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是误入了第五种——执息念。执息念是心里一直在执著“什么也不执著”,但这本身就是一种执著。

“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是误入了第一种“不作意”。即以根识见闻觉知到了万法,但不在第六意识用语言去对应它们。凡夫的人法二执有俱生与遍计两种,俱生执是累世形成的执著习气,遍计执是后天形成的执著。一般而言,凡夫对于见闻觉知到的万法,都会有俱生法我执,不以第六意识去用语言对应,只是不生起遍计执而已。这种状态,就像还没学会说话的婴儿一样,安住于了俱生执之中,根本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

这五种误区,在《辨法法性论释讲记》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讲解,请大家对照自相续,认真进行研读。


{返回 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23、在于果利他断诤中,寂天菩萨说“譬若摩尼宝,如意树满愿,……菩萨虽入灭,能作一切义。”意思是佛陀能像摩尼宝和如意树一样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给众生带来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利益,那佛陀是否就像外道所谓的“大自在天”、“上帝”那样,是万能的呢?
下一篇:21、结合“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故见幻女时,见者空习弱。”分析幻师的问题是否也在自己的身上存在,应该如何加以克服。
 13、以不了义法的三个特征“有密意、有必要、以理有害”,来分析《般若品..
 4、如何才能更好地“吃透其中的科判和文句,明白它们所指的实际含义”?并..
 18、《净水如意宝》中介绍了名言中否定自证识的四大过失,这四大过失之间..
 23、在于果利他断诤中,寂天菩萨说“譬若摩尼宝,如意树满愿,……菩萨虽..
 6、世俗的意思是虚相,那么是否一切的虚相都是世俗?
 14、仔细思考幻人是什么,如果说自己、亲戚、朋友、同事、路人等都是幻人..
 1、般若品的第一大科判是“应需生起道之主要——般若——之理”,虽然只有..
 32、有人说,前面问题中关于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的道理,在《金刚经..
 3、什么是《般若品》里诠释的世俗和胜义?以这两个法相和自相续对照,能产..
 17、请比较实事师、唯识师、中观师在见解上的异同,并总结下下宗到上上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栏目:宗净法师]
 降伏其心 一 如何参话头,关于夜睹明星[栏目:万行法师]
 喜乐的曼达拉 喇荣(一)[栏目:喜乐的曼达拉]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九卷[栏目:净空法师]
 僧教育欤?俗教育欤?——关于僧才培养的现代性思考(段玉明)[栏目:佛教与教育]
 精进不止 更兴名山——访九华山佛协会长慧庆法师[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