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22、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或者是指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
 
{返回 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63

22、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或者是指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

答:这一颂指点出了现量照见究竟实相。就在这实和无实都不住心前的这个时候,再没有其它所缘的相,因此这时没有任何耽著所缘,极为寂静。但是初学者如果没有深入领会这些教言的意义,仍然会对样殊胜的教言误解到“无边”,而进入到错误的无分别歧途之中。

因此提问中提到的两种情况,要具体分辨,对于已经对法界实相获得了思慧的修行人,则按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正确地契入到无有任何戏论的法界实相,但是对于还没有对法界实相获得思慧的修行者来说,则上述两种情况均执著了“无分别”这个所缘相。

那么真正的无分别智应该是怎样趋入,执于无分别的歧途会有哪些呢?

对此,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作了明确的开示:“自相遍知者,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

其中“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是误入了第五种——执息念。执息念是心里一直在执著“什么也不执著”,但这本身就是一种执著。

“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是误入了第一种“不作意”。即以根识见闻觉知到了万法,但不在第六意识用语言去对应它们。凡夫的人法二执有俱生与遍计两种,俱生执是累世形成的执著习气,遍计执是后天形成的执著。一般而言,凡夫对于见闻觉知到的万法,都会有俱生法我执,不以第六意识去用语言对应,只是不生起遍计执而已。这种状态,就像还没学会说话的婴儿一样,安住于了俱生执之中,根本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

这五种误区,在《辨法法性论释讲记》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讲解,请大家对照自相续,认真进行研读。


{返回 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23、在于果利他断诤中,寂天菩萨说“譬若摩尼宝,如意树满愿,……菩萨虽入灭,能作一切义。”意思是佛陀能像摩尼宝和如意树一样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给众生带来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利益,那佛陀是否就像外道所谓的“大自在天”、“上帝”那样,是万能的呢?
下一篇:21、结合“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故见幻女时,见者空习弱。”分析幻师的问题是否也在自己的身上存在,应该如何加以克服。
 18、《净水如意宝》中介绍了名言中否定自证识的四大过失,这四大过失之间..
 6、世俗的意思是虚相,那么是否一切的虚相都是世俗?
 12、对照《讲记》理解下面这句话:“因此,乃至承许有、无等边之间,当有..
 21、结合“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故见幻女时,见者空习弱。”分析幻师..
 16、既然世间人的无患根识所取的境和八地以下的菩萨在出定时所见的相同,..
 24.分析从“大乘若不成”到“有诤故应舍”的思路。
 14、仔细思考幻人是什么,如果说自己、亲戚、朋友、同事、路人等都是幻人..
 13、以不了义法的三个特征“有密意、有必要、以理有害”,来分析《般若品..
 25、请分析全知对“于能诠大乘教断诤”的注释中,从“诸声闻部认为”到“..
 9、中观胜义谛现空双融中的显现,是否唯是指虚相的正世俗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