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证悟者既然安住在轮涅不二的境界当中,但他又要度化众生...什么样的方式
 
{返回 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76
问:顶礼上师,证悟者既然安住在轮涅不二的境界当中,但他又要度化众生,请问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这个世间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

答:因为他具足大悲周遍之力。

我们说过,信心和慈悲心分为有缘和无缘两种,即便成就者当时在轮涅无二之中,他的无缘之慈悲心还是永久不灭的,也就是说,他度化众生的力量和慈悲之心是永远不会熄灭的。这种力量就犹如真正的太阳自然会散发出光芒一般任运自在,因此他的慈悲心从不间断,救度众生的力量也时时存在。

我们时时都在讲解诸佛菩萨的加持是无处不在的,就是在讲解这一点。什么才称之为真正的佛呢?真正的佛并不仅仅安立于外相庄严之上,而是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乃佛的境界,即断除二种无明,证得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乃佛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当中,成就者的无缘慈悲心是永久存在,因为这是他本具有的功德,所以这种加持时时都在众生的面前,但至于我们能获得多少加持,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信心之上。

问:成就者所看到的世间和我们所看到的世间应该是不一样的吧?

答:我们说成就者是遍知的,那么你自己是如何理解遍知的呢?例如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都是公认的成就者,面对同样一个地方,他们是否能知道自己所居住的是什么地方乃至是否能认得出眼前所看见的那些人呢?当然是知道到的,因为我们能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认得清眼前的景色,他们是遍知自然是知道的。

但是,我们平常的知道的是有限的,因为作为凡夫,我们的智慧是有限的,但成就者的智慧是无限的,所以面对同样一个对境的知道,他们所谓的知道是一种层次更高也更广大的知道,是一种遍知。

往昔我们说过,第六识的规律是一心只能一用,但我们在初步开始修学禅定的时候,为了令自己散乱的心寂灭下来,有时反而可能会堕入一种无念的状态,但这可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因为我们此时若只有无念,而不具有一种明了的状态,不是真正的智慧。

例如我们用很锋利的菜刀切菜,如果一开始就让你一边安住一边切菜的话,可能你会把手指全给切断了,这就告诫我们,现前我们的明分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智慧。所以,成就者与凡夫看待世界区别可以先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返回 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我把随身佩戴的您和喇嘛仁波切的相片不小心给弄丢了怎么办?
下一篇:“嗡 啊 吽”这三个字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如何解说?在密法当中有什么特殊含义?
 未及时回向之行持有何过失?
 初学者尚未证悟觉性,如何在禅修中初步呈现明分?
 如何护持这种轻松愉快的状态?
 初学者应如何观想皈依境?皈依境在自己面前的距离多远?多高?多大?..
 我平常不喝酒,但每逢节日与家人朋友见面的时候,难免要沾一点酒,请问这样..
 从有相定趋入无相定的趋入点在于五根识,对吗?
 只要受皈依戒就行了,了解不了解皈依戒的学处不重要,这样的做法对吗?..
 请解释五种共同学处的内容?
 修学密法是否需要积累资粮?
 回向分为几种?各具备何种功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福德日记9月24日-要累积多少功德才够?[栏目:福德日记]
 努力开发慈氏学,振兴真正佛陀教——介绍韩镜清教授[栏目:慈氏学·专题栏目]
 阿弥陀佛灌顶开示 第十二世太锡度仁波切[栏目: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