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5.不教根生
 
{返回 善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65

(一)公案本文

药山惟俨禅师见园头栽华次。(缘起现象界,自事生产,乃丛林之制。禅师见园头在种菜,又伺机教化学人矣!)

师曰:「栽即不障汝栽,莫教根生。」(历缘对境,虽不能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但乃先学习诸法不受、不为法缚,而能不将所受之法尘深植入心田里。)

僧曰:「既不教根生,大众 什麽?」(未识禅机,说东顾西,起妄想推度之心,始有此语。)

师曰:「汝还有口麽?」(未有正知正见,等於无口。)

僧无对。(悟者无咎,不悟则快参。)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阿赖耶识是本来的心性,它有能藏、所藏、执藏叁种特性,并具有可熏性,可熏习成自种子,所以发生或经历了什麽事情,且心常常在想,每想一次就熏习一次,越熏越重就成重大而先应果的种子。

恋爱中的男女,想着另一半,想了一次以後,就多一次的想念,所以两个人的心越粘越紧,越搅和在一起,这个就是爱欲的种子。修行的人刚好相反,要使种子淡薄甚或无住,以前做过或熏习过的事,在打坐时气就会跑进脑筋左右脑里面,右脑会储存念头,左脑短暂记忆一些影像,不管念头也好,影像也好,你体内的气旺时扫到它,它就会很快地起现行、起念头、影像。

起现行的时候,你能不去抓它,不去执着这个境,就是圣人的境界,但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还很执着的!做不到就去想、去抓;你能不执着,就能淡薄,慢慢地一次、两次、叁次的,可以练习面对境界的时候,不执着内心所起一切的境界,不执着就是慢慢得到解脱智慧了,以前念头起的时候,执着抓了它後,就有第二个念、第叁念、第四个念出来啦,之後就像堤防溃堤一样,惊涛骇浪的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你能够面对境界不执着的话,不起第二念、第叁念、..,就像看电影一样,看的是电影,不是我的故事,但其实是你的前尘往事。如果理念不清楚的话,未能去执,而把内心的感受,或内心所起的影像、念头,以为真的是我,那就完蛋了,要知道:这不是你,是你的业种!

2. 释题

「不教根生」是什麽意思?简单讲是行者悟後在淡薄习气,显现空无自性,让外尘、内缘种子均能不黏,达到「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之境界。以前熏习一种习气,若误认此习气为我,常说「我喜欢、我讨厌」的话,那就没办法解脱了,没办法自在了,这是十足的根深柢固。所以已熏的习气要去转,你要用尽佛法去转它。再下来,根未生的境缘,你所新看到的、所新听到的,不要再熏习,不熏习就是不让根生。如何做到不熏习,就是不要常常打妄想,每熏习一次、两次、叁次就有印象,法的根性就生啦!你说你很喜欢某艺人,喜欢!看就看吧!看完电视、电影後就完了,不要再去想得很多。若无聊时就想想某艺人,长得很帅,温柔,..,很好。没事就这样想,一天想好几回,愈想愈多,这就是让根会生长,根生长就是一个种子,这样我们所种的种子愈熏愈厚重、愈来愈熟,你天天念着某艺人,脑筋内都是他的影像,最後你就会得暗恋症。

当你听到一句话,说者本来是无心之言,但你听後很在意,尤其死要面子的人,人家说你今天怎麽穿这件衣服?不合身呀!看起来不是很好看,「不好看、不合身」听一听就算了,「不好看、不合身」是他的观感,你穿衣服是蔽体、御寒,他管你要怎麽样。如果你一听心就不舒服、放不开面子问题,人家这麽讲,你就很在意,今天想、明天想、後天想,这样「根」就生了,变成很在意别人的观感。

修行的人,不管是什麽事情来时,自性会自应缘,应缘过了,就过无踪迹,就像《楞严经》里面讲的「来无所粘,过无踪迹。」缘过後,即使你要再去找它的话,因为以前没有熏习过,所以你要想,有时候也想不起来,这样怎麽会被粘住呢?下一次,再听到那些话,你听一听,笑一笑,笑了以後就忘记了,明天也忘了,根本就不当一回事情,那就过去了,这句话就慢慢的淡掉。

我们凡夫会有烦恼,都是太善用我们的心,太用我们的心念,然後不是一次熏,是无数次地重复熏习,所以就变成什麽样子呢?种子会发芽,发芽就会结果;我们的心,如眼、耳、鼻、舌、身等识所面对的境,不要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这样就不会让它根生,你就能无所谓烦不烦恼了。大小事情能都无所谓啦!逆境、顺境来,我都能无所谓啦。

如果阿赖耶识无记忆的话,不就像石头一样,那佛性本来是具有空、不空两面的,不就不能成立了。故行者要从不叫根生,慢慢练到根种後不黏,黏後无碍、无烦的地步。阿赖耶识有叁种功能,一能藏、二所藏、叁执藏,能藏就是刚刚讲的可熏性、有熏成种子後而藏;所藏就是我熏成的种子,凡夫对所藏的种子执为真、执为法中有我。圣人的阿赖耶识也是有可熏的,只是圣人能藏、所藏後不去执取,他的心可以想种种的念头,但是却没有挂碍。

你以前做很多的坏事,有时候打坐也好,没打坐也好,或者是触境生情,产生各种的回想,这时候念头起来,要面对它,淡淡的面对它,不要去执取它,一执取它就完蛋了,执取就有无数的念随之而起,然後随念就迷失了。

《楞严经》云:「五蕴本幻有,非因缘,非自然性。」面对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所现的一切法,本不具有真实的因缘法,不是用自然的体性去应对,那是用什麽去应对呢?用凡夫所养成的个性、习气、毛病等去应对,凡夫就活在这个迷幻不真的世界里头。如果圣人的话,他知道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不是因缘法,我的体性就不会去真实应对,也能在自性面对妄境时,不起妄想相应,这就是虚应照境,圣人面对境却能自在无碍。

如《楞严经》里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举「梅乾」例子,我们的「想阴」是不是很旺盛?是不是平常就喜欢胡思乱想?在谈到梅乾、梅子时,现在没有梅子或梅乾可放到嘴巴里面,光讲就会引起「想念」,想到这个梅子就会流口水,分泌唾液了,这根本就没有因缘,没有一个真正的梅乾给你吃。就是有真正的梅乾在手中,都还没放到嘴巴里面,怎麽会流口水呢?是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气毛病跟经验,知道吃到梅乾,口水就会直生出来。所以要流口水生津,光想梅乾就好了,这就是非因缘,非自然性。

能知道这道理的话,解除困境其实很简单的。譬如在饥饿受不了的时候,像上次某地发生水灾,如果被困在一个地方,没有东西吃,就闭着眼睛打坐观想--我现在在吃汉堡、手扒鸡,想想怎麽吃,等一下就饱了,没有吃就饱了。饥饿也是习气和妄想造成的,你这样观想,假的吃也就吃饱了,满足你对真实的心意念,其实这些都不具有因缘法。所以说修行就是面对一切境界最好能够熬得住,有因缘就坦荡荡面对,没有因缘就少动这些念头,不要常起妄想。

3. 语体文解

本公案起自药山惟俨禅师,随机教化学人之境缘机峰。「药山惟俨禅师见园头栽华次」,惟俨禅师走到菜园处,看到园头在种菜、栽花等情事。在古时候,丛林往往都是自事生产,尤其百丈禅师立下禅宗丛林道场规矩以後,一直都是这样,一日不做,一天不食。如果有天你说:「我今天没有办法出坡,没有办法跟人家一起工作。」那你今天就不要吃饭。

有些出家师父自己从事生产,不受人供养。每个人对修行的执着,不能说对与错,每个人的执着都代表其自己修证的境界。师父不受供养,你说这个师父很好,他不拿你的钱。他自己从事生产也对也不对,若从自利来讲是对的,若从往後要成佛来讲,不够慈悲,将无众生可度,因他在菩萨因地时,不受众生供养,不与众生结缘。

我们供养法师,常自以为法师是受施於你,其实是互有所得,而且往往你受得多。譬如说你供养法师,法师就要将修行功德分一点给你,你不要以为供养法师就像在施舍一样,不是的!因为法师接受你的供养,代表他慈悲,给你种福田,如果他说:我自己修的还不好,我怎麽可以受你供养?很多人都有这种观念。刚刚我讲了,受、不受供养,也对!也不对!没有慈悲心时,我不跟你结缘,我知道跟你结缘,我修的还要分你一点。真的修的不好,也不能随便受人供养,我们这个禅宗公案讲义里面,有一则在讲此事实。

以前在印度有个和尚,修得尚未见性,偏偏有两个父子对他很虔诚的供养。最後这位和尚死了,死了後就变成木耳,长在生前供养他的两位施主家庭园里。木耳就是木头上面的蕈种,长出一朵朵的木耳,这木耳非常的鲜美硕大,且专供此父子两人看得到、采得到。他怎麽会出生做木耳呢?而且只有这对父子看得到,因为他欠这两位父子的供养。他们供养和尚,和尚因在世无有利益他们之事,故死後要还他们,所以别人看不到木耳。他们父子摘了木耳後,木耳又会长出新的来。

有一天,有位祖师大德来,父子俩就请示:「为何我们後园的地方,一直长出一朵很新鲜的木耳呢?」这位大德有神通,就说:「他就是你们以前所供养的法师所变现的,因为他没有真正的实修,没见性就受你们的供养,所以现在在还你们的债。」此大德又问老者:「你今年几岁?」老者说:「八十叁啦!」大德说:「再过叁年,此木耳就将消失了。」结果叁年後老者死了,木耳不再长了,因为该还的已经还完了。

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只因我们没有神通看不透,确实是这样。所以很多人很小心不受人供养,但如果是菩萨不受人供养,你说发菩提心要成佛,那以後要度谁?故行菩萨道时就要跟人结缘,所以菩萨不应怕这个,一切是因缘法没有错,好来好还,恶来恶还,有来有还,他应没有挂碍,这也就是菩萨的见地。所以我们了解这些的话,就可以判断那个师父抱着什麽心态,他修到那里。如果他说:「我自己德性不足..,不受供养。」那他继续修;如果修得不错、很好,又怕跟人结缘,那就放开心念,广结善缘。

讲经说法也是一样,你不要看,那位法师一上台就是几千、几万人,像我们在这里讲,最多也是叁、四十几位,少的话十来个,可能是以前结缘的太少了。

又有段公案说,有个法师他讲经说法,讲的非常好,刚开始讲的时候,都坐得满满的,但时间愈久,愈讲人愈少..,到最後剩下叁、五个。他觉得很伤心,於是去请教一密宗的师父说:「为什麽我讲得好,但却不叫座呢?」密宗师父就说:「因以前你没有广结善缘呀!现在来听的就是以前结的缘,跟你有缘的才会来听。结过很多法缘的法师,一上台就是几千、几万人来听,他结的缘多,是再来的菩萨。」

「那我怎麽办呢?」密宗师父就说:「没关系!二十年後保证你的弟子一大堆。」「怎麽说二十年後弟子一大堆呢?」师父就教他念咒法,并对一些馒头加持念咒。念咒完後,就叫他将加持过的食物,拿到田里去 布,与田里昆 、蚂蚁、..等结缘。吃到这些食物的众生就结缘了。不久以後,这些众生类就死掉了,昆 的寿命很短,因这些因缘(咒语、功德)而出生做人,二十年後好汉一条,师父又说:「那时候你讲经说法,他们都是你的弟子。」如果要修菩萨道,就要广结善缘,才会有徒众听你讲经说法,不然你再怎麽讲,都没有人来听你讲的。

回到公案,师曰:「栽即不障汝栽,莫教根生。」你现在在种菜也好,种蔬果也好,你要栽,我不妨碍你栽,把它栽下去後,不要让根生长开来。禅师讲这话你或许不懂,他是在指导你修佛法。也许你说禅师怎麽搞的,疯疯癫癫的叫我种,又不要让菜扎根,根不长不是死掉了吗?

其实禅师是假借这个境在开示佛法,按语说「栽不障汝栽」,即谓当你面对因缘境界来的时候,所看到、听到的,要做到「来无所黏,过无踪迹」。简单讲一句话就是「诸法不受」,很简单!一切法我不受,一切法包括善、恶、喜、乐,一概不受是什麽?已经证到解脱了,有解脱见地时,你骂我,我不痛不 ,你损我,我没有感觉,你拍马屁也没用,所以八风吹不动,什麽都吹不动的话,诸法不受时,就解脱啦!还有什麽烦恼障呢?

难就难在讲起来很简单,我们常去对境起「受」。很多人当下有佛性,当下佛性能如如,如被长官大骂一顿时,当时没有表情、没有反应,也没有不痛快或是痛苦,当下真的是像佛一样的修证。但等到回去之後,就不是这样!哭!生气!越想越不甘心。做饭时要加盐巴,结果加到醋,要加醋的,又加到盐巴去了,搞得心不在焉。然後饭吃不下去,来个劲吧!喝点什麽酒来提提劲吧!人家说当下看得开,好像过去了,其时往往过了以後才糟糕的。

什麽是真正解脱?所谓诸法不受,就是当下如如不动,完了以後,过无踪迹,做到这样,不要去回想、不要去看它(心)。它在闹的时候,用句话骂它,怎麽你又去想它,因这样不好受呀!

所以诸法不受,就是起码有了真如圆觉的境界,我们要是有这个能力「不为法缚」,不受一切善、恶、顺、逆境界绑住了,才是解脱,其实不是它绑你,是你自己去抓的。

我们常讲的「诸法本 ,庸人自扰之。」我们眼睛、耳朵所面对一切境界,它是它,境是境,都是我身外的人、事、物,发生在我周围之间,它们是它们,一切的人、事、物所现的一切法,本来就跟你格格不入,不属一体,偏偏你去抓它,抓了它以後自己就困扰自己。

譬如说我们在看电影,我们都是同情正义之士、大侠等,大侠都是好管 事的,修行时你不要去当大侠,大侠就是庸人自扰的人,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然後就自以为有正义感,要出来修理人。对,很好,把坏人杀死了,或者是先被坏人杀了,不管谁杀谁,反正今天被你打死了,你下一世就得还他一条命,看起来你是很有正义感,但是我们人跟人结怨,是你跟他,不是正义感跟他,正义感跟他没有关系的,都是你自己跟他结了怨。为了正义感,本来两个没有关系的人就干起来了,你说这世界还会太平吗?

我常说:修行要懂得「因果」,因为「因果」是佛教的最基本的理论。讲是很简单,人家看你一眼,就把人家揍一顿。你没瞪他一眼的因,也就不会有被打的果;即使是你修的很好,懂得很多的佛法,就不会被揍吗?照揍不误,因果还是在的。修行就是因不要去造,不需要的怨不要去跟人家结。结了以後就不要後悔,该还的时候,不要不担当,这就是懂得因果道理。

把心空掉,把你的内心空掉的话,那对目前的一切法呢?可以不受!你以前所造的因,如果起现行的时候,我们可以照样不受,这样不就可以转境了吗?  譬如说以前你杀了人的影像,从脑筋现出来的时候,那时候你害怕、忏悔、..,都来不及了,面对这些影像的时候,你要能像在看电影一样,与我无关地如如不动,不要起这个念、那个念。若没有此定力,就完蛋了!万法本心,内心的境界起那个像,定要把它看成幻假的,不要去抓它,一抓它就完了。

初学者都要行忏悔法,拜八十八佛、拜大悲忏、..,当然很好,清净我们的内心,以前所造的因,我现在要忏悔..等等。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对那些境不会再有罪恶感,反而能坦然地面对它。我们说众业本空、福也是空、罪也是空,故说罪性本空。你能够做到面对境不黏的话,这辈子所造的坏事情,我小时候所做得无知事..,以前总是有一种罪恶感,常常没有办法解脱,都是自己习气去抓那个境所致。

譬如说有位同学今天没来上课,他说他那天预知会发生事情,结果真发生了事情。我问:「你怎麽预知呢?」他说:「有个境示知会发生事情,就真的发生了。」发生好事当然无所谓,但坏事你当真!就会发生。我常说若修行人让体知的坏事真的发生,就该被打屁股。因你不能脱黏,认假为真,才会真的发生坏事。你对境要说没这回事,心入空无,即能转境。你预知要发生事情,不能转它,当然要发生。修佛法要能诸法不受,预知要发生事情是以前的因,现在修佛法学到诸法不受,那个果会起现行吗?不见得起得来,就是起得来也会化减掉,时、空会改变,缘也在转变,看你的心有没坦荡荡、有没有无碍、不黏。

我们常讲六根中,每根都有六个毛病(动、静、根、觉、空、灭),你可以觉知是什麽因缘或什麽事,未来好像要发生什麽事情,是在觉的毛病中,此时要能诸法不受,不要知道以後,天天想、天天烦恼、天天怕,愈怕愈会中奖,不要把梦境当真,不要说:「好像梦中发生什麽影像,真的发生了!」很神是吗?看我的预知能力很强,预知的都很准。你搞什麽呀!怎麽解脱?这跟凡夫一样,凡夫跟着命运在走,即使你预知了,还跟着命运走,那你跟凡夫有什麽两样呢?一个是真正的瞎子,一个是有眼睛的瞎子,这两个不是一样吗?

虽能预知,但有什麽好高兴的?还说修得不错,如果说修到诸法不受,即使知道有事要发生,但我不去抓它,时、空在改变,往往事情还是会发生,刚好0.1秒的误差,发生了却能没事。譬如说他感觉必须要到高雄去,真的应缘去高雄了,但是去的时候路上若能小心、沈得住气,不要不耐烦,不要看到前面有车塞住开不动,耗在那里,气就来了,一生气就完了,就应缘,当然事情就发生了。不能动气,不能够有不耐烦的心,我们会发生事情,一定是你不耐烦,沈不住气。所以保持一个平常心的话,去照样去,但不见得会发生事情。

你不去的话,该发生的事情,不是就不会发生?要看看你对事是否无心、不黏。若是凡夫,当然随业流转,上次不是讲:有一个人犯水厄,他想即然犯水厄,那我不去游泳就好了,不去玩水没事了。在家里不出门,哪知道业力还是躲不过!他在家里想写毛笔字,就拿了一点点水放在砚台内,浅浅的水,磨、磨、..突然人就趴到桌上,脸朝向砚台,鼻子吸入墨水,就这样死掉了,水厄还是躲不过。修行人当然不怕出门,因心要坦荡荡,真正出门去还是不会有问题。若你一直执着这个事情会发生、会发生,所以就应缘了。

算命者嘴巴灵光的「黑白讲」,你要察觉,要抱持着这个心态,我照样出去,我们修行的就是要修到诸法不受,不要常常想一件事情,真的!真的!会这样、会那样,若如此,好!真的就发生了。

你要抱持的心态是:不要执着心所感知的,是真、是假,都能无碍,对一切法都无所谓。把觉知的事空掉,就当做跟我没关系一样,不要一直跟它扯在一起。「动、静、根、觉、空、灭」六结使,最重要的是要悟空(第5阶段),虽然还没到「灭」的境界,但是你能入「空」就能不被业来转。

僧曰:「既不教根生,大众 什麽?」师父你叫我栽,不阻碍我栽,栽下去不要浇水,让它根不要生长出来,那这个蔬菜、水果苗会死掉的,那大家要吃什麽?这位僧人搞不懂师父在教化什麽,所以就答说:「不让根生,那大众吃什麽?」他是在对境打妄想,不会思索师父语中背後的意思。

禅师就骂他:「你还有没有嘴?还有口吗?」我们以前讲过木头人常讲话,有性不能言,修行悟到空的话,他不喜欢讲话。一般木头人是木讷,不会讲话的。没有悟到本性的木头人,偏偏爱讲话,每天在讲;修到一个境界时,要空掉心念,所以就没念可起,就不会讲话。你还有没有嘴?喜欢用嘴说话,说些无意义的话,代表没有修证的境界,没有正知见,故被骂了也搞不懂。

这是个很好的公案,懂的人真的能做到不被一切法所缚,不要去抓那些人、事、物到内心里面来,形成一种根本烦恼;那一个人唱得好,那一个人唱的不好,都是外在的境界,要能不教根生,不要去抓外境植入心中来烦恼,自己让它滋长而烦恼。

( 85 年 8 月 6 日 讲於 龙潭 )


{返回 善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6.浪识言闲
下一篇: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4.本地风光
 公案禅机 贰、认识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来藏 2.空中现有..
 公案禅机 贰、认识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来藏 5.有性无言..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无心之用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2.无差别相..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四)涅槃妙心 6.转念救命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二)不即不离 2.性戒与智慧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3.贼入空室..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3.行履眼正..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8.性在何处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四)涅槃妙心 9.主中主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信仰与人生[栏目:济群法师]
 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栏目:果煜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栏目:胡维铨居士]
 大雁报恩[栏目:佛本生故事]
 道为什么不可说[栏目:张尚德教授]
 梦中梦因果问答 25 什么因缘让第二个儿子在胎里就夭折了?往生后...[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超越烦恼[栏目:林钰堂博士]
 求法高僧[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四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感情是烦恼的根源[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