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现观略义讲记 第三课
 
{返回 现观庄严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60

现观略义讲记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三课

下面接着讲《现观庄严论》的七十义。前面已经讲了表示遍智的十种法,现在讲表示道智的十一法,其中道智支分、弟子声闻道、独觉道、大乘见道和修行功用已经讲完了,今天讲胜解修道。

修道分有漏修道与无漏修道两类,有漏修道以后得为主,而无漏修道从入定的角度安立。有漏修道又分胜解修道、胜解修道功德、回向修道与随喜修道,无漏修道又分修行修道和清净修道。下面次第宣讲:

六、胜解修道:坚定不移地深信母般若是三利[自利、他利、俱利]之源泉的有漏修道,即是胜解修道的法相。可分为二十七种。

坚定不移地深信或了知母般若(般若空性)是自利、他利、俱利(自他二利)的源泉,这样的有漏修道即是胜解修道之法相。

对般若空性,凡夫信心是相似的,而非坚定不移。刚刚听上师讲了空性、刚刚读了空性教言,或对空性稍有觉受时,会觉得空性很殊胜:“我生烦恼的时候,一观空性就对治掉了,空性真妙……”但过段时间,这些定解不一定还在。所以,我们凡夫的信心并不稳固。只有从二地开始的修道位,才能完全明白母般若是自利、他利、俱利之源,才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自利、他利和俱利都可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品,所以,胜解修道共三九二十七种。

其界限,自利胜解,是从二地直至七地之间;俱利胜解,是在八地与九地;他利胜解,是在十地的后得之位。

二地到七地还有以自我而起的微细烦恼,这些烦恼障至七地末尾才能断掉,所以称自利胜解;八地、九地时已完全通达了自他平等,称俱利胜解;十地后得位的利他心完全超越了自利心,和佛相似,所以称他利胜解。从这里我们看到,学现观可以帮我们认识自己。有人说他已没有丝毫自利心了,其实这是大话,因为乃至七地还存有自利的细微种子,而真能完全利他,已经是十地菩萨了。

近来我们学《现观庄严论》,不像《入行论》的前八品,可以每天讲点故事、讲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帮助理解,而只能靠理论诠释,因为这里讲的全是圣者的现观。也不像世间的数学、物理或化学,这些知识用上了是一种知识,用不上,对今生来世都没有意义;而般若法门完全不同,因为即使不懂但只要听闻了,那么在弥勒佛转*轮时也能成为他的首批眷属,这一点有确凿的教证。所以,希望大家能以极大的欢喜心听法。

还有,对于想通达并修行空性的人而言,其实《现观庄严论》的意义极大。因为作为《般若经》的精华,本论对诸佛菩萨的智慧境界作了一一描述,学了之后再去读《般若经》,对其内容不但不会觉得重复或模糊,反而会轻松、清晰地通达。故藏地有种说法:学《现观庄严论》,对进一步认识和通达般若空性极有助益。

七、胜解修道功德[胜解修道胜利]:佛陀以及上地菩萨,对获得胜解修道果位的菩萨生起欢喜,以及宣说住于其位之功德方面的任何一种赞美、承事和称扬,即是胜解修道功德的法相。其分类与界限同前。

佛陀或上地菩萨对于获得胜解修道位(二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生起欢喜心,并对其进行赞美、承事和称扬:对自利的菩萨作赞美,对自他二利的作承事,对完全利他的作称扬,这就是胜解修道功德。其界限与胜解修道一样,只不过胜解修道是从对母般若的认识方面安立,而此处是从诸佛菩萨对其评价的角度安立。

八、回向修道:为了利他,而将善业转为圆满菩提支分的有漏修道,即是回向修道的法相。可分为十二种。其界限,是从二地直至十地之间。

在世俗中,菩萨为利益天边无际一切众生将善根圆满回向,从而转为菩提支分;在胜义中,所回向的对境、善根等都了不可得,安住这样的境界就是回向修道。回向修道可分为十二种,其界限是从二地至十地之间,因为此处所讲的都是修道,而非见道。

九、随喜修道:对于自他所作善业生起欢喜的有漏修道,即是随喜修道的法相。可分为世俗与胜义两种有境。其界限,是从二地直至十地之间。

随喜修道是对自他所作善行生起欢喜心,由胜义和世俗两种有境摄持——胜义安住于了不可得的境界、世俗中对善根进行随喜。回向修道是从不失坏善根的角度安立,而随喜修道是从增长善根的角度安立,二者角度不同。其界限,是从二地直至十地之间。

以上是有漏修道,主要在修道过程中的后得位。下面是无漏修道——修行修道和清净修道,是安住入定境界的两种修道。

十、修行修道[引发修道]:成为究竟证悟之因的无漏修道,即是修行修道的法相。可分为五种。其界限,是从二地直至十地之间。

从二地至十地,所有证悟依靠前前证悟之因而获得,而此究竟证悟之因的无漏修道,就是修行修道的法相。

十一、清净修道:成为究竟所断之因的无漏修道,即是清净修道的法相。针对九种修断,而可分为九种。其界限同前。

所证和所断二者,修行修道从所证的角度安立,清净修道从所断的角度安立。

以上讲了道智。道智是一地到十地菩萨的智慧,以十一种法表示:菩萨功德生起方面的道智支分、了知声闻弟子人无我境界的弟子声闻道、了知缘觉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境界的独觉道、了知菩萨境界的见道、修道中的修道功用、胜解修道、胜解修道功德、回向修道、随喜修道、修行修道、清净修道。这十一法从不同角度作了安立,所以,学了十一法就可以对道智有个总的了解。

下面讲基智。按狮子贤论师的观点,基智主要从对治角度安立;而佛智论师认为,基智完全是了知对方的境界;也有论师认为,基智既有对治也有了知,从两方面安立。总之有不同说法。不管怎样,基智跟道智不同,道智完全讲菩萨的境界;而基智,虽然本论未直接讲声缘境界,但从菩萨的所知、所断两方面都有阐述。

表示基智的九法:一、智不住生死基智[由智不住三有之道智]:以证悟三世为无有自性的平等性之智慧,而灭除生死有边的菩萨智慧,便是智不住生死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这是菩萨的智慧。以此智慧证悟三世无有自性、完全平等,当证悟了以后便能灭除生死。凡夫人对此世间因未证悟空性而贪执,不论见到了美食还是遇到了什么对境,对事事物物都有强烈执著。而菩萨了知整个三有为空性,并依此智慧不住生死,灭除了生死轮回之边,也就不会像凡夫一样在轮回中漂流辗转。这就是智不住生死基智。它的界限为大乘五道,其中资粮道只有相似智慧,比如闻思中观以后对世间法不太贪执了,这种境界小资粮道就有。当然,真正的基智在一地到十地之间。

二、悲不住涅槃基智[由悲不住涅槃之道智]:以殊胜发心之力而能灭除寂灭边的智慧,便是悲不住涅槃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因大乘菩萨有殊胜菩提心,所以不会像声闻缘觉唯求自我寂灭的果位,不会安住于此境界。这种灭除寂灭边的智慧,就叫悲不住涅槃基智。

三、远基智[于果般若遥远之一切智]:被对基道果三者的相执所束缚,而无力对治这些执著的基智,即是远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小乘五道。

对基道果所摄的任何一法——有为法或无为法生起相执,被束缚而无力对治,此基智就叫远基智。远基智的界限为小乘五道。

《定解宝灯论》等论典中说:如果个别宗派所谓“声闻缘觉和佛菩萨的智慧完全一样”成立,那么《般若经》就不应有近基智、远基智之别。确实有这个过失。因为,如果声缘智慧跟菩萨智慧一样,那么声缘也应同于菩萨,其智慧也靠近果般若。但这么承认与《般若经》相违,《般若经》说声缘智慧距果般若遥远,是远基智。所以,相对于菩萨近的智慧而言,二乘的智慧是远。

四、近基智[于果般若邻近之一切智]:证达具备殊胜之方便智慧的基位[诸法]无自性智慧,即是近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近基智是菩萨的智慧。菩萨已证达具备最殊胜方便智慧的诸法无自性智慧,虽说还不像佛陀那样完全通达,但对果般若——远离一切戏论之空性已极为接近。近基智的界限在大乘五道。它距离果般若,虽有资粮道乃至十地之远近差别,但总体来讲比声闻缘觉了知得高。

五、所治基智[所治品之一切智]:因颠倒执著于基位[诸法]实相而被束缚,从而成为菩萨之所断的基智,即为所治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小乘五道。

小乘因对实相颠倒执著而被束缚,而这种执著是大乘菩萨的所断,所以叫所治基智。所治基智的界限为小乘五道。小乘五道的境界其实是大乘五道之所断,因为小乘五道的境界有执著相,翻阅大、中《般若经》就会明白,其执著相只有依大乘道才能完全断除。

六、能治基智[能治品一切智]:因证悟基位[诸法]无有自性,从而能够对治于基位[诸法]之相执的智慧,便是能治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与所治基智相反,菩萨的智慧对基道果所摄有为无为一切法了无相执,所以能对治小乘的执著。这是能治基智。它的界限是大乘五道。

七、基智加行[一切智加行]:通过断除对于色法等等的耽执,而能间接引发声闻、独觉加行的修道,便是基智加行的法相。可分为十种。其界限,是从资粮道直至十地之间。

对色法等等的耽执断除以后,间接引发声闻缘觉的修道,就是基智加行。

八、菩萨加行平等性[一切智加行平等性]:因修持基智加行,从而能断除对各种外境以及有境的安立,便是菩萨加行平等性的法相。其分类为,十种加行各有四种,总共为四十种。其界限同前。

有些讲义说:对色法本体、相状、特性以及有境心识的执著全部断掉,此境界即是菩萨加行平等性。

九、基智见道[通达声闻住种类之见道]:彻见远离三十二种增益之真谛,并能间接引发小乘见道,便是基智见道的法相。其界限同前。

三十二种增益正论中会讲,即四谛十六行相及其违品。以上讲了表示基智的九种法,通过学习这九法,我们应懂得什么是菩萨所了知或所断基智。至于基智的安立方式,我们学正论时会了解的。

总之,遍智、道智、基智分别是佛陀所证之不可思议智慧、菩萨所证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以及声闻缘觉的智慧。作为修行人的所求目标,这三智通过四种加行获得,而对四加行的阐述,正等加行的篇幅较大,顶加行的内容不多,次第加行和刹那加行的内容也很少。下面次第宣讲。

表示正等加行的十一法:一、加行相[圆加行所修之行相]:加行所修的对境或者智慧差别,便是加行相的法相。可分为一百七十三种。其界限,以识相的角度而言,是从资粮道直至佛地之间。

抉择了三智以后还要了知修行,而了知修行先要知道所修对境或智慧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的加行相。比如修文殊本尊,先要了知文殊菩萨的圣相、功德以及摄持修行的智慧。加行相有一百七十三种,包括一百一十种遍智的相、三十六种道智的相和二十七种基智的相,是加行所修之法。这里的加行并不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所说的五加行或四加行。我们应该清楚,一个名词在不同场合可以有不同意义,所以不能以一种解释套用到显宗、密宗一切场合。

总之,作为般若波罗蜜多的所修内容,一百七十三相中具足了对境差别和有境智慧差别。而其界限,从识相角度而言,是从资粮道直至佛地之间。

二、加行[能修诸加行]:为了获得自在,而总摄三智进行修持的(菩萨)瑜伽,便是加行的法相。可分为二十种。其界限,是从小资粮道直至最后有际之间。

为了使一百七十三相于自相续中获得自在,把它们摄于三智而修持的菩萨瑜伽,便是加行的法相。加行可分为二十种,这二十种是具体的修法,很重要,也比较难懂。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返回 现观庄严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现观略义讲记 第四课
下一篇:现观略义讲记 第二课
 《现观略义讲记》思考题
 现观总义讲记 第五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二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五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九课
 《现观庄严论》略义(华智仁波切 著)
 现观总义讲记 第六课
 《现观庄严论》颂词
 现观略义讲记 第一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三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如法地布施、供养、护持三宝?[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种)[栏目:成观法师]
 如何做人(接受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栏目:惟贤法师]
 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第二章:孝 Chapter Two: FI..[栏目: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百喻经 39 见他人涂舍喻 Plastering the Walls[栏目:百喻经 The Hundred Parables Sutra]
 第四篇 痴 - 烦恼与愚痴[栏目:放下的幸福]
 佛说梵网经 十重戒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栏目:佛说梵网经·白话文]
 珍珠之鬘·冈波巴大师全集[栏目:冈波巴大师]
 心(citta)[栏目: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The Path to Arahantship]
 普劝修诵金刚萨埵法门[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