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五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289

第五节课

继续宣讲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显大乘道的《入行论释·善说海》。本论分两个方面:论名和论义。昨天已经讲了论名(包括真实论名、译礼),今天正式宣讲论义。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分三:一、礼赞句;二、立誓句;三、示现谦虚。

我希望这次参加学习的人,不仅要通达颂词的意义,而且也要看无著菩萨的科判及讲义内容。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以前看过这本书,颂词也学过,科判也背过。”不要这么想!学习论典的态度很重要,如果最初的态度没有摆好,你的学习也不一定成功。

我们学习任何一个论典,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说学习五部大论,你一定要背诵每部论的颂词,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要知道这部论的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个条件,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个条件,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每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你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

大概在五、六年前,我们讲过《入菩萨行论》,当时用的科判是华智仁波切的“明镜义”,这个科判分得相当好,后来《入菩萨行论广释》也是用了这个科判。这次我们不用那个,而是用无著菩萨的解释方法来进行宣说,希望各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该记哪些内容。尤其是我们在座的道友,以前大多数人都背过《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希望你们这次一边听讲,一边随堂把颂词背下来,不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颂词没有背好,内容恐怕解释得不是特别清楚。

要知道,《入菩萨行论》并不像五部大论 那样,内容比较深,背起来比较费劲,我寺院中的小僧人(大概十几岁)就像念观音心咒那样背得特别熟。在座有些人年龄可能比较大,如果是六七十岁了,不背也可以,其他的人不管十几岁也好,五十岁也好,背诵应该没问题。真的,你们不要怯懦:“哦,我已经四五十岁了,肯定不行了……”不应该这样!去年我们考试的时候,很多六十岁的老菩萨也到考场上背了很多论典,当时他们背得特别精彩,只不过看不到牙齿而已(众笑)。

下面先讲礼赞句,寂天菩萨在造论之前,首先顶礼三宝和其他应供处,颂词是这样的: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从字面上解释,这里的“善逝”指佛陀,“法身”是佛法,“佛子”是僧众。学过大乘经典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僧宝指一地以上的菩萨,《智者入门》和《随念三宝经》也是这样讲的。这句话中的“法身”,表面上看是法报化三身里面的法身,但此处有另一种解释:以印度的梵语来说,“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布顿大师在《入菩萨行论大疏》中解释为聚合,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法。什么法呢?教法和证法。这就是法宝。

“伴”是一切、所有的意思。在造论之前,寂天菩萨顶礼了一切善逝佛陀、证法和教法、文殊弥勒等大乘菩萨,以及声闻阿罗汉、缘觉、世间上所有的佛塔、善知识等等,在这些值得恭敬的对境面前,我毕恭毕敬地顶礼。谁顶礼呢?我寂天菩萨,这里是以作者的名义来顶礼的。顶礼的方式是什么样呢?上等者以见解的方式顶礼 ,中等者以修行串习的方式顶礼 ,下等者以三门恭敬、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

下面看一下无著菩萨对这个颂词的解释(无著菩萨开始解释得比较广,好几天都是讲义看不到颂词,但过一段时间,颂词下面就只是简单的字面解释了。以前萨迦派有些论师也是这样,刚开头的时候讲得特别广,后来逐渐越来越略了)。〖关于“善逝”〗首先是佛宝。我们以前在讲《入菩萨行论》时,介绍过《释量论》中的解释方法,你们可自己翻阅《广释》作参考。一般来讲,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认为佛陀有十种名号,即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种名号当中,其中一个就叫做善逝。〖普明论师认为〗普明论师是印度八大论师中的一个,他解释《入菩萨行论》的注疏非常出名,这里他是这样认为的:〖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称为善逝。〗“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善逝”是很好地去了。有些人认为“去了”就是死了、圆寂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从轮回中以很好的方式已经到达彼岸。所以,“善”是很好的、善妙的、非常成功的,“逝”是去,去到哪里呢?去到涅槃的地方,从我们此岸到彼岸(前段时间讲《心经》也给大家介绍过),所以“善逝”是善去、善妙而去。当然,“去”不一定非要走路而去,因为“善”有很多种用法:〖比如说身相善妙〗身相很好,可以用“善”来代替;〖善净瘟疫〗病全部遣除了,禽流感一点也没有了,也可以叫“善”妙净除;〖善满妙瓶〗妙瓶里全部装满了甘露、乳汁,也有“善”满的说法。“善”虽然是一种形容词,但在很多场合中都可以用,所以如来也可以叫“善”妙而去。

如来为什么叫做“善”妙而去呢?〖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逝去〗一地到七地之间所有的俱生烦恼障和遍计烦恼障全部断除了,所以叫“庄严”逝去;〖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后不退而逝去〗八地到十地之间 的所知障——对真如不了知的一种无明完全断除了,所以叫做“不退”而逝去;〖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依靠最后的金刚喻定,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得到佛陀的果位,称为“究竟”而逝去。〖这是从断功德的角度而讲的。〗以上普明论师从断功德方面,讲了一地到十地直至佛地之间断除障碍的情况。《现观庄严论》中也说:大乘佛子的目标有“三大”,一个是断大,一个是证大,还有一个心大。“断大”指所断圆满,该断的障碍已经全断完了;“证大” 指所证圆满,该证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完全证悟了;“心大”指大悲心圆满。所以,菩萨度化众生的目的,就是要现前这三种大。此处主要从“断”的角度解释了善逝的涵义。

〖善天尊者则认为,由于证悟了一切所证,因而称为善逝。〗善天尊者从“证悟”的角度来讲,因为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叫做善逝。〖总而言之,正因为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而才称为善逝。〗我们若详详细细地解释,如来的名号包含了甚深的意义。总之,为什么叫善逝呢?因为所有的功德已经圆满了,所有的障碍全部消除了,从这个角度叫做善逝。

华智仁波切还解释道:依靠安乐的菩提道,获得了安乐的大菩提佛果,这就叫做善逝。菩提道是很安乐的,虽然很多人不学佛,但如果真正学了佛,会对每个人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利益,不管你平时的思想健康也好,生活行住坐卧也好,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充实、很有意义。尽管表面上提起来,我们修道需要苦行,需要在漫长的时间当中积累资粮,有一些很可怕的字眼,但实际上,这个苦行并不像世间上的痛苦,因为心理的作用相当大,为求得正法而受一些苦,在真正修行人的眼里,反而是一种快乐,所以依靠安乐道获得安乐果,这是华智仁波切的解释方式。以前有个帝贤论师,他说:断一切痛苦、证一切功德,故称之为善逝。〖《菩萨地论》中云:“趋入殊胜处而逝,不退逝,故称善逝。”这以上讲的是佛宝。〗

总之,寂天菩萨也好、我们也好,一定要皈依或者顶礼佛陀,我们毕竟是佛教徒,自己心中的佛陀一定要时时刻刻去忆念。如果你是上根者,或是具有正知正念的人,白天做事情也好、晚上睡觉也好,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就应该是佛陀,这是一个佛教徒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如果我们两三天或者好几天当中从来不想佛陀的恩德,那我们不算真正的佛教徒。所以,我们上课的时候每天都念“释迦牟尼佛仪轨”,一方面是大多数人以前在上师面前发过愿,没有念的话会失毁誓言,另一方面,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每天不管怎么样,就算心里不能跟上,词句上还是要念一些佛,所以大家集体上课前一定要念“释迦牟尼佛仪轨”。同时,我也希望以前没有学过《释迦牟尼佛广传》的人,今年在学习《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一定要看《释迦牟尼佛广传》(前两天我也提醒过,但这些重要的事情,我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希望你们不要当耳边风。这对你们个人非常有意义,不是看了以后我的地位有什么不同),了解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利益众生,这与现在某些佛教徒的想象完全不同,大家应该有个深深的体会,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非常希望:凡是佛教徒,不管你是什么宗派的、什么团体的,尽量念一些“释迦牟尼佛仪轨”。当然,各教派都有一些不同的仪轨,但我自己认为,以前我用将近五个月的时间,翻译了五百多页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译完之后内心体会非常深,对释迦牟尼佛产生了一种于以往不同的信心,所以,后来要求大家将麦彭仁波切造的“释迦牟尼佛仪轨”最好每天念一遍,这样的功德确实不可思议,不管你的心能专注也好、不能专注也好,念一遍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这里寂天论师显现上也是在佛陀面前恭敬地顶礼。当然,有智慧的人,不仅会在真正的佛陀面前顶礼,诚如《亲友书》中所说,就连木头雕刻的佛像,他也是非常恭敬地去顶礼,这是有智慧人的一种选择和行为,以上是顶礼佛尊。

下面讲顶礼佛法。佛法是怎么解释的呢?〖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宝性论》是这样讲的:法身有两种分类,一种为“法界极清净本体”,也就是佛陀各别自证智慧的对境——一切万法的法性,叫做本来清净的法身(证法);另一种为“以及依彼之等流”,即依靠证悟法性为同类因(等流)而宣说的显宗密宗三藏十二部经,这称为教法法身(教法)。因此,所谓的“法身”分两个方面,一是证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

什么叫“证法法身”呢?就是我们自相续中所证得的佛陀的境界,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大家每天早上六点钟修行,如果这时候你的相续中生起一个菩提心,一个悲心,一个对三宝的恭敬心,这就叫证法法身。产生它最根本的等流因是什么呢?就是善知识所宣讲的佛法,或者佛陀及后来高僧大德们所留下来的典籍,这些都属于教法法身。所以,这里的“法身”从表面上看来,好像是法、报、化三身里的法身,似乎我们顶礼了善逝如来后又去顶礼他的法身,而法宝在颂词中没有体现。不要这么认为!因为真正的法宝,按照大乘《宝性论》的观点来讲,是灭谛和道谛(证法),也就是说,断除了所有烦恼,现前了我们本来清净的本体,叫做“灭谛”;依靠什么样的方式来断呢?依靠五道十地的三十七道品,或者依靠方便方法来断,这个叫“道谛”,所以法宝也叫灭谛和道谛。以前我们讲《俱舍论》有关三宝的问题时,也分析过小乘有小乘的三宝、大乘有大乘的三宝,他们各自的对境有所不同。

〖按照此论中所说,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证法法身,实际上是与如来各别自证所证的法界无二无别的体性,也叫做本性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种种教典法门,这些是法宝。〗教法法身,是指胜义谛和世俗谛所摄的一切论典和经典,比如宣说胜义谛方面的般若空性,宣说世俗谛方面的因果缘起,如《百业经》、《贤愚经》等等,这些都包括在教法法身当中。所以,我们顶礼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众生相续中的证悟境界(这是证法法身),谁的相续中有菩提心、有出离心、有空性的境界,那么我们一定要顶礼,因为他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阿罗汉。还有,世间中能宣说这些证法的文字、语言、经典等等(这是教法法身),我们也应该值得顶礼。

因此,世间上的佛宝指的是什么呢?以前是断证圆满的释迦牟尼佛。那现在代表佛宝的是什么呢?就是每个寺院里面供的这些佛像。作为佛教徒,不管到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凡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诸佛菩萨的像,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去顶礼,这是佛教徒的一个基本行为。

至于法宝,刚才也说了,包括宣说二谛的语言文字。有些人看见《金刚经》就认为“这是应该恭敬顶礼的”,但是看见了南传佛教的经典,“唉,算了,这不是我学的东西,我不顶礼”,见到藏传佛教的佛典也不去恭敬,这种分别心非常不好。不管藏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只要是佛陀传下来的清净法门,我们不应该分别宗派。很多人的思想范围非常狭窄,这样势必对自己的修行有一定危害。既然寂天菩萨那样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也在众生面前示现对所有的教法证法都恭敬顶礼,我们相续中有什么样的境界自己也应该清楚,又有什么理由不顶礼法宝呢?

这些教言学完了以后,大家应该有个这样的决心:不管以后看到什么样的佛像,我一定要顶礼!若能如此,不管我们朝什么寺院,都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我曾听一个居士说:“我是汉传佛教的,我在我的寺院里经常恭敬顶礼,但去布达拉宫的时候,只是为了参观而已,包括在觉沃佛像面前,我也没有顶礼过。”他好像觉得自己非常伟大,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由于自己的分别念比较重,再加上比较愚痴,在拉萨的觉沃佛像和那么多具加持的佛像面前一点都不顶礼,自己好像胸有成竹,认为学过一点汉传佛教是很有把握的,这也不一定!

我们有些修行人认为自己很有把握,但实际上也不一定真有把握,有时候这种傲慢心特别可怕。前两天有个人给我打电话,她说自己已经学佛十多年了,现在不用学什么显宗的论典了 。当时我觉得也是挺不错的,很佩服她。第二天又来一个电话,看是她的电话首先不想接,但后来一直在响,不接也不行,于是就接了。一接电话,没有人的说话声,一直是哭声,我问:“你怎么了?你要说话呀。”后来她慢慢地说出来了,她说:“我今天非常非常的痛苦,虽然我很痛苦,但是我一点都不恨我的丈夫。”我问她到底是什么事。她哭了很长时间,然后说:“我今天对他讲,我现在已经学佛十多年了,你有什么隐秘的事情可以跟我说,我的境界还是很不错的,你一点都不用担心!”他说:“我本来不想说的,一直都瞒着你,但你既然这样说了,希望不要不高兴,这也是你自己承诺的。我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听了这话以后,她说:“我一点都不生气,我非常理解,但我们原来特别痛苦、特别穷的时候如何如何,现在我该怎么办?我想出家……”虽然她说一点不生气,但从她的语言来看气得不得了,她说很想出家,我说:“你还是冷静下来,暂时不要出家,所谓的出家不是这样的。只不过你昨天说你的境界非常高,现在不用学习了,但从刚才的话来看,可能还是需要学吧。”确实,许多诸如此类的佛教徒有时候认为自己不用学了,好像什么都懂,但你只学一个宗派的一些法门,这个法门学得究不究竟也不好说,如果学得不是很好,那就一定要学,不仅要学,而且还要修,否则,仅仅依靠佛法的一些道理,想摧毁自相续中的烦恼是非常困难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三摩地王经》中讲过:我给你们宣说了解脱的法门,但说完后你自己一定要修持,没有修的话,就像病人拿了很多药但没有吃,不能对病起作用一样,这些法也无法对治我们相续中的烦恼。

在座的大多数人对佛法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没有修的话,佛法是佛法、自己的相续是自己的相续,就像《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说,人和佛法之间的距离可以过一匹马,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相续就会与正法背道而驰,根本不能相应。因此,不管你听到什么样的佛法,都应该经常对自己的相续作一些串习,这就是所谓的修行。依噶当派的教言来抉择,修行可分为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人群和嘈杂的声音,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安住下来观心;“观察修”是指将我们每天所听的内容反反复复地思考,尽量将思考的相续延长,这个过程也叫做修行。有些人认为修行就不能闻思,但实际上,闻思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表面上顶礼佛陀、每天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家都觉得特别容易,但是心里没有定解的话,光是口头上说说,一旦烦恼真正现前,恐怕还是不行的。很多佛教徒都喜欢说大话,但当真正遇到刚才那样的事情时,才开始后悔不已。佛经中说:“若未修此法,不得见法性,唯以见闻水,岂能除干渴?”意思是我们如果没有修持法,就根本不能见到法性,如同只是看见、听到水而没有喝下去,无法遣除相续中的干渴。比如说,我只是坐在那儿,旁边有潺潺不息的河流,我说我看到水了、听到了水的声音,但水是水、我的相续是我的相续,同样的道理,佛法口头上说得来,别人也听得清清楚楚,实际上我自己从来没有思维过,虽然天天都是菩提心、菩提心……但对“一切众生当过我的父母”或者“我要度化众生”从来没有想过的话,这些口头上的菩提心,在我死亡的时候或者对来世有没有作用呢?种下善根肯定是毫无疑问,但在相续中串习的功德是没有的。

我这次宣讲《入菩萨行论》,非常希望大家能将法真正地融入自心。当然,我自己什么功德都没有,教别人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笑话,但是我确实想:很多人最好不要耽搁在一些文字上,而应该把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修习结合起来,这样对我们的相续会有一定的利益。〖由于这些法宝对于善逝如来来说是具足的,因而称“具”〗在藏文当中,颂词里原来有“具足”这个词,是“善逝具足法身佛子伴”,但汉文中没有翻译出来。

下面讲僧众。大乘僧众是一地以上的菩萨。大多数人这样认为:佛是佛像;法是法宝,也就是《金刚经》等等;僧众就是庙里面的大和尚、小和尚,还有几个调皮的沙弥(众笑)。这样想也没有错,我们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这种理解方式比较片面,刚才也讲了,真正的佛陀就是善逝,在每个众生相续中,最了义的佛陀就是如来藏;佛法是教法和证法;僧众就是大乘菩萨。有关三宝的概念及其功德,《智者入门》当中也有介绍,《心性休息》、《随念三宝经》、《宝性论》里面也讲得特别清楚,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地去学习。

〖关于“佛子”,《宝性论》中云:“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乳母,彼即随佛生菩萨。”〗所谓佛子是什么呢?就是大乘菩萨,依弥勒菩萨《宝性论》中的教证,其来源有四种根本因,下面用比喻和对比的方式加以宣说:犹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同理,大乘佛子的产生及生长也需要四种因:一是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如果对大乘佛法一点信心也没有,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二是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三是禅乐,即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这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 ;四是对众生的大悲心,即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入中论》也说过,大悲心在最初的时候特别重要,中间的时候特别重要,最后特别重要,初、中、后三个阶段都赞叹了它的功德,原因也在于此。有了这四种因,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

〖由于生在如来种姓当中,或者能够成为如来的继承者〗《入菩萨行论》亦云:“生于如来家族中。”意思是说,获得一地菩萨以后,相续中生起了胜义菩提心,此时方称为真正的佛子,在名称和意义上完全具备了佛子的法相。当然,我们在资粮道发菩提心时,也可以叫做“佛子”或“菩萨”,但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这只是一种相似的名称,只有登地的菩萨才是真正的佛子。〖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是僧宝。〗所以这里寂天论师顶礼的对境,应该是自相续中部分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像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龙猛菩萨那样获得了一地以上果位的这些圣者们。

可见,我们平时顶礼的对境不仅是佛宝、法宝,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大乘佛子,也要恭敬顶礼。不仅如此,在我们周围的人群中,也有很多证悟菩提心的菩萨,文殊菩萨的传记及大乘经典都讲过:文殊菩萨显示各种各样的身份来度化众生,只不过我们不能发现而已。所以,我们的周围有无数的菩萨,在他们面前也值得顶礼。

〖于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虽不是大乘的皈依处,但总的来说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阇黎等,凡是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前,作者三门恭敬作礼。〗“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其他讲义是这样讲的:声闻、缘觉、传戒的阿阇黎、亲教师以及大小乘的一些佛塔佛像,包括我们自己上师的舍利塔、遗体、上师生前转*轮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显示弘法利生事业的道场,我们都应该顶礼。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说过:“我们不仅要顶礼以三宝为主的对境,这里还有很多没有包括的对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尤其是要顶礼令自己获得菩提心或无上境界的上师,如果上师不在的话,应该对他的住房及以前住过、加持过的地方进行顶礼。”(我在去往成都的路上,路过米亚罗、汶川等上师如意宝以前住过的宾馆时,心里经常很想顶礼。虽然没有亲自顶礼过,因为路边都是来往的人群,从车上下来顶礼,大家可能觉得你精神有问题,但内心确实很想顶礼!那天我们去昆明的时候,路过上师如意宝在鸡足山住过的宾馆,经过那个门口时,心里也是特别想顶礼。虽然上师现在不在了,但上师加持过的宾馆,跟其他一些建筑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心目中完全是这样的)。

上师还说:“以前藏传佛教中有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竹钦仁波切,他的上师是顶果钦哲仁波切,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他不仅要顶礼上师、上师的住房,还要顶礼上师的狗、上师的牦牛……”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好像有点问题,对人顶礼,对狗对牦牛也顶礼,但实际上,如果自相续中有了证悟或是一定境界,他会报答上师的这种恩德,倘若上师示现了无常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会顶礼上师的住处、住房,甚至上师的家畜等等。

最近学院有一个堪布带着侍者在法王以前那个房子的对面建了一间房子,天天都顶礼。我那天问他的侍者:“你们天天在干什么?”他说:“堪布要求我们两个每天都到这里,向上师的房子顶礼。”因此,对自己有过法恩、令自己获得利益的上师,我们看见他的住处、弘法利生的地方,也会有一种非常大的恭敬心,并能够油然而生。海外有个上师曾说:“我天天晚上向父母顶礼。”我觉得很有道理。虽然他是一个出家人,但因为父母有养育之恩,是自己的恩田,所以对上师顶礼,对父母也应该顶礼。为了摧毁自相续中的傲慢,我们应该经常在这些对境面前顶礼!

我这次的要求不高,希望你们每天早上起来在佛像或法本面前恭敬顶礼,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磕三个头,此举最多只花一两分钟而已,但是在值得恭敬的对境面前顶礼,其功德确实不可思议。佛在经中说:我涅槃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 ,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所以有机会我们要对四大圣地进行顶礼,包括我们上师以前弘法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涅槃的地方,大家也值得顶礼。

再过二十年,学院是什么状况谁也说不出来,但不管怎么样,就算什么都没有了,光有一个墙壁,或者变成了荒无人烟的一片空地,我们也应该顶礼。因为这里是养育我智慧身体的地方,是我智慧身体的来源,我的肉身依靠现在的父母获得,但我的智慧身体依靠上师们的加持和恩德才有,假如没有上师们广弘佛法,恐怕很多人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是执迷不悟。如今我们虽不是大彻大悟的大成就者,但是对佛教已经有了一定的正见、一定的信心,在这么多的人当中、这么多的众生里面,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佛经中也讲过:“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以信心出家更难。”我们得人身不容易,纵然得到了人身,遇到佛法尤其是对佛法有正信而真正出家,这样的缘分更加来之不易,所以大家以后不管遇到自己的哪一位上师,皈依上师也好,获得法益的上师也好,始终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个相当重要!

〖关于这样作礼赞的必要,正如《赞佛功德经》中说:“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我们对佛陀作一点小小的供养,比如说供一盏灯、供一根香,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好像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它的功德是相当大的,暂时可以获得人天安乐,最后能获得无上的圣果。〖作礼赞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等。〗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六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三节课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三十六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任杰 藏译汉)[栏目:任杰居士]
 修大圆满法,在家的居士和出家的僧众在成就的果位上有什么区别?[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不灭的灵魂存在吗[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为佛像装脏,请问表示什么意义?[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说吉话祥 一 序言 吉祥安乐 不假外求[栏目:说吉话祥]
 随喜[栏目:法藏法师]
 自性本空 念念做主[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学佛的基础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义[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思考题 第七品 第八品[栏目:入行论学习]
 内观基础 目录 一、英译序[栏目:内观基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