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七大门
道绰大师·撰 林克智·译注
{返回 安乐集白话译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73

  第七大门

  第七大门两番料简,主要说明此土的厄缚和彼土的解脱,以及此土和彼土修道用功轻重和获报真伪的比较,而劝修净土。 

  △第七大门中,有两番料简:

  第七大门中,分二部份来讲。

  第一门中,此彼取相,料简缚脱。

  第一、说明娑婆世界与西方净土,束缚与解脱的情况。

  第二、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向彼。

  第二、说明此土和西方修道用功的轻重,以及所获果报的真假,劝导大家回向彼佛净土。

  ○第一、此彼取相,料简缚脱者。

  第一、比较此土和西方的相状,说明束缚及解脱的不同。

  若取西方净相,疾得解脱,纯受极乐,智眼开朗。若取此方秽相,唯有妄乐、痴盲、厄缚忧怖。

  如果在西方净土,纯粹是清净的环境中修行,可以很快就能获得解脱,因那里过着纯粹顶级的快乐生活,还使智慧之眼张开而朗朗明见。如果在此娑婆世界,由于是充满秽浊之相,故只有虚妄的快乐、愚痴盲目,还有多种困苦厄难的束缚,只有忧愁和恐怖。

  问曰:依大乘诸经,皆云无相乃是出离要道;执相拘碍,不免尘累[1]。今劝众生舍秽忻净,是义云何?

  问:大乘诸经都说,诸法无相才是出离生死的要道。执着形相就会有拘束和障碍,因而免不了尘劳之累。而现在却劝众生舍弃污秽而欣求清净,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凡相有二种:一者于五尘欲境[2],妄爱贪染,随境执着,此等是相,名之为缚。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言是相,名为解脱。何以得知?

  答:你所说的这两种情形是不同的。为什么呢?形相有二种:一种是对于五欲的尘境,产生虚妄的贪爱污染,随着境界而起执着之心,这种情形才叫做束缚。另一种是爱乐佛的功德,发愿要往生净土,虽然这也是有相,但却叫做解脱。怎么知道呢?

  如《十地经[3]》云:“初地菩萨,尚自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依相求,终则无相。以渐增进,体大菩提,尽七地终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绝于相求,方名无功用也。”

  如《十地经》中所说:“证到初地的菩萨,都还要分别观察真俗二谛,集中心意在形相上探求,最终才能到达无相的境界。用这个逐步增进的方法,体悟无上大菩提的境界,到达第七地的阶位之时,有相的心才开始息灭。待证到第八地之后,方可不在相上探求,此时可谓不再用功而功用自现。”

  是故《论[4]》云:“七地已还,恶贪为障,善贪[5]为治。八地已上,善贪为障,无贪为治。”况今愿生净土,现是外凡,所修善根,皆从爱佛功德生,岂是缚也?

  所以《十地经论》上说:“七地以前,以贪于诸恶的心为障碍,要以善的贪心来对治。八地以上,以乐诸善法的心为障碍,要以无贪之心来对治。”更何况现今凡夫发愿往生净土,他们所修的善根,全是从爱乐阿弥陀佛的功德而生的,怎么可以说是束缚呢?

  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二种爱,一者善爱,二者不善爱。不善爱者,唯愚求之。善法爱者,诸菩萨求。”

  故《涅槃经》说:“所有众生都有二种爱,一种是对善法的爱,另一种是对不善法的爱。对不善法的爱,是愚痴的人所追求的,对善法的爱,是菩萨所追求的。”

  是故《净土论》云:“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有如是等无量佛道味。”故虽是取相,非当执缚也。又彼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漏相、实相相也。

  因此《净土论》说:“观察佛国土是一种清净之味,摄受众生是大乘之味,以相类似之事发起信心来修行,是发愿成就佛国土之味,毕竟能住持是不虚假造作之味,有如此等等无量数的成佛道之味。”这些虽然是取相,却不是执着束缚。而西方极乐净土所说的相,与凡夫见解不同,它是一种无漏之相、是实相之相。

  ○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者。

  第二、说明此土和彼土西方,在修道用功上的轻和重,而所获得果报的真和假。

  若欲发心归西者,单用少时礼、观、念等,随寿长短,临命终时,光台迎接,迅至彼方,位阶不退。是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不毕至灭度,更有退转者,不取正觉。”

  如果想发心归向西方净土的话,只要花很少的时间来礼拜、观想、称念阿弥陀佛。随着各人寿命的长短,临终之时,就见到发光的莲花台前来迎接,很快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获得不退转的果位。所以《无量寿经》说:“十方世界的人类和诸天,只要生到我的国土,如果不证得究竟灭度,而还会退转的话,我决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此方多时具修施、戒、忍、进、定、慧,未满一万劫已来,恒未免火宅,颠倒坠堕。故名用功至重,获报伪也。

  在此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具足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果不满一万劫的话,仍然免不了再颠倒堕落到三界火宅中,所以说花费功力十分巨大,而所得的果报则往往虚假不实。

  《大经》复云:“生我国者,横截五恶趣[6]。”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纯恶所归,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业[7]所向,亦名恶趣。若依此方修治断除,先断见惑[8],离三途因,灭三途果。后断修惑[9],离人天因,绝人天果。此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

  《无量寿经》还说到:“生到我国土的众生,能立即就把五恶道的生死轮回给截断。”这是相对于西方阿弥陀佛净土,而把娑婆世界的五道称为恶趣。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道纯粹是造恶业众生的归向,所以叫做恶趣。娑婆世界的人道和天道,是善恶杂业的归向,所以也叫做恶趣。如果在这里修行断除烦恼的话,首先要断除见惑,以脱离三恶道之因,息灭三恶道之果报。然后再断修惑,以脱离人天之因,断绝人天之果报。这都要渐渐依次修行而断除,不能叫做横截。

  若得往生弥陀净国,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横截五恶趣者,截其果也;恶趣自然闭者,闭其因也,此明所离。升道无穷极者,彰其所得。若能作意回愿向西,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

  如果能够往生到阿弥陀佛净土的话,娑婆世界的五道,一下子就能顿然舍弃,故叫做横截五恶趣,是截断它的果报。恶道自然关闭,是关闭它的因缘,这就是所要离开的。上升之道无有穷尽,是彰显往生净土所获得的。如能下定决心回愿往生西方,最多这一生,最少十念,就都能往生。一生到西方净土,就进入正定聚,这就和在此修道一万劫的功德相等。


  [1] 尘累,指烦恼恶业。因烦恼恶业能染污、系缚心,为其所累,故称尘累。

  [2] 五尘欲境,以色、声、香、味、触为五根,即众生之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所对之境,并能引起爱贪等欲,所以称为五尘欲境。

  [3] 《十地经》,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叙述大乘修行者十地阶位,后秦鸠摩罗什法师译,为《华严经·十地品》的异译本。

  [4] 论,这里的《论》即指《十地经论》,古印度世亲著,北魏菩提流支译,是解释《十地经》的论著。

  [5] 善贪,爱欲於五戒、十善等诸善业。

  [6] 五恶趣,指众生轮回流转的五个趣向,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者。

  [7] 杂业,间杂有善、恶诸等业报的,称为杂业。

  [8] 见惑,以错误的认识而得出的错误见解。佛家专指因不明佛法之理,而对世界、人生所产生的种种观点。为佛教修习过程中,於见道时所断之惑。

  [9] 修惑,因不明佛理,迷於事物而产生的贪、瞋、痴等情欲,为修道所断之惑与见惑一起称为二惑。


{返回 安乐集白话译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八大门
下一篇:《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六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五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十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八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十一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七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九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十二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六大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杨志明的异闻[栏目:煮云法师]
 佛戒的殊胜[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恩师昂旺敦振简介 目录[栏目:贺继墉居士]
 79.与员工相处之道[栏目:星云法语·成功人生]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5[栏目:余金成居士]
 145.牛求救屠改业 Helping an ox gain deliverance, and a b..[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正慈方丈在弘化禅寺僧众民主生活会的开示[栏目:正慈法师]
 居士传五十五[栏目:居士传]
 信心生天[栏目:永海法师]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四十六)[栏目: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