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请问什么是大乘佛教?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16
  问:请问什么是大乘佛教?
  索达吉堪布答: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的内容,是“智悲不二•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也许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大乘佛教,那么首先,我就简单解释一下它的概念。
  大乘与小乘之间,实际上有很多方面的差别,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提倡无条件地帮助一切众生,而小乘只希求自我解脱。印度著名的佛学家阿底峡论师,曾言:“内道与外道以皈依别,大乘与小乘以发心别。”也就是说,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差别,在于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就是大乘;没有菩提心的则非大乘。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各位一定要掌握。
  记得在七八十年代,不管汉地还是藏地,人们经常口口声声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其实只强调了利益人类。若将此范围扩展至一切众生,变成“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那么,大乘的教义仅此而已。
  如今知识界的很多人,对佛教的教义不熟悉,有些怀疑,有些生偏见、邪见,有些甚至大肆毁谤。当然,宗教信仰历来崇尚自由,佛陀在世的时候,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佛教,所以,我不会强迫任何人皈依佛门,甚至出家。但在这里,我要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学佛并不是消极避世,佛教也不是一种教条主义,它揭示的完全是真理。
  人类发展到现在21世纪,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真理。这样的真理,在佛教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它犹如真金不怕火炼般,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也能经得起任何逻辑的推敲。作为一个佛教徒,我特别希望把这样的佛教教义,跟很多知识分子共同分享。你们作为高等学校的师生,进行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本身也必不可少。所以,今天我们在一起探讨,真的非常有意义!
  大乘佛教的教义,简单来说可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华严经》所讲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现在社会各阶层的人,如果有这样的崇高精神,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人类和平则指日可待。相反,假如每个人只想着自己,拼命追求自己的地位、钱财、权势,而从不关心整个社会、不关心其他众生,那么,人类的衰败、乃至灭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我本人而言,多年来一直对佛教潜心研究、认真思考,越观察、越探索,对它的真理越深信不疑。这种信心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今天在这里,我很想跟大家分享,希望你们每个人用智慧进行分析,看佛陀在2500多年前到底说了什么?这些历经风风雨雨,为何没有被任何世间学说所推翻,反而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闪闪发光?
  作为一名佛教徒,这样说并不是在“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是站在非常公正、客观的立场上所得出的结论。我自己曾用了大量时间,翻阅古今中外许多具有价值的书籍,接触过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也与不少教授、老师、知识分子探讨过。在此过程中,我确实深深体会到: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大乘的利他理念,在当今时代不可缺少。
  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开示的真理,即便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仍然没有落伍、过时,甚至有些境界,人类至今也望尘莫及。像美国的物理学家卡普拉(Frijof Capra,1939-),在《物理学之道》中就感叹说:“虽然人类的知识有了莫大的增强,但是两千年来并没有变得聪明多少。”他还说:“古老的佛教典籍《华严经》中所述,与近代物理学的模型和理论之间,有着最为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这些话中都可以看出,佛教的理念不但科学,而且超前。
  要知道,释迦牟尼佛涅槃于公元前543年,他在世时所宣说的和平观、平等观、心灵奥秘,是后来不同时代的人们一直探寻、追求的。这一点,有智慧的人只要翻开大乘经典,翻开人类历史,进行对比就会一目了然。
  所以,我很希望高等学校的师生们,有兴趣的话,就算自己不信佛教,也可以从学术文化的层面了解它。在这个过程中,佛教绝对会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甚至依靠个别经论、个别法师的教言,可令你的人生从此得以改变。
  现在很多学生在校园里,只知道掌握一些知识,到了社会上面对各种压力时,常常束手无策、极其脆弱,我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因此,你们在大学阶段,最好是利用一些空余时间,了解一下这方面的道理。毕竟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毕业后你们就要迈入社会,面临复杂的人际交往了,所以提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说实在的,如今很多知识分子,确实应该学一学佛教,尤其是大乘的无私理念。佛陀在很多经典中也讲了,人一定要有利他心、大悲心,不然,许多行为建立在维护自我的基础上,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根本得不到什么利益。
  《十住毗婆沙论》中就讲过四种人:自利者、利他者、共利者、不共利者。其中的共利者,即以慈悲心去饶益他众,从而间接圆满自利,这才是真正的上等人。不仅佛教中这样赞叹,世间上的以善心助人为乐,或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被人们争相传颂的美德。
  可是现在,大多数人身上已经找不到这种“痕迹”了。他们盲目地追寻钱财、地位,满口大谈成功、发展,事业上虽然略有起色,但一直摆脱不了烦恼、痛苦。其实佛教中无常、无我的道理,正是对治这些烦恼的无上妙药。《华严经》中也说:“譬如伽陀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灭诸烦恼患。”可见,佛法犹如能解百毒的伽陀药,可以灭除我们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及轮回中生老病死等一切过患。
  如果不懂佛法,一个人再有钱、有地位、有才华,到了死亡关头,这一切也派不上用场。且不说别的,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临终时,有多少荣华富贵可以带走,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然而,许多人真的非常颠倒,用短暂的人生几十年,殚精竭虑地去追求这些,结果越执著越痛苦,越执著越得不到,这又是何苦呢?其实,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没有都可以,自己应以利他之心度日,这样才会快乐、自在,做什么事情也会很圆满。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快速去除自己的习气?
下一篇:如何在心中生起大乘境界!?
 藏传佛教在出离心的培养和信心道念的建设方面,有什么特殊的方便?..
 如果上师仍健在时,把上师的照片做成唐卡供奉,这是否会对上师的寿命有影响..
 有了慈悲心,是不是就是有了菩提心呢?
 学术界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奥义书》的影响。堪布是怎样..
 理论只是在头脑里,没有进入到心中...怎么样才能让佛法的意义在他们的相..
 弟子发了菩提心以后,行持时很困难,怎么办呢?
 在史蒂文森教授的1700多个案例中,只有二三十个案例是动物转世,没有天..
 识和智有什么差别?
 自闭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应该从哪方面正确引导他们呢?
 我们应该如何念佛计数呢?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何说上师瑜伽统摄大圆满法修行之总纲?[栏目:上师瑜伽精要之每日一问]
 秽迹金刚咒的无量功德[栏目:秽迹金刚·文集]
 六祖坛经讲记 坐禅品第五[栏目:演培法师]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四)功德田、恩田和福田[栏目:圣者言教]
 禅宗七经白话解集后记[栏目:观辉居士]
 《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佛法的珍贵 四、显密圆融[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唐代的禅茶文化[栏目:禅茶文化]
 垟山禅语录 自序[栏目:宋智明居士]
 饮酒有哪些过失?[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161-180卷)[栏目:五百大阿罗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