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四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08

第七十四节课

子二(定思正法之安忍)分三:一、遣嗔作害者;二、遣除除嗔不应理之邪念;三、摄义。

丑一(遣嗔作害者)分三:一、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应视为嗔境;二、遮破自主之作害者;三、摄义。

寅一(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应视为嗔境)分三:一、无有自主;二、无心;三、摄义。

卯一、无有自主:

不嗔胆病等,痛苦大渊薮,

云何嗔有情,彼皆缘所成。

昨天已经讲了,苦害对修行有一定的帮助和利益。对此,有人这样想:苦害真能带来利益倒是可以,但敌人制造种种违缘,让我的内心痛苦万分,这种痛苦谁也不愿意接受,因此我不应该对他安忍。

作者在此回答说:风胆涎等各种疾病,经常折磨我们的身心,是各种痛苦的来源,对它们你不生嗔恨,为什么唯一嗔怒有心的怨敌呢?这种现象确实有点奇怪:风胆涎的疾病和怨恨的敌人,同样都是痛苦的来源,为什么唯独对怨敌恨之入骨,而对这些疾病及其来源——身体,从来不生起嗔恨心呢?如此厚此薄彼,的确不太合理。

有些人或许说:二者是不相同的。身体产生疾病,是前世的业力、今生的四大不调等因缘不由自主而形成,故没有必要去嗔恨它。但是怨敌对自己作损害,完全是故意而为,所以我才生起猛厉的嗔恨。

这种说法也不对。为什么呢?因为怨敌对你造违缘作害,也是一种因缘。世间上的任何一法,没有因缘不可能产生,如同镜子与镜中的影像一样,怨敌与你之间必定有无则不生的关系,倘若没有因缘,彼此不可能发生伤害行为。比如你看不惯某人而生嗔恨心,这也许是前世的因缘,也许是他即生中的行为不如法、语言不对头,具足这些条件之后,你的嗔恨心自然而然会产生。所以,一切都是因缘的无欺之果,并不是怨敌非要与你不共戴天。如果没有因缘,即使成千上万个怨敌聚在一起,也不会对你构成伤害。因此,你认为一个需要因缘(疾病),另一个不需要因缘(怨敌),这是完全错误的。二者均离不开因缘,因缘聚合就产生,因缘没有聚合绝不会产生。

在学习这个道理时,有些初学者,尤其是对安忍不太了解的人,修起来可能有点困难。但只要长期不断地串习,反反复复去观察嗔恨的过患、安忍的功德,总有一天,自己的修行会有明显长进。当然,作为一个凡夫人,有时候感觉自己修行不错,好像到了一定的境界,有时候觉得大失所望,心沉到了谷底,这种时进时退的现象是正常的,只要努力,修行一定会增上,反之,一点都不串习的话,永远也不会有圆满安忍度的一天。

以前有一位老年人,他脾气不太好,为了让自己不生嗔,在客厅写下“百忍堂”三个大字,每当听取别人意见时,提醒自己要安忍。修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自己的安忍很不错,对自己的境界相当满意。有一天,一个乞丐为了试探他,故意来到客厅里,装着不知道地问:“这三个字怎么读?”他回答:“百忍堂。”“噢,百忍堂……”然后就出去了。过一会儿,乞丐又回来:“实在抱歉,我忘了它叫什么,您可不可以再说一遍?”那个人有点不耐烦,没好气地说:“百忍堂。”“好好好,谢谢你。”过一会儿,他又回来,再次问同样的问题,那个人特别生气,吼道:“三个字都记不住吗?百忍堂!”那个乞丐说:“噢——原来是不忍堂!”

我以前看到禅宗的寺院里,或者居士的佛堂中,都有一个大大的“忍”字,这个字常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话,也有一种提醒的作用,对修行应该说有帮助。

下面用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

上一颂说有人认为胆病等依因缘而生,不应对其嗔恨,但怨恨的敌人与之不同,故应生起嗔恨心。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他人引生我们痛苦,也是因缘而生,并非自主,在此作者以比喻进一步说明:譬如世间人不愿意生病,但以业感疾病仍会生起,同样,怨敌虽然不想生烦恼,但是在业缘的逼迫下,烦恼仍会强涌出来。

一般来讲,除了极个别的人以外,大多数人并不喜欢生病。以前有位居士比较特殊,他刚来学院时,听说生病可以消业障,就特别希望自己生病,可是身体始终很好,他非常痛苦,后来不愿意生病时,他又经常卧病不起。除了这种人以外,我们大家都不喜欢生病,然而一旦因缘具足,如四大不调、饮食不当,以及前世杀生、殴打众生的业报成熟,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各种疾病也会不期而至。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吧,明明希望身体健健康康,不愿意每天吃药打针,但往往事与愿违,动不动就重病缠身,不像自己想象得那样。

不仅生病如此,死亡也不例外。以前我讲过,“均瑶集团”的老总在39岁去世,当他死的时候,家产有37亿人民币,可以说从出生至死亡,平均每天有20多万的纯收入。然而,正当他壮年之际,发现自己患了癌症,美国、澳洲的名医也束手无策,面对死亡,他只有坐以待毙。倘若生病不是因缘所生,能够人为控制的话,这些有财富有地位的人肯定希望永远不要病、不要死。但身体是五蕴假合之躯,除了噶当派的大德以外,虽然每个人都不愿意生病,然而到一定的时候,谁也没办法控制业力。

与之相同,怨敌对我们的伤害也是身不由己。凡有良知的人,大都不愿意恼害他人,让自心处于烦恼当中。但由于自己前世的习气没有断,嗔恨的对境又现前,再加上以非理作意为助缘,烦恼便如汹涌澎湃的江河般爆发出来,自己也是无法克制。就好比众生不愿意中也会生病一样,怨恨的敌人亦被烦恼左右,没有丝毫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不但不对他生起悲心,反而以嗔恨心来对待,这实在是不应理!

在学《入行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依靠教证来说明不能生嗔,更应该用尖锐的理证进行剖析:他人对我们非理加害时,是以嗔恨心来对待,还是以慈悲心来饶益?这一点,务必要好好分析。学习这部论典以后,我相信大家会有所改变。当然,如果你的相续像石头一样没有觉知,那就另当别论,除此之外,凡是有觉知、有取舍智慧的人,肯定会跟以往有所不同,以前自己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现在明白这都是因缘所生,怎么会对别人生嗔恨心呢?

卯二、无心:(对方并不想生嗔恨心,但却不由自主地生起。)

心虽不思嗔,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嗔恼犹自生。

若有人想:胆病等并没有想作害,而怨敌却有加害我的想法,他害我的话,我可受不了,故一定要对他恨之不可。

对此,我们也可加以分析:所谓的嗔恨心,并没有思维“我要嗔恨”的作意,为什么呢?因为敌人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生嗔,若没有我的存在和他的烦恼等作为因缘,他想生嗔也生不起来。比如安忍修得好的人,对看不惯的人要生一个嗔恨心,怎么样使劲也没办法,因缘不具的情况下,怎么挤也挤不出来。而各种因缘一旦聚合,即使自己没有想,嗔恨心也会喷涌而出。怨敌依靠烦恼的吹动,加上前世我害他等因缘,今生才对我生起猛烈的嗔恨心,进而百般加害我。这种嗔恨心并没有一个人在主宰,也不是非理作意、不快乐的意识、不悦意的外境等因缘聚在一起,共同商量让它爆发。烦恼有时候非常奇怪,它就像冒烟一样,只要外境的因缘齐全,就自然而然产生。所以,我们不应该对怨敌生嗔恨心,因为他没有力量自主,因缘聚合一定会随烦恼而转,无法约束自己的身心。

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克制自己的烦恼,否则,一旦因缘聚合,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自己也可能对严厉的对境,如上师、金刚道友、佛像等生嗔心,他人稍不中意的语言或行为,也能让自己的嗔心一触即发。

汉地有一则故事:有位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到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禅师说:“你有家庭,社会习气比较重,不要着急,慢慢来!”将军回答说:“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禅师劝他:“慢慢再说吧!”将军无法,只好回去。有一天,他起了个大早,到寺院里礼佛。宗臬禅师一见他,便问:“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将军说:“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禅师开玩笑地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禅师哈哈一笑:“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从这个公案也可以看出,有些人一遇到对境,自己根本没有准备,嗔恨心就突然爆发了。所以,学习大乘佛法以后,我们看见别人发脾气,应该学会理解他,毕竟这是他没办法控制的。

卯三(摄义)分二:一、不由自主之摄义;二、无心之摄义。

一、不由自主之摄义:

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

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

总而言之,贪嗔等烦恼的所有过失,以及由它引发的自性罪和佛制罪,全部是依靠因缘所产生,无因生或者依靠自力而生的现象根本没有。

不仅是嗔恨心,别人对你造任何违缘,都来源于各自的因缘,当因缘聚合时,对方肯定会犯错误、造恶业。所以,你没有必要对他生气,生气也没有多大意义。

这次学了这部论典以后,大家能不能在发脾气的问题上,稍微有点改变?平时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心态能不能跟过去有所不同?我自己感觉,讲一遍《入行论》,基本上可以保持两三年,两三年过后,脾气不好的人又开始不行了。所以我以前说过,最好一年或两三年中讲一次,如果讲了的话,自己也好、别人也好,心态还是有一定的转变,我也一直想发这个愿。

尤其是《安忍品》讲完后,很多道友的脾气暂时应该不错,不管是居士、出家人,彼此之间能互相理解,不像以前一样。以前就像卫藏的厉鬼 ,碰都碰不得,稍微旁敲侧击说一点,两三天都不说话。现在学习了大乘佛法,性格应该会有本质上的改变。

刚才说贪心嗔心等过失,皆依靠因缘而生,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从贪心的角度而言,贪心并非以自力生起,它是依靠因缘聚合才起现的。《俱舍论》中说,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自然而然会生贪心。对怨敌生嗔也是同样,依靠非理作意、对境现前、习气存在,嗔恨心就会马上出现。因此,我们不应该怪别人,这完全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有些人杀害别人,或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很多人就开始恨他。其实也没有必要,这肯定跟前世有关,安士高法师的三世经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第一世为安息国(即现在的伊朗)太子,从小就出家修道,后来了知前世欠人命债,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来到洛阳。有一天,他走到旷野无人之处,迎面忽然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走到近前未发一言,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

第二世年龄稍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道今世还有命债未还,债主也在洛阳,于是重来。到前生杀自己的人家中借宿,吃完饭后,问主人:“你认识我吗?”答曰:“不认识。”“我就是你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主人大惊,心想此事无第三者知道,此僧必是鬼魂来索命。僧人安慰他:“不要怕,我不是鬼。”遂将事情经过告诉主人,并说:“我明日会被人打死,以偿还命债。请你务必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该还他命债,请官府不要治误杀者的罪。”

次日,二人一起来到街上。有个乡下人挑柴走过来,突然前面的柴堕地,后头的柴也随之坠下,扁担向后打来,正好打中僧人的脑袋,当即毙命。乡下人被擒送官,主人见此事与僧人昨夜所说相符,遂将该僧遗言向官陈述,赦免其误杀之罪。后僧人灵魂又回到安息国,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安世高法师。

一个伊朗国的太子,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屡次偿还前世的命债,可见,只要有因缘,果报会以各种方式成熟的。平时我们无意中打了别人、踩人一脚,这些大大小小的过失,相当一部分都与前世有关。有些人遭到他人的无端诽谤、加害,自己就非常想不通,其实这不一定是今世的冤仇,很可能来自于遥远的前世。《释量论》中也讲过:“诸因聚合时,其果怎不生?”整个世界上,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子,全部都是因缘而成,因缘一旦聚合,其果必然产生。如果了知这一点,我们就会对佛陀所说的“此因生彼果”之理,产生坚定不移的信解。

总之,自己遇到别人加害时,应想到诸法无因不生,一切皆离不开因缘。就像空谷回声一样,其本身并不会主动出现,只依赖于因缘的聚合。我们因为自己的业缘,令他人生嗔恨心来加害,这没什么可抱怨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若能在安忍方面不断努力,修持佛法定可日进千竿。

二、无心之摄义:

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

所生诸嗔恼,亦无己生想。

此颂跟前面的颂词基本上相同,只是角度有所差别。意思是说,聚合在一起能产生嗔恼的形形色色外缘,并没有“我要生嗔恨心”的念头。我们产生一个嗔恨心,首先要具足眼根、外境、心识等条件,比如外面有一个人(外境),我看见(眼根)他的行为不如法,心里接受不了(心识),这三种因缘结合起来,才能引发我的嗔恨心。但嗔恨心由哪个因缘主动生起呢?是不是它们聚在一起,共同商量去制造嗔恨心呢?这是不可能的。只要对方的行为跟你的非理作意结合起来,必定会产生嗔恨,这是一种因缘,不是哪个因缘去故意造的。

再者,所生的嗔恼等果,也没有“我要依靠这些因缘而产生”的想法。若详细观察的话,因缘所生的嗔恼之果,它本身也是一种假合,找不到真实的本体。如同土片瓦石等材料建造的房屋,只不过是暂时的缘起现象,根本无有实存的主体,嗔恨心从本体、因缘、体性上观察,也是了不可得,既然本体都不存在,它作意“我要依靠种种因缘而产生”,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嗔恨心不会有“我要生起”或“我已产生”的作意,但对方确实以嗔恨心在加害我,这是现量感受的,不可能说它不存在。“诸法缘起生,是大沙门说”,佛陀早就把真相告诉我们了。任何一个法,皆是因缘所生,懂得此理之后,纵然生嗔的对境现前,我们也应懂得提醒自己,尽量克制愤怒的情绪。

克制怒心这一点,不仅是大乘修行人,世间人也有一套方便方法。比如林则徐为了防止发脾气,专门写了“制怒”来警醒自己。这是世间人控制愤怒的方法,对人格的完善有极大帮助,但按照佛法教义来对治的话,首先要知道嗔恨心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如幻如梦,本体不存在,既然它的本体不存在,对方以嗔恨心来伤害我,我为什么要忿忿不平呢?对方的嗔恨心如幻如梦,我的嗔恨心也是如幻如梦,若通达了这个道理,日常生活中就不会太执著,没有执著的话,便会从束缚的网中解脱出来。

古代也有一个故事:有位圣者在寂静的山中修行,有个人去向他求最甚深的教言,圣者说:“你要知道一个字——怒。如果你无法控制愤怒,心就被它踩在脚下,永远做它的奴仆。而你一旦离开了愤怒,就会得到自在,获得解脱。”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民间传说,我也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教言确实值得深思。

我们若始终被嗔恨左右,当嗔恨的奴仆,这是非常可怜的。正如前面所说,相续中一旦生起嗔恨心,善根会被摧坏无余,心也时时处于痛苦当中。而如果离开了嗔恨心,即使没有吃、没有穿、没有电,生活也是非常快乐。否则的话,对谁都生嗔恨心:“为什么今天没有电?为什么这么冷?为什么天老爷对我如是不公平?……”每天都是怨天尤人,这不像一个修行人。

当然,我只是嘴巴上会说,自己修行非常差,天天在这里教你们,特别不好意思,很惭愧。但是按照《入行论》的精神,它的意义就是这样。大家今后在接触人的过程中,尽量要克制自己的怒心,摧毁相续中的嗔恨心,这样修持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像很多大成就者一样,行为变得非常调柔。看过《高僧传》或大乘佛教史的人都知道,有些高僧大德在家的时候,脾气也是相当不好,原来那个奔贡甲,腰间总是别着长长的刀子,一把不够,还要两三把,可是敌人却多如牛毛,后来他出家以后,一个敌人都没有,我想他肯定是学了《入行论》的缘故!(众笑)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五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三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三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三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九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体会因果 莫忘因果[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结善缘也是一种摄受[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真实不虚的四种清净明诲 The Four Clear Instructions on Purity ..[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信就是指信心[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法筵精点]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八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比丘尼传 5 梁 竹园寺净渊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生命与信仰的探索—圣严法师与龙应台的对话 信仰,无法用做学问的态度探索[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诵念心经 逢凶化吉 (唐 玄奘)[栏目:释门法戒录]
 新浪访谈:释永信方丈聊少林寺经济来源和普京少林行[栏目:永信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