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九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39

第八十九节课

继续宣讲“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

闭门不放行,云何反嗔彼?

自己受到赞叹利养时,如果有人站出来阻挠,大多数人就不能接受。但若详细加以分析,毁坏我们的名声应该是个好事,不应该痛苦。为什么呢?因为贪执利养的话,来世定会堕入恶趣受无量痛苦,但是蒙受佛的慈悲加被,有人通过障碍利养的方式,把这条路已经阻塞了,前往恶趣的门也关闭了,我们感恩都来不及,怎么反去嗔恨他呢?

大家应该清楚,佛的加持不可思议,能以各种显现来度化众生。《大宝积经》中说,佛陀可化现为大象、马车等坐骑而随缘利众,同时也能以语言、色法等种种形象来利益有情。甚至当你寒冷时,感到阳光的温暖,烈日炎炎时,习习凉风吹到身上,都是佛陀的悲悯与加被。

佛陀的加持不仅表现为增上顺缘,往往还会表现为逆境违缘。麦彭仁波切说:“有些事情显现上为顺缘,但实际上可能是违缘;有些表面上是违缘,实际上却是顺缘。”比如有些人利养丰厚、名声震耳,不是今天发财了,就是明天升官了,表面上看来非常风光,但他的修行和道心会一败涂地。而有人遭受别人的毁谤后,原来的趾高气扬,后来变成谨言慎行,从而使修行圆满成功,所以违缘不一定是坏事。

世间上的很多人,没有感受痛苦时,对佛生不起信心,对恶趣也生不起厌离心。包括有些出家人和居士,开始时并不是因为快乐而学佛,而是生活上遇到了不顺,感情上受到挫折,内心受到了刺激,才藉此因缘步入佛门,最后认识了佛教的正理。所以,自己受到别人的讥毁,千万不能生嗔心,这就是佛的加持。如果你工作生活非常顺利,佛知道你的出离心永远生不起来,恶趣之门永远都是打开的,所以佛才显现为怨敌的形象,以恶语中伤的方式来阻止你堕落,这有什么不好呢?

龙猛菩萨说过:“如果有人被蛇咬了,只要能保得住性命,割断手指也可以。同样,佛说若对众生有利,不乐之事也应行持。”因此,如果对众生有利、对解脱有利,别人的挖苦诽谤、非理加害,自己理应心甘情愿地忍受,此举不但有巨大的功德和利益,而且没有任何损害。否则若以怨报怨,纵然是佛陀也无法救护,汉地有一位禅师说:“嗔恚嗔怒者,虽有佛力亦不可救也!”所以别人加害你时,尽量不要以牙还牙,不然佛的加持虽不可思议,这种人也很难救护。

然而,懂得这些道理的人非常少,包括学佛多年、出家多年的很多人,遇到一些小小的冲突,也一直是怨天尤人,怪这个、怪那个,根本不想是自己业力现前,也不想乘机修安忍,更不想别人损害有多珍贵,平时的修行完全是一种口头禅。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将这些道理融入内心,然后于生活中再再串习,这样即使遇到恶语诽谤,也可以马上转为道用。但我们是不是这样呢?大家也应该反观自己。

癸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分三:一、嗔恨是福德之障;二、作害是顺缘;三、故当消除嗔恨而恭敬。

子一、嗔恨是福德之障:(嗔恨别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的福德造障碍。)

谓敌能障福,嗔敌亦非当,

难行莫胜忍,云何不忍耶?

如果说:“敌人经常毁谤我、破坏我的名声,会成为我积累福德的障碍。没有敌人的毁谤时,人们对我的看法很不错,而一旦我受到毁谤,从此就没有人供养我了。本来我想积累很多钱财上供下施,行持各种善法,现在却被他的恶言破坏了,所以我忍无可忍。”

这种想法也是错的。作者说“嗔敌亦非当”,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是众生,对他生嗔就不应理。虽然别人的诽谤,对你的福德可能暂时有损,但从功德上来讲,前面也分析过,所有的苦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功德最大,忍受敌人的诽谤,不但于福德无损,且功德会像上弦月一样越来越增上,你凭什么不忍呢?

有些人说:“本来我在顺利地闻思修行,衣食无缺,福德也比较大。但他的造谣破坏了条件,给我的闻思修行添了很多麻烦和障碍,所以我接受不了。”昨天也有位道友说:“现在是考试期间,我每天都在认真地复习,可是旁边有个人天天找我麻烦,一会儿说我偷东西了,一会儿无缘无故敲我的门。所以,我闻思修行的功德始终无法增上。”我当时就劝她:“这不是一个机会吗?你还是应该修安忍,自己没偷东西的话,她说一百遍也没有用。再加上对方的精神是不是有点问题,如果是的话,那什么话都会说的,你忍了最好。”后来她也想通了,连声说“对对对”就回去了。

任何一个修行人,在寂静的环境中修行,或者精进地行持善法,出现违缘是必然的。世间上很多愚昧众生不明正理,经常到寺院中摧毁三宝的所依。从佛教历史上看,印度、藏地、汉地的佛教,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一个佛教徒,此时应当如何对待呢?正如前面所讲,三宝是无为法,不会受到任何损害,为保护佛法而拿着武器跟敌人作战,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佛陀在《阿难七梦经》中早已授记,当时阿难梦到一群野猪闯进檀香林,将檀香林肆意践踏、毁坏无余。佛陀释梦时说,这预示着将来在末法时代,有相当一部分白衣在家人,到寺院里毁坏经函、佛像、僧人等。但佛陀当时并没有授意,我们为了保护佛教,应以嗔恨心去杀掉这些野猪,树立法幢。佛一贯以“沙门四法”来要求弟子,以慈悲心来对待所有的众生。

这不仅是大乘的宗旨,小乘佛教也如此奉持。《别解脱经》中可以体现出,小乘的主要原则就是不害众生。大乘佛教在不害众生的基础上,还加上了利益众生。而密宗无上乘,则是大利益众生,从下往上依次递进。所以只要是一个佛教徒,无论遇到任何违缘,都应尽量地对治烦恼,修持安忍波罗蜜多。

要知道,安忍的功德,远远超过布施和持戒,有了安忍的话,一切事情都会圆满成功。世间上也有一个故事:山东人张公,发愿毕生做一百件安忍之事,已经圆满九十九件时,正好他的孙子娶媳妇,当天来了一位道士,非要和新娘子过第一晚,问张公同不同意。张公颇感为难,但为了圆满自己的百忍大愿,劝孙子同意了道士的无理要求。当天晚上,新娘子坐在床上,道士在地上一直跳,边跳边叫:“看得破,跳得过!”跳到天亮,就倒在地上死了。大家过去一看,哪里是道士,分明是一个黄金铸成的金人。从此以后,张家非常富贵,并将厅堂改名为“百忍堂”。据说,现在山东仍有“百忍堂”的存在。所以,用宽容的心胸来对待一切,这一点很重要!

若我因己过,不堪忍敌害,

岂非徒自障,习忍福德因?

假设我们因自己的过失,不能堪忍敌人的危害,这难道不是自己障碍了福德之因——安忍吗?

刚才有人说敌人诽谤会障碍福德的积累,故应生嗔。现在深入观察,这种说法纯属颠倒,敌人的危害不仅不会障碍福德,反而是积集福德之因。倘若自己无法忍受诽谤,对敌人生起嗔恨心,这才是障碍了福德的积累。

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应常观察自己的相续,当受到别人的非理要求或听到不恭敬的话语时,尽量忆念现在学的这些教言。《供灯经》中讲了四种不可思议,其中之一就是众生的业力和根基不可思议。当你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时,有些人跟你前世有仇,有些人跟你今生有怨,这样之后,不管你到陌生的地方,还是熟悉的地方,害你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出现,如果你即生中并没有害过他,很可能是前世的因缘,故不能对他生嗔恨心。

然而,有些人即生中害了别人,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平时两个人吵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理,一直都是互不相让,觉得“我百分之百是对的,就是他在天天害我,完全都是他的错”。所以两个人发生矛盾时,最关键的是什么?首先要看自己是不是十全十美。你对别人起烦恼、生嗔心,肯定是你不对,这个暂且不提,你们两个之间的矛盾,难道你一点责任都没有吗?不说前世,即生中你就一清如洗吗?很多方面若详细分析,自己应该心知肚明。

阿底峡尊者曾说:“别人加害你的时候,你不要生气,你如果生气,那怎么能得到修安忍的机会呢?”以怒制怒,对自他都会大大不利,就算从世间道德上来讲,人的宽容心也非常珍贵。《史记》中舜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说到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很多内容虽然跟佛教无关,但我们可以借鉴效仿。在撰著《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也是忍受奇耻大辱 ,方令这部巨著流芳百世,将古代帝王将相的真实生活告诉后人。其中尧舜禹的一些故事,发生在人类的原始社会。(以前我们历史课上也学过,人类最初是原始社会,接着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什么共产主义社会。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时,人们都是按需分配,需要什么就拿什么,像三十三天一样非常快乐,开玩笑!)原始社会时期是禅让王位,不像现在有些人一样,不管子孙好不好,什么权力都传给他。当时舜非常有德行,尽管尧帝也有一些儿子,但都不太争气,故后来让位于舜。

关于舜的故事,《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舜后来传位给禹也是这样。

舜的有些行为,恐怕我们佛教徒也不一定能做到:父母、弟弟天天害你,并怀有杀你的动机,不仅仅是一个动机,甚至行为上也做了出来,但你还一如既往地对他们好。学了这么多年的大乘佛法,我们一旦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能不能忍下来?如果不能,那所谓的安忍完全是口头上的。古代的这些帝王,并没有受过佛法教育 ,他们尚且能如此安忍、如此厚道,我们相形之下,确实应当觉得汗颜。

有些道友经常抱怨:“这个人每天都不让我看书,在旁边一直叽叽喳喳地叫。我本来在坐禅,但是他总障碍我。”周围稍微有点嘈杂声,他就特别恨。其实,旁边有些性格不好的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有人把灰倒在自己院子里,你就开始吵起来:“我这么好的修行环境,你竟然给我造违缘,以后肯定会下堕地狱的!……”

子二、作害是顺缘:

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

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

没有危害的话,安忍根本生不起来,依靠怨敌的危害之因,才能生出安忍波罗蜜多的福德之果。既然如此,怎么能说怨敌障碍你修集福德呢?

有些人的说话前后矛盾:“我本来正在修安忍,但他一直给我制造障碍,总让我生嗔恨心!”他不知道安忍到底是怎么修的,认为安忍好像要在没有人的环境中,自己一个人静静地修。实际上,修安忍必须依靠众生,没有众生的损害,对谁生起安忍之心?所以如果有人伤害你,这是修安忍最好的机会,千万不能生嗔恨心。

现在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往往都是这样。尤其在城市里面,有些出家人对佛法不太懂,互相生嗔骂人,还认为是理所当然。我们现在学习佛法以后,应该明白什么叫安忍。所谓的安忍,就是对于别人的危害,自己能够忍得下来。你周围若有些性格不好、经常害你的人,自己应当好好利用,这是修行的一种顺缘。

下面用比喻来进一步说明:

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

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

譬如你有了财富,想将这些布施给可怜众生,若没有乞丐,你的布施善行也不可能成功。因此,布施的人不应对乞丐怀恨在心。不过,现在也有人假装乞丐骗钱,这种现象比较多,无论在网上还是私下里,有人经常问我该怎么取舍。这个要靠你自己的智慧,尤其是用“他心通”来看他是不是真的可怜。但有些人不爱布施,经常找借口说:“他不是真的乞丐,不要给他。”其实是自己舍不得钱。不管怎么样,乞丐是布施的因,而绝不是布施的障碍。同样的道理,受戒必须有传戒的阿阇黎、羯摩师、亲教师,没有这些的话,你也得不到别解脱戒体,所以,他们是持戒的顺缘,而不是违缘。

既然你布施的因是乞丐,持戒的因是这些阿阇黎,那么安忍的因就是这些坏人。假如全世界的人都很好,那谁也无法修成安忍。所以在一个部门或团体中,求之不得的是什么?就是性格不好的坏人。有了一个坏人的话,凡是与他有关系的人,都能修成安忍波罗蜜多,每天的功德在不断增长。倘若人人都是脾气好,人格好,长得也好,互相都是非常可爱,其他的功德也许会产生,但安忍的功德,是根本不能出现的。

有些人特别渴望家庭幸福,从来也不吵架。但有时候看来,这也不一定好,里面若有一点争吵斗嘴,修安忍的机会就出来了。如果一家人快快乐乐,一辈子也没有红过脸,那说明他们从来没有依靠对方修安忍,这样不是有点可惜吗?

子三(故当消除嗔恨而恭敬)分三:一、以众生自之功德当恭敬;二、信仰佛陀故当恭敬;三、观察果当恭敬。

丑一(以众生自之功德当恭敬)分二: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缘故当恭敬;二、建立众生与佛相同。

寅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缘故当恭敬)分二:一、恭敬之因成立;二、断除于彼迷惑。

卯一、恭敬之因成立:

世间乞者众,忍缘敌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无为害者。

世间上的乞丐与怨敌同是福德之因,但比较而言,乞丐多不可数,作害者却少得可怜,这其中的原因是:菩萨不曾与外人结怨,所以很少有人主动去伤害他。

一般来讲,不管到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贫穷可怜的人随处可见。(此时有人在旁边发电,一会儿机声轰隆隆,一会儿砰砰在敲东西。师笑曰:“是不是让我们修安忍?不用等下课后再修,现在边讲边实修。”)包括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像日本、美国、新加坡等,那里也有不少乞丐,无论你到何处去,有多少钱财也能在很快时间内布施光。而修安忍的怨害对境,并没有这么多。

有些人可能说:“我的周围全是坏人,天天都是对我加害,所以修安忍的对境也很多。”当然,对个别人来讲,因缘的确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真正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危害自己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生生世世不害众生,所以别人去害他也很困难。他要是得到一个修安忍的对境,就像获得如意宝一样欢喜不已。尤其是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整天都找不到作害者,偶尔遇到一两个,他便高兴万分,很愿意接受。以前阿底峡尊者到西藏时,特意随身带着萨和桑嘎作侍者,萨和桑嘎脾气很暴躁,人也非常傲慢,弟子请求尊者换下此人,尊者则说:“不可!此人是我修忍辱的善知识。”

有些道友共住在一起,有些人整天特别烦,觉得别人总打扰他;但有些人觉得这很好,某某道友的脾气不好,自己修安忍的机会比较多。当然,说这种话的人,有些可能是开玩笑,有些却是发自肺腑。

总之,布施对境易觅,安忍对境难找,一旦遇上了,千万不要失去机会,一定要把它用上。无论别人对你怎么样,哪怕拿刀子来杀你,你也一边磕头一边合掌:“谢谢你,你来成就我修忍辱!”这样的话,安忍的功德定会不断增上。(众笑)这并不是开玩笑,你们真能做到的话,这种功德不可思议。因此,大家应学会将各种违缘转为道用,令一切皆成为菩提之因,这对自他的利益都会非常大!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九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第四品 思考题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三十八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放弃我执(济群)[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广学」与「多闻」(八)[栏目:宽运法师]
 The Chan Hand book - Contents[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五百罗汉 191、罗旬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第一篇 理论 1.4.8 体证四圣谛的般若智慧[栏目: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十二 日天子众——自性的智慧普照十方[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七章 清代的佛教 第八节 《大藏经》之出版[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When sitting in meditation, do not seek for spirit..[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五戒心法(周秉清)[栏目:其它]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0集[栏目: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