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杰译: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四加行法
第十二世太锡杜仁波切
我们先衷心体会四基本观(人身难得、诸法无常、业因果报、轮回是苦),再诚心诚意礼敬佛、法、僧三宝并发菩提心。
因为此四法必须先修,是故名“加行”。这些加行常被称为「转心四法」,或称之为「四基本观」。第一观是观人身难得,体会人生真正的价值,体会人生不可虚度的道理,因为唯有藉此人身,我们才能够了知一切生命的意义或本质。
人身是极为宝贵的资产,只知道人身难得还不够,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人生,令其可贵。即使我们能令人生可贵,人生还是非常脆弱,不能永远持续下去。人生无常,人一出生,就不断减寿。生也是死之始,何时会死,无人能晓,医生可能说某人在某一期间不会死於某病,但没人能保证在那段期间死亡不会来临。
体会人生无常,可激励我们充分利用人生;沈思死亡,实能令我们珍视人生。只知道死亡会来也还不够,我们还必须研究当此血肉之躯死亡的时候,我们的心会怎样;研究我们今生在身、语、意方面的所作所为如何造成善业和恶业,这些业在我们身亡之後仍将伴随我们,永远不离,不会自行消失。业遇缘即熟,依本身之善恶而产生好的後果,无须依赖其他。此即为何於此业熟之地的世间,尽管人人要乐不要苦,可是痛苦还是那么多。
人的痛苦不是来自当前的作为,而是来自过去所造诸业的业果成熟。这说明了为何现在有人似乎徒劳无功,有人似乎不劳而获。当我们了解业是这样运作时,这种了解不是学术上的认知。业与我们有切身的关系。不过,正如业种在我们心中,对治业种及避开业果的方法也在我们心中。方法虽在我们心中,但徒法不能自行,我们须善用之,否则一切仍旧,或好或坏,仍旧要随业流转。
如果我们不处理潜在之业,业就会成熟而生苦乐之果,带来轮迥之苦。明察细思眼前我们所住的世间,我们即可看清和体会苦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想一想那些一无所有而想要获得快乐、财富、健康或其他东西的人;想一想那些虽非一无所有而想要更多的人;再想一想那些已经具足一切,却为维护其所有而仍在受苦的人。以上无论是那一种人,他们徒劳一生。最後,终将尽失其所有,因为死亡时一件东西也带不走,就连我们极其喜爱、细心照顾、难分难舍的身体,也不得不留下来。
我们必须了解在此四加行内所观之「人身难得、诸法无常、业因果报和轮迥是苦」的顺序,以及其间彼此的关联。此四观的排列不是思想家在哲学上对观念所作的编排,而是世间本性的真实反映。由於是最基本的,所以此四加行构成修心第一部分的主体。人生与世间既然如是,我们就必须起用上述内在的方法,去修行那能引导我们出离轮迥之道。
但是我们该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修行佛所传授的求知与发现之道中得到解答。因此,我们第一步要「礼敬佛、法、僧」,亦即「皈依三宝」。就某一方面来看,礼敬和皈依是表示敬意,也是於无助时乞求援助。其实,远不止此。
皈依佛,除了是礼敬释迦牟尼佛之外,还要认知和礼敬我们本具的佛性和成佛的目标;我们要是能自行成佛的话,我们早就成佛了,今,我们仍在此为人。所以,我们必须行道,行佛法之道,佛法就是直接教人如何成佛之法,佛法之道是成千上万的大师都曾修过,并赖以获得完全证悟之道,能奉行此道即是真正教法;但是,独自读经和修行,其弊可能不下於利,也许会令我们受害不浅。我们必须在有信心、有助人之悲心和有适当之经验者的指导下修道,遵从这种人的指导即是真正敬僧。如是礼敬佛、法、僧三宝,即名皈依。
我们信任佛性、佛道和上师,并用以除去自身之苦而获得真乐,但即使是这样皈依三宝,还是不够,因为皈依只是迈出一步而己。下一步是悲心和菩提心。因此,全部的加行,修心的第一要点可总结如下:
「我们先衷心体会四基本观(人身难得、诸法无常、业因果报、轮回是苦),再诚心诚意礼敬佛、法、僧三宝并发菩提心。然後,我们才可进入第二阶段,开始修行相对的菩提心与究竟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