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十八届:分组茶会——柏林夜话
 
{返回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00

分组茶会

(2011年7月21日晚于万佛楼前)
 
分组一主持人:明基法师 
(2011年7月21日晚于柏林禅寺万佛楼前)

明基法师:大家请喝茶。

“平常心是道”这一则公案,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中兴本寺的祖师赵州老和尚开悟的因缘。他在南泉普愿禅师座下,问普愿禅师:“如何是道?”南泉禅师回答他:“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对于我们现场的所有人来讲,现在听起来依然是十分地亲切。“平常心是道”也是我们柏林禅寺禅法的源头所在。每个人对平常心都有自己的一份理解、认识和体悟,平常心既是无限慈悲的体现,因为有了无限的慈悲心,我们这颗心才能够平、才能够平等;同样,它又是我们每个人本具的般若大智慧的体现,因为它面对一切都能够平常。下面我们有十个小组,我们来进行大家分享的活动,分享每个人的平常心。你长到这么大,生命中最精彩的那一段的平常心。

(对本小组)我先抛砖引玉,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体会的一点平常心。昨天回答问题的时候,简单地说了一下我出家的经历。我还是想就那一段出家的心理状态讲一下,处在矛盾那么尖锐的状态下,要做出自己今后命运的抉择的时候,怎么让心能够平静下来?出家,是要放弃你世俗中的利益,包括生存基础、包括对父母的感情依赖。如何让你自己的心平常呢?当年为了落实自己的心愿,我回家又工作了半年,真正让自己的心平常,从这种纠结不清的状态下有一个决定。

一开始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放弃自己出家的想法,安心的在家学佛、修行。可是当时自己已在家学佛学了三年,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一世还能遇到这样一个出家的机会。半年期间给师父(净慧老和尚)打过两次电话,第一点师父就说,没有哪一个母亲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出家,第二点就是要你自己拿主意,我得自己拿主意。后来,昨天提到的我在家皈依的那位师父,他绝对是有修有证、学问深厚、道德深厚的老和尚,是我们东北那个区域三位长老之一,我自己心里特别特别尊重他老人家。他看到我那种犹豫的心情,也知道我想出家,就说起他自己年轻时的状态。他年轻的时候,像我一样,也是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后来还是选择了出家。听到他讲这些,我就想我又有什么呢?去面对就是了。但是能够真的自己去面对,相当不容易。

我们现在大部分营员都是在校的同学,也有的已经工作了,人生道路上永远面临的选择和抉择,你以什么来面对?我想信仰最重要,或者说你的人生价值观最重要。你要做出选择,必然要付出代价,你要承担这种心理压力。你说人这一生有感情和事业,你说你这一生就为你的爱人活着吗?或者你很爱你的夫人,但是她死了之后,你不会去死,可能还会找一个,可能你找了之后,依然这一生忘不掉她,但是你的人生道路、你这个人来到世上不可能就是为她活着的,是吧?孩子也是这样,父母也是这样。从感情这一块是这样,事业也是这样的。你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事业,但是你来这一生就仅仅为了挣多少钱,当什么官,或者有什么样的成就,这一生就为这个来的?

其实转了一圈之后,还是要搞清楚人为什么活着?我们一般都认为,人死如灯灭,我们的一生只有这么一段,所有的理想只能基于这一生中实现,这是一种价值观。但是如果我们的一生是无限的,有前生、今生、后世的话,那我们的价值观就要重新来考量,什么是真实的?如果方向没有的话,我们的脚步就不知道往哪儿迈,我想的责任是这个。既然做了这样的选择,就要承担这一份压力,实际地去分析。

另外一个是,跟师父有缘,跟这个道场有缘,跟这个道场的师兄弟有缘,我来到这以后顺利地出家。有了一个愿望,就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不要去做自己以后后悔的事情,无论什么样的结局自己都接受。当时做出出家选择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平常心,只是觉得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无论是怎样一个结局都要顶下来。所以走到今天,我觉得这是自己那个时候最艰难的一个抉择吧。

下面谁想分享,可以自由发言。

营员一:我想接您刚才的话去说。如果您说婚姻或者家庭、事业都不能成为你负责任的一个目标的话,那么出家就可以给您这个责任感吗?

明基法师: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但这是今天晚上唯一的一次回答,因为我们这次不是问答,是个人的分享,每一个人的分享。无论你是20岁还是30岁,我今年40岁,我是1971年出生,1996年出家。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每个人无论是担任什么角色,他都必须有责任。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人的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这个依存本身就有着责任。我们在家的时候,往往承担的是我们想到的是这一生对家庭的责任。当你出家,你想到的是什么呢?——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是尽未来际的一个责任如何来承担?我们爱自己的父母,如果认为人死如灯灭,就这一生,可以不谈这个问题;如果人死了之后还有来世,那么问题相当严重,因为无论你在哪一个年龄段,你都必然要面对生命的结束。回过头来审视你这一生走的道路,你怎么来评断它?如果人死了之后,还有一个无限无限的生命存在,打个比方,孝顺父母,你是只管父母这一辈子呢,还是希望他们生生世世都能过得好?你想自己生生世世过得好,那所有和你有缘的人,一种朴素的想法,也都希望他们生生世世过得好,是吧?不希望他来生做猫,做狗,乃至于做猪被宰杀,是吧?那就要搞清楚,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放弃王位出家,就是因为人的生老病死无法回避,连他自己都无法回避。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宇宙的真相是什么?这是生命的大秘密呀!所有有责任心的人、真正有责任心的人是对自己有责任心、对你关爱的人有责任心、对一切的人有责任心。推广开来,从无始劫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人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生命,从无尽的生命这个意义上讲,都曾经很亲近过。这是从慈悲这个层面来讲。从究竟的解脱、成佛这个层面来讲,如果还有哪个众生你没有发心去帮助他,这说明你的这个心还不圆满,还有缺失。当然我们是从理论的层面,可是这是一个方向啊。如果方向没有的话,我们就不知道往哪儿下脚。我想的责任是这个。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出家,我选择出家这条路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营员二:我是一个大四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经常和朋友同学提到平常心这个概念,但是我的体悟不是很深。通过这两天的生活禅夏令营,我对平常心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我觉得平常心就像师父讲座时所说的,就是不要被外面的一切表相所迷惑,要找到事物的本质,然后去追寻自己内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还有,正如圣凯法师所说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我在大学的时候,开创了自己的公司,也有自己的项目。就是说在别人看来,在工作方面我也许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当初我在开始的时候,很有斗志,而且很有激情去追寻一些东西;但是当我真正得到了,就是事业和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的时候,突然一下子找不到我追寻的意义了。那时候很困惑,自己付出了很多,到最后自己真正得到的时候,却发现那不是自己所想要的。

在大学里大概有三四次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像法师所说的,看看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是什么?走到今天,回头看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会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它,那只是我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经历。可能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这样追寻的过程——在开始的时候,会有一种信念支持自己去追寻;到达一定阶段,你修得一种平常心,再回过头来看待这个过程的时候,可能这种经历才是你的收获。

我昨天和室友也分享了一些关于缘分的话题。我在生活中更多地是把朋友、家庭、父母、妻子还有跟寺院师父的关系,统一归结到缘分。当做选择的时候,就是在这些缘分中做出选择,所以不必要被其他社会的一些观念去束缚,只是在不同的缘分当中去选择,可能有些人选择了父母缘,有些人选择了夫妻缘,可能有些人选择了佛缘。谢谢大家。

营员三:刚刚法师一说这个主题的时候,我脑子里一晃,想起了高中老师给我的一些感受。高二的时候,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本来到了退休的年龄,为了把他最后的一份力量奉献给教育事业,所以从高二开始带我们,我对社会的责任还有一些理性的认识都是从这个老师开始的。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他对我们学生的要求首先是从宿舍抓起,考勤卫生。有一次,我们宿舍的卫生很不好,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他就走到我们宿舍,给我们演示了一遍。在走廊里面收垃圾的时候,因为垃圾用扫帚扫不进簸箕里,他就躬下背,蹲下来,把垃圾用手一捧一捧地捧进垃圾篓里去。当时我们看了,就觉得老师放下面子,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课。从此,每逢遇到什么事情,我只要想到老师的这个画面,就能以平常的心去面对一切的事情。就这样,谢谢!

明基法师:既然讲的是“道”,道是无所不在的,在我们生命中是无处不在的,在一切事、一切情景、一切的矛盾亦或一切和谐中,我们身心世界里面,都在讲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就像你刚才提到的这件事,这也是一份责任,老师的一份责任。《金刚经》上有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生其心就是责任,“应无所住”就是能够平常,平常是一种无限的广大的胸怀,它才能平常得了。

营员四:师父,我个人认为这个平常心就是遇到好的境界要随缘,坏的境界也随缘;好的境界平常心,坏的境界也平常心。就是一件事咱们感觉很好,心会动,要用这种平常心去对待;坏的事情也一种平常心。坏的境界、好的境界都是一个心,一个平常心,就是这样。

明基法师:你真能做到么?做到了,那就是成佛了。要做到相当相当困难。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先通过一个理解,或者是自己生命中经历一段事情,来互相分享。能够达到平常,是要自己有一个修炼的过程,或者是说修养的过程,是自己一生乃至于生生世世为之奋斗的一个过程。要说难的话,可以说是相当相当困难。

营员五:过去发生的、觉得很大的事情,随着时间推移,觉得已经过去了;现在遇到的事情不好过。如何修行让自己更有智慧,能够成功呢?

明基法师:因为过去了的事情,它那个力量慢慢会削弱,除非刺激太大,感情上的或者财产上的。但是为什么现在面对的事情就不好过呢?是因为以前就没过去,它在我们心里那种业的力量依然存在。所谓的修行呢?真的就是拿去我们心里烦恼的,或者是淡化、转化。你看,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呢?现在我们这么讲,还是一种从理论到理论的这种思维状态。这种切身的感受,打个比方,人在20岁的时候,对生命是一种看法,你到30岁的时候绝对和20岁不一样,你等到40岁时又不一样。你人生经历的事情不同了,那对这句话的感受、对修行的感受也是会变化的。

为什么要打坐?打坐就是让我们训练一种力量,实践见解层面的平常心,来转化我们心里负面情绪的影响,让自己越来越能够控制住自己,那是无论在什么境界中都能控制自己。控制这个词本身还是有种勉强,第一步是控制,然后变成一种自然,达到自然就是一种平常状态,它已经转化了心里那种负面的力量了。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方法无外乎戒定慧。从佛教来讲,人首先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行为规范,简单地讲,这就是戒;定,谁都想有定力,谁都不想出丑,不想当众失态,谁都想达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那种境界,定力本身就说明你内在精神力量是大的,而且是你永远都不会失败,人的失败是你的精神被打倒了;然后智慧,智慧是人人都需要的、都渴望的,因为人能够成功,可能就是比别人看得多一点、想得远一点。这些概念都还是抽象的,那么如何来落实呢?得自己实践才行。

营员六:我现在是博士生,快毕业了。我的感觉是人越大定力越差,老师说我应该提高做事情的专注度,就是要活在当下,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感受,但是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还是很难。

明基法师:活在当下,训练这种专注力,它就是定力的一个训练,训练我们当下的这个觉知。那么如何理解当下?我们现在眼睛打开,你能看到我,我能看到你。这是眼睛的功能吗?还是心的功能?还是我们讲的当下?肯定是离不开我们当下的觉知,是不是?大家每个人都有感受吧!你能看到我,我能看到你,这是一种觉知吧?觉知,往往我们说手摸到才是觉,难道你眼睛看到就不是觉吗?耳朵听到难道就不是觉吗?离开当下的觉知,我们又怎么去感受当下的万事万物呢?当下的专注从哪儿展开的?戒定慧,讲戒、讲定、讲慧,都是在我们当下身心上去感知的。我们每次打坐,都是主动地在做这个专注力的训练。诵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你要每个字都念清楚,听清楚。你能每个字都念清楚、听清楚说明你有专注力。如果你的心溜号了,你肯定就模糊了,再有就是你嘴里念出来了,但是你听不到你念的,就说明你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这了,那是一个分散的状态。处在这样一个分散状态的时候,我们看事情就看不清楚了,看不清楚就自然做不出正确的判断,你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都会降低。你们说诵经是不是在我们身心上做实验?这种实验是开发我们无量智慧的实验。

所以,为什么佛教能够存在这么多年?——几千年。如果它对每个时代的人没有贡献的话,它早被大家遗忘了。佛教,它绝对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它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一个是知见、见解,它让我们明白,是理论;二就是要你自己去证明。六道轮回到底有没有?讲的三界,欲界、色戒、无色界,到底有没有?《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在菩提老祖那得道以后先去找阎王,干什么呢?在生死簿上把他的名字删去,然后号称自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营员七:我从侧面说一下平常心。我吃素是一个机缘,当时我接受一只很小的小狗,我把东西嚼碎了喂它,为它收拾大小便,因为需要喂养它,我们学校的荤菜又比较贵,所以我就慢慢地吃素了。素食以后,我发现生活真的会改变,觉得自己的感觉器官比平时细致了很多,我觉得这跟平常心也有些关系,之后我做事,也慢慢更能静下心来去体会。可能我讲得有些偏,但也算是我对平常心的一种曲线接触吧?

明基法师:平常心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能想到把嚼碎的东西喂狗,那是对自己爱心的培养,真正是一种爱心的展现、展示,可能这段因缘对自己善心的启发会有很好的帮助。从佛教来讲,为什么要吃素呢?佛教的生命观是所有的生命都能成佛。从我们自己来讲,很少能想到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来怎么样,一根刺扎上去都很疼,蚊子要吃自己的血肯定要拍死它。(众笑)我们的平常心是这样的平常心,平常的思想状态。那我们不杀生、不吃肉,吃素,其实是保护了我们的慈悲心,自己心里的慈悲。

营员八:我觉得平常心是,有所追求,但是不刻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里的一句话,还有一句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具体的理解就是,每个人此刻的我跟过去的我、将来的我都不一样。我从小就认为人生没意义,但是为了妈妈,我还是想让她过好些的日子;后来我妈去世了,这时候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幻灭了;后来我接触了佛法,到寺院里住了一个月,后来就下山了。我妈妈对我的希望是让我做一个读书人,所以我一直读到博士。很幸运,我来到了柏林禅寺,遇到了禅。生活中经历了很多,很荣幸来到柏林禅寺。

明基法师:佛法绝对会给我们最最正确的人生选择,并不是说让我们都出家,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都需要降服自己内心的烦恼,找到生命的真谛,或者人生宇宙的真实。打个比方,我们现在都还活着,但是当这口气不来,死的时候,如果真的是像梦里有个我一样离开了这个身体,你回过头来发现自己的身体被别人烧成灰,但是你又没机会再做别的选择,那个时候只有后悔。但是恰恰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有了一个最殊胜的、最宝贵的因缘——接触到佛法,佛经里面讲的就是生命的真谛,宇宙人生的真实。

禅本身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什么是不生不灭的自己。禅就是点亮我们生命火炬的,它能照亮我们尽未来际的人生道路和方向,也就是说我们从今天乃至未来的无数次生命,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当人有了信仰、有了方向之后,你做什么事情都会踏踏实实的,而慈悲就是这火炬的光芒。因为智慧和慈悲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从离开当下的心来讨论智慧和慈悲的话,那永远是理论到理论,跟自己没关系。如果是开发自己内在生命中的智慧和慈悲的话,那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每一次的打坐、每一次的诵经,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观察。所以每一个学佛的人,无论是从事哪一个行业,他都是大科学家,研究生命、宇宙人生真理的大科学家,在自己身心世界里面实践的大科学家。

从大家的精气神来看,我觉得大家都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也是一个互相结善缘的机会。在座的有位年龄稍大些的,可能跟我差不多,也请您将您精彩的人生片段来和大家分享。

营员九:我是来学习的,我就跟大家分享一点点我的理解。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南怀瑾老师的书上讲过,对于古生物进化,所谓科学的描述是不可信的,比方说从地底下挖出一块泥巴,说曾经发生过什么什么。因为我是学古生物学的,对这一块有所了解。进化论这些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都曾经困扰过大家,我觉得南老师的这个说法非常好,就是说有历史吗?历史这个东西都是根据现在的“泥巴”——这些遗迹、这些化石,然后编出来的一个看图说话,它一切的来源就是我们现在考古学拿到的这些东西,有的东西是现在的化石,过去的历史是我们根据这些化石编出的故事。所谓这些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现在做的活,就是比赛谁编的这个故事能够解释更多的这些东西,也就仅此而已。所以说到这个过去心不可得,其实过去的一切它们存在于当下,恐龙就是当下的化石,历史上的恐龙,那是个故事。所以你要想体悟真实的东西,你不要去那些故事里去寻找,只有现在的这一瞬间,才是我们有可能契入真实的一个点。

明基法师:未来心不可得,怎么说呢?因为我们大部分是初学佛。既然初学佛,我们觉得自己认识、思维的世界依然是像这个杯子一样真真实实地,我喝的这口水能解渴,都是实实在在地,但是可以打个问号。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从无常的概念来讲,我们觉得自己想牢牢抓住一个东西,可能我们上当了。这就涉及到什么?真实。什么是真的?我们总想找一个不变的东西,我们的思维惯性里面,我们的感觉里面总是这样的,所以烦恼永远会存在。

师父提倡生活禅日课,也是我们大乘佛法里面精髓所在的经典,早晨诵《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我们现在的功课。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最大的责任心和承担的精神、担当的精神。那你担当了,我们的心脏只有这么大啊!是吧?你把什么都往里面装,它是要爆炸的。那怎么办呢?晚课《金刚经》告诉我们开般若智慧,放下一切的包袱,心无所住,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我们的心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不是说你对这些没有认识,而是你真正地认识了,你真正地观察透彻了,才能达到无住。无心即是有心,是不二的、统一的、身心一元的一个生命境界。我们都讲,人的格局决定结局。你站在哪个高度上,高高山顶立,那就是《金刚经》给我们指导的最高的人生境界;然后是深深海底行,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所以这两本经可以把我们无边的、无尽的智慧都开发出来。

营员十:我有很多朋友,我认为是有佛性、很清静的人,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很少,专注于很多事情,让我非常佩服。我对佛法的了解是源于大学期间开始读一些书,渐渐地从一些比较入世的、驳杂的东西,慢慢地深入到一些理论,深入到国学,深入到佛法,我对其向往之。但是一些理念让我难以抛却,比如说平常心。当我读《论语》等一些东西的时候,突然之间读到一个道,就会让我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觉,突然之间会觉得世界很清凉,纵使当时是夏天,然后也会有一种很清凉的感受,有一种人的境界提高的感觉。

但是毕竟这种感觉只能持续一小会儿,并不能贯穿我的一生。我忘了哪位老师提过马斯洛的心理需求,觉得从底层到高层,有些事容易抛却,有些事难以抛却,尤其是名利在前,利好抛却,而名难抛却。有时候觉得平常心只能维持一小会儿,当遇到真正的名缰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迷茫;迷茫多了之后,就会觉得想寻求佛法的帮助;又觉得以寻求帮助的心来看佛法,其中有一种逃避,所谓“仁者无忧、勇者无惧,智者无惑”,就缺少一种勇者无惧的精神,就是觉得以逃避之心而来求道,终究不会得道。

我以前非常喜欢物理,有时候也纠结天啊、人啊一些事,觉得人们以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后来觉得他的理论是错的;后来又信奉牛顿的理论,再后来觉得牛顿也是错的;又信奉爱因斯坦,那究竟谁是对,谁是错?刚才法师也说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实在的,什么是虚妄的,什么是色,什么是空?佛说五蕴皆空,觉得万物皆空是不是就得道了呢?但是现实,我觉得由色悟空是一种道,由空悟色也是一种道。那么活在当下,有的时候看事情是空,有时候看事情是色,有的时候觉得心累。我觉得求道的话,想得太多了就是错。我觉得佛学教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清静的、清凉的感受,当我们觉得累、觉得迷茫的时候,那就是走错路了。

刚才说到物理的一些理论,不知道谁的对、谁的错,现在的真理也不知道掌握在谁的手里?我们其实不一定掌握真理,也不一定能无限接近真理,只能是活在当下,拥有一颗——平常心。我正在做的事情努力去做好,至于其结果、方向,无论如何,我们学会适应、学会接受、学会感恩,这就是我对平常心的理解。谢谢。

明基法师: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什么是禅?那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生命去体悟的。不要觉得追求真理这件事离自己很远,道是遍一切处的;如果不能遍一切处,它就不是道;如果真理是可以改变的,那就不是真理。历代的祖师大德,历代的圣人,他其实都在追求、求索这个。佛教号称要了生脱死,因为对每一个个体来讲,再也没有比生和死更大的事了。禅宗最响亮的口号——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讲人的生命的真相。

六祖大师见五祖的时候,你看他是一个什么志向?五祖问他:你来干啥?他说:我来做佛,我来求做佛来了。他是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感悟,跋涉千里来到五祖的座下。当时他还是一个在家人,五祖大师别具法眼,将衣钵传给六祖,传给他时他还是在家人。历史证明,这一段公案不可思议、震烁古今。六祖大师了解了、实证了生命的真相,你说这件事多么伟大、多么不可思议、多么感人、多么美丽都不夸张,而且又是真真实实的历史,这么美好的事情依然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现在六祖禅师还坐在广州韶关的南华寺,他的色身坐在那里,给我们以后所有的人做了一个最伟大的证明。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我们人人有份,所以要充满信心。

营员十一:我和大家分享一件事。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本来是一个人住,后来因为老鼠总是光临,(我在马来西亚上学,中国人很少,和其他种族的人往来很少。)我就和一个在读的中国研究生住在一块。时间长了以后,大家像亲兄弟一样,吃饭的时候,他会有秘密和你分享。因为学校都是山路,有一次下山的时候他就问我,在你心目中什么事你最不能忍受?我就想什么事我最不能忍受,我说弑杀父母最不能忍受,这种事罪过可能是最大的。然后他跟我讲,因为大家相处比较长了,比较了解了,他就把他心中的秘密透露了。我们平常人比较反感、不会关注也是思维死角的就是同性恋,他跟我讲他是同性恋。因为我们平时可能听说过这个词,可是说实话体会并不深。他是以开玩笑的语气说出来,可能也是要掩饰心中的一种东西,但是仍然给我一个很大的冲击,因为整个宿舍就我们两个人,我一晚上都睡不着,怎么会这样?但后来他跟我讲,其实我们周围的人群中,这种人特别多,据他说这个圈子的话应该是3%-5%都是同性恋。因为像我们年轻人也都渴望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如果心中有心仪的对象,可以正大光明地去追、可以公布于众。但是他们作为年轻人,也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他们介意世人那异样的目光,有些人生活就比较压抑,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同性恋的明星显得比较压抑,甚至精神上有些问题。我那个同学从小就发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他就去接触基督教很多年,后来我就把他带去学佛法,现在准备要出家。他感觉在佛法上找到了一些相应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是自己前世的一些业障吧,到了这一世就现前了,如果这段业障不消还会延续下去,所以要尽量地消。我的意思是说,什么是平常心,我们对不了解的人群要慢慢放下这种偏见的包袱,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都是正常人的思维,对于有缺陷或者不是缺陷的那种人,我们要去包容和理解。谢谢。

明基法师: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只是人类世界发生的事情,在这个无尽的生命世界里面,生命的方式有很多种。你读经典的时候能够看到有二足、四足、五足、多足各种各样的生命状态,我们读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他的状态、他的烦恼也是无量无边的,包括您刚才讲的同性恋这类业的状态。既然是慈悲的话,当然能够包容,这样的人当然也要去度化他,他只是在相应的时空交叉点上的一个阶段,生命的一个阶段出现的这样一个业的状态,他依然有佛性,依然能够成佛。

所以苏东坡见到佛印禅师的那个故事: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尊佛,苏东坡就跟他开玩笑说我看你像坨狗屎,然后特别高兴,觉得占了便宜,回家跟他的妹妹一说,她说:你又完蛋了,怎么呢?你看别人像坨狗屎,你就是坨狗屎啊!佛印禅师看所有人都是佛,那他老人家就是佛啊!

营员十二:平常心是道,因为每个人的心都不平常,他总是在求,比如说很多居士求神通啊,感觉哪个法门好啊,所以我们就是要以一个平常心去对待,平常心是道是大境界。

明基法师:既然是道,那这颗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的烦恼,是真正的智慧,那也是最大的、真正圆满的、慈悲的那个境界。

能够跟大家分享,我们每一个人发言其实都是结善缘,它不仅仅是一个锻炼——在一个场合下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说出来,口打得开。恐怕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基本上在座的都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但是当你能够说出来的时候跟大家绝对是结一个善缘。缘是什么呢?既然是无常,都是缘聚缘散。缘聚缘散就说明什么呢?会缘缘无尽,不是没了之后就永远断了,那是无尽的。正因为是无常才能是无尽,有常就没法变了,这是一种很智慧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方法。让自己体悟那颗心的平常,它能够让自己超越,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个心就能拐弯,否则,你有障碍就拐不了这个弯。所以从哪里契入呢?当下这个灵明觉知的心来感知、契入这个平常心。下面哪位分享?

营员十三:我看在座的各位都是成年人,未成年的不多,我高一,我就想代表我们未成年人说几句话。我奶奶信佛,我对佛了解并不深,但是知道有这么一种感觉吧。

明基法师:你现在说话心里跳吗?

营员十三:跳。我觉得这几天在寺里待下来,感觉就不一样,不能说是脱胎换骨吧,但怎么说也有点改变,这么说有点自恋。

我现在有几个事想请法师给我解答一下。现在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他们学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这个知识跟智慧又有什么区别?禅和大智慧之间有什么联系?

说实话,最近几天说生活禅,也许是我有点愚昧,不太听得懂。我就觉得禅可以和一个字联系,就是静,但是静下来的话,表面静了,内心无法静下来。我想问一下师父,这么多年,您是怎么把心给静下来的?我觉得做事静心也很重要,我从小学、初中、高中,我觉得大家应该都有这种感觉,做事的时候觉得有点不稳。也许各位大哥在年长之后,会看透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我现在还没看透。请师父帮我点拨一下,在平时处事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在求学的路上有什么提醒我们的?我学了之后也能够和同学分享、结缘。

明基法师:你看,我们都在分享平常心,各自理解的平常心。你有这么多问题实在太好了,说明你在思考这些问题,想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这个答案永远不能从别人身上得到。就像你喝茶是你在喝,我喝茶是我在喝,我的人生道路永远变不成你的人生道路,但是你有了这些问题就有了开始了。

就像毕业的时候,我问我们老师跟你说的差不多,毕业设计的老师说找个好媳妇、有个好工作就幸福了,但是好像心里觉得真正的幸福不是这么回事。又问我们班主任老师,他说他也不知道人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就带着这个疑问,我工作了,一般好像工作之后人生道路就稳定了,就这么下去了,很多人都是这样。但是带着这个问题,我信佛了,乃至于出家了,就是想解决自己身心的困惑。你想解决困惑就是动力,你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心里的这些困惑。

你问的问题很多,在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中,有疑问也可以是动力。打个比方说,有来生,有六道轮回,你信吗?我这么说了你信吗?不信。可能有触动。因为我们任何一个思想观念,它后面都有一股力量在维持它。这个能理解吗?打个比方,人不吃狗屎,你做梦都不吃。为啥呢?你这个观念根深蒂固啊!根深蒂固就说明它有那股力量,这就是决定见,决定的见解。触动只是什么呢?打个比方,人有来生大家现在认同,但心里边绝对不是决定见,还会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心经》里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就是我们的身心,它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就是觉得它是真实的,你空不了,你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有这个烙印在里边,全有它的影响在里边。你为什么会发火?遇到自己情绪来的时候,你为什么平静不下来呢?如果你觉得生命是无限的话,你看所有人都是佛的话,生命无限就意味着你认同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那么你看待别人的心态就绝对不一样。你看自己是一个无限的生命的时候,你就否定了色身的自己;那你看所有人全是无限的生命,你就不会局限于这个时空来看待这个人。当心里升起妒忌、障碍的情绪,你自然就会主动地去化解。你对同性恋的人自然有包容的心,你不会生起厌恶,生起厌恶时首先是自己无法平静,你睡不着觉嘛,要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所以你提出的所有这些问题,首先一定要肯定这些问题的意义,然后自己去要找到答案,在这里就不具体探讨了。

在我们分享平常心是道的时候,在这个时空下,我们这个世界、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北非的人在忍受饥饿,有的地方在发生战争,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而我们能够安安静静地喝茶论道,所以要珍惜当下这份因缘。

 

分组二主持人:净因法师 

(2011年7月21日晚于柏林禅寺万佛楼前) 

净因法师: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平常心是道”,分享你们所理解的“平常心是道”,在日常生活的心得。发言时声音不要太小,以便大家都能听到。为了节省时间,我们这一组按照顺时针发言。看来,只能是《禅》刊编辑王玲敏老师要先带个头。

王玲敏:我带头,就是向净因法师索账。去年夏令营的时候《禅》刊向净因师父约稿了。

净因法师:好。

王玲敏:现在我等着,没别的了。

净因法师:“活在当下”是平常心的核心内容,以前的旧账,我尽量做到“心无挂碍”。不过,你此时此刻可以跟我约稿,我会认帐!

营员一(女):我来自清华大学,再开学就是硕士二年级了。我学的就是宗教哲学,跟这个活动很有缘,很相关,但是学的是基督教。其实我觉得宗教嘛,它是对人类精神边界的一个探索,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各大宗教是相通的。

今天谈论的主题是“平常心是道”,我对印度教的一个比喻印象特别深刻,他说:“水溶于水”,就是把你自己融化到大千世界当中,成为这个大千世界大海中的一滴水,我觉得这个就是我理解的那种“平常心是道”。但是有时候你不能否认,就是包括你穿什么样的衣服,或者你今天化的妆,都会决定今天你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就跟那天圣凯法师讲座提到的,他到了新加坡的机场,人们对他顶礼膜拜,他就觉得自己非常庄严;然而他到了首都机场,别人用很怀疑的眼神去看他,觉得这个和尚好奇怪,然后他的心态又不一样了。就是说面对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情境,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去扮演某一个角色,你是妈妈的孩子或者说你是你丈夫的妻子,或者说你是你孩子的父母。就是说里面有一个张力在里面,你怎么样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用平常心在这种不停变换的角色之间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不变的那种心态,这个可能是要我们一生都平衡的一件事情。好,我就先说这么多,不知道师父您有什么指点。

净因法师:首先,“水溶于水”是同一种性质的个体相互交融,是从普通层面理解平常心是道。“将盐巴融入水中”,则是两个不同个体的相互交融,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更能体现“平常心是道”的本意。我们之所以没有平常心,是因为有我,而产生人我的分别,无法将自己融于大众,这是无法拥有平常心的根源。通过修心,了知无我的道理,达到亡我的状态,获得物我一体的境界,才是拥有平常心的根本。

其次,以不变的心态对待变换的角色、场景,有一定的境界,但佛家的无常观并不承认有一个“不变的心态”存在,因而主张“境随心转”的智慧,更能使我们深层次领悟“平常心是道”的要旨。更重要的是,“平常心是道”强调的是修行方法,而非结果。上面提及的“物我一体”的境界与“境随心转”的智慧,应是平常心的结果,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呢?是基于我们对整个生命的一种了解。

一日,佛陀问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长?”弟子甲理所当然地答道:“在数十年间。”佛陀摇摇头。弟子乙抢着说:“在饭食间。”佛陀还是摇头。弟子丙若有所感地说:“在呼吸间。”佛陀终于点头。这说明,当下这一刻,才是我们真实的生命。你们刚才喝茶的那刻生命,已经成为“前世”,分享结束时的你,是你的“来生”,还没有生呢!所以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真实的生命只是当下这一刻。

平常心是什么呢?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当下我们所做的事情,这就是平常心。因为只有当下才是我们真实的生命。计较也好,人家对你怎么也好,都发生在过去,发生在过去的事,不是真实的,已经过去了。

然而,普通人因不知生命的真谛,一般情况下,都是活在过去或者未来,因为他留恋过去,老是放不下过去,要么梦想未来,这两种状况都让人无法活在当下,所以活得很烦恼。“平常心”要求我们活在当下,此时此刻当下,无论你面对什么,不管好的还是坏的,哪怕是地动山摇,都能用因缘观坦然面对、接受,这是“平常心”的本意。那种纠葛过去、计较当下、幻想未来的心态,就是没有“平常心”的表现。

营员一(女):刚才听了法师说的,我有点糊涂。我还是不很理解,“平常心是道”和“活在当下”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没有搞清楚。

净因法师:如果我说你“悟性”不高,你不仅现在不高兴,离开夏令营后一想到这句话,仍然不痛快,为什么不开心呢?我说的话虽然已经过去,但你会一直放不下,你的生命会一直停留于这个不愉快的“点”上,于是你便会在“放不下这句话”的过程中活在过去,同时也意味着你放弃了当下的生命。我想强调的是,你的悟性其实很高,不用担心。

我们再以开关来解说“平常心”。什么叫平常心呢?就是说你开关一关,灯立即就灭了;同理,“平常心”要求我们如同关灯一样,让过去的事过去,不用把前念发生的事带到下一念,专注于当下,这是修习“平常心”的关键。

营员一(女):那为什么我们要忏悔呢?

净因法师:过去做了错事,心不安。忏悔不是让你活回到过去,而是说通过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觉今是而昨非,在心灵深处产生强大的力量,从当下开始,行正道,这是忏悔的本意。所以,所忏悔的是过去的事,其目的是了知当下应如何正确行动,更好地活在当下。

营员二(女):我来自江西赣州,在清华大学读研三,是中文系的学生。

我今天听一个同学说,第一次看“平常心是道”这五个字的时候。不小心给看反了,看成了“道是心常平”,我听这个同学这样说,也觉得这句话特有道理,觉得这句话特别妙,正着读、倒着读都非常有启发。

净因法师:对已发生的事,心中常感不平,怎能拥有“平常心”?反之,无论发生了什么,若能做到“心常平”,确实是一种修道的功夫。所以说,“道是心常平”,妙不可言!

营员三(男):我首先要争取一下法师的允许,因为我是义工,刚才过来的时候,班老师说,义工不准发言。

净因法师:没问题,在我们这儿人人平等!

营员三(男):非常高兴,见到两位校友,我也是清华的,不过我在清华毕业已经三年了,2007年我参加第十五届夏令营,也是听了净因法师的讲座。关于平常心是道,我想分享个人的一点体会。

有一点记忆,我发现小时候看到的景色都很漂亮,树是浓密的,夜晚是漆黑漆黑的,有了月亮之后能看到地上树枝的影子。但是现在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色。现在我在深圳工作,有一天我去深圳的大学城图书馆,回来等车的时候在那看路边的景色,突然一刹那间,看到小时候看到过的风景。我就在那一直思索,到底是什么的心态或者什么样的一些原因让我们自己看不见原来的风景。通过这样的思索发现,是平时的思绪太多了,根本就没有给眼睛一点时间去发现眼睛能看到的景色,而是后面的思绪把看到的景色给遮盖住了,虽然看到的路边的景色,景色都能进到眼里,但是进不到脑子里。后来我就很下意识地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就是看景色的时候尽可能把思维都扔到一边,然后当下看到什么景色就是什么景色,发现身边的景色非常漂亮。

净因法师:我们的老清华——可以这么叫你吗?

营员三(男):可以,我在清华呆了七年。

净因法师:你涉及到了“平常心是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你的英文应该没问题吧?

营员三(男):没问题。

净因法师:英文里有个最好的词叫做Living at present moment(活在当下),就是说此时此刻,你都能关注、欣赏当下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尽情享受(enjoy)。

小的时候,我们有能力享受青天、白云、明月、凉风,感觉到风吹到脸上是多么舒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忙,越来越紧张,放不下过去没有做好的事,太担心明天的事应该怎么办,我们就没有时间专心处理此时此刻当下发生的事。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你没有真正活着,你活在过去和未来,没有活在现在。这就叫没有平常心。

平常心教导人们培养awareness(觉察),即觉察身边发生的事,你就能觉察到凉风是多么舒服,月亮是多么得明朗,周围的花也是非常得美,它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的素质便在学会享受清风明月中提升。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要花很多的钱,才能享受短暂的快乐。如果拥有平常心,你就会享受到更多的东西,而且不要花钱,这才是真正的享受。譬如说清风明月,晚上出来走一走,享受到走路的快乐,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回到现实生活,专注于你现在所做的事,享受吃饭、喝茶、工作的快乐,享受于当下你所做的事情,这样你的工作效率反而会提高,心境自然不同。

营员四(女):各位哥哥姐姐好,我是在这里面最小的,我刚刚参加高考,现在是一个准大学生,刚被四川外语学院录取。跟哥哥姐姐们不一样,我还没有上过大学,在我记忆里面与平常心是道相关的、最近的应该就是我的高考。在高考当中,大家都知道对于地方考生来说,高考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好多人都想跟前面的学哥学姐一样考入清华这样的特别好的大学,所以说考上一个好大学就是他们执著的梦想。这个梦想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但是也会成为他们高考考场当中的一个障碍或者是一个包袱。我的班里面就有很多同学,因为压力比较大造成发挥失常,所以他们感到很遗憾。所以我就觉得活在当下,当下是什么,当下就是我在高考考场中眼前的那一道题,我在复习当中面前的那一本书。平常心是道是什么呢?我有上大学的梦想,但我要以平常心去对待这件事,去用平常心面对高考,然后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状态,这个道就会帮助自己正确地完成这件事情,这就是我理解的平常心是道和活在当下之间的关系。谢谢!

净因法师:你的悟性不错,从过程的角度讲平常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无论是拿冠军,还是高考,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上,而非结果,是“平常心”最重要的心理训练。太执著于拿冠军,太执著于考清华、北大,太执著于我要考好成绩,不要让我爸爸妈妈失望,这都不是平常心。因为你把你的心放到未来的结果上,而非现在所做的事。

你老想着未来,那么你就会分散精力,你没有可能专注于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奥运会也一样,你老想着拿好成绩然后拿奖金,那你还可能把精力集中到你正在打的每一个球上吗?高考也是一样的,考试时把注意力专注于解答每一道题上,只想做题目,不要想着考试结果,想着我将来可以去清华还是北大。如果一心只想着考试结果,或未来的前程,你就分散了精力,你就不会专注于当下应该做的事。你不专注,怎能答好考题?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平常心是道,不是道不道的问题,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平常心是道”是专注于做当下的事,喝茶时就喝茶,吃饭时就吃饭,睡觉时就睡觉,做考题时就专心做考题,打球时就打球……如果有这种专注于现在做的事情,慢慢养成习惯,平常心就生起来了。

更重要的是,“平常心是道”要求我们把工作看成是在修心,并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不少人工作时忘记了当初工作的目的,在不知不觉中陷在情境中,反而忘了做事的目的,为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追求更多的成就,我们疏忽了追求的过程。千万要记住,学习、工作再忙,也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是“平常心是道”的另一个核心内容。

营员五(女):大家好,我在河北工业学院读研究生。我这人喜欢做事之前,先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在来夏令营学习之前,我特别喜欢上网看小说,也喜欢说话,很爱跟人聊闲天。来的时候,我就想要少说话,看看能不能在学习的时候管住自己不去走神、不去看小说。我发现这两天基本没上网,很简单地就做到了。刚开始坐下的时候,我想问老师,为什么我觉得没有太努力去做就完成了这件事?法师这句“平常心是道”和“活在当下”让我明白了,因为我没有去想我要去做这件事,我要管住自己不去看小说,而是在听课的时候真正地去听课、做笔记,在打坐的时候放下所有的事不去想,去干当下的事。我觉得平常心是道就是简简单单的,就是做现在的事,简简单单地做,这件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我的体会。

净因法师:体悟不错。

营员五(女):还有一个想来这儿问老师的问题是,就是我特别担心研究生念不好。因为本科没有念出色,想在研究生阶段好一点,给自己一个更高的台阶,然后去走向社会,老是担心、担心。现在发现其实不用担心,只要努力去做,以前的担心是我老想着那个目标,而没有去想做这件事。其实也在做这件事,自我感觉还算做得不错,但还是把主要的精力去想那个目标去了。做了一件事,哪怕是做好了还要想,哎呀,我这是不是最好的呀。应该不是去想那个结果——我是不是最好的,而是说,我做的时候我要向着最好的方向去做,这是我的感想。

净因法师:讲得很好,但有两点要注意:

其一,佛教讲平常心是道,不是叫你不想未来,不是不要未来的计划。恰恰相反,佛教主张每一个人先要发愿,确立自己未来奋斗的目标。因为你对未来没有一个好的计划,你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他的力量就无法集中。有了目标以后,回到行动上,这个时候用你的行动来实现你的目标,而不是用你的幻想,幻想是实现不了目标的,只有行动,才能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其次,有了目标,在行动时,在同一个时刻,只做一件事。我们很多人同一时刻想做很多事,一边打电话,一边看电视,一边嚼瓜子,一边看报纸……心不在焉,对方一定会感觉到,觉得没有被尊重,什么事都做不好,何苦呢?!

“平常心是道”教会我们在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并专注地做好它。“专注”的意思是什么呢?是在同一个时刻只有一个念头,一件事。

营员六(女):我是第二次到柏林禅寺来,第一次是2007年,来参加夏令营,这次是一个特殊的机缘。两次有一个相同的心境,第一次来时,心情很难过,因为那个时候我父亲病入膏肓,知道他已经没办法挽回了;这次来也是昨天发生了一个很突然的事,我养了几年的一个小狗突然横死,心里也特别难过。直到今天,我始终很难从这个情绪里面摆脱出来,就去绕塔。看到那个塔的时候,忽然想起来,四年前,2007年的时候,我绕塔的那个心情,也是非常得难过。但是现在想,我现在的难过和当时的难过已经不一样了,当初我担心父亲去世怎么办,他去世我是不能承担的,但是现在我发现,他也去世了,我也承担了,我仍然过。我想是不是我的小狗去世了,这件事也会很快就过去。

刚才在听大家讲话的时候,我本来就是一天多的时间很难专注于大家说的话,我一直沉浸于小狗的事,原来做过什么,我哪些地方做错了,如果说我那件事情做好了,是不是可以避免它死亡,我一直在反复考虑这样一件事情。刚才就是在我一直在走神的间隙,听到净因法师在给大家讲,感觉到风吹过来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其实人在痛苦的时候,会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我觉得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当你痛苦的时候你就是痛苦,当你快乐的时候你就是快乐,人没办法去阻碍那些痛苦的事情发生,也没办法去阻碍那些痛苦的情绪到来。那怎样去对待它呢?希望我的心就像一条小河,痛苦和快乐就像河水一样从我的心里流过,而不留下痕迹,不留下伤痕,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叫平常心。

净因法师:没有事发生时,清谈“平常心”很容易。一旦有事发生,伤心的或者是高兴的,得意的或者很失意的事情,对我们的心理形成冲击,心中放不下,甚至让我们一直活在那种阴影或者快乐的回忆中。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平常心,真的很难。刚才你说你的小狗死了,几年前你爸爸去世了,你一直活在悲伤中,其实你的心一直专注于过去痛苦的那一刻,你无法回到当下。以平常心对待人生中不平常的事,这才是平常心的最大考验。

真正的平常心,不是不悲伤,而是把悲伤的周期缩短,尽早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譬如说,有些人失恋后痛苦的周期要一年,也有三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就可以恢复的。你的小狗离开了你,是件很伤心的事,我希望你学会用平常心去对待这件事,尽量缩短痛苦的周期,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营员七(女):我来自石家庄,是第二次来参加夏令营。因为有了第一次经历,我就想问一下法师,通过您刚才讲的,咱们的禅修,可不可以总结成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平常心这个心态,然后方式是把所有的东西放在当下,这种方式,就是活在当下,就这样修。最后的终点和目的就是怎么把生活禅变成禅生活。您说可以这样理解吗?

净因法师:可以,禅修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打坐的姿势,而是学会专注,concentration,专注是在同一个时间,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所以,真正的禅修不是坐在那里,而是通过禅修学会专注于一件事:吃饭时候就专注于吃饭,喝茶的时候就专注于喝茶,工作时就专注于工作。

营员七(女):哦,那就是说咱们的生活还是处处充满了禅。

净因法师:是的。禅,并不是说坐到禅堂里才有禅,生活中禅无处不在,只要你学会awareness(觉察),觉察到你身边的一花一草,以及你正在做的事,专注于你当下所做的事,你就拥有了禅味。若能做到心专一境,砍柴、提水、喝茶、做饭都有禅味。禅的意思不是固定的形式,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会专注,无处不禅;不会专注,禅堂里未必有禅!

营员七(女):我能不能再问您,过去和未来,我觉得我做不到完全都不想。因为我觉得过去的事情,比如说它能够给我带来更多的喜悦,我也有必要去想的。如果我把过去的悲伤、喜悦放下了,我会用一个比较客观、理智、冷静的心态去回忆的话,您说这样算不算平常心哪?

净因法师:回忆过去,反思过去自己所犯的错误,其目的是为了从现在开始不犯同样的错误;回忆自己成功的经验,肯定自己的能力,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事。同理,憧憬未来,使当今的努力有方向,有力量。所以,平常心不是让人忘记过去,或不想未来,而是想而不执著,目的是指归当下,这说明平常心的落脚处,当然不会有错。

很多人反思以后,他就被过去的事牵着走了,然后一直停留在过去,无法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他的生命便一直停留在过去,他就会抑郁,甚至于跳楼。很多人家里有人去世或者有什么失败,他就一直停留在一种非常伤心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下,很难恢复正常的生活,更不要谈有效率的生活。这种回忆是有害的,与平常心背道而驰。

营员八(女):我在寺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一段禅语说,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真正的人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修行让这些福报提前,不好的恶报推后。

净因法师:我想纠正一下。佛教认为,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是由一个人过去善、恶行为所引发的结果——业力(karma)与当下所作所为的整合。过去的所作所为已成历史,无法改变,但当下会做什么,变量很大。对于一个意志力不强的人来说,在过去习惯性思维影响下,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很难超越,生命的轨迹只能按常规运行,这种人的“命运”很难改变。

然而,一个人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又受到有智慧、有经验的人的启发,思维会发生变化,行为也随之而改变,生命的轨迹便会在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未来命运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现在努力的程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未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随时随地都很可能有坚强地、超常规的做法,所以生命的轨迹随时都在改变,谁能掌控你的命运?!福报提前与恶报推后,其实讲的还是取决于你当下的行动。你若能当下一心思善、行善,恶的念头无法生起,结果自然不会太坏,福报提前也不是难事。

营员九(男):大家好,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禅会,也非常感谢净因法师,这是一个机缘,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今天讨论的这个话题我有感触。

我参加工作时间比较长了,1997年就大学毕业了,我从1999年到这个企业,一直干到现在了。十三年的里面也没想将来怎么样,也没想跟别人比高低,反正踏踏实实给我的指标是多少,我就努力去做,让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也没太比。今天一想,我发现很多跟我一起参加工作的人走了,离开这行业或者回老家了。所以今天我一反思,我觉得这平常心应该在工作中不攀比,我们心放平,反而我们是受益者。

另外一方面,净因法师刚才讲到我们平常心的时候,我们体会到风和日丽这种感觉,平常也没有这种感觉,今天晚上一说以后我确实感受到了。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我很希望有这种感觉,但是感觉平常心下来以后,没有那么紧张了,心情不那么烦躁了,会不会影响到我的工作?

净因法师:绝对不会,因为平时我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身外之物上。不少人自以为很聪明,其实很傻,傻到不愿为自己的提升花一点时间!比如你的车子用久了,你一定要保养;而我们很少想到,自己工作久了,也需要保养!保养自己不是说你吃点好东西那么简单,真正的保养,是心灵的保养。通过保养,使自己身心健康,你的思维会敏捷,工作效率自然会提高。

现在很多的人,整天疲于应付,长期超负荷工作,烦恼不断。其实,本来应该有更好的成绩,就是因为没有时间保养自己,所以整天糊里糊涂,身不由己地被动工作,效果怎会好呢?通过保养,心灵宁静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再去做,比由别人推着身不由己去做,要好得多。我的建议是,把自己照顾好,工作效率就会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这位营员的工作经历对我们在座的大学生应有所帮助。我们现在的学生,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聪明;有个最大的缺点——太聪明。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好多的学生什么东西都计较,比较未来会怎么样,老板对我好不好,别人对我怎么样,不能吃一点亏。这都不是平常心。“平常心”要求我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不跟别人比,不去计较未来怎么样,踏踏实实地把手中的事做好,成功只是时间问题。这是这位营员给我们的启示。

营员十(女):净因法师和各位禅友,大家好!我来自中原油田。我举一个不是平常心的例子。我们家有个小男孩生病,早上起来就发现他发烧了。以前我通常的做法就是,一旦发现孩子发烧了,就回忆是不是昨天蹬被子了等等,然后就一个劲地埋怨自己,接下来就想到他没法上幼儿园了,然后不停地重复地担心哪、忧虑啊,要不要跟领导请假看护啊等等,为这一个事情就被境缘牵着走。

现在听了净因法师讲的平常心是道,我考虑了一下,如果再有同样的事情,我会冷静地想一想:如果再发现他感冒了,我就会想到他第一是发烧了,这是前一刻;后一刻,我就会根据他的病情,如果不严重,还上幼儿园;如果厉害的话,下一刻再想着去医院找大夫看;然后再紧接着再下一刻、下一刻……,就不必要反复地后悔呀,担心呀,将来呀……

净因法师:这位营员的心得很有启发性。事件发生了,想得太多,反而会搞得心烦意乱。解决的方案:做必须做的,做能做的。

营员十一(女):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从香港城市大学毕业,学经济的,江西人。

说到平常心是道,我觉得这是一种心态,我自己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心得。我觉得这句话虽然很平常,但是涉及到方方面面,要真正理解的话,可能需要对佛法的一些很关键很精深的东西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够真正悟得通。用我自身的经历来说一下,我是一个特别执著的人。我觉得这种心态不是光嘴巴上说一下子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假设意识上你确实是理解,但是要放到行动上去还是有很长的距离。拿我自己说吧,这方面的书也看过很多,但是在实际上,我是一个很执著的人,我认定一个目标就百分之百地要把它做好,所以这种心态就会把自己搞得压力特别大。高考前的第一个晚上,我记得我只睡了三小时。那个时候对这个考试结果很执著,考之前就不想着做了多少,其实能够考好,但是总是想万一失败怎么办,其实这种机率可能是千分之一,可是我还是忧虑到失去自我的程度。我花了几年的时间才慢慢地克服了这个毛病,但是这种克服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思。

我大学毕业后,在家里呆了一年,没有去工作,也没有去继续学习,而是留在家里看书,申请国外的一个PHD,但是到最后是必然的失败,因为缘分还没有到。后来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来思考,来定位自己,来了解自己的内心,就发现其实我一直执著的是一个错误的东西,另外我对自己不了解,也不知道做事要等时机,等到因缘和合的时候才能够成功。这种状态说明,你一直执著的话,你就会忽视周边的一些东西,你就光想着那个目标,就闭着眼睛往前冲了。那种状态就是跟平常心截然不同的一个状态。后来由于朋友的帮忙,去香港那边念书,那一年甚至比我高三的时候还要紧张、还要忙,压力还要大,但是我内心感觉是比较轻松的,能够应付自如,而且觉得学习上了道。因为我不再把学习的结果看成是我的学习的最终目标,也不认为我在班上就应该取得什么样的名次,而是尽量地依从本性,然后把自己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结果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我觉得达到了我的目标,我发挥了我最大的潜能。我觉得首先得有一个历练,有一个很大的挫折,或者是你有能力借鉴别人的挫折来对自己进行反思,对自己、对外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知道在这个时刻、这个地点,你能够做什么以后,才能够保持一种平常心。

净因法师:她的分享很重要,不管做什么事情,不是不考虑结果,结果还是要考虑的,但是不要担忧结果,最重要的是关注过程,只要你把过程做好了,好的结果自然随之而来,这也是平常心是道的重要内容。

营员十二(女):大家好,我听了这个平常心是道的讨论,我觉得我是个反例。我极度纠结于过去,以至于我做完一件事之后,会不停地想它其实应该有几种结果,而我怎么每回得到的都是最坏的结果。我特别担心未来,担心因为我的过失会给身边的人造成失误。我在2011年上半年经历了最痛苦的半年,可能是因为上大学刚两年,在大二的时候突然发现周围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我不符,我就辞去了我所有的职务,我原来是社长呀等等。我觉得是外界影响了我,我当时把原因归结于外界。当我辞去了所有的职务、归于自身的时候,我发现我还是不快乐,于是我就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一度是不想学习,觉得一切都无趣,总是在逃避,回家不去上学。后来我突然发现,可能是自己的原因。我逼着自己每天早上第一个起床,然后先在镜子前傻笑一分钟,笑完以后,我一定要按时间安排去吃饭,吃完饭后,我一定要把自己关到图书馆里,然后每天按时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我每天吃什么几乎都不变,晚上几点睡觉也不让自己改变。还有去跑步,跑步的时候有时候坚持不下来,我就对自己说,人一定要有一个坚持的东西,你不去坚持你就做不到。我觉得当时对我的意志力是最大的考验,这样就觉得自己开心了不少。

这两天来到这里,本来是想给自己一个最大的净化,可是没有想到咱们柏林禅寺的伙食特别好,让我一下子与自己原来生活习惯不符,导致我感觉自己又快要陷入一种浑浊的状态。所以,我一方面希望自己能达到平常心,一方面想问一下,我感觉我的平常心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之上的,我怎么能摆脱这种规则,让它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谢谢!

净因法师:平常心是道,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生活方式有好的生活方式,也有不好的生活方式。你呢,很坚强,咬紧牙关训练一种好的生活方式,这种训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我给你举几个事例,看看对你有帮助没有。对于《西游记》里面的猪八戒、沙僧这一级别的人来说,刚开始修道,自觉性还不高,毛病习气不少,不能没有规矩。经过长期的训练,到了唐僧的境界,给他犯错误的机会,他都不会上当。我的建议是,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一种好习惯的养成,有时候需要一定的强制性,这很正常。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把这个紧箍咒拿掉。

松开紧箍咒的关键是心态的转变。比如说,我们若认为洗碗、做饭是浪费时间,强迫自己做饭、洗碗,其实是一件很苦的事;反之,如果换一种思维,享受做饭、洗碗的乐趣,或者享受清扫的乐趣,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你就能养成好的习惯,而且训练的过程不会太苦。

我的建议是,当一种好的习惯尚未养成时,需要用你的意志进行强化训练,但更重要的是你心态的转变。你来这儿听“平常心是道”等讲座,当你的精神或者思维模式发生变化的时候,心灵深处会随之而变化,这对改变你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的习惯都有帮助。

营员十三(男):大家好!我是来自江南大学服装设计系的一名大三的学生。我是一个学艺术的人,是一个本来就很反叛的人,所以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特别自我、特别叛逆、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我还得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是一个特别偏执的人。之前我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到了大二才从人际关系方面受了很大的一个挫折,我认为这是我原来作孽得到的报应。因为我以前太不懂得关心周围的人,后来当我最好的朋友跟我关系破裂之后我就开始反思,我就想,我之前是怎么对我的朋友包括我的家人的?我就是一个十分冷漠的那种——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物。

我后来看了一本书叫《追风筝的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那里面就是讲的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变成了好人。他有一句话启发了我,“在那里我看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句话启迪了我,我觉得这里有我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看到了。

以前,我很浮躁,是不可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的,到现在我觉得我应该算是一个进步。在这个夏令营里,这两天对我触动特别特别大,包括反复强调的那个“活在当下”,我现在开始注意我在当下的那些感受。之前,我对自己有一句座右铭:“谁没有一个苟且的过去,我不纠结,抬起头,明天依旧美好。”现在我听了大家的发言和师父的开示之后我就改为了:“谁没有一个苟且的过去,我不纠结,抬起头,当下依旧精彩”。谢谢!

净因法师:你讲得非常好,点出了活在当下更深层次的含义——“无住生心”。以刚才来迟的那位营员为例,迟到仅是他一次性的行为,但若因此称他为“迟到的营员”,则把他一次性的错误行为变成他七天的标签,这很不公平;同理,在1957年开展的反右运动中,不少人因一句对现实不满的话,便被定性为“右派”身份,终生有效;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在过去因种种原因犯了错误,便认定他终生都不可能成为好人,坏人的标签伴随他终生。很显然,这很不公平嘛!这种思维是典型的“有住生心”。同样,你要是有不太好的习惯,也是一个阶段的行为,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认为自己是坏人,自救的大门便在不知不觉中关上了,这是思善、思恶的结果,阻止我们拥有平常心。

《六祖坛经》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其意并非不辨善恶,而是在明辨善恶的同时,不执于善恶。佛家认为,既然一切皆因缘所生法,自然没有固定不变的属性,善与恶、好人与坏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是随因缘变化而变化。从这种意义讲,佛教认为没什么好人,也没什么坏人,只有做好事的人与做坏事的人。即使我们偶尔犯错误,改过来就成了好人。所以即使自己过去犯过错误,也不要纠缠、放不下,应以“无住生心”的心态去对待,心态一改变,从当下做起,一切都随之而改变。所以我完全赞同你的“名言”:“谁没有一个苟且的过去,我不纠结,抬起头,当下依旧精彩”。

营员十四(女):我来自北京,刚毕业时,觉得很迷茫,现在好多大学生都是为了找工作而工作,然后不停地换工作。那时候我就开始反思,应该回到原点。我学的专业是汉语教学,所以我就想,还是应该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应该是一直做下去。我发现这些年看电视里面、新闻里面成功的人,都是一路走下来,十几年、二十几年坚持下来的人,他才会成功。所以我就想一方面做我的本职工作,另外一方面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能坚持下来的事情,然后不去执著它,自己就是做好本分事,做到三个字:“看当下”。于是,我就选择了学自己喜欢的古筝,坚持学下去,刚开始家里人一直是反对的,没想到经过几年以后,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古筝老师,我觉得就是在于坚持。

另外,我还有第二个体会,发生一些事情之后,我觉得什么都是很正常的。我只能用这三个字来表达我的心情,就是遇到事情时,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它都是在发生的过程当中,你自己去体会就好了,都很正常,就好像刚才的灯,一灭一闪的都是平常的。就这些,谢谢!

净因法师:很多人天天叫苦,因为他的苦吃得还是不够,才有时间叫苦;真正受过苦的人,他没有时间叫苦,因为他必须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当今离苦的行动上去,才能尽快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进入社会以后,把苦当成平常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然面对,这是平常心的妙用。换句话说,苦也罢、好也罢、顺也罢、逆也罢,一切皆因缘,用平常心对待成败、得失,以平常的心态看待不平常之事,才能专注于当下化解问题的每一个行动上,好的结果随之而来,这也是平常心的一种功用。所以你继续加油。

营员十五(女):我来自河北邢台,现在就读于天津工业大学,开学就要大三了。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件小事,是上学期发生的,我一直在反省这个问题。有一次,我负责收作业,跟一个同学发生了一点小摩擦,然后那一天晚上我就甩了他们寝室的门出来了。走到楼道口时,我听见他开开门追了出来,在楼道里开始破口大骂,骂得很凶。我觉得我在楼道口停留的那几秒钟真是度日如年的感觉,听了他的声音,让我觉得太恐怖了。当时我觉得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冲过去,跟他打起来,还有一种就是,忍住,一定要忍住。那三四秒钟的时间,我真是攥着拳头下楼了。之前我妈妈一直在跟我说这个平常心的问题,我不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词。但是今天这个关于“活在当下”的讨论,让我突然明白了,我怎么那一刻能忍了下来,我觉得就是那几秒钟,就是那一刹那,我有了心情比较清净的状态,还有让自己时刻忍的那种劲,跟自己较了那把劲,才让我没有冲过去跟他发生进一步的冲突。

之前,对这种平常心真的不知道具体怎么去做,今天回想起方。所以,如果连你都不知道你想去哪里,你就无法告诉司机开车的方向和目的地,司机当然就不知道往哪里开。

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你若无人生的目标,便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自己想干什么!人生缺少目标,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在路途的选择上,困惑在所难免。

“平常心是道”要求我们首先要发现自己未来的人生之道,然后再专注于当下的工作,才能一步步迈向人生既定的目标。

营员十六(女):我现在面对这选择,因为开学就上大四了,我是工作,还是考研呢?

净因法师:“平常心是道”要求我们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决定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换而言之,是考研,还是工作,应根据未来的条件而作出相应的决定。不顾条件是否具备,主观上“想”做什么,遇事有点强求,有违“平常心”的原则。“平常心”要求我们遇事不强求、不执著,珍惜并善用手中的资源,随缘而行、随遇而安,成就一番事业,获得潇洒自在的人生。

营员十七(女):老师好、大家好,我姓申,去年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现在在北京四中做人民教师。

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两天的感受。第一个感受就是我特别认同师父这句话:“平常心是道就是要专注于某一件事情。”这两天来吃饭都是那么香,我是一个特别挑食的人,但是这两天让我觉得吃饭很香,走路也觉得很雅,甚至上厕所都觉得很畅快。我说话很直率,这是一个真实的感受。因为之前我们在寺外,吃饭呀、上厕所呀、走路呀,这都是我们的一个过程。

净因法师:不少人把这个过程都当成负担。

营员十七(女):对,是负担。而在寺里这两天,就觉得说话呀,静静地走一走呀,看一看啊,都觉得很享受,或者说很幸福。所以说特别感谢柏林禅寺能给我、给大家这次机会。我觉得专注就是平常心是道,这是要分享的,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感受。

第二个是我有一个困惑,就是我觉得百分之九十在这里参加夏令营的人,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很享受、很专注;但是当我们26号离开柏林禅寺以后,又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和我一样,又开始踏上了纠结的路。开始怨恨之前的选择,开始怨恨说我为什么报那个专业呀,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工作呀,我现在活得多累呀;然后开始纠结,之后我会怎么样啊,房子买不买得起呀,婚姻生活怎么样呀,生的孩子漂亮不漂亮呀,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纠结和困惑。所以说这种平常心是道,会延续多久呢?或者说它在我们的心目中,在我们的脑海里,走出柏林禅寺之后……,我没有办法表达这种感觉,我很担心。我现在很认同,对!是专注,是活在当下。对!很好,很平常,不要看过去不要看未来。但是当我们又回到那个尘世之中,又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各样的负担,不自觉地就会想过去,甚至更多的会去想将来。所以我觉得,我很害怕,我喜欢这里的生活,我不知道怎么样去平衡?这是我想请教法师的。

净因法师:五祖弘忍大师在黄梅建丛林,有五百弟子追随,终日在禅堂讲经参禅,不问世事。时间久了,有一位弟子心存疑虑,追问五祖大师:“你一直提醒我们,要行菩萨道,拯救众生。但您却让我们天天呆在禅堂,一心打坐,不问世事,是否有违佛陀慈悲济世的教导?”五祖弘忍大师说,“正如这山中的参天大树,须在深山中静静地成长千年,才能长成栋梁之材;同样,在禅堂中接受严格训练,培养平常心,然后才有足够的资格承担起化世导俗的重任。”

今天,我们来到柏林禅寺,相当于进入“平常心”培训班。在这儿,你们不仅可以学到什么是“平常心是道”的理论,而且可以体会“平常心是道”的感觉。夏令营结束时,走进现实社会这个最真正的“大禅堂”,以平常的心态对待滚滚红尘中的是与非,摆脱名利,远离纷争,工作尽量不与人比较、计较,广结善缘,多帮助人,肯定没有什么坏处。有朝一日,你不知道哪个人说了哪句话会帮到你。多帮一个人,人生中便打开了一扇门,变化便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营员十七(女):您说到广结善缘,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跳过平常心跟佛教有关的,我对教义不是特别精通,不是特别明白。佛教里面特别讲因果报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因为佛教认为有来世而希望来世过得幸福,所以这一生要广结善缘,要从善吗?还是其他的原因?

净因法师:因果报应是佛家伦理道德的基石。《涅槃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莫及。”这段经文阐明,人今生今世的福报,都是有前因后果的,享福而不造福,福报一旦用完,苦难便会降临。所以要“广结善缘”,造福才能享福。如果你相信来世,种善因,广结善缘,不仅今世快乐,来世也会因此而得益。

因此,佛教的修行,从明白因果开始。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离开了因缘果报,没有一种现象能够单独生起,也没有一种现象可以孤立存在。人也不例外,人只不过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彼此处于相互“约制”与“被约制”的关系网络中,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明白了这道理,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才会先考虑其后果;当他意识到做某一件事后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时,便不会轻易去做。试问,深信因果之人,不敢造恶因,又怎会得恶果呢?

即使你只相信现世因果,踏踏实实工作,你也许不能大富大贵,但至少一辈子不会出大问题。如果一个人今生总是钻营于歪门邪道、结交权贵、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虽然能显赫一时,但最后能全身而退的少之又少。现在中国有很多暴发户,往往昙花一现,能持续兴盛的并不多。根子上有问题,没有好结果是自然的。所以,即使从今生今世来说,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如果一个人根本不信任何形式的因果,坚信人死如灯灭,即做坏事与做好事的人到了最后一刻,如“灯灭”一样一了百了,我干嘛要做好事,因为做坏事舒服啊,而且比较容易发财,现在好多坏人活得很滋润,好人活得很窝囊,这正是不信因果的恶果。现在社会有点乱,根源在哪儿?就是没有道德底线。为什么没有道德底线?因为不信因果,人心怎能不乱?!

营员十八(女):大家好,我来自河北沧州。我今年刚刚本科毕业,没有读研究生,现在回到了一个小城市。我的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北漂或者去上海这种大城市,对于我的选择,他们特别纳闷,说你上了半天大学,大学也不错,为什么回到一个小城市?就好像上了大学就必须到一个特别好的大城市,然后圆自己的那种都市梦。但是我感觉我从来就没有欲望,我也不爱财,我也不爱名,我感觉我从小就是特别淡定的一个人,应该是天生的脾气吧。

我特别好静,不喜欢热闹,我特别特别向往深山的生活。我大一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迷茫,就一拍脑袋决定要去山里体会一下,然后我就自己背上包去了。我在秦皇岛上的大学,在山海关那边的燕山山脉,挺大的山,下午的时候我就找没有游人的地方,在山的背面一个人都没有,然后正好远远地能看见大海,我就躺在山的草丛里睡觉。当天晚上我就没有下山,所有游客都下山了,整个大山里面只有我一个人。当时我就一点也不害怕,我自己一个小女生在山里面,连绵的山脉,就我自己。我当时特别希望能听到山鬼的歌声,我就自己在那儿体会青松明月的感觉。到早晨四五点,看到山上有一个寺院,但是没有和尚……

(大磬响,乐曲声起,利生法师宣布分组茶会结束。)

 

分组三主持人:钟玲教授 

(2011年7月21日晚于柏林禅寺万佛楼前) 

明影法师:我们这组非常特别,钟玲教授刚刚从香港不远万里飞到我们这个地方,刚刚吃过晚饭。因为她刚到,不了解我们的活动,所以我就先开始,等会儿就由钟玲教授来主持。我们这组还有一个人很特别,就是夏居士——从第一届夏令营到现在的老营员、老护法,来参加我们这一组,所以我想第一个发言就请夏居士来讲。

夏泽红:作为老营员义不容辞,抛砖引玉吧!

我特别喜欢“平常心是道”这个主题,因为我觉得这个主题特别切合我的情况。我的工作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我做一个素食餐厅,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一个餐厅要做的事情。可能在座的你们都是80后、90后,估计你们每天吃的饭什么的,都是父母给准备好或者在学校食堂去打,不会去注意这些很琐碎的事情。曾经当年的我也是跟你们一样,大学毕业之后有满腔的热情,也有很多理想,也做了很多种的工作,有大事,有小事,有很绚丽的,最后落到了做餐厅这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上了。

我理解的平常心是道,我想是以一种自然的、平和的心态来接受我们境遇当中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人,无论是成功的时候,还是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富有的时候,还是贫穷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平常”,有的时候是我们主动去选择的,像我们今天这样从理论上去认识它;有的时候是我们顺应着自己生命当中、我们命运的不同因缘;有时候就是被平常。无论我们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地顺着因缘去走,我们终究还会落到一个平常上,所以像我自己现在就是落到了我刚才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平常的事情上了。

我觉得十年来,我自己收获特别大。一开始的时候是有一个很大的落差,从什么事情都是别人来照顾我,到变成做一个餐厅,我要去为每一个进来的客人去服务,这是需要好好地调整心态的。然后每天面对的工作跟我以前也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十年下来就是这样很平常、很平常的这些事,把我自己磨练了。以前可能是有棱角的,现在变得比较圆润了——与我自己相比,会比以前圆润一些。我也觉得在平常中学到了很多,很多事情当我自己不甘于被平常的时候,每天出来这些平常的事情提醒我,让我一定要去用平常心去面对。

我也跟我的员工学到了很多,我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例子。就是在几年前,有天是一个佛菩萨的纪念日,我约了一些师兄弟到我的店里去诵经,那天刚好是冬天刚到,暖气试水。我们一进店门,就发现店里的暖气跑水了,溅得墙上全是泥点,一地全是水,基本上我们要踏着水进去。那时候我心里的火一下就来了,我一想我约了这么多人来诵经,我们怎么进去?后面马上有客人紧跟着过来,我怎么去接待人?但是这个时候,我发现我的那些员工真的是特别好,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冬天他们就把脚踏进水里去擦地,他们把地擦干后,看到墙上都是泥点,他们又用很干净的布去擦墙,很快地就把墙擦好了。当时我就很感动,而且我觉得他们给我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我觉得在那一天是佛菩萨的纪念日,我想以一个不平常的活动去做纪念,诵经是一件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做的事情,但是我的那些员工,他们就在做他们本分的事情去面对这些危机,他们用一种很平常的心态,把这些自己的事情做好。我觉得在那天的那一刻,他们比我更像一个学佛的人,更像一个修行的人。

所以,我想我们在平常的时候,把我们本分的事情做好,也许就是我们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遵循的一个道。而且我觉得当我们每一个人把我们自己的平常心运用得越多的时候,可能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幸福指数越高的时候。有的时候并不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缺失什么,而是我们的欲望太多。当我们欲望多的时候,可能就觉得我们应该得到很多不平常的收获,我们欲望越多,可能感觉缺失越多。当我们把心态放平和,去自然地接受人和事,那我们的幸福指数自然也会增强。

明影法师:感谢夏居士,我想讲几句。因为我和夏居士是多年的朋友,在我出家以前就跟夏居士在一起诵经,一起来庙里参加活动,包括夏居士餐厅开业之前,我们还去试餐。

夏居士:对,出谋划策。

明影法师:夏居士的餐厅非常有特色,被报界、新闻界称为“新素食的典范”。在这之前,北京素食餐厅没有开起来的,除了几家老店之外;现在北京遍地的素食餐厅是始自夏居士的。如果让我讲什么是平常心,夏居士就是一位我见证的以平常心生活——经得起繁华,也能深入到平凡当中;能经得起打击和挫折,也经得起大家追捧的这样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善知识。

接下来我们可以踊跃地举手提问题。

营员一(男):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我对平常心是道,感悟最深的应该是活在当下。我家是四川的,08年汶川地震中亲自感受到人之将死的那种感觉,以前可能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后来发现其实就在你不知道的一瞬间,你就可能离开这个世界。

后来令我震动比较大的一件事是,寒假我去我一直向往的一个公司实习。我在学校的时候,以为去那么好的一个公司工作,一定会非常快乐和幸福。但是我进去以后发现,他们比我们更多烦恼,他们都对我说,大学多么多么美好。后来我就明白,不管什么情况,有钱人有有钱人的烦恼,没钱人有没钱人的烦恼。这些烦恼可能具体的形式不同,但是它都会困扰你的心灵。因为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可能大学四年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吧!因为我们不用去思考,不用去考虑现实中的一些条件,所以回来以后自己就看了一些书,去做了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一方面反思地震中的感受,一方面这几天在这里听到佛家讲的无常,感到生命如此之短暂,以后我们面临的种种情况也是不确定的,所以不管现在遇到什么,都要尽量把握现在这个时刻。我有时候在想,当遇到痛苦的时候,想到这也是自己一种经历;当有快乐的时候,自己去感受它就可以了。所以说自己感受更深的就是活在当下,因为自己现在还很年轻,阅历呀、自己见到的都很窄,很多东西要去积累,只是现在自己的感悟就是,趁着自己年轻的时候,只要不违反法律或者规则的话,有喜欢做的事情就尽量去做,不要到时候留下一些遗憾,这就是我的一点感悟。

钟教授:正如刚才那位同学讲到,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候的感受很深,如果由平常心是道来讲,那么什么是相反的异常心?那是不是道?平常心是道,异常心是不是道?我想有个例子,当你在汶川大地震中面临死亡的时候,你的心是不是就进入到一个异常心的状态,如果说是在异常心的状态,你怎么样令它变成平常心,那就是你有没有修行佛法。在异常心的状态下很激动、很恐惧——不是无畏,而是很恐惧。在那样一种状态下,你怎么样做到跟平常一样的心?如果你能够做到了,你就做到了平常心是道。当然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就需要所谓的定。有定才能不乱,才能做到。我看很多法师在修行,就是在修行这样的心。

营员二(男):谈到地震,我在地震之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人,也是一个有点傲慢的人。但是自从地震之后,我觉得我这三年来走得就充满坎坷,我在第一次高考中,考了我中学以来最差的成绩,然后进入了一个我完全不想进的大学,然后读了半年之后,我觉得我不能这样下去,我就又退回学校继续考。我一直想考到香港去,第二年我被香港理工大学录取了,但是没有奖学金,我的家庭无法支付,那是我一个很久的梦想,但是我还是放弃了它,去了北京。我觉得我在地震之后的一年,一直是把一切都看得没有意义了,很多东西没有坚持,但是到了北京之后,我感到这样不好,太消极,我又开始像地震之前的我一样一直向前冲,一直把所有的事情做到最好。但是这个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我老是会假设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然后突然又想我如果得不到怎么办?陷入了一种对立——得到了就是好,得不到就是不好,所以我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老是担忧我的未来。我觉得我地震都这样过来了,经历了这么多,我觉得我一定要做点事情才对得起我的这个人生。

非常幸运,有一次听到星云大师的一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我觉得这句话对我的启发特别大,就是我还应该像我现在这样把我的未来设得很远大,但是我一定不要去担忧我得不到它怎么办,我懂这个道理但是并不是说我每天都能够这样实行。今天下午听讲座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个感触,就是我不高兴的时候,我一定是忘了佛法,所以我会不高兴;虽然有佛法陪我的时候,我不一定很高兴,但是不高兴的时候,肯定是没有佛法陪伴的。我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欢喜,下午出来的时候太阳也很好,我觉得这个人生很幸福很完美,我可以在这个地方听到了这样一场讲座,让我收获了很多,我也觉得对未来我更加知道怎样面对,当我再遇到我觉得不顺的事情,我可能会想如果我马上就要死去,可能要遭遇像地震一样的事情,那么我现在遇到的困难根本就不算困难。所以现在我就感觉特别地幸福,我想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醒来的时候,有阳光照射着你,这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明影法师: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生活中的平常心,这比较现实,比较容易体会,每个人都有经验,都有认知。刚才我们明基法师讲的是赵州和尚以平常心入道,是佛菩萨的平常心的境界。但是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就像钟教授讲的,平常心的对立面就是异常心;刚才这个同学又讲了一个得失心,那么得失心就不是平常心。对未来的忧虑也是源于对未来得失的在意,就会忧虑,于是就不会开心,于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就失去了平常,就是不正常的状态,异常的状态,处在对得失放不下的状态,所以平常心应该是开心的心。所以他讲得很好,他有丰富的经历。

钟玲老师:对,这次来了就把那个异常心慢慢化成平常心了。

明影法师:所以平常心也是开心的心。

钟玲老师:对。

营员三(男):既然没人说,那我就说几句,我提议举起茶杯,为我们有缘在这里相聚干了它!

明影法师:喝茶、喝茶。

营员三(男):既然前面两位师兄都是从四川过来的,都有丰富的经历,对我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人来说,我的那点小小的经验也不算什么,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不同寻常的经历吧。跟大家讲出来,也希望大家以平常心来听我的经历,毕竟我的这种经历目前来说应该还没有第二个人比我幸运,也没有第二个人比我更加幸福。

我来自广东,首先我来这里的缘分就跟大家不太一样。我先跟明影法师介绍一下,我叫郭某,我师父是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和汕尾市佛教协会会长耀智大和尚。我这次就是奉师命来这里禅修的,他跟明影法师打了电话,然后我就过来了。这一点就跟大家不太一样。

另外一点更加不一样的就是,我四岁就皈依了我的师父,而且这种缘分按照师父说的话呢,就是前生前世应该有很多次的师徒关系,因为他见到我也是非常欢喜,我见到他好像见到亲人一样。后来经常跟师父作为他的侍者一起到安徽去拜访净空老和尚,当时钟茂生博士也在,还有一个小朋友,我跟他一起睡。到晚上他就想他父母,又哭又闹地,我就想起我小时候,小时候我在家里面因为想师父所以想得又哭又闹。当时我父母就很紧张,怕我跟着师父就疏远了父母,所以那时候不让我跟师父联系,所以我当时也非常地紧张。从小我就跟师父的缘分非常深厚,后来我也经常跟师父作为他的一个侍者一起出差,我也曾经在去年跟着师父参加中国佛教协会的换届,我也是作为工作人员进去的。然后还有去海南参加博鳌论坛之类的,都是由我师父带着我的。所以说我的经历可以说跟大家不太一样,而且因为亲近佛法也比较长久,可以说是极不平常的,所以练就了我相对平常的心态。平时对什么事情,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看得开。比如这次高考考的成绩不是太好也不是很差,主要是志愿填报出了小小的问题,但我并没有因此气馁、自暴自弃,就想应该还有其他的路子可以走。后来就在师父的协助和我父母的资助下,我就走上了出国的道路。我觉得这也是亲近佛法、亲近师父、平常心的结果吧。跟大家分享到这里,阿弥陀佛!

钟玲教授:刚才你讲到高考的成绩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特别差,然后你也没有心里不高兴或者有挫折感,这就等于你做到了平常心,因为照理会有异常心的出现,比如你会很懊恼。有这平常心,我想就是因为刚才讲过的有过佛法的熏陶、潜移默化,很多事情别人会在乎,你也就不在乎了。是不是这样,明影法师?

明影法师:是,你讲得很好。是不是还有一点,就是所谓的平常心,并不排斥非常的经历,恰恰是这非常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练就了一颗平常心。

钟玲教授:正如明影法师所讲,并不是因为有异常心,必然会有挫折感,人把自己包得紧紧地不去接触。学佛是要去面对,而且还得要主动去找。很多出家人去行脚,路上会碰到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能以平常心去解决。所以明影法师讲得对,要去经历异常的事情,看你能不能以平常心磨练自己,化异常心为平常心。

营员四(男):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华英坤。我今年16岁,照理说我是没有机会来这个夏令营的,感谢明影法师让我来这里好好修行,我也说一下对平常心是道的感悟。

我从小的经历与大部分人不太一样,我出生半年后,我妈妈抱着我到外地去旅游,在山里走的时候,碰见一个道士,然后他逮住我妈妈说,这个孩子12岁会有一次大灾难,弄不好就会没命。我妈妈那时候也不信佛,不太相信,就到庙里请了一个平安符一直挂在我身上。到了12岁那年,我六年级,那年暑假我到一个传统文化学校去学习《论语》,结果我到那个学校三天,就一失足从三楼摔下来了,结果没事。因为我前一天——进这个学校有个规定。就是进校门要先给孔老夫子磕头,我妈妈就说是孔老夫子救了我一命。又过了两年,我有幸能够听闻佛法,我学佛是家里最早的,那时候我妈妈爸爸都还没信,因为那时候我有半年没有上学,去另外一个传统文化学校学习,看他们的言行教会了我佛法。

虽然我经历了这些,但是我平时在学校里还是不一定能够做到平常心。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始终觉得考试是很难把心放平的一件事情。我考不好的时候会很失落,考高中考得比较好,我就心里面很高兴。后来我妈妈信佛以后,就会在旁边提醒我要有一颗平常心。

来到这里学习后,我听到“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对我很有触动。虽然我们平时不能都做到平常心,但是如果我把一些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用平常心来看,就会把搁在心里的事情很快放下。并不是说我有平常心就不会去争取上进,只是不那么注意那个结果,不注意那个结果,就会使自己那个过程放平,也许这时候得到的结果就会更好。谢谢大家!

明影法师:平常心不等于不积极进取,恰恰是只有积极进取才能真正地练就平常心,是在努力上要积极、勇猛,对结果持一个淡然的态度。他讲得很到位,16岁却讲得很出色,说明我破格录取他还没有犯错误。(众笑)

营员五(男):我来自兰州大方经典学校,这次来也是因为校长来学习的。在来之前我就是有信仰的三宝弟子,我按照时间顺序说一下我对平常心的体会。

首先是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生活非常得规律,每天早上起来跑步,然后去操场上背单词,然后就去吃早点,然后上课。每天按着那样一个规律去走,感觉到人是非常舒服的。

上了大四之后,经历了一次考研,有一句话就是研究学问要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但是在大四的时候,我们去小学实习,在小学全身心地投入去教那些孩子,考研也就因此失败了,但是并没有感觉特别地沮丧。因为我知道,你要想有收获就要先付出,佛教讲因果嘛,有因必有果。再一个原因也许在因地里就没有这样的福报,所以也就上不了这个研究生。所以我想得很开,就去了这所学校上班了。到这所学校之后,生活就更有规律了,我们早上上课之前先要行礼,之后念感恩词,然后一切的行住坐卧是非常规矩的,乃至于吃饭的时候,跟寺院的过堂差不多,只不过碗是一个,不是两个。

但是有件事情,我班上有个孩子,九岁,他非常聪明,每次考试都能考到九十分以上,但是他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气,就是他喜欢偷东西,他看见别人什么东西好就偷什么东西,我就非常地苦恼,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因为他是山西人,他奶奶把他千里迢迢地带到我们学校来,希望他能改掉这个毛病。我就一遍一遍给他讲道理,然后在小长假的时候把他带回家去,想跟他更亲近地交流一下。没想到回校第二周的时候,我把水果和牛奶都留给他了,他还是偷了我放在柜子上的饼干。我当时非常气愤,就罚了他、说了他,罚得很厉害,当时我基本让他有一个月的时间不怎么舒服。当然法师讲过,你让别人不舒服,你自己肯定也不舒服,我真的体会到。后来我就让他在每次活动时站着看,因为你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要自由,纪律是前提保证,我就让他站在那里,然后别的孩子在玩。这样校长看到,我们校长是兰州大学哲学学院的一名教授,他自己从2006年创办了这所学校到现在为止。我们校长告诉我说:“这个孩子偷东西的习气不是一世的,或许是历劫他就有这样的习气。但是他为什么投生为人呢?或许就是因为他信佛,因为那孩子他奶奶信佛,他也信佛。校长的话,令我感觉一下子想通了,因为这样一个习气,你能改变得了吗?也许就是你的因缘,或许前世你欺负了人家、偷人家的东西,所以这一世人家就来做你的学生,是这样的因缘。校长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感觉我不是那么气愤了,就能放下了一点,但是完全放下,我感觉还是做不到,还是有一点点生气的感觉。这之后,师父讲了那么多,又有了一些体验,才稍微能释怀一点点。

另外想跟大家分享几句话,一句话就是刚才那位师兄说的“生命在呼吸之间”,第二句就是“活在当下”,就是当下的每一念。像我们提醒学生时,当他吃饭很慢的时候,你如果催他,他会吃得很快,但是你想想,这个饭如果吃到孩子胃里面,孩子会是怎样一种感觉。所以与其你催他,不如你告诉他,你当下在干什么,这样他立马会提起这个念头来:“哦,我在吃饭,那么我就要认真地吃饭。”下一句就是今天那位师父说的“本分事是禅,平常心是道”,这些话非常有道理。

明影法师:这位营员他讲的很好,他里面讲了很多重要的内容。其中一个就是偷东西就不持戒了,不持戒就会导致痛苦,导致被惩罚,就不会有平常心。所以说:持戒、持好戒、持戒修行,就是平常心的前提。另外,他讲到了一个认识很好,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问题,我们的心才能平常,不然我们就生活在情绪、不接受乃至于愤怒当中,所以包容心也是我们平常心的一个前提。

钟玲教授:刚才听这位营员讲,知道你不断地在反省自己,你对那个孩子这个方法试试,那个方法试试,后来效果不佳,你惩罚他,接下来你又在反省自己,这个就是你对自己意念的掌握,你做得非常好。

刚才明影法师所讲的要做到平常心,的确需要有很多的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心胸来包容别人如何对待你,或者是包容自己,就是自己达不到的事情,你想要做到更好,首先要原谅自己,然后让自己做到最好。

营员六(男):老师好!大家好!我来自北京,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

12岁之前,因为我父亲在国外工作,所以我基本的状态就是两三年在国内,两三年在法国,两三年在南非,然后再回国上两三年。当时我的心情基本上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状态,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安定,每生活两三年,适应了一个喜欢的地方的时候,我又离开了,就是这样轮回,我持续过两三次。那个时候生活告诉我没有平常心,现实告诉我你必须去适应现实,你没有选择,只能去面对你当前面对的人。所以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承担了很多我这个年龄不应该承担的东西。无论是快乐——我会见到很多不应该是我享受的东西,但是它摆在你面前;还是痛苦——你会去做很多你不应该去做的事情,但是它也摆在你面前,很多时候你会如此。

12岁以后,我父母认为他们赚钱的生涯已经结束了,所以他们在全国各地一些地方办了一些小学堂,这个时候我和我的同学就遇见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才真正……我七岁接触佛学,很惭愧的是,我是在国外接触到的。其实今天这个主题,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就在于我是先接触的平常心这种佛学理论,然后才接触到宗教的这层外衣,因为我回国后大部分时间是跟随着南怀瑾先生,这期间我非常喜欢那种洒脱的学习风格,但是我也同时接触到一些负面的东西。在我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佛法的同时,我认识到:我最应该依靠的、我最应该适应的并不是这个环境——谁开心了、谁不开心了,这个环境好了适合我,不是这些东西,而要真正的适应的是我自己,因为如果无法适应这一切,我永远无法适应这个世界,就会永远地痛苦,我只有适应了自己,我只有找到我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这就是我对平常心的理解。谢谢!

钟玲教授:这位营员所面临的可能不是一般平常孩子面临的,你所讲的去到一个新的环境,你要去适应新环境,刚刚适应差不多了,又换了一个环境,你要完全从头来。这其实是非常艰难的,这小孩子心里没有变态就不错了。(众笑)

营员六(男):没错,当时我父母不能回来,让我一个人回来。当时我其实还不到十岁,回来上学,我上了五年级,根本没正经上过学。

钟玲教授:后来你悟到了要适应的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要适应自己是怎么回事,应该先要找到自己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是非常要紧的,也许这也是要达到平常心的条件吧,条件就是要找到自己。

明影法师:对,条件就是自己,这是关键的关键。

他里面还讲到一个接受,相当于他很小就经历不断地适应一个新环境,相当于一种异常教育。

钟玲教授:异常环境、异常教育。

明影法师:他能学会接受,接受变化、接受问题,从不得不接受,养成接受的态度。

钟玲老师:煅炼了接受的能力。

明影法师:接受的态度是平常心的前提、也是原因,接受的态度能够给我们带来平常心。

好,下面这一个是我们的老营员

营员七(女):对于柏林禅寺我有不尽的感恩,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个,1991年我来过柏林禅寺,参加过一个禅七。当时这里就有一个古塔,还有几棵古柏,是小平房,我们睡的地上铺的都是草帘子,被蚊子咬得一身的包。但是就是这样,一下子就把我教会了如何去做一个女人。那年我25岁,我是个老师,从来过柏林禅寺之后,我这些年除了在学校里面认真地教书以外,回家更多的就是把精力用在相夫教子上。现在孩子18岁,我陪孩子重新活了18年,这18年就一直陪孩子,自己在家里学习传统文化,给孩子一种这样的教育。我这次来到柏林禅寺以后呢,我很舍不得离开这里,除了咱们有活动以外,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个院子里面转悠,其实一种是追忆,一种是觉得在这么人杰地灵的地方,我一定要在这里收获一些启发和觉悟。另外就是我很关注这里,我经常在网上看咱们柏林禅寺兴旺发展,特别是我见到了久仰了夏居士,我特别感谢,今天你们营员能够享受这样的待遇,我由衷地感谢我们历代先辈和咱们在座的人的共同努力,因为我知道过去曾经是什么样子。这是第一点,我要说感恩。

第二个,我是觉得佛学和佛教文化引导我做了一个很平平常常的女人,刚才夏居士的发言,她的那种平常心,她在日常生活当中感受到的那一些祥和,那一些自在我都有一些同感。所以我觉得,生活当中,我在我的职业生涯和我这个做家长的生涯当中,我就是以一颗平常心来做的,我就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眼前发生的任何的事情,包括做老师和做一个教育型的家长来讲,都会有一些禅意,而且有很大的智慧。这样做的家长,不会累,不会烦,也会很有欢喜心。在这里我告诉我们这些营员们,以一颗平常心去做,你会做得很踏实;以平常心去做,你会做得很欢喜。我们平凡的人生,认真地去活,我们都会很祥和。其实平凡小事也有歌,无需其他人去歌颂、去赞美,只要脚踏实地地去做,我们都会很祥和的。阿弥陀佛!

钟玲教授:脚踏实地地活,对平常心来讲,我想非常重要。就像喝茶的时候细细体味这个茶,或者在这个场合喝茶时,体味着大家都在很虔诚、用心地在喝茶,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地活,那实实在在地活也是平常心的一种实践。

明影法师:在生活中只有实实在在地活,才能够有平常心。

营员八(男):谈谈自己对平常心的理解,从一件事情上来说一说吧。

我原来胃口特别大,非常喜欢吃东西,非常喜欢吃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后来就弄得自己很胖。刚才各位师兄从各个角度讲了,我也想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历。

我以前生活不太规律,饭量非常大,被评为学校最能吃的三个人之一。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逐渐把注意自己的饮食作为一件任务,或者是一项修行来做,逐渐去努力尝试各种不同的食物,然后尽量地不去触碰荤腥的东西,去吃那些我以前不太喜欢吃的东西,逐渐逐渐地体会到了,其实每样食物都会非常地好吃。最近我和一位同学交流你觉得幸福是什么,我说我觉得每天能有一碗清汤面吃,生活真美好。
营员九(男):2005年我第一次来到柏林禅寺,有幸听到法师的讲解,但是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错过了一节。今天有机会想请教法师一个问题,算是弥补这一点小小的遗憾。

在这次夏令营结束以后,我可能会去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教书,教授在北京打工的人的子女。条件艰苦我倒不怕,我唯一担心的是就怕教不好这些孩子,有一些担忧和恐惧,包括我遇到了刚才那位师兄那样的问题该怎么办。想请法师从平常心的角度给我一些启示。

明影法师:这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得失心,你期望一定要达到某种结果,这种对结果的期待是对平常心严重的障碍。当然我们可以把它转变为积极的努力,心态的转变有利于我们实现目标,不管是我们做事情还是对于平常心境的陶冶都是有益的,否则的话它是有害的。不要有这么多担忧,努力去做,努力去做的心是与平常心相应的,对于结果的过分要求是障碍平常心的。

营员九(男):那师父您的意思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对吗?

明影法师:对,这就是平常心的一个很好的态度。

钟玲教授:我补充一下,这是下种子的问题,即使那个孩子还在继续偷,你下了一个很好的因,也许五年以后发芽,那个果是在以后。所以如果你很执着于你没教好他,我不是一个好老师等等的话,反而令你自己沮丧,那并不好。

明影法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展开讨论。其实和平常心相对的、有很多标准的认识叫生灭心,生灭心其实它的规律是因果,但因果是不同时的,有生灭就有因果,因果一定是不同时的。如果我们对于任何果报,不管是你想利益别人、想教好孩子、想有很好的事业、乃至于想有很好的平常心境,都是对结果的这种执取,都是障碍平常心的,都不能真正实现对于生灭心、对于得失心、对于异常心的超越,所以不管做什么一定要把对结果的期许变成对现在努力的动力,这样积极地去种因,逐渐地就能实现平常心。这个是统一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我们钟教授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以后这些问题、这些方面可以跟钟教授请教。

营员十(男):我先来说,我叫梁某,来自北京,现在在一个研究所工作。我是想讲一下我求学过程中的平常和不平常。

我是去年硕士毕业的,想说的是,今天是我的生日,来这里之前,我就想要把自己的生日过得特别一点,因为我马上就要30岁了,这30年大部分是在上学过程中,我六岁上学一直到现在没有脱离过学校,没有脱离过科研院所,我高考考过两次,考研考过两次,考博现在也考过两次了,但是博士现在还没上。我觉得在这么多年的求学过程中,得失心是很重的。来这之前有一件事震动了我,去年我去印度考察了一次,在印度的时候组织我们去寺院参观。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虽然很穷,条件也非常艰苦,但是他们的心态特别好,虽然他们不会说英文,交流有困难,但是他们心态非常得好,看眼睛可以看到非常清澈的那种感觉。我回来之后,尤其是这次考博的时候,就觉得心态特别的重要,得失心淡一些、能退一步或者是活在当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要说的,谢谢!

钟玲教授:这位营员的感受和在场很多营员的感受是类似的,在台湾和香港,年轻人面对的也是一样的。中国一千多年来,由唐朝的科举制度开始,令我们的年轻人不断受到煎熬,大部分人都有这个历练,学佛大概就会使大家慢慢看开一些,看开一些以后、得失心轻的时候,用功用得也会比较好。话说回来,学佛还是要紧的,平常心大家现在都能体会到是很要紧的。

营员十一(男):诸位法师、教授、营员好!我今年18岁,来自天津。柏林禅寺真是一个物华天宝的地方,大家分享的这些经历,我没有经历过,但是也能够理解这些大风大浪的曲折。

我出生在一个三世信仰佛教的家庭里,从小没有什么波折,也没什么坎坷,生活的非常顺畅。去年有这么个契机,我去英国读书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始至终也没什么波折。由于我之前基础打得好,所以我用一年的时间,学了两年的课程,总共两年是12个数学考试,我一年考了13个。在这里我领悟的平常心就是:当你每考一次试的时候,你可能会紧张,会焦虑。考得好可能会特别开心,考不好可能会特别失落,但之后总会有一系列的考试等待着你,你不能因为一个考试而耽误了后面所有的考试。所以,你必须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论你考得好还是不好,你都知道还有一系列挑战等待着你,所以你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走下去。

刚才法师说到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心,这是一颗平常的心,我也有一些感悟。我面前摆着一个茶杯,如果我用这个(敲一下),可能会把水溅出来,但是如果我再用力地去敲湖边的一个石头,顶多会激起一丝涟漪,这说明什么?说明如果我们的心像水杯一样大,无论多大点的事情都能引起震撼。所以无论我受到多大的褒奖和批评,我都始终记得我只是一杯水而已。谢谢大家!

钟玲教授:讲得很好,有两点。一点是你在佛教家庭长大,一切都很顺利,与你生长在佛教家庭有关系,就是在那种家庭长大,气氛是很祥和的,家庭成员会互相支持而不会有一种抵消的力量,所以是一个很大的福报。后来你又用了一个茶杯和湖水的比喻,就是说人要心胸宽阔,跟湖水一样有包容力的话,心波就不起了。他讲得很好,我们大家为他合十。

营员十二(男):刚才我听广州的师兄说,有法师介绍他来,我就在想,也没有人介绍我来!但是是谁介绍我来的呢?我想到是阿弥陀佛他老人家介绍我来的。

钟玲老师:你讲一下你来的经过吧。

营员十二(男):因为我是在夏令营公告发布几天前才知道有柏林禅寺的,柏林禅寺有一个网站,我看到那个公告想报一下试一试吧。因为我一直对佛教、对禅宗都感兴趣。从网上我也知道,这个夏令营录取标准很高,想入选是很难的,我想随缘吧,就这样报名了。我家有一个阿弥陀佛的唐卡,报名后我就拜他说:“我如果与柏林寺有缘,您老人家就让我去吧!”结果他老人家就推荐我来了。

这次夏令营,大家都讲平常心,但是我之前很少用这个词。我是一个比较随缘的人,当然不是随便的人,说两次我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人生选择。第一次是在学校毕业,我是学法律的,我的理想也是为中国的法治事业贡献力量,可是毕业时有个机会是到天津的一个国有企业做党务工作。当时有好多人说这个与你的专业差得太多了,那种工作比较适合四五十岁的人,可能他们做会比较好一点,说即便你去了的话,干上两三天你就不愿意干了。当时我就想,我的专业应该不会丢,既然有这么个缘出来我就惜缘,我就去试一下,如果跟这个工作有缘的话呢,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如果没缘我再回来干我想干的工作。干上之后,我起初是觉得有点枯燥,但是干着干着从中发现了乐趣。因为我面对的都是一些比较机械性的文字,那种大家都认为的空话和套话,通过你不停地看、听和写,然后不停地传达,去感受,你发现它是有它的精神实质的,它文字里面的逻辑,它的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其实是贯彻执政党的精神的。所以也是因为这个工作我认为共产党作为我的政治信仰,我觉得是越来越坚定的。

第二个是有一次和同事到庐山去玩,刚好路过东林寺,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祖庭。进去之后,走着走着看到迎面过来一个很清静的比丘,看着看着我就入迷了,就不自觉地过去顶礼,他就搀扶我们起来,后来我们就离开了。后来旁边的人说:“你知道刚才你顶礼的人是谁吗?那就是我们的住持大安法师。”然后,我就想起来以前我看过大安法师写的书《净土宗教程》,后来我们就到客堂去,我说我想拜见师父,于是我们就又见到了大安法师。我们就和师父讨论:什么样的人生是幸福的?师父说你现在就挺幸福的。之前他跟我们讲了一下什么是佛法等等,他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还有谁比你现在更幸福?他说:“厌离娑婆,心求极乐,你就老实念佛吧!”后来我们皈依了师父。我觉得就是平常心吧,随缘,有的缘来了就接受它,就可以了。阿弥陀佛!

钟玲教授:这位营员的生活态度是蛮好的,就是随缘,这样很好。我希望你读佛经时和读那些枯燥的文字一样去用心,会有更深的体会。还有你和柏林禅寺的缘分应该是很深的,即使没有拜阿弥陀佛我看你也是能来了的。是不是这样?

营员十二(男):嗯。

钟玲教授:还有哪位没说的?请。

营员十三(男):我是学社会学的,我想用这个话题说吧。

有一个很有名的宗教学家彼得弗格,他解释最近几十年来为什么全球的宗教复兴,他讲现代人开始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面。前一段时间,我也在跟我同学讲,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验,就是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一种虚无感,我们上一代人感到有意义的东西,到了我们这一代都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刚才两位师兄讲到地震,我也很感慨,就是整个地震的过程,我们国家好像就要把这场地震描绘得很有意义一样,但是仔细想想,有谁家里死了人——地震,发生这么严重的事情,会去唱歌跳舞以一种很亢奋的状态去迎接它?也就是说我们整个时代是缺乏意义的一个时代,然后我们努力地去寻找这个意义。后来接触到西方哲学的东西,包括海德格尔“存在即虚无”,他们的观点认为人生在世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再比如说,到了后现代可能对正义、道德这些东西,他们根本就看破了。但是我觉得,佛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是,佛教对于语言是破执的。后来我就开始体悟到可能对意义的追求本身就是没意义的,然后意义都消磨在对意义的追寻里。我们可以平平常常做一件事情,然后心里就想着做这件事情就可以了,我觉得这就是平常心,在这种感受当中,就已经可以体会到道了。而那些对意义的一种非常执著的心态,可能只是整个的意义世界,就是海德格尔讲的那种照亮我们的那种东西的一个圈套,而破除了这个圈套就是看到了平常心。

钟玲教授:这位营员也讲得很好,因为他是学社会学和西方哲学的,由那边来看所谓思想上的问题。我们也要想为什么西方世界20世纪以来会有极度悲观的想法,他们否定人生的意义都是跟西方整个文明走到一个临界点有关系,再加上两次世界大战令他们信心毁灭和令他们宗教信仰幻灭,所以他们会有这种悲观的想法。那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跟着他们想呢?我觉得答案是很明确的——没有必要,所以我们寻找自己的答案。你刚才所讲的苦苦追寻的本身是不是有意义的问题,这个也就是禅宗所要破的执——执著,所以你刚才的分享是有启发性的。

营员十四(男):说说我对平常心是道的理解。我感觉不是什么时候都有平常心或者说一直有平常心,我觉得是大家在某件事情、某个时间段上有平常心,而且我感觉可能是说高僧大德或者圣人,或者说经历非凡的一些人,他们才可能时时刻刻会保持平常心,而我们普通人只能说在某些时刻有平常心。

我感觉平常心先是应该平常,异常是说我们现在看是异常。我觉得时间拉长以后这些经历或者说异常,会感觉也是平常的东西。

说一件小的事情,我是从做公益创业的。而我最初做的一件事是我在大一的时候,感觉大学的生活是非常无聊的,我就召集了一批人说,我们给新生一些帮助吧,最后想出来说,我们这些学长、学姐给新生们写一本自己的生活体验,也算我们的一个公益手册。当时我们人力、资金、资料,什么都没有,我们这些人就固定每周有个时间段开会,然后每人回去之后自己去做材料。在重庆那时候非常得热,我们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三个多月,把一本新生手册完整地写出来了,然后又去跟商家谈赞助,最终把这个新生手册做出来了。我感觉这也是一个由平常心开始的一个事情,因为这颗平常心,所以我能走到现在一直在做公益创业这件事情,就是这样。

钟玲教授:这位营员讲的两个概念都是非常好的。第一个概念是,平常心听起来好像很平常,其实并不平常,只有道德很高的人才能每一分钟都做到平常心。这位营员提到的另外一个概念是,平常心与异常心、非常心是相对的,对这个人来说,他已经进入非常激动的状态,但同一件事发生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他可以平常心待之,所以这个是相对的。我觉得这位营员能够继续到现在,还在持续这种公益事业,他对平常心有这种领悟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营员十五(男):我是高中语文老师,但是我的教龄只有两个月。这两天的寺院生活给我的体验就是很多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平常心,可是七天之后,我们走出这个寺院回归到正常生活的时候,会怎么看待这个平常心?我们怎么做才会拥有这样一个平常心?我觉得最好的做法就是专注,比如说我在两个月的教师过程当中,一进学校首先要拜师结对,就是找一个老的老师先辅导一段时间以后,我才可以带班。找到辅导老师后要验收你的课,然后要讲一节汇报课,就是让语文组的老师考察一下你是否有教授语文课的能力,是不是能带得下去。语文组的组长跟我说了以后我就开始准备,我觉得就是一堂普通的课,展现一下基本功就可以了,不是很正式的,于是我就准备了一节课。结果第二天,突然校长、副校长、教务处主任、语文组的老师,所有的人都自己拿着凳子进来了,我当时就特别紧张,我没想到这么多人来听我的课。当时我站在门口就想,糟了,这节课如果好好准备的话,肯定能给校领导们留下一个好一点的印象,但是已经这样了,就按照我当时的套路来吧。这样特别常态地讲完了一节课,讲课过程中我没有紧张,因为是常态的课嘛,平时应该怎样就怎样,没有一些特别花哨的教学形式之类的。讲完以后,语文组给我评课,教导处主任也在现场评课,都觉得还可以。所以我通过这件事,觉得如果之前没有好好准备一件事情,在当下如果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专注就可以了,不用考虑那么多。

钟玲教授:谢谢这位营员。我刚刚已经讲过,如果是有非常的、异常状态,如何化成所谓的平常心。以大家都熟悉的案例来说,高考没考好,或者那个落差比自己期望的大很多,沮丧是必然的,可是这种心态不要延得太久,要恢复平常心。以我的浅见是,你考得不好,在很沮丧的时候,思维一下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你的期望是这个样子?是不是你把父母的期望也加到自己身上来了?当你慢慢地把这些思维弄清楚了,一层层挖下去的时候,你就不会再烦恼了,那个烦恼下次再来的时候,就会减轻或者说没有了。另一个例子是刚才的营员的分享,他一想通,就用常态讲课,那也是平常心。 


{返回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十八届:轻松普茶——柏林夜话
下一篇:十八届:夏夜凉风——柏林夜话
 四届:在闭营式上的讲话(周绍良)
 四届:在闭营式上的讲话(夏泽红)
 十六届:普茶 柏林夜话三
 五届:入世与出世(圣凯法师)
 七届:在开营式上的讲话(净慧大和尚)
 十届:夏泽红居士在开营式上的讲话(夏泽红)
 十二届:道智法师禅修开示(道智法师)
 十七届:第十七届生活禅夏令营闭营式上的分享(明海法师)
 八届:在开营式上的讲话(秦孟潇)
 三届:夏泽红居士在闭营式上的讲话(夏泽红)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49.过黄河遇白雪 Crossing the Yellow River and encounteri..[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人身难得 慈悲护生 弘扬正法(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后期「大乘佛法」[栏目:印顺法师]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3)[栏目:般若锋兮金刚焰]
 相应21经 邪性经[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放生行为之几种杜绝[栏目:阿秋法王]
 美满婚姻生活[栏目:达摩难陀长老]
 敌人不是世界,而是你的分别心[栏目:雪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