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二百零一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6

第二百零一节课

今天讲《入行论·回向品》最后一堂课:

何时欲相见,或欲问法义,

愿我无障碍,面见文殊尊!

修行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疑问,自己实在没办法解决。故而作者在此发愿:无论何时何地想请教法义,愿我都能无有障碍地面见诸佛智慧总集——文殊菩萨,解除一切疑惑,通达诸法的真实本义。

许多大德的传记中,均有蒙受文殊菩萨加持的经历。例如麦彭仁波切,虽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但显现上,在与格鲁派格西辩论时,亲见文殊菩萨的宝剑和经函融入自己,顿时对藏地如海般的广博经论通达无碍。还有上师如意宝朝拜五台山时,于善财洞中闭关21天,4月29日亲见文殊菩萨,法王唱了一首金刚歌,传记中也有简单的描述。

面见文殊菩萨的障碍,一方面是我们没有祈祷,另一方面可能是享用信财过多。以前在青海一带,据说有位格西非常出名,他可与文殊菩萨如人与人对话般交谈,随时都可以照见。后来一段时间,他见不到文殊菩萨,于是就向上师请教。上师问:“你最近是不是财富特别多?”他说:“确有此事。”上师要求他把所有信财都处理掉,他如是照办后,一切恢复如初,又能面见文殊菩萨。可见,若对有漏财产的执著很重,心不诚,纵然是现见本尊的人,对修行也有一定的障碍。

文殊菩萨是智慧本尊,我们若有缘分随时面见,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如果没有这种缘分,即使在梦中请教法义,也是非常殊胜的。我们一定要对智慧有希求心,智慧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萨,故应经常念诵文殊心咒,同时也要用这个偈子来祈祷。在藏地,这个偈子可谓脍炙人口,家里送孩子去寺院出家,上师给他剃度时,一般都会用这个偈子加持,希望他学文字时不太吃力,修行时能面见文殊菩萨。

1987年,法王带领一万僧俗前往五台山,在去之前,上师每天在课堂上都讲面见文殊菩萨的有关公案。我在藏文的《五台山志》中也写过:藏地多少大德于五台山见到了文殊菩萨,汉地虚云和尚为主的高僧也见到文殊菩萨……我们每个人都做好准备,去五台山要见文殊菩萨。然而见到文殊菩萨时,也许认识,也许不认识,因为菩萨化现众多,有时候是国王形象,有时候是婆罗门形象,有时候是乞丐形象,有时候是官员形象,有时候是动物形象,有时候是彩光、彩云等形象,一般人都难以测度。《极乐愿文大疏》中达西 的公案,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但当时法王说:“只要想去五台山,就一定能见到文殊菩萨。不管路上看到什么,都要想是文殊菩萨。”所以,我一路上观清净心,看到耕地的农民,也觉得是文殊菩萨。到目前为止,这种习气仍根深蒂固,到哪里都有种特殊的感觉:“他是不是文殊菩萨来接我啊?”当时,所有出家人和居士都念这个偈颂,在我印象中,秋巴堪布念的声音最大,不管在成都也好,在五台山转塔也好,他都大声地念:“刚采达瓦多巴昂,炯洒这瓦多那样,滚波江阳切尼讷,嘎美巴样同瓦效 。”

大家今后也要用这个偈颂来祈祷。若没有见到本尊获得加持,依靠自力来闻思修行,力量是相当薄弱的,因此一定要经常祈祷本尊。如果始终不离本尊护佑,自己的修行会很方便、很成功,弘法利生的事业也有护法神、天龙八部的鼎力相助。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弘法利生轻而易举,有些人则违缘重重,这主要跟他发心是否清净有关,同时也跟护法神和本尊的加持有关。

假如想面见文殊菩萨,应在家里挂上文殊像,时常虔诚祈祷,有机会最好能朝拜五台山。我曾研究过藏传和汉传的大量史料,深信它是文殊菩萨的清净刹土,如《六十华严》 云:“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菩提流志翻译的《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也说:“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金刚手)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中国),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很多可靠经典都说文殊菩萨住在五台山,藏传佛教中萨迦班智达等高僧大德前往时,也确实见到了文殊菩萨,回来后弘法利生的事业完全不同。

上师如意宝在1986年给我们讲过,明年前往五台山,目的有两个:一是要摄受大量的汉族四众弟子。(当时由于地域隔阂和语言不通,大家觉得非常稀有。在我们藏人眼里,汉地众生都不信佛教,很多老上师,包括堪布嘎多,纷纷反对上师的行为:“您不要去!那个地方像罗刹国,去了就不一定能回来。”)二是我们这里的很多小堪布,若朝拜五台山祈祷文殊菩萨,弘法利生一定会有不同的能力。当时我记得很清楚。

确实,圣者的智慧不是分别念所能衡量的。回顾这20多年,当时法王的慧眼洞察到了现在很多状况。成千上万的汉族弟子,如今能学习藏传佛教,尤其与学院有这么殊胜的因缘,都是以此缘起而来;不是自赞毁他,我们学院一些大德的修行,远远超过藏地和汉地很多大德,原因也是当年去五台山祈祷文殊菩萨所致。

当时,我们好几个堪布,年龄都比较小,从五台山回来后,上师刚讲《释量论》,大家感觉智慧完全不同了,以前不是这么聪明,现在好像特别聪明,一听就懂。也许这是我们的信心或分别念。但不管怎么样,佛教是有不可思议的缘起和威力,这一点大家不可否认。

你们如果有缘分,应该去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东台有一个那罗延窟,经论中记载,文殊菩萨经常住在那里;还有善财洞,法王于此曾面见文殊菩萨。这些圣地的加持都不可思议,若能诚心祈祷,念100万遍文殊心咒,你回来肯定开智慧了。以前是笨笨的,什么论典都不懂,在五台山住了一个月,任何法义都通达无碍——过段时间,你们会不会都跑到五台山去了啊?总之,我们要发愿:让任何众生依靠文殊菩萨的加持,通达一切教义。

为于十方际,成办有情利,

吾行愿得如,文殊圆满行!

为了成办遍布十方虚空际芸芸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利益,愿我的行为也能像文殊菩萨那样圆满行持。

我们一定要发这个愿,学习这么大的论典,最后理应有所收获。什么样的收获呢?尽量地断掉自私自利,像文殊菩萨和地藏王菩萨那样,誓愿饶益一切众生。我最近感到很高兴,以前见到一些居士,他们经常说:“上师给我加持加持!有一个人跟我关系不太好,我想降伏他,您可不可以传个金刚橛咒语或莲师猛修法?”或者说:“您给我加持加持,我想要当官!”很多发愿都不正确,而现在,他们在上师或佛像面前发愿,都会提到:“愿我相续中生起无伪菩提心。”这样想真的很好!也许有些人因为我讲《入行论》时赞叹这种发愿,故意这样说的,但大多数人不会这样,他们是发自内心想度众生、利益众生。

大家现在有非常好的条件,不但获得了人身,而且具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在这个时候,应该像文殊菩萨一样发愿,愿十方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不管他们对我如何,我一定要利益他们。《文殊十大愿》(能海上师译)中言:“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意思是说,无论你与我文殊是否有缘,只要想利益众生,与我同一大愿,则与我无二无别。昨天也讲了,文殊菩萨并非只是拿宝剑的一个本尊,想利益一切众生的这颗心,从某种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行为就是利益众生,上师如意宝讲《普贤行愿品》时说过,我们平常念诵的“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主要是讲文殊菩萨的修行无有量,不止是帮助一个众生、修一个法门,由于发心无量之故,他所获得的功德无量,依靠无量功德和无量神通,饶益的众生也无量。我们也应该发这种愿,不要只停留在帮一个人、做一件事上面,否则这种心态非常狭隘。

上师如意宝在每次传法的开头,都先顶礼文殊本尊,念一遍前偈与此偈来发愿,以确定自己传法的方向和目标。其实上师如意宝跟文殊菩萨一味一体,发愿对境的众生都无量无边,利益众生的修行和行为也无量无边,示现的神通不可思议。

此处,我们学的是文殊菩萨不可思议的行境。现在有些人不了解文殊菩萨,其实大乘经典中介绍得比较多,经典记载,佛陀在世时,所有的眷属中,文殊菩萨的功德令人刮目相看。譬如,未生怨王造多个无间罪后生起追悔心,想从痛苦中拔出来,就去求佛陀解除他的罪恶。佛陀说:“除了文殊菩萨外,谁也不能消除你的痛苦。”因此,未生怨王想迎请文殊菩萨及迦叶尊者到宫中应供。他问舍利弗:“文殊菩萨有多少眷属?”答曰:“五百人。”于是他就回去准备了,(每个小袋子里装一些饼干和饮料,开玩笑!)请他们明日来赴宴。

第二天,文殊菩萨从十方刹土带来八万二千菩萨侍众,迦叶尊者也带了五百眷属,人数大大超过预先准备的份额。未生怨王傻了眼,大生畏缩,有一位药叉现身对他说:“不要紧,文殊菩萨有善巧方便,可满足一切来者受用。”这样说后,他才安心。到午宴时,上万菩萨都没有带钵盂,未生怨王又特别着急,忙问文殊菩萨该如何是好。文殊菩萨说:“到进餐时,他们的钵盂自然会从各自的刹土飞来。”刚一说完,所有菩萨的手中都已有了钵盂。通过文殊菩萨加持,未生怨王所预办的饮食,一点也不嫌少。进食之后,钵盂又自然飞走。未生怨王叹为稀有,对文殊菩萨生起极大信心。

应供后,文殊菩萨为他开示罪业的自性,宣说种种胜义法门,由此消除了他的悲伤和疑虑。为了酬谢,他把最好的法衣供养文殊菩萨,结果文殊菩萨不见了,空中有声传言:“谁在就供谁吧!”他就以衣供养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也不见了。实在没办法,他想:“只有我在,就给我自己吧!”没有想到,连他自己也不见了。以此因缘,他顿时断除了我执的分别,住入空性境界中,原来所造的无间罪也得以清净。

文殊菩萨的故事不胜枚举,法王如意宝也曾讲过:有一次,迦叶尊者当管家负责安居,文殊菩萨跑到波斯匿王的王宫去了,跟王妃们在一起。迦叶尊者发现后,准备开除文殊菩萨。他击打犍槌的时候,十方刹土的文殊菩萨都来了,佛陀问:“这么多文殊菩萨,你想开除哪一个呢?”迦叶尊者心生惭愧,想放下犍槌,但放不下来,犍槌声仍不断地响。他只好到文殊菩萨面前忏悔,犍槌声这才停下来。

又有一次,“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向祼形外道说法,可是他们不愿听,无法调伏。后来由文殊菩萨变化出五百文殊,才将这些外道调化了。

佛陀在世时,这类精彩的公案非常多,《八大菩萨传》里面也有。今天有一个人,请我务必要翻译《八大菩萨传》,当时缘起比较好,我基本上答应了,到时候看情况吧!《八大菩萨传》共分八品,第一品就是《文殊菩萨传》,以后若能翻译出来,大家应该详细地看一看。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

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这个偈颂也很关键,平常也要这样发愿。虚空是不能毁灭的无为法,它无处不遍及,既然虚空没有边,虚空所遍及的众生也没有边,依此众生的业和烦恼也无量无边。我们应发愿:乃至虚空存在、众生存在期间,愿我一直住在世间,不希求自己的快乐,而要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一样,住于五浊横流的世间中,尽心尽力利益一切有情,遣除他们大大小小的身心痛苦。

若没有先遣除众生的痛苦,如《致弟子书》所说,我们理应深感惭愧。把母亲扔在苦海中,儿子独自享受快乐,纯属不孝之举。同样,我们已发了大乘菩提心,却不顾身处三界火宅中的众生,自己一味贪图清净刹土的快乐,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像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那样,哪怕能令一个众生的相续生起一分善根,自己也愿意无量劫安住在轮回中。

小乘当中,也有十六罗汉常住世间。据《宝云经》所说,乃至弥勒佛出世之前,十六罗汉受释迦佛嘱咐不入涅槃,住于世间各个角落,守护佛法、弘扬佛法。在密乘中,大圆满传承祖师无垢友(布玛莫扎尊者)也是如此。他于8世纪中叶应藏王赤松德赞邀请,以近两百岁高龄从印度来到藏地,在藏地传法13年。之后他前往五台山,成就一种暂时不灭的虹身,并承诺在贤劫千佛事业未圆满之前,他的身体不灭,并且每一百年示现一位化身,到藏地度化有缘。千佛事业圆满后,他才到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上师心滴》的传承历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所以,现在有很多圣者住于世间利益众生。我们也要这样发愿:“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无尽,业和烦恼无尽,同样,我的发愿也无尽,乃至虚空穷尽之前,一定要住于世间。

当然,我虽然口头上会说,你们也能想出一个总相,但到底能不能做到呢?很多人希望自己先成就,可文殊菩萨愿众生先成佛、自己后成佛,这种发心才是至高无上的。《普贤行愿品》长行文还说:“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有疲厌”也非常重要。有些人发心一两个月就不行了:“可不可以给我放个假?我想休息两三天,安住在世间琐事中。”其实如果你真有菩提心,只要有一口气,就不会放弃利他。但很多人做得比较差,虽然知道文殊十大愿、普贤十大愿的精神,明白利益众生无有穷尽,每时每刻都应念念不忘,但凡夫人到了一定的时候,身体疲劳了、心不堪能了,这种誓言就忘光了,这是值得惭愧的!

因此,大家要经常提醒自己:只要虚空无尽、众生无尽,我的发愿也无尽。法王如意宝发的就是这个愿,经常都会重复这两个偈颂。我们自称“法王弟子”,到底发的是什么愿,自己应该心中有数。如果以前发的愿不正确,那从现在开始,应当调整发愿:只要我有一口气,会尽最大努力来利益众生。我们虽做不到文殊菩萨那样,一刹那间度化无量众生,但只要有这样一颗心,在有生之年中尽心尽力,这个功德乃至成佛之间都不会耗尽。

《入行论》马上就要讲完了,你们今生中有没有机会再听受也不好说。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发愿,这是至高无上的大愿,大家务必要牢记!

众生诸苦痛,愿悉报吾身!

愿因菩萨德,众生享安乐!

愿三界众生的痛苦全部成熟于我身心上。我在生病时,若能代替众生受苦,永远病下去也心甘情愿。而我发心的功德和所有菩萨利益众生的资粮,回向给一切有情,愿他们获得暂时人天福报和究竟三解脱的无上快乐。

我们时时应这样发愿,这是自他交换的菩提心,若没有修,想成佛非常难。前面也讲过:“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寂天菩萨说自他交换是相当甚深的窍诀,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所以这种窍诀每个人都要记住。

自他交换的修法,阿底峡尊者有七大教言,《修心七要》也讲过,依次为知母、念恩、报恩、悲心、慈心、胜解信、生起。1)知母:了知三界轮回的一切众生皆做过自己的母亲;2)念恩:当她们做我母亲时,对我如何恩重如山;3)报恩:了知母亲的恩德后,作为一个孝子应想方设法报恩;4)悲心:在报恩的过程中,看见老母有情非常可怜,愿她们远离一切痛苦;5)慈心:愿她们各自获得无上安乐;6)胜解信:使她们离苦得乐的重任,其他众生不一定能成办,唯一要由我来承担;7)生起:如是认真观修后,能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我们可以依阿底峡尊者的教言来修持,当然,也可以通过寂天菩萨的窍诀来串习。

原来我去汉地时,有个人说:“我身体不好,本想让上师加持,但又怕上师代受了,所以不敢去。到底请上师加持,上师会不会痛呢?”我说:“不会吧!上师一加持,病就跑到上师身上,这种现象应该没有。不然的话,我们去医院让医生治疗,病全部跑到医生身上,那所有的医生都不敢看病了。作为上师,他是祈求佛菩萨的加持为你遣除痛苦,上师不会有痛苦。”她又继续问:“既然这样,有位上师代狗受挨打之苦,为什么他喊‘哎哟哟,好痛啊’?”我说:“在显现上,上师是痛的,但有能力自他交换的上师,实际上并不会有麻烦。这一点,你看过《释迦牟尼佛广传》便会清楚,佛陀因地时接受别人的痛苦,布施自己的肉身,但由于他具备一定的境界,自己不会痛苦,即使有痛苦,也能迅速得以恢复。任何一个修法,若通达窍诀则轻而易举,因此不会让上师痛苦的。”

我们始终要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有了这样的发心,看到众生痛苦一定会去解救,对自己的快乐也不会重视。假如对自己的快乐非常重视,说明你菩提心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大家应当再三发愿,以菩萨的威力让所有众生获得无上的快乐。

丁三、回向共同所说之义:

愿除苦良药,一切安乐源,

教法伴利敬,长久住世间!

愿解除众生身心痛苦的甘露妙药、暂时究竟一切安乐的源泉——佛法如意宝,伴随着众人的利养恭敬而长久住世。

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它的力量无法衡测,但若没有对它供养恭敬,佛法不可能住于世间,也不可能弘扬于各方。上师如意宝平时经常讲,佛法受到尊重和供养非常重要,真正的佛法是教法和证法,若想得到这样的佛法,一定要具有恭敬心。因而,很多上师弘扬佛法时,先要从各方面观察缘起:观察弟子对他的信心、恭敬心,观察众人对他的赞扬……

按照藏地说法,所谓的持教者,是以三衣庄严身体、三藏庄严语言、三学庄严心识,这种人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大德。所以,真正弘法利生的人,要么具有修行,要么能传讲佛法,这样的大德应当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恭敬。就像当年国王赤松德赞做施主,迎请堪布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士,堪布菩提萨埵弘扬显宗佛法,莲花生大士弘扬密宗佛法,以他们作为缘起,藏地佛法至今仍非常兴盛。

任何上师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都需要各种各样的助缘。以前我去汉地时,有些方丈带着几位大施主、大居士说:“这是寺院的大护法,您一定要加持他!大雄宝殿是靠他建起来的,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我的事业只好暂时告一段落。”的确他们也言之有理,毕竟一个上师想弘法利生,旁边需要一些大施主、大发心者,借助他们威力获得利益众生的机缘,这叫做伴随着利养。

还有伴随着恭敬。从诸多大德的传记中看,他准备把极其殊胜的佛法弘扬到一个地方时,首先会观察当地对他的恭敬和缘起,如果人们恭敬心非常大,在那里弘法就有希望。大概20年前,我们学院也想在汉地建立一些团体和中心,我去了几个地方,有些城市对上师特别恭敬,观察各方面缘起,觉得在那里建立道场有必要,就顺便给他们取了金刚法会等名称,以此缘起,他们一直在学习佛法,各方面很令人随喜;而有些地方,相关的法师、居士对佛法和上师的态度,感觉上比较冷淡,后来我就打消了念头,他们到现在也没什么变化。因此,在一个地方弘扬佛法,必须考虑种种因缘和缘起。

没有佛法的地方,可以说是暗无天日,所以寂天菩萨发愿,让真正的佛法弘扬于人间。如今的修行人比较多,但通达佛法者寥寥无几,真修实证者更是凤毛麟角,此时我们应当高树法幢、大击法鼓,将大乘佛法广弘于世界各地,尽己所能为佛法作一些贡献。

丙二、忆念恩德之作礼:

礼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

亦礼善知识,恩长吾功德。

全论十品讲完之后,寂天菩萨于最后一颂中,诚心诚意以三门恭敬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依靠他的恩德,才生起了寂天菩萨的善心。

传记中讲过,寂天菩萨在家时是寂铠太子,从小福报、智慧、辩才超群。后来国王去世,大臣准备拥戴他登基,在举行授权灌顶的前一夜,他梦到文殊菩萨坐在国王宝座上,对他说:“唯一的爱子啊!这是我的宝座,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有说他梦见度母用开水给他灌顶,并开示了做国王的很多过患。)第二天醒来,他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于是舍弃一切离开王宫。因此,依靠文殊本尊的恩德,他生起了善心,也有出家的机会,后来造了《学集论》、《经集论》、《入行论》等殊胜论典,每一部论典弘法利生的威力都不可思议。(我们很多道友经常说“观音菩萨叫我到这里来的”、“文殊菩萨叫我到这里来的”,都是依靠本尊授记来学院的。那你们以后造论时,也不要忘记顶礼本尊啊!)

然后,他顶礼自己的善知识——那烂陀寺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阿阇黎。他在阿阇黎面前剃度出家,法名寂天,于其座下听过很多佛法,暗地里又在文殊菩萨前聆听教法。他依靠善知识的威力,相续中的三藏、三学得以增长。

有些人可能提出疑问:“当时寂天菩萨已是圣者,有必要依靠善知识来增长功德吗?”实际上,作者此举是为了告诫后学者:纵然你有成就、对佛教有贡献,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大恩上师。我们一丝一毫的功德、一点一滴的知识,皆是依靠上师的加持和传授而得。以前你连基本法义都不懂,现在对众生发起大悲心,甚至获得了圣者果位,这一切无不来源于上师的恩德。

我经常这样想:“自己现在有一颗善心、有一颗菩提心,全部的来源就是上师善知识。如果没有上师善知识,我可能还沉溺在轮回中,始终得不到解脱。”如今大家学会发愿,也是依靠善知识的恩德。(无著菩萨在《善说海》后面有一个偈颂,我觉得这个发愿很好:“无论于我贪或嗔,赞毁以及作利害,愿凡见闻念我者,悉皆速得胜菩提。”)不然,“无论对我生贪或生嗔、赞叹或诽谤,愿所有见闻觉知我的人速证菩提”这样的发愿,在一百世中上无数高等学校,恐怕也不一定能通达。因此,我们要报答上师的恩德、报答诸佛菩萨的恩德。

要报答他们的恩德,我们除了利益众生,没有第二条途径。《入行论》云:“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本生论》亦云:“所谓报恩供养,即是依教奉行。”佛法利益的来源就是善知识,善知识赐予了这么大的恩德,我们一忆念起来,就很想全力报答。可是用其他方式报恩,也不一定有意义,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金粪等同圣者前,供四洲富有何用?受持彼心铭刻法,必定满足其意愿。”作为圣者,对金子和粪土一视同仁,就算把四大部洲的财产全部供养他又有什么用呢?上师唯一欢喜的是我们依教奉行,如理如实地行持正法,若能如此,上师就心满意足了。因此,要令上师生欢喜心,就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修持正法、利益众生,只有这样,本尊才会欢喜,上师才会欢喜!

我自己确实这样想,上师如意宝等诸位上师给我传了这么殊胜的法,想起他们就感恩不尽,特别想报答。但其他方式也不一定能回报,所以我今天再次发愿:“乃至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我会尽心尽力地弘扬正法和利益众生!”希望大家也能发下这样的誓愿。《入行论》已经学了两百多堂课,我也花了一定的时间讲述,有些人可能获得一点利益,若真如此,其他报答我也不求,没必要为了水泡般的身体贪图什么享受,唯一的希求就是你们利益众生和弘扬佛法,这就是给我最好的报酬!

我刚来学院时,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发过这个愿。第一次听《入行论》是在嘎多堪布面前(他已圆寂好多年了),后来在上师如意宝座下也听过很多次,想起每一次的听受,内心都很感激、很感恩,所以我再次发这个愿!

这次传讲《入行论》,一方面非常感谢学院的很多法师,包括整理音频、视频、讲记的发心人员;同时感谢菩提学会等佛教中心的负责人、高僧大德、寺院住持,竭力弘扬《入行论》,对很多人的相续有所帮助;更感谢生命电视台、国内外诸多新闻媒体和网站的负责人,为传播这部法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我本人发自内心地感谢,但感谢的方法,用财物或赞叹不一定有意义,所以我再次发这个愿!

希望你们所有的人,若对传承上师有感恩之心,心里也要默默发愿:从现在开始,就像文殊菩萨、寂天菩萨、法王如意宝等诸大圣者那样,我也要依靠佛法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第十品释终〗

好,《入行论》传讲完毕!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违缘。你们以后应该好好修持,有机会的话尽量弘扬,其他也没有什么要求。下面大家一起回向,回向时要想到:我们这么长时间闻思修行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世间的一切灾难消除,众生暂时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如来的无上菩提!

二○○八年六月初四佛陀初转*轮日

于喇荣圣地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思考题 第九品 第十品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二百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二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思考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是不是心产生一个电流来控制我们的动作?[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惟则~小番罗帽[栏目:禅诗三百首]
 生命就在呼吸间[栏目:大安法师]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四阿含的现实意义(妙心法师)[栏目:阿含思想研究]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五、怎样才可以解脱烦恼[栏目:慈航法师]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5[栏目:照光法师]
 人间佛教之目的[栏目:人间佛教]
 相应6经 舍利弗与拘絺罗经第四[栏目:相应部 44.无记相应]
 人前人后[栏目:陈沛然博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