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探微 第九章 净土经论及著述
 
{返回 弘学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91
净土探微

第九章净土经论及

  第一节阿弥陀佛“净土三经一论”

  关于阿弥陀佛经典,有“净土三经”、“净土五经”及“净土三经一论”之说,它们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的《观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此乃“净土三经”。还有“净土五经”的说法,是在此三部经典外,再加上唐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及唐罽宾国沙门般若译的《大方广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两部经中的两品,前者主要讲述如果众生一心念佛,佛一定会因此“现前当来”,所以“必定见佛”。后者主要讲述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

  “净土三经一论”是指《阿弥陀佛经》等三经,加上“一论”,系古印度世亲菩萨着,北魏菩提流支译《往生论》。“净土三经一论”是中国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特简介如下:

  《阿弥陀佛经》一卷,又名《小无量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此经在我国有三译,除鸠摩罗什译本外,尚有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名为《佛说小无量寿经》,唐玄奘所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早已散佚,现仅存咒文与利益文。鸠摩罗什译本译文简洁流丽,故诵读者最多,流行最广。

  本经叙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清净庄严,诸佛真诚赞叹众生之往生净土、六方诸佛之印证,及持名念佛等,使净土信仰者明确而平易。本经的注疏甚多,较重要的有智者大师之《阿弥陀佛经义记》一卷,善导大师之《阿弥陀佛经法事赞》二卷,窥基大师之《阿弥陀佛经疏》一卷及《阿弥陀佛经通赞疏》三卷、新罗沙门元晓之《阿弥陀佛经疏》一卷等。

  另外尚有一名为《阿弥陀佛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略称《鼓音声王经》或《鼓音声经》,一卷。译者不详。经中叙述佛陀在瞻波大城为诸比丘说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之功德庄严,并说阿弥陀佛国名为清泰,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贤光;次说受持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十日十夜六时专念,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此经以载有阿弥陀佛之父母而着称,亦为流传。

  《观无量寿经》,全一卷。刘宋畺良耶舍译。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

  《观无量寿经》一开始讲了一个故事:印度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有一个太子,名叫阿阇世,他听从佛教叛逆提婆达多的教唆,幽禁了自己的父亲,想饿死他,自己夺取王位。阿阇世的母亲韦提希夫人,为了拯救丈夫,澡浴清净后,用酥、蜜调合面粉,抹在身上,借探视之机,偷偷送给频婆娑罗吃。过了些日子,阿阇世见父亲还没有饿死,很奇怪。才知道是母亲每天偷偷送食物给父亲吃。阿阇世大怒要杀母亲,被大臣劝阻后,又下令幽禁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在幽禁中祈祷佛陀,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得知韦提希夫人的祈祷,便显神通来到她的身边。韦提希夫人见到释迦牟尼,拜倒在地,痛苦不已,不想再生活在这个世界,佛陀为之讲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

  释迦牟尼所讲的内容包括十六个方面,称“十六观”。其中前十三观主要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之美妙及“西方三圣”的各种功德与妙相;后三观讲的是“九品往生”。并说修“三福”、“十六观法”为往生法。

  唐代善导谓此经以观佛三昧为宗,又以念佛三昧为宗。相对于净影慧远、嘉祥吉藏等大师所立十六观皆定善之说,而立十六观后三观为九品之散善。又谓佛虽广说定,散二门之益,然佛意唯在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又据“下品下生”之文:“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即指十声称佛,遂以善心称名为切善、恶凡夫得往生之正定业。日本僧人源空即依其说,创立日本净土宗。

  此经属于“观经”之一,与《观佛三昧海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观世音观经》为一个类型,乃说观弥陀、观世音、势至等三圣及极乐净土庄严之法。十六观中,又以第九观阿弥陀佛真身观为最重要之观行,经题亦依此而立。

  有关此经之翻译,诸经、僧传说法不一。《出三藏记集》卷四谓。此经之译者不详。《梁高僧传》卷三,以此经为刘宋时畺良耶舍译出,僧含笔受;《法经录》以下诸经录皆沿用其说。《历代三宝纪》卷四、卷七将之列于畺良耶舍之译本外,另有后汉不明译者和刘宋昙摩密多之两种译本,均佚失。注释本经之着亦颇多,重要的有净影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智者之《观无量寿经疏》一卷、善导之《观无量寿经疏》四卷、传灯之《观无量寿经图颂》一卷,彭际清之《观无量寿经约论》一卷、戒度之《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其中,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四卷流通最广。

  《无量寿经》共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经》。本经叙说于“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誓愿度化一切众生至极乐世界,如四十八愿中之十八愿所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成佛,号“无量寿”,国土在西方,名为“安乐”,或称“极乐”。经中叙述净土之庄严,又劝发诸天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

  本经之汉译本极多,古来有“五存七缺”等十二种译本之说,即:①《无量寿经》二卷,东汉安世高译,今已不存;②《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东汉支晏迦谶译;③《阿弥陀经》二卷,三国吴之支谦译;④《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⑤《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帛延译,今已不存;⑥《无量寿经》二卷,而晋竺法护译,今已不存;⑦《无量寿至真平等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今已不存;⑧《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今已不存;⑨《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译,今已不存;⑩《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今已不存;⑾《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译;⑿《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北宋法贤译。然而近代学者,如日本常盘大定、望月信亨、中村元等人,根据历代经录之记载、敦煌本之新资料、梵文原本之对照研究,以及教理之发展观点,对古来十二译之说法提出质疑之看法,谓本经前后仅有五种译本,上记十二译本中之第三、第五、第十一、第十二,另加上第六西晋竺法护译之《无量寿经》二卷,其余多为重复讹伪之记录。日本野上俊静更进一步主张系竺法护于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之译本,而非康僧铠所译。南宋王日休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所校辑之《大阿弥陀佛经》二卷,为各版《无量寿经》中流通极广之版本,它是将现存四译本(除去《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互相参照,重新编纂而成,而非直接译自梵文本。

  本经之梵文本亦有数种,1883年,英国学者麦克斯穆勒(MaxMüller)与日本学者南条文雄共同出版原文本,穆勒又将之英译,题为《The Larger Sukhāvati-vyūha》。1908年,南条文雄将此版译为日文。1917年,日本荻原云来又根据高楠顺次郎、河口慧海两人自尼泊尔所发现之梵本及藏文译本,重新改订穆勒出版之梵文本,复译为日译本、英译本。此外,寺本婉雅、青木文教两人亦先后将藏文译本译为日文出版。

  自本各种语文版陆续刊行后,学者及逐渐采用异语版本之对照研究,其中研究效果最显着者为汉译诸本与梵文原本对照比较,较值得注意者有全经章段之出入,愿文之多寡、与会之大比丘众人数,菩萨众之名称数目、法藏菩萨所见佛刹之数目等问题,经文中“弥陀入灭,观音补处”之说、“五恶段”之文、过去佛及十二光佛之数、偈颂之有无、位置之差异,各译本与梵本均有差异。

  本经既为净土思想之根本典籍,古来有关之注疏赞述自然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印度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一卷,即着名之世亲《净土论》,或称《往生论》。我国北魏昙鸾之《往生论注》二卷、隋代净影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吉藏之《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唐代圆测之《无量寿经疏》三卷,新罗元晓之《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新罗义寂之《无量寿经述义记》二卷、唐代玄一之《无量寿经记》三卷、唐代寂证之《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新罗璟兴之《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三卷、清代彭际清之《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等。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往生论》、《净土论》、《往生净土论》、《无量寿经论》、《无量寿优婆提舍经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全一卷。即“净土三经一论”之“一论”,印度世亲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其偈文如下: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重。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闲。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速令满足,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众。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

  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

  我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世亲菩萨依《无量寿经》作此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并造论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谓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并次第得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等五种功德;前四种功德为入功德,能入莲华藏世界,自受法乐;园林游戏地门为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烦恼,游戏神通至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论为印度唯一撰述之净土论部,故净土宗特别重视,与《阿弥陀佛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合称为“三经一论”,为正所依之经论。其论述颇为深妙,与无著菩萨所造《摄大乘论》十八圆净之说一致。北魏昙鸾大师着有《往生论注》二卷,阐释此论,亦为广传。

  第二节弥勒六部经

  “弥勒六部经”又称“弥勒菩萨六部经”,系指叙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时,其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转*轮等事之六部经典。即:①《观弥勒上生经》,沮渠京声译;②《弥勒下生经》,鸠摩罗什译;③《弥勒来时经》,译者不详;④《观弥勒菩萨下生经》,竺法护译;⑤《弥勒下生成佛经》,义净译;⑥《弥勒大成佛经》,鸠摩罗什译。其第一、第四和第六三部,另称为“弥勒三部经”。

  “弥勒净土”是原始佛教圣典《阿含经》所叙述的净土,弥勒菩萨是原始圣典中提到的唯一菩萨。当然,《阿含经》中对“弥勒净土”的描述是最原始的,也是比较朴实的。以后所有大乘经群所刻划的弥勒菩萨及其净土世界,皆源于《阿含经》。这里,将有关弥勒菩萨的经典择要简要如下:

  《观弥勒上生经》全一卷,全名为《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又称《弥勒菩萨般涅槃经》、《观弥勒经》、《上生经》。刘宋沮渠京声译。本经为“弥勒净土”信仰所依主要经典之一。内容叙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天宫,为教化诸天,昼夜六时说法。其中对天宫之描写,远较《弥勒下生经》精彩,颇能动人心弦。又谓,欲往生天宫,必修行十善,念佛形像,口称弥勒之名。以此功德,并可超越九十六亿劫生死罪。此经之种种观点,与《观无量寿经》所说之观点相通,故此二经可视为于公元4世纪末同时成立。且由“如《弥勒下生经》说”之语,知本经当成于《弥勒下生经》之后。又有关本经之注疏有多种,如吉藏之《弥勒经游意》一卷、元晓之《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窥基之《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赞》二卷等。

  《弥勒受决经》全一卷,又称《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成佛经》、《下生成佛经》、《当下成佛经》、《弥勒当来成佛经》、《弥勒下生经》。姚秦鸠摩罗什译。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之事。

  《弥勒来时经》全一卷,译于东晋,译者不详。与竺法护所译《十七纸下生经》(已佚)、鸠摩罗什所译《弥勒下生经》为同本异译。然本经说法中肯,尤以最初及最后之叙述方式,异于其他诸经,颇堪注忌。经初无“如是我闻”之句,以“舍利弗者,是佛第一弟子”为始,终于“弥勒佛劫后六十亿残六十万岁当来下”。或谓本经系节录其他经典,故有此型态出现。

  《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全一卷,又称《观弥勒下生经》、《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古来说“弥勒下生”诸经中,本经最受重视,亦流通最广。内容叙述未来蠰佉转轮圣王时,弥勒自兜率天宫下生,以修梵摩为父,梵摩越为母,成道后教化善财、父母等八万四千大众,并与今世之释迦牟尼佛同对众生劝说三乘教法。又大迦叶于过去诸佛时,善修梵行,修十二头陀行,故得佐弥勒劝化众人。本经之对告众为阿难,乃本经之一大特色;其他经之对告众则多为舍利弗。本经之异译本有鸠摩罗什及唐代义净各译出《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注疏有憬兴之《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善珠之《弥勒下生经义疏》一卷、及不详作者之《弥勒下生经述赞》一卷等。此外,考证本经实系僧伽提婆所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之《别生经》,而唐代误以竺法护为译者,而竺法护所译《十七纸下生经》早已散佚。

  《弥勒下生成佛经》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本经与鸠摩罗什所译之《弥勒受决经》皆为竺法护所译《弥勒下生经》之同本异译。与鸠摩罗什译本相较,本经具有单独经之体裁,且以偈文为本经主要部分,然而有关大迦叶之事迹则全无记述。

  《弥勒大成佛经》全一卷,略称《弥勒成佛经》。鸠摩罗什译。本经在“弥勒经”中具有最完整之型态,内容亦最丰富,故冠以“大”字。内容记述佛陀因舍利弗之间,在摩伽陀国波沙山说弥勒出世之时代及国土。与《弥勒下生经》大同小异。

  第三节我国的净土着述

  我国关于净土思想的经典及其经疏,着述颇多。1972年由道安、毛惕园、陈子平等人编纂了一部《净土丛书》,凡二十册,由台湾印经处发行。此套丛书收有历代净土典籍三百种,分编为经论、注疏、精要、着述、纂集、诗偈、行仪、史传等八部,依译着年代之顺序而类编,为净土典籍之大成。然其(卷帙)浩瀚,从何处着眼,笔者简择有关净土行者的着述数种,略介于下:

  《十疑论》全一卷,隋代智者大师着,全称为《阿弥陀佛十疑论》或《净土十疑论》,又称《天台十疑论》、《西方十疑》。本书系就阿弥陀佛净土往生之法门举出十项疑难,再一一加以解答,使人了解。例如:因何求生净土?何以必须偏念西方阿弥陀佛?因何而得生西方净土?何以必须求生西方净土等等疑难。注释此书者有:宋代澄或之《十疑论注》、宋代元照之《十疑科论》、僧朴之《升量录》等。

  《阿弥陀佛经疏》有二种:

  (一)全一卷,唐代窥基撰。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佛经》,计分七门:①明示阿弥陀佛通于报化二身,登地菩萨见佛之受用身,地前菩萨及凡夫唯见应化身。②就佛土说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四种。③论不退转义。④述偏赞之心,引用“随愿往生经”之说,谓若十方皆有净土,众生之心则便慢缓;若唯显示之处,心即愍重,故独赞西方。⑤略述体性,净土以佛及菩萨之唯识智为体。⑥叙述部类多少,宗趣所明。⑦判释本经文义。

  (二)全一卷,新罗沙罗元晓撰。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佛经》。大意,谓此经乃佛出世之大意,人、天等四辈入道之要门,耳闻经名则入一乘而无返,口诵佛号则出离三界而不还。次释经宗致,谓此经直以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为宗,令诸众生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复次解释本文,以正宗分中多善根福德因缘发菩提为正行,而以一至七日执名号为助行,由此乃得往生。

  《阿弥陀佛疏钞》,凡四卷,明代袾宏撰。系就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佛经》作疏,更自制钞以训释之,乃仿效澄观之《华严经演义钞》。本疏钞计分通序大意、开章释文、结释咒意等三门,其中释文部分又有十门:教起所因、藏教等摄、义理深广、所被阶品、能诠体性、宗趣旨归、部类差别、译释诵持、总释名体、别解文义。以《华严经》主旨,推演文义,判定此经为顿教所摄,兼通终、圆二教。又一一以称理释发挥其深义,且说应具足信、愿、信。最后列举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之《得生净土神咒》,劝人持诵。

  《阿弥陀佛经义疏》有二种:

  (一)全一卷,宋代孤山智圆撰。又名《佛说阿弥陀佛经疏并序》,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佛经》。正文前立五重玄义,即以此土之世尊与彼土之弥陀的二土果人为经名,方等实相为经之体,信愿净业为经之宗致,舍苦得乐为用,生苏方等大乘为教。全文分序、正宗、流通三科,分别解释章句。

  (二)全一卷,宋代灵芝元照撰。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佛经》。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门。教分教兴、教相二种:教兴之下,记述如来出兴为令众生厌娑婆之苦,欣慕极乐净土,执持名号往生;教相之下,说净土教门为大乘圆顿成佛之法。理即教之体:就通而言,指大乘为所诠之理;就别而言,则以弥陀修因感果之依正庄严不可思议之功德为所诠之理。行即教之宗,通则指六度万行,别则指净业,本经专示持名之法,便是经宗。果即教之用,近果乃获法性身,住于同居净土;远果乃得不退转阿耨菩提,证清净法身,居于法性土,究竟成佛。

  《净土十要》凡十卷,明代智旭编。副题为《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门人成时评点节要后付梓。本书系将净土教义之论着编集十种。从第一卷《阿弥陀佛要解》(明代智旭)至第十卷《西方合论》(明代表宏道)。其中收有宋代遵式之《往生净土忏愿仪》、《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明代成时之《观无量寿经初发心三昧门》及《受持佛说阿弥陀佛经行愿仪》、隋代智者之《净土十疑论》、唐代长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元代善遇之《净土或问》、明代妙叶之《宝王三昧念佛直接》、元代梵琦之《西斋净土诗》、明代传灯之《净土生无生论》及《净土法语》。就其编集之顺序,以最初三要为经文之解释,同时叙述所依之行愿仪轨;其次《净土十疑论》以下七要则依随唐宋元明之时代顺序。

  《净土往生传》是以“高僧传”及“感应神异传类”为资料而以仅限于记载往生净土之人为其特色。《往生传》与一般《高僧传》不同,可同时包含僧尼及在俗男女之传。我国《往生传》计有:《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净土往生传》、《新修净土往生传》、《往生集》、《净土圣贤录》、《净土圣贤录续编》、《西舫汇征》、《修西闻见录》等。

  《净土群疑论》凡七卷,唐代千福寺怀感着。又称《释净土群疑论》、《群疑论》、《决疑论》。计116章。本书系针对陈隋以来摄论、三阶教,唯识学等对净土往生有所存疑而作之决疑书,为当时净土之百科全书。据卷首平昌孟铣所作之序文云,本论尚未完全脱稿时,怀感就入寂了,后由同门之怀恽补修完成。本书之书名,我国向来称之为《群疑论》,《宋高僧传》称为《决疑论》,《瑞应删传》称为《往生决疑论》。全书之体裁为问答形式。怀感素为法相唯识学学者,后随善导实修念佛,证得念佛三昧。故本书之见解与善导之释义,自古即有所谓十同十三异之说,多以唯识观点解释疑义,此为本书之特色。

  《净土境观门要》全一卷,元代怀则述。本书为怀则极力阐明宋代天台宗大师四明知礼之约心观佛之义。天台之观法有内观、外观二种,关于观阿弥陀佛应属何种观法,后世知礼门下曾起争论,本书即就此异论加以探讨叙述。

  《净土论》凡三卷,唐代迦才撰。迦才与善导同为继承道绰之净土思想而活跃于同一时代之高僧,本书乃整理道绰之《安乐集》,以问答之形式,叙说净土教之教法,更彰显《安乐集》之思想。内容系评定极乐净土之报化及往生机品等,举理证及实例论述凡夫往生之可能。全书分九章。我国及日本净土行者多沿用此书。

  《往生论注》凡二卷,北魏昙鸾撰。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又称《净土论注》、《无量寿经论注》。略称《论注》或《注论》。乃注解世亲《净土论》之书。本书上卷首揭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说明难、易二道。本论属易行道,明示他力之法门,谓往生净土之要因,全仗弥陀本愿力;次为总说分,乃就“愿生偈文”逐次解释,并设八项问答,说明愿生净土之机与切善恶凡夫相。下卷以长行释解义分,立有二愿偈大意、起观生信、观行体相、净入愿心、善巧摄化、离菩提障、顺菩提门、名义摄对、愿事成就、利行满足等十科注释文义。并于利行满足科末,开显自利利他之要义,引《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十八、二十二等愿,作他力增上缘之证。

  《往生净土忏愿仪》宋代遵式(964-1032年)撰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又称《往生净土忏仪》。本书依《大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等诸经,揭示十种行法:严净道场,方便法(入道场之方便法)、正修意、烧香散华、礼请法、赞叹法、礼佛法、忏愿法、旋绕诵法、坐禅法。净土信仰流行民间后,依据本书礼拜之忏法亦广为流行,即今所谓之“净土忏”。

  《往生礼赞偈》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又称作《六时礼赞》、《往生礼赞》、《礼赞》。以龙树、世亲之《礼赞谒》为基础而定“六时礼赞法”即于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朝、日中六时,行不同之礼赞。如于中夜,诵龙树菩萨之十二礼偈,行十六拜;于后夜诵世亲之《往生论偈》,行二十一拜。此为念佛行人之修法。

  《念佛三昧宝王论》凡三卷,唐代飞锡撰。书成于天宝元年(742年)。飞锡以念佛三昧为诸禅三昧之宝,遂倡导万善同归。三世通修之念佛。内分三大门,即:念未来佛、念现在佛、通念三世无不是佛等。其次再细分为二十门,如: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等。本书所援引之经论包括:《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集经》、《十住毗婆沙论》、《大乘起信论》、《安乐集》等。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智旭将其收入《净土十要》卷五。

  《念佛镜》凡二卷,唐代道镜、善道共集。全称《求生西方净土念佛镜》。系以对比方式提出念佛门与其他法门,而鼓吹念佛一行。题名《念佛镜》,意在照明念佛行者,增益信心,断除疑惑。内分十一门,阐释念佛之名义、体德等。依次为:劝进念佛门、自力他力门、念佛得益门、已得往生门、较量功德门、较量斋福门、疑谤得罪门、誓愿证教门、广摄诸教门、释众疑惑门、念佛出三界门。此外,有关道镜及善道之传历不明,一般推测彼等为本书中常述及之大行和上之门人,约为贞元、元和时代之人。

  《安乐集》凡二卷,唐代道绰撰。据迦才之《净土论》所举,道绰归信净土,系于隋大业五年(688年)四十八岁时,故本书成书当在公元609-645年间。其着述的目的有多种说法:或谓本书系自全部佛教教义之中,将净土之要义摘录出来,而非与某一特定之经典有关;或谓本书系叙述“净土三经”之要义,为劝人往生之书;亦有谓本书为《观无量寿经》之要义释,乃在宣扬往生净土之真义。本书之内容。由十二大门所成,系将佛陀一代时教分判为圣道、净土二门,并以净土门相应于末法之钝根众生,故提倡念佛法门,劝人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后世日本将佛教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风气,即由本书始。

  道绰之时代,正逢北周武帝排佛事件,当时我国佛教之末法思想非常普遍,佛教之存续已成为一种危机。当时又有三论宗诸师,以净土往生之说为有相之见,注释《摄大乘论》之诸家并认为念佛为“别时意”,诸多排斥净土法门,故道绰于此书中亦辩论。本书又依据《大集经》之五个五百年说,主张当时为第四个五百年,众生必须依靠称念佛名方能得救,遂极力提倡念佛法门。这一思想,后由弟子善导集其大成。此思想传入日本后,在镰仓时代成为法然与亲鸾净土思想之骨架。

  《无量寿经义疏》有二种:

  (一)凡二卷,隋代净影慧远撰。又称《无量寿经疏》、《大无量寿经疏》、《大经义疏》、《净影大经疏》,系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之注书。于文前举出二教二藏之教判,以《无量寿经》为菩萨顿教所摄。次释经名,分科经,一一释义。本书为现存最古之注疏,其分科及三愿分类等方法,为古来净土诸家所引用。

  (二)全一卷,隋代吉藏撰。又称《大经义疏》、《大经义》、《无量寿经疏》。本书依据三论宗来解释《无量寿经》,初作序文赞叹西方净土,次说《无量寿经》之宗致,复论述如来之说法。最后分科节以释正文。谓经之说相,先示妙果,后劝往生、系为使五浊之众生舍离秽土而取净土。

  《观无量寿经疏》有二种:

  (一)全一卷。隋天台智者述。又称《观经疏》、《观无量寿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为《观无量寿经》之注释书。内容初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经》系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顿教所摄。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为定散。

  自宋代四明知礼就本书而着《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举扬其旨趣以来,本书成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亦被视为天台教学之要书。然据现代学者从内容上考定,指出书中所列五重玄义之文,引自智者之《金光明经疏》卷一;又摘录净影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所说,故疑其为后人记名伪作。唐代法聪为本书作注,题为《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宋代知礼也作《观无量寿经触心解》一卷阐释该书。

  (二)凡四卷,唐代善导撰。又称《观无量寿经疏》、《观经疏》、《观经御书》、《观经御疏》、《观经义书》、《观疏义》、《观经要义》。通称《观经四帖疏》、《四帖疏》。若就本书内容而言,又称《楷定疏》、《证诚疏》、《证定疏》,为《观无量寿经》之注释书。善导著作中较着名者有五部九卷,本书四卷即其中之一。其内容分为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帖,以解释他力信仰之要义,可谓善导思想之核心。玄义分系说明《观经》之旨义,序分义解释《观经》序文,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十三观”杂想观,散善义则解释最后三观。

  本书主张一切善恶凡夫,皆可依阿弥陀佛之愿力,往生极乐净土,以称名念佛为正业,以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为助业,并强调如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于行住坐卧间不问时节久暂,皆念念不舍者,即可往生净土。此说对后世之影响很大。一般以本书为净土教相、教义之根本典籍。因净影慧远、嘉祥吉藏、迦才等诸师虽在善导之前即就《观经》作疏,然皆未显超世本愿之妙用,唯独善导能明示佛之正意,故今皆以本书为诸说之楷定,而称之为《楷定疏》。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凡六卷,宋代四明知礼述,又称《观无量寿经宗钞》、《观经疏妙宗钞》、《观经妙宗钞》、《妙宗钞》。知礼的时代,受唐末五代战乱之影响,佛教教学萎顿不振,天台宗分裂为山家、山外二派。属山家派之知礼于本书解释智者大师之《观经疏》,针对山外派之异议,倡导即心念佛之义,并倡色、心双具之说。本书刊行后,引起山家、山外派之论争。

  《观佛量寿佛经义疏》凡三卷,宋代灵芝元照撰。略称《新疏》。本书上卷阐述玄义,内分教兴来致、摄教分齐、辨定宗旨、料简异同等四门,中、下两卷则依文解释。此书广究诸家之要义,其解说采取天台智者及善导之释义,如“十六观”之解释取智者之说,“九品”之解释则采善导之论,然其于“十六观”之看法,不同于智者之观心说。又于辨定宗旨一门中有关事理及观法之解释,与料简异同门所说,皆为本书之特点。本书之注释书有:宋代戒撰《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及《观无量寿经义疏正观记》三卷;宋代用钦述之《观无量寿经白莲记》四卷。

  《观无量寿经图颂》全一卷,明代传灯撰。又称《观无量寿佛经附图颂》,略称《观经图颂》。全书分节列举《观无量寿经》之经文,而以绘图示其文义,共三十五图,图旁更附七律颂,惟少有经文之注释。撰述本书的目的,可见于最后之颂文:“见佛、见土及见图,三见同于此一见;见佛即见真法身,见土即常见寂光。岂不见图同此二,图图见佛妙依正;我愿见此经图者,应当志心如是观。”

  《观无量寿经约论》全一卷,清代彭际清述。本书可视为《观无量寿经》之概论,内容分四科:题名;叙分;正宗分;流通分。书中,作者虽常引天台教学之用语,然于智者大师对“九品”之解释,及知礼以“十三观”配于“九品”之说法。则表示反对。

  《观念法门》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又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观念阿弥陀佛集》。本书叙述观、念阿弥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其内容分为三段,先示三昧行相,次示五缘功德,后劝人修行。注释此书者有:证空之《观念法门观门要义钞》三卷、良忠之《观念法门私记》二卷、圣聪之《观念法门见闻》二卷等。

  《弥勒上生经疏》凡二卷,唐代窥基(632-682年)撰。又称《观弥勒上生经疏》,《弥勒上生应瑞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本书为沮渠京声所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之注书。以五门分别解释经文:①佛成权实,系一种佛身论,分别阐述佛陀之法、报、应三身;②慈氏所因,解释慈氏(弥勒)之因由,及其成就果位之因缘;③时分有殊,叙述过去,现在所出现千佛之劫名、寿量等,依此时分而有所不同;④往生难易,比较往生阿弥陀佛之西方及弥勒兜率二者之难易;⑤问答料简,以问答之方式阐释弥勒俗姓等问题。

  《龙舒净土文》凡十二卷,系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龙舒人(安徽舒城)王日休撰。系集有关往生净土之经论、传记等。其中王日休原着仅十卷,即《净土起信》、《净土总要》、《普劝修持》、《修持法门》、《感应事迹》、《特为劝喻》、《指迷归要》、《现世感应》、《助修上品》、《净浊如一》等十章,一章为一卷。各章初叙大意,次分为数篇乃至数十篇,收载有关之事迹。后人增广为十一卷或十三卷,然嘉禾僧卺改为十二卷,即现行之《龙舒净土文》。


{返回 弘学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探微 第十章 净土文化
下一篇:净土探微 第八章 中国净土教义的宏扬者
 净土探微 第五章 弥勒菩萨与兜率净土
 净土探微 第一章 净土思想的产生
 净土探微 第九章 净土经论及著述
 净土探微 第六章 净土的分类
 净土探微 第八章 中国净土教义的宏扬者
 净土探微 第三章 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探微 作者简介 前言
 净土探微 第四章 他方佛土
 净土探微 第十章 净土文化
 净土探微 后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二十五章)[栏目:南怀瑾居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五[栏目: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布施获福[栏目:佛教与拜拜·圣开法师]
 勿贪 No Craving[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十大碍行”是真精进的动力[栏目:林克智居士]
 论天台智顗判教的三条标准(沈海燕)[栏目:天台宗文集]
 如果选择节制欲望,那么,还承不承认经济发展对人类幸福的贡献?[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Buddhism: A Method of Mind Training[栏目:Buddhist Article]
 鸡足山游记 三[栏目:明镜台·法清法师·诗文]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栏目:所依经典·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