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坝州觉囊“梵音古乐”的活态传承特质及其保护利用路径(瑞祥多吉)
 
{返回 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31

阿坝州觉囊“梵音古乐”的活态传承特质及其保护利用路径

  瑞祥多吉( 庄春辉)

  内容摘要:本文以觉囊“梵音古乐”为例,对觉囊“梵音古乐”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基本特征、主要价值作了一定的理论阐述,并对觉囊“梵音古乐”保护利用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推动觉囊“梵音古乐”的传习和保护。

  关键词:觉囊“梵音古乐”;活态传承特质;保护利用路径

  壤塘全称“壤巴拉塘”,意为“黄财神居住的坝子”,是中国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根本道场,觉囊派高僧大德宗然那西日1425年在壤塘建立起一座“东方壤塘如意珍宝洲”寺,简称壤塘寺,从此觉囊派在这里生根,清代雍正年间藏哇寺祖庭东迁落地后,中壤塘觉囊三大系统正式确立,中壤塘成为全国藏区的觉囊文化中心和根本道场,境内有藏哇寺、确基寺、泽曲寺等9座寺庙,显密体系完备殊胜;噶举派清朝初年传入壤塘,境内有曾克寺等3座寺庙;宁玛派八世纪中叶传入壤塘,境内有棒托寺等25座寺庙。觉囊派具有代表性的最高大法是时轮金刚,噶举派是大手印,宁玛派则是大圆满。觉囊派,以“中观他性空”为显宗见地,奉时轮金刚为圭臬,以“梵音古乐”供养见长,保存了最完整、最系统的活态传承修习法脉,享有“觉囊文化中心”和“黄财神故里”美誉。佛教文化自传入起,这里逐渐文教昌盛,人才辈出,宗派林立,和平共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这里留下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即达3处。

  觉囊文化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觉囊派系藏传佛教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教派,其法脉源于南印度功德山吉祥聚米塔里释迦牟尼佛亲授的《时轮经》,保留了西藏觉囊文化的殊胜了义法脉和“梵音古乐”活态传承,又容纳了当地黄财神文化形式。觉囊文化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佛教文化。它之所以是一种地域文化,是因为觉囊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分布有着明确的地理范围。它以中壤塘为其大本营、集散地和根本道场,并散布四川壤塘县、马尔康县、阿坝县和青海班玛县、久治县、甘德县。在文化生态上,既有以草地为代表的游牧文化,又有以雪山为代表的峡谷农耕文化。觉囊文化又是一种佛教文化,它以注重实修的“时轮九尊”和“六支瑜伽”为根本宗法,以“中观他性空”为宗见,以“音声供养”和“音声佛事”见长。佛教文化是超越政治、超越历史、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是连接全球华人的一座桥梁。

  一、觉囊“梵音古乐”的历史渊源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佛教是一个主张和平、奉行慈悲、实践平等、友善的伟大宗教。二千五百余次的年轮更迭,佛教始终以其耀眼的光芒,照彻世界各地,在启迪昏蒙、开发智慧、指导人生、净化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佛教主张慈悲为怀、自净其心,在人格的成长与完善、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道德与智慧的提升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和优势。佛教是一种以道德信仰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人生观、生活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从佛教信仰延伸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从而把信仰、文化、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服务。由于宗教信仰属于人内心的情感活动,而音乐又是最善于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活动的艺术形式,音乐自然受到了佛教的重视,并成为佛教传播佛法的有力工具。我国的佛教育乐源于印度。在公元前后,印度的佛教音乐十分兴盛,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当时的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梵”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清静”、“寂静”、“离欲”等意思;“呗”也为梵语梵译,意为“止断”、“止息”、“赞叹”等意思。所谓“梵呗”,是以乐曲咏经、以歌来诵经。如《法华经·方便品》上说:“歌呗颂佛德,乃至—小音,皆已成佛道。”《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中说:“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法华经·普门品》中说:“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由此可见,音乐在宣扬佛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佛教音乐有赞、偈、咒、诵等多种形式。佛教音乐,作为一种既具有传统民族艺术和道德审美价值,又具有教育感化作用的高雅音乐,是我国古乐中唯一世代相传、沿袭至今的乐种,是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乃至世界各国民众的喜爱和欢迎。佛教音乐内涵丰富,来于自然,回归自然,风格纯朴,对于听者身心健康、启迪智慧益处多多。觉囊“梵音古乐”是中国藏传佛教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它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藏族传统音乐的成分,成为藏传佛教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雪域藏地特定历史时代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在各种藏密经典中,《时轮经》是觉囊派最重视的一部经,大凡修习觉囊密乘者都被称为“丁科娃”,意为“专学时轮者”。《时轮经》的渊薮,源自释迦牟尼佛应香巴拉国月贤王之请,在印度南部吉祥山聚米塔里的亲授。时轮,即时轮金刚,是密乘无上瑜伽续无二部中的一本尊名,是指宇宙和生命在时间中的生灭规律和与此相应的修炼方法以及终极目的。时轮讲内、外、别,外时轮是天体运行的规律,内时轮是身体气、脉、明点运行的规律,别时轮就是修行的方法及果位。时轮金刚是运用身心的一切来修行的,而时轮坛城既是代表人体的,也是代表宇宙的,其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与人体有着对应的关系。公元1027年,随着佛教“时轮”教法传入西藏,对时轮经的唱诵逐渐普及,并在雪域藏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觉囊“梵音古乐”。梵,原是印度语“梵览摩”的省略,意译为“清净”,现衍生为“超凡脱俗”之禅意。乐,是体现人心的至善追求,生命的至高成就,天下的至美境界的艺术形式。佛教法事中重视身、口、意结合,佛教音乐和佛教舞蹈,从艺术角度看就是音乐语汇与形体语汇相结合的佛教艺术。特别是藏传佛教的金刚乐舞,更是乐与舞合二为一的法事与独具特色的乐舞艺术。千年时光虽然悄然流逝,但觉囊“梵乐”的传承却一直没有中断,至今仍在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的觉囊文化中心的藏哇寺祖庭中薪火相传。中壤塘,一个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地方,觉囊文化的衍生法脉和原生法脉自十四世纪中叶与十六世纪中叶薪火相传到那里,从此脉脉相续,绵延至今。从宗然那西日大师主持在壤巴拉的大草滩上建造起壤塘寺,经杰瓦僧格、罗主南甲、阿旺·丹增南甲、云登桑布、嘉阳乐住等觉囊派大师的继往开来,生生不息,脉脉相续,觉囊派始终奉时轮金刚为圭臬且保存了最完整的传承。今天,觉囊“梵音古乐”代表性传承人为壤塘县中壤塘藏哇寺法主嘉阳乐住上师。觉囊“梵音古乐”不但以“音声佛事”弘法,满足了广大信众最迫切的心灵需要,还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藏传佛教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传统藏传佛教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已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9]148号文件公布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16 ,编号Ⅱ—7)。四川省文化厅川文办发(2009)121号文件也已经把觉囊派法主嘉阳乐住上师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序号34,编号Ⅱ—7)。目前,觉囊“梵音古乐”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觉囊“梵音古乐”建立在一个重视传统音乐、重视传统韵律的乐谱、技艺之上,传入雪域藏地之后,仍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手段。史书和典籍虽然缺乏完整系统的记载,但音乐史家认为觉囊“梵音古乐”是“中国音乐历史中的活化石”,一直延续着佛教音乐的血脉,并珍存着古代佛教音乐的原生态信息。仅从展示形式、梵乐名称、乐器型制、曲目内涵和记谱方法等方面之遗存,可以推测其发展脉络,进而由觉囊“梵音古乐”现存形态“逆向考察”,可知其渊源之全豹。

  二、觉囊“梵音古乐”的基本内容

  觉囊“梵音古乐”,既有用于颂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吹打的器乐曲,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完整的佛教音乐体系。

  1、觉囊“梵音古乐”的演示,集吹奏、敲打、乐舞、赞偈、唱念、手印、供养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炉,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是带有一定情节性的梵乐套曲,其中,吹中有打,打中有唱,吹唱打奏相互关联,既可以单独罗列,也可以并联为伍。开场“净坛”的金刚乐舞,寓礼佛、诵佛于通灵修炼之中,动作的性格化,舞姿稳健庄重,具有雕塑感、造型美,主要表现佛法无边。不同凡响的觉囊梵音妙乐,清澈肃穆,犹如黑夜的明灯、远行的航导,能引导信众走向智慧光明、达至至善至尊的如来境界,成就凡夫向圣贤的转换。太虚大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一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梵乐的类别可分为声乐、器乐两大类,声乐类包括各种经文的吟诵、吟唱,器乐类包括羌姆乐舞与诵经音乐的器乐伴奏,以及寺院的迎诵乐等礼仪性音乐。诵经音乐中既有接近语言的念诵,也有旋律性鲜明的颂唱。梵音古乐中的器乐,是由多种乐器组合而成的、规模可大可小的乐队合奏音乐。由于乐队中包含演奏低音的大型法号和善于演奏旋律的金刚唢呐,以及多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因此演奏的音乐极具特色与强烈的感染力。其中,金刚唢呐的演奏技巧精湛熟练,尤其是乐僧们一口气12分钟的“鼓腮换气吹奏法”,通过气控制和指法变化增加装饰性颤音,音量大穿透力强,曲调高亢激昂,可谓“追魂摄魄”,令人啧啧称奇。伴随着法器,法号响起,如醍醐灌顶,时轮金刚法音这时已经传送到每位到场观者心中。“管”是觉囊“梵音古乐”主要吹奏乐器。由于“管”的音量大、音域宽、音色变化丰富,这就大大增强了觉囊“梵音古乐”的艺术表现力。缭绕的梵乐,或步虚缥缈,或悠扬明快,仿佛天地间萦绕的“禅韵”,有仙乐缥缈空灵之感。

  觉囊“梵音古乐”是藏传佛教觉囊派僧侣对佛祖的诸多供养形式之一,也是藏传佛教觉囊派僧侣修行的重要法门。觉囊“梵音古乐”的展演,展演者在展示时是自然清净的、完全不假造作地依靠唱颂、乐器、乐舞等艺术形式表现着心灵最本质的智慧与慈悲。觉囊“梵音古乐”艺术地表达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精神,它让听者把心境沉静下来,去体验和感悟这一发酵了千年的佛教天籁之音。在觉囊“梵音古乐”曲目中,大套曲中有中套曲,中套曲中有小套曲,可谓是“套中有套,曲中有曲”,曲套连环,委婉流畅,吟唱动人。觉囊“梵音古乐”通过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活态传承,已融进了不少壤塘的民间音调,为壤塘人所熟悉,亦为壤塘增添了浓郁的佛教色彩和感人至深的气氛。深山古刹里,佛曲低徊,这古朴、庄严、幽雅静谧的梵音能够使久居喧闹城市的人顿觉身心清净了许多;而那若断若续、藕断丝连的旋律更让人思绪起伏,悠远悠长,让你回到意识的超越状态。觉囊“梵音古乐”是一面镜,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觉囊“梵音古乐”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2、觉囊“梵音古乐”展示时,喇嘛们身着红色袈裟 ,头戴藏传佛教觉囊派红帽或法帽 ,手持藏传佛教觉囊派特有的法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大小不同的喇嘛法号吹奏声音异常低沉、浑厚有力,与金刚唢呐、海螺等吹奏乐器,金刚法鼓、法铃、法杵、法钹、法铙、嘎玛拉鼓等打击乐器和僧人唱诵的声音交响和鸣,展示心灵的妙乐境相,就把听众带入了一个通天彻地、天人合一的境界。觉囊“梵乐”艺术地展示了“真、善、美、是”。真者,天人合一;善者,知行合一;美者,情景合一;是者,表里合一。求真、求善、求美、求是,在觉囊“梵音古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梵音古乐中使用的各种“文物式”的乐器,是中壤塘觉囊藏哇寺世代传承、使用的珍贵法器。因此藏哇寺被认为是中国藏传佛教古乐器的博物馆。

  3、觉囊“梵音古乐”以歌、舞及器乐相配合的“乐歌舞”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是“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的“天然的歌唱”,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原生态佛教音乐。目前仅具有完整传承的曲目就有300多首,而且部分曲目还保存有最古老的、极其罕见的乐谱。历史上觉囊高僧大德在认真研究佛教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创制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曲谱、唱辞和固定仪式,组织了一支规模宏大的觉囊“梵音古乐”队伍。其特点是:法事仪式集体化,法式仪规程式化,唱曲结合规范化,佛教唱曲专业化和艺术化。为了方便初学僧侣的记忆,觉囊“梵音古乐”采用以各种不同形状的线条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以线条的粗细来表示音的长短的“央移”记谱法。这种古老原始的记谱方法,可谓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音声供养”和“音声佛事”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一大特征,扩大了音声法事的范围,僧尼开始修习时,既在音声佛事,也在音声供养中奏乐,这正是觉囊乐僧群体得以形成的关键。在传统的觉囊寺庙中,“梵音古乐”蕴涵世界庄严、禅慧圆融、众生欢喜、万物和谐、天地光明之意,其传习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由老一辈僧人按照觉囊“梵音古乐”乐谱一次又一次反复的示范,后学者跟着演练熏习。然而,当这些仪轨、唱念、法乐吹打法要正式纳入觉囊寺院课程,传递给一群来自不同道场、熏习程度不一的初出家僧人时,便需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课程。课程进行之初,先引导僧人安心熏习寺院“梵音古乐”,使大众明了和谐和默契一致的内涵。僧人进入“梵音古乐”领域,在入众到领众的学习过程中,如背诵、起腔、执法乐的威仪、了解板眼原则等,各有其学习的次第,必须渐次提供演练机会。授课时,除了“术”的传递,如指导法乐、唱诵等之外,在情意方面,则需借法主和高僧大德的开示或授课者自身经验的分享,来加强佛教观念的传承,提升佛教情操。僧人学习“梵音古乐”的过程需要耐心细致的修炼与精进,而佛法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这句话千年来始终勉励着觉囊信众传续佛法的慧命。刚出家的僧人学习“梵音古乐”时,于课堂上或殿堂中每每需要不断加强心力,才能接近密契经验之门,让自己以声音供养佛祖和信众。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是在信仰、希望、挚爱和顿悟中度过的”。

  三、觉囊“梵音古乐”的基本特征

  觉囊“梵音古乐”的基本特征是“古、多、广、特、美”。

  1、乐种古老,源远流长。觉囊“梵音古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作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觉囊“梵音古乐”在雪域藏地传习一千多年,始终与藏传佛教各教派文化样式生息与共。史料证明,公元1027年,随着佛教“时轮”教法传入西藏,觉囊“梵音古乐”便开始在雪域藏地盛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没有得到音乐、文化学术研究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觉囊“梵音古乐”逐步受到音乐界的重视和关照,觉囊“梵音古乐”是保存中国古老音乐最丰富的现存的重要佛教乐种,藏传佛教音乐可以在觉囊“梵音古乐”的音乐内涵、乐器形制、记谱方法、展演形式等方面,找到它们的历史遗迹和鲜活血脉。因此,觉囊“梵音古乐”在中国音乐史和佛教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觉囊“梵音古乐”历经一千多年的传习,脉传谱系十分纯正自然。觉囊“梵音古乐”传承是以寺院为单位。传承过程中,以寺院僧人集体供养为特征。绝大多数觉囊“梵音古乐”乐舞师是职业僧人。乐舞师向后辈授艺是觉囊“梵音古乐”活态传承的主要方式。学艺之僧人在寺院里拜师学艺,技艺的师承是纯粹的口传心授。尤其是觉囊法主嘉阳乐住上师的师承传习脉络最为殊胜、圆满、永乐。加之,法主又与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随喜结缘,在汉族地区开创了弘法利生之大事业、大功德。

  2、乐曲量多。觉囊“梵音古乐”以口传心授和手抄曲谱传世。觉囊“梵音古乐”以歌、舞及音乐相配合的“乐歌舞”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原生态佛教音乐,保存有最古老的乐谱。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佛教音乐曾随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但中壤塘觉囊“梵音古乐”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本乐种独特的用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粗细的线条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的“央移”记谱方法,以手抄曲本为载体,使300多首孤本的曲谱传承下来,成为研究古代佛教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文化宝库。这种古老原始的记谱方法,可谓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3、仪式独特。“梵音古乐”是觉囊派极具特色的佛教供养仪式,旋律时而震撼人心,时而宛转低沉,犹如行云流水般变幻莫测,引人入胜。觉囊“梵音古乐”是一种清净的声音,具有赞欢佛德、宣唱佛法及收摄身、口、意三业的功用,能开启人们的心优智能,是对娑婆世界的呵护,让信众和观众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喜乐,让心念随著天乐般的佛曲,化作朵朵清莲,清净无瑕。觉囊“梵音古乐”不仅是佛教文化传承的展现,也是僧人在行门领众能力与内涵养成的记实,同时还是僧人温习殊胜佛法的功课。觉囊“梵音古乐”收摄六根、庄严身心,其目的是共沐佛恩,普享天籁,让众生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恢复本来的清净面目。心中有佛,处处法喜充满。心中有佛,处处平安自在。觉囊派把“梵音古乐”作为修行的一个法门和弘法之舟楫,非为抒发七情六欲、愉悦感官声色,而为都摄六根、去除尘念、庄严身心,赞颂佛菩萨之功德,引发内心清净、祥和、自然之意境。觉囊“梵音古乐”点燃人人般若心灯,庄严个个法身慧命,是直指众生离苦得乐的菩提之路。

  4、艺术之美。觉囊“梵音古乐”是弘扬佛法,净化灵魂的心灵之音,声乐唱诵和乐器持奏形成了具有独特感染力的声音奇观,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使用金刚大号(铜钦)、胫骨号(冈林)、金刚唢呐(甲林)、金刚海螺(统嘎)等吹奏乐器和金刚法鼓、法铃(止布)、法杵(多吉)、法钹(布切)、法铙、嘎玛拉鼓等打击乐器,古朴单纯,但吹打起“谱”(器乐曲),跳起金刚乐舞和唱诵起“曲”来,那古远、本真、空灵的音乐,却令人难以忘怀。各种乐器组合成规模不等的乐队,配合以及僧人唱诵经文,演示金刚乐舞。唱诵,除保持了藏地浑厚、高亢嘹亮、具有磁性与穿透力的声音特质,而且节奏比较活跃,不时伴随摇铃和手印。法铃(止布)、法杵(多吉)、嘎玛拉鼓在特定段落中,由全体僧人持奏。觉囊“梵音古乐”所有的乐器,都由民间手工作坊匠师制作,他们经一代又一代规范的的传承、传习。乐器中的许多名师名作可谓价值连城。觉囊“梵音古乐”特有的韵味吻合人们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动,使人意念净化,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生真谛。其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是其他世俗音乐所不能替代的。

  四、觉囊“梵音古乐”的主要价值

  1、觉囊“梵音古乐”的幸存,证明中国古老的音乐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续着中国藏传佛教音乐的血脉。觉囊“梵音古乐”以其悠久的佛教音乐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音乐学界认为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觉囊“梵音古乐”不仅具有很高的音乐学学术研究价值,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同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觉囊“梵音古乐”是佛教的一种特殊音乐形式,它与佛教徒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它既是一种佛教修行功课,也是一种传统的宗教艺术形式。觉囊“梵音古乐”有上千年的历史,是由一些证悟了的高僧大德们通过音乐的形式把自己的感悟艺术地表达出来。从一心至诚的唱颂到欢喜虔诚的觉囊“梵音古乐”供养,不仅清净舌根,清净口业,专注赞佛的恭敬心,更能令意业清净,乃至一念相应顿捐凡情。其主要功能是让众生止住烦恼、熄灭困扰,恢复本来的清净面目。觉囊“梵音古乐”可以作一面镜子,让我们的灵魂内省,让我们的种种怨气戾气渐渐消散远逝,让我们内心冷静平和,在思索中变得更睿智。雕琢灵魂,提升情商,安顿心灵,是觉囊“梵音古乐”给予人们的直接法乳滋养和心灵良药。

  2、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觉囊派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为追求心灵内在的、本质的和谐和强调“以心感物”的审美体验。觉囊“梵音古乐”古朴庄严,不但为本乡本土的听众所喜爱,而且受到海内外专家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2008年10月30日上午和11月10日晚,应中华文化促进会邀请,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音乐学院等共同承办的觉囊“梵音古乐”展演团进京展示活动,分别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剧场和中国音乐学院歌剧厅成功举办。觉囊“梵音古乐”在北京两场展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受到了首都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师生的一致好评。2009年12月8日至2010年1月8日,应中华文化促进会邀请,以“音声佛事”为重要特征的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觉囊派“梵音古乐”先后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南京艺术学院及东南大学礼堂、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厅、浙江文化艺术研究院浙江音乐厅、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北京大学讲堂多功能厅、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等高等院校举行巡回专场展示活动。2009年12月8日上午在广州大厦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秘书长张玉文、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广平、四川省文化厅泽波副厅长和觉囊第47代法主嘉阳乐住上师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并讲话,同时还回答了凤凰卫视、广州电视台、南方日报等媒体的采访。觉囊“梵音古乐”展演团首次进京和巡回展示都是以音声弘法,以音声结缘,以音声展示中华民族的同胞之情,以音声为首都和巡回展示地各族群众送去藏民族悠久的佛教文化。这一切都功德圆满,在当代佛教史和音乐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3、觉囊“梵音古乐”既是觉囊派僧人生命形态的体现,也是觉囊派僧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是海内外信众和同胞维系祖国情的精神纽带。觉囊“梵音古乐”契合佛教“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和谐世界,众缘和合”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是一种让人心生善意慈悲,心平气和,由此产生空灵和幸福感的天籁之音。觉囊“梵音古乐”有着普世的意义,倡导人们向善,包容,理解,尊重周围的人和事,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净化心灵,已经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认可。觉囊“梵音古乐”既有殿堂音乐的庄严、肃穆,又有民间音乐的淡雅脱俗。对于研究雪域藏地音乐、文化、民情、民俗、民风以及宗教流传衍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中华民族都希望社会和谐,和谐不是光一种声音。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来看,觉囊“梵音古乐”有它的积极意义,在陶冶人们的慈悲心这一块,有它非常好的作用。

  五、觉囊“梵音古乐”的保护利用路径

  文化发展的自身已经充分证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自有其合理性和消长规律,好的会继续发展和提高,不好的会在发展中逐渐被淘汰和退出。适者生存——这便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大凡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既要看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又要看它“在今天的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是世界文化的精粹,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爱,而且也受到世界人民的热爱。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全国的保护工作已由过去的“单一性项目保护”走向“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阶段,这体现了我们的认识已日趋深入和科学。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最根本也是最紧迫的是加强对“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建立文化生态区和保护传承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分步实施,最终达到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目标。鉴于“非遗”的活态流变性,保护工作也不应该是凝固、静止的保护,应充分尊重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应该为了利用而保护。而准确科学地认定“非遗”项目是进行正确、有效保护的基础,不是所有传统文化现象都是“非遗”,认定前应该明辨其价值。对于觉囊“梵音古乐”,保护是前提,研究是手段,传习是根本,共享是路径。阿坝州要建设民族文化强州和国际旅游强州, 必须认真落实全州文化跨越发展战略,坚持正确导向和科学态度,凝心聚力建设美好精神家园,使觉囊“梵音古乐”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州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1、抓好觉囊“梵音古乐”的发掘整理。“僧因乐而活,乐因僧而传”,觉囊“梵音古乐”传习僧和传习所手中掌握并承载着觉囊“梵音古乐”的丰富内涵和精湛技艺,依靠他们的口传心授,宝贵的藏传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代代相传。认真制定觉囊“梵音古乐”保护利用规划,把发掘整理作为基础性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觉囊“梵音古乐”的品相、器乐、乐谱、诵腔、分布状况、传习环境、传承情况及存在问题,建好档案和陈列馆、数据库,建立国家、省、市(州)、县四级觉囊“梵音古乐”名录体系、代表性传承人和觉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深刻认识其具有历史的、宗教的、艺术的、学术的、实用的等多方面的价值。从保护全州文化资源的战略高度,及时制定有效对策措施,积极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觉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尽力保护觉囊“梵音古乐”固有的人文精神、礼仪规范、梵乐风貌,避免觉囊“梵音古乐”逐渐边缘化和濒危化。

  2、注重对觉囊“梵音古乐”的研究传播。整合各方资源,组织各级各类文化单位、音乐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觉囊“梵音古乐”保护利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入发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价值,从新的角度丰富和深化对觉囊文化特质的认识,不断推出高水平的新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体,结合做好文艺宣传工作,有重点、有计划地对觉囊“梵音古乐”传习所和觉囊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介,推动觉囊文化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建立科学的觉囊“梵音古乐”传承和保护机制。加强对中壤塘觉囊文化中心珍贵、濒危觉囊“梵音古乐”的抢救、保护工作,认真解决一些具有鲜明觉囊“梵音古乐”特色表现形式主创群体老化的问题,组织和申报好觉囊“梵音古乐”技艺传承人和传习所的各级命名认定,通过授予荣誉称号、建立档案、资助扶持、长期供养和“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鼓励觉囊“梵音古乐”代表传承人和代表传习单位积极开展传习活动。在觉囊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壤塘乡,继续开展创建国家等各级觉囊文化传习所和觉囊“梵音古乐”之乡的活动,鼓励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觉囊“梵音古乐”和觉囊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积极推动觉囊“梵音古乐”和觉囊文化进校园,引导青年一代热爱和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和觉囊“梵音古乐”技艺,增强保护意识,使觉囊“梵音古乐”和觉囊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4、积极做好觉囊“梵音古乐”和觉囊文化的合理利用工作。要从民族文化强州和国际旅游强州建设实际出发,充分发掘全州藏羌文化风情走廊的觉囊文化和觉囊“梵音古乐”价值和科技价值,努力做到合理、有度、可持续利用。把觉囊“梵音古乐”和觉囊文化的发掘利用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推动觉囊文化与生态文化相融互动,深入挖掘觉囊文化代表性元素,丰富藏羌文化风情走廊和中壤塘觉囊文化展示体系,形成以时轮立体大坛城、大万佛塔、大藏经阁、永乐大藏钟、大黄财神、觉囊“梵音古乐”等为觉囊文化标志,兼具朝拜、体验、娱乐、休闲、度假、消费功能的“国际觉囊文化品牌”,进而拉动整个觉囊文化中心及文化产品的升级。放宽视野、拓展渠道,建立以中壤塘觉囊文化为中心的联络海内外各佛教“梵乐”传习所保护与振兴觉囊“梵音古乐”的机制,以大展示、大互访、大研讨、大座谈和大协作为平台,充分发挥觉囊“梵音古乐”和觉囊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为中华文化和佛教文化在海外产生重要影响做出贡献。

  5、注重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坚持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切实做到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引导觉囊文化和觉囊“梵音古乐”保护利用工作扎实健康发展。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加强领导,把觉囊文化和觉囊“梵音古乐”保护利用纳入藏羌文化风情走廊和壤塘县文化旅游发展整体规划,制定落实有关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重要觉囊文化和觉囊“梵音古乐”的展示活动,在全社会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营造自觉关心、支持和参与全州藏羌文化风情走廊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让觉囊文化中心成为藏羌文化风情走廊的点睛之作,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参考文献:

  [1] 田青,中国宗教音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2] 田联韬,西藏传统音乐集粹[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

  [3] 蒲文成,觉囊派通论〔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4] 马忠国、马焕兴,塔尔寺藏传佛教音乐调查研究〔J〕,《中国音乐》1989(2)

  [5]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作者简介:

  瑞祥多吉(庄春辉),男,藏族,四川阿坝州文化局副局长兼州文联和州社科联副主席


{返回 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喇嘛经
下一篇:藏传佛教宗教乐舞“羌姆”音乐考察
 吸收与创新: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过程(张长虹)
 觉囊“梵音古乐”的千年传奇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
 元明清藏传佛教政策的区别(赵荽贞)
 浅谈西藏宗教文化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浅谈藏传佛教五大派别(完德才让)
 藏戏溯源(黎羌)
 阿坝州觉囊“梵音古乐”的活态传承特质及其保护利用路径(瑞祥多吉)..
 西藏石刻艺术
 朵玛——藏传佛教象征性礼仪贡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愿为如来使[栏目:济群法师]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开场白[栏目:南怀瑾居士]
 三届:话头禅与默照禅(惠空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弘一大师追思文集[栏目:弘一法师思想研究]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6[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十八[栏目:智海法师]
 吾妻相攸居士绣功感应记[栏目: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如何修得慈悲心?如何推近民心向善?[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二规教言论 第九节课[栏目:二规教言论学习]
 心六伦 自然伦理[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法鼓法音]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