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人间净土思想探微
海慧
一、人间净土思想缘起
(一)现实中人间秽土的挤迫
虚云和尚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这三大政权的更替,用虚云和尚自己的话说即:“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日军的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是巨大的,虚云和尚曾说:
因目下日寇侵华,所占地区,残杀同胞,抢夺民财,强奸妇女,祸民殃民,弄得我国遍地干戈,杀害无辜,民不聊生,动乱纷纷,鸡犬不宁。[1]
佛教方面,虚云和尚认为佛教的正、像法时期已经过去了,末法到现在,也已经过了九百八十二年。“末”即法没之意。经上说的末法时期的种种衰相均已出现:
僧娶尼嫁,袈裟变白,白衣上座,比丘下座,这些末法衰相都出现了。释迦佛的法,到人寿三十岁时,大乘法就灭了。人寿二十岁,连小乘法也灭了。人寿十岁时,只剩“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法末之时,佛所说的法,都要灭的。先从《楞严经》灭起,其次就是《般舟三昧经》。如欧阳竟无居士,以他的见解,作《楞严百伪说》,来反对《楞严》。还有香港某法师说《华严》、《圆觉》、《法华》等经和《起信论》,都是假的,这就是法末的现象。[2]
中国佛教协会开成立大会时,就有人提出:将《梵网经》、《四分律》、《百丈清规》等这些律制清规取消;将僧人穿的大领衣服改掉;把四月八日的浴佛节改为四月十五,佛历变为耶历等。[3]
虚云和尚批评说这是坏佛教徒要改佛制,破灭佛法的不是异教徒,而是佛教徒自己。
如此的世间,使虚云和尚感到所处的时代已是“五浊恶世”,“处五浊恶世,八苦交煎。”[4]“吾人共生五浊,苦多乐少,寿短业长。”[5]
现实的秽土与佛教所追求的清净、安乐的国土之间的反差是巨大的,这势必使人们更向往没有五浊等秽恶的理想净土。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论有一突出的特征,即着重关注净心与和平,在人间净土论的实践方面,虚云和尚非常热心关于和平的演讲和参加护国息灾法会。
(二)佛教本具人间净土思想
大乘佛教的目标在于一切众生共成佛道,使得佛教应具积极的入世精神,佛教的实践必然有其入世修行的一面。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出家,并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抱着救世之心,修尽苦行,以救世间 [6]。另外,南宗禅法本来具有人间净土的理论基础。首先,南宗禅法的修行并非离开这个世间去修行。“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7]烦恼即是菩提,生命的实相并非离开杂染的生命本身。追求佛果,并非心外觅佛,而是在于对生命的实相——佛性的彻证,佛心即从当下现前之心去体悟,所谓“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故永祖云:‘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8]虚云和尚说:
志公和尚《十二时颂》中辰时颂曰:“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识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既然坐卧都是道,开田自然也是道,世法外无佛法,佛法与世法无二无差别;佛法是体,世法是用。庄子也说:“道在屎尿”,所以屙屎放尿都是道。[9]
生活中的一切运为,包括“屙屎放尿”,均是佛性的体现,处处是道,佛法与世间法是无二无差别的,佛法是体,世间法是即体之用。禅宗的修行是不离于人世间的。
其次,人间净土论的理论内核与禅宗的唯心净土说有关。曾有学人向虚云和尚请教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是否有矛盾的问题,虚云和尚回复如下:
来书云:《坛经》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语,与莲宗有无冲突一节。……盖当时,六祖为韦刺史说:“世尊在舍卫国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等语,六祖言世尊在舍卫城西方引化经文,可知已明白净土法门,断无故违佛说。不过他随缘说法,叫人了自性,识身中净土,不可愿东愿西,向外驰求,应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后再曰:“人有两种,法无两般。”即《法华经》所谓:“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也。……《弥陀经》云:若人念佛七日一心不乱,弥陀便来接引。一心不乱者,即是离念也。能做到离念功夫,何处不是净土?故《坛经》云:“悟人在处一般。”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此之谓也。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舍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觌弥陀。及夫见了弥陀,又不生欢喜之心,则无时不在净土。若在净土,又无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则是真实菩萨。到那时不管东西南北,无不自在矣![10]
此中说,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是没有矛盾的,唯心净土不过是为了众生了悟佛性随缘而说。但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是离念,亦与见性一般。佛法所宣说的究竟真理是一致的。若人悟后安处于本净的心性中,所现之人间亦是清净的,可以说,无时不刻不安住在净土中。唯心净土说为人间净土思想提供了可能。
(三)顺应政治环境
宗教的大力弘扬离不开国家政权的支持,如道安曾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虚云和尚亦意识到此,“佛法外护,必付之国王、宰官、长者;盖不假大势力人,行难忍佛事,欲佛法之普及不易也。”[11]而佛教对国家的法律、政治亦有辅助作用,“佛教徒所负的使命,是弘法为事业,利生为己任,实乃负有辅助国家法律、政治、教育、文化等等之重任。”[12]就佛教的理想而言,与当时时代的政治理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相顺应的。如:
现在我们政府提倡自由、平等、大同的主义,都是与佛宗旨相合,若能实行,便成为人间的极乐世界。[13]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佛教所追求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达到大同的世界。佛教的理想与时代的政治理念相顺应,佛教就有可能得到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扶持,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佛化世间提供了可能。
(四)人间佛教思潮
近代,在社会急剧转型下,佛教以新的面孔——人间佛教出现,人间佛教思想是近代佛学家的一个共同理念。康有为依据华严宗法界缘起思想提出“舍世界亦无法界”,主张将佛教的“极乐世界”现实化;宣扬“无我宗”新佛教论的杨度主张“众生外无佛,世法外无佛法,现世界外无净土”等均是一种人间佛教[14]。但“人间佛教”一词最早由太虚大师提出,以1933年10月1日太虚大师于汉口市商会作《怎样建设人间佛教》的演讲为嚆矢,而且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亦是最为系统,弘扬也最为广泛。为了加强对人间佛教的宣传,1934年1月《海潮音》月刊专门发行“人间佛教号”专辑,默如、法舫、大醒……等等均围绕着人间佛教的论题展开论述。虚云和尚与太虚大师之间相互来往,相互赞叹 [15],还曾经商讨如何共同将佛教弘扬开来[16]。在新的时代以人间净土思想的方式弘扬佛法是契机的,为两位大师所共识,在弘扬上亦是相互呼应的。
二、人间净土论
(一)大同与人间的极乐世界
儒家的大同思想最早可见于《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7]
近代,不乏提倡大同思想之人。康有为着有《大同书》,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大同世界,而这一大同世界与孔子所希望的是相一致的,“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18]。虚云和尚认为孙中山所提倡的大同主义与佛教的宗旨是相一致的:
现在我们政府提倡自由、平等、大同的主义,都是与佛宗旨相合,若能实行,便成为人间的极乐世界。
孙总理提倡三民主义,其最终目的,即是要达到大同的世界,也即符合《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没有性别和地方的界限,而达到人类的真自由、真平等了。经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义译即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无彼此你我之分,但这必须由自心做起,自心若果具足贪瞋痴,不能屏一切恶,修一切善,人相、我相如铁围山,何能达到极乐,进入大同?[19]
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提倡自由、平等、大同主义,与佛教所追求的理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一致的。《金刚经》云:“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空却“我相”、“人相”,即空却实体的自我、生命主体的执着,才能与觉悟之心相应,离却杂染。由此生起平等之心,自然没有性别和地域的界限,没有彼此你我之分,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平等,这即是人间的极乐世界。人间的极乐世界实即人间净土的异名。
另外,“出家所以别国主、离亲属、舍家庭者,意在脱离情欲之羁绊,舍私情而发展佛力之同情,舍私爱而为伟大之博爱,以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事一切众生为孝,此大同之义也。”[20]出家之博爱,以济度一切众生为忠,以事奉一切众生为孝,为大同之义。
太虚大师亦将孙中山的大同主义与自己的人间净土思想结合起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古今中外人民不约而同的公共趋向,亦即三民主义之目的。全世界大同社会之组成,由于各人为单位积集而成的,故一人之行动若优若劣,均能影响全世界,正为佛学上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随拈一法皆为法界’的宇宙观。”[21]孙中山的大同世界与佛教人间净土思想相通为两位大师所共识。
(二)触处无非净土
“触处无非净土”说是建立在唯心净土的基础上的。唯心净土,非是求生于他方净土,此人世间即是净土。若人安住于清净的佛性之中,所现的世间无不是清净的,无时不刻不在净土中。关于“触处无非净土”,虚云和尚说: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妄缘非实,一切惟心。心境若空,一切妄缘从何而有?其迷妄也,妄见有生,妄见有死,于生死中,起诸恶业,造诸罪障。其离妄也,生如沤起,死如幻灭,于本无生死中,罪福俱幻,只在当人直下了当,触处无非净土。[22]
心识所触之境无非是清净佛性之体现、妙用,心识亦然。如虚云和尚曾引四祖道信禅师语:“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23]可以说触处即真,自然可以说“触处无非净土”,清净佛性即是人人心中的净土,心识所触之境、心识等即是清净佛性,即是净土。东晋时期,僧肇的《不真空论》就有“触事即真”之说,洪州宗亦说“触类是道”。或者,心净则国土净,心识所触之境即是清净国土。
(三)方便为究竟
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大众努力!开此院是大慈大悲工作,实现我佛“方便为究竟”的真谛。[24]
“方便为究竟”,语出《大日经》,原文为:“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25]“方”即方法,“便”为便利,“方便”意为随顺世间的方法达于利益众生之便利。“方便”之所以为“究竟”,原因有二:
1、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慈悲利他,慈爱众生,给与快乐;怜悯众生,拔除其苦,愿度尽一切有情达于佛果,慈悲为佛教的本怀。而随顺世间之方便则是为究竟利他的,契合佛教的本怀——慈悲,所以,可以说“方便为究竟”。虚云和尚在演讲中说:
人类的病,五欲为因,或属宿业,无始亦由五欲,疾病发作,需他救治。目前无力求医者,实非少数。各位善长发心倡办此院,赠医赠药,此心便是菩提心,正是我佛慈悲本怀。
善知识!菩提者,正觉也,正觉之心。[26]
2、“方便”契合佛教的究竟真理。佛、菩萨因证得与众生相同的理体——空性,而发同体大悲,视众生如己体以平等的慈悲心而作饶益。因慈悲而起“方便”,但方便不离空理,方便实为从空起用,为即空之妙用,“方便”深契佛教的究竟真理,即空理。虚云和尚说:
众生身有风寒暑湿之病,佛为演“医方明”以治之。《净名经》所谓:“众生病故,菩萨病。”同体大悲,慈眼如是。善知识,世间贤圣亦同此心,亦同此理。[27]
佛、菩萨由于具有同体大悲的品质,慈悲众生,若众生生病,菩萨视同己病。众生五蕴之身有“风寒暑湿”之病,佛为此开演方便——医方明来救治众生,慈济众生。世间贤圣之人亦如是,同此慈悲心,同证空理。如神农尝百草即是为众生而尝,为菩萨应现医王身而为众生说法。
三、建设人间净土
(一)救世首要救心
1、世界和平以三皈为本
虚云和尚在云门寺授皈戒时开示说:
皈者一心向往,依者顷刻不离,向往不离则我心即佛心,凡身即圣身,更何善不兴,何恶不去?增善灭恶,自然灾消福至。欲求世界和平,人人当以三皈为本也。[28]
通过皈依佛、法、僧,一心向往不离佛、法、僧,实则一心即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唯是一心。“一体三宝者,即一心自体,法尔具足佛法僧三宝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当人一念灵明觉了之心,即自性一体佛宝。法者轨持义,这个心性,能轨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即自性一体法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即此觉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体僧宝。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唯是一心,即是名一体三宝。众生迷此,向外驰求,流转生死,诸佛悟此,即证菩提。”[29]藉此一体三宝,与本觉心性相应,顿悟自己本来是佛,自己的心即是佛心,凡身也就是圣身了,自然修善去恶,灾难消失,福业来临。所以想求得世界和平,人人应当以三皈依为本。
2、十善为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虚云和尚在广州联义社演讲中说:
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瞋、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30]
此中指出十善是成佛作祖的基础,也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的枢纽。若将五戒、十善推行至全国,效果是可观的:
我佛洪恩,初唱三归,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众生苦,其恩浩大,岂碎身之所能报其万一哉!是故闻说此三归五戒之义,当从解起行。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主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报感乐果,抑且冥助国律,益补邦家,斯乃三归五戒之名德行相也![31]
持五戒,使人淳朴、慎重;修十善,令人和睦。若从一乡推行至全国,行一善可制止一恶,则可息减一条刑法。息减一条刑法则家庭安乐、和睦;息减百条刑法,则国家安定、太平。不再需要制定刑法,那么家庭不是已经安乐,国家不是已经太平了吗?将十善从一乡推行至全国的方式由庐山慧远提出,近代,太虚大师亦将此与他的人间净土思想结合起来。如:
但世界上凡有思想的人,无论是宗教家,或各种学问家,都希望构成相亲相善之安乐世界;只要能行十善业,则古今圣贤理想中的天国——若中国所谓的大同之世,和西洋人理想的黄金世界,皆不难实现;只要将十恶业改成十善的行为,即可转五浊恶世成清净的乐国。这实是今日世界人类刻不容缓的要求。庐山慧远大师,谓十善业,若能从一家一乡推行到一国,立可成为‘风和俗美,刑措政清’的清净国家。这是一条定律:无论何时,若要想成安乐的世界,是必须由此坦途而进行的。佛说四大洲中的北俱卢洲人,自在福乐,即是行十善业的结果。又说转轮圣王出世,四海清平,天下安乐,人人皆行十善,亦足证此理也。[32]
3、永久和平应发菩提心
虚云和尚指出如果要永久和平,应发菩提之心。他有这样一段话:
溯思过去中国战争,肇自黄帝大战蚩尤,以后战争不止。一部二十四史,有人说是相斫书。如要永久和平,大家应当发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觉者,心地光明也。诸佛与众生之差,只是觉与不觉而已。觉悟世间一切诸法缘生如幻,当体定实法不为所染,谓之圣贤。不觉则无明,无明起则事理为之糊涂。
各人就自心的缘起,生十法界,十法界皆是一心所造。何为十法界?即四圣六凡是也。……十法界不出一心,觉与不觉之所由作也。
我佛大慈大悲,说法令大众发菩提心,菩提心参差不同,大者成佛,中者成菩萨,小者成缘觉声闻,诸天亦有发菩提心者,依其大小深浅,成就不同。我们是在人道,应大发菩提心,救渡众生,代众生受苦,愿去苦超升。人人如此,人间自然无苦。[33]
发起大慈大悲的菩提心,即是发无上觉悟之心,十法界均由一心所造,佛与众生之间的差别只在于觉悟已否。觉悟,不过是回复到本觉的心性中,了达一切法均是因缘所生,虚幻不实。若此,则不再被杂染之法所污染,不再造作恶业,世界不就没有战争,永久和平了吗?
而觉悟,成为真正的菩萨、成佛,使心清净,修行方式上在于离却妄念、返本还源,回复到本觉的心性中,而非出谷迁乔,进行大量的更新与变革。如:
本来灵明妙性,不分彼此,同归一体的,因为无明不觉,昧了真源,则有四圣六凡十法界之分。如果要从迷到悟,返本还源,则各法界的觉悟程度,亦各不相同。[34]
虚云和尚每每强调禅宗顿悟的方式,特别是参话头的方法。有偈颂说:
佛说一切法,莫非表显心。安得禅净门,妄自别浅深?一称南无佛,心光自发宣。了此话头源,当下达本宗。识兹佛来去,参禅证无生。动静是如如,净土即此间。[35]
此中说,参禅与修学净土这两个法门是不二的,若参破“南无佛”这一话头,“自性本觉”、“自性光明”自然显现。
在使人心、世界还净方面,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思想其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式是独特的,如自性本觉、真如缘起[36]、自心缘起、烦恼即菩提等思想和倡参话头、定慧圆融、识心见性的顿悟、“自性自度”[37]、“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38]、返本还源……等等的实践方式。可以说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思想是以此为其内核的,若没有此南宗禅法为其理论和实践方式作为支撑点,人心则不可能还复到清净的本觉心性中,心不清净则所现的国土亦不清净,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思想是南宗禅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思想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和独特的价值[39]。而且,在此三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中,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思想以南宗禅法为其内核最为突出,笔者称之为南禅型的人间净土思想。
以上,在建设人间净土方面,求世界和平以三皈为本,十善为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要永久和平应发菩提心等,均是从治心、救心为出发点,通过净化内心达到净化世间的目的,从救心达到救世,所以救世的首要是救心。虚云和尚说:
现在我们要改造世界,趋进大同,一切须凭我们这颗心做起。在学生方面,先要努力读书,读书不忘救世,救世首要救心,救心即是纠正自己思想的谬误,要笃信因果律的道理,勿入歧途;更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实现。先总理揭橥三民主义与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与我佛所示的慈悲吻合,空四相修十善等涵义,都很相同。如果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能够笃信因果,实践八德和十戒,那么,强凌弱,众暴寡,及种种争杀造业的祸事,便不会酿成,而真和平、真平等、真大同的极乐世界也可促其实现,而再没有五浊恶世和一切苦恼的滋生了。[40]
此中,值得指出的是,除了以上论述的以三皈、十善、菩提心等来净化内心,还提出了须重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的因果律这一佛教理则。改造世界,实现大同,亦不废儒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治国理则。
(二)佛教为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唯一大教
与佛教相比,其它宗教如基督教的唯神论,赏罚均由神来决定,而神的存在又不能给予充分地证明令唯物论者信服。唯神论难以令人深信,所以基督教不能维系世界的和平。佛教相对于其它宗教、哲学等有其在本体论、认识论、人生价值论上的殊胜性,可堪为国教,为周旋国际、趋进大同的唯一大教。
1、佛教本体论、认识论、人生价值论的殊胜性
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等对世界的认识在虚云和尚看来无不是执着于偏见。哲学上的唯心论,执着心识为有,外物为无。在佛法看来,不过是以攀缘心执着生死妄想以为真实。唯物论者执着外物为有,心识为无,不过为误认外物为自己。唯神论者划分有物质实体、神灵实体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不过是由于迷于心住于色身之内,所以认一水泡,以为是全部的潮水。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等的观点均是心识的虚妄计度而来。佛教的真如缘起说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因妄立一念由世界的本体、理体——真如生起。真如具有二义,即不仅具“随缘不变”义,亦具“不变随缘”义。真如之体毕竟平等,非是虚妄,无有变异,永远与其本性保持一致,为不变真如。随缘变作生灭,生起差别之相,为随缘真如。就不变真如而言,万法即是真如,不是心不是物也不是神。就随缘真如而言,真如即是万法,即是心即是物亦是神。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由于不明真如具此二义,衍生的见解不免偏颇。唯心论者,就随缘真如,以为即是真心;唯物论者,以为即是物;唯神论者,以为即是物与神。其实就随缘真如而言,真如即是万法,即是心即是物亦是神。心、物与神理体同一,即真如。所以,唯心论者、唯物论者和唯神论者对世界的本体——真如的认识都是偏颇的。
在认识论方面,儒家学者、哲学家、科学家等均以攀缘心去思索宇宙万物、探求真理,宇宙万物亦是攀缘心所造成,能思虑的心与所思虑的宇宙万物都同为攀缘心。佛教以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识所缘唯识所现。”所以,所思虑的宇宙万物亦同为攀缘心。儒家学者、哲学家、科学家等所使用的能所存在的认识论必不能认识真理,如同结跏趺坐在椅子上,想要自己举起椅子,定不可能。而佛陀则以遍智觉照一切,离语言、绝思虑,非能所的,自然可以契证真实——实相真如。如同从椅子上下来再举椅子,所以能任运自如。由于佛具遍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对于世界万物及其真相可谓是先知先觉的,可以说,佛教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于一炉而共冶。[41]
关于佛教的人生价值论,虚云和尚认为大菩萨之行愿,非他圣贤可及。“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42]如地藏菩萨曾发下大誓愿,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从此可略知佛教人生价值论的妙用无方与伟大之处。
2、堪为国教
日本近世的兴盛,是因为以佛教为国教,它的维新得力于禅学不少。如果不是军阀迷信武力,以杀戮为功德,以侵略为能事,与佛法之道全然乖违,就不会有今天侵略的失败[43]。对于佛教是否堪为国教,虚云和尚有这样一段论述:
或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实则佛法不坏世间相,岂是消极者!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岂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佛陀,义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为佛。菩萨梵名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种,乃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积极与正信,恐无有出其上。佛教依折、摄二义,立方便多门。何谓折?折者,折伏恶人。……何谓摄?摄者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不避艰危,有四摄法:一、布施摄——若有众生乐财则施财,乐法则施法,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三、利行摄——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生亲爱心而受道。四、同事摄——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萨之积极为何如![44]
佛教并非是消极的、迷信的。佛法不坏世间法,菩萨“法门无量誓愿学”,世间法如科学、哲学等都是菩萨的学处,菩萨从五明中求[45],非是消极;佛法背弃迷惑与觉悟相应,非是迷信。佛陀自觉觉他,菩萨寻求大觉,积极化他。在化他中,佛教依据折伏恶人、摄受善人安立了许多方便。摄受善人中就有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可以说,佛教是积极入世的,并与觉悟相应,应可堪为国教。最后,虚云和尚说:
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者,非必出家而后可行,在家亦无不可。不过出家所以别国主、离亲属、舍家庭者,意在脱离情欲之羁绊,舍私情而发展佛力之同情,舍私爱而为伟大之博爱,以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事一切众生为孝,此大同之义也。孙中山先生尝曰:“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今公亦以佛教之输入中国,有裨益于中国之学术思想,故称佛教为今日之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唯一大教。[46]
佛教的理想与实践与大同主义是相一致的。根据孙中山对佛教的定位,佛教确有裨益于中国的学术思想,为今天调和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趋进大同的唯一大教。
四、虚云和尚的个人愿行
首先,祈望世界和平是虚云和尚人间净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虚云和尚一生在演讲、开示中,多次提及佛教徒要维护世界和平,他曾出席1952年12月17日的上海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杭州市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等,并发表呼吁和平的演讲。1952年12月28日,在对上海市佛教青年会少年部代表团讲话时亦不忘勉励佛教青年要保卫和平。在上海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中,虚云和尚说:“佛教的慈悲教义就是和平的最具体的表现,保卫世界和平,这是我们(佛教徒)的责任。”[47]为什么要保卫和平?有两方面:一、因为厌恶战争需要和平。二、佛教徒的内心需要和平。僧伽即是“和合众”的意思,六和合为僧团的标准。[48]
又虚云和尚曾在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祈望和平。在主持大悲法会时,曾上书给民国政府主席林子超,并附呈恳请林主席在法会期间同时施行五件事情:“(一)大赦;(二)增广赈济难民;(三)禁止屠宰牲畜、茹素放生;(四)减轻赋税;(五)保护寺院及免僧役”[49]。在日军侵扰中国时,虚云和尚曾带领大家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仰仗佛菩萨慈光加倍,祈国泰民安,干戈早息,使清平盛世早日实现。可见其对净化人间所作的努力。
其次,虚云和尚复兴禅宗,重视唯心净土、人间净土思想。他一身肩挑五家法脉,重建古刹庵堂达80余处,为复兴禅宗作出了卓绝的贡献。他常给学人开示或复信说参禅与念佛不二,“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宣扬唯心净土、人间净土思想,将禅宗的修行落实到当下。
最后,佛教在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中应起到必要的辅助作用,虚云和尚的体行如下。在回复蒋介石的来信中,极力说明佛教相对于其它宗教、哲学等有其在本体论、认识论、人生价值论的殊胜性,可堪为国教,为周旋国际、趋进大同的唯一大教。新中国成立后,虚云和尚鼓励佛教徒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主席这种英明的领导,我们为佛教徒的,应该踊跃起来,响应祖国的一切号召,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0]在辅助国家经济方面,1950年,百岁高龄的虚云和尚在云门大觉禅寺开办“云门山大觉农场”。因地制宜,在身处闹市的大鉴寺创办纺织工厂,倡导“工禅并重”的理念。1953年,在云居山真如禅寺创办“云居山真如禅寺僧伽农场”,发扬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风。他曾说:“你且先在常住发发心吧,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如今新社会的僧人,更要本着百丈禅师的禅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样很好,既能调润色身,又能增长慧命。”[51]
五、结 语
近代,人间佛教是当时佛学家共同所提倡的一个新思想,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论作为当时人间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亦加快了佛教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论以禅宗唯心净土说为其理论内核,触处无非净土,救世首要是救心,以为佛教为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唯一大教。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思想及其践行提供了南禅型人间佛教的理论雏型和实践典范,对今天以南宗禅法为内核的人间佛教的弘扬不无具有借鉴意义。即世间求解脱、求佛果的南禅型人间净土论,对于今天一些将佛教俗化、矮化的人间佛教无疑是一种警示作用。南禅型的人间净土思想有其独特的学理(自性本觉、真如缘起、自心缘起等思想)与实践(倡顿悟、返本还源、“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等的实践方式)价值,这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相比有其不共的价值。国人好简、好顿悟,南禅型的人间净土思想在中国应是更具有生命力和适应性。南禅型的人间净土论有其整套的修行体系,在今天已可直接运用。希望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思想能够广泛地弘扬开来。
参考文献:
1、虚云:《虚云和尚全集》全十二册,河北禅学研究所,2008年10月版。
2、太虚:《太虚大师全书》第一册,善导佛经流通处,1980年11月第三版。
3、李明友:《太虚及其人间佛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注 释】
[1]怀西:《回忆师尊二三事——为纪念虚公老人上生兜率二周年而作》,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河北禅学研究所,2008年10月版,第362页。
[2]虚云:《末法僧徒之衰相》,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70—171页。某法师指的是远参法师。
[3]同上,第171—172页。
[4]虚云:《再告灵通侍者文》,载《虚云和尚全集》第四册,第119页。
[5]虚云:《因博奕有感寄劝念佛》,载《虚云和尚全集》第四册,第113页。
[6]虚云:《因果略谈》,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07—108页。
[7]虚云:《在广州佛教志德医院演讲》,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43页。
[8]虚云:《虚云老人论禅书》,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403页。
[9]虚云:《1955年云居山方便开示》,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206页。
[10]虚云:《复陈殊贤居士》,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三册,第33页。
[11] 张璞:《重建碧鸡山华亭峰靖国云栖禅寺碑记》,载《虚云和尚全集》第十二册,第33页。
[12]虚云和尚语,转引自怀西:《回忆师尊二三事——为纪念虚公老人上生兜率二周年而作》,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386页。
[13]虚云:《因果略谈》,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08页。
[14] 李明友:《太虚及其人间佛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49页。
[15]虚云和尚曾赞太虚大师为“当代住持佛教的龙象”,《祭太虚大师文》亦说为“末法津梁”,与太虚大师“属法门同根同气者”。太虚大师亦曾赞虚云和尚“和六祖现身无异”。分别见于虚云:《虚云老和尚在汉藏教理院的开示》,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86页。虚云:《祭太虚大师文》,载《虚云和尚全集》第四册,第130页。太虚:《赞扬六祖功德以祝南华之复兴》,载《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五册,善导佛经流通处,1980年11月第三版,第2830页。
[16]见《太虚大师年谱》:“十二月,南华寺虚云以主持法会之便,来访大师于缙云山,大师殷殷以共举佛教为望(海廿四、一‘一月佛教’;海廿四、五‘一月佛教’)。惜虚云为左右播惑(显明、张子廉),于净虚空中横生枝节。”印顺:《太虚大师年谱》,载《妙云集》第十三册,正闻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497页。
[17]《礼记》,崔高维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63页。
[1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4页。
[19]虚云:《因果略谈》,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08页。
[20]虚云:《答蒋公问法书》,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85页。
[21]太虚:《甚么是佛学》,载《太虚大师全书》第一册,第263页。
[22]虚云:《新戒比丘尼宽慧等请上堂》,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一册,第113页。
[23]虚云:《1955年云居山方便开示》,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91页。
[24]虚云:《在广州佛教志德医院演讲》,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43页。
[25]善无畏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一,《大正藏》第十八册,第1页中—下。又印顺法师认为:“《大日经》也大体相同说:‘大菩提为因,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汉译误作方便为究竟)。……《大日经》兼存有相说,所以说以种种的方便而到达究竟。”印顺:《成佛之道》,载《妙云集》第十二册,第264页。
[26]虚云:《在广州佛教志德医院演讲》,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42页。
[27]同上,第42—43页。
[28]虚云:《在云门授皈戒开示》,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05页。
[29]虚云:《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八月初一日,在澳门平安戏院开示归戒》,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31页。
[30]虚云:《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在广州联义社演说》,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39页。
[31]虚云:《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八月初一日,在澳门平安戏院开示归戒》,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38页。
[32]太虚:《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载《太虚大师全书》第三册,第5—6页。
[33]虚云:《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十八日在广州中山会馆各界欢迎大会上开示词》,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22—23页。
[34]虚云:《1955年云居山戒期开示》,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82页。
[35]虚云:《扬州邓契一居士问念佛》,载《虚云和尚全集》第四册,第28页。
[36]虚云:《答蒋公问法书》,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80—81页。
[37]虚云:《1955年云居山方便开示》,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263页。
[38]虚云和尚说:“实相无相”、“无住真理”、“无念心相”等,分别引自虚云:《1955年云居山方便开示》、《一月十八日晚在重庆慈云寺开示》、《参禅警语》,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29、15、68页。
[39]太虚大师将本觉释为无漏种子、根本无分别智,对华严宗的法界还源观(此亦是返本还源的观点)亦有所批评,在解释“本觉”思想上已有别虚云和尚;关于真如缘起的“不变随缘”在诠释上是不定的,有说作为唯识实性的无为真如具不变、随缘义,有说具随缘义的是无漏的有为法,而不是无为真如。当然,太虚大师对禅宗烦恼即菩提、识心见性的顿悟的思想是认同的。印顺法师认为禅宗属真常唯心论,具有梵化色彩,亦不同于虚云和尚将禅宗视为了义之教。
[40]虚云:《因果略谈》,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01页。
[41]同上,第82页。
[42]同上,第82页。《禅宗与净土》
[43]虚云:《答蒋公问法书》,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82页。
[44]同上,第82—83页。
[45]虚云和尚说:“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为普利有情,一切世出世间,无量法门,均须习学,故菩萨应向五明中求。五明者,一声明,明言语文字者;二工巧明,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者;三医方明,明医术者;四因明,明考定正邪、诠考真伪之理法者,即所谓论理学。五内明,明佛法之宗旨者。故无论世出世法,科哲等学,均是菩萨所应学处。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闭起眼睛、盘起腿子才算修行,运水搬柴、锄田种地,乃至穿衣食饭、屙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并非闭门造车,死守一法的。”虚云:《1955年云居山戒期开示》,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295页。
[46]同上,第85页。
[47]虚云:《佛教徒应该团结起来保卫世界和平》,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14页。
[48]同上,第113—114页。
[49]虚云:《上林主席书》,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三册,第2页。
[50] 虚云:《在杭州市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上的讲话》,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27页。
[51]黄复彩:《仁德法师传》,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4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