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实践“内强建设,外树形象”的社会意义(心净法师)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87

《实践“内强建设,外树形象”的社会意义》

心净法师

  两千多年前,佛陀于人间创立佛教,契合当时的社会、心理状况说法教化。佛教传到中国以来,亦以其不同的文化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总体来看,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更应该发扬其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无非是提高人文素质,创造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其主旨与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是一致的,实践“人间佛教”正是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使命。和谐社会的构建,恰好为实践人间佛教创造了良好的机缘。那么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使佛教契理契机地完成他的使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佛教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以及对社会建设的增上作用,不仅取决于好的教义,还必须有高素质的信徒、强大的教团来弘扬教义。由于佛教僧侣身份的应然性和实然性的差异,使社会的不同群体对佛教有了不同的理解与期望,对僧人的身份与角色有了广泛的争议,因此“内强建设,外树形象”对实现人间佛教、构建和谐社会就显得特别重要,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角色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具有结构性,而身份不仅有结构性还具建构性,二者不能混淆。在传统观念上僧人身份主要有三方面的限定,一道德上,必须是道的化身德的体现,二知识上,必须有渊博的学识,三情感上,必须有崇高的宗教情操。诚然,这种超然完美的“人格”,必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来完成、体现,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僧人作为道的载体,首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诸如持戒、悟道、行道、传道等,藉以促进僧团的整体建设,如:信仰、道风、教制、人才和组织等建设,同时秉持佛陀重视人间、利益人间的根本精神,行自利利他的事业。基于这样的理念,各寺庙大力加强内部学修,外部弘法利生等事业,许多寺庙等佛教团体,举行讲演与论坛,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展开各种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不仅有教内经律,还有科学知识、宗教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及时了解社会,与时具进。特别是佛学院的兴办,为佛教界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们既能阐明佛法与世间的关系等理论,又能在行持上圆融实践,成为佛教界的中青年骨干——任职于重要岗位,佛教正在不断地焕发着活力,然而僧人身份既是建构性的就必然有过程,个人修养就会有高低的不同,总之,僧人的整体素质在不断的提高。但作为僧人必须时存自身建设意识。再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把相关的内容宣传给在家信众,即让他们领悟行持五戒十善等——实践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与意义,也让他们明白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精神,令其懂得出世与入世相圆融的道理,更好地发挥护法护教的作用。而且出家众与在家众的互动还可加强教内建设。佛教徒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就树立了佛教的形象,他们不仅自己具有遵纪守法诚信友爱等社会道德,还可以感召他人。如在家信众可以从家庭邻里到亲朋好友、从社区到工厂地以不同的方式带动一大批人,不同程度地自觉遵守五戒、十善等戒法,成为自利利他的佛教徒,同时成为具有和谐社会公德的好公民,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人间佛教的基层力量和生力军。

  党和政府对佛教寄予厚望,宗教政策法规的颁布,体现了对佛教的关怀与支持,为佛教发挥其社会功能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许多寺院不失机宜地回馈社会,在传统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除了拜忏受戒、消灾超度、禅七佛七等活动外,还举办夏令营短期出家等宗教活动,使已学或欲学佛的在家者有了体验僧团生活的机会,除了建塔寺修堤坝、建桥铺路、绿化放生等公益活动外,创办慈善机构,从事资贫助残兴医办学等慈济活动,除了印赠经书讲经说法外,兴办佛学院,举办讲座、学术研究与交流、佛教论坛等进行弘法育人,为佛教的发展提出新的主张。这些超越的僧格化的理念与现实接轨的方式,使一些不同阶层的人士对僧人身份有了新的认识,并给以充分的肯定。

  总观上述活动,虽然不是每个寺院都有做或都能做,但各寺庙都根据自己的实力作了大量的工作。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菩萨精神。宗教性活动各寺庙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从事,余项活动如:慈善机构、学院、论坛等多属大的寺院所办,他们从事活动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可谓是济世教育等活动的典范,积累了丰富的先进经验。佛教有寺庙团结、僧才集聚的优势,各个寺庙互相交流借鉴、都在向提高自身素质,外树形象的方向发展。

  令人深思的是:如何能发展的更快更好?佛教徒修行中人格本位的超越理念诸如“不求名闻利养”等,如何与传闻多媒体的开放的社会现实相融通?等等,这些直接关系到佛教“内强建设,外树形象”的社会效益,约社会伦理而言“僧人身份”是与他人的客观性的差异而体现出来的,“身份”的文化建构性,使僧人身份出现时就开始建构了关于从业标准、行为规范、道德修养的期望和追究,形成了“本分观”与“天职观”,于是便出现了人们价值期望的“正当性”与实际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非正当性”的矛盾。所以如何把“内强建设,外树形象”辨证的统一起来,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运作中都是一个挑战性的课题。

  在观念中应给佛教以真正的定位,要明了佛教主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其建设精神文明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很多内容,核心是文化建设,其根本是道德建设。道德作为能创造财富的本体意义上的资本,以无形、渗透、道向、制约等特性作用于物质与文化,可促进二者的发展。于人格本位性说道德是伦理的体现,所以道德建设于国于教都很重要,道德建设可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而讲道德贯穿于佛教修学的始终,佛教道德又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适合于不同层面的人群。人间佛教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人本”思想,伦理道德可谓是作人的基本准则,佛典中不乏其内容,如《父母恩重难报经》《善生经》《玉耶女经》等论说了家庭伦理道德,《仁王护国般若经》《大阿弥陀经》等论述了社会伦理道德,号召人们尊老爱幼、个尽己责。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和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而佛教也很重视家庭道德,提倡建设佛化家庭。有些家庭只有一个或没有佛教徒,对佛教还不能够接受,这就为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人间佛教提出了艰巨的任务,这也正是佛教“内强建设,外树形象”的必要性之一,因为要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从不和谐处入手。

  现今的社会物质日增道德日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健康的道德文化,佛教有其大量的财富可以奉献。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这就需要更多德才兼备的教职人员把佛教文化遗产中积极的宝贵资源,挖掘出来、整理出来、宣传出去。

  然而现有的活动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还远远不够,这便需要作广泛的文化宣传、道德教育、公益事业等。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与范围,僧人除在寺内活动外,还可以走向社会,如投入和谐社区建设——办俱乐部、心理咨询处、佛学交流活动中心”等,又如在公益活动日进厂校入社区,进行适应和谐社会的佛教“道德、伦理”教育等,广泛地宣传普及人间佛教的理念。如果因缘成熟,在政府的关怀下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化,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使道德观念、佛学思想深入人心。使佛教形象充分的展示出来。“内强建设,外树形象”势在必行,佛教需要、社会需要。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天台智者建设山林佛教的理念(心皓法师)
下一篇:试论如何提升中国佛教21世纪整体的宗教形象、社会形象、公众形象(星月法师)
 提升21世纪中国佛教的社会形象(朱明忠)
 东林僧团在当代的发展及影响(镜义法师)
 强素质,外树形象——就解决“僧俗混乱现象”对僧团建设的几点建议(体恒法..
 提升中国佛教公众形象关键在僧教育(张伟然)
 当代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李利安)
 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之我见(超波法师)
 僧伽资格与寺院职能(济群法师)
 欲树人先树师——略论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最佳途径(明坤法师)..
 实践“内强建设,外树形象”的社会意义(心净法师)
 以史为鉴,制度建设为重振道风之本(王雷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从契理契机面向探讨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下)[栏目:传道法师]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国界严净 第十一[栏目:净空法师]
 从“六祖坛经”的“忏悔品”谈个人的忏悔经验[栏目:忏悔业障]
 播种善因,收获善果[栏目:看开]
 四念处修行要领[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心灵安定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栏目: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宗教的目的是什么?[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六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说[栏目:方立天教授]
 天台小止观 习禅时必须具备的方便行?[栏目:永本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