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僧伽的时代使命(莲海禅师)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50

《佛教僧伽的时代使命》

  世界佛教发展协会会长 莲海禅师

  【前言】

  时代在变,社会的文化、结构也在快速的变化。这种的变化让现代人难以适应。我们可以由社会的乱象、价值的混乱、道德的沦丧、生态的破坏、民主素养的欠缺,都可以看出端倪,令人难以理出一个头绪来,更何况说要创造出一股清流来改造社会。

  其实和谐社会的创造,与道风的建设,将取决于人们自觉的力量。但我相信佛法有能力来净化这个社会,尽管人心与外在的现象界千变万化,但还是在六根本烦恼的这个范畴里,过去的人如此,现在的人也是如此,未来的人还是如此。佛法能解决过去与现在人的烦恼,当然也能解决未来人类的烦恼,所以佛法是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基于此,用佛法来看待世间是清明的,惟有从心灵的净化,依报的世界才会随着正报而转化。身为佛教僧伽的我们责无旁贷。

  以下我将以三个方向来发表个人的浅见请教于各位:

  壹、我们应重视佛教僧伽的基础教育。
  贰、我们应重视国际的交流活动。
  参、我们应重视社会关怀的层面。

    现在来探讨第一个面向:

  壹、我们应重视佛教僧伽的基础教育。以下又分为五个重点

  A、勤学五明:
  僧伽的内涵将关系到弘法层面的展现,所以充实内涵是必要的。五明正是辅助开展弘法层面的关键。五明指: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B、重视修行的实际体验:
  作为一位续佛慧命的僧人,应以戒、定、慧、三学为重,历代高僧在修行的证量所成就的感召力与弘法度众的影响力,是延续佛教最有力的证明,我们不可不知。

  C、佛法与世间法的融会贯通:
  时代在变,我等佛弟子如能知时代,乃足以应世间之求。知外学,乃能制诸外道。知一切工巧明,乃能为世间之利济。知众生诸根烦恼、习气、种种业报,乃能为开悟一切众生之实益。我们,对于佛陀遗法的『圣教量』,三藏十二部,各宗派的根本经论应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体验,而能善巧分别、抉择。佛法的目的在于破迷启悟,度众必须契机,为了和众生根机,虽明知是有为法,基于「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善巧方便,对于世间法都应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D、重视僧团的和合与伦理:
  僧团的和合与伦理是维持僧团和谐的关键因素。所以佛陀开示六和敬乃僧团和谐的指导原则。何谓六和敬?有二重意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a、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合共处。b、口和无诤,是语言的不起争论。c、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d、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导守。e、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f、利合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我们有以上的理念与精神,才能让社会大众对僧团产生敬重。

  E、应有弘法利生的责任与使命感:
  我们在接受宗教教育中,应培养菩萨利他的精神。以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自勉勉人,更应以四无量心,为弘法利生的动力,予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名喜无量心;以上三心舍之而不执着,怨亲平等,不起爱僧,名舍无量心。更以四摄行权巧方便度化众生,何谓四摄行:布施、爱语、同事、利行。更以六度波罗蜜圆满成佛之道,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上即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与使命感。也是一个现代僧伽应有的宗教情操。

  现在来探讨第二个方向,以下又分为三个重点:

  贰、我们应重视国际的交流活动
  A、加强观摩交流学习:
  世界各国应在不同的佛教传承基础上加强交流,让彼此在交流中观摩学习,取他人之优点,补自己不足之处,并建立共同的见识。如此能加强相互间的情谊与了解,并能于弘法利生上相互合作。

  B、开辟宏观的弘法视野:
  科技的进步缩短了人类相处的距离,我们应由区域性的视野提升,开阔为宏观的国际视野。是故应鼓励佛教僧伽参与国际性的各项活动。当我们献身于自身宗教时,也应虚心与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展开对话,尊重那些看法不同的人,更要了解互相学习的重要性并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互信。可能的话并寻求济世利生的合作,为全球人类谋福址。

  C、培养宽广的心胸与气度:
  佛教无国界之分,所以佛教的精神也不能自我设限,智慧能破除无明烦恼,世界五大洲的人类均能受益。慈悲能化导隔阂,东西南北之人均能和合。今天我们同住在一个大的地球村。对宗教上的多元化与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惟有宽广的心胸与气度,才能为人类创造祥和庄严的世界,使世界光明,人人安乐。

    现在来探讨第三个方向,以下又分为四个重点:

  参、我们应重视社会关怀的层面
  A、人权平等的基本要求:
  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回答五祖弘忍的一句话,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无南北之分,说出人权平等的重要性。虽然人类分别住在地球五大洲,也有各种不同的人种与族群,每个人的吉凶祸福也不同。但我们要为维护人权、自由、公平、正义、和平而努力,对于少数民族、移民、难民或受歧视的弱势团体或受害者,应更加努力关怀。

  B、政治、宗教的分离:
  由于政治体制与宗教的结构结合,会为政治人物带来操纵宗教群众的弊端,也会为宗教团体带来腐败与俗化的危机。最严重的现象导致政治人物因为私利而驱使宗教群众,发动战争。

  所以我们要记取教义中对和平与公理的教诲,防范滥用自己或其它宗教的教义,以教规为籍口,压抑、伤害其它宗教或种族,我们也要避免自己的宗教或其它宗教被利用已成为夺取政权或使用暴力的借口。我们更应该要发展和平与宗教研究,藉此鼓励所有宗教徒与无宗教信仰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捍卫宗教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

  C、提倡优质的伦理与道德:
  社会文化的变迁导致伦理与道德的沦丧,价值的判断已被混淆,传统的美德已在快速的流失,更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需藉由世俗方式来加强宗教教育,为人类提供学习知识、价值的判断、宗教信仰而努力。让他们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正确的认识。佛教的文化是属于优质的文化,假如能够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让佛教的文化形成社会的主流文化,那么和谐的社会是我们可以期待的。

  D、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虽然国界不同,但无论已开发或开发中或未开发的国家,所呈现的社会的问题,都是我们应该积极关心的。例如,人的生态所产生的问题,如:政治的冲突、种族的迫害、弱势的种族、弱势的族群、地球生态的破坏、网络犯罪、暴力、吸毒、未婚妈妈、青少年问题、贫穷问题、性泛滥、雏妓、艾滋病扩散、高龄的社会、慢性病患、老、死的问题等正快速的蔓延着,我们正在跟每下愈况的环境竞争。

  我们必须了解道德败坏的原因,也必需寻求矫正与疗愈的途径。宗教的教化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的一帖良药,我们不能忽视我们所拥有的力量,我们更要生起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来付诸实际行动关怀社会。

  【结语】
  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必需落实于佛教青年的基础教育,才能让正法久住,让宗教的精神不致偏离。透过国际活动的交流,提升开阔宏观的视野,更恢弘的气度与心胸,并积极的关怀社会问题,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人间净土的新局。

  这一次主办单位在圣辉大和尚的领导下,邀请大家与时俱进的关心佛教现况,并以「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为主题研讨,期望藉由广大佛教僧伽的力量,祥和社会净化人心。这对目前佛教在中国社会的时代使命,提出了具有正面建设性的重大意义,并且佛教僧伽也应具有自我反省、自我觉察的能力,清楚明白自己的时代使命,自立自强。并为国家社会的和谐与建立佛教的道风建设,尽最大的心力。

  感谢主办单位盛情的邀请与招待,让我有这个机会发表个人的浅见,并请大家多多指教,在此期待全世界的佛教团体与在座诸位仁者,让我们共同为佛陀弘法利生的理想,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为全人类谋求幸福和谐的人生。

  最后以幸福十二真心让我们在成佛道上互相勉励与关怀:
  以慈悲的心对待每一个人     以负责的心作好份内的事情
  以美好的心欣赏周遭的事物    以谦虚的心检讨自己的错误
  以愉悦的心分享他人的快乐    以喜舍的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以不变的心坚持正确的理念    以宽阔的心包容对不起我们的人
  以感恩的心感谢所拥有的一切   以无私的心传承成功的经验
  以平常的心接受已发生的事实   以放下的心面对最难的割舍
  诚恳的祝福大家身心自在法喜充满、光明无量。谢谢大家。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实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社会意义(了法法师)
下一篇:“佛教社会”如何可能?——中国佛教公共形象的社会建构(李向平)
 人才优秀与制度文明——佛教良好公众形象的标志(释则悟)
 直心是道场——构建和谐社会与清净道风(若宽法师)
 试论展示当代佛教形象的几个重点(法量法师)
 佛教的和谐思想实践与道风建设(宏演法师)
 现代社会中佛教的积极发展(姚卫群)
 树立僧格——佛教公众形象之关键(明法法师)
 也谈寺院住持的内外形象(释妙贤)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之我见(许抗生)
 重要的历史经验:强化寺院和僧团教育(孙昌武)
 进一步提升中国佛教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姚南强、马新满)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兄弟分鱼[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佛遗教经》 白话[栏目:超然法师]
 老人痴呆可以往生吗?[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尊胜由来—佛陀波利[栏目:文殊菩萨的故事]
 规定说男的左脚在上,女的右脚在上?包括双盘里有没有分别?[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七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22[栏目:智海法师]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十[栏目:南亭法师]
 对待一切众生[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六三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