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提升21世纪中国佛教的社会形象(朱明忠)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42
提升21世纪中国佛教的社会形象

朱明忠

  近年来,中国佛教界积极倡导“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理念,努力参与各种赈灾济贫、慈善公益事业,大力开展反对邪教——*轮功等活动,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广大佛教界人士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律的范围,把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想适应。佛教界人士正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社会和谐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但是,在今天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各种商业的和封建迷信的思潮也对一些寺院活动造成干扰,从而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如何发挥它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影响——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问题。

  要想提升中国佛教在新世纪中的公众现象,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我认为,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一、根据国情,不断创新,使“人间佛教”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佛教从产生至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佛教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一、它对人和人生真诚不懈的关怀;二、它能够与时俱进,善于随时间、地域的改变而变化,不断地适应新的形势,而始终把人和人生问题作为自己关怀的重点。“人间佛教”思想就是代表这种佛教生命力的、“重视人生”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佛教学说。“人间佛教”学说源自于我国现代高僧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说。太虚法师在佛教改革中力图把消极避世的传统佛教转化为积极入世的现代佛教,主张以佛教“舍己利他”、“饶益有情”的精神,通过行菩萨道,去改造社会和人类,建立起完善的人格和僧格。后来,印顺法师在太虚“人生佛教”的影响下,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他强调“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佛在人间》,台北,2000年),并且要求每一个信徒在社会中真心修菩萨行,由修菩萨行而成佛。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进一步发展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他指出:“只有利他才能自利,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这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佛教常识答问》,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社,1983年)他倡导人人都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使人们自觉地树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这不仅有益于国家和社会,而且可以净化世间,建设起佛教追求的人间净土。

  从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到赵朴初会长,虽然“人间佛教”的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其精髓可以归纳为两点:一、在继承佛教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弘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以人为本,面向社会,贴近生活,关怀人生,把原来佛教的消极遁世转化为积极入世的观念。二、倡导利他主义和博爱主义,大力发扬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行”精神,主张在为众生的服务和奉献中把利他和自利结合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立起社会的崇高道德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可以说,“人间佛教”思想充分地体现了佛教的现代价值,代表了佛教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它不仅与我国的社会现实相适应,而且也符合世界宗教的发展潮流。因此,赵朴初会长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得到了我国佛教界的广泛支持,在推广和实施的过程中也受到信教和非信教群众的广泛好评。在今天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人间佛教”的思想,才是提升中国佛教社会形象之根本。各地的寺院和高僧大德,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凭借自己理论和实践的优势,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人间佛教”,使它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将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培养高素质的佛教人才和大师

  要想使中国佛教不断发展,使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就必须不断地培养是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佛教人才和有创新精神的、学修兼备的高僧大德。从佛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凡是有巨大社会影响的派别或寺院,都是与一些著名的、有创新思想的、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的名字相联系的。这说明有创新思想的佛教大师是提升佛教公众形象的关键。现代培养佛教人才有许多方式,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代大学式的佛学院教育,一种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视野较狭窄,知识面不广,精通一家一派的学说,但是他们的优势是更重视实践修行,学以致用。现代佛学院的教育,类似大学教育,重在传授知识,以课堂授课为主,往往忽视课堂外的实际修行。因此,佛学院培养出的人才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但是在实践方面往往不如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对理论的亲身体验和实际证悟。如何把传统方式和现代学院方式结合起来,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融合、学修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历来佛教教育都重视“学修兼备”,“学”是学习理论,掌握人生真谛,树立起宗教理性信仰,而“修”则是在静坐禅思中或实际生活中,体验真理,证悟人生的真谛。只有学修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信仰的最高境界,才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此外,现代高素质的佛教人才还必须掌握一两门外语,了解除佛教外的世界其他各种宗教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趋势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各国宗教界的来往,以促进世界和平和友谊,另一方面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创造出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新型的佛教学说。

  三、在赈灾济贫、慈善公益事业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赵朴老号召佛教徒“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他所提倡的“人间宗教”的真谛,就是“利乐有情”、“爱护众生”。因此,为了实现“人间佛教”的真谛,各佛教团体就应当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中多做奉献。现在,在我国的许多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子女上学、看病求医、交通运输诸多方面的困难。佛教团体在资助兴办希望小学、建设乡村诊所、架桥修路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国外的许多宗教社团在做公益慈善事业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就大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和影响。我国佛教界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在慈善公益事业上多做一些事情,为“利乐有请”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在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多做努力

  近年来,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粗放的生产模式和人们环保意识的缺乏等诸多原因,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江河湖海被污染、森林被砍伐、大面积荒漠化和野生物种的大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经对人民的生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则成为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极为重视的大事。佛教界在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是大有作为的。佛教倡导的“不杀生”、“放生”、“素食”等观念,对今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植被、江河湖海、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有现实意义的。所谓“不杀生”,不仅指不伤害人的生命,而且包括不伤害一切动植物的生命。其更深层的意义是:不能为满足人的私欲,而随意破坏动植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因为有了这种观念,所以我们看到的任何一所佛教寺院的周围,都是山清水秀、草木丛生、鸟语花香、生态平衡。各佛教社团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宣传佛教“不杀生”和保护生态的观念,资助各种有利于环保和生态平衡的行动和计划,为国家的环保事业做出特殊的贡献。做到这一点,则可以大大提升中国佛教在21世纪的社会形象。

  此外,应当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商业动机和封建迷信相关的佛教寺庙活动,以防止普通民众对佛教思想的神圣和纯洁产生怀疑。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才优秀与制度文明——佛教良好公众形象的标志(释则悟)
下一篇:佛弟子的本分(朱景东)
 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叶小文)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圣钦法师)
 21世纪中国佛教应有的公众形象(胡绍皆)
 欲树人先树师——略论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最佳途径(明坤法师)..
 也谈寺院住持的内外形象(释妙贤)
 树立中国佛教形象之浅见(吕有祥)
 政教关系与中国佛教道风建设(孙劲松)
 以心护法 以身弘法 共创和谐(周义勇)
 从佛耶宗教传播的比较看佛教僧侣的社会公众形象(申丽霞)
 僧伽资格与寺院职能(济群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赚钱不老实,都是损福报[栏目:福慧修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四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十五的思绪[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栏目:小义释]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9)[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稀释痛苦[栏目:佛网文摘]
 佛经概说 八、杂宝藏经 2 佛於忉利天上为母摩耶说法缘[栏目:佛经概说·白话文]
 法句经要义[栏目:陈燕珠居士]
 密勒日巴尊者传 第九章[栏目:密勒日巴]
 心地与命运[栏目:昌臻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