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九集
 
{返回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78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九集)  2012/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七页第二行,最后一个字看起:

第四,「心佛不二,妙感难思。事理不二,妙境现前。是第一义悉檀。圆彰性具,令入实相故」。这一段是四悉檀第四个意思,入理。这是前面三种遍施这个感应的道理,为什么会有感应,感应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这个我们要知道。凡夫确实对自己的心性迷了,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这种本能很难现前。古人心比我们清净,烦恼轻,业障比较少,感应容易现前。我们看,像《观世音菩萨感应录》、《地藏菩萨感应录》,《华严》、《法华》的感应,记载得都很多,为什么古人好像那么容易,不难,现在很难?其实现在感应也在眼前,我们疏忽了,不知道是感应;古人的心思比现在人灵敏,容易觉察。道理是因为一体。

大乘经上佛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是真心、是自性,能生能现。一念不觉,一念就是不觉,不觉就是一念,这一不觉就叫做阿赖耶。阿赖耶是什么?阿赖耶就是一念不觉,这个不觉就是个妄心,从真心里起了个妄心。妄心,你要是觉悟了,不碍事,真妄不二;你没有觉悟,你把它当作真的,这就碍事了。碍什么事?碍你明心见性,碍你见不到诸法实相,你所见到的、你所想到的全是虚妄相。误会了,把虚妄当真实,这就造业了。业就感得果报,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善恶业因果报都不是真的。就好像作梦一样,你做个甜蜜的美梦,跟做个恶梦,都是一样的梦,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醒过来晓得。可是在梦境里头执著,执著是真有苦、真有乐。迷了有这种现象,悟了没这个现象,所以觉后空空无大千,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梦里明明有六趣。十法界也是一场梦,再说到究竟一点,实报庄严土还是一场梦。

真正醒悟过来,是常寂光现前,常寂光现前就是真如自性现前,就叫明心见性。见性是什么样子?我们能体会的,就是我们的身心统统融入常寂光,跟常寂光变成一体。所以身土是一不是二,都变成寂光。这个事情也被今天科学证明了,物质到最后没有了,是意念;意念到最后也没有了,是能量;能量到最后是常寂光,回归自性了。科学里面没有自性的名词,它有个零点能量场,跟常寂光的意思非常接近,零是什么都没有。常寂光确实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没有自然现象,它无处不在,它无时不在。它是一切法的本体,离开它,没有一切法;它不是一切法,能现一切法。

我们常常用电视屏幕来比喻它,屏幕里头什么都没有,能现一切色相。虽现一切现象,屏幕丝毫损害都没有,像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它没有染污。它现实报土,没有染污;现方便土,也没有染污;现十法界,没有染污;现无间地狱,也没有染污,本自清净。我们都认为自己有严重的染污,没错,染污是什么?染污是阿赖耶、是末那识,末那是染污的根源。佛告诉我们,末那识是四大烦恼造成的,末那识怎么来的?它是烦恼的原始点。根本的那一点就是我见,自性里头没有我,它执著有个我,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大小乘佛法都抓到这个点,身相破了,无我相了,就证小乘须陀洹。深一层的,我那个执著,极其微细的执著,我执,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我见,这个放下了,圆教初住,别教初地。都是以破这个为目的、目标。我们修行最大的困难,就是这一关不能突破,这关突破了,往后就容易了。

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识成智从这两个下手。末那的执著、意识的分别,分别比较轻,执著比较重,重的容易断,轻的反而难断。阿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超越六道轮回,生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这才真正成为圣人,真正成就,为什么?超越轮回了。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没成就,修得再好都不行,为什么?还要搞生死轮回。过去生中所修的保不住,虽然继续修,当中要中断至少二十年,要断这么久。这二十年几乎把前面修的都忘干净了,所以这一生是从头再来。从头再来,要遇到好的老师、好的修学环境,如果没有好老师、好环境,可能这一生还会堕落,不但不能进步,还要退步。这才晓得修行之难,生生世世进进退退,不是一帆风顺。

一帆风顺,一定要知道只有一门,无量法门里头只有一门,这一门就是净宗。净宗一定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就有进无退,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的功德。哪个世界都有进进退退的,唯独极乐世界没有,有进无退。十方世界,到有进无退的,那都是在实报土,同居土里头有进退,方便土里头也有进退。只有实报土,那是明心见性,实报土,圆证三不退,有进无退。可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有进无退,这法门到哪去找?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想到,除这个法门之外,我们想成就是不可能的。我学佛六十年了,如果还有更好的方法能超过这个,我会选择,找不到。只有这个方法,我们有把握在这一生成就。

障缘多,特别是我们选择这个本子,诸位一定要知道,今天依照这个本子修行的人不少。《无量寿经》九种本子我都看过,不单看过,我还印过。我印这个干什么?印这个就是给大家看看,九种本子你自己看,你喜欢学哪一种。让你统统看到。都看到之后了,我觉得这个本子好,其他的八个本子跟它比,比不上。会集的人要有智慧、要有德行,要守规矩、守本分。会集不是翻译,会集必须是原译本的经文,不能改一个字,你改了就错了。我这一句、这一段是从哪个本子节录出来的,黄念老几乎都注明了,说明这个会集字字句句是有来历的,有原译本做根据。

如果说不能会集,这话讲不通,为什么?四十八愿就是会集的,这经上自己说的。四十八愿怎么来的?世间自在王佛,这是法藏比丘的老师,叫他到十方国土去参访,去看看、去参学、去考察,人家好的你记录下来,采取它,不好的你不要它。四十八愿是法藏比丘参访一切诸佛国土,他所看到的、他所体会到的真善美慧的大成。所以四十八愿是会集成的,不是他自己想像出来的,也不是他自己发的愿,不是的。这一个佛国土好,那个地方没有三恶道,这条好,我们记住,将来极乐世界也不要有三恶道。这么来的,不是自己的理想。所以四十八愿是集大成来的。极乐世界成就了,就是集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美好之大成,所以世界成就之后,就超越一切诸佛刹土。为什么?诸佛刹土好的它全有,诸佛刹土里有一些缺点,它这里找不到。那不集大成行吗?

佛教最初到中国来,来的时候要把佛经传来,佛经怎么翻译?最早是《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是四十二段,跟我们现在《群书治要360》一样,它没有360,它只有四十二。四十二就是一切经论里面,适合於中国人学习的,把它节录出来,一小段、一小段的,会集的。《八大人觉经》也是会集的,上面加个佛说,确实字字句句都是佛说的。在结集经典的这个经题,加「佛说」它有个规矩,这部经正宗分里头第一句话是佛说的,所以这个经上加佛说;第一句话不是佛说的,通常这个经上不加佛说。《四十二章经》每一段都是从佛经里头节录出来的,全是佛说的,所以它上面加上《佛说四十二章经》。

会集的太多了,现在有法师把这些会集的证据搜集出来了。《大藏经》里头很多经典是会集的,都入了藏,历代祖师大德都承认了,怎么不能会集?现在佛教里头所用的经忏佛事这些忏本全是会集的,祖师编的早晚课诵是会集的,会集本不能用的时候,这都不可以用了。所以这是讲不通的,不能做为正式反对会集本的理由。祖师对会集本的批评,不是对会集的批评,是他会集不当。经文好的地方,应当摘下来,他漏掉了,不是重要的他节录出来了,这是不当。还有,随便把文字改了,这是很大的忌讳,不能改经上一个文字。因为你一改,别人也可以改,改到后来这个经典就不像样子了。所以决定不能改变一个字,不是不能会集。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也是会集的。他采取的经论八十三种,祖师大德的论著一百一十种,总共用了一百九十三种的资料,会集的。所以他这个注解是集注。经是会集的,注也是会集的,我们今天在学习、在分享也是会集的,还把现代科学家的一些报告也会集到里头来,来引证。怎么不能会集?我编辑这个《世界宗教是一家》,这是会集的,这是会集十个宗教的,每个宗教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修行,这些重要的开示统统会集成一本书。

《华严经》本身就是会集的。题,你看题的意思,《华严经》古人比喻是个大花园,这个花园里面各种品种都有,美不胜收。如果单一的,这个花园只种一种花,没有其他的杂花,就是一色的,那有什么好看?你穿衣服,上面这些图案花样,那是会集的。我们穿这个袈裟,古时候袈裟是会集的。布很难得到,一般人家穿旧的衣服,丢弃不要了,出家人把它捡回来,可以用的地方剪裁剪下来。以后积多了,我们就把它缝成一件衣,所以它一块一块的。一块一块,质料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去染一染。染,怎么染法?各种不同颜色调在一起,五色是五正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染出来的,叫袈裟色,就是杂色,成了深咖啡色。所以它也是会集的,它不是单纯的。佛不许弟子穿正色的衣服,为什么?容易起贪心,容易起傲慢。一定要穿染色衣,这戒律里头讲得很清楚。

所以凡事我们要把理搞通、理搞明白,佛为什么要这样教我们,他有他的用意在。总而言之,就是给世间人做个好榜样,什么叫好榜样?不能引起世间人烦恼习气,这就叫好榜样。世间人无始劫以来,末那识里面就是贪瞋痴慢疑,与生俱来的烦恼,你不要把这个东西给它勾引起来,你把它引起来,这就是罪过。夫子教学,对於今天所谓艺术表演这类东西,实际上讲,它范围很大,他有三个字叫「思无邪」。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作为不要引起众生的邪思邪念,这是圣人,圣人不干这个事情。圣人能引起你的都是正念、正思惟、正道,不会把你带在弯路上,不会带在邪路上。最后都教你回归自性,就是契入常寂光,融入自性里头。

融入自性,是一体了,就像我们房间里面点的几十盏灯泡,灯光统统都点燃了,光光互相融在一起,这叫常寂光。你就晓得,常寂光是法身如来,他们在哪里?他们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妙感难思,因为我们跟他没有距离、没有前后,没有距离是没有空间,没有先后是没有时间,所以我们有感立刻就有应,当下即是,这是我们跟佛菩萨感应。我们要做恶事、做坏事,我们跟地狱、饿鬼感应亦如是。地狱在哪里?鬼道在哪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统统是自己意念、作为所招感的。对佛是至善的感应,堕地狱那是极恶的感应。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见的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不是虚妄的?是的,跟我们现前境界是一样的。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任何现相,极乐世界不例外。相是心变现的,与自性相应的就是最美好的现象。诸佛能生能现,是实报庄严土;有了意念、有了无明,这就有了阿赖耶,就变成十法界,四圣六凡。六凡里头有人天、有地狱,统统是念头变的,全部都是自心。天台大师在《止观》里面讲的「全体是心」,谁的心?自己的心。众生心,众生心跟自己心是一个心。完全觉悟了,没有丝毫迷惑,这就是如来,我们讲法身菩萨,完全觉悟了,《华严经》初住以上。迷,迷有浅深不同,那是十信菩萨,十信菩萨分配在十法界。他们是觉了,觉没有圆满,有初觉、少分觉、多分觉,没圆满。所以感应不思议。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真明白了,他就真用了,用什么?用真心。我们还是用妄心,那就章嘉大师说了,你没觉悟,不要自己以为觉悟。章嘉大师这个教诲我得很大受用,他老人家非常肯定说了一句话,你没有做到的就是你不知道,那就不觉悟。你真正知道的时候你怎么会不做?哪有这个道理!真正知道五戒好,你还会杀生吗?还会偷盗吗?还会淫欲吗?还会妄语吗?自然就不会了,你真知道了。只有你知的是似是而非、半信半疑,你才会干这个事情。甚至於你不愿意守这些戒律,那你对於佛法是毫无所知,你所知道的是知识、皮毛,不是佛法的正说(就是经上所讲的如来真实义),你所了解的佛经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开经偈说得好,「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几个人?太少了。一般人能解的,都把意思解错了。

像章嘉这种老师难遇到,他跟你讲真话,我们自己不容易辨别,说了那么简单一句话,做不到的就是全不知道。这是他教给我看破放下说的,你没有看破,所以你放不下;你真看破了,哪有放不下的道理!看破是属於智慧,放下是属於修行功夫。为什么这个身放不下?自己也会讲,讲得头头是道,还是放不下。我们一般讲业障太重了,习气太深,无始劫以来养成的,哪有那么简单?章嘉大师说的不是的,你没搞清楚。对於这个身是假的,你知道,你也能说,你不是真的知道,你是听别人说的。如果你真知道,你肯定会放下。这个标准太好了,让我们自己自然就身段放下了,不敢贡高我慢,不敢自以为是。自以为是、贡高我慢,讲得天花乱坠,他什么也做不到,最后这个人一定堕恶道。为什么?他讲的全是妄语,妄语入拔舌地狱;傲慢是属於瞋恚,瞋恚的业报是地狱,地狱是一片火海。

所以,好的老师是说真话,不说假话,自己真干。地位很高,章嘉大师在中国藏传佛教里面是最高级的大德,但是这个人非常慈悲、非常谦虚,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他自己告诉我,什么人想见他,他都愿意见,只是有些人以为他地位太高了,想见不敢见他,这错误了。也是因为这种原因,我们的机会就特别多,为什么?见他的人不多,我们就有时间在一起。如果他见的人太多,每天还太多了,我们哪有时间谈话?这个都是各人遇缘不同。

所以我们明了了,无论世法、佛法,方东美先生是世间的老师,世法,章嘉是佛法的老师,同样有一个念头,最喜欢的东西,就是把自己所学的传给后人,一丝毫吝法都没有。佛法才能世世代代传下去,不是到自己就没有了,传人比什么都重要。传人不好找,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去?李老师告诉我,学生求一个好老师难,一个好老师求一个好的学生,传他法的,更难。自古以来,不是老师不传,遇不到这个能传的人。能传的人实际上就三个条件,老实、听话、真干。你看,说起来好简单,到什么地方找个老实人、找个听话人?没有。听话,阳奉阴违,表面听的,回过头来他自己有他自己一套,他才不听你的,这样的人怎么能传法?正法怎么能恢复?难,难在真正有智慧、有眼光。承传正法是救天下众生,我们自己纵然做不到,后来会有人做到。

达摩祖师到中国只传一个人,慧可,一生没有遇到第二人。慧可真的传下去,传给僧璨,一代一代,传到第六代惠能大师,真的开花结果了。你去寻根,根是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的法到第六代才大行於天下。我们今天遭遇到的,跟达摩祖师那个时候差不多。实际上达摩祖师那个时代,佛法比我们现在殊胜得多,那个时候传法就那么难,今天困难可想而知。没有办法,真的只有求三宝加持,三宝怜悯众生,乘愿再来。不是佛菩萨乘愿再来,你说不染这个世间的恶习,谁能做得到?我们得讲真话,不可能!

我们也是个凡人,我常说,我要三个月不读佛经,我就会被外面环境诱惑,就会被染污,烦恼、习气重。靠什么?靠天天读经,展开经本就听佛在说法。只有一个方法,天天跟佛在一起,就不会学坏了。离开经本你就离开佛菩萨,你就跟世间人接触了,你能保得住吗?我年轻的时候出来学讲经,喜欢讲经,哪里请我讲我都去,一个星期有时候讲到三十多个小时。人家说我爱讲经,喜欢讲,不是,我用这个来磨炼自己。因为讲经要准备,初学讲经的时候,刚刚出来的时候,一个小时要做四十个小时的准备,怕讲错了。同样一部经讲多少遍,我不用旧稿子,我都用新的,这样才会有进步。如果用旧的,没有进步,年年讲都是一样的。不用旧的,所以还是要重新去做充分的备课工作,这才能让自己不走偏差。

这是要自己注意到的,自己不注意到,这老师不能帮你。老师讲得很好,我只能指路给你,路是你自己走的,这真话。老师不能背著我,不能抬著我,老师只是指路给你,你自己得要走。但是这个路上绊脚石很多、险道很多、障碍很多、诱惑很多,你能走得过来,最重要是靠你的德行。这个里头,跟这段经文讲的,最重要的是信心,对佛教的信心、对大乘的信心、对净宗的信心、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对老师的信心。这是什么?这尊师重道。对这个会集本的信心,这个本子是李老师传给我的,我对它没有信心,那就是对老师没有信心。李老师的老师是梅光羲居士,梅光羲居士跟夏莲居是同参道友。这个经本有一篇很长的序文,是梅光羲写的。梅老居士是黄念祖的舅舅,黄念祖居士是他的外甥,他是夏莲老的学生。李老师称夏莲居老居士也称夏老师。梅老师在序文里面,称这个经是《无量寿经》九种本子里头的第一经。老师接受,他自己讲了一遍,给这个经做了个眉注,这个本子给我了,我接受过来,这有师承。我那个时候学佛不久,没有智慧,但老师有智慧,我相信老师,老师不会指一个错误的门给我,我相信。

所以,许许多多反对会集本,那是什么原因?对《无量寿经》没下过功夫。真正批评,是要把这个经研究透彻,哪个地方不对指出来,这是真的。如果九种本子没有看过,大乘佛法没有认真学过,你随便批评,这个就是拔舌地狱的罪过。他敢干,我不敢干,他有这个胆子,我不行,我没有这个胆量,他不怕因果,我怕因果。所以我曾经说过,全世界人都反对,我一个人还是依照这个修行,我相信我能往生净土。我对得起老师,老师对我负责,我听话。我如果改变学其他的本子,我背师叛道,那真的是有罪了,这不是假的了。背师叛道的人,古今中外都找不到一个有好结果的。

要晓得老师的恩跟父母相同,连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一个人无论世法出世法,他的成就就在这两个字,一个孝、一个敬。这两个字站稳了,这个人肯定成就,没有不成就的。这两个字要是缺了,或者两个字都没有,这个人无论怎么用功,勤修一辈子,最后不会有成就,为什么?根坏了,从根上看。枝叶坏了没有关系,根不能坏,根是根本,根坏了没救,枝叶坏了有救。这枝叶砍掉,会长个新枝出来,根坏了就没办法了。所以,孝亲跟尊师重道是一桩事情。现在人所以难,难在哪里?就是不孝父母、不敬老师。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实?告诉我们,这个人不可能承传传统文化,这个人不能承传佛法。正法久住与他不相干,传统文化的延续跟他也不相关,他没有这个能力,想干也不行,根没有。所以要培植这个根,不容易!

辛辛苦苦用一辈子的心血去栽培这个年轻人,就算有这么个缘分,从胎教父母就懂得照顾他,把他栽培成,好老师来带领他。这个社会是个大染缸,他到二十、三十,离开老师,踏进社会,能保证他不被污染吗?能保证他在高名厚利之下不变节吗?谁都不敢保证。有个人来请你做部长、请你去做总理,你动不动心?给你几十亿美金、几百亿美金,动不动心?一动心就完了。高名厚利不变节的,那是真学问、真功夫!你没有经过这个经历,不敢讲。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些人修得非常好,最后遇到这个名闻利养,变节了,这桩事情古今中外都有,才晓得这桩事情多难。

全世界人都在渴望,希望有个大师出现,能真正救苦救难。谁是大师?要真发愿。发愿怎么样?要真吃苦,要真持戒。现前还贪图一点小的享受、小的便宜,那大的名利来了,肯定变节。现在小名小利都贪,你将来大名大利你哪有不贪的道理?这样的人,佛看到流眼泪,魔看到哈哈大笑,为什么?我一用名利,就把你诱惑了。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只有一点小小的成就,这个小小的成就就是求自己往生净土。身体留在世间,一生做一桩事情,学习释迦牟尼佛,天天讲经教学。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无取无舍。我们也快走到尽头了,随时可以走了,看到世间人这么大的灾难,这是不忍心。虽然有心帮助人,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真正得力的护法。国内没有,国外有,国外有怎么样?要舍弃国内。这又不忍心,总是祖宗的家邦,生活在非常艰难痛苦之间。今天到这个年龄,这个年龄,垂死之年,万念俱灰。

下面,这个地方最后的目标,是圆彰性具,令入实相,这是大乘终极的目标。彰是彰显。一切法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虽具足,不彰显;末后一句,「能生万法」,万法就是彰显,圆彰性具,这就是看眼前一切的事相。可是底下这一句重要,「令入实相」,在这一切现象里面,你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入实相。稍稍有一点分别执著,你就堕落了,你依旧是凡夫,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事情很可怕。

下面的文,「如《无量寿起信论》云」,《无量寿经起信论》是彭际清居士造的,干隆年间佛门的一位在家居士。这个居士了不起,他的出身是贵族,用现在来比,他的父亲是干隆皇帝的兵部尚书,用现在比就是国防部长。这个人非常聪明,出身又好,传记里面记载的,他很年轻,大概二十左右就考中进士,那时候是国家高等考试的最高的考试,考中进士。一生不做官,学佛,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没有出家,以居士身弘扬正法,也是专修净土,《往生传》上有他,太难得了!《华严念佛三昧论》是他作的,《无量寿经起信论》也是他作的。这是论里头的一段话,「右明无量光明遍照一切」,这右面是经文,应该跟这段意思差不多,遍照一切。「极乐娑婆,同一法界」,不但是极乐、娑婆,一切诸佛刹土,十方三世,也是同一法界。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它怎么不同一法界?「本无彼此,安有东西」,这就说明,本来没有所谓的空间跟时间,根本没这个东西。所以大乘教是在哪里?即在当下,当下即是,没有时间跟空间这个概念,因为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

空间跟时间,在《百法明门》里面,这两桩事情是在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里头,二十四门。二十四门的时分就是时间,方分就是空间。不相应是什么意思?现在所谓的抽象概念,不是事实,是人们对於现象产生的一种错觉,哪里来的时间!离开地球,时间就没有了。地球时间,因为地球自转,对著太阳、背著太阳,这才白天、晚上,才把它分成二十四小时。假的,离开地球就没有了,时间概念就没有了。空间是没有距离,西方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真的是没有距离,这是很深奥的一个哲学问题。

这个奥秘也被现在科学家发现了,叫全息这个概念。全息是什么?任何一个小的物质,里面所包含的是整个宇宙。今天科学发达,我们感到很惊讶,电脑里头一个比小指甲还小的一个晶片,你看里面储藏多少东西?而实际上佛告诉我们,一粒微尘,这个微尘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像现在的量子力学家讲的微中子。微中子的体积是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亿个微中子聚集起来,它的体积等於一个电子。这么小的东西,它里面有整个宇宙的信息,一样都不少,我们这里起心动念,那里头都有记录。这个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的,谁能够见到?大乘经上佛都说八地以上,八地以上能见到微尘里面的世界,普贤菩萨他有能力到微尘世界里面去参访诸佛刹土。微尘里头有世界,那个世界里头又有微尘,那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没止境的。这个奥秘现在科学跟哲学都不知道。佛说这个是真的是假的,我们过去怀疑,现在看科学不断在进步,我们发现佛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什么?心性不可思议,自性才是真正的造物主。所以,本无彼此,安有东西,哪有东南西北?当下即是。

「山河大地」,这些零零碎碎东西,「皆是众生目眚所成」,目眚是眼睛有病。我们有过害眼病的经验,我过去害过好几次,害眼病,天天点眼药,看到外面东西模模糊糊的。还好害眼总是一个,还有一个眼睛可以用,如果两个眼睛都害的时候就很麻烦,它没有办法看东西,眼睛要敷著药膏。这是比喻,我们迷失了心性,不知道用真心,完全用的是妄心。「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普周尘刹。三涂六道同时解脱」,这就是成佛了。成佛,一念入佛境界是净土宗,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理一心不乱。用什么心念?用大菩提心念佛。什么是大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好,真信、切愿就是无上大菩提心。这句话里头最重要是真,真信,真信就是真心,真信、真心里头具足性德。这我们中国人说的话,真心里头什么东西?仁义礼智信圆满具足,这真心。

我们检查自己,我们的心变了,不是真心,为什么?仁义礼智信我们不具足。仁,百分的仁德我们有几分?仁是什么?是爱人。为什么爱人?知道人跟我是同体,我能不爱吗?不但人跟我同体,万物跟我同体,仁民爱物。我对这个人爱他、对那个人还讨厌,这不仁,你的爱心不平等,你的爱心随著你的情执,这个人没有仁。所以用大乘、用祖宗之德来衡量,我们的仁是微乎其微。不学佛,不读圣贤书,根本就不知道,愈迷愈深,都以为自己是对的;读了这些典籍慢慢觉悟了,知道自己错了。看到众生苦,看到众生需要我们帮助,我们遇到,再怎么困难还是要照顾,不能舍离。对人总有亲疏,实在自己家里人迷得很深,不要你,赶出去了,这不得已才帮助外面人,这可以讲得通;家里头还有一些人要你照顾,你就不能舍离,不能不搞清楚、不能不搞明白。凡是人,皆须爱。

今天问题不是局限在一处,可以说是扩张到整个世界,全球性的。中国把古圣先贤东西丢掉了,不孝,这大不孝。祖宗多辛苦,他们为的是千年万世的子孙,都想到,发明了文言文,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文言文是祖宗对后代的第一大德、第一大智慧,无与伦比。这个东西好处在哪里?好处,他能够用这个方法,把他们的智慧,把他们的理念、方法、经验、成就,用这个工具传递给后世子孙,永远不变。读文言文,就跟读现前人通信往来一样,看他的文字,不会错解了意思。这个工具多难,全世界没有第二家,只有中国有。

所以我相信,中国的《四库全书》跟《四库荟要》,会变成将来全世界人的智慧宝库。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会学文言文,文言文会变成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文字。为什么?他要智慧,他要这些理念,要这些方法、要经验,这个东西别的地方找不到。别的地方,虽然古人有,但是没有保存下来。他们因为他们的文,语跟文是一致的,所以隔了几百年、几千年,言语不同了,他们东西你看不懂了。欧洲古老的拉丁文,它是语文是一样的,隔了这么多年,现在拉丁文没人懂得,几个考古学家还未必真正了解它的意思。这你才佩服中国老祖宗,这不得了的智慧!他想得那么周到。言语随便怎么变,我文不变,就是文言不变,语言随著变,文言不变,用这种不变的东西来记录。

文言文学习难不难?不难。我们在美国、在欧洲问这些学汉学的人,问他学了多久?三年,都是这样答覆我的。他们完全没有中国文化的底蕴,三年能学成,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学顶多两年就能学成功。你学了文言文你才晓得。看看民国初年,我们这里有几本东西在整理,慢慢都把它印出来,小学生模范作文。小学什么程度?三、四年级。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大概是九岁、十岁,顶多到十一岁,这种年龄。你看他写的这些作文,我们现在这大学生如果看到了,傲慢心马上就降下来,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不如人家。人家能写出来,甚至我们看还看不懂,民国初年十岁左右的小孩写的文章。古人所说的「一落千丈」,我们以为是形容词,现在看来是真的,一点不假,古人把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都看穿了。

今天灾难来了,麻烦来了,要怎么收拾?如何化解冲突、化解灾难,恢复安定和平,就靠中国这个东西。没有中国这个东西,这世界就没救。我这么大年岁,八十六了,明年八十七,联合国还来找我。我要不要去?想想还是要去,去鼓励鼓励他们,主要就是把中国文言文、《四库全书》介绍给大家,在联合国介绍,很快传遍全世界。这是宝,人类的瑰宝!一切众生都有分。这桩事情的源头,是七0年代,一九七0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出来的,那个时候是预言,现在变成事实,「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国。现在这个世界由於资讯发达,世界上许多知名人士逐渐慢慢认识中国东西、喜欢中国东西了,他要不认识、不喜欢,他怎么会来找我?

今天最大的困难,没有老师。资料在,《全书》、《荟要》我们都印出来了,没人教。我们在马来西亚成立一个汉学院,汉学院是什么?就是从前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解散了,有二十几个老师被马来西亚请过去,在那个地方继续学习。我从欧洲回来之后,心里就常想著汉学院这个事情。我最近两年访问梵蒂冈,跟天主教教皇谈这个事情,怎么样培养师资,怎么样展开宗教教育,宗教教育能救世界。世界汉学中心在伦敦,我在马来西亚跟现在首相纳吉谈话,他邀请我到他家里作客,我说世界汉学中心在马来西亚这个地方最适合。他问我为什么?我说马来西亚有六百万华侨,最难得的,在全世界其他地方没有看到的,华侨们办学校,办小学,有一千多所小学,有六十一个中学。这他完全知道。在其他地区华侨没有做这个事情,唯独马来西亚。

这些老师、校长他们都有读书的经验、教学的经验,如果能让这些老师、校长们他们来发心,尤其是小学的老师、初中的老师,很好,我们非常喜欢,年龄不是很大,能够有一百人到二百人。因为我现在这个校舍不大,人家送我一块土地,十三个英亩。一个英亩是六个中国亩,十三个英亩大概是七十八亩的样子,合中国亩。不错了,比我们庐江大一倍,我们庐江只有三十亩。所以我在那里建学校,建学校就叫汉学院,其实还达不到学院这个标准。所以纳吉问我,将来你们学校的教授,多少个博士?多少个硕士?这个把我问住了。所以我还要找时间,我跟他约,最少我们要有三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谈这个问题,来深入谈。

现在找不到老师,你要说请博士学位的这些老师,他是儒学、佛学、道学,他不是学佛,他一生所研究的是知识,不是智慧,这样的老师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在联合国遇到太多了,他没有办法。我们要真正实学,实学怎么样?我们要孔子、要孟子、要释迦牟尼佛、要菩萨,这些人才能真正救世。那怎么办?培养。所以我们这个学院设研究员,没有教授。希望这些老师发心,真正在经典里头专攻一门。你先《四库全书》里头去找,专学一样,功夫在这里下下去。我这个学院里面有宿舍,一切生活设备都很好,你可以住在这里面,我们供养,生活费用我们来供养。希望你在这里做研究工作,三年你这一样东西会讲得很好。

我说虽然没有学位,不要紧,他们天天在写,天天在学习,讲演我们都把它录成光碟,把他写出来东西送给你们教育部去审查,够不够博士的水平?如果你觉得他这个东西可以有博士的水平,希望教育部给我们设立一个汉学博士。现在首相是老朋友,可以谈这个话,谈个四、五个小时都没有问题。这是他的大功德!他在这一任首相里头,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起来,把大乘复兴起来,这个功德不得了,这个首相做得有意义、有价值。我的话他能听得进去,这是什么?圣贤,你这个位子将来在历史上是圣王,哪个国家领导人都不能跟你相比,你救了全世界。在你手上把世界宗教团结起来了,不但团结,让所有宗教互相在一块学习,发挥各个的专长,来教化众生,安定社会,这是多么多么大的功德。在马来我们有这么个好机会,华侨的学生有六十万人,所以我说你这个地方做汉学院是最理想的地方。我也把我两次到欧洲考察的状况向他做报告,他非常欢喜,我们这个汉学院破土典礼他亲自来主持。我听说他亲自主持,我就赶到马来西亚去陪他。现在图纸画好了,最近就要开工,预计大概一年半就能够建成。一年半的时间,这些校长、老师他们的预备功夫就做好了。

我上次跟这些校长、老师们谈话,提到了十个教学为先,大家都很感动。今天这个世界出了许多问题,总而言之全是教育出了问题。只要教育真正把人都教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除此一法之外,别无二法,真找不到别的方法。宗教教育这是马哈迪长老非常赞成的,现在纳吉首相也知道,这个教育重要,认真做。我们把汤恩比的话来证明,他说得没错,他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底下这一句意思很深、很广,「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普周尘刹,三涂六道同时解脱」,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汉学院里面所学习的,儒释道三家,每个人专攻一部,讲课的时候大家都来听,这样,跟自己所学的这个能够融成一体。课程怎么安排?就用《群书治要》,唐太宗早就选好了,一共六十五种书。我们把六十五种书找出来,古人的注解找出来。这是以前老师教我的,用古注,不要用今注。什么原因?古人有修有证,他的东西可靠;今人没有修、没有证,完全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未必正确,所以最好不用,完全用古注。古注研究有基础了,再看今人注解,你有了能力,你能看出今人错在哪里;你没有这个底子,你看不出来。这是老师传给我们的方法。

而且自己一定要真做,我学到了就做到,肯定把这个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生活,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过圣贤人的生活。圣贤人生活不一定富裕,孔子是平民,孔子生活也相当艰苦,现在人所说的清寒,但是他快乐。中国人常讲孔颜之乐,孔子乐在哪里?颜回乐在哪里?乐在觉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习古圣先贤的;习,习是落实在生活。我没有白学,学全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全变成日常生活,这个多快乐!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表现给我们看的,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都是我们今天看到是最艰难、最不容易忍受的,佛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他乐在哪里?乐在道。所以,你不真干不行。儒家也重视真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后头是笃行,这真干。佛家讲得更重,信解行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信解,后头有行,不但要行,还要证。行就是笃行,儒家没有讲证果,佛家讲后头有证,这个证就是阿罗汉、菩萨、佛陀,得要放下。

「不独阿难以佛威加被,得见佛身,及诸依正」,不独是阿难尊者靠佛威德加持,见到佛身,见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他说「即今末法众生,但能入此法门,不离当念,疾得见佛」。我们生在末法的今天,只要你能入此法门,入这个法门怎么样?不离当念,我们也能见佛。这个不离当念,念念是佛,就是净宗所说的功夫成片,没有到一心不乱。二六时中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就这一句佛号,你就能得佛的感应,你就能见佛,你就能见极乐世界。

「《华严经》云:诸佛一似大圆镜」,这是用比喻说,佛好像大圆镜,「我身犹若摩尼珠」,我这个身就像个摩尼宝珠一样,「诸佛法身入我体」,佛的镜子照到,我照在里面,「我身常入诸佛躯」,佛是一面镜子,我被他照见,我的身体在哪里?他的身体里头有我,我这身体里有他。这个比喻好!「是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名为见佛,实无见者」,这句话意思很深。「何以故?不可於一体中互相见故」,它融成一体了。所以,有没有见的这个念头起来?没有。念头起来,你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你错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定要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对了。不起心、不动念,浑然一体,这真见佛了。起心动念是这个经上所说的,那是什么?是释迦牟尼佛的加持,阿难尊者的加持,他们能够感动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佛土、佛菩萨全都现前,让大家都看到。与会的这些大众,里头真有凡夫,凡夫也看见了,信心增长。《华严》这个境界高,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今天时间到了,明天《华严经》这一段,我们再细说。


{返回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八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印度佛教瑜伽学之纲要[栏目:如吉法师]
 长留一片月——访台纪实[栏目:温金玉教授]
 禅定之种类[栏目:如吉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九(一○九九)[栏目:杂阿含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三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6)[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第二类食物:酸性食物、碱性食物[栏目:这样吃最健康]
 智悲利乐[栏目: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北京于勇波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十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