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九集
 
{返回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48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九集)  2012/6/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5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八十二页,最后一行看起。科题,「净念彼佛」。请看经文:

【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一念净心,发一念心』,「与前文中一念净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也」。前面讲一心、一念,「一念净心」,最后讲到乃至十念,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五逆十恶临终一念十念,皆生彼国。一心是十法界的本体,这个话讲得好,「真如实相之异名」,一心就是真如,一心就是实相,一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中道第一义谛,佛用许多名词来形容它。只有这是真的,除这个之外全都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是自己的真心,妄是自己的妄心,总不离当人自性,就是自己。所以,整个佛法说的是什么?说的是自己的真相而已。「亦即《那先经》谓为最为第一,《弥陀疏钞》谓为全体是佛者也」,这是给我们解释一念净心,一念净心最为第一,一念净心全体是佛。『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彼佛」是阿弥陀佛,「即定生彼国者」,决定往生。这正是日本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义」,前面我们读过。「凡夫之信心,如能一念与佛智相应,即得往生也」,一再的强调一念,一念信心,用这个心去念佛就决定得生。「又此一念,既已全体是佛,即此全体是佛之念,以念彼佛,故一念即得相应」,古人所谓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以定生彼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不退转无上菩提」,这就是愿文里面所说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萨。

底下一段,「往生胜妙果德」,我们看经文: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念老的注解说,『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因一念往生者,既亦曰三辈,故品类不一。临终景象,亦应随之而异」。这一段是讲一心三辈,不是专修净土的。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只要对净宗真信、真想往生,像前面所说的,每天只要早晚修这个十念法,尽一口气为一念,就是兼修净土法门,往生的时候信愿恳切,统统能往生。说明这个法门广大无极,也证实了净宗心量之大无所不包。过去因为交通不方便,资讯不发达,与外界往来稀少。如果在今天,那些祖师大德一定会说,无论修学哪一种宗教,早晚都能够加上十念,念阿弥陀佛,以他修学宗教那种的虔诚,断恶修善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必定得生。为什么?符合四十八愿所说的,也符合十九愿所说的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我真相信,我真想去,这就是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说的。所以法门广大,无与伦比。临终往生的景象,当然各个不同。

「于上辈者,生死情尽,凡圣体空,明识佛无来去,而见佛来。了达生死本空,而现往生。舍此生彼,皆如幻梦。故云如梦也」。这先说上辈的,上上品往生的。第一个,生死情尽,这断了。什么断?念头没有了,心里头没有生死这个念头。这是有很大的智慧,很深的定功。生死情尽了,凡圣体空。有没有凡圣?凡圣是假名,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哪来的凡圣?凡圣是从迷悟上说的。迷悟也不是真的。一真法界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对立,哪来的凡圣、生死?所以统统没有。六祖惠能开悟时候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这里头就没有生死、没有凡圣。这是什么?自性清净心现前,就是一念心现前了。一念无二念,有生死是二念,有凡圣也是二念,二念是凡夫,一念是佛与法身菩萨。所以明识,明是明白,识是认识,佛没有来去。没有来去,见到佛来了,那是什么?缘,缘成熟了,佛现身。佛在什么地方现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了达,了是明了,达是通达,生死本空。实在说没有生死这桩事,我们完全看走了眼,迷在这个幻相当中,以为它有生死。自性没有生灭,这个我们都承认,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不生不灭。那么相,凡所有相,是生灭的。生灭跟不生灭是一不是二,虽有生灭,你找生灭了不可得,你去找。

现代的科学家用精密的科学仪器,能够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一千兆分之一秒,你能说它有生灭吗?佛经上告诉我们的比这个还快,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个生灭我们捕捉不到。我们这个眼睛,一秒钟二十四次的生灭,我们眼睛就被骗了,误以为是真实。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有个概念,概念很模糊,不清楚。这个画面打在银幕上,时间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看到什么?只看到一个影像,模糊的影像,里面什么东西不知道,瞬间就没有了。大概二分之一秒,我们才看出形相是什么东西,也是突然就灭了。这就是生灭即是不生灭,你不能说它有生灭,你也不能说它没有生灭,所以生灭即是不生灭,所以说不生不灭。如果真的不生不灭,你说它毫无意义,它有生有灭,但是你没有办法捉捕到。我们的六根都捉捕不到它,意根,就是第六意识,对它也没办法,它速度实在太快了。

那我们本身,第六意识频率同样是这么高。如果在同一个频率当中,我们知道,他就见到了。什么人能够跟这些事实现象同一个频率?大乘教里头佛说的,八地以上。八地以上可以跟它是同一个频率,所以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菩萨五十一个等级最上面的第四个等级,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再上面就不是菩萨了,叫妙觉如来,究竟的佛果。这五个地位的人看得清楚,看得清楚的原因就是频率相等,所以佛对于这些事情知道得这么清楚,道理在此地。今天科学家他用的是仪器,没有这些仪器,他自己六根统统缘不到,他跟我们一样。所以这是上辈的人,实际上他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认知。明了生死本空,没有这回事情,而现往生。舍此生彼,皆如梦幻,舍此是离开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像在梦中一样。这个梦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好像是在梦中,故云如梦。

「于中辈者,了达世间,皆如梦幻泡影」。中辈往生的人,受《般若经》的熏陶,印象非常深刻,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梦幻泡影,《金刚经》上所说的。「故于临终,无所留恋」,关键就在这一句,他临命终时,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视同梦中」,把事实看成梦境一样,所以他很容易往生。我们上辈这个功夫做不到,中辈可以,我们能做得到。也就是现前生活在这个世间,一定要把这个世间看作梦幻泡影,不要当真。为什么?你的清净心能够现前,你生在这个世间很快乐、很自在。你也可以尽情去享受,但是你没有占有的念头,你没有控制的念头,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多自在。学了佛,可以跟佛一样的看法、想法,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想法能让我们自性一念真心现前,能让自性里面真实功德现前,这个对于往生品位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这个看法是诸佛如来的看法,是真实的看法。我们把这个世界一切人事物都当真,这是错误的看法,不知道整个宇宙都是在一千六百兆频率之下产生的幻相,真是梦幻泡影。佛的看法看正确了,没看错,我们看错了。所以中辈这个五句我们要记住、要学。了达世间,梦幻泡影,故于临终,无所留恋,视同梦中,这往生决定去了。

至于下辈往生的,「其人临终,彷佛似梦,得见彼佛」,也能往生。临终的时候念佛,真信、真愿、真念佛,佛来接引,好像在梦中一样。他自己看得很清楚,别人看不到。如果这个人有福报,临终神智清楚,他会告诉旁边的人,我看到佛来接引我,我跟佛去了。这个人是决定往生了,临终神智清楚,一点都不迷惑。我们想到,《净土圣贤录》里头记载的莹珂法师,一个破戒、作恶的出家人。为什么他会破戒、作恶?我们一般人讲劣根性重,不善的习气太重,禁不起外面境界诱惑,所以天天起不善的念头、起不善的行为。好在这个人还相信因果,自己想到一生所作所为,将来果报必定在地狱,想到地狱他就害怕了。这是他能往生第一个真正的原因,他怕地狱苦。

向同学们请教,同学们劝他念佛往生,给他一本《往生传》看。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念了三天三夜,不睡觉、不吃饭,真心念佛。为什么?知道前面两条路,一个是极乐世界,一个是无间地狱,不能往生决定堕无间地狱,这拼命。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制心一处,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发的心是勇猛心、精进心,一向专念,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这个也象是在梦中,阿弥陀佛念来了,这个梦境必定是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模糊,似梦非梦。佛告诉他,你还有十年寿命,十年之后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莹珂聪明,真了不起,跟佛说,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佛答应他,好,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佛为什么不当时带他走?佛的本怀是普度一切众生,如果当时把莹珂带走,度众生只度一个人,不能感化很多人。所以三天之后,让他把这个信息告诉大家。你看看《往生传》上记载着,一千多年之后我们看到这个记载都深受感动,莹珂度了多少众生。不相信净土的,看到他这个样子相信了。

当时寺庙里上上下下瞧不起这个人,念佛三天他就能往生,预知时至,佛来接引他,让寺庙里每个人都发心了。你看,造恶、破戒的比丘,佛都接引他,何况持戒守法的,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现身说法,三天之后他真走了,不是假的。他要求大众念佛送他,大家都欢喜,我们念佛回向给你,给你求往生,看你是真的是假的?念到一刻钟,古时候一刻钟大概是现在半个小时,莹珂跟大家说,佛来接引我,佛来了。他看得见,别人看不见,就走了,没有生病,说走就走。他往生的品位,我们相信绝对不是下品。虽然《观经》上讲,下辈往生的都是破戒、做不善业,就是罪恶的众生去往生的。莹珂是三天三夜念佛的功夫,业障消了,烦恼破了,勇猛精进,把自己往生的品位给提升了。念老在下面括号里头加个解释,「但一心三辈中之下辈,并不皆等于正宗三辈中之下辈。上中二辈亦复如是。盖一心三辈,别具一格,不同常规」,它跟我们经上讲的上中下三辈往生不一样。前面有说过,在心、在缘、在决定,他们的品位与这个有密切关系。他发的是真心,缘很殊胜,心里有决定的心,没有怀疑、没有杂念,凭这个来论品位。

「由上可见,念佛达于一心」,达是功夫到达,「而得往生者,品类悬殊,上则圣贤,下及凡夫」,都是看他的发心,看他当时的缘,当时自己做的决定。向上说,他是上三辈往生,那是圣贤;至于下辈,那就是凡圣同居土。「念佛达于一心,乃至能发一念净信,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皆得往生」。这一心三辈,不是专修的。「其最下者,则为五逆十恶,临终发愿,至心念佛,十声相续,乃至仅得一声,以暗契理一心故,亦得往生。此显一心功德,最为第一」。莹珂法师给我们做出榜样,给我们做出示范,使我们对于念佛往生充满了信心。八万四千法门不许带业往生,带业不能成就,一定要断烦恼、要消业障。只有这个法门不需要断烦恼,也不要消业障,只要你真正获得一心。一念净心,一念净信,你真相信,没有丝毫怀疑、没有丝毫忧虑、没有丝毫杂念,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

「净土持名法门,微妙难思,五逆十恶临终念佛,暗合道妙,契理一心,即超生死,而登不退」,这个几句话说得太好了!这个五逆十恶,后头还包括毁谤大乘的,毁谤大乘这个罪非常重!净宗,只要你临终之前,一口气还没断,这时下定决心认错,忏悔,一心念佛,高的可以达到上上品往生。为什么?暗合道妙,契理一心,这个不得了,是上辈往生。「极显持名法门,究竟方便,不可思议」。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可以说是最殊胜的方法,最极巧妙的方法。我们看到莹珂这个公案,他不能往生净土,必堕无间地狱,这是五逆十恶。临终发这个狠心,一心求佛,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就叫破烦恼、消业障。为什么?烦恼、业障不障碍他了,他三天念佛成功了,显示这个法门不可思议。

「以上两类往生,一者三辈往生,皆由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此则本经之宗」。宗就是宗旨,宗旨是什么意思?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念佛有很多种方法,大分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是四大类。每一类里头又有很多,细分很多,几百种。但是都要遵守这个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离开这两句话你就不能往生。菩提心怎么发法?蕅益大师讲得最好,印光大师赞叹他。蕅益大师说,真信、真愿意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好懂!用这个心去念阿弥陀佛,一切都是真的,真信、真愿、真念,里面没有疑惑、没有妄想、没有杂念。

「二者,一念净信,一念往生,皆由一念」,一念无二念。谁做到?好多人给我们做榜样。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老师常常提起,提到「上智与下愚,愚不可及」,不要认为我们自己很聪明,我们跟他比差远了。比上智我们比不上,比下愚好像我们有余,我们瞧不起他。老师提醒我们,我们比不上他,为什么?人家已经到一心一念。他心里什么也没有,全盘放下了,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吃饱睡足了,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也不懂,他什么都不想懂,他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将来往生,人家是上上品往生。换句话说,我们怎么比也比不上他,我们怎么修,还有杂念、还有妄想,人家妄想杂念都没有了。这个经上讲,他的功夫到一念净信,就一念往生,他只有一念。

「实相,乃本经之体」,实相是所有大乘经之体,本经是大乘,也是以实相为体。也就是这部经根据什么说的,释迦牟尼佛根据什么说的,这讲理。理就是真相,实相就是事实真相,西方极乐世界事实真相,佛根据这个说的。「且一念之净心,举体是菩提心」。依照《观经》里面说法,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至诚心是真诚到极处,叫至诚;深心、回向发愿心,深心就是清净平等觉,不迷,回向发愿心就是慈悲心,《起信论》里头所说的大悲心。将自己修学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给无上菩提,回向给自己的本性,这个经上所说的真实之际。「念于彼佛,正是专念。故知一心三辈,亦不外于本经之宗也」,一心三辈跟本经的宗旨相应,没有违背。

「又《观经》」,《观经》说,「五逆十恶能往生」。「本经」第十八愿后头有这么两句话,「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不能往生也」。嘉祥于《观经义疏》中解释说:「第三品明恶有三人,初明作十恶,次明作四重」,这个四重就是戒律,前面十恶是在家人,第二种作四重这是出家人,四重戒,杀盗淫妄,这四种戒破了,「后明作五逆,不明谤法阐提」,谤法称为阐提,阐提是印度话,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谤法称为阐提,「故明恶不尽」。「十恶四重五逆并得生西方。若是谤法阐提不得生也」,为什么?「阐提不信法,临终虽为说有无量寿佛」,他不相信,「彼终不信,故不得往生」。「又《安乐集》论此甚详,已引录于前」,这个地方就不再多说了。

「又《四帖疏》更有别义」,《四帖疏》,《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善导大师作的,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他的说法跟古来别的祖师讲法不一样。善导大师,古人有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换句话说,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他说,「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这就是讲十八愿最后两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就说这两句,「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这个话说得好!因为罪孽里头最严重的就是五逆跟毁谤正法,最重的,如来希望一切众生不要造这种重罪,是这个意思。方便止言不得往生,说这两种人不得往生,也不是真不摄受,阿弥陀佛还是会摄受,会接引他往生。「若造」,真的造了五逆十恶、毁谤正法,真造了,下头括号,教给你「经忏悔」,真正认错、真正忏悔,「发愿」求生净土,「持佛名号,还摄得生」,他还是会往生。这个讲得太好了!阿弥陀佛真慈悲,造作这样极重的罪业,只要他肯认错,只要他肯回头,忏悔、回头,再不做这个恶事,佛还是接引他。

这两种注解,《观经义疏》跟《观经四帖疏》,讲的虽然不一样,可是并不相违背。为什么?嘉祥师说的,这个造罪的人,谤法阐提,他不能生信心,所以他不能往生。善导师的意思是,「虽是谤法五逆,倘于临终,闻法能信,忏悔回心,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佛垂大慈,亦可摄彼往生极乐」。这就是阐提也能成佛。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释迦牟尼佛常说的,没有说阐提除外,没有这个说法,阐提也有佛性。造作五逆十恶、毁谤佛法的人,他还是有佛性,只是一时迷惑、一时糊涂他造这么重的罪业。这个罪业决定是无间地狱的罪业,他有没有救?有救,遇到净宗才有救,遇不到净宗没救。

八万四千法门救不了他,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必须要消业障、要断烦恼,你才能渐渐向上提升。所以他做不到,阐提根性人做不到。在临终一念忏悔,那就是觉悟,那就是回头。他要不肯忏悔,他就不能回头,果报肯定在无间地狱。无间地狱干什么?无间地狱是消他业障的。业障消除之后,他就离开地狱,这个时间非常长。实际上无间地狱的时劫之长短也不是决定的,你在无间地狱受苦、受难、受罪,什么时候一旦忏悔的心生出来了,我认错,他就离开、就出来了。你不肯认错,你永远不会出来,认错就出来了。所以忏悔,罪业就消掉了,善导大师的话说得不错。「故临终若生正信,即非阐提」,一个人真正承认自己的罪过,回头就是善人。极恶的人一回头、一忏悔,那个人就是善人,为什么?后不再造,他就不是恶人。所以佛慈悲,会接引他往生。

下面这念老的话,「但阐提之人,临终生信,实为难中之难」。几个造作罪业的人,临命终时后悔?太少了,不是没有,有,很少。死了以后再后悔那来不及了,死了以后到鬼道去了,到地狱道去了。特别是地狱道众生,无间地狱,这里一断气,那个地方就是地狱,地狱相现前。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立刻回头,《往生传》上有一个人,张善和。这个人是屠户,杀牛为业,一生不知道杀了多少牛。临命终时他看到满屋都是牛头人来向他索命,大叫救命。缘殊胜,就有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里头人喊救命,这个出家人就进去了,问怎么事情?他就讲到处都是牛头人来讨命。这个出家人立刻就晓得,点了一把香,拿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在这时候也是至心现前,地狱相现前了,大声念阿弥陀佛,念了几声,他说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他往生了。《往生传》上有他,这是临终看到地狱相现前。你看,哪有那么巧,就碰到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能明了、能通达,马上就帮助他。点一把香,放到他手上,念,大声赶快念阿弥陀佛。几声佛号一念,他就说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迎接他。这瞬间之事,从地狱的门口回头,往生净土。

「如《观经》云,临终十念得生者,已是万万中之一」,太难太难了!万万是一亿,亿分之一。「若如《四帖疏》所谓谤法五逆,临终能至心信乐念佛往生者,当为亿亿中之一也」。善导大师《四帖疏》里面告诉我们的是理,从理上讲没有问题,从事上讲有问题,太难了。理是没有问题,你得回头!堕到地狱再回头,迟了一步。看你造的是什么业,如果是杀人、害人,人家要问你要命。你杀人杀得太多,大家不原谅你,部分人原谅你,另外一部分人不原谅你,你怎么办?认错也没用处,你有那些冤业牵累你,佛救不了你。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非常清楚、非常明了。

我们看末后一段,「又《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这个往生意是真信、真愿。真信真愿,在这个时候,这也是临终的时候,求往生,跟佛也有感应,佛也会来迎接你。「如来慈德,微妙难思」,这个如来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微妙难思,不可思议。「是故《安乐集》云:当知如来有胜方便」,叫殊胜的方便,叫特别的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往生」,这就是摄护信心。真有信心,真有诚意,还要加上个真放得下。由此可知,经不能不读,读了还没有用,一定要能解才管用。读经的人很多,经什么意思不懂,所以他得不到利益。读得再多,背得滚瓜烂熟,意思不懂,只可以说跟净宗法门结了个缘,阿赖耶识里头有这个种子。如果读经有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教人家一起读经就好了,为什么要讲经?

清凉大师判《华严》,四分,信、解、行、证。这个四分总括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例外,净宗也不例外。首先你要有信心,有信心之后,你要求解,不解不行。经里面讲的理论搞清楚了,它有理论、有方法、有境界。理论方面,头一个要知道佛是根据什么说的。根据他自己想象说的靠不住,想象是虚妄的,不切实际。所以,佛讲小乘经根据三法印说的,佛说大乘经根据实相说的,实相,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今天所说的科学跟哲学,我们要用现在的话说,一切大乘经是究竟圆满的科学、哲学,根据这个说的,这大家能相信。小乘经讲得浅,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这是教小乘的,大乘不如是。

《安乐集》后面这两句话,以专意念佛因缘,能够专意,专意就是一向专念,这里头包括信愿,没有真信、没有真愿就不会有专念。就是说你有信,然后就解,真正解透了,他就变成行为,决定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待人接物,那就是菩萨行。所以信解行,后面是证,没有通过行,不能证果,净土法门也不例外。净土讲信、愿、行,信愿里头有解,没有解,信愿怎么生?凭什么生起信愿?一定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相信它,我不怀疑它。能行,从行当中证实,净宗的证就是往生。必须把阿弥陀佛教导我们,在经典上所看到的修行的理论跟方法,我们统统用上了,活学活用。

在现在这个社会,这社会很复杂,我们要求的要简单、要容易,而且我们修行功夫能得力。所以《观经》上给我们一个最高指导原则,净业三福。这是修行的基础,无论修哪个法门,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决定落空,这个基础不能疏忽。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有没有做到?这是做人的根本。这条怎么样?做不到!现在在这个社会几个人做到?那我们念佛求往生就成问题了。所以,每个念佛求往生的人都要认真忏悔。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所以我们的信根不纯,虽然是信,不纯,我们的愿不切,念一辈子佛最后不能往生,不是万修万人去。一万个人念佛,真正往生的一、二个而已。李老师说三、五个,那是六十年前的事情。今天这个世界,我们客观来观察,真的能够往生的,一万个人只有一、二个了,非常难得。

末后,「并赞云」,这《安乐集》里头的,「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这一念往生,「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这个满大千世界火是地狱,地狱相现前,「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这首偈子的大意,有一个人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听了欢喜、赞叹、仰慕,心归依,不是形式,形式上没用。心里头真的想着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做榜样,以阿弥陀佛做老师,真想见阿弥陀佛,真想往生净土。下至一念,这讲最下的,临命终时一念,他就往生了,得大利是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则为具足功德宝,到极乐世界事事如意,心想事成,这叫具足功德宝。他说假设大千世界火,这是假设的,就是这样的困难,亦应直过闻佛名,你也应该不害怕、不畏惧,一定要通过,不畏艰难,我要闻佛名。这个佛名包括着经论,净土三经一论,祖师大德加上两种,现在是五经一论。这个里面把阿弥陀佛的名号,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说得非常清楚明了。你读了之后自然能生起向往之心,所以对这个法门你决定不会退转。因为这个缘故,我们至心稽首顶礼阿弥陀佛,至心稽首顶礼这部大经。

下面,「往生正因」。这个两品,全经里面专讲求往生的方法。前面是三辈往生,「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到极乐世界的地位,「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对于往生的因,怎么个修行法,说得不多。「故于本品增广之」,这篇是补充,二十五补充二十四,「名为往生正因」。「此两品互作经纬,彼此涵摄」,这个两品实际上是一样,一品经。「盖前品三辈往生者之所行,亦皆是往生正因。本品中所示之正因,其果亦即是前品之三辈」。这是讲修因,前面三辈往生是从果上讲的。佛说法常常是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后头,你容易觉悟,看到这么好的果报,它怎么个修法,你就会注意修因。

我们接着看下去,「又本品所示诸因,多契于《观经》之净业。《观经》云:生彼国者,当修三福」,这是最根本的,修净土千万不要疏忽。三福是净宗修行的基础,今天我们讲扎根的教育。所以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孝亲、尊师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今天社会动乱,原因在哪里?就是这两句没有了。不但没有看到人做,连讲的人都没有,所以今天社会动乱的根源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人道,这是人道的根,根没有了,人不像人。《左传》上有句话说,「人弃常则妖兴」。弃是什么?放弃了,不要了。常是什么?五常。五常五个字,是中国人做人的基础、根本,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义是什么?义是讲理。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今天的人不但不知道爱人,他不爱自己,人不知道自爱,当然不知道爱人,所以仁没有了,义也没有了。他不知道什么叫人情事理,他不懂得,没人教过他,所以不义。不义就是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如理、不如法,也不通人情,想法、做法都错了。无智,没有理智。无礼,对人没有礼貌,都没有学过。无信,没有信用,都是欺骗别人。这五样东西没有了,社会就乱了,这个社会上妖魔鬼怪统统兴旺起来。所以人弃常则妖兴。

中国千万年来立国的根本就是五伦、五常,五伦是讲关系,现在关系乱了,没人讲了。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长幼的关系、君臣的关系、朋友的关系,现在关系乱了,全没有了。现在关系是什么?利害,于我有利的,朋友;于我有害的,敌人。这个社会还会有安定和平吗?这句话我听得很多,甚至于国家领导人,我们见面的时候都问我。这些人都是好人,对社会安全、人民福祉关心,他才会问这个话,漠不关心的人他不会问,提不出这个问题来。

我们修净土,我是在一九八四年跟黄念祖老居士互相通了信息。好像也就是在一九八四年底,我第一次回国,到北京去探访他。他非常客气,我到北京住在旅馆,他到旅馆里面来看我,我们一见如故。他告诉我,夏莲老当年在世,提出净宗学会这个名称,但是在国内并没有成立,只是有这个想法,劝我在海外将净宗学会成立起来。实际上,这是个名称,实质就是莲社,古时候叫莲社。现在把莲社换个名词,叫净宗学会,我也很赞成。叫净宗学会,大家好懂,叫莲社,没有人知道,莲社是什么,没有人理解,净宗学会比较容易理解,我接受了。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的,现在这个会还在。第二个会,美国净宗学会,在圣荷西成立的,在加州。第三个净宗学会是洛杉矶的净宗学会,这都还在。我在美国住的那几年,美国跟加拿大好像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

净宗学会所修的,净土五经一论。行门我订了五个科目,简单,大家好学。第一个科目就是净业三福,就这三条,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敬,第三个科目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这五科。人人都能够认真的落实这五科,你是净业学人,你才是净宗弟子,你决定得生净土。当时印海法师,他现在还在,跟我同年,住在洛杉矶,看到我们这个五科他非常欢喜。他说这五科真的简单又容易记,太复杂了不行,记不住不行,一定要能记住。每天用这五科来做反省,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违背?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真修,这叫净业。我们学教,教没有行,这个教就落空了,能知不能行。行怎么个行法?这五个科目就是行门。这五本书,《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再附带加上一个《往生论》,五经一论。论,天亲菩萨造的,就是天亲菩萨修行的心得报告。这是个修净土成就者,他提出他修学的经验提供给我们做参考,真正增长我们的信心。可是具体落实,这五科,这五科是行,非常重要。

三福里头第一条,包括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我们不做到,那就把经典当作一种知识来看,真实利益得不到。今天人都不讲求了,孝道没有了、师道没有了。他没有了,我有,我要真干。为什么?我要求生净土,我不能不干。我不干,往生净土就没有保障;我真干,这就是往生净土的保障。你看看,第一条世间善人,佛经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标准就是这四句。这四句真正做到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经典上这个句子我们自己有分在里头。如果这四句没有做到,善男子善女人不包括我们。这世间善法。

第二条小乘善,你看「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是佛教的小学,学佛要从这里学起。第一条不是的,第一条是人道,你必须是个好人、是个善人,你才有资格、有条件接受佛陀的教诲,佛陀的教诲是把你提升了。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有没有受持三皈的人?也许有,我没见过。大家不都受了三皈了吗?受三皈是假的,形式,没有做到。为什么?皈依佛,觉而不迷,你现在还是迷而不觉,所以你的皈依是形式,没有实质。皈依法是正而不邪,我们现在还是邪而不正。邪是什么?思想、言行。皈依僧是净而不染,我们现在还是染污,清净心现不出来。所以,佛法僧代表的是觉、正、净,这三个字我们都没有,我们的皈依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挂名的,名字三皈。具足众戒,我们今天连《弟子规》都做不到,别说戒律了。古人为什么他都能做到?古人从小就教,父母就教,长大老师教,把人都教好了,都懂得。不但懂得,他真干,他把他学的全都用上,学以致用。我们今天学了,学了没用,依旧是迷惑颠倒,依旧是毛病习气很重,并没有真正改善。不犯威仪也没做到,威仪是什么?规矩,现在没有规矩了。这小乘。没有第一条,第二条就做不到;没有第二条,第三条就做不到。

第三条是大乘,可是说是大乘的根本戒。你看「发菩提心」,要求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菩提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我们今天用真诚心待人,别人用假心对待我,我不是上当了、不是吃亏了吗?怕上当、怕吃亏,把真心丢掉,全用妄心,妄心跟佛法是相违背的,是不相应的。学佛学了多少年依旧没用处,这是什么?没有用真心。「深信因果」,对因果我们是什么态度?半信半疑,好像相信又不相信。「读诵大乘」,虽然读诵,不懂。那「劝进行者」也谈不上了,劝进行者必须自己做个榜样、做个模范,别人看到了生欢喜心、生恭敬心,好向你学习。现在这一点很难,太难了,你就做个好样子,人家把你看成异类,顶多赞叹你几句话,绝对不跟你学。为什么?跟你学要吃亏,这怎么可以?所以他不相信了。这个社会乱了,灾难来了,从净业三福我们就能把灾难的根源看出来,为什么会有灾难、为什么社会动乱,全看出来了。

净业三福是学佛的基础,也是学佛的终极目标,从这里出发,最后还回归到三福,福慧圆满。成佛叫二足尊,二就是智慧、福德,足就是圆满,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这人成佛了。你看这三种福,从这开始到最后回归,这个三福你全得到了。净业三福第一条你完全得到是天人,比人的道德水平高,人间中品十善,天人上品十善,天人慈悲喜舍,不仅仅是不杀,慈悲喜舍。第二条小乘,是从初学至于阿罗汉。大乘初发心的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所以往生正因,先把这个三条摆在此地,没有这个三条,正因就没有了,正因是从这三条里头生的,这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学习。父母有养育之恩,虽然现在人不讲了,我们学佛的人懂得,要尽孝道。孝道从哪里做起?从自爱做起。父母最关心的,我们身体,我们自己要不自爱,父母担心。思想纯正,父母放心,思想偏邪,父母也担心。孝的范围太广、太深了,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八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圆满经籍在吐蕃时期的翻译[栏目:索南才让·许得存教授文集]
 祈寿法会开示摘录[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准提法入门[栏目:清净法师]
 74.力量用在何处[栏目:星云法语·圆满人生]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三[栏目:净界法师]
 禅观[栏目:其它善知识]
 密宗法义精要 七、皈依上师三宝 4、归依之后应依止上师修学[栏目:密宗法义精要]
 17 债半钱喻[栏目:百喻经译]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八)纵使千百劫 所造业不亡[栏目:圣者言教]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二[栏目:妙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