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细致辨析了知、觉受与证悟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77

细致辨析了知、觉受与证悟

有些人请我印证他的见解是否是开悟的见解?他的空性见解是否圆满?我想虽然我也不懂空性,但若你真想辩证一下自己的见解,也不是没有办法的,比如你可以问一下你房间的墙壁。如果你的空性见解是真理的话,那么你穿过一堵墙是决定没问题的,但若要是头上撞一个包的话,那我建议你还是要仔细去辨析一下了知、觉受和证悟这三种境界。因为我们绝不能把了知当作觉受,当证悟,这永远是不合理的。

就如同我们知道渴的时候喝水可以解渴,但是仅仅知道这点就能解渴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便你已经在理论上知道水可以解渴,而实际当中不去喝水的的话,你是永远无法解渴的。所谓了知境界也同样一个道理,虽然知道一切法的本性为空性,但在没有实证空性之前,这两者之间的距离还非常遥远,所以这就叫了知阶段。

如何理解觉受阶段呢?就如同当今有很多修学禅定的弟子说自己好像对禅修已经有一些经验了,但这种所谓的经验还是有生灭性的,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有了。

这样的状态就如同在渴的时候,已经知道水可以解渴,也知道一定要喝,并且实际当中也已经尝了一滴水,但此时虽然已经尝到了水的味道,可是真的已经解渴了吗?当然没有。但是这种状态比之前的了知已经更深一层,因为已经知道了水的味道,也体会到了水的稍许功能,但是由于喝得太少的缘故,所以还是解不了渴,这种状态就叫做觉受。

因此当我们进入实修以后,对禅修有了一些比了知更深刻一些的实修道验,这就叫觉受。但是这种觉受并不可靠,若要是不继续禅修串习,非常容易退失。

那么当我们喝饱水以后,渴就已经消尽了,此时就是证悟之状态了。因此虽然从了知直到后面的证悟,都是在讲解喝水,也就是说从知道喝水可以解渴,直到后面喝水,并且喝完水后不再口渴,一直都在讲解水的解渴功能,但是实际当中的感觉受用完全不同。

所谓了知只是知道水可以解渴,但是渴仍旧存在;而觉受是喝了一滴水,虽然比前面的感觉更深一层,但是渴还存在;最后面完全喝饱水以后,渴已经不存在了,这三个状态就是了知、觉受和证悟之区别。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要铭记这三者之间的区别。

若不懂得这三者的区别,有些人就会认为自己对一件事情完全已经认识,乃至已经自认为觉悟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就叫做开悟。可是开悟并不是这么安立的,因为仅仅知道的见解还是了知阶段。

就如同我们说文字禅和理论禅一般,虽然文字上已经有所了知,但是并不能因此就称之为开悟,因为了知文字的当下并不能消尽一切烦恼。如同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传讲般的:“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圣果。”也就是说,了知这些文字固然有功德,但这种了知的当下烦恼还不能消尽,成办解脱的这个功德还不具有,因此他并不是真正的证悟。所以对于了知、觉受与证悟的辨析,我们要去细致思维为妙。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习禅定不应忽视行持善法
下一篇:不要把修法当功课
 理解窍诀之法后还要精进修行
 为什么说不能轻视因果
 应真实理解密宗之殊胜
 应忆念无常而精进修法
 布施时应避免的过患
 现世生活很快乐为什么还要希求解脱
 传承法脉
 得到传承的标准是什么?
 修行佛法不应忘舍慈悲之心
 依佛法正念对治贪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二六)[栏目:杂阿含经]
 纪念倓虚法师,想到佛教未来(侯坤宏)[栏目:倓虚法师纪念文集]
 净空法师对四十三位天主教修女讲演[栏目:净空法师]
 方便对机契应众生[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浅谈持戒的意义(德戒)[栏目:戒律学研究]
 中观论颂讲记 正释 观颠倒品 第二十三[栏目: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三、即身成佛(3)[栏目:盛噶仁波切自传]
 维摩诘经 菩萨行品第十一[栏目:白话佛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般若智慧[栏目:大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