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上师瑜珈 四
 
{返回 究给崔钦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2

上师瑜珈:持守见地教法中有言,白天要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上,夜晚则在心中。白天观想上师坐在顶上莲座中,夜晚入睡时则可观想上师融入自己,以光体安住在心间,这是入睡前的一种修持方法,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心间然后入睡。

透过这样的禅修,可以得到加持,而且在观修「持守见地」时也容易更上层楼。藉由传承的加持,你自然会被引导迈向「持守见地」的康庄大道。

重点就是将上师融入于心,然后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真正融合,时时安住于上师所传示的心性所在。日以继夜,每一次上师溶入己心,我们就安住其中并且体悟其空性。

在这样的加持之下,我们就能体验到空性。我们必须让自己持续体验透过上师的加持而产生的空性觉受。在体认空性的某个时刻,清净明光、自性本觉必然生起,关键在于我们必须适时体悟。只要你能尽力修持,就能净化许多罪业与障碍,更能因此而得到许多的加持。这个重点就是,心愈能安住于空性,则愈能有效地领受上师的加持。藉由领受的加持,我们集聚福德资粮,藉由安住于空性,我们集聚智慧资粮。

修持上师瑜珈,我们观想上师现于面前,上师是观想的对象,以自己传法上师的形象象征上师,然而,胜义上师则是指人人自身的本觉智慧,或本觉俱生智。上师瑜珈:体悟心性一般的情况下,不必很直接地谈到见地,因此许多的法本及教诲通常也只给予间接的解说。当一位上师为一大群弟子灌顶时,通常他针对四灌顶的见地观修只会给予一般性而且简略的解说。然而,因为这些教法是针对亲近的弟子,所以我要做更深入的解说,使大家得到更大的利益。如果上师特别慈悲,对于亲近的弟子,尤其是对领受教法深具信心者,是可以清楚解说、倾囊相授的。

如果上师清晰地解说教法,弟子是有可能对自己的心性获得实际的体验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则吾人对空性的修持就会像虚空般的一片空白,什么觉受也没有。本觉俱生智真正的意涵无法用知识来领悟。我们必须要透过领受上师的加持和口传,并且一定要实修,才能体悟心性。虽然学术论著对心性概念的理解是有帮助的,然而心性的本质根本超乎世间的语言文字。心性只能靠各人经由实修,各自体悟。由言铨进而实修,透过实修逐渐对心性的见地获致实际的体验。

这些教法隶属于实修传承,也就是亲身体悟的传承。事实必须如此,因为真正的心性不受任何言语造作及抽象知识概念束缚。也就是说,只能在毫无妄念的境界中体悟。

觉性只能透过上师的教导并依照口诀传授之修持而体会,如果修持得好,就会得到加持。透过加持和上师对心性的口传教授,弟子方能体悟觉性,也才能安住于见地。不同的上师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传示心性,或用眼神,或用手势,有些上师可能会巧用吓人的如雷贯耳声响来传示心性。一旦毫无妄念的状态生起,上师便会指导弟子安住其中。

对那些能安住妄念不起的弟子,上师会给予觉性的传授。上师会告诉我们,心性虽空,自性本觉却一向存在空性的体悟中。正如我们一开始能体悟到空性,同理我们的本觉在空性中也能自我体认。

第四灌顶,空性的意涵很难用文字解释、或举例来说明,因为它实在非常深妙。

不过,基于需要,通常还是须用象征性的方式介绍心性。各种教法中曾经使用许多例子,不过都仅是针对须要被体认的要点遥遥指引而已。例如,教法中说,觉性如金刚杵或金刚钻,其利可断万物。觉性可断妄念,正如今刚钻可切割任何物体,却不为他物所断。同样的,觉性无可断裂,无可摧毁,也不被妄念所动。

另有一个例子:空性觉知被说成如同虚空的中间。亦即,空性觉知虽然虚空如空间,却不是一片空白,不是没有觉知的虚空。觉性其实具有明晰的特质,亦即它在空性之中具有知觉,而不像物质世界的空间那样无知无识。我们说觉性如处虚空之中,是因为根本无法指出它的位置,当你想要确立觉性的所在,它就消失不见。因此,空性觉知也被说成像是空中回音。然而,虽然无法指出它的所在,吾人却有方法体认出它的存在。当这种体认透过修持逐渐坚固,觉知就会越来越宽广开扩,如虚空般。用虚空做比喻是传示法性─或万象的本质─的最好的方式。我特别喜欢用萨迦班智达的一句简单开示来直指心性: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间,

清净明光不断持续展现。

当上一个念头已经过去,而下一个念头尚未生起,此时便有一个空隙,一个无念的状态。不过,虽然是无念,它却并不是一种完全空洞、无知的状态。事实上有一个能知的面相能体悟一切,这个意念上能知的特性通常仅是剎那的意识,也就是说它在瞬间不停地改变,然而,当我们体悟到这特性,事实上它就是不断持续展现的明光。

一旦被觉察到,明光就会很快地消逝无踪,虽然它一直恒常存在。当我们一旦离开无念的状态而再次升起妄想时,明光就不见了。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思维萨迦班智达那句开示的意义。我们必须回到念灭与念起之间,体悟心识的空性。必须进入无念的状态,对于空性没有丝毫的贪求或执着。

在无念状态中,维持能知而不执着的状态,这就是须要证悟的津要。我们应时时维持这样的体悟,不让任何念头分心。一旦我们被念头扰乱时,要立刻想起萨迦班智达那句开示的意义。不论任何思绪或感觉升起,都须再度往内观心,并体悟空性在体悟中妄念自然消逝。

这就是持续禅修的要诀。这就是学习去体悟并且开始禅修「持守见地」的方法。这就是萨迦传承修持见地的要旨,也是大圆满和大手印的要旨。

观修「持守见地」需要某种特殊的精进。刚开始时,体悟空性无法持续很久,因为我们很容易分心而陷入二元论思惟。如果没有觉察这一点,将无法回到见地。因此,我们必须在专注中精进,不这样特别的精进则无法维持见地。

专注结合「专」与「注」,「专」意即记住你的心性,也就是空性。除了记得体悟空性,我们心中明晰之特质持续起作用,清清楚楚觉知周遭及内心发生的事。由于明晰特质的作用,「注」会注意周遭发生的事,因此会觉察我们何时分了心,或者妄念纷飞。一旦觉察迷失「专」的本性,「专」会再一次带我们回到心性。

能够了解专注的意义对「持守见地」是必要的,也是精进持守明空不二心性见地的要诀。

回到念起念灭间的空隙,去领悟吾人心识的空性本质,这就牵涉到「定」的修持。

另一方面,为了要证悟清净明光,体验到那种无念、空性之中无所不知、却又无所执的境界,则势须勤修「慧」。

人们喜欢吃甘露丸接受加持。甘露丸很重要,但也只是外在的加持药丸,可以帮助人们圆满积聚福德,而真正的加持是个人自己的本觉智慧。要圆满积聚智慧,我们须要去体悟觉性。

修持上师瑜珈,必须观想上师与我们的心合一。直到我们的心完全与上师的心合一,上师与我们的觉性无二无别。

当上师与我们的觉性合于一味,这就是所谓的胜义的上师瑜珈。自然安住于上师与自性无二无别的状态,就像水与湿气会一直在一起,无法分开;同样地,我们安住在与上师的心无二无别的状态中。

上师瑜珈:四灌顶

当弟子们更加努力修持上师相应法时,便会从上师处依序领受到四灌顶。透过加持与实修,你自己便会体验到宝瓶灌顶的一些智能,即「显空的智能」;或者开始体认秘密灌顶的智慧,即「明空的智慧」;同样地,你会体认智慧灌顶的智慧,即「乐空的智慧」;最后,你会了解名词灌顶的意涵,就是「本觉空性的智慧」。

这么一来,你的信心与热诚会大幅增长。有一说是在灌顶时你便能体验四灌顶的意义;而修持与每一个灌顶相关的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就能了解每个灌顶的意义,并生起相关的智慧。另一说是,透过修持上师瑜珈,你便能体认四灌顶的意义。

如果有人能圆满接受灌顶的加持,在宝瓶灌顶时就能体认显空不二,若能领悟这样的体认,就是显空不二慧。

领受秘密灌顶加持,可体认明空不二,若能自观内心、领悟这样的体认,就是明空不二慧。

领受智慧灌顶加持,可体认乐空不二,若能领悟这体认的本质,这样的领悟就是乐空不二慧。

最后,名词灌顶的加持给予我们觉空不二的体认。当自观本心、领悟觉空不二的体认,就是觉空不二慧。

第四灌顶是透过语词传递,因此称为名词灌顶。在传授第四灌顶时,涉及许多语词的解说,例如,上师会告知,我们自己就是本身究竟自性的父亲或母亲。一但我们自己觉察到它的存在,即等于我们把它生了出来。一旦能够寻获此一天赋,且领悟觉空,我们将会对上师生起无上的虔敬心,因为上师解答了我们的疑惑。究竟而言,疑惑并非我们凭借知识能解决的。我们唯有透过自身的修行及上师的加持才能体悟自性。

上师会说我们的本觉智慧如同金刚钻。金刚钻可以切割万物而不为它物所损,同样地,我们的思惟或情绪不会伤害到本觉自性,但是一旦我们证悟了本觉自性,它就有能力斩断一切妄念、情绪、以及一切干扰我们心识的疑惑及痛苦。

上师灌顶时开示心性的话语或许很简短,却在我们的心里种下了悟正见的种子。根据灌顶的经验,上师准许我们领受口传教授,以体悟心性及安住正见。在金刚瑜珈母的传承,这些口传教授涵盖于直指法性的教法中,可以用于生起及圆满次第的禅定修持。

如果我们领受这些教法,铭记于心且获得若干觉受,我们将油然对上师生起热诚真心的虔敬及感恩。

四灌顶所显示的四种智能层次,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加微妙也更加深奥,因为四灌顶的每一个灌顶的经验,会唤起空性中更微妙的明觉层次。为了精确地体验这些明觉层次,我们一定要心无妄念。事实上,所有生起及圆满次第的禅修经验都需奠基于心无妄念的状态。

宝瓶灌顶净化我们的身体,也净化我们的心识的某一层面─即透过感官来觉知一切外在相貌的心识层面。首先,明觉最粗糙的层次以外相来显现,因此,宝瓶灌顶的体验被称之为显空不二。这个了解外相的心识也就被称为第六识,亦即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识」。但是当它在妄念不生的状态被认证出来时,就成为显空的智慧。

更微细的空性显现为我们的内在心识。历经秘密灌顶,我们在空性中生起内在的明觉,这样的体悟即称为明空不二。这个心识称为第七识或烦恼识(末那识),牵涉到自我思维。也就是在微细的意识流中,一切总是归回自我概念。当它在无妄念状态被辨识时,这个明觉即称为明空的智慧。

然而,更微细的是,我们的明觉在空性中以大乐的经验展现,大乐境界中没有痛苦存在。密续中,称之为不变的大乐,因为是智慧,不受制于能所二元心念的起伏。

这也就是第三灌顶─智慧灌顶─的意涵,也就是乐空不二的体悟。此一微妙大乐来自藏识(阿赖耶识)的粗分,也就是第八识。它的特性即是能所二元的思维。在无妄念中被证得时,此一明觉的显相即被称为乐空的智慧。

最后,最微细的明觉就是觉性的本身。

当这个最微细的明觉在空性中生起时,也就是被视为藏识的细分的显现。

此一藏识的细分就是空性,在空性中我们的习性会存留变成潜伏的印象。开悟时,就是我们基本的佛性。也就是说,这个最微细的明觉被称之为真如,或是自觉俱生智。

这就是第四灌顶的智慧,觉空的智慧。

因此,透过灌顶,三种微细意识─心意识、烦恼识、以及藏识都一一剥除,而令赤裸裸的真如显现。历经一个个灌顶,无明的障蔽一一去除。这种过程有时被称为「破茧而出」,也就是把清净明光从二元思维的桎梏窠臼中解脱出来。

同样地,宝瓶灌顶的加持去除我们业报无明的障蔽;秘密灌顶去除烦恼障;智慧灌顶去除所知障;而名词灌顶去除串习障。障碍去除,随即各种智慧一一显现,安住其中直至赤裸明觉、真如法身现出,也就是第四灌顶的智慧。净化无明与证悟智慧就是灌顶的目的。

修持上师瑜珈时,我们也同时领受四灌顶,或一个接一个地,或简化些,经由上师的融入同时领受四个灌顶,与上师的心合一。

我们经由修持上师相应法,一再重复这个步骤、经验,这样我们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智能,学习如何体悟它并且安住于这种领悟中。当我们提及累积福德与智慧二资粮时,这种修持就是累积智慧资粮的意涵。以上对于四灌顶的解说是根据实修教法的金刚瑜珈母传承而开示的见地。而在道果的教法中,宝瓶灌顶的见地也称为轮涅不二。你如是禅修则如是证果,这就是轮涅不二的见地,也就是宝瓶灌顶的见地。

秘密灌顶的智慧在道果的教法中也称为三根本自性,就是三个层次的微妙,即「微妙」、「极微妙」、「极极微妙」,也就是显的自性、空的自性、及显空不二。只有第三种显空不二被视为圆满的见地。

道果教法中,智慧灌顶获得的见地通常称为大空乐智,第二灌顶─或称为秘密灌顶─获得的见地窄而有限,这是相较于第三灌

顶的宽广无限,因此,第三灌顶被称为大空乐智。

第四灌顶所获的见地,在道果教法中称为觉空不二或觉空的智慧。虽然名称不同,每一个灌顶所获得智慧的自性是同样的。

灌顶时,如果你有信心,你就可以领受到加持并且体悟心性。即使上师只是位凡夫,只要你深具信心,你就会得到诸佛菩萨及传承上师的加持,也能体验心性的本质。

透过加持而体验心性即被称为降临俱生智。我们在修持上师瑜珈时,透过自己的修持来领受灌顶,便能一次又一次持续不断地获得这种体验。

当我们的修持与领受的加持合一,我们自然而然对上师生起崇高的敬意、深切的感恩以及无比的信心。一旦证悟上师揭示的见地,我们才会体验到上师是何等的慈悲,为我们揭开迷惑与妄想的面纱,斩断了我们痛苦的根源。

我非常幸运能获得许多上师传授心性。我从丹巴仁波切、瞻遍宁波、蒋扬钦哲秋吉罗卓、以及其它上师获得这些宝贵教法。每当忆及上师的慈悲,我都会立刻热泪盈眶。

我不能不对他们生起最上的感恩、信心以及虔敬。透过他们的慈悲,我领受了无上教法及最殊胜传承的加持。

一但体悟觉空不二,我们则已看到自己的佛性。我们虽尚未证悟佛性,然而我们却绝对已经发觉到佛性。如果我们信赖上师,而且信赖上师指出的智慧,我们必然会很快地获得信心、证得佛果。我们的见地将开始坚固,内心终能生起证悟。一旦觉性的体悟能持续不坠,并且全然地坚固,你就已经开悟了。


{返回 究给崔钦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上师瑜珈 五
下一篇:上师瑜珈 三
 上师瑜珈 五
 上师瑜珈 四
 上师瑜珈 六
 远离四种执着 一、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远离四种执着 四、执着心生起,则失正见地
 上师瑜珈 二
 上师瑜珈 三
 上师瑜珈 一
 远离四种执着 二、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
 远离四种执着 前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定解宝灯论》讲记(二十三)[栏目: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金刚经》的叙述方式和修行次第及其意义(李海峰)[栏目:金刚经研究·参考文集]
 当今社会,人人都在强调:适者生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现实的追求和自我向上的这个之间取得平衡?[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四十七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清明节之由来[栏目:传喜法师]
 你心里有桥吗?[栏目:菩提树下·马明博居士文选]
 Three Methods for Working with Chaos[栏目:Pema Chodron]
 一七六 一握豌豆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