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金刚心语·趣入佛门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48

【普巴扎西仁波切·金刚心语·趣入佛门

什么叫做佛?实际就是永不变化之快乐。

虽然不共同法非常殊胜,但对于绝大多数弟子的根机而言,选择共同法更为重要。正是由于我们平常缺乏共同法之故,因此在修行的时间和平常追求解脱的信念,乃至调伏自己的内心之上,都没有做到位。这都是由于缺乏共同乃至轻视共同的原因所致。 往昔我们在念诵功课的时候,无论其中的道理是否懂得,只要从头到尾念诵一遍就觉得已经圆满了。其实这样的修法并不够细致。想要在很清明的状态当中理解一切教法,依文明观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在念诵上师相应法仪轨之时,从皈依开始直到吉祥偈,都要做到依文明观,绝不能轻视。

汉传佛教历史悠久,从佛法传入汉地兴盛至今,已经由无数高僧大德把三藏十二部由梵文译为汉文。历代传承祖师也有许多著作流传于世。不仅如此,如今还有很多藏地的高僧大德,把传承清净的藏文版经文如实翻译成汉文,因此各式各样的法本,我们一点也不缺,我们所缺乏的就是实修。

现前人人都会说要依教奉行。那么什么是“教”?所谓的“教”就是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所传讲的一切教言。因此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要时时反观自己,我等所行持的一切教法,是否与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契合?

如今很多信众说自己所修的是密法,是大圆满直断和顿超。但当你的修法不具备四精要法的时候,你所修学的法已经不具备无上窍诀大圆满之见解了。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此在调伏自己内心之时,无论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无论是宁玛派、格鲁派、噶举派还是萨迦派,无论净土宗、禅宗、天台宗还是唯识宗,一切教法都已在其中圆满。

我们依止导师的目的不是为了凑个热闹,也不是希求新鲜感,而是为了听闻教言,认识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理趣。因此,在选择导师之时,应观察导师是否能为我们的解脱之旅领航。

积累资粮不仅可以依靠五加行之修法供曼扎,也可以在诸佛菩萨面前供一些水果,乃至一朵花、一滴水,如是行持都能积累资粮。不仅如此,若能在一日三餐前做一下饮食简供,积累资粮之力量也非常强大。

业力是否沉重不在于外在形象之上。虽然我们并不排斥不如法的形象是有罪业的,但是业力是否沉重,主要还是观待自心是否与正法相违。当内心和行为与正法相违之时,即是业力沉重之表现。

为什么说修行需要借助上师之教言?因为真正具德上师对整个修法过程都非常有经验。就如同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能非常轻松细致地告诫我们,看似说法相同的见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何处?虽然说法一致,但对于不同根机者需做不同的传授,这样的辨别仅凭借凡夫之智慧是无法解释的。

我们往昔讲解《显密差异》时说过,从总的角度而言,密宗具有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和根机为上等四个特点,从支分角度则从十五个方面讲解密宗之殊胜。如果我们在听完这些理趣以后便将其搁置一旁,我们的修法又如何体现出密宗的特点呢?因此只有将所学之理论运用到修行之中,方能体现出密宗修行之特色。

很多人都说自己有信心,但我们所谓的信心可能还是一种偏袒之信心。例如对自己所依止的导师有信心,对其他导师则不具信心。真正的信心应是一种普遍之信心,即无论是否为自己所依止的导师,在祈祷之上和净观当中应平等对待,这才是应具的普遍之信心。

佛法可分为了义与不了义之见解。虽然共同前行从法本身的立场之中而言,称之为前行,应属不了义之见解,但就大多数人根机而言,前行就是最了义之见解,因为没有他就无法成办更深的见解。因此在修学过程中,我们应把共同前行当作最了义最实相之见解来树立,而绝不能轻视。

我们能否像历代高僧大德一般自在喜悦地离开这个世界,完全取决于我们生前所修学的法。因此无论你在高原还是在汉地,行持善法之时都要多观想一下无常。若不能提起无常之念,即便你对佛法有多么理解,从小乘十八部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以下的教理精通无碍,对于解脱而言也没有丝毫之利益。

虽然我们在修行之中偶尔会有一些感觉,但感觉并不代表证悟,因为真正的证悟不是单调性的,而是综合性的。例如要观待禅定达到了何种境界?具有怎样的有相功德?出定时的境界以及梦境中呈现的功德等等。若只具备其中的一点,那只能称其为一种觉受而非证悟。

初次进入佛门者在阅读佛教经典时,对其中的诸多专用名词感到艰涩难懂,便觉得佛法远离生活而高不可攀,并由此心生畏惧,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更加幸福,这不正是我们平常面对生活而从事一切事业的目的吗?因此佛法并未远离我们的生活。

每当早上起床修法的时候,首先要反观自己的内心,看修法意乐是否具备出离心。若不具出离心,那么所从事的一切善法无论是上师瑜伽导修、成熟口诀法还是五加行等等,都已变成追求世间福报,非成为解脱之因。

即便是一个乐觉受,只要对它产生执著,他就叫做魔障,形成堕入欲界之因。若对觉受不执著,而时时依靠不同的殊胜方便而做修行,他就叫做悉地。这种悉地会令自己的见解迅速达到圆满。

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已经得到殊胜的教法,以后就应该精勤修学。但我们毕竟还是凡夫,宿世的恶业习气沉重,当因缘和合之时,生活事业的种种显现仍旧会束缚自己的身心,导致懈怠、拖延。因此想要修行更加精进,共同外前行绝不能轻视!

当我们初次开始进入密宗修学之时,更应该细致一些。不要仅仅依靠自己在亲近导师期间听到的理论去掩盖自己的实修。即便你用很美妙的词句来描述心的本性是无实有的,是空性、幻化、便智双运、本来清净等等,只要你的内心还是与庸俗同道,你仍旧只是一个凡夫。

无论我们打坐还是听法,只要一进入修行地处,就应该止语。平常我们有很多说话的时间,也说了很多于世间没有意义、于出世间没有利益的话,但说了这么多话,对解脱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因此与自己修行无利的一切事情都应该断绝。

如今我们不能成办解脱的最大障碍就是时时执著一切外境,执著自己的想法。当我们知道执著的过失之后,在以后的修行中,功德与过失就以执著来衡量。当对一个显现产生执著的时候,它已变成魔障;而对显现不去执著的时候,它就叫做悉地。魔障与悉地只有一线之隔,就在于是否执著。

当外界没有令自己产生烦恼之缘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已经没有烦恼了。但是当外在起现烦恼的对境时,我们的烦恼恐怕一点都不会少。所以在修行中我们要更加细致地观待内心,避免因暂时的贤觉受而产生傲慢心,懈怠修法,因为待烦恼起现时才想到修法,可能已经不是最佳时机了。所以现在就要提防这些。

什么是吉祥呢?以种种方便成办永恒不变之快乐,就称之为吉祥。就如同我们带上苹果去走亲访友,恭祝平安,难道拿到苹果之时就会平安了吗?不,我们只是依靠这个缘起来令我们得到平安。在修行中,我们通过观想无常来成办解脱之缘起,所以无常就是最吉祥的词语。

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当中曰:“语言随顺于亲友,衣饰随顺于当地。”因此若我们的衣着服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或者念诵心咒佛号也不分场合,就很容易令自他产生众多烦恼。所以我们的行为应该得有智慧,这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见解更加增上的一种殊胜方便。

历代高僧大德曾经说过,对因果应该生起无伪之正信。因为若对因果之法生起坚定之信念,千劫当中不会堕入三恶趣,所以信任因果的功德不可思议。

当我们聚集一起听法之时,尽量不要接听电话。可能你有很多忙不完的事情,但还是应该尊重讲法的导师以及其他道友。大家听闻佛法并不是闲来无事,而是为了成办自他解脱的大事业。当别人没有这种行为的时候,应该反观自己对法的信心有多大?是否多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

我们的修行若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通过修行自己烦恼减少、信心和慈悲心逐渐增上,即为正直。若要是没有起到这种作用,一切言行都称之为邪行。

信心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如今我们闻思一切教法就是为了通达教理,增上信心。但闻思得到的见解是漂泊性的,所以还需要在实修中实践这样的见地。若能如是行持,相信我们就会在不久的将来成办解脱。

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证得佛果,因此在依止导师之时,首先要得到导师的圆满摄受,为你传讲如何修学才能成办佛果等一系列理趣。若没有得到这些圆满教授,即便我们的智慧可能比别人稍微高一层,但是仅仅凭借自己的智慧想去理解甚深教义是不可得的,因为佛法的究竟见解超越一切思维言喻。因此解脱必须得到导师的教授。

所谓的修行并非在生活之外再安立一个修行之法,而是通过修行认识生活的本性。正是由于时时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因此在面对生活之时,不会被生活所束缚,与外界相处会越来越和谐,内心的烦恼也会越来越少。这就是修行增长之标志。

有弟子问,如果修法间断了,是否有过失?我想若要是你真能认识到间断修行会有过失,那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因此即便平时的工作有多么繁忙,但是对于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而言,一天一座还是尽量不要间断。

如今我们已经获得暇满人身,具足修行顺缘,此时应该多修一些法。无论在高原还是在汉地,精进修法时时不能忘失。虽然我们平常不得不从事生活和事业,但是即便如此,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绝不能轻视。

作为在家居士,很多信众平时都能早起修法,但现前无论是周末还是假日,我们都不应该改变这种良好的习惯。往昔我们早上六点起床非常轻松,但是现前如果不睡到八九点钟,就觉得一天都没有精神,那么这就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

祝福的方式多种多样,祝福的言辞千千万万,若能以广大意乐菩提心而摄持,那么这份祝福就是世间最美最真诚的心声。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仿佛也在呼唤沉沦的我们早日于痴梦中醒来,精勤修法,直趋菩提。在这普天同庆,万家团圆的日子,愿祝福的心声给众生带来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如今我们见解不能增上的最大过失来源于两点,第一、将修法仅仅视作一门功课来完成;第二、虽然遵照念诵仪轨等方便而作行持,但是在调顺烦恼的方便之上并没有依教奉行,而是自创一套。如是修学,纵然修行多年,恐怕见解也很难有所增上。

虽然条件允许者在家中摆设佛堂作为禅修之辅助非常好,但最重要的坛城并非外在之佛堂,而是内心之清净。内心之坛城不占空间,亦不会令不具缘的众生产生烦恼。当我们去世以后,外在的坛城只能留于世间而内心之坛城却可以时时相伴左右。因此真正的坛城不在于外相之上而在于内心之中,调伏自己的内心乃一切诸佛菩萨之坛城。

培养信心的方便之一就是要多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和教言。因为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所传讲的一切教法都是无欺的真实语。因此时时坚信历代传承祖师的一句一词并且铭记心中,你的信心就会日日增上。

我们每天都应该反观自己的内心,从早上睁眼直到入睡之前,一天当中所从事的行为,与正法相契合的有多少,与正法相违的又有多少。内心若无法提起正念,即便我们身处幽静山林,或者在圣地闻思修学,内心仍旧会与正法相违。为了避免此等过失,时时观修前行、护持正念非常重要。

由于宿世的因缘,作为在家居士需要肩负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这也是我们的责任。但在担负这些责任的同时,精进修法绝不能轻视。

无论是常年居于高原还是在汉地生活的密宗弟子,在精进修行赤裸禅定见解的同时,还要护持自己的誓言,清净守护戒律。

在修行当中以文字和理论去自我创造一种修行方式,见解是很难增长的。

只有把共同外前行的所有教义都纳入自己的心相续之中,才算圆满了前行的见解。我们平常之所以懈怠的时间远远大于精进的时间,就是由于共同外前行见解不够圆满的缘故。因此共同前行非常重要,绝不能轻视。

如果在高原,即便你是一位身着汉装的居士,只要手中戴着念珠并且也在念诵计数的话,很多人都会敬佩你,认为你很精进,而且很有智慧。但是如果在汉地,你也拿着一串念珠一边走一边念诵,路人可能就会对你投以另一种眼光。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之下运用不同的方便,这一点必须要细致一点。

真正能通达和实证究竟见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导师已经把这些道理一一传授予你,但若仅仅停顿在理解之上而不进入实修的话,见解是永久不会进展的。正如密勒日巴所说,一个饥饿的人仅仅听到食物是不够的,知道食物可以饱肚子也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将平常所听闻的各种教法纳入实修当中。

我们在描述各种见解之时,虽然文字相同,但是其中的操作以及运用方法则有天壤之别。因此我们在理解的过程中要铭记一点,不要把基用在行道之上,也不能把行道的见解用在果位上,或者把果位和基位完全混淆到一起。这样一来,你永远在混乱迷惑之中。

如果在修行之上,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话,我想传承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贤劫千佛以及历代高僧大德,都不是按照自己创造的方式去修行而成办解脱的。因此,我们的修行必须要依教奉行,绝不能自搞一套。

我们为什么把禅定分为清净之禅定和伺察意之见两种呢?因为禅定和等持是修出来的,而不是意识造作出来的,用文字和理论去创造一个禅定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心是一切法之根源,不管是善还是恶,是痛苦还是快乐,是轮回还是涅槃,都在自心当中圆满。所以内心当中能圆满一切法,而不是仅仅依靠口里念诵和身做礼拜等一切外在行为来圆满。因此,若要是能调伏自心,已含摄一切,他就是佛教,就叫涅槃。

我们平常在听法结束念诵回向仪轨和发愿文期间,不要那么急躁。仪轨的时间并不长,几分钟里我们也办不了什么事情,但此期间若能认真做回向,功德更大。因为发心是为了让自己善根广大,正行是为了不消尽自己的善根,回向则是为了更加增上自己的善根。因此回向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要认真回向才是。

我们平常在座下之时,要积极从事一切善法,即便是供养一朵花也绝不能轻视。同样,即便恶业非常微小,也要尽力去断绝。在取舍因果之上一定要细致一些。

我们平时学习佛法,不仅要听闻,还要多阅读、多思考,尤其导师所传讲的原文,最好能背诵下来。这样一来,平常在实修时,就可以把这些教言归纳到自己的实修当中,并且时时做一些思考:法是这样讲解的,与自己的修法是怎样的关系,从理论上面应该如何去理解等等。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由于无始以来业力沉重之故,在面对各种对境之时,难免会产生这个好,那个不好的分别。往昔由于不具佛法背景的缘故,会随着这样的分别而漂泊,如今我们已经具备了智慧,当生起这种烦恼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要把心收回来而反观自己的过失。正是由于我自己过失沉重的缘故,才会见到谁都不清净。

有些初入佛门的信众们认为,加行只是前面的一个过程而已,能否成办解脱完全在于后期正行当中。我想这些都是一种错谬之理解,我们是从加行开始入手,一切行持都是为了成办解脱。

妄念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完全取决于你如何运用。若要是运用得好,那么妄念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相反,若运用得不好,就会随着妄念而飘动,成为漂泊轮回之根本。因此解脱与轮回都在你的手中,关键就看你如何去运用妄念。

有些人说,人活在世上,吃饭睡觉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人生一半的时间都会用于睡眠之中,那么怎样才能更善巧地把这个时间也用在修法之上呢?那就要在座上多下一些功夫,功夫纯熟,梦中也能达到自在。若座上没有功夫的话,梦里想要自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能依照导师的教言,每天早上五点非常喜悦地起床并且开始修法,这就说明,前行的力量已经呈现。如果闹钟响了,还总是想能不能再睡五分钟,内心时时被懈怠和放逸束缚,拖延修法,这既是业力沉重的表现,也是共同前行基础不扎实的缘故。

也许你对导师所传讲的法义从文字上有所了解,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似乎仍旧是在讲解他人的功德和佛教本身的理趣,而其中真正的密意并没有完全纳入心相续之中。当自己的内心没有变成这些法义之前,你仍旧是一个凡夫,所言所行也仍旧与凡夫同道,因此为了让自己成办解脱,要将法义纳入自己的心相续之中。

我们不能用理论和文字掩盖自己的实修,而是应该依教奉行,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修行。如是造行对你而言,是永远不会有错谬的,并且还会越来越好。最可怕的就是用理论和文字掩盖自己的实修。

破除我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理解来破除一切我执,另一种是以实修的经验来断除我执的根源。所谓的理解就是依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做观想,从而知道“我”是不存在的。修行则是配合我们平常所讲解的四个要点,长时间如是修学,我执会逐渐断绝,甚至达到根除。

所谓的亲近导师并非仅仅呆在导师身旁,不听闻任何教言,这可不叫亲近导师。而是当一切条件都成熟的前提之下,能够在导师面前听闻众多教言,并且内心的诸多疑问能及时在导师面前予以遣除,这才是亲近导师。

有弟子说,他从今天开始想修法了,应该怎么修?我想还是应该先从调伏自己的内心入手。至于调伏内心之方便,可以按照我们自宗派的方法,先从上师瑜伽导修开始,因为里面所传讲的就是如何调心。

什么才是佛呢?获得断证一切功德即为佛。即已断除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获得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这就是真正的佛。也就是说,真正的佛并不在于表面形象之上,而在于清净心之中。

我们平常都在阅读很多法本,但要记住,书本只是一种文字诠释,阅读之时还需要了解此书是针对何种根机而作传讲。若不了解,上等根机者运用下等之法,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同样,下等根机运用上等之见解,可能无法调顺烦恼,因为法与根机相违。

启开皈依之门需要信心;启开一切教法之门需要依靠信心;能否获得一切善知识的密意也得靠信心;能否在中阴界获得解脱也不能离开信心。因此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我们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之时,要时时观待自己的信心为妙!

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为共同前行,这也是我们在精进修法之路上的精神支柱。若没有这个精神支柱,修行必然是一门苦行。因为我们不能再随顺自己的习气想做就做,而需时时提起正念,将心调整于正法之中。自心究竟是否能与法相应,完全取决于共同外前行,因此共同外前行绝不能轻视。

成办解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想想,我们仅仅为了成办世间的一件事情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何况现前所要圆满的是解脱这个总括性的事业。行道过程中要经历很多苦行是非常正常的。因此我们在以后的修行过程中,应该要多精进一些为妙。

平常我们都说自己有信心。是的,当导师所传讲的一切教言与自己的内心相符的时候,我们的确很容易生起信心;而当导师的显现与自己内心并不一致的时候,所谓的信心也很容易发生改变。因此要时时反观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有信心?

仅仅了知一两种方便,并不能称之为通达。所有一切方便都能圆满具备在一个方便当中,才称之为通达方便。

若没有生起出离心,即便你所修学的法是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甚至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对解脱而言,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利益。

当我们从事善法居多,就能梦见身处美妙的地处,吃穿不愁,而且非常快乐。贪执沉重者,即便醒来也想再次进入同一梦境当中。若有人业力沉重,晚上就会做噩梦,不是被狗咬,就是被追杀,或者生意亏本等。因此,若不精勤修法而希求解脱,我们的未来也会如同梦境一般,完全随着无形业力的左右而不断轮回。

我们信仰佛教是为了成办解脱,而解脱道上必须依赖具德上师的引导。若我们所依止的导师是一位具相上师,那他为我们指引的就是解脱之路;若这位导师并不贤善,而是一位恶知识的话,他为我们所指的恐怕就是恶趣之路。因此我们在选择导师之上必须谨慎,因为他决定了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绝不能轻视。

此生我们已得如此暇满之人身,就要充分运用殊胜的智慧做正确的事,成办解脱,而绝不能把智慧用在毫无意义的争名夺利上。就如同拥有珍宝的富家子弟,若将珍宝藏于地下而自己天天乞讨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暇满人身成办解脱为妙。

我特别想提醒诸位:若真想办道,应养成早起修法的好习惯。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此理不谬。尤其对修行者而言,清晨光阴胜黄金。此时已得休息,消除了昨天的疲劳,身心调适,正堪修法。

修行时若稍有一点感觉就极端地去贪恋,想把他告诉所有的人,当这种贪恋达到极顶的时候,这个人的身心绝对不会健康。

当我们情绪高涨之时,觉得做任何事都得心应手。但是当情绪低落,不好的性格占于修行上风之时,很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妄想。此时我们不能沮丧,而更加应该提起正念,不让自己的思维随之飘动。因为让内心不随着烦恼而行走就叫做调伏。

背舍轮回不是指离开眼前的山河大地。因为贪嗔痴烦恼是轮回之根源,当我们的贪嗔痴烦恼越来越少时,就是在越来越背弃轮回。

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好像觉得孤独,但实际上我们一点都不孤独,因为我们时时有上师的加持,有金刚道友的帮助,有无始以来从事善法而得到的力量,所以我们一点都不孤独。但现前若我们还不能很好地调伏心相续,真是愧对这些殊胜的因缘。

在成办即生解脱的路途之上,我们得到了很多导师、金刚道友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时时观待一下自心,若所行与正法相违之时,真的是愧对上师的教言,愧对上师的密意,也愧对于金刚道友的帮助。

你若能把上师瑜伽导修修得很好的话,成熟口诀法就在你的身旁。在修持成熟口诀法的过程中,导师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因为真正的成熟口诀法不来源于上师的口述,而来源于自己心相续的成熟。

我们平常行持禅定的时候,就在积累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因为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就在积累福德资粮;执受本体就是智慧资粮。当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若能圆满成就,就是二身之境界。

修法若不调伏自己的内心,即便表面从事的一切善法有多么殊胜,所行持的无论是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还是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当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染污的时候,一切法都称之为非法,所以修行者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由于往昔我们不懂什么是空性,什么是无我之道理,因此在初次修法期间突然产生一些惊讶是很正常的。但是若你能依教奉行并且长时间串习,相信你的见解会越来越稳定,不仅逐渐可以破除一切我执,还能为成办更高见解创造更好的条件。

佛陀由于时时观待自己的过失,现已圆满佛果;而凡夫时时观待他人的过失,贪嗔痴烦恼则日渐炽盛。因此如今我们无论是在修行之上还是面对世间之事,都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虽然表面上看来凡事均是己过好像很吃亏,但实际上在阎王爷以及烦恼面前,最终的胜者还是我们自己,所以时时要观待自己的过错。

当我们没有产生烦恼的时候,内心好像非常平静,面对各种对境都心平气和,此时谁不是修行者,谁不是圣人呢?但为什么实际上我们现前还是凡夫呢?因为没有烦恼的时候,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但是一旦烦恼炽盛,却无法提起正念。

想要获得今生快乐、梦中自在、临终更自在、未来更加幸福,必须要断绝我执。要断绝我执则首先要在认识上破除我执,知道我执是不成立的,“我”只是一种假相。

修行者内心还没有圆满成熟之前,必须要按照次第的方式细致取舍因果,绝不能诽谤因果。但是当你的见解真正圆满之时,更不会诽谤因果。因为历代传承祖师在行为上对因果的取舍是非常细致的。所以我们也绝不能因为现前对空性有所了知而诽谤因果。如是对因果不做细致取舍等一切行为都称之为邪见和邪行。

我们对佛法稍有了知或者稍有进步就容易心生傲慢,此时应像历代传承祖师一般,时时都心怀谦卑,将自己置于最低处来修学佛法。

仅仅听导师讲解一遍,就能圆满破除我执是不现实的。要将甚深的道理圆满纳入心相续之中,需要长时间串习。无论是在座上还是在座下,都应如实忆念行持。这样去做的话,相信我执的假相,你就会看得越来越清楚,也会一分一分地破除我执。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未修习自过自调伏而观无边净相,以贪嗔之发心,故不入大乘法门。”就是充分地告诫我们后一代弟子,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之者,时时都应观待自己的内心,观待自己的过失,而不是天天观待他方的过失。

我们平常懈怠、拖延时间的时候太多了。有时仅仅一件小小的事情,我们也可能会为他找个借口。但是这个借口又能骗得了谁呢?除了自己谁也骗不了。所以,有时候自己真是世上最愚痴的人,永远骗不了别人,天天都在骗自己。

很多人问修行佛法是否会走火入魔?若要是依正法而作修行的话,是永远不会走火入魔的。因为正法本来就是遣除魔障之对治力,又怎么会入魔呢?

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就是信心。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代以及历代传承祖师也都是依靠信心而成办解脱的。因此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也应该是为了培养信心、创造信心、圆满信心。

上师把一本书放在你的头上;给你念诵一遍传承;或者赐你一个法名和几颗甘露丸等,这些虽然也是一种加持,但并非圆满之加持。当上师依靠这个缘来调伏我们的心相续,才是圆满之加持。

佛并不在于外相之上,而在内心之中。因此,平常我们所呈现不同的觉受是否为修行的功德,不能仅凭外相,而是需要反观自己的内心。

在修行过程当中,要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要时时忏悔自己的业障。尤其在面对自己的家人和同事之时,即便产生一些烦恼,也应具有宽容之心。因为对一个修行密宗的弟子来说,净观非常重要,一切不如意的显现不是来源于外境,而来自我们烦恼沉重的内心。

我们说过,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某一个地方,而在于清净心之中,现前无法见到是由于贪嗔痴烦恼遮止了自己的内心,因此一切过失都在于自己。所以我们平常要如是去做净观,就能逐渐圆满平等之心。

我们希望世界和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就应该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开始。当我们的内心开始趋向和谐,外在的世界也将越来越和平,我们与大自然的相处也将越来越和谐。

如今我们已经具备珍宝般的人身,若不加以精进修法,就如同一个人在有水喝有干粮吃的条件之下,仍旧渴死或饿死一般,是最愚蠢的行为。

当你现前身处圣地之时,所见所闻都与佛法息息相关,但是一旦回到城市之中,所见所闻就都与贪嗔痴烦恼相关。此时还想如在幽静山林中修行一般,将内心轻松地投入修法之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平时若能常常观想共同前行,相信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还是会提起正念而精进修行的。

如同晚上做梦一般,已经知道梦境皆为虚幻,我们就无需再排斥梦境,还可以继续做梦,因为梦境已不会继续侵犯并且束缚自己的心相续。同样,当我们知道现实生活的本质之后,我们也不需要抛弃生活,可以继续从事各种生活和事业,因为我们的内心也不会再依此缘而产生各种起伏。

我们要时时仔细思维并且反问一下自心:我们今生信仰佛教值不值得?我们今生为什么要信仰佛教?在日常修法时,应深入细致思维抉择这些道理,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反复辨析,直至获得定解。惟有如此,方能遣除理论上的疑惑,增上修法之功德。

我们平常所从事善法的大小,不仅仅在于表面的形象之上,而在于发心之中。若要是具备广大之发心,那么即便是小小的一件善事,也将具有无量之功德。

如今我们已经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但无常随时都会夺走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再不能拖延懈怠,等待着以后再作修行,现前就必须要开始。

对一个修行者而言,修行的好坏不在于平常修的是什么法,而是在烦恼起现的第一时间能否提起正念。

修行者初次修法期间,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我要进入佛门而修行佛法?这样行持会得到什么果位?为什么会这样等等。这样自问的目的就是为了遣除自己一切疑问,来成办更高的信心,获得更高的境界。

如今我们所享用的一切福报都是前世修来的,当然可以享受。但在享受这种快乐的同时,我们还要去创造更好的快乐之因,就是要精进修法。若能如是行持,由于世出世间两方面都具备的缘故,这样的人生是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的。

能对治烦恼之法就叫做正法,不能对治烦恼则称之为非法。因此反观自心是否与正法相融,就看自己烦恼是否越来越少。

当我们的见解逐渐增长的时侯,信心也会相应地随之增上,内心与法也会越来越相融。

禅修时仅仅安住于没有妄念侵犯内心的境界,既不具备小乘见修行果之功德,也不具备大乘见修行果之功德,更不具备共与不共之一切教义。这种单调性的无念状态并不能称之为寂止,而是一种迷惑。若把这种无念当成窍诀的话,我相信即便觉得自己现前修学有多么殊胜,见解也永远不会有所进展。

历代传承祖师在面对临终这一时刻,心中已经没有生死之概念,因为生死已消融于法界了。所以无论生还是死,在他们面前是完全平等的。但现前对我们而言,还无法做到生死平等,总认为生要比死好,这是我们对生和死还没有了悟所致。

我们已经知道修行佛法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所以即便从事自己的事业,也很容易感到满足。因为懂得满足才是真正的福报,真正的财富。若要是内心不懂得满足,时时都具有极端贪执者,即便财富有多么广大,也永远不会有快乐的时候。

虽然我们已经受持了诸多戒律,功德不可思议,但是一旦要是违犯的话,罪过也是非常大的。为了酬补犯戒的过失,应该每天不间断地念诵遍至遍百字明,并且念诵遍金刚萨埵心咒等。这点非常重要,一天都不能间断。

想要让周围人理解佛法,自己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言行举止与往昔相比,完全不同。比如以前行为粗暴,现在却很调柔;以前很不合群,现前与大家相处,越来越和谐;在做人做事等多方面,表现都越来越好。如果能做到这些,相信谁都不会反对你的信仰,可能还会羡慕你这种信仰,因为佛教本身就有这样的功德。

作为佛教徒,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巧一些。比如,先不要急着向家人和朋友宣扬佛教的教理,而是要让他们看到你的言行比以前好很多,由此他们会觉得信仰佛教也是一件好事。

华智仁波切说:“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起现万法的根源就是自己时时刻刻飘动的内心。所以我们何时能调伏自己的内心,何时就能转变乃至调伏轮回。因此,修学佛法应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妄念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区别,完全取决于如何去运用它。若要是内心顺着妄念走,它就是漂泊轮回之根本,这一点都不假。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去调伏它。一旦能将妄念转为道用,它就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

我相信现前很多人都能从某种角度来讲解佛法。但是细致观待,我们很多见解都已经变成一种理论。虽然我们可以用美妙的词句来描述这些道理,但是内心却仍旧与庸俗同道。这就说明我们并没有把佛法传讲的一切教言纳入心相续之中。自心没有变成教法之时,你是你,法是法。

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师曰:“凡夫口诵,圣者心行。”口诵虽然也非常殊胜,但即生想成办解脱,必须依靠心行。口诵是心行之前行,但若仅仅依口诵而不去心行,是很难迅速成办解脱的。

现前很多弟子对佛法的理解越来越深,不会再如往昔一般把佛法的功德树立于相之上。因为仅仅能看得见何种景象,具有何种感觉并不代表佛法,真正的佛法在于内心之中。观待自己内心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增长,才是佛法唯一的功德,以他作为标准,永远不会有错谬的时候。

如今很多人听闻的教言已经不算少了,但是还是说自己不会修法。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两点:第一,导师为你所传讲的教法你并没有铭记心中;第二,即便已经知道了,但是由于高攀的缘故,实际当中无法调顺烦恼。只要你具备这两大过失,相信你的见解很难有所进展。

对于次第根机者而言,当信心还没有很坚定之时,不得不依靠修行来成办见解。因此修行者依见而修还是依修而见,需要根据个人的根机而定,不能以高攀的方式去成办很高的见解。这对我们以后修行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无论是执著好的还是坏的,极端的执著都会造成身心不健康。即便执著不是很极端,没有到达精神无法控制的状态,也一样可能对身心造成一定的障碍。因为执著是起现一切烦恼之根源。

我们平常说对觉受不能太过执著,并不是说连回忆一下都不允许,而是不能对觉受形成极端的贪执。例如今天打坐有一种觉受,因此在第二座时,总想用不同的方式去寻找这种感觉,这就叫极端的耽著。若这种耽著已达到极顶的时候,身心都不会健康。

很多人说人的大半辈子都在睡眠之中,若能把这些时间都用于修学佛法,该多好。但是想改变自己的梦境,仅凭睡觉之前的发愿和修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平常白天的时候,无论座上座下,都要时时护持正知正念。若能如是修持,相信你在梦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境界。

现前我们已经听闻了调伏内心的殊胜教言,所以不能再随着习气飘动。一旦显现与正法相违的思想和言行,就要及时调伏,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修行是一门苦行。但由于我们从见解、修行和行为多方面调伏内心的缘故,相信我们的见解也会越来越增上。

虽然我们的性格随着修法的增上在逐渐改变,但是由于见解还没有达到见量的缘故,当下能完全改变自己是不可能的。所以平常还是会有一些不好的显现,此时我们就要在第一时间用改造意念之正念来护持,断绝这种恶念而趋向于正念,这就叫作调伏、修行。

由于宿世因缘,我们今生能进入佛门,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虽然我们有宿世的善缘,但仍有很多习气和恶因而令今生修法有诸多懈怠和障碍。此时应多观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令自己生起精进修法的力量。

如今我们已具备高尚的智慧和圆满之福报,利用这种福报和智慧可以创造更美好的快乐和幸福。如果不能将这么优越的条件用在正确的对境之上,那就是世上最可笑的行为。因此我们无论身处何地,精进修法是永远不能轻视的。

对初行者而言,不要急着去看一些甚深的教言。因为即便你阅读了这些教言,也只能站在理论的立场上理解一些,无法真实成办这些甚深的见解。因此平时若要是有时间的话,还是多看一些与现前心相续相关的教言,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很多没有听过《上师瑜伽导修》法的弟子,也想按照《上师瑜伽导修》的要求去修行。当你有这样愿望的时候。要记住,只要对上师瑜伽导修生起信心,谁都可以去阅读并且依之修行,不需要得到哪一位导师的开许。

慈祥的母亲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养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令小孩长大成人。而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会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便,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如同我们晚上做梦一般,虽然身体躺在床上,但内心之中完全是另一个境界。这种境界并不自己想有就有,想怎么梦就能梦得见的。他是被一个无形的力量所左右着,让你无梦就无梦,有梦就有梦,这就是飘动的业力。

历代高僧大德告诫我们,在有生之年要精进修法,才能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和未来的幸福。如果临终之时,只能留下悲伤的遗嘱,凄惨地离开这个世界,那么对修行人而言,暇满人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若不具出离心,即便从事诸多善法,也都只是为了今生利益而已,不会形成涅槃解脱之因。因此为了所从事善法均为解脱之因,出离心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刚刚开始进入佛门的弟子觉得,天天观想无常听起来非常凄凉。但随着我们对法的理解不断深入,见解不断增上,你就会逐渐知道,这些都是吉祥之词。

共同外前行理解得如何,就看看自己早上一起床的时候,对正法的兴趣,对修法的兴趣有多大?懈怠和精进,哪一种状态占优?若要是懈怠更占优势的话,说明我们共同前行的基础并不坚固,观修也还没有到量。此时还是好好修前行法比较重要。

我们修行应该与如法道友为伴。若与一个贪嗔痴烦恼极重的人为伴,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也会变成这样的人,内心烦恼沉重,且时时在懈怠之中。因此在修行的路途之上,能够与如理行持正法道友为伴非常重要。

执著是漂泊轮回之根源,无论是好的东西,还是坏的东西,都不用执著。

我们的布施不是高高在上的恩赐,我们舍弃的也不是一点点的钱财。而是对物欲,对自己、乃至对轮回的贪执。所以乞丐是我们修行的对境,应该心怀感恩。

只有知道奶糖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到奶糖的滋味。只有知道暇满难得,才能体会到获得人生的喜悦和珍贵。

我们不光要看到别人修行的成果,还要了解他人背后成功的原因,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短处。

闻思不是为了死读书,而是为了实际行为中的应用。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透,多常常掩盖、忽略问题的存在。

在一个宝瓶之中同饮甘露,在同一位导师前听闻窍诀,这样的金刚道友就是最亲近的道友。若要是彼此之间产生矛盾,乃至互相殴打,都是将来堕入金刚地狱之因。因此虽然凡夫难免产生这样的现象,但是第一时间必须要忏悔,不能让这种罪业过夜。

当下不能呈现清净圆满之功德,是由于本来清净之心被贪嗔痴烦恼所遮止之故。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眼前,现前不能得见清净刹土的原因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心。

当自己功德有稍许增长就开始耽著,那么随之而起现的就叫做魔障而不叫悉地。魔障与悉地只有一线之隔。当功德起现之时,耽著之妄心也随之起现,那就是着魔。若伴随着正知与正念而起现,就是悉地。

仅仅欲求得到解脱果位,而不去行持方便道,就如同农民春天不播种,却又希冀能在秋天获得丰收一般不现实。因此我们现前修法之时应该要踏实一点,依教奉行为妙。

当我们面对令自己心生烦恼的事情时,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而要先反省自己,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无始以来所造罪业的果报,此时更应反躬自省并及时忏悔。

一个修行佛法者,烦恼应该越来越少、性格越来越调柔、内心渐渐充满喜悦、行为也日趋正常,这才是信仰佛教应有的功德。如果你的情绪越来越低落,思想越来越偏激,烦恼也越来越沉重,这可不是修行佛法该有的结果。

作为一个修学佛法者,由于时时观待内心而作调伏,不仅出世间的功德会逐渐增长,从世间的角度而言,原来很粗暴的人,性格也会日渐调柔,与周围的人相处也会越来越和谐。

罪业本身没有功德,但若能认识到罪业并做忏悔的话,罪业也是有功德的。因为你没有罪业就不会做忏悔,所以有时候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待。

往昔我们总是将轮回安立于外在形象之上,认为不停变化、周而复始的现实生活就是轮回。但是现在,我们对轮回的理解应该更加深入,当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具有痛苦、恐惧乃至众多欺骗和无常时,就叫做轮回。

什么是窍诀?万法摄一就称为窍诀。一法可以支分为万法乃至在一法当中可以按自宗的方式树立见修行果,同时又能在当下修行的境界当中圆融一切。

有些修行人觉得通过口耳传承的方式修学太过辛苦,因为需要不断地去闻思修,若要是稍微坐坐就能开悟多方便啊!因此非常期望导师能够赐予心印传承或者表示传承。但是你若不具有上等根机,即便导师给你一千个表示,一千个心印,对你而言也无济于事,你的心还是如往昔一般坚硬。

修行主要靠两方面,一个是精进 ,一个是信心。这两者将决定你后面的见解。

与正法相违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就叫业力。例如在我们听闻无常的时候,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时时欺骗着自己,认为自己不会死,这就是业力沉重的表现。

我们平时都在阅读各式各样的教言,在引用教言作为教证之时,首先必须清楚这些教言所针对的根机。在不确定这些教言所针对的根机之前,我们绝不能把所有的法都混为一谈。就如同想把马的上唇和牛的下唇两者合在一起般,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打坐期间必须要止语。如果一边谈着一些无聊的话一边修行,那这样的修行对解脱起不了丝毫之作用。

从我们进入佛门开始,无论修学的佛法是远道法相乘还是近道金刚乘乃至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当你发心已变成小乘的时候,那么即便见解有多么高,成办佛果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发心非常重要。

作为修行者,尤其是作为一个出家众,从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以及密宗的誓言和行为,都应该谨慎受持为妙。即便是三皈依戒,也要如理造行,绝不能破戒。

时时观想无常的人,在面对临终之时,会带着喜悦之心离开这个世界。而时时逃避无常的人在面对这一时刻时,只能留下凄凉的遗嘱,痛苦地离开这个世界。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生前是否时时观想无常。

无论平时从事多少善法,首先都要观待一下是否具备出离心。当不具备出离心的时候,即便你所从事的善法有多么大,最终得到的果报也只是人天福报,非为解脱之因。因此要让我们平常所从事的一切善法均变成即生成办解脱的资粮,出离心是必不可缺少的。

无论现在我们的地位有多高,声名有多显赫,所处的环境有多优越,到达临终这一时刻,这一切对我们而言都没有丝毫之意义。不要说平时前呼后拥的人无法带走一个,即便自己最执着的身体也无法带走,只有自己孤独面对这个可怕的事实,跟着自己的业力飘向于未来。

所谓上师的圆满摄受,是指上师开许传授从因地直至果位的一切修法乃至一切教理,并且正在传授之中,这就叫做圆满摄受。

若于轮回不起厌离之心,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将染杂世间八法。即便外相上示现修法有多么精进,内心都只为求今生利益而非寻求解脱。

对在家居士而言,虽然彻底放下世间事业而全身心投入修行之中是不现实的,但应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修行生活。例如何时起床,何时开始打坐,何时从事自己的事业等等,都应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因为规律的作息不会打乱生活,也不会给修行造成障碍。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是举家团圆的传统节日中秋,希望大家能提起正念,以三殊胜行持善法的功德利益一切众生!

当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时候,即便表面所从事的一切行为都是善法,也没有什么意义,不能称之为正法。而当内心清净为善的时候,即便所作所为看上去不太如法,实际当中也是善法。因为正法与非法的区别不在于外表之上,而在于内心之中。

现前很多人在行持布施时好像并不真正了解布施的功德和目的在于何处,因为布施时,总有一种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觉。若布施者和所布施的对境之间完全没有一种平等的关系,站在可怜他人而施舍的立场上,这可不叫做布施啊!

对一个修行者而言,共同外前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弟子而言,若不具备共同前行的见解,即便五加行的数量圆满了多少,对正行的文字理解有多么深刻,但是解脱对你而言仍旧还很遥远。

作为一个密宗的弟子,从别解脱戒开始直到密宗的誓言之间,我们已经受过很多戒律。细致观待,我们在无意当中也已经犯了很多次戒,该怎样做才能酬补这些罪过呢?当然要不停地做忏悔,每天不间断念诵遍金刚萨埵心咒和遍百字明绝不可缺少。

如果不具备菩提心,而是仅仅站在一个小乘欲独自获得涅槃的立场之上而修法,即便当时你的见解有多么高深,想要成办究竟圆满的佛果也是不可得的。

我们平常该如何去培养信心呢?一方面应该多阅读听闻一些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和教言。另一方面,临时生不起信心是业力沉重的表现,因此平时多做一些忏悔,多修一点法逐渐消尽自己的烦恼,也是很必要的。如是行持,相信你的信心会日日增上。

在成办解脱的路途之上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信心,因为信心加精进才等于解脱。在缺乏信心的前提之下,即便闻思通达多少理论,念诵过多少遍仪轨和心咒,从事过多少善法,即生成办解脱还是很困难的。

佛陀所传讲的一切教法都很殊胜,但我们现前在修行过程中,若不能精通一切教法之精要而做修行,即便现前能修学多少种法,即生成办解脱恐怕希望也不是很大。一切教法之精要是什么?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信心可分为上品之信心、中品之信心和下品之信心。上品信心者能得到上品之加持,中品者能得到中等之加持,下品者只能得到下品之加持,无有信心者无法获得加持。如此显现并非佛陀加持众生有所偏袒,而是各人将加持纳入心相续之中的信心不同之故。

我们的修学必须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历代传承祖师如何修学,我们也必须如是遵照为妙。若口中打着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旗号,实际当中却自搞一套,对于调伏内心成办解脱没有丝毫之意义。

从世间角度来说,修学佛法是否有功德就观察一下自己的情绪和性格前后是否有改变?原来听到家人一两句不悦耳的话就会心生烦恼,而现前由于时时调伏内心的缘故,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与家人、同事相处会越来越和谐,这就说明功德在逐渐增上。

我们行持所有一切正法就是为了成办解脱,而皈依就是启开一切正法之门。

无上窍诀大圆满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是小乘和大乘教法之果位,而不是在小乘和大乘教法之外单独安立的一个教法。当离开大乘和小乘教法而单独树立密宗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密法也不能称之为果法,因为他并不具备小乘和大乘的一切功德。

如果你看见别人的世间生活非常优裕、非常惬意,内心很容易生起羡慕、贪执的话,就说明你还没有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别解脱戒是佛教的基石,佛法的庄严是否能呈现完全取决于别解脱戒是否得到很好的护持。因此无论是在家众还是出家众,无论受的是居士戒、沙弥戒还是比丘戒、菩萨戒,我们都应该如同护持双目般护持自己的戒律。

虽然我们所修的法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但是对于次第根机者而言,当下还不能证悟甚深圆满的见解,此时细致取舍因果决不可轻视。

当我们从事一切善法之时,内心若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乃至三殊胜来摄持,而只是为了追求今生的福报,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善法都无法形成解脱之因。因此我们平时无论从事什么善法,都必须观待自己的发心。

我们在观待轮回过患之时,首先要认识到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之中,今生就会充满痛苦,面对临终之时只有恐惧,未来迎接自己的不是喜悦而是无尽的痛苦。如是观修,内心会逐渐生起出离轮回并希求解脱之心。

我平常都尽量护持着弟子们的信心,因为大多数人的信心还很薄弱也经不起考验。虽然当自己情绪高涨时,会觉得对上师是非常有信心的,乃至上师示现忿怒相也无法动摇自己的信心。实际当中可不是这么一回事。因此我们还是要实在一些,不要高攀。

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信心。当前我们在行持一切教法的过程当中,功德是依信心而立的。如果你的信心还很薄弱,那么即便其他条件有多么圆满,即生成办解脱恐怕还是有点困难。

我们即便只能修五分钟的法,也应该要以正念来摄持,而不能盲目地去从事。因为非法与正法只有一线之隔。

所谓的三恶趣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充满贪嗔痴烦恼的内心之中。而西方极乐世界的宫殿也不是由哪个工程师设计制造的,它存在于清净心之中。因此解脱与轮回就在于自己的内心,我们要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原因也在于此。

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旁,所以我们现前修法必须时时面对这个客观的现实,修法必须要实在一些。如果仅仅在表面上从事一些善法,而不去调伏自己的内心,那么当我们面对临终这一时刻,想要成办解脱还是有点困难的。

修行的功德应该体现在身口意三门之中,而三门之中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内心。因为不管是身还是语,都是由心在支配。因此修行的功德是否增上就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烦恼是否越来越少,信心和慈悲心是否越来越增上。

很多人一进入佛门之后,就开始做一些装神弄鬼的事情,喜欢追求一些神叨叨的现象。这些并不是佛教徒的行为。因为佛教所讲解的是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信心非常圆满,也非常坚定。但是细致观待,你所谓的信心恐怕只是针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本尊而树立的,这样的信心还是单调性的,并不是普遍性的。这样的信心还是有些不圆满。

虽然现在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增上,但很多人觉得内心的烦恼不但没相应减少,反而日渐炽盛。而对一个佛教徒而言,由于时时调伏内心的缘故,无论是面对家人还是同事都觉得越来越和谐。所以调伏自己的内心就是佛教的宗旨,他会令我们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更加幸福。

佛教最高的境界是究竟圆满的。以生活做比喻,就是当你在面对生活之时,生活中的种种显现都不再束缚你的内心,这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解脱,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所谓闻思并不仅仅是自己阅读一些书籍而已,我们从导师足下所听闻的一切教法都称之为闻思。因为无论是修学前行还是正行,首先都应在一位导师面前得到传承以及引导,知道该如何去修学,然后才能逐步去修学。因此闻思是实修的前行,细致闻思不可缺少。

通过闻思网上下载的《上师瑜伽》能否得到传承不需要问我,问你自己便知,因为你自己的信心就是最大的传承。

佛教的宗旨乃调伏自己的内心,并且依不同的根机而树立不同的方便道。因此站在密宗的立场之中讲解显宗之庄严,站在显宗的立场之中讲解密宗之果位,两者必须时时契合在一起。若达不到这个和谐,我们所修学的法就已成为一种偏袒。

根据自宗的见解,次第根机者欲树立平等之心,需先靠意念改造的方式达到相似的平等心,而后依靠禅定来圆满此境界。

很多人听说密宗不可思议,于是便把显宗搁置一旁而去求学密法。但若不具有显密双运之见解,是无法成办解脱的。密宗虽然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但此时其他法均成为密法之庄严,若将其他法搁置一旁,当然不是解脱。

我们修学佛法,由于时时调伏自己内心的缘故,会让我们的身口意三门越来越调柔。当我们的三门变得越来越不正常的时候,说明我们所修学的已经偏离正法的范畴,成为非法。因此是否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就看看自己的三门是否比正常人还更正常。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走向死亡。今天过去了,意味着我们离死亡又更近一天。当我们到达人生终点的时候,能令我们坦然面对死亡的只有生前所修之法。为了在临终之时不感受巨大痛苦,现在就要抓紧时间精进修法。

平常我们都在说面对各种对境时应该转为道用。但实际当中,当我们情绪高涨时可能还会间断性地提起正念,但大多数时间由于忘失正念的缘故,仍旧与庸俗同道。因此现前我们要时时串习将快乐和痛苦转为道用,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这样一来,你的见解决定会日益增上。

我们在观修之时往往会落入这样的误区:虽然看到他人的痛苦,但总觉得自他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他人的痛苦并不妨害自己享受快乐。如此观想欲生起坚固的出离心,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在观修过程当中,必须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痛苦的情境中去,观想自己就是正是受苦的众生,如此才能真正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

我等现前修学佛法,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修法之中,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但要记住的是,幸福和快乐并不是心里想想就能得到的。想要成办快乐与自在,需要我们将历代传承祖师的一切教言纳入心相续之中而作修行。

如果我们仅凭宿世的因缘步入佛门,却没有精进地闻思修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对佛法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薄,希求解脱之心也会渐渐动摇。因此我们不但要认真闻思教理,同时也要重视前行的观修,如是造行,你对佛法的信心才会长久、稳定并逐渐增上。

要圆满座上之见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依靠座下以及很多方便道作为辅助。因此我们对修行之诸多方便绝不能轻视。

如何才能在修行过程中一直保持希求解脱之心呢?我们需要依靠两种辅助:第一是对法的理解;第二是多观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等前行,知道修法的重要性。

有些人说他平常配合呼吸观想自他交换时,不觉得有困难。但细致观待,你的内心深处是否因为有“我不会遭受痛苦”的心念才不怕?若痛苦真的降临到你身上,你还会这样修自他交换吗?恐怕就不会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我们在四无量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上尚未圆满,还需要长时间观修,绝不能仅仅停顿在文字之上。

现今很多弟子都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但若你修学只是走个过程,念诵一下仪轨的话,虽然我们不排斥没有功德,但想要迅速成办解脱,恐怕仅凭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从地处清净等三清净开始,直到观想、回向发愿,其中包括身的要点,语的要点,意的要点,这一切都称之为方便。这些方便一点都不能轻视。如果只具备其中一些方便而不圆满具足方便的话,成办解脱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观修四无量心和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后修学的过程当中,这些观修不要仅仅走个过程,而要在内心当中圆满生起这样的境界。这是非常重要的。

佛的境界当中是没有痛苦的。即便有痛苦的显现,也均成为本体之庄严,绝没有损失、利益,也就是“不增不减”之义。但是诸佛菩萨在他相续众生面前示现疾病等不同形象,即是为一切众生承受痛苦而显现,也是为后一代弟子示现因果之关系。

等持之见解并不是很容易就能生起来的。当我们站在了知的角度上对等持有所了解,并不代表就已经有了觉受。若不为觉受的话,即便等持之见解有多么殊胜,对你而言,仍旧只是站在文字词句之上,与解脱还有一段距离。

修法千万不能盲目,若仅站在文字禅之上空口言说则无实义。我们平时通过文字学习对空性有所了解,知道心的本性般若波罗蜜是一个空性境界,但这两种空性口中表述虽然一致,实际境界却完全不同。因此,欲达到圆满境界,必须长时间实修。

我们现前值遇了无上窍诀大圆满,也遇到了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这样与佛无二的导师,但有时内心仍旧会懈怠,乃至虚度光阴,此乃无始时来所造的烦恼习气所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以不同的方便调伏内心,励力断除烦恼,如是成办解脱则指日可待。

我们所传授的《上师瑜伽导修》非常重要,虽然他文字稀少,念诵时间也不长,但他不仅仅是一本念诵仪轨,而是讲解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是非常圆满的一部法,千万不可轻视。

有些人从文字角度当中对菩提心有所了解,但在内心之中并未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此时若放下菩提心修法而去追求其他法门,是没有任何实义的。要记住无论任何法门,在内心没有生起殊胜菩提心之时,是永远无法成办解脱的。

我等现前所修学的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因此从法的角度而言,是非常高的法。但是由于我等非上等根机,故不得不依次第方式来成办无上窍诀大圆满之见解。此时调顺烦恼之上善巧方便显得尤为重要。若不懂此理,行者即便能临时压制一些烦恼,但由于没有掌握很多方便道的缘故,依然无法迅速成办解脱。

调伏内心乃佛教之宗旨,不同的法门具有不同的方便,但目的都是为了调心,因此八万四千法门圆融一如方为解脱。单调性的一法并不等于解脱。法一旦偏袒,则信心、见解、修行和行为均会偏袒,此时即便有果位也不是解脱果位。所以现前应根据传承祖师的教言,将所有教法都集中于一法当中而作修学,此方为解脱之道。

贪嗔痴是一切烦恼之根源。若不能断绝贪嗔痴烦恼则无法调顺一切烦恼,也会与我们今生所追求的目标解脱背道而驰。所以修学佛法就是努力调伏内心的三毒烦恼。

妄念是需要断绝的。这一点不管从初次开始修法直至成办究竟果实都是一致的。但是初次开始调顺烦恼的时候,若不以妄念转为道用而成办解脱,则无法证悟心的本性——涅槃之果位。因此初次依靠妄念转为道用而行持善法乃至关重要。

有些人口中天天都说要依教奉行,实际行持当中却完全把祖师教言搁置一旁,盲目自信,自搞一套,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是一意孤行对于成办解脱无有实义。往昔善星比丘对佛教的道理也极为精通,自认为智慧超胜释迦牟尼佛,但最终还是堕入三恶趣之中。因此我们修行还是要谨慎一些为妙。

我们口中都会说生灭是大自然的规律,但由于长时间不观想无常的缘故,内心深处还是会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扪心自问:一天中你有几次能真正在内心深处忆念到无常?很多人不要说一天能生起一次,甚至一个月、一年生起一次无常之念都很难,如此又怎会生起了脱生死的心念?因此观想共同前行不可缺少。

现在很多人刚开始进入一个传承时,首先不是去理解传承教言,而是得到一本书便开始自己修学。虽然表面上是在修法,但由于并不了解传承的修学方式,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是在盲修瞎练。特别是修学密法的弟子,更要通达修学方法等一系列道理。

平常我们行持一切善法乃至调顺烦恼之时,最大的过失就是对于各种方便的运用一点都不灵活。当我们在禅修时,会出现轻重不同的昏沉、掉举,或者两者同时起现,此时就应以自己的见解为基础,运用不同的方便来调伏。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修法是否能呈现解脱之功德完全取决于前行观修得如何。对于四共前行仅仅在口中言说或在思维时走个过场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当在内心深处生起真正的觉受。当你具有这样的定解时,不仅平时会有意地去观想,无意当中也时时能生起无常之正念,这就是一个真正修行者的标志。

无论听闻教法还是行持善法,我们都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平常所行持的法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否契合?若能契合,那么我们当前所行持的一切善法皆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

我们平常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乃至成熟口诀法,行持等持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胜观。但是作为一个初行者,仅仅站在禅定本身的立场之上完全证悟胜观之见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时必须借助上师的窍诀而如实修学,依靠殊胜方便才能圆满获得胜观之见。

现前很多佛弟子都说,从教理的角度当中对菩提心有所了解,但内心深处仍旧无法生起真实圆满的菩提心。这充分说明我们平常对菩提心的理解完全落入文字之上,因此内心会随着文字而飘动。若要让自己真实具有菩提心之功德,把文字传讲的一切道理纳入心相续,实修不可或缺。

根据自宗的修法,修学四无量心时,先从舍无量心修起,是因为内心若不具备舍无量心,对一切众生就没有平等之心,此时即便具备慈悲喜三种心,也无法形成无量之心。

如今我们虽然已经信仰佛法,是一个佛教徒,可我们的见解还远没有和佛法圆融一味,内心依旧在烦恼的范畴之中。此时以自己有漏的见解去评判他人,永远是不清净的。

若对出离心没有一定的认识,只是口头上表示自己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而实际当中对极乐世界并不了解,对轮回还是心生羡慕,那无论你修的是直断还是顿超,一切修法恐怕都已落入追求世间福报了。

我们当前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并且成为救度这些众生的怙主。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要时时都护持正念,不忘失这个愿力。

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首先就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时时观待自己的过错。因为想要改变自己的不足,前提是必须先认清自己不足的地方。如果对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认识,那你永远也无法改变它。

虽然等持之见解临时与下乘派相同,但是由于方便和行为更为殊胜之故,所以密宗不像下乘派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方能成就,而是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超胜并且获得圆满之果位。这就是上下不同之区别。

由于贪嗔痴烦恼习气沉重的原因,凡夫总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别人,觉得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等等,而很少反观自身。为什么你感觉不好就是不好?若要是说有什么不好的话,应该是你最不好。因为好与不好的根源来源于你自己。

当前我们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是为了自他了脱生死。若对了脱生死起不了切实之利益,即便口头上能用多么美妙的词句来描述心的本体,对解脱都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我们当前所行持的一切善法能否转变成无量之功德,完全取决于殊胜菩提心。若不具有菩提心,即便我们所从事的善法有多么高尚,所获得的功德还是极其有限的。欲以有限的功德来断绝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烦恼,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为了迅速消尽烦恼而成办解脱,殊胜菩提心不可缺少。

形成救度一切众生之怙主,令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获得世出世间的快乐是我们的使命,所以当他人具有快乐的时候,我们绝不能心生嫉妒。因为在你具有嫉妒心的时候,就已经远离了自己最初的发心,也违犯了自己的誓言。

当世间人享受世间福报的时候,我们要生起欢喜心;当自己身边的金刚道友在闻思修三种智慧上与日俱增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生起欢喜心,绝不能对金刚道友产生嫉妒心。

观修前行可以先从局部开始观修。比如观修知母念恩时先从生身父母开始观起,思维现在的这位母亲不止一次而是无数次做过自己的母亲,恩德无边无际。并且由此开始逐渐扩展到自己的亲戚朋友乃至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所有众生,最终逐步扩展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如此观修,相信你的慈悲心会越来越真实。

如果我们所拥有的人身可以万古长存,那慢慢修法也可以。可是实际上人身稍纵即逝,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旁,等到临终才想到要好好修法已经悔之晚矣,阎王爷绝不会给我们一点点多余的时间。所以现前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绝不能再随着习气漂泊而肆情放逸,应该要精进修法。

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但是作为凡夫,由于烦恼习气沉重的缘故,内心难免会跟随烦恼而飘动。因此,解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时时护持正念。每当内心趋向烦恼的时候,就要及时铲除为妙。

众生由于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之故,虽然内心想追求快乐,但是行为当中却时时刻刻都在行持不善之法,与解脱背道而驰。正如《入行论》所言:“愚人虽求乐 毁乐如灭仇。”因此我们应该对他们更加生起慈悲心为妙。

当我们自认为禅定很不错的时候,应该反观自己三门有何改变?自己身体所行、口中所言、心中所想与往昔相比如何?若还是与往昔相似,即便你现前行持多么深奥的法,自认为禅定见解有多么高,实际当中还是没有调伏烦恼。因此欲印证禅定见解高低,反观三门即可知晓。

当我们在与自己的同事、家人乃至金刚道友交流时,言语是否调柔?有没有夹杂一些粗鄙甚至刻薄的言语?若具有,那只能说我们平常所谓的慈心尚树立在名言之上,实际当中并不具备真实的慈心,还要在实修上狠下功夫。

一个真正具有慈悲心的人,不会仅仅在内心中发愿、观想菩提心,行为中也会如实行持。若做不到知行合一,行为上仍然与往昔相同,那只能说你仍旧与庸俗同道。只有内心与行为相契合,时时调伏自心,才是真正的慈悲心。

作为大乘行者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我现前所成办的一切善行是否都是为了让一切父母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因为在你离开这种心念的时候,即便所行持的是大圆满等甚深之法,能否形成即生解脱之因还是很困难的。

禅定不是仅仅止息妄念而已,而是在止息妄念的同时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初步修行时,我们依靠意念造作观修三心,最终在禅定中具备三心。此时的禅定就是出世间禅定,称为止中有观、观中有止。

现代人什么都讲究创新,因此对佛教也想创新。但佛法的智慧完全超越思维的范畴,凭凡夫的想象永远也无法企及这种境界。所以要成办解脱需要的不是创新佛教,而是依教奉行,实修实证,这才是最正确的解脱之道。

在我们烦恼没有消尽、功德没有圆满之前,想要消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内心的贪嗔之心,只能依靠虔诚祈祷三宝的加持。因此对上师三宝的祈祷,时时都不能忘失。

《上师瑜伽导修》我已经讲过很多遍,很多人也已经听过很多次。我相信现前如果让某个弟子讲一下,他也会讲得非常好。但是光会说有什么意义呢?解脱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

从世间角度而言,作为佛教徒,由于我们=长时间调伏贪嗔痴烦恼的缘故,福报会逐渐增上。福报增长的同时,从事任何事业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从文字的角度当中了知菩提心是很容易的。但现前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了知,而是希望内心之中能证悟这个见解乃至心相续完全转变成菩提心。这才是我们当前行持善法的目的。

有人问我共同外前行要修到什么时候?我想这就要观察一下你自己平时修法的意乐有多高?修法的精进程度如何?如果你对修法的意乐还不是那么强,乃至也不是很精进甚至还有懈怠的话,我还是建议你应该多修一些共同外前行。

也许你的佛堂富丽堂皇,可是临终之时,你能背着你的佛堂去见阎王爷吗?不可能的!因为外在的佛堂再庄严,它也只是护持你对三宝信心的一种方便。真正的佛堂存在于你的内心之中。无论何时何地,你所修学的解脱之法就是真正的佛堂。

禅宗讲解三种般若的时候,为什么要把文字般若立为第一位呢?因为作为次第根机者在行道过程中,首先要依靠文字来理解般若。但是仅仅停顿在文字上而不做修行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字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境界。

历代高僧大德曰:要成办解脱,首先必须满足传承法脉清净。因此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必须具有清净之传承。从普贤王如来到导师之间,解脱之线未曾间断。若要是中间一旦有过中断,就会失去传承之加持,也会对我们今生成办解脱形成极大之障碍。

上师瑜伽修法是针对初行者而立的一个修学名称,是让初行者修法期间觉得更贴心一点。实际当中,上师瑜伽的见解就是无上窍诀大圆满,就是窍诀法,也叫做成熟口诀法,其外再没有更殊胜的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法了。

在没有得到上师密意、不能境心合一之前,所行持的善法虽然具备功德,但还属于外相修法。所以我们在平常的行住坐卧当中都要观想上师的皈依境,目的就是为了以忆念上师乃至在上师、自心分不开的状态当中来赤裸心的本性,证悟上师的密意。

我们所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凡是具备三宝功德者都是我们所皈依的对境,并没有南传、汉传和藏传之分。如果你的内心对三宝还有分别心,就说明你已经犯了皈依戒。

站在世间的立场上,也许你不需要谁的指导,可以成办自己的企业,组织自己的家庭。但是站在出世间的立场上,由于长时间没有行持善法的缘故,我们对解脱一无所知,因此为了我们在解脱之道上能一直行于无偏正道,依止具德上师、奉行上师教言是不可缺少的。

行持善法并不仅仅是持咒礼拜,也不局限于朝拜神山或谒见善知识。平常在生活当中能做到孝顺父母,恭敬师长,也是在行持善法,也是一种修行。

同样是追求佛果的上士道发心也会有三种不同的心力。若现前行持善法是为了未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士道之下品心力;若为了今生获得佛果而修法,称为中品心力;若发心上座前是凡夫,起座后要成佛,就是上品心力。不同的心力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由于每个人烦恼习气不同而有所区别。

我们应该多抽一些时间去实修,而不是仅仅站在理论之上。现前很多人都在学习不同的理论,阅读众多书籍,对见地也有所了解,但是这些都只能称之为文字理论,与实修的见解完全是两个概念。例如我们平常说空性和般若波罗蜜多之见解,文字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境界之上却完全不同。所以要圆满见解必须长时间修持。

喇嘛仁波切时常告诫我们,佛教完全衰败之时,大乘佛法的文字理论和烧香拜佛的行为可能还存在,但是真正体现佛教兴盛的护持别解脱戒的行为就很稀少了。因此我们能励力行持别解脱戒,就是佛教正法久住之使者。

若要是不具备上士道之善念发心,你行持的善法无论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还是捷径之道光明大圆满,成办的都不是究竟解脱。

即便你今生能通达众多理论,乃至藏传佛教五大门派以及汉传佛教诸宗教义都能了然于胸,但若没有进入实修去调伏自己的内心烦恼,想今生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

修学佛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六年苦行,藏汉历代高僧大德也示现修学之漫长过程,就是告诫后一代弟子,解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历漫长的修行。能让我们在漫长的解脱之路上精进修学佛法,共同前行之基础不可或缺。因此共同前行绝对不能轻视。

我们常常说“着魔”,那魔从哪里来呢?外魔和内魔均起现于密魔,因此魔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你的内心之中。若知道一切执著即为魔的话,那当你不再执著之时就叫作驱魔。

我们平常是需要照顾自己,但是在修法之上就没必要太照顾自己,修行苦一点没有什么过错,尤其在修法之上也不要打什么折。你平常在外面买东西的时候能打折非常好,但是在修法上可不能打折。多多益善!

很多人成家的目的不就是期盼着幸福吗?但是如今由于众生烦恼习气沉重之故,形成家庭之后很多人恐怕就是凑合着过吧。喇嘛仁波切涅槃前告诫我们应该与人和睦相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快乐。所以我们现前就应该从自己小小的家庭开始,尽量做到与家人和谐相处。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才是修行人所为。

有时我们觉得解脱这个名词离我们非常遥远,好像与我们世间没有什么关系。实际当中用我们现前常用的词句来描述解脱的话,解脱就是永恒不变的自在。

喇嘛仁波切的遗教就是要弟子们团结和合,严净持戒。我们要常常反观自己这两点做得如何?现前可能由于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持戒做得并不好,但是从今天开始就应该咬紧牙关,即便遇到天大的事情,也不犯戒。虽然修行人的见解修行很重要,但行为更加重要。

我们时时都在讲解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无常的确很恐惧,但如果你已经具备了对治无常的一切对治力,无常还有什么恐惧呢?因此我们现前要珍惜这么好的条件,精进修法,清净持戒,千万不可懈怠!

即便一天只能放几条鱼,功德也不可思议。想想我们自己要被他人宰割的时候,若是有人把我们救走,内心当中的感恩是无以言表的,因此我也时时都在随喜着弟子们的放生行为。

将安住时间长短作为修行目标的弟子越来越少了,即便是在讲解安住时间长短之时,也多是讲解清净分安住多长时间,而不再强调安住分安住多长时间。这就充分地体现了我们现前修法越来越增上,理解越来越圆满。

我们自认为对导师很有信心,但这样的信心经得起考验吗?薄地凡夫烦恼习气非常沉重,因此因缘和合时内心产生疑问甚至诽谤,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能否在第一时间把心收回来?若内心一直随顺烦恼漂泊,那就说明这样的根机并不高;若能当下知道一切均为自己的过失,这样的信心才是相对稳定的。

佛弟子应该做到恭敬僧人,不要随便讲解出家人的过失。但有时候由于习气烦恼沉重、忘失正念的缘故,我们可能无意中就在讲解这些过失。反思一下:所说的这些除了得到相应的罪过之外,还能得到什么呢?所以要时时护持正念,慎护口业。

在自己没有能力救度他人的前提之下,应尽量隐藏自己修行者的身份。因为过多佛教的言行,可能让不理解的人产生诽谤。这些诽谤不仅可能动摇我们的信心,也使诽谤者造下极重的罪业。因此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境智慧地取舍行为,否则自他都会产生很大的烦恼。

皈依之后,我们就是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怙主,度化一切众生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首先要做到不伤害众生,更不能杀生。因为所有众生无始以来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若为了口腹之欲而残杀父母的生命,是极其可耻的行为。所以从皈依开始,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中绝不能杀生。

欲对佛法生起信心,平常应该多阅读一些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多听闻一些具德导师的开示。久而久之,你就会对修学佛法的重要性形成定解。如此一来,不仅你每天的修行会越来越自觉,还会成为他人的榜样。

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故行持禅定的前提是守持清净戒律。作为密宗弟子,从小乘别解脱戒到大乘菩萨戒的一切学处乃至密宗一切誓言都必须如实行持,谨慎细致,绝不能糊里糊涂地滑过去。

我们常常自诩为大乘佛教徒,为所有如母有情获得究竟解脱而修持一切善法。但有时候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们在面对身边的父母时是否孝顺?若对自己现前父母都不孝顺却还说要让生生世世的父母离苦得乐,那只能说你在口出狂言。作为修行者,必须先从自己身边开始做起,要实实在在一些。

如今我们已经趋入佛门,并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修法之中,这样的人身并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但是无常随时都有可能夺走我们的珍宝人身,因此我们要抓紧时间精进修法。

如果仅仅遵照书本修学,但对很多修行理趣和传承修法却一知半解,那无异于盲修瞎练。作为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必须通达修学这样殊胜的法门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在修的过程中要如何修学等一系列道理,这些非常重要。

皈依聚集一切善法之根源,具有遣除一切魔障之力量,是行持一切戒律之基础。因此想要成办解脱,第一步就要皈依。

有时我们无意当中会产生一些想快点解脱的急躁情绪。但是过于急躁会对身心带来危害。此时应做如下观想:无上窍诀大圆满虽然殊胜,但无始以来至今我等造过的习气和业障异常沉重,所以我现前不能直接按照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见修行果而作修行,只能以次第的方式成办真实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我怎么能急躁呢?

我们依止导师修行不是一瞬间,也不仅仅是一生的事情,而是从今天直至菩提间我们都要依止导师。因为当你成佛以后导师与你融为一体,此时则无需再依止导师,但是在你没有实证这个见解之前,必须要依止导师而作修持。

所有高僧大德示现人间就是为了能以不同的方式传讲不同的教言,令不同根机的弟子都能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这也是所有导师的使命。因此,遵照导师教言如实修学,便是承侍上师事业当中最殊胜的方式。

什么才是善?真正的善应当来自于内心。当我们的内心时时从事着与十善业相关的一切善法都称之为善。反之,仅仅在表面上行持善法而内心并未与之相应的话,并不一定是善。

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具有坚定之信心是很重要的。无论遭遇顺缘还是逆缘,我们的信心都应该经得起考验。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密宗弟子。

初次进入佛门之时,首先应该在一位具德上师面前听闻教言,知道如何行持,并且依教奉行。仅凭自己分别念理解的书面文字而自我揣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本作为诠释,只是提供了我们前行的方向,细节的修学必须依赖导师的教言。

我们此生已经对佛法生起信心,并知道修学佛法的重要性,如此就应该把身心完全投入修法之中。如果每天修法只是走个过程,随便应付了事,则与解脱南辕北辙。因此我们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精进修法为妙。

当你真正理解传承法脉清净之时,信心自然就会增上,因为你知道自己所修之法是清净的,所依止的导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平常很多分别心自然会消尽。这样的清净认识是很重要的,因为他就像一盏明灯,只要有灯光,黑暗就将不复存在。

无论是在听法还是修法的过程中,时时都要铭记发心殊胜、正行无缘和结行回向这三要义。于解脱而言,此三殊胜法多了不需要,但亦缺一不可。故我们平时行持善法之时都应细致观待是否以三殊胜法摄持。

若我们在修行禅定时仅仅依靠压制一切散乱来树立禅定,暂时虽然可能压制了烦恼,但是一座修完,你会觉得身心非常疲惫。如此紧张的状态可不能调伏烦恼。正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说,极端的修法无法成办心的本性。因此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做到自然,要懂得善巧运用。

所谓“正行无所缘”就是从事一切善法期间,以及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尽量做到心不散乱。但是作为凡夫,有一些散乱很正常。此时欲将散乱转变成无散乱就需要依靠善巧运用来成办。

对于传承法脉清净、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这四精要法从文字上也许你已经很熟悉了,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如何呢?若你还是把禅定之见解仅仅安立于妄念多寡之上,那只能说明你对四精要法的理解还只是文字般若。从实修上而言,离真正的修法还差得很远。

有时我们会有这样的疑惑:从初入佛门直至今天,我们所行持的善法一点都不少,但是见解为什么增长得那么慢呢?这时要反问一下自己,在修的过程中,你对所修之法理解多少?是否知道该如何修行?若要是对此并不了解就开始盲目修持,或仅略懂一些,你的见解自然不会增长得很快。

心在散乱乃至被一切恶缘染污时,即便所从事的善法有多么殊胜,但是由于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最终得到的归宿不是解脱而是三恶趣。因此正行无所缘非常重要。

世间人常说冤亲债主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违缘。实际上这是世人将冤亲债主观待成自己的对境所形成的一种观念。从根本上来说,所谓的冤亲债主也是源于自己的内心。当自己的内心得到调伏之时,冤亲债主的“债”也就已经还清了。

作为一名佛教的修持者,应该时时观待自己的发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度化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而非通过外在的行为来度化他们。我们运用外在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很好地调伏自己的内心。因为只有具备了调伏自心的功德,才是真正地自利利他,真正地度化有情众生,在行持佛的事业。

世间万法离不开“因果”,因此当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取舍的时候,就要先想想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否遵循了佛陀所宣说的教法,因为真正因果的道理只有佛才能说得圆满。

我们在听法的过程中,也需要依各人不同的根机而安立相应之法。不能因为听到某位上师针对某人说了一句话,就认为自己也必须这样。如同对牛说:“你头上的角长得不错。”马就觉得:“为什么我的头上没长角?”这样对法的理解就偏颇了。

凡夫由于习气烦恼沉重,怒气冲冲之时不发完内心的“火”,就提不起正念对治自己的嗔心。但要知道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就是要在出现这种恶业的时候,第一时间铲除这个恶业,如此才是一个修行者的行为。事过境迁才想到提起对治力已经迟了。因此当嗔恨心一生起来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要努力对治。

现前汉地的天气渐渐热了,蚊子也随之增多。我们有时候可能觉得蚊子咬人很烦,打死一两只也不算什么,况且我在修大圆满啊!但要记住,“莫以恶小而为之”,再小的恶业也不能轻视,因为打死一只小小的蚊子,很可能成为我们在三恶趣中漂泊之因,因此当努力断恶。

平常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之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发心。若不具备上士道之善念发心,行持的善法能否形成解脱之因很难所言。正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言:“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落三恶趣之因。”

无常会随时降临在你身边。他不会因年龄老少而有所区别,正所谓“孤坟多是少年人”。同样他也不会因为外在条件而厚此薄彼,无论你拥有的财富有多巨大,医疗条件有多先进,面对死亡之时仍然无济于事。所以要时时忆念死亡无常,要面对这个现实而不能再欺骗自己。

我们传承的优点在于达到上乘之见解者不会轻视下乘之法,行持下乘之法者不会诽谤上乘之见解,时时都在和谐的状态之中。这就是我们这个法的殊胜性。作为修学本法的修行者时时都要做到这一点,在行持很高见解的基础之下,绝不能轻视其他修法。

我们平常修法时必须抓住重点而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修学之余,行持诸如放生、念诵、礼拜等各式各样的善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绝不能因为现前修学的法非常深广而轻视其外一切法。

仅仅站在文字角度,能说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词句,对于印证见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印证见解的风格并非如此单调。我们需要站在等持、功德、后得、梦境等多种角度来观待,如此印证的见解才是真实的。

正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言,教言的精华在于直指自己的短处。因此每当我们在听闻教言之时,必须要把自己的短处挖掘出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运用佛法进行对治,如此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对成办解脱会起到切实之作用。

从初次进入佛门开始,我们一直自欺欺人地认为对三宝有信心并且希求此生能够往生西方,但现前由于世间事业繁忙的缘故,还要等自己不那么忙的时候才能修行解脱之法。可是由于我们凡夫烦恼沉重的缘故,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你何时才有时间开始修行佛法呢?

有时由于烦恼习气沉重的缘故,即便听到导师传讲的关于死亡无常的教言,可是内心深处仍然存在一种偏念,认为自己不可能马上死。无始以来漂泊轮回的最大原因,就是被这样的偏念所欺骗,所以现前我们绝不能再顺着这个偏念而漂泊。

我们平时都在说作为后一代弟子应该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而行持。那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是什么?就是依共同前行作为一切修法之基础而行持。因此我们现前多多观想共同前行才可以称为是遵照祖师教言而修学的弟子。

初行者应从有相定开始入手,逐渐成办与自己根机相应之等持,这种次第非常重要。正如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因此,在我们在行持等持的过程中,若不论根机而一味高攀,即便所从事的善法有多么高尚,但于解脱而言也无切实之利益。

传承法脉清净不仅令我们现前所修行的法具有可靠性,同时还能令我们得到历代传承祖师的不曾间断的加持。因此清净的传承是我们迅速成办解脱不可或缺之辅助。

我们都知道信心的重要性,但坚定的信心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当我们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觉得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但是当我们情绪低落之时,曾经以为坚定的信心可能就不在身边了。因此我们要时时观察自己的信心,培养自己的信心,坚定自己的信心。

真正的慈悲心是普遍性的,不仅仅针对一位受苦的众生。反观一下,当我们面对一只小小的昆虫时,内心能否生起同样的悲心?当我们面对损恼自己的众生时,内心生起的是嗔恨心还是慈悲心?我们是否真的具有慈悲心?

临终之时呈现何种境界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前的行持。若我们仍旧如往昔般无法调伏烦恼而随之漂泊,临终之时所面对的就是阎王爷的恐怖形象。因为“阎王爷”乃贪嗔痴烦恼的显现。而当内心烦恼消尽,我们见到的就是阿弥陀佛,普贤王如来、观世音菩萨等寂静乃至慈祥的本尊。

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的信心在退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显现呢?从自身的角度而言,主要是烦恼没有减少。但烦恼减少对于初行者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若从他缘观待,主要是对法的理解不够。若能通达法义,即便你的烦恼没有立即消尽,但信心也不会退转。

我们时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从早上睁开双眼直到现在,行持了哪些善法?在从事这些善法之时,内心是否在调伏之中?若心中被烦恼所缚,或被世间八法染杂,即便我们具有行持善法之形象,但对解脱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时时都应观察自心。

当我们到达临终这一时刻是非常孤独的,它并不像我们现前心里所想般咬咬牙就可以挺过去。那时即便是几秒钟的时间,对你而言也犹如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无量劫那么长。此时,除了生前所修学之善法,谁也无法帮助我们。

如果你已经知道如何修法并能在实际操作中如理造行,只要能确保不会进入偏道,那么无论在藏地还是在汉地,无论是依止在导师身边还是独自修行,对你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平日的禅修不能例行公事般只是走一个过场,这样就太亏了。因为禅修获得的定力和智慧不仅能让我们洒脱淡定地面对今生纷扰的红尘俗事,尤其在临终这一时刻,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令我们坦然无惧,自在解脱。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善护口业,不能制造传播是非,而身心更应远离是非。

信心是不具备智慧的人对有智慧的人的一种敬仰。如果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就说明已经把自己凌驾于导师和道友之上,如此一来,自己所谓的信心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信心。

六度波罗蜜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无论行持任何善法,包括闻法、讲法,乃至供养一朵花、一杯水,甚至放生之时都要观待是否具备六度波罗蜜。若具备,就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若不具备,这种善行可能只是一种形象,得到的是人天福报而非解脱之因。因此行持每一件善法之时都应细致观待。

我们的信心应该是普遍的,但是真正做到平等之信心并不容易。由于凡夫习气的缘故总是会升起种种意想不到的分别念,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要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心收回来。如此信心的种子终将成就解脱之果实。

正行的见解能否在你内心呈现完全取决于共同外前行。但是仅凭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这四句话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内心深处产生深刻的体验。当我们真正具备这样的觉受后,就不仅会有意观修,无意中也能生起这样的心念。这就是一个真正修行者的标志。

尽管有时候座上修得不错,心相续也稍微有所改变,可是如果在座下没有好好护持这样的状态,我们的心相续又会落入以前的积习中。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座上护持正念,座下也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已经修了很久,但好像还没有呈现很多功德,就会产生想要放弃的心念。这些都是修行者应该避免的急躁心态。

虽然我们都知道生灭是大自然的规律,但由于长时间不观想无常的缘故,内心还是感觉离死亡很遥远。扪心自问,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生起无常之念有多少次?不要说一天能生起一次,一个月、一年当中能否生起一次都很难说。如果对无常等前行要义没有真实感受,又怎么会有了脱生死之追求呢?

仁波切是摩尼宝的意思。世间人得到稀有的摩尼宝就能摆脱贫困而变得富有。我们把善知识、上师和很多高僧大德称为仁波切,就是因为他们可以赐予我们正法,让我们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他们就是我们的摩尼宝。

四大不调归根结底是我们内心充斥贪嗔痴烦恼、昏沉掉举严重所致。因此当我们知道调伏烦恼的修学方法并如实造行,身体也会慢慢趋向调和。

我们修学佛法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数量不一定是解脱,质量才是解脱。如果我们一直耽著于自己修行的数量和时间等表面现象,却对调心之质量不予重视,那就说明我们对法的理解太戏论化,太形式化,对佛法真正的精髓并不通达,如此修学见解很难迅速增上。

传承就是能让你在修行路途之上排除障碍,遣除疑问,完全通达所修之法。当你和历代传承祖师的修法没有丝毫区别之时,你就是一个得到圆满传承的修行者。

当我们步入佛门从事善法,在消尽烦恼圆满福报的过程中,不仅世间事业会日臻圆满,今生的幸福不期而至,临终之时亦能自在往生,未来的快乐则更不用所言。这才是我们步入佛门的意义所在。

对于初学者而言,修行需要一点决心和毅力。如果总是找借口放逸懈怠,就会逐渐养成不好的习惯。我们今生能值遇密法,相信前世都是修行者,却由于修行不精进而蹉跎至今仍未解脱。现前我们可不能再懈怠、再给自己找借口了,应该要精进修法为妙。

对于修行者而言,平常在面对一切显现之时,是转为道用还是随顺习气而漂泊,完全取决于正念之上。因此我们要培养好的习惯,当面对种种对境之时,时时要把这些快乐和痛苦转为道用。若能如是造行,你的见解决定会日益增上。

无论何种教派,虽然诞生和弘扬的地处不同,修行的方便道不同,但是在调伏自心而成办解脱的本质之上却没有丝毫差异。因此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必须抓住佛法的要点,而不要在方便道之上做一些无谓的辩论乃至诽谤,这些都是无知的行为。

历代高僧大德在初次依止导师之时即依教奉行,终其一生而精进修法,最终获得解脱自在。如今我们也在依止导师,闻思修行佛法,我们与成就者于外在条件上没有丝毫之差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精进之上。想要和祖师般生死自在,精进修行必不可少!

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边,这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作为在家居士,虽然世间事业不可或缺,但是修行却更为重要。当我们面对临终这一时刻,唯一能拯救我们的唯有自己生前所修的正法!

清明节时汉地有祭奠祖先的习俗。如果我们仅仅遵照传统把饭菜摆在祖先的墓前却不明白先人这样做的目的,就和只知道烧香却不知道学佛的宗旨一样,都只是一种迷信而已。我们祭奠祖先是孝道的一种体现,作为佛弟子,行持的更大的孝道就是发愿令所有祖先和有情都能成就佛果。

何谓运气?运气就是福报。往昔若未种下善因,希望仅凭自己的努力就能得到预期的好结果是不现实的。因此历代高僧大德曰:“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若要追求好的结果,时时都要去努力创造善法和福报。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祈祷必须让上师知道,才会得到加持。但能否得到加持的关键不在于上师是否知道,而在于你是否具有信心。诸佛菩萨的加持无处不在,是超越时空等一切概念的普遍之加持。当你具备信心之时,加持就在你的眼前。

妄语的罪过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应该认真观察自己的心相续而说真实语。如果无意当中打了妄语就要及时忏悔并且发誓从今以后善护口业,绝不再说妄语。

上师为弟子传讲各式各样的修学方便,就是为了弟子能依靠这些方便而成办解脱。故当我们如实行持上师教言而在修学过程中得到一些道验时,就是对上师最好的供养,这就叫做法供养。

作为修行者,我们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与安乐均来源于上师的加持。这份恩德该如何报答呢?唯有遵照上师的教言而依教奉行,才是对上师恩德最大的回报。

真正的慈悲心是普遍性的,不仅仅针对一位受苦的众生。反观一下,当我们面对一只小小的昆虫时,内心能否生起同样的悲心?当我们面对损恼自己的众生时,内心生起的是嗔恨心还是慈悲心?我们是否真的具有慈悲心?

我们作为初行者,如今还没有完全从思维的范畴中超越,所以要让自己身心完全投入修法之中不懈怠,四共同法不可缺少。

我们能不能精进修法,主要取决于四厌离法: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问一下自己,这四厌离法观修得如何?

作为在家居士,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修法之上,以现前的福报和智慧还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能抽出少少的时间做修行,但这个时间可再也不能打折了。如果这样还再打折的话,带着痛苦空手进入未来将是必然的事情,三恶趣可能就是你最终的归宿。

从某种角度而言,修行能否增上取决于自己是否谦虚。作为一个修行者,不管是思想还是行为,只要能做到谦虚,我相信功德就在眼前。若稍微有一点功德的时候,你就产生傲慢心,思想和行为都突然高于一层,那相信功德增上恐怕在你面前很难实现。

平常在做完一件善事之后,应该及时做清净回向。如果没有及时回向,很多恶缘会摧毁自己的善根,使功德消尽。

妄念是漂泊轮回之根本,但若能把妄念转为道用,妄念就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因此,不要把妄念仅仅树立为过失——只要是起心动念,就完全搁置一旁,甚至因为妄念众多而心生烦恼。这些都不是修行者的行为。

我们初次修法期间,要具备三个修学条件:地处清净、身清净和心清净。对于初学者而言,清净的地处会为修行提供一个很好的条件,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信心是不具备智慧的人对有智慧的人的一种敬仰。如果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就说明已经把自己凌驾于导师和道友之上,如此一来,自己所谓的信心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信心。

无论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善法,都要反观自己是否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因为他们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基础。

作为凡夫,并不是口中说一句出离心,就能如实生起出离心的,故此应时时观想轮回过患。观想时不要把教言当作一个故事般看待,而应将痛苦全都纳入到自己身心之中而做观察:如果是我遭受这样的痛苦会怎样?无论是支分观想六道不同之苦还是总括观想轮回过患,只要如是长期观想,就会生起出离心。

作为追求即生解脱的修行者,要时时护持自己所受的戒律,从小乘别解脱戒到大乘学处乃至密宗誓言,都要清净守持。特别是小乘别解脱戒,是佛教是否兴盛的根本,绝不能轻视。

尽管有时候座上修得不错,心相续也稍微有所改变,可是如果在座下没有好好护持这样的状态,我们的心相续又会落入以前的积习中。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座上护持正念,座下也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何谓解脱窍诀法?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到一法之中而如实修学,就叫做窍诀法。我们所传讲的上师瑜伽,以及平常从续部角度当中讲解的各式各样的教言,这些都称之为解脱窍诀法。

虽然我们都知道生灭是大自然的规律,但由于长时间不观想无常的缘故,内心还是感觉离死亡很遥远。扪心自问,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生起无常之念有多少次?不要说一天能生起一次,一个月、一年当中能否生起一次都很难说。如果对无常等前行要义没有真实感受,又怎么会有了脱生死之追求呢?

仁波切是摩尼宝的意思。世间人得到稀有的摩尼宝就能摆脱贫困而变得富有。我们把善知识、上师和很多高僧大德称为仁波切,就是因为他们可以赐予我们正法,让我们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他们就是我们的摩尼宝。

四大不调归根结底是我们内心充斥贪嗔痴烦恼、昏沉掉举严重所致。因此当我们知道调伏烦恼的修学方法并如实造行,身体也会慢慢趋向调和。

闻思是趋向实修的台阶,但不能仅仅停顿在这样的状态中。如同我们不仅要知道水可以解渴、什么水可以解渴,还必须去喝水才能解渴一样,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要合一。

传承就是能让你在修行路途之上排除障碍,遣除疑问,完全通达所修之法。当你和历代传承祖师的修法没有丝毫区别之时,你就是一个得到圆满传承的修行者。

当我们步入佛门从事善法,在消尽烦恼圆满福报的过程中,不仅世间事业会日臻圆满,今生的幸福不期而至,临终之时亦能自在往生,未来的快乐则更不用所言。这才是我们步入佛门的意义所在。

如果心存傲慢,就会永远看不起他人,认为他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对的。每当有这种显现的时候,应该反观自己,其实一切过失都来源于自己。

即便修行的时间只有一秒钟,我们也要把这一秒钟用在正法上,不能让自己的珍宝人身白白浪费,在轮回中越陷越深。

我在喇嘛仁波切面前听闻过各式各样的教言,修学过各种不同的法。那时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能糊涂地度过一生。因为我知道自己可以缺乏一切,但是唯独不能缺乏修法。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时时放低自己而观待他人功德,似乎有点吃亏。但实际上,因你如是修行之故,你的烦恼会逐渐减少;在现实生活中,生活会越来越和谐,福报会越来越增上;面对临终之时,会获得自在;未来之时,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你的归宿。此时,你就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边,这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作为在家居士,虽然世间事业不可或缺,但是修行却更为重要。当我们面对临终这一, 时刻,唯一能拯救我们的唯有自己生前所修的正法!

相信因果的诚挚信心是善趣的因,出离心是解脱的因,菩提心是圆满佛陀之因。所以对追求解脱者而言,善的定义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这三者。成办解脱的条件不在于其他,就在这三法之中。当你离开这三法,不管行持什么样的善法,都不可能成办解脱。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告诫我们,断绝傲慢心是修法之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内心若有傲慢心,则生不起信心。而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若无信心,成办解脱也将无从谈起。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祈祷必须让上师知道,才会得到加持。但能否得到加持的关键不在于上师是否知道,而在于你是否具有信心。诸佛菩萨的加持无处不在,是超越时空等一切概念的普遍之加持。当你具备信心之时,加持就在你的眼前。

我们经常在导师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面前做顶礼。这样顶礼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对治我们的慢心。因此我们在内心中要时时看低自己,时时观待他人的一切功德。这样才是真正的顶礼。

很多修行人觉得,在平常的修法过程当中,贪嗔痴烦恼非常沉重,而且各式各样的违缘很大等等,这些烦恼和违缘的出现都是由于忘失正念的缘故所致。

我们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但永远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佛告诫我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见解达到何处,不需要谁来印证,反观自心即知。因此,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而不是寻找一种感觉。若仅仅为了寻找一种感觉恐怕不需要寻找佛教。我们平常从事世间的事业以及顺着贪嗔痴烦恼行走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同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不代表解脱。

不管修学什么样的法,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于清净心之中。当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时候,当下所呈现的一切之相即为六道轮回的不清净之相。当贪嗔痴烦恼消尽之时,一切显现即为西方极乐世界。

当你已经选择好一位具德上师并将这位导师作为自己一生依止的对境后,就必须依教奉行。导师叫你怎么做,你就必须如实造行。与此同时,还必须要生起坚定之信念:对上师生起真佛之想。

不管修学什么样的方便道,目的只有一个——调伏自己的内心而去创造平等心,圆满平等心。当我们的修行与平等心相悖的时候,就应该反思了。

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就是信心。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时时要反观自己的信心。当自己的信心染污之后,其外的其他一切条件即便有多么成熟,成办解脱已经不现实了。

能和睦相处、真诚平等待人就是真正的修行者。修行并不在于形式之上。形式上不管有多么好,还是一个过程,一个表象。

平常在闻思修期间虽有稍许功德,但若被傲慢心束缚的话,可能我们原来的烦恼还没有消除,又会添加一个新的烦恼,遮止本来面目的污点将更厚更重,如此一来,离成办解脱和西方极乐世界的路途也就更为遥远。

在依止导师之前,应遵循历代传承祖师之教言,首先要谨慎观察导师,绝不能如老狗寻食般,见到一位导师就盲目依止。对于导师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观察:一要观察导师是否具德,二要观察导师与自己是否有缘。

闻思是实修的前行,实修是闻思的实践。文字上理解可以很广大,但在实修过程中应该往回收,在一个词当中圆融一切法。这就是闻思与实修最大的区别。

由于宿世的业力,我们有时候会带着慢心去观待他人。这种慢心令我们在面对导师时,无法发现导师的功德而产生敬信;面对与自己同等之人,则会产生竞争之心,处处想占上风;面对比自己功德小的人,会轻视对方;面对比自己功德大的人,会嫉妒对方。只要内心被慢心所束缚,就已经算不上一个修行者。因此,我们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虔诚的信心来自宿世的善因,但若修行过程中没有一个很好的导师为你做引导,光凭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从某种角度而言还是有些不圆满。因为从古至今,历代传承祖师没有一个不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者。因此成办解脱之上,依止导师是不可缺少的。

当我们享受快乐之时要意念到,这是由于前世的善因而感得的善果,当下应回向给众生,并且三门要继续从事善法以积累更好的福报。在遭受痛苦之时,也要意念此为宿世恶业而感得的苦果,所以此时更不能生起嗔心而责怪他人,当反观自己的内心并及时忏悔为妙。

当我们在听闻一切教法乃至平常三门奉行一切善法之时,绝不能忘失正念。若要是忘失正念,八万四千个魔障乃至我们平常修法的一切违缘,都将时时束缚自己的身心。因此,时时提起正念乃为至要。

古往今来,作为一个真正信仰佛教的弟子,无论是从事多么大的事业,或是细微处的一个礼节,他都会做得非常非常圆满。因为他的智慧乃至所有一切都已经超越凡夫,所以他能做到善巧圆满。

我们讲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的过程当中,时时能调伏自己的内心,并让我们的身口意三门变得越来越正常。如果三门越来越不正常,那这不是正法的功德,而是非法得到的结果。

我等现前所依止乃至修学的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无上窍诀大圆满。从法的角度而言,法是非常高的。但是站在我等根机之上,不得不依靠次第的方式来成办无上窍诀大圆满之见解。这时候在调顺烦恼之上更加要善巧一些。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常常会有错觉:一种善法从文字角度而言感觉能很容易地做到,但是实际行持之上却很难。这是因为文字只是一种概念性的阐述,但是要纳入心相续当中,他就是一种境界。将文字转化成境界,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去修学。

我们现前对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已经有所了解,但有时候由于业力习气沉重的缘故,仍旧觉得这些好像是很遥远的事情般,与自己并没有丝毫关系。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们对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理解还完全停顿于文字般若之上,并未完全将其纳入心相续之中去体会。

当今我们在行持出世间快乐与幸福的过程当中,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所传讲的一切教言都是不可缺少的,时时都要纳入心相续之中。

当我们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乃至成熟口诀法之时,在调顺烦恼之上要善巧灵活一些。如果仅仅依靠一种方法去调顺烦恼,认为“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那么有时候可能很适应,但有时候就会很不适应。

当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而作修行之时,我们绝不能随着自己的习气而飘动。此时对我们而言,修行是一门苦行。虽然如此,但是由于我们时时都在调伏着自己的内心,因此,产生一切痛苦之根源——业及烦恼终将连根断绝,最终我们得到的就是快乐。所以修行人虽然以痛苦开始,但将以快乐结束。

无论世间人还是出世间人,寻求快乐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出世间人认识到不快乐的最大障碍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享受快乐的根本也在于自己的内心,外在显现仅仅是快乐之缘而非根本,因此,出世间人将调伏自己的内心作为快乐之本。

想知道当前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是否已经达到见量,完全可以以梦境作为依据来衡量。当你进入梦境之时,若还是被梦牵着走的话,那就说明,在中阴界当中能获得自在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相反,若要是在梦境中能达到自在的话,那么你在中阴界当中已经自在了。

作为在家居士,当我们面对生活乃至从事一切善业之时,如果具备佛法之见解,这一切都是可靠的;若要是没有佛法之见解,那你的生活和事业决定是一场赌博。

若要对轮回生起真实的厌离心,平时多阅读一些《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前行方面的一些书籍并做细致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人认为一边跟随导师一边观察导师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即便这样的观察需要一段时间,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

修行方便多是显密差异之一。密宗作为大乘教法,他的基础也是菩提心,因此应在具有菩提心的前提之下去行持密宗的一切殊胜方便。若连基础的菩提心都不具足,光知道后面的一些等持也是远远不够的。

和睦相处是三乘佛法的精华,也是世间做人不可或缺的准则,修行人应铭记心中并在行为中如实造行。当你能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言般与周围人和睦相处时,你就是善知识,你就在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度化着他人。

作为修学大圆满无上窍诀法的弟子,不论独居或从众,必须严守戒律、清净誓言,此乃解脱之命根。否则徒有修法之表象,难趣解脱之胜道,甚至可能堕入金刚地狱。

有相定趋向无相定的主要方便道就是自然。当把心所缘在一个境之上能做到越来越自然,见解就会趋向于无相定状态之中。所以“自然”是禅定增上最好的方便道。

平常不管你修什么法,想要知道见解和功德有没有增上,就看自己性格有没有改变,烦恼有没有减少,出离心、信心和菩提心有没有增上?当一切修法与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分割的时候,即便当时状态有多么好,都与解脱无关。

有些弟子们说,平常在打坐的时候感觉身体非常轻松,好像不存在;或者即便感觉有身体,也犹如在天空中漂泊一般。这种轻安的感觉是身体达到不紧不松状态而得到的一种境界,并不能说明你有了很高的见地。

修行者当安定身心,不急不躁,经年累月脚踏实地依教实修,此乃解脱之根本。切忌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刚修行一年半载,觉得自己好像还没有什么道验,甚至以神通作为见解增上的标准。如是日久必退失修法之念,复于懈怠中虚度光阴,此乃未解行道历程之谬。

身远离愦闹,心远离妄念。从大乘角度而言,要远离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态。作为修学等持的弟子,初次修学时需要细致观待自己的意乐。若要是仅仅站在自私自利的立场之上,那没有丝毫之利益,即便能独自获得寂灭之乐也不能成办究竟解脱。

华智仁波切曰:“语言随顺于亲友,自心相应于佛法。”节日期间亲朋相聚,我们的言谈举止应符合礼仪、令人欢喜,但内心应时时提起正念,不随顺妄念漂泊、散乱、放逸。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

当我们把祝福通过各种方式送给身边乃至远方的亲朋好友之时,不要忘记反观一下我们的发心。若能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这份祝福的意义就更广大了。

除夕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传统节日。在这浓浓的亲情中,让我们一起发愿,愿天下所有有情父母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

对初次开始修学禅定的弟子来说,有相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若前面没有很好的有相定之基础,即便行持后面的禅定也只是走个过程而已,见解绝不会增长到很高的地步之中。

当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乃至禅定当中,护持正念是非常重要的。若要是所修学的一切法不树立在正念之上,心将非常容易散乱。

当今我们在不冷不饿的时候应该多修一些法,不要想着趁年轻的时候多从事一些世间事业,等老了以后再修法。你有把握能活到老吗?所以现在正是不早不晚的时候,要多修一些法。

作为一个修学佛法、追求即生解脱的弟子,一天起码要抽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修学,即便遇到天大的事情都必须这样做。

诚如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真正的善发自于内心。而品行贤善不仅意味着世间贤善之品格如孝顺父母、内心调柔、与人和睦,更意味着希求解脱、精进修持正法的意乐。

在你自己不想打坐的时候,你可以一个人到外面去玩耍,但绝不要跑到精进修行禅定的弟子面前去找他陪你闲聊。这样一点都没有意义,反而造了很大很大的罪过。

进入佛门之初,我们强调要寻找幽静地处修行。何谓幽静?就是耳所听闻、目之所及一切皆为佛法,如是外缘会令初行者的内心逐渐远离散乱,趋入正法。所以,对初行者而言,远离世间琐事就叫做进入幽静山林。

时时都处在紧张的状态之中,对于成办等持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要记住的是,若要是这种紧张状态达到极顶,就会变成身心不健康的状态了。所以要放松一些,要自然一些。

在成办认识智慧的过程中,光知道见解是远远不够的。即便你对登地以上的见解从文字的角度当中有多么认识,仍旧只是一种伺察意。欲把前面的禅定转化成真实见解,需要的就是善巧运用。

所谓的窍诀就是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圆满到一个法当中去修学。当前我们所修学的成熟口诀法、上师瑜伽导修都称之为窍诀法,因为这里面已含摄了从因地到果位的所有一切教法。这就称之为窍诀法。

如果你常常调伏自己的内心,以清净心观待一切,你将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你会非常和善地对待自己的家人和道友。即便由于宿世因缘,往昔有一些粗暴的言行,但现前的言行举止也会变得非常调柔。这些都是时时调伏自己内心的功德。

常常观待自心、调伏自心的弟子们,从出世间立场之上而言,你们的贪嗔痴烦恼决定会逐渐减少,信心和慈悲心等功德也会日益增上。

当我们自我感觉有不平等显现之时,应该想到这是由于宿世业力所致。因为实相之中,一切都是那么平等,那么清净。正是由于我们内心的烦恼,才导致了不平等的显现,所以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作为凡夫,我们常常会有高攀的显现,如欲修最高之法、欲今日成佛、明日成佛等等。然若不能针对自己的根机,即便修学最高之法,对你的解脱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当你在从事一件善法的时候,要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做这件善事目的是为了什么?若要是什么目标都没有的话,就好像往天空中没有目标地放箭一般,没有任何意义。

法的功德不可思议,但要是不懂得一系列道理,恐怕成办解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正法与非法只有一线之隔,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三殊胜之上。当具备这三个要点时,你所做的一切行为就叫做正法。

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这三殊胜法,也称为三清净法。不管你以后修学什么法,从事什么善行,三清净法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此无论你所修学的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是在调伏自己的内心,都是在成办心的自性。这一点之上,不同的教派之间没有丝毫之差异。

所谓的调心就是当贪嗔痴烦恼起现的时候,你不随顺他而漂泊,在发现的第一时间把心收回来。这就是调心,就是修行。

值此新年来临之时,希望大家一定要多观修四厌离,多修修法。从总体角度来说,我相信大家平时都在根据个人的条件精进修法。也许一天只修行一两个小时,但是日复一日加在一起,一年下来也有个小时甚至个小时,修行的这个时间可就长了。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中,继续精进修法,早证菩提!

又一个天过去了,若去年直到现在是精进修法的一年,那今天此时必有功德。若是懈怠地过了天,此时可能一无所获。扪心自问,这一年过得怎样?现前又开始进入新的一年,明年的天我们准备怎么度过?是懈怠度日还是精进修法天?我们应该有个计划。

问问自己,作为一个修行者在一天当中,脑海中飘过几次“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样的念头?若一天当中没有飘过几次,那这一天相信大部分时间都在懈怠之中,即便是修行可能也只是走个过程而已。因此要把内心这个意志力提起来,应该靠共同前行来推动。

守持清净戒律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如今即便修学直断与顿超,也应该要相信因果,细致取舍因果为妙,而不是诽谤因果。当你内心产生诽谤因果显现的时候,那就充分地说明了你已经着魔,与佛法越来越相违。如是行持者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时候。

置身现实社会,恪守承诺也是做人起码的准则。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讲法极为守时,即使迟到一两分钟,也必当众忏悔,还要讲解耽搁的原因。我们也应如是随学,信守承诺。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们共同前行的基础仍不扎实,还需深入观修。

观想无常的目的不是为了消极悲观厌世,而是要更加珍惜这个人身,把多余的时间 更多地投入到修法之中去,这才是观想无常的终极目标。

人的生命从出生开始便趋向于死亡。任谁都无法把握何时死亡及死于何处。我们都期盼自己死亡期间应该死在自己的家里,死在自己的床,但是真正会这样吗?谁也不知道。因为无常是很可怕的,它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旁。所以我们应该要时时观想无常。

要观察就观察自己的过失,不要观察自己的功德。因为自观稍许之功德,内心极易生起自大与傲慢。为了避免如是过失,要时刻观想自己之过失,针对过失寻找对治之法,逐步趋入清净之地。

常言道:相由心生。真正的庄严来自于清净之内心,而非华丽之衣饰。小乘戒要求出家人不能追求、穿着华丽的衣服,而在家居士当更重善调自心,既勿以贪执之心追求奢华之衣饰,亦勿衣着过于褴褛,有失佛子之庄严。

凡夫常有傲慢之心,若妄加赞叹,可能反增对方恶业习气,于彼有损,故当谨慎。

具德上师乃修行能否成就之根本。故依止上师前,务必谨慎观察和选择上师。对于陌生导师,在谨慎观察之前,切勿赞叹或诽谤,更勿盲目依止。

生活的本性具备什么呢?具备有快乐、喜悦、平等、自在等多方面的功德。所以我们要记住,生活之外不要去寻找一个佛教,佛教是生活的自性,生活的实相。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在面对生活之时,生活也将不再束缚自己的内心。

修行的过程也是完善人格的过程,如中国近代传承祖师太虚大师曰:“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故做人的同时就是在播下成佛的种子,成办西方极乐世界。

修行与生活原本一如,世间万相显现为方便,佛法摄持内心为智慧。故初行者当以扎实的共同前行为基础,座下初步树立如是便智双运之见,将修行见解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护持每一刹那之心念,至关重要。

虽然我们口中都在说因果是无欺的,但是一旦痛苦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时候,可能就想不到是因果无欺之力了。所以我们应该长时间观想因果等前行为妙。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人首当人品贤善,理事圆融,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以无散正念观照自心,以智慧抉择取舍,如是方为外具德相、内蕴慈悲、见者生信之行者。

我们现前所信仰的佛教就在讲解生活之本质。生活的本性就是佛教。因为生活是一种显现,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到他的实相的缘故,他的显现会带给我们很多烦恼、恐惧乃至不愉快。但若我们能认识到他的实相,生活永远都不会束缚我们的内心,我们也永远都在快乐之中。

很多时候,当我们自己认为对一些法已经理解的时候,我们应该反问自己:你能做到吗?若做不到,那么我们所谓的理解,可能只是从文字表面理解而已,并没有纳入心相续之中。这样的修法永远不会成办解脱,因为解脱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内心。

同样是美女,狗看到就以为是食物,想咬一口;凡夫看到,心生妄想;清净的修行者看到,即为不净之相,故一切乃心之所显。初行者尚未证悟清净平等之见,故应远离容易引生贪嗔之境,而善护正念。

我们把共同前行当作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基础和方便。这个地基若要是不具有的话,即便你在上面建筑多么好的楼房,不要多长的时间它都会垮掉。所以共同外前行非常重要。

当你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或者当你对共同前行理解并不成熟,没有将其纳入心相续之时,针对这样的根机,共同前行就是最殊胜的法,是最清净最了义之见解。为什么?因为是针对你个人的根机树立的。

过多参与朋友私事,尤其是观察朋友的很多事情,可能引起朋友之间的误会,甚至生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但当朋友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己之力,给予援手。

不要把成佛看得太容易,把成佛的时间看得太短暂。虽然我们修持的法是最殊胜的,但由于我们长劫漂泊轮回之故,仍需长时间不间断地修持。若间断修法,对佛法的信心就会渐渐退转;若不间断,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打坐,慢慢就会形成好习惯。尤其是早上和晚上应珍惜。当你真正按此法去修持,就会觉得修法的时间其实太短了。

口中能宣说空性并不代表已现证见解、具备相应的功德。因此在没有证悟到心的本体之前,一切因果之法我们应当要承认,也必须得承认。

在座上修持过程中见解是主要的,但在座下日常生活中信任因果是主要的。

密勒日巴尊者曰:“吾初畏死入深山,数数修习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所以我们现前观想无常的目的,就是要在面对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之时达到自在。

佛法要义乃“自净其意”,面对友、敌,若起现喜、怒,乃自心贪、嗔烦恼之显现,故首当反观自心,当下调伏,以净观五种圆满平等观待每一个人。

由于现前物质条件丰盛的缘故,我相信得到几本书并不困难。但是要记住的是,书永远不需要去成就,需要成就的是你的心。书本上面的教言若没有纳入心相续之中,书就是书,你自己还是你自己。

平常当我们的见解没有圆满达到昼夜一如之前,行为要符合小乘教法,思想时时要符合大乘教法,我们的见解要符合密宗。

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我们若在外相上频繁起现喜怒之色,他人难免随生贪嗔之心。世事无常,恩爱有加的下一个刹那也许就是反目成仇。作为凡夫难以了知眼前显现之因果,故修行者应以欢喜心珍惜短暂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种因缘,不要在朋友面前显示喜怒之情绪变化而致他人徒增烦恼。

无垢光尊者云:“总摄浩瀚诸佛之坛城。”故真正的佛堂存在于内心之中。外在的佛堂摆设得再好,终究还是会毁灭的,只有内心之佛堂永无生灭,是最好的佛堂。

心之本体超越二取分别所生的一切希冀、恐惧,但未证悟前,不能舍弃修行中如法的理想与追求,否则易丧失欲求解脱之发心,及行道中的精进。

我们平时朝拜神山圣地,朝拜诸佛菩萨的加持之物,目的就是为了消尽烦恼而获得加持。但能否获得加持,要凭自己的信心。

劣缘转为道用是比较容易的,艰苦的环境往往能磨炼人的心志,使人奋发向上。

初学者应该少说一些无聊的事情。例如哪个名牌的衣服很时髦啦,哪个国家和哪个国家又打仗啦,哪个国家政府怎么怎么啦,这和你有什么关系?你又帮不上忙,仅仅说说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说,这就是绮语,初学者应该注意避免。

座上时,根据上师瑜伽修法的要求去行持。座下时,时时不忘失上师的皈依境而作祈祷。睡觉之时,将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心间,在不紧不松的状态当中进入睡眠。吃饭时,把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喉间,所有饮食都形成供养。无论座上座下,时时不忘失上师的皈依境。

你们平常对父母是怎么孝敬的?是否父母说一句话你就顶三句?若要是这样的话,我想你所从事的善法都只不过是一种表面形象而已。

若不珍惜暇满人身,全身心地投入佛法修行,那么无始时来至今所成办的一切善行就失去了意义。仅仅为了享受今生的有漏福报而虚度一生,与其他道有什么区别呢?这样做太对不起自己,太可惜了。

作为次第修学之者,闻思修三种智慧缺一不可。要是单单落入闻思当中而不实际修法,则如“说食不饱”;若没有一个很好的闻思为前行,盲目进入实修,则不免盲修瞎练,南辕北辙。所以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得合一。

平常我等修学佛法的时候,若仅仅停顿在闻思之中而没有投入实修,那是无法调顺烦恼的。

听闻佛法而未精进修持者,中阴现前必生猛厉后悔之心。

临终并不像我们心里所想的,咬咬牙就可以挺过去。临终这一时刻是非常非常孤独、非常非常痛苦的。即便就是几秒钟的时间,对你而言,可能感觉有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无量劫那么长。所以,绝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平时应该多多修法。

佛的加持是普遍性的,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这个加持能否纳入心相续之中,完全要凭信心来树立。

在修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好的觉受还是坏的觉受,绝不能对它产生执著。当一执著它的时候一切都已变成魔障。所以魔障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于你的执著当中。

能不能把历代传承祖师清净传承的加持纳入自相续当中,能不能把诸佛菩萨的功德加持纳入心相续之中,完全观待自己的信心。

理论对于我们了解佛法非常重要,但若没有实际修法乃至一些实践的见解,即便你对理论有多么擅长,也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口渴的时候,虽然站在理论之上都知道水可以解渴,但没有喝水的话,还是永远无法解渴的。

应该细致想想:天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过去了,即便你在这一年中所从事的世间事业有多么成功,但若没有好好修法,到达临终这一刻,世间所有的一切对我们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修行一开始确实是一门苦行,因为我们不能再随顺着习气,像往昔那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

共同前行是成办解脱的唯一精神支柱。没有这个精神支柱,就不会精进修法;没有精进修行,信心不会增上;若没有圆满的信心,我等所追求的目标解脱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为了迅速证得解脱,时刻都不能远离共同前行。

作为一个在家居士,总觉得有很多世间琐事缠缚着自己的身心,也总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修法,这时候就要用共同外前行来补住这个缺口。

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前世造过什么样的业看看今生就知道。所以平常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之时,应该多做忏悔为妙,因为这些都来源于前世的因。若要是获得一点好的果报,则要时时忆念到是前世修善而得,应该回向给众生。

实在想不到无常的时候,就想想天葬台上放着的很多死人。他们在两三天之前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和我们一模一样,说着话、吃着饭,甚至享受着世间的福报。但是这两天呼吸就已经断绝了,只剩下一个躯壳,即将变成秃鹫的食品。过两天我们也会如此。因此应该要珍惜修行的时间。

有些人常常疑问:回想从小直到现在,我已经做了那么多的善事,为什么现在仍有诸多不顺?但需要知道的是,善恶的因果不能替代。往昔做了善事自然会成熟善的果报,但是也不能光想自己所做的善法,忘记你无始时来自己所造的恶业啊!而我们现在精进行持善法的目的就在于断除恶业、清净自心之上。

对于我们凡夫而言,死亡是特定的一件事情。所以应该从现在起就珍惜时间,绝不能再拖延、再懈怠了。因为无常太恐惧了!

一个生意人若要是做错了一次生意,亏本了一次,下次还可以赚回来。但我们一旦失去十八种珍宝人身,那真的是万劫不复了。

由于无始时来至今所造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路途之上,还是会有懈怠、拖延时间等现象。这时候就应该把共同前行这个力量时时护持在自己的身旁,用前行的对治力来消尽这些烦恼怨敌。

我们平常生不起信心,并不是我们太伟大的缘故,也不是我们对佛法太理解的缘故,而是由于自己烦恼太沉重的原因。

修行者一旦轻视共同前行,在修行过程中纵然暂时可能很精进,但也绝不会相续。由于不具备精进的缘故,即便你现前对佛法有多么大的认识,距离解脱还是很遥远。

共同外前行是一切法之基础。我们今生的修法能否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共同前行之上。如今在雪域高地,所有高僧大德不管传讲多么深奥的见解,都要从共同前行开始入手,就是因为共同前行太重要了!

修行者纵然修持佛法,仍然漂泊轮回的原因就是太自主。能否超越轮回、成为教法之传人,完全取决于是否依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修行。

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不仅自己要得到这样的快乐,还要形成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怙主。这才是我们信仰佛教和行持善法的最终目标。

我常回忆初来亚青寺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床上只有一块布垫,白天穿的衣服到了晚上就是被子,除了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再也没有多余的什么物品了。但那时修法心切,除了一日三餐外,一直都在精进修法,极少贪玩懈怠,晚上也只是和衣而睡,只要一醒来便禅修。当时没有活佛的头衔,修法成了生活的全部,也是最大的乐趣。

修行人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则正法尚未成就之前魔法已成就了。往昔诸大成就者皆是舍弃现世琐事,精进修持而获得成就,无有一人是从事现实事务、具足幸福安乐名誉,仅以顺便修行而获解脱。

解脱和妄念之自然规律外相类似,本质却天地悬隔。若依妄念多少而判断见解之高低,纯粹属于世间禅定之范畴。妄念本身并没有好坏,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利用它。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起现越多,更能形成解脱自性之功力。

有些人修法急于求成,恨不得坐下去是凡夫,起坐就变为圣者,总是问自己修法怎么进步不大呢?其实,修法毕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并非一蹴而就,唾手可得。

初步开始进入佛门之者,修法并不重要,首先要知道如何修法。

舍弃今生要靠什么?要认识到轮回无有实义。何为舍弃今生之缘?答曰:“现见轮回之过患”。

轮回是一种假象,一切都是虚幻的。如同昨晚上做梦时所呈现的梦境一般,醒来时不管做了多好的梦,早上起来时一切都不存在的。

要成办大圆满之见地,信任因果乃基础。

当你渴的时候吃饭能解渴吗?当你饿的时候喝水能解饿吗?如果你渴的时候必须喝水、饿的时候必须吃饭的、冷的时候必须穿衣服等等——仍像世间人一般的话,就说明你仍旧在因果的范围之中,必须信任因果。

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事事都把一切过失推到他人身上,而是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所以,与家庭、道友、亲朋好友相处都会越来越和谐。

有的人常常抱怨环境和他人对自己修行不利。而人际关系的不顺畅和环境的不如意,究竟是自己的因素还是别人的因素造成的?真的应该好好地自我反省。

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地埋怨老天的不公平,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每个困境都有其因果关系,在遇到困难时好好想想因果循环之理,困难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威力了。

什么是吉祥?以观想无常这样的方便来承办更好的快乐,就是吉祥。无常是客观的定律,谁也改变不了。不管是有信仰,还是没信仰,是相信无常还是不相信无常,它一样会在我们面前生效的。

观想无常是精进修法之神足,如果能够认识一切事物的本质乃无常,就不会被种种假设所奴役,进而倾注毕生心力成办永恒不变的快乐。

等到临终那一刻,不管你有多少孝顺的儿女,也无法留住你;作为儿女,不管父母如何呵护你,即使把你搂在怀里,你还是要从人间消失,这是特定的事情。因此,临终这个时刻,唯一能拯救我们灵魂的只有生前所修的法,所以应该多想一点无常,精进修法为要。

精进的功德是由观修人生难得、寿命无常等共同外前行而生。行者于觑破无明,获得解脱自在之前,应长期精进修持。

修学佛法并不仅仅在形式上,重要的是以观想无常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学佛动机。这样的话,不论是放生也好,念经禅坐也好,烧香拜佛也好,都成为获得解脱之因。

你从初入佛门至今,对待无常之念与往昔相比如何?往昔你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而进入佛门,那时的悲心是断续的,现在呢?以前你对上师有时有信心,有时又会疑惑,那么现在的信心又如何呢?从前你因密法之功德而进入密乘,现在你已了知密法相似见解,并配合修法,你对密法的信心如何呢?若此三种功德退失,无论你修法多长时间,也决定没有意义!

什么是神通?真正的神通神变就是调伏自心。观想无常,生起出离心、信心而精进修法,才是行道中最大的神通。

无常随时都会降临我们身边,相续中若未真实生起无常之念,仅仅在表面上求法、修法,最终将成为佛教油子之因。

很多弟子在情绪很高涨的时候,短短一段时间内好像会非常精进,修学佛法好像也觉得很轻松;但是当情绪飘动、烦恼沉重的时候,修行却又变成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形成一个负担。想要改变这个状态,就要修行共同前行,这点非常重要!

已了知死亡的真相后,就能抉择生存的意义。临终之痛苦要依靠现前的修法之药来对治。现前在三门之中创造功德,远远超胜死后别人花钱来超度救拔自己。因此,最上等的遗嘱就是临终前给别人讲授如何彻底了脱生死。

要做到精进,共同前行是必不可缺少的一番力量。历代高僧大德把共同前行当做解脱唯一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没有这个共同前行的精神支柱,我们在修行的路途上很容易退心。

观想寿命无常的目的是:在面对生活的同时,对佛法生起更大的信心,进而更加精进修行。

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我们对共同前行有何种程度的认识?你现前在从事善法的过程当中,是否有懈怠和拖延时间等现象?如果还有懈怠之现象的话,就说明你对共同前行的理解并不圆满。

如果有一个最好的法要我推荐给你,那就是——观修无常。因为临终能帮助自己的只有今生所修之法,一切亲朋、财富等都派不上用场。如果修习了无常,但仍然觉得离无常很远,这就是业障。

有些人平常也看过不少书,知道一些关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方面的一些前行教理,便觉得很满足了,但要知道这些书面上面的解释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时候都已经有了。我们现前最需要的是要把这些理趣纳入心相续之中,当把自己的心转变成书的时候,才算圆满。

现今能获得十八种珍宝人生,是创造更好未来的缘起,依此珍宝人生可以创造一切功德。

生活中如果没有佛法做背景,那会是一场赌博。比如说现在这个时代,物质生活越来越繁华,但人们心中的空虚和无聊越来越强。所以对一个家庭来说,今天可能很好,过两天就会产生争论,两者产生争论的大小主要是取决于未能调伏自己的内心和未能认识到贪嗔痴烦恼的过失。

修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憩息。身心达到平等之时,既能调身,又能调心,是真正的自然。

平常修行之时,需要恰当地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如什么时间修行,什么时间工作,什么时间开始看看书、听听教言等。时间安排上需要有很好的规划,而不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并不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精进的功德由观修人生难得、寿命无常等共同外前行而生。越趋近死亡越精进修法,这是修法者未被违缘所转的标志。

诸位是否在嬉戏怠惰的时候想到无常终会夺去每个人的生命?是否在夜晚临睡前怀疑自己明天能否再穿上今天脱下的衣服?在我所修持的法门中,最殊胜、最能给我启迪与力量的就是观想无常。当返照自心,体察无常时,就会明白,若仅从表面文字理解佛教法无有实义,唯依教调伏自心方可解脱。

往昔,我曾对广大闻思抱有极大兴趣,也曾打算去其他寺庙学习经论。然而手术让我真正体会到一个人若不实修实证,无法面对死亡的孤独与恐怖,仍会被无情的业力卷入漫漫生死大海。被轮回的惊涛骇浪已经折磨得精疲力尽的我们为什么还要承受这无谓的痛苦?从此,我对于寻求戏论味如嚼蜡。

临终那一刻,是被死亡的恐惧彻底摧毁,还是无忧无悔地坦然面对,取决于每个人是否曾经唾弃一切流于形式的表面功夫,而脚踏实地地修行过。

共同外前行完全与心相续相应并非易事,故当精勤观修。若轻视共同前行法,则今生决定无有成就之可能。

若无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前行等作为行道助伴,则无法证得真实见解;若舍弃前行修法而盲目进入正行,内心早已偏离正道,成为貌合神离的修行者。

出离心乃解脱之基石。若未发出离心而厌患整个轮回,那么闻思修等一切所作无非都是生死和恶趣之因。

密勒日巴尊者曰:“吾初畏死入深山,数数修习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因此,我等若能时时忆念无常,相续中不离怕死之念,自然能生起趋向佛法之心,精进修法,临终之时无所畏惧,今生、后世必获安乐。

了知并不代表心相续成熟。若欲成熟,必须精进修行。而精进修行缘于观想共同前行——瑕满难得、寿命无常。

泄密的时间也许只有几秒钟,但造下的罪业和过失却是极大的。

修法者必须把“行道修法之过程”和“果实”区分开来,并且按照自己现在所存在的状态而去修持。现在仍处于凡夫之位,你却依佛的角度而行持,这完全是个过失!!!

清净戒律即是成就者之大征象。

修持六度波罗蜜的基础乃清净持戒。

只要时时护持着见解,身在哪里都是闭关。

最重要的坛城在于内心之中而不在于外相之上。

正法与非法的区别,不在于表面之上而在于调伏内心之中。

宽容与接纳是化解仇恨的最佳武器,我们不应以片面之见去否定一个人。如当别人指出你的缺点和错误时,无论是恶意还是善意,都要虚心接受,并努力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能赢得更多的善友。

当你生气的时候,认识其过失而作忏悔是清净烦恼的最佳方式。即使需要一场发泄也不要伤害他人。只要稍稍平静一下,怒气也会自然悄悄过去。

心爱的弟子们:值此中秋佳节之际,我祝福所有人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心向一处,以共同依止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缘起共聚今生。在此让我们以信心发愿:未来共同团聚在喇嘛仁波切的清净刹土之中,并以精进实修早日圆满这一愿望!

修法就是为了培养平等心,不能时时在分别心之上。

修行修行,就是修心。

平等心就是贪嗔痴烦恼最大的对治之力。

调伏内心才能获得真实之快乐。

判断表面与真实善法的唯一标准是所作所为是否能够利益自心,如果所作能够不断增上菩提心和信心,减少贪嗔痴烦恼,那么无论做什么,所作的就是真实修行,历代传承祖师所作的也没有比这更殊胜的,因为灭除贪嗔痴烦恼就是佛的境界。

是否是真正的修行者,不在于外表形式上是否手持念珠、身佩佛像,而是在于调伏自心。

轮回涅槃一切之法都圆满在自心当中,不调整自心永远不会有西方极乐世界

让上师的加持与甘露般的妙法渗透到心灵深处,时时以正知正见护持自心,那么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失去作为一个真正修行人应有的风范。

所讲解的道理,要时时刻刻与心相续契合。

行为和心愿必须要合一。

自心调伏就是佛的境界,就是涅槃。

佛在何处,谁也不知道,要时时刻刻提起信心;贼在何处,谁也不知道,要时时刻刻小心谨慎。

我们虽天各一方,但是心向一处,以共同修学上师教言之缘起而共聚今生。虽然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色身示现涅槃,但是上师的功德、事业以及加持周遍法界,刹那未曾与我们分离。

我们平常作任何事之前,都要反过来看看自己的心态。

若没有众多方便,调伏内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日常生活中,改造意念之正念,时时刻刻都要提起。

外在一切功德、魔障均为心之幻相,在调伏内心的过程当中,一切外境均在调伏之中。

要从调伏内心入手,不要从外在显现上划分贤劣。

正法与非法的区分,并不在外在之形象,要观待内心是否与法相应。

修行的重点在于断除习气,而不在所谓之外现境界上。

在调伏内心的过程中,不能依感受来树立见解。

调伏内心即为入定。

魔与悉地只有一线之隔,完全建立在内心之中。

座上具有正念,座下却无正念,欲求妄念迅速消尽、见解迅速增长,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座下时要时时提起正念这个哨兵,来调伏内心。

要提起正念才为诸法的根本。

福德资粮并不仅仅树立在物质之中,在调伏内心过程之中,一切均为福德资粮——胜义曼扎。

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时刻观待自己的内心,时时断绝贪嗔痴烦恼,不会随着烦恼而飘动。

历代传承祖师的谛语为调伏内心。

一切佛教的种子就是调伏内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和断除三恶道,都必须要在调伏内心之上建立。

调心就是真正的修法。

若行者不能时时返观自心、护持正念,仅稍许贤劣外缘之世间八风,即会使自己心随境转而迷失正途。

禅修时依行道方便调整自心,下坐后则以严持戒律、奉行十善法为进道助缘。

惟有调伏自心,断除烦恼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此亦是法与非法之差别所在。

在调伏内心的过程之中,时时刻刻都要依教奉行。

初步调心过程当中,妄念不能搁置一边,将其树立为过失。

在人多之处,尤当护持正念。

修行者应当恒提正念,否则易被沉掉侵犯自心。

既然欲求今生解脱,就不能放纵三门随顺习气而行。

所谓的净与不净,皆是自心的分别。

初行者在反观自心、对心态清楚了知的基础上,才能依法调正之。

观心与调心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从众生的角度而言,所了知的世出世间一切法悉皆摄于心识之中。

作为修行人,求福德亦应得其本,要在调正自心上用功。

在调伏内心的过程当中,能否调伏完全取决于精进之上。

座下剖析调伏妄念占绝大之分量,因此时时刻刻都要调伏内心。

分别心是阻碍清净心不能呈现的最大障碍。

与庸俗同不同道的最大区分就在于是否调伏习气之上。

起现一切贪嗔痴烦恼习气时,必须观待现前的正念之力量作调整。

对于自所精通的宗派与教法固然应当宣传弘扬,但切记以打倒他宗的方式树立自宗,否则等于自取灭亡。

小乘断绝妄念,大乘转变妄念,密乘直视妄念。

我的皈依证就是对三宝的信心,是永远不会有坏的时候。

证悟心之本性即为究竟的三皈依。

超越行道的缘起历程、一切胜妙教法在自相续中如实生起时,名为究竟的皈依法。

我们的布施不是高高在上的恩赐,我们舍弃的不是一点点的钱财,而是对物欲、对自己、乃至对轮回的贪执。所以乞丐是我们修行的对境当心怀感恩。

看看你的内心,信心、出离心和慈悲心是不是不断增长,就这样来印证自己的见解吧。

慈悲心是最好的护身符

善法的大小不仅仅在于表面形象之上,而在于发心之中,若具备广大之发心,即便一件小小的善事,也变成无量之功德。

大家都很合和清净和睦相处,这样很好,要一直这样下去!

你所从事的一切善法有没有功德,能否依此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用问谁的。看看自己贪嗔痴烦恼有没有减少,信心、慈悲心功德有没有增上。

你所从事的一切善法有没有功德,能否依此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用问谁的。看看自己贪嗔痴烦恼有没有减少,性格有没有改善,比如一位真正信仰佛教的人在面对自己的亲人、道友,都是非常和睦、和谐的,因为他决定不会因为自己小小的事令自他烦恼。

诚如我等传承祖师堪布昂琼于自传中曰:“世间俗人皆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唯修行人以痛苦开始,以快乐谢幕。”

佛法与生活原本一如,以佛法的智慧观待他人,则一团和气;面对逆境,则无有恐怖;面对未来,则充满自信。如是面对生活,自心不为其束缚,此乃佛教最高之境界。因此,趣入佛门是令自他今生、临终、未来生活更加幸福、和乐、健康的无上法宝。

佛法并非高高在上之宗教,也非为寺庙庄严的建筑、兴盛的香火及华丽的袈裟等等形象;修行者也并非不苟言笑、与世隔绝、不通达人情世故的怪人;修行的过程虽然亦有苦行,然真正的挑战在于战胜自心的烦恼。

以不共同见解而论,圆满证悟者由于已超越时空及思维造作之一切戏论,故恒时无勤任运显现广大利生事业。

许多人在怜悯面临杀身之祸或者食不果腹之众生而随自力放生、布施等时,怀有“我在利他”之心态。然细致观待,吾虽以微力施予救护,但吾等能生起慈悲心等善法而趋向解脱道,皆为如是所施之众生所赐,故彼等应为吾等感恩之对境。若趣入佛门者具备如是见解,便能以更加广大平等之慈悲心利益众生。

调心乃实践菩提心之根本,行者勿舍本逐末向外探求。

菩提心乃趣入佛门之根本,其要义为调伏内心。若未调伏贪嗔痴烦恼,即使行持善法,亦无法利他,甚至连自利亦不可得;而一旦降伏烦恼,虽未刻意利他,然因调心之故,身不造恶业,且常助人为乐;语无恶口,且语出和雅妙音;意无恶念,常怀善愿悲心,且具出世间智慧。如是自然逢缘善对,欲不利人亦不可得。

作为佛弟子,吾等当生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悲心弘愿,以天下众生之安乐为己任,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依三宝之大悲甘露,将众生置于暂时乃至究竟的安乐之地。

以共同见解而言,遍虚空际一切有情无一未曾做过我等父母,并且无不与现世父母一样,于我等具生养之大恩。然因无明遮障而造无边罪业,至今尚流转于轮回深渊,无依无怙,遍历种种难忍之痛苦。“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对于此等可怜之父母众生,我们何忍袖手旁观?

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意为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一心向恶者,西方极乐世界远在天边。)故我等应精进调心,进而生生世世获得西方极乐世界之大自在境界。

诸多信众皆将极乐世界理解为死后往生的一个实有地点,并以此作为修学佛法之目的。此言虽不谬,然未免与了义理趣相去甚远。须知,极乐世界总分为显现极乐世界、功德极乐世界和自性极乐世界。当内心清净证得自性极乐世界时,显现极乐世界和功德极乐世界自然呈现。此即信心和慈悲心的意义。

趣入佛门者虽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然因善调自心之故,了知一切恩怨得失、生灭起伏皆虚幻无实,故不为烦恼所缚,进而实证心之本体,不仅梦中自主,未来亦能依靠修证之力呈现永恒安乐之境。

是永离苦难获得恒久幸福?还是重享人天安乐?甚至不幸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一切取决于我们今生所造之业,以及修行佛法所得之功德。

几乎每人都有过噩梦的经历,如是可怖的梦境皆来源于往昔之习气,漫长的来生旅途与梦境极为相似。现世中凡夫执著如幻外境,随得失起落而乍喜又忧,来世更如飘落之羽毛无法自主,唯随业风流转,生生世世辗转漂泊于轮回,感受无量诸苦。

我家乡有位名为阿克旺堆的僧人,某日嘱咐家人送两袋糌粑至自己闭关茅棚,并嘱一个月后再来探望。一个月后,家人来到茅棚,发现尊者以七支坐法趣入涅槃。根据尊者标注的日历推算,当天距尊者圆寂正好七天。如是依靠精进修持正法而获临终自在者屡见不鲜,故依此足迹亦能令我等临终自在,生死无惧。

我家乡有位僧人在山中修行,家人发现他的鞋底破了一个洞,意欲为其补缀,然其执意不肯。一日,家人告知他另一位年长僧人圆寂了,他叹口气说:“我原来准备三天后‘走’,故未让你等补鞋。若我与他相继离世,势必令乡人过度悲痛,我权且再住世三年吧。”三年后,老人安然圆寂,临终示现殊胜的成就征象。

无上佛陀洞彻生命真谛,诸多高僧大德亦圆满实证此义,我等趣入佛门者依前辈之足迹,势必自在面对临终,超越轮回羁绊。

纵观世间,凡夫未解生命实相,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名利追逐之中,即使功成名就,圆满财富、事业、家庭等诸多快乐,仍难逃时光之轮,明眸皓齿转眼即成皓首苍颜,面对无常逼迫,顿时内心茫然,一生辛劳,究竟为何?眼看脆弱生命如风中之烛,凭何抵挡业风之迅猛?

世上没有无根之草,吾等现今每一分心念、每一个行持,聚合起来都是导向未来之风向标。故今生拥有珍宝人身,乃无量劫行持善法所获果报,若未善加利用,甚至恣行恶业,则临终必将堕入恶道,感受无量诸苦,遑论自在?

富贵事小,生死事大。若欲成为生命之主宰,坦然面对临终,首当了知生命和轮回真相。提到轮回,有人无知地将轮回当作浪漫的事,想当然地相信自己来生还会做人,甚至延续今生爱恨情仇的故事。不妨想想:那些流浪猫狗是哪里来的?如果知道自己亲点宰杀的活鱼就是自己往昔的母亲,还会津津乐道鱼片的美味吗?

有些人认为:“我这一生与人为善,肯定有‘好报’。”然细致观待,世间凡夫所行善法可曾如圣者般,丝毫未杂染自利之心?若希求未来福报布施乞丐零钱或为了事业顺利而行善,如是有漏善法虽有善果,然能否因此成为临终自在之因亦未可知。因此,如是自欺欺人之逃避心态如鸵鸟埋头入沙以避命难,无有实义!

也许很多人觉得人人都会面临死亡,想那么多干嘛?然而不妨试想:人们耗尽毕生心血苦心经营美满的家庭,谋求名望及房、车等一切财产,并且意愿永远掌控在自己手中。但当撒手人寰之际,不得不痛苦而无奈地放弃如是挚爱亲朋、名利珍宝,孤独地飘向莫测的未来,如是令人心碎的残酷现实有几人能坦然面对?

每个人不妨仔细地想一想:“为何那么多人临终时痛苦地挣扎?他们当时感受到什么?”“死了以后会怎样?会到什么地方?”如是思维可知,死亡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天下似乎无人不畏惧死亡,却回避谈论死亡。因为对于青壮年,那似乎是遥远甚至不可能发生的事;对于老年人,则是忌讳和不吉祥的。似乎很少有人想到“面临死亡”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我该怎么办?大概更多人是把心一横:“咬牙挺过去!”如果死亡对于每个生命都是“一了百了”,那么世间大约没有什么痛苦了。

趣入佛门不仅能令吾等今生健康长寿、和谐安乐、衣食具足,更能令自心清净、调柔,诚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当心之本体朗然呈现,则无有造作之恒时法喜超胜一切世间幻灭无常之享乐。

依无上窍诀法之不共同见解,无漏福德乃烦恼业惑消尽所呈现之清净功德,与智慧无别。诚如古德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当自心安住于显空无别之清明禅定,显现即福德资粮,为色身;空性即智慧资粮,为法身。故于现前即能证得二资粮双运之见,圆满三身之果位。

依共同见解,“福”可以理解为世间福报,“德”主要取决于烦恼业障的轻重,乃内在功德。然作为修行人,求福德应求其本,以调伏自心为要。若已调伏贪嗔痴烦恼,内心知足、调柔,此方为大福报。

趣入佛门者深知:欲广福田凭心地。故善调自心,如法积福,少许善因即能获福无量。

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语虽然不谬,但其关键在于如何耕?耕何田?获何福?凡夫未解福报真义,有者不知善行理趣(三殊胜法),纵得终失,如耕一季之福田;若往昔未行善法,仅以世间执著勤苦追求,如耕无种之田;甚至以烦恼心损毁往昔福田,则福报无从可寻,如毁将收之田。

从前,有位乞丐希求富裕而勤苦祈祷,终于得以面见护法神,却始终未能如愿致富。一日,护法神对他说:“今天吾已赐汝悉地。”乞丐答曰:“吾与众同,仅得一碗薄粥而已,未见您赐之悉地。”护法神说:“汝较他人多得一块肉,此乃吾之恩赐。汝因往昔未种善根,今生纵如何努力,吾亦难赐予汝更多财富。”

回到现世,越来越多的人每逢初一、十五到寺庙烧香、拜佛,或者常年供奉财神祈祷事业兴旺发达,如是行为固然为善举。然细致观待,若无往昔善因,即使一生与财神同行,能否家财万贯亦未可知。

反观自身,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亦常令人摸不着头脑:有时境遇好得超乎自己想象,有时却任凭如何努力一再受挫……于是人们将其归结为“命运”。从古至今,无数人试图探索“命运”背后的奥秘,有者从命理风水推演,似乎找到了屡试不爽规律。然进一步思维:这些又从何而来?故命运的奥秘唯佛法因果方能诠释。

面对现代社会与日俱增的压力,人们往往坚信通过刻苦奋斗即能实现人生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然细致思维,若仅凭努力追求即能得到富贵,为何有人一生孜孜不倦勤苦追求,最终还是一贫如洗?有人呼风唤雨显赫一时,最终却沦为乞丐甚至阶下囚?

无垢光尊者曰:“未修行自过自调伏而观无边净相,以贪嗔之发心,故不入大乘法门。”此所谓慈心向众生,所至皆和合。往昔释迦牟尼佛于外道盛行之印度弘传佛法,不仅未与持异见者结怨,反引导无量众生趋入正道,正是“自净其意”之功德。

诚如自己脸上有污垢,却不断擦拭镜子,永远不会清净。如是以烦恼心执著于改变外境,不但外境不会随凡夫的烦恼心而转,自心的执著反而会以烦恼心造烦恼业,进而感受苦果。相反,趣入佛门之智者,即使面对矛盾,亦反观自过而调伏自心,哪怕擦肩而过之众生皆视为吾母,烦恼争端又从何而起呢?

在常人眼中,才子佳人往往是令人艳羡的美满家庭,然若每人都自认为优秀而以主角的姿态强迫对方顺从自己,并以此作为自己幸福之标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大大小小没有硝烟的战争时常弥漫在众多家庭……由此可见,当人们执著于外境的是非曲直,意欲战胜他人时,痛苦是无可避免的。

有者自认为常行善法,却仍然生活困顿甚至屡遭不幸,难免疑惑:如是窘境难道是善法的果报?殊不知因果不能互相替代,行善固然能于未来感受幸福,但宿世恶业成熟之时,仍会感受苦果。但学佛者视其智慧福报力量大小,能极大减轻甚至根本消除痛苦。故万不可误会学佛行善感召痛苦,实乃过去恶业成熟所致痛苦。

趣入佛门者以智慧平等地观待众生,因而心怀仁慈,常起悲愍,深心护生。如是善行自然感召身心健康,诸事顺遂。

古人云:“有命尽贪生,无分人与畜。”人们害怕病痛,却为一餐饮食戕害众多生命。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战争屠杀,如今何尝不是日日在无数饭馆和家庭的餐桌上重演?人们在饱尝病痛、妻离子散诸苦之时,可曾想过此乃往昔宰割无数众生生命所招之果报?如是求乐果却播苦因,岂非南辕北辙、永无安乐?

释迦牟尼佛早在年前就给予了最圆满的诠释——三世因果。人们往往表面上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古谚,事实上却一厢情愿地期盼着不劳而获甚至以苦求乐。凡夫未解幸福真相,亦不知获得幸福之正确方法,纵然勤苦追求,却求乐反苦。

遍观世间,追求幸福的动机潜藏于一切行为背后。嗜食鲜活水产,谓健康长寿;举家垂钓,谓天伦之乐;一掷千金,谓成功人生……人们满足于片刻口腹之欲、短暂欢愉和功成名就。但为何常吃海鲜之地,患绝症者众多?唯愿朝夕相伴,却骨肉分离?有者一朝显赫,却穷困潦倒?即便一生安享荣华,仍恐惧面对死亡?

西方极乐世界非于遥远外境,而在自心。内心清净之时,不仅今生快乐、临终自在,获得未来恒久的幸福!更能救度无量众生获得佛果。如是三世之快乐方为趣入佛门之目的。细致观待,世间人仅为了自己和家人今生暂时的快乐尚殚精竭虑、穷其一生心血,如今为了自他生生世世之快乐,还有什么代价不值得付出呢?

言及趣入佛门之目的,信众常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言虽不谬,然若追问,有者将西方极乐世界安立于具体方位的遥远他方,将往生仅仅理解为下一世的幸福时光,似乎修佛只为消极等待遥不可测的来生。故心生疑惑:“为了未来,值得今生付出巨大代价吗?”需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乃佛教之宗旨。

轮回和因果并非佛陀创造,乃法界本来真谛,佛陀实证生命真相,洞彻法界之奥秘,慈悲揭示痛苦之根源,并指引何谓趋向光明之途、何谓痛苦险道。故欲求自他离苦得乐,调心并最终证悟佛果方为究竟妙道。如是理解趣入佛门之真实意旨,于心中生起定解,方能不为逆缘所转,全身心投入修行之中,获得永恒快乐。

细致观待痛苦根源,若缘外境而生,则境转而苦尽。若缘身口意三门而生,然身逝则无从感苦,语息却痛苦尚存,故苦唯心造。譬如梦见狗向自己扑来,若未知为梦境,必然心生恐惧,狂奔不已;若知为梦,本来虚幻,纵然虎豹围伺,全无惊惧。故现实如同梦境,一切皆为虚幻。

学佛者首先要了知信仰佛教之目的及修学方法。当今诸多信众皆以未来趣入安乐之处作为信仰佛教之目的,此理纵然不谬,然由于长期无缘听闻具德导师之教言,未解此中真实理趣,故无法树立佛教的正知正见,于迷惑中仅凭相似理解与善行,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金刚心语·正见
下一篇:皈依戒律之三所断
 过于执著会使身心都不健康
 何谓背弃轮回
 略述修持上师瑜伽正行的要点
 功德增长的标志
 依师后必须净观导师
 信心的重要性
 转换修行法门,是否会令导师生气
 为什么说不能轻视因果
 行持善法的功德标准
 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何命不好[栏目:仁焕法师]
 一直没办法对那些给我带来伤害的人释怀,她们把快乐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我一直想知道如何才能放下,才能原..[栏目:希阿荣博堪布问答]
 护生与素食(慧净法师)[栏目:素食与护生]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15卷[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