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都市佛教的作用:治疗心灵的良药
张有才
导语:在历史上,都市佛教一直是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阵地,她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提升都市文化品位、辅助道德教化和推动慈善救济等方面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即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上的失调,这四者并未形成有效的合力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城市成为当前诸多烦恼、矛盾和冲突的渊薮。在此情形下,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宗旨的佛教在当前城市文明建设中应发挥哪些作用呢?这是当代都市佛教所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张有才撰写了题为《论当代都市佛教对城市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的论文,就此从伦理、心灵、文化、教育、慈善、经济和政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心灵抚慰、心理疗治和养生方面
文化的重要功用在于帮助人们如何应对苦难,佛教作为一种文化向人们提供了一套解释系统和意义世界。苦难是宗教反思的起点,如何从“苦”中获致解脱是佛陀创立佛教的本怀,因此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是佛教的核心问题。不同于其他宗教,或是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佛教直面人生苦难,以缘起法则揭示苦难真相和根源,其分析细致入微,雄辩合理,令人信服,如佛教常言的“八苦”[3],包含了心理、生理、自然和社会等诸多层面的苦难,可以说佛教对“苦”的认识和阐释是其他宗教所不能比拟的。佛教对“苦”的揭示以及理想之境的描述、解脱之道的施设共同构成了一套独特的解释系统和修证体系,这套解释系统创设了一个意义世界,为人们心灵的安顿提供了家园,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土文化为什么要引进和吸纳佛教文化,并经过与其的相互建构而使佛教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远不及农业自然经济时代那么闲适、雅致和环保,工业文明遵循机器运作的方式和时钟运行的逻辑,膨胀的欲望成为推动社会不停运转的不竭动力,人们似乎淹没于收入、效率、利润、GDP等等量化的数字海洋之中,迷失自我。生存竞争的压力、人际间的冷漠、社会的低信任度、无根般地漂泊、世事的无常等等,所有这些都让人感觉似上足了发条而不能停下来,让人身心疲惫。伴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焦虑、内心的孤寂、诸种心理疾病甚至心灵的扭曲,以及由之引发的生理上的亚健康乃至更为严重的后果,如猝死、癌症以及暴力犯罪等等,这些都是当代都市人的现代性境遇,极大地影响了都市人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的稳定。此外,没有人文的润泽,心灵将会枯萎和荒芜,没有人文精神气质的经济活动将会堕落为动物式的谋生本能,人终将受制于自然欲望冲动而成为其奴仆,乃至迷失自我,失去人之为“人”的资格。
心灵抚慰和心理疗治是佛教的殊胜之处。佛教理论和修行方法在对治本能欲望冲动、认识自我、提升心灵层次和德性境界、安顿心灵和心理疗治方面的功效显著,这是已被历史和现实所承认的事实,西方近现代的一些精神分析大师和著名心理学家(如荣格、弗洛姆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教义的启发而提出的极富影响力的相关学说已然昭示了佛教在此方面的杰出贡献。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亦有佛教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成果问世,这表明我们国内也开始重视佛教在此方面的价值了。都市佛教闹中取静,可为身处喧嚣都市中的人们提供消除烦恼尘劳、减缓身心压力和健身养生的清凉之地,很多都市寺院通过组织讲法、禅七或佛七、诵经和抄经等活动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短期闭关禅修是反观自我、调整身心和磨砺心性意志的极佳方式,其内容可以包括坐禅、念佛诵经、软笔抄写经文、素食或辟谷、定时起居、止语等等,这种短期闭关在当下很多都市寺院颇为流行。难能可贵的是一些都市寺院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为一些向佛教寻求心理救助的都市人提供帮助,如南京鸡鸣寺的菩提轩,工作人员都是义工,尽管他们可能在精湛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心理疗治经验方面有所欠缺,但这毕竟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因此是值得赞扬和推广的。此外,在我国刚刚起步的临终关怀事业和重大灾难的心灵救助方面,都市佛教都可以大有作为。
来源:《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