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之路
 
{返回 玄奘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59

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之路
 
    唐僧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从宋朝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朝的院本《唐三藏》、元朝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到明朝的小说《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唐僧就是我国唐朝著名的翻译家、旅行家、三藏高僧――玄奘法师。
    公元640年,41岁的玄奘遍游了包括现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五天竺国后,再次回到摩揭陀国伽耶域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高的佛教学府,首座戒贤人师继承了大乘佛教先师龙树、无著、世亲、护法等的学说,精通瑜伽、唯识、因明、声明等学说,是印度当时最杰出的佛学大师。戒贤大师亲自为玄奘开讲《瑜伽论》,历时15个月之久。在那烂陀寺期间,玄奘法师遍览了一切佛教经纶、兼及婆罗门教和各种梵文书籍。由于玄奘法师杰出的才华和僧格,戒贤人师恭请玄奘主持全寺的讲席。按照古印度的习俗,只有精通经律的高僧大德才有资格获此殊荣,而承担全寺的讲席。为此,玄奘法师为全寺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他论述精微,说理透彻,逻辑严密,且用梵语和印度语开讲,听者踊跃,颇受大小乘论师的欢迎和称道。
    当时,有一个叫师子光的高僧也在寺里主讲过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中论》和《百论》,而对“瑜伽”学说却又心存偏见并时有非难。对于熟知《中论》和《百论》,又精通《瑜伽论》的玄奘来说.大乘佛教的“瑜伽”和“中观”学说对佛教哲学思想各有发挥,二者殊途同归,并不向背。但是,由于人们不能融会贯通,遂以为二者相互矛盾,就彼此排斥,这是说教传法的错误,而非佛教理论本身的缺点。
    为了调和两个学派之间的矛盾,玄奘法师特意用梵文写了《会宗论三千颂》,其意是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遗憾的是玄奘的这部重要论著早已遗失,并没有流传下来。
    戒贤大师与僧众看了玄奘的《会宗论三千颂》后,大加赞赏,并把其文书悬挂在寺门向外宣示。师子光看后便愤然离开戒贤和菩提寺。随后,他邀请了一个叫旃陀罗僧轲的东印度学者,一同到那烂陀寺决意与玄奘一辩高低。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旃陀罗僧珂在辩论会上,读了玄奘法师写的《会宗论》后,便一言不发,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寺院。
    此时的师子光才感觉到自己的学识和修为远不及中土高僧玄奘法师。谁也没有想到,一年后,师子光再次返回印度著名的佛教大学那烂陀寺,与玄奘法师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在印度的历史上,辩论是人们探求真理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神圣而又惨烈,印度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思辩精神即是在这种自由的论辩气氛中不断发扬光大的。
    在那烂陀这座印度最高的佛教学府里,玄奘曾多次与不同派别的高僧开宗论辩。有一回,一个顺世派的高僧写了40条教义,高挂在那烂陀寺的门口,宣称:“若能驳倒一条的,甘愿斩首认输”。一连几天,没有人敢应对顺世派学者的论难。
    面对尴尬的局面,玄奘依然接下了高挂的40条教义。他请戒贤大师等人作证,与顺世派高僧进行论辩。双方舌战数日,最后顺世派外道默言不语,表示服输,并请求斩首发落。而玄奘法师则笑着说道: “和尚戒杀生,你既已服输,就做个侍从吧”。从此,这位顺世派高僧成了玄奘的随从弟子,而玄奘后来也向他请教过《破大乘论》中的许多问题,并找出了其中的谬误,写出了他著名的一千六百颂《破恶见论》。
    公元641年的正月,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印度佛教史上最大的一次论辩大会。近邻的18国国王,熟悉大小佛教经乘的3000多僧人,婆罗门和其他教派的教徒2000多人,以及那烂陀寺的1000僧侣也参加了辩经大法会:可以说,全印度最著名的学者和高僧都参加了这一空前的佛教盛会。此次大会的中心人物,便是大唐和尚玄奘法师。
    据说,大会的第一天,玄奘被大家公推为论主,他提出的辩论主题是《破恶见论》。另外,玄奘也在那烂陀寺的门口悬挂论题。按照印度传统的论辩规矩和要求.玄奘声明说: “如果这篇论文中有一个字没有道理。能驳倒的话,当面斩头相谢”。可是,大会持续了18天.没有人出来反驳,大会就此宣告结束。依照古印度的传统。凡是在辩论中胜利的人都要骑象在城中游行一周,尽管玄笺再三谦让,但是戒日王不肯违反传统的仪轨。在众位高僧大德和信众们的簇拥下,玄奘骑像周游曲女城。信众们高呼“中国大师宣讲大乘佛法,没有人敢出来反驳,大家都应知道”。
    在这次辩论大会上,玄奘赢得了最高的佛教称号,大乘佛教称他为“摩诃耶那提婆”,意思是“大乘天”。而小乘佛教称他为“木叉提婆”,意思是“解脱天•。无数的佛教信众向玄奘焚香散花。从此,玄奘博学多才的声名远播五大天竺国,成了印度家喻户晓的人物。
    曲女城大会论辩结束时,玄奘法师已42岁,在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地参访游学了15年之久,已经是满腹经纶,回国心切。这年,他向戒日王提出回国的心愿,而戒日王再次请求玄奘参加印度五年一度的75天的“无遮大会”后动身不迟。对于这位以佛法治国,且又贤能开明的戒日王的请求,玄奘只能以报恩的心愿,默然许之。
    在此期间,玄奘法师受到戒日王尸罗逸多的热情款待和高度称赞。他也向戒日王介绍了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民俗文化,还特别向戒日王介绍了唐乐大曲《秦王破陈乐》,以此称颂新登基的唐太宗,传扬大唐文化。
    无遮大会结束后,玄奘向戒日王等辞行,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以及那烂陀寺的僧众一再挽留。鸠摩罗王甚至答应玄奘法师,如果留在印度,他愿意为玄奘建造100所寺院。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动摇玄奘法师回国的决心。
    没有多少中国人在印度的历史上,如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和爱戴,也如此受到国王和民众的顶礼膜拜。玄奘动身离开那烂陀寺的那天,据说,整个摩揭陀城中万人空巷,百姓都来为这个中土和尚话别辞行,依依不舍。
    据说,戒日王等众臣相送法师数十里,呜咽而别。《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曾记述道:“王更附鸟地王大象一头,金钱三千,银钱一万,供法师行费。别三日,王更与鸠摩罗王、跋吒王等各将轻骑数百复来送别,其殷勤如是。仍遣达官四人,名摩诃惮罗。王以素�圩魇楹炷喾庥。皇勾锕俜钍樗头ㄊλ�经诸国,令发乘达送终至汉境”。

    公元643年的春天,玄奘用大象、马匹驮着他历年来所搜集的佛教经论、佛像和中亚、南亚特产的奇花异果种子,满载着荣誉和印度人民的友谊踏上慢慢归国的思乡之路。行至于阗国(今新疆和田)时,他向唐太宗上表陈述了自己西行取经的经历。唐太宗接到他的上表后,即派人前往迎接。
    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645年的正月24日,游学了近110个国家的玄奘法师,终于回到了他阔别17年的大唐长安,受到了朝野僧俗的热烈欢迎。据说,长安城偌大的城门被拥挤得水泄不通。第二天,在长安壮画的朱雀街南端,玄奘法师为众人展示了从中亚、南亚历经千辛万苦所带来的佛经、佛像等。据说,前来参观的信众队伍排了几十里路,可谓盛况空前。
    不久,唐太宗在洛阳召见了这位当年擅自偷越国界,而去印度舍身求法的一代高僧――玄奘。据说,唐太宗曾详细询问了玄奘周游列国的见闻,而玄奘也一一说明。作为皇帝的太宗劝说玄奘还俗作官,但玄奘婉Q言谢绝.表示决心献身于佛经翻译事业。唐太宗虽然无奈.但是他希望玄奘写出自己西行求法取经的见闻经历.并翻译从印度带来的20夹,657部佛经。
    公元645年3月1日,玄奘法师回到了长安弘福寺,开始了他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从那时起直到他圆寂,玄奘勤奋不懈地译经长达19年之久。在他的主持下,一共翻译出的经论共74部,1335卷,1300万字,从翻译的数量来说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的一位法师。因此,他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翻译家”之一。
    在玄奘译经的过程中.他还口述了一部讲述自己西行求法艰难历程的游记,这部伟大的著作就是由他弟子辩机记录和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游记共有12卷,公元646年口述完毕。本书详实地记录了玄奘离开高昌国后,以及他在17年的胜迹巡礼中,所经历的110个国家的山川地理、历史沿革、风土风物、宗教信仰和民族风情等。这部伟大的游记成了后来研究西域、中亚、东南亚’诸多国家历史地理、民族风俗以及语言学等重要的经典历史文献。
    在进行梵文佛经中文翻译的同时,玄奘还将印度早巳失传的《大乘起信论》从中文翻译成梵文。他还应印度鸠摩罗王的请求和唐太宗的旨意,把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名的道家经典《老子》翻译成了梵文,促进了中印两国宗教文化的交流。
    位于西安市的大慈恩寺,既是当年玄奘法师的翻译场所,也是他讲经说法的道场。在这里,玄奘法师及其弟子们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法相唯识宗,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佛教人才。
    据说,玄奘的门下弟子有3000之多。玄奘的日本弟子道昭,回国后开创了日本的法相唯识宗,流传至今;朝鲜弟子圆测、顺景将法相唯识传播到了朝鲜,对日本和朝鲜的佛教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从事译经已有19个年头了。这年的正月初一,玄奘正在翻译《大宝积经》,他突然感到心口一阵绞痛。此时,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一天,他告诉身边的弟子:“有为之法一定能减灭幻影,形体这种虚幻的东西是不能长久的。我到65岁,一定会死的,现在谁有问题,可速来问”。身边的弟子们大为惊异地问:
    “您年纪还没有到耄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玄奘法师平静地说:“此事只有我自己知道”。 其后,玄奘向佛像顶礼告别。有门人要外出时,玄奘对他说:“你去吧,我现在就与你告别了。你再也不用来见我了,来了也见不到我”。
    公元664年,唐麟德元年的正月初九,玄奘告诉寺中的弟子说:“我要死了,经里说,身体是令人厌恶的,就像死狗一样。我死以后,把我的尸体安葬在寺院安静的地方”。说完他便躺下来,闭上眼睛,只看到硕大的莲花,圣洁清丽。到了2月5日半夜,玄奘法师圆寂于玉华寺,走完了他舍身求法、觉悟人生的成佛之路。
    公元664年4月14日,长安城东古老的白鹿原见证了佛门历史上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忆。遵照玄奘法师死后葬于白鹿原的遗嘱,唐王室在这里隆重举行了盛大的玄奘法师圆寂荼毗法会。据说,长安城500里内,有100万人前来参加这位大唐三藏法师的荼毗仪式。而有3万多信众自愿露宿在玄奘法师的墓葬旁为其守灵念诵佛经。
    玄奘法师圆寂后,他的遗骨也像他生前遇到的颠沛流离一样,几经掘墓、几经流离、几经安放:公元669年,也就是玄奘圆寂5年之后,唐高宗命人把玄奘法师火葬后的遗骨,迁埋在今天西安市境内的著名寺院草堂寺,在那里建造寺院和佛塔,而将玄奘的遗骨供奉在塔内。可是好景不长,一代大师在这里也没能安静地修养几年。唐朝末年,供奉玄奘法师遗骨的灵塔,又在一片战火中遭到了破坏。
    到了宋太宗执政时,也就是公元998年。一位叫政可的和尚在终南山的紫阁寺找到了玄奘法师的顶骨,将其珍藏供奉起来。宋仁宗天启五年(1027),这位仁宗皇帝又命人将玄奘法师顶骨恭送到南京长干寺东冈塔供奉。1386年,已经是明朝朱元璋执政的第19个年头。这年,大唐三藏法师的顶骨,又一次被迁移到南冈的三塔寺中供奉,从此便湮没无闻。
    直到1942年,抗日战争的烈火在中华大地熊熊燃起,人们又在南京中华门外的南冈三塔寺发现了一个石函,里面装有一块高僧的顶骨舍利,这位高僧就是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被中国人民崇敬的高僧顶骨却又被日本人强盗般运到了海外日本。
    大慈恩寺是故都长安最著名的寺院,西安人习惯称它为大雁塔。当年玄奘法师在慈恩寺翻译佛经时,为了收藏和安放他从印度千辛万苦携回来的佛经、佛像,就在慈恩寺的西院建造了这座佛塔。这座佛塔仿照印度的建筑样式,共有7层,高180尺。据说,当年玄奘法师与工人们一起挑起担子,搬运砖石,亲自参加了建塔的工程。
    玄奘法师在古代极其困难的交通条件下,“乘危远边,杖策孤征”。17年中行走了5万里路,游历110个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的旅行家中极其罕见。正像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所评价的“在到过印度的许多中国人中,玄奘法师无疑是最伟大的一个,他是中印文化合作的象征”。
    的确,他不愧为鲁迅先生所称赞的那样是――“中国的脊梁”。


{返回 玄奘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马震)
下一篇:20世纪50年代中印佛教交流勾沉——以玄奘纪念堂为线索(圣凯法师)
 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马震)
 玄奘与摄论学派(圣凯法师)
 玄奘的境界(江毅)
 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玄奘大师(张化蒙)
 玄奘与印度佛学——从玄奘在印所著的三论说起(吕澄)
 西天取经的文化使者——玄奘(常学)
 玄奘和中观、瑜伽学派(秦凤岗)
 玄奘:一个真理的朝圣者 为孤身求法而西行
 弘扬玄奘精神 发展唯识宗、学(许嘉璐)
 在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吴立民教授做学术总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布施——舍掉我的贪嗔痴[栏目:实修教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七(之五)[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十届:闭营式上的讲话(妙峰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密宗的祈雨修法[栏目:真圆法师]
 34 地狱与极乐[栏目:活得快乐]
 安居第五十日(二):再谈净土教法的分水岭[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佛在哪里[栏目:佛法是种活法]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57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大悲咒句解 41、呼嚧呼嚧摩啰[栏目:大悲咒句解]
 烦恼即菩提——天台善恶相即的理论[栏目:沈海燕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