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感悟人生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一、终极信仰与经验传承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50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10月21日,学诚大和尚为弟子作了开示?——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大和尚教诫:信仰佛法,首要的就是对我们所信仰的究竟目标、宗旨的一种信仰,是对最终目的的一种信仰。

一、终极信仰与经验传承
  1.建立终极信仰 
  我们来到寺庙里面,就是来信仰佛法、学习佛法的。信仰佛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外在的表面功夫,做做样子、装装门面,或者说大家聚在一起,念念经、做做礼拜、研讨研讨、交流交流或者出去劳动等就够了。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而不是信仰的内涵,不是信仰的本质。我们对佛法的信仰是完整、系统、究竟、彻底的一种信仰,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谓的信仰。 
  一般意义所谈到的信仰,一天烧一炷香、念几句佛号、念一卷经等,这些好像就够了。信仰佛法,首要的就是对我们所信仰的究竟目标、宗旨的一种信仰,用现在社会上的语言来讲,就是对终极的信仰,对最终目的的一种信仰。这种终极的信仰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来获得的,也就是必须要有经验来作指导、作引导。 
  终极信仰不纯粹是理性的,也不完全是理性的。因为理性只是对有形有相、有局限的世俗社会的理解、诠释而已。对佛法究竟目标的信仰,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经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过去的人曾经通过佛法修行,证悟成佛,这种经验累积下来,传递下来,流传下来。也就是说,这些经典以及各种各样的注解,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对我们所信仰的对象——终极目标能够生起信心、巩固信心,让自己的信心不会减弱、不会减退。这一点非常关键,非常重要。 
  佛陀已经到达了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他实现了终极目标。他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十八种功德,无量无边的智慧、神通、辩才……我们信佛是脱口而出,还是经过认真思索和深入思考后再信佛、学佛、皈依的?或者自己就是去凑凑热闹,仅此而已,这也是名为佛教徒、名为三宝弟子。自己内心对所信仰的佛法内涵目标不明确、迷茫、不清楚,这样下去的话就不容易产生动力。因为我们最后的目标不清楚,最大的心愿不明白,我们就谈不上信仰佛法、学习佛法。 
  2.师师相承 
  因为学佛是要成佛,我们要相信通过自己努力修行能够成佛。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烦恼、业障……应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我们认真学习,大家一起学习,这非常重要。 
  为什么这么讲呢?佛法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祖师大德传下来的。法的内涵是通过祖师来传承的,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够把它保存下来,写进书本、经本。我们有很多的藏经、法宝、CD、VCD在流通,这些都是如何传承的?都是过去祖师大德们的努力付出留下来的,如西行取经等。当然过去印度也有很多的大德来到中国弘法、译经。如果没有那些僧宝 ——高僧大德的努力弘扬,这些法宝——佛法就流传不到现在。 
  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的出家法师,根据佛法来实践、修炼、修心。我们出家的法师跟前辈学,前辈再跟前辈学……因此,修道的经验得以传递、积累。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能够在经典、著述、理论上学习这些文字记载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实际经验。实际经验来自于我们当下能够遇到的法师和同行善友,这些法师和同行善友在信佛、学佛、修道过程中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他们在自己修行过程中累积的,是这个时期经验的累积,更具有指导性——指导、帮助我们解决现在的问题。每一个时代问题表现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问题的根源是一样的。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感悟人生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二、自他一体惜因缘
下一篇:感悟人生 第四讲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四、觉照无常智慧生
 广结善缘
 法华漫话系列:欢喜造善业随喜修善行——读《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有感..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七、超越自我
 一个佛教徒的科学观(上)
 大乘佛法与人文道德界说
 感悟人生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四、世间善法与出世间法
 把握大方向
 在三宝的摄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
 怎样亲近善知识 三、了知知识德相,如理寻访明师
 皈依佛法僧 开发戒定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超越死亡·第七章、自我关怀——自我即生死之主人[栏目:达照法师]
 Teacher And Disciple[栏目:Shunryu Suzuki]
 18 我不识字[栏目:没时间老]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24-125卷[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福德日记2月27日─抛弃爱惜自我的心[栏目:福德日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九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对戒的开示[栏目:星云法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七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第二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中国化..[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不再对外交流的原因[栏目:教育孝道·净空法师问答]
 解义慧剑释 第十一课[栏目:解义慧剑释]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