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契理契机
 
{返回 论语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902

契理契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智慧的人,可以向他们讲授高层次的内容;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只能讲授低层次的内容。”

  《维摩诘经》说佛菩萨“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佛菩萨就好像大医王,他有大智慧,方便善巧,既可以治众生身病,也可以治众生心病。在治病的过程中,佛菩萨能够“随机施药,应病与药”,意思根据不同根基的人,开出不同药方,根据不用的病,施与不同的药。八万四千法门,随机开演,如医治病,对症施药,令得服行,以愈诸疾。

  那么“随机施药,应病与药”,这个机,就是根基;这个药方,就是道理。因为根基不同,药方不同,所以道理也不同,可其目的一致,那就是治好病。所以佛教又有一句话加以概括,叫做“契理契机”。契理就是根据不同的根基讲了不同道理,其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不管说了多少道理,实则还是一个“理”,那就是净化心灵,要返妄归真,顿悟性空。虽然理是一个“理”,但是,因为根基不同,层次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那么就是要因机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就叫做“契机”。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开发人们最高的智慧,找到最高的“道”。但是,人的根基不同,也就是说个性、天资、志趣是千差万别的。孔子为了“随机施药,应病与药”,就把个性与志趣不同人,分门别类施以针对性的教育。孔子把教育对象分为三等。“上智”是生来就知晓大道之理,中等分为学习以后知道道理的和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才去学习而知晓道理的,“下愚”就是遇到了困难也不肯学习。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断定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难以改变的。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是对于教育对象要实行“契理契机”教学方式,不同根基的人应该讲不同的道理。中等以上根基的人,“可以语上”,就是可以向他们讲授高层次的内容。而“中人以下”只能讲授低层次的内容。

  《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两个答案完全不同,是因为孔子了解冉有平日做事畏缩,所以要给他壮胆鼓劲,而子路胆子有两个人大,血气方刚,敢作敢为,所以要他请求父兄,三思而后行。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仲弓、颜渊问仁,孔子有三种不同的回答。这是因为学生造诣和接受能力不同,孔子就作了三种深浅不同的回答,适应三人的根基,从不同层次解释了仁的概念。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三思而行”本来是办事认真的表现,可放在季文子身上却不行。季文子是鲁国大夫,办事不果断,其私意就出来了,所以孔子说他不要三思而行,不要优柔寡断。孔子看人是很准备的,总是能够针对一个人缺点去指点他。季文子难得做好事,如果做的是好事,还要三思而后行,就有了私心,夜长梦多,这好事就做不成了。

  佛陀也把教育对象分为数等。上等即是菩萨乘,中等即是声闻乘,下等即是人天乘。上等人了悟宇宙实相,以同体大悲之心,舍己为人,宁愿自己下地狱,只愿众生得离苦。这种人叫做菩萨,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摄”等菩萨乘的教育。中等人认识到眼前一切都是虚假不实的,生老病死之痛苦时时紧逼,因而就对凡世生起厌离心,要求解脱人生的痛苦。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给他们施以“四谛”、“十二因缘”等声闻乘的教育。下等人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希望积德行善以求得福报。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的教育。

  论语禅: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返回 论语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求神不如求己
下一篇:善恶报应看三世
 游必有方
 正义在心
 悟“道”
 为心祈祷
 求神不如求己
 常不轻菩萨
 礼让不是软弱
 敢做敢当
 好人得病
 万法平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学讲座 思惟人生[栏目:刚晓法师]
 家里有白蚂蚁、老鼠、蜈蚣怎么办?[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请略述藏传佛教的历史![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药师山回顾与展望[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又是菊花正黄 笑对沉浮轮回[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中部121经 空小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佛法给了我们殊胜的缘[栏目:傅味琴居士]
 大悲咒句解 33、遮啰遮啰[栏目:大悲咒句解]
 什么是佛性?[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世界为甚么会坏[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