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课 成长,是往内在去探索自己,而不是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满足
 
{返回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09

第1课

  成长,是往内在去探索自己,

  而不是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满足

  关于自我的开发,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探索,是个关键。

  在《枯木开花》这本书中,记录了圣严法师从小到大,经历很多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阶段正巧都有不同的名号:出生时叫“张保康”、上学后唤“张志德”、狼山出家为“常进”、从军迁到台湾改名“张采薇”、现在大家都称“圣严法师”……每个阶段的“自我”,可能都有些变化。但我很好奇,十三岁就离开

父母到狼山出家的圣严法师,在那个时候对“我”有什么想法? 个性朴实的圣严法师,聊到这个话题时,真挚诚恳得令人完全不意外。他非但没有刻意编造神迹,反而谦虚率真地娓娓道来,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弱智的孩子,到了别人家孩子已经读中学时,自己才刚要进小学,而且只读了四年就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跟着父亲、哥哥,帮人家做工,还是个体弱多病的童工。

  在那样的情况下,对“我”的概念非常模糊,对“人生”知道的也很有限,要想多么有智慧、有理想是不可能的。那时,生命就只是过日子而已。出家,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不能说完全出自个人主动的意愿,只能说是因缘。小时候他常听妈妈讲神话故事,产生对佛教及修行的兴趣,成长到青少年时期,生活环境很贫困,戴姓邻居介绍到狼山出家,母子觉得可以入寺学习,继续读书识字,也是好事,于是就开始接触佛法。

  山上请了两位老师来教授,其中一位专门教佛法,另一位传授四书五经。每天早、晚要做功课。他在没有真正接触佛法、了解佛法之前,也跟一般人同样,以为佛教只是专门叫人家烧香拜拜,专门替人家诵经超渡亡魂。直到开始有了老师的启蒙,才知道佛法是可以用到实际的生活里面,从“戒、定、慧”“贪、瞋、痴”这些修行里去增长智能。不过,十三岁的孩子可能连什么叫做“烦恼”的体会都不深切,更遑论是智慧了。但因为入了佛寺,有了不同于一般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他的师父要求他勤于拜佛,每天早上五百拜,三个多月以后,突然之间开窍,觉得这个世间跟小时候看的不一样了。

  眼前,我似乎重回各自的生命现场,看到两个不同的男孩,一个是每天放学之后就往荒郊野外走去,默默地独自漫漫而行,心中对于人生的千百个问号,浮起又沉落。另一个是每天清晨跪在佛前五百拜,不问不说,却在迷雾见花开,看出人生的另一种风貌。

  独自步行和佛前参拜,看起来都是机械化、没有太多趣味的动作,但都是可以帮助自己沉淀心情,进行自我对话。相对于时下的青少年一旦感觉彷徨,把自己暴露在影音光电的环境之下,是截然不同的自处之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孤独有助于专注,而专注有助于开悟。

  所以,圣严法师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花了六年多的时间,才知道自己大概要往哪里去。如果,没有这些积极往内在去探索自己的过程,只是不断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满足,彷徨少年的迷惑,将永远得不到清楚的答案。


{返回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2课 努力朝向最适合自己的路去发展,但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缘具足
下一篇: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一、认识自我 前言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23课 唯有慈悲,才能解决因为爱而引起的冲突..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25课 善用“爱的减法”,让亲密关系更欢喜自在..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课 成长,是往内在去探索自己,而不是向外去需索感..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5课 亲密关系之中若含有控制的成分,就可能伤害彼..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2课 利他的练习,可以从无我开始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8课 志向愈大,挫折和诱惑就相对地变小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二、爱与亲密关系 前言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1课 善用危机感激发自我的力量,突破环境的障碍..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自序——祝福,永不止息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27课 勇于承担别人惠予的付出;將來才有分享出去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铁眼募钱(慈明)[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三节 丛林组织 五、称谓 三 佛门俗称[栏目:佛教丛林观]
 「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上)[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全然[栏目:万行法语]
 福德日记6月3日─从出生就一直在变老[栏目:福德日记]
 第十二章 莫哥西亚多 观心与观受[栏目:当代南传佛教大师]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一七)[栏目:杂阿含经]
 做人的六条标准[栏目:净慧法师]
 选贤与能做住持[栏目:宣化上人]
 人生搭把手[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