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衮却格西讲授
{返回 衮却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09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难以得到的暇满人身我们已经获得了,难以值遇的诸佛正法我们也遇到了,非常难于蒙其摄受的善知识我们也已经蒙其摄受,此时,在我们修学佛法的顺缘没有不圆满的时候,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世间的事情就像水波的纹路一样,一波尽了一波又来,没有完尽的时候,是以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观待(依着)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信解,一心地修学佛法。否则死无定期,而死的时候只有佛法有用处。因此我们现在的责任,就是要依自己的能力投入佛法的修学,尽可能的去做。
    即使我们现在所修持累积的善业是那么的微小,然而在累积善业时的动机,也不应该只是为了今生的义利、或者是只为自己下一世能不堕三恶道,去获得人天的果位;或者为了下一世能够出离三界、了脱生死,这样的动机是不圆满的。就算你造的善业是那么的微小,我们也应该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以菩提心来做为动机。或者说你的善业很大,能够长寿、能够去修学善法,可是你的目的安立于人天果位,希望下一世能够投生为人或天,那还是六道三界、还在轮回里,不是解脱之因,也不是成佛之因。尽管你所积造的善业是那么的微细,而你以菩提心作为意乐,是为了众生的缘故而要成佛,由于法界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因此这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只要动机是为了众生愿成佛,能很清楚明白的安立这种菩提心,即使只做了很小的善业,那也是无边的福德,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善业很小就轻视它,动机才是最重要的。
    要能够究竟彻底地圆满众生的义利,自己必须先能够圆满二利(自利与利他)。如果自利没有办法圆满,而要去成办究竟的利他事业,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一切众生的义利,我一定要成佛”,这是很明白的,因为成佛之后才有这种能力去利益众生。即使我们现在所听闻到的只有一偈一颂,也不能轻忽它,因为这是为了众生的义利而来听受的。在当我们发愿“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我要成佛”之前,我们必需要能通达了知,成佛之方便以及成佛之理。要达到成佛的目标首先就是要修道,要修习能涵盖整个显经、密续教义的三士道次第。在我们所听受的教典中,最殊胜的三士道次第教授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论》从开头第一步的依师之理到最后的止观,就是完整的成佛之道,它的次第无误,而且不增不减的安立着,非常易于摄持,只怕我们不去实修,否则很容易用来调心,使我们得到受用。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以四个门径来说明,就是:“甲一、为显(示)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以及“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两项:“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乙二分两项:“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丙二、如何摄取心要的道理又分两项:“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丁二、如何取心要的道理。”丁二又分三项: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我们已经讲过。当你学习共下士道次的时候,要知道它是不贪着于三有的安乐。共下士道是表示一种引导往中士道与上士道的前行支分,所以称之为“共”法。
    中士道次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凡是由烦恼及业所驱使的有漏的蕴体(五蕴身)之续流,事实上它是以苦为体性。上从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下至欲界无间地狱,这有漏识的蕴体的续流,一样都是由烦恼及业驱使。我们不知道它是以苦为体性,反而以苦为乐,是以贪着轮回,颠倒取舍学处(该取该舍的地方),因而造业受苦。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一点,所以讲中士道次。
    讲到苦的内涵,我们提到六苦,可以涵摄为三苦;而八苦主要是讲人道的痛苦。思惟痛苦、认识痛苦,知道痛苦是很重要的,是个关键。在认知之上你才会深入地去想:“痛苦从何而来?它的因是什么?”痛苦的因不是别人给你的,不是创世主给你的,也不是毫无因由就生出来的,认知后才会驱使你去寻找痛苦之因,再予以断除。
    我们讲过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痛苦,其实是苦苦而已。能够思惟苦苦而厌离它,动物也有。一般来说,我们把轮回的安乐当做是快乐的,事实上这种安乐不究竟,到最后是苦的,是以苦为体性,这被安立为坏苦。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对于三有的快乐视为安乐,不知它的本质是苦的。”因为这个缘故,生起贪着,进而造业受苦,这是烦恼(惑)、业、苦的成立之理。一旦有了由烦恼及业所感招的有漏五取蕴身,这个行苦(有漏五取蕴身)成办的话,虽然它本身并非什么苦受,不论你投生到什么地方,它终究会引导你受到苦苦及坏苦之果。能够思惟行苦而厌离它的人极少。
    当你碰到苦苦时会起嗔恚的心,想排斥它;当你蒙受坏苦的时候,因为你起了乐受,所以会起贪心而贪着它。行苦虽然是不苦不乐受、是舍受,但因为它是一种愚痴的状态,会导引出烦恼、贪心或嗔心,因而产生对苦苦与坏苦的执着。三苦因而导出三毒(贪、嗔、痴)。坏苦是你以苦为乐,所以会产生贪心。贪着之后,到头来还是会变成苦苦。因为我们不能真心体会苦苦的关系,所以会起嗔恚心,这嗔心日后就会引导我们去三途。轮回中的安乐的觉受是快乐的,只要你努力修习,就会知道它是坏苦(坏灭之苦),原来那只是另外一种苦的行相罢了!如此就能对轮回的安乐视为痛苦,而减少贪着。因为你觉得它是苦受,然后产生排斥的心态,因此起了厌离心。思惟行苦的时候,你知道轮回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体性,原来安乐“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都是愚痴所导致的。基于对行苦的思惟,产生了厌离心之后,愚痴就会慢慢地减少。
    “第二思惟别苦有六”(167页最后1行),三恶道的苦之前我们已经讲过了,现在说一下人道的痛苦。回顾一下前面所思惟过的“暇满人身的重视及苦的区别”,我们曾提到暇满人身是很珍贵的,能得到这人身就应该好好的运用来学习佛法;现在又说人的苦遍一切。这两种说法都没错,确实是这样子。说到人身,确实要有“暇满的”人身才能好好地修学佛法,所以要珍惜它。如果说,得到人身能不痛苦,倒是很好,但事实上,这个人身有很多的缺陷,像生、老、病、死等,是充满痛苦的。我们为了说明修学佛法需要具足顺缘,所以安立暇满人身是很珍贵的,但这个人身是以苦为体性,也是没错。“饥渴寒热,不可意触,追求劳苦(很劳苦地追求着,去营生、过活),复有生老病死等七”,饿的时候有饿的苦,口渴时有渴之苦,还有寒冷的时候有寒冻之苦,热的时候有热受之苦,这不需要多说,每个人都有这种感受。
    “非天”之苦,也就是阿修罗道的痛苦──嫉妒,阿修罗对天界众生的富足圆满心生嫉妒。这在人间也是一样,同样会嫉妒稍微比你好一点的人,这些情形我们很清楚。为什么阿修罗要嫉妒天人呢?天人饮用的是琼浆玉液,是甘露;如意树的根部长在阿修罗界,而果实却生在天界,阿修罗无法享用;天人所居住的天宫在上层很庄严,下面才是阿修罗住的地方;虽然阿修罗的女众很美丽,却被天人夺走,所以他们很生气,一直为嫉妒所困扰而痛苦。并因此而经常与天人战斗,可是在砍杀的时候,天人虽然会死,却在刹那间又复活了,但阿修罗则一砍就死,因而更加痛苦。(168页第5行)“与天斗诤,受割裂等伤身众苦”,身体会受伤、受割裂等之苦。另外,“此等虽具智慧,然由异熟(指嫉妒)障故”,阿修罗们虽然有智慧分别力,可是由于嫉妒心太强,把智慧障碍住了,所以无法生起真正的出离心。“于彼身中不堪见谛。”这个“见谛”是指证到见道位。因为没有出离心,所以不能亲证空性,这是阿修罗的障碍。
    思惟天界苦分二:一、欲界天的苦(有三种);二、上二界(色界、无色界)的粗重苦。
    欲界天的三种苦是指:一、“死堕苦”之中又分:甲、死殁之苦。(168页第9行)“死殁(之)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就是“较昔受天欲生乐,将临殁时,五死相现,所起痛苦,极重于彼。”还有 乙、堕下处苦,福报享完之后会堕到下界去。二、“悚栗苦”者,欲界天中也有互相斗争和畏惧之苦,因为天界众生中,福报大的常会去侵害福报小的。三、“斫裂杀害”苦,与阿修罗战斗的时候,所受的割截之苦等等。
    有关 甲、死殁之苦中所说的五死相,是指天人临终时,会现五种衰相:1、身色变得不可爱;2、不乐本座;3、身上的花蔓凋萎;4、衣服有垢染;5、身体出汗。虽然天人平常一起嬉戏玩乐无尽,一旦五衰相现起的时候,其他的天人就走得远远的,只会用花洒过去祝福,他会很痛苦。在他善业福报享尽之后,不但知道自己就要死了,还能预知会投生到地狱、饿鬼或畜生三途中的某一道,那种痛苦是难以忍受的。
    二、悚栗之苦:“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这个福报大的天子一现身,诸薄福天子见到他时,或因自惭形秽或惧欺凌而产生极大畏惧忧苦。
    三、斫裂杀害之苦:谓天与非天斗诤的时候,受断支节破裂这种身苦。斗诤中虽然说阿修罗比较吃亏,可是天人也是会有些痛苦。有个故事:有一次天道与阿修罗道战斗的时候,天道败得很惨,他们就请问金刚手菩萨说:“我们与阿修罗战斗,被打败了很痛苦。”金刚手菩萨答说:“你们要依止战神才会胜利。”由此证明天道众生也吃过很多战斗之苦。又如驱摈之苦,(169页第3行)“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愤怒),诸劣天子(福报比较劣的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
    色界及无色界的苦,(第7行)“色及无色(界)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这是指没有现行之苦,没有所谓的苦苦,但是烦恼随逐,仍为它所驱逼自在(驱使控制)。上二界到死的时候都还是为烦恼所自在,由粗重(生性不堪忍是粗重性)为苦,身心不能作主、不自在。有些天道众生投生的时候知道要投生了,死的时候知道要死了,除此之外没什么想头。虽然天人长久享乐,等到垂死的时候,福报享尽了,前世的烦恼现起,下界(欲界)的心又再生起,一旦欲心生起就造作烦恼,因此又堕入三恶道,是以生到天界,还是不保险。无色界的众生以为生到无色界后,就得解脱、不会再受苦,结果等他福报享尽,又堕入三恶道去了。他这种的解脱不是永久的,是邪见,并且这以后堕得更快、更严重。(第11行)“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生起出离心)”。
    我们要清楚,为什么会这么痛苦?理由何在?“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而去寻找苦因。宗喀巴大师曾讲说:“如果不能至心思惟苦谛过患的话,不可能真正生起出离心,如果不能明白集谛的还灭次第,就不可能正断轮回根本。”前面是思惟苦谛,再来思惟集谛。
    “第二由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分三:一、烦恼发生之理;二、彼集业之理;三、死没及结生之理。”(169页科判)烦恼发生之理分四点来说:一、正明烦恼,先认识烦恼是什么。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烦恼生起来的因。以及四、烦恼的过患。(170页科判)
    首先是认识烦恼。(170页第7行)“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极不静相(不寂静的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续,极不静起,是烦恼相。”当任何一个法(念头)生起,使你的心不能寂静,这种不寂静、很粗恶的心相,称为烦恼。这是总想,还有各别相。
    烦恼的各别相,可分为五利使及五钝使,即五种见烦恼(见惑)与五种非见烦恼(思惑),五非见烦恼是指:贪、嗔、慢、无明(痴)、疑。
    一、贪者,(170页第10行)“谓缘内外可意境(可爱境,然后)随逐耽着,如油着布难以洗除(像油染到布,很难洗),此亦耽恋自所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一旦你碰到可爱境,贪爱的心就会生起而难分离。一般说来,贪欲很难根断。
    二、嗔者,“谓缘诸有情及苦苦具(产生苦苦之器具)”比如说刀杖荆棘等,“发恚恼心,发粗猛心,于彼诸境(不可爱境界)思作无(意)义(损害的事情)。”
    三、我慢,“依止萨迦耶见,缘内外之高下好恶,令心高举,”因为坏聚见(萨迦耶见),执“我”为实有,所以会在功德等各方面认为“我”很了不起,而生起我慢。
    四、无明,“谓于四谛、业果、三宝自性,心不明了,染污无知。”因为我们有四颠倒见──“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不净为净,以无我为我”,因此不知道有四圣谛的内涵,也不是真心的相信前世后世、因果业报。对三宝也很轻忽、没有定解,这都算是无明。
    五、疑者,是指缘谛等(四谛、业果、三宝)三法,念其有吗?还有没有?是吗?不是吗?一直在怀疑。比如说,到底有没有解脱?到底有没有道谛可修?到底是真的?还是不是真的?这种怀疑是不对的。对解脱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怀疑。因为怀疑的缘故,所以不能趣入成就解脱。
    其次是五种见烦恼:
    六、坏聚见(萨迦耶见):(171页第1行)“谓缘取蕴(五取蕴身),计我我所(执取我及我所,以为“我”是实有的,“我所”是实有、是属于我的),染慧为性,”以自己的身体为所缘境,产生实有执着,称之为坏聚见或萨迦耶见。如果以他众生为所缘,产生一种实有的执着,这不是坏聚见,是无明。
    七、边执见:(171页第3行)“谓缘萨迦耶见所执之我(为实有),计为常恒(常边),或见断灭(断边),(也就是说)无从此没,结生当来(这是断灭见),染慧为性。”就是说,因为有一个萨迦耶见,执“我”是实有,所以此生命终时候,此“我”不生不灭,这是常边,是一个错误的见解。
    八、见取者:“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者任何一种都可以,“及彼所依见者之蕴(体),执为最胜染慧为性”,依着邪见、边见、及萨迦耶见所见到的蕴体,执为最胜,这样的见解称之为见取见。
    九、戒禁取见,(171页第4行)“谓缘坏戒,可舍之戒,及诸行状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及缘彼等所依之蕴,见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可以解脱),染慧为性”。“戒”是指戒律、律仪,“禁”是行为,凡是认为我所执的戒是最好的,所执取的禁行可以解脱、成佛,是最殊胜的,这样颠倒的执持称为戒禁取见。换言之,以错误颠倒的行为戒律,以为我透过“禁”这样的行为,就可以解脱成佛,称之为戒禁取见。就像印度有那外道,他们以五据火(东南西北中)来修行,以为在里面待很越久越好,就可以解脱;或跳三叉戟,从高处往下跳,以为插死就可以解脱;并有认为恒河之水可以洗罪;这些都是外道的戒禁取见,他们以为所持的戒和某些行为是解脱之道,这都是错误的。
    十、邪见者:“谓谤无前世后世及业果等,或计自在(印度外道天神叫大自在天)及胜性(数论派主张所知分二十五种,其因为总主(另译胜性)等为众生因,”执能够产生感召众生的因,是大自在天,创世主等,这也称为邪见。
    其次,为烦恼生起的次第。萨迦耶见与无明有什么不同?比如说,有一堆盘起来的花斑绳在那边,由于天色昏暗,对于绳的实体不能明见,因此对看起来像蛇的盘形花斑绳,生起执此花斑绳为蛇的心。“于彼遂起执蛇之觉。如是障蔽明见蕴体,”障蔽了可以明白看到的蕴体自性,“由无明暗误蕴为我,”却以蕴体为我,因为这样的无明而导致很多烦恼。我们知道,最坏莫过于轮回根本的无明,这个坏聚见(萨迦耶见)的无明,也就是无始以来执“我的蕴体”为“我”,认为蕴体之上有一个实有的“我”。这样的执着是因为习气太重了,所以时时刻刻跟着你,使你见不到实相,看不到究竟内涵,烦恼因此而生。
    这个“蕴体”压根儿没有“实有的我”,因为没有“实有的我”,哪有“实有的眷属”?哪有“实有的怨敌”呢?也就不会对“我的眷属”产生贪,对“我的怨敌”产生嗔,没有贪、嗔、痴,没有烦恼,就不会受苦。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解释说:“开始执‘我’与‘我所’为实有,然后对这蕴体执为实有而造业。众生与我都是这样在造业。就像汲井水的水桶和绳子,这样轮回生死。”众生可悲之处在这里。烦恼生起的次第,第一个就是坏聚见。
    第三能生的因有六种。(172页第7行)“一、所依者谓烦恼之随眠(种子),二、所缘者谓顺生烦恼境界现前”。一、是所依,我们平常都有烦恼种子,有种子遇缘就会发芽,因此很容易生起烦恼。二、是所缘,因为怨敌、亲人、中庸三种角色的境很多,遇到境界,加上这个种子,就很容易生起烦恼。三、猥杂,“谓随学恶友非善士夫(恶知识)”依这样的恶缘、恶知识会生起烦恼。四、言教者,“谓听闻邪法”。五、串习者,“谓增长烦恼串习力”。六、作意,虽然去静处修行,把生起烦恼的境挡掉了,虽无外境,可是还会有作意,因为种子还在。“作意者,谓妄增益爱非爱相,及于无常妄执为常等非理作意。”
    第四烦恼的过患。(第4行)“于自于他俱损害,于现于后(现生及后世)于俱生罪(都产生俱生罪,还得)领受苦忧感生等苦”,比如说烦恼生起会损害自他,无论今生或来世,自身或他人都会受损,而产生恶罪。(第6行)“大师护法圣者呵责(为他们所呵责),临终忧悔,死堕恶趣,不能获得自己义利。”
    “第二彼集业之理分二:一、正明所集之业;二、如何集业之理。”(173页科判)烦恼所集造的业分两种:一、思业;二、思已业。(173页第5行)“如《集论》云‘云何为思,谓令心造作意业,于善不善及无记中(三种),役策心为业。’谓令自相应心,于境转动之心所意业。”这称之为思业。思业纯粹是指心业,是没有任何外在身口的造作,可是它还是业。第二思已业,就是指由思业策发为性,鼓动外在的身口造作。外在(有表)身口业造作的同时,内在(无表)相应的意业也在,这样称之为思已业。
    一般来说,业有三种,即善业、恶业、无记业。如果善业是由萨迦耶见(坏聚见)所鼓动而造作的,其善业是有漏的;所造作的恶业也是有漏的,因为是由无明所鼓动而造的。有漏的善业有两种:第一个是福业,是欲界(众生)所摄(造)的善业;第二是不动业,是色界(众生)及无色界(众生)所摄持的善业。
    “是故乃至自随补特伽罗我执(人我执,执我为实有)而转,尔时容造能引之业(引业及满业)”(174页第3行)。能够感招引业。执无我为“我”,那个“我”断灭时,也就是证得无我空性智慧的时候,就不会造引业。凡是还在造轮回的引业的就是凡夫。
    “如是若由染污无明萨迦耶见,他自在转,(随染污无明的萨迦耶见自在转),三门作行杀等不善(杀生、偷盗、身口意三门所作的十恶业)”(第2段),称之为积造非福业。基于两种无明:真实义愚、业果愚,所积造的业称为非福业。因为你有萨迦耶见的执着,使得见解真实义愚,或是对于业果迷蒙,所以造恶业。“若行舍施守护戒等欲界善法”,这样去行持布施、守护律仪等欲界善法,称之为集造福业。若修静虑,初禅分以上,还有无色地的奢摩他(无色地所摄持的止),就是积造不动业。“于三有中一切盛事,见为过患,希求解脱欲乐,发起修众善业,又于无我义如理观察慧相应思诸善净业,”这是轮回最好的对治,“是否集谛生死因耶。”不再是集谛所摄。
    “由是因缘,(第一)若未由多异门,观察修习生死过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贪爱,获得对治。(第二)又未如理以正观慧观无我义,(第三)又离修习二菩提心(世俗和胜义菩提心)。(第四)余诸善行,唯除少数依福田力,(其他所造的业)悉(都)是庸常集(谛所)摄,转生死轮”(175页第3段)。至于依福田力,例如你无心的、没有动机地去绕塔或是去供养三宝、供养佛宝,虽然心想这佛不是真佛、不是佛的示现,以这样的福田力量,还是可以间接的成就解脱之因,但却不为集谛所摄。
    【问:有没有解脱?有没有生死?】
    没有!那不是为集谛所摄,可是也没有解脱。比如说,从前有一位长者,他在八万劫前当小虫的时候,在牛粪上被水漂绕佛塔三匝,因为这个善业因缘,成为出家之因;但它却不是解脱之因,也不是集谛所摄,这就是依福田力的意思。
    【问:如果一个人持续诚心念佛(如持诵阿弥陀佛),会不会解脱?】
    如果说你没有对轮回三有产生厌离心,没有清净空性,没有正观慧观无我,又没有正修二菩提心,只是依着微薄的福田门,比如说念佛法门,就能启发真正的信愿行,那样也是解脱之因。
    【问:这样也能解脱吗?】
    并不是说他念佛就解脱,而是说他不会再往下掉。会因此成为解脱之因,最后他会得到解脱的。所以除了少数福田力之外,念佛法门也可以成就这样的因缘。
    增长业分两种:(175页第5行)“一、为乐受义故增长”及“二、为舍受义故增长”。而 一、乐受产生的业增长又分两项:甲、“为受用色声等欲尘,所生诸乐。”依外面的五受用(外乐):色、声、香、味、触五欲尘,所生的诸乐而产生的增长业。以及 乙、于外乐(五欲尘产生的),厌舍贪着,于三摩地生起乐受(定乐),而增长业。又甲项(外乐),以受用色声等欲尘,所生诸业,分两种:A、正缘未死以前,以现法乐为所缘,所造的非福业。B、是正缘来世诸欲乐,而增长福业。
    舍受义:“正缘(禅)定(所)生乐受者,谓(积)集能生第三静虑(三禅天),下至(到)初禅(天为)诸不动业。”三禅以下以定为所缘境,对于欲界的乐受产生厌患,并对三摩地产生好乐,造不动业。进而“若于诸欲舍离贪着,复由乐受(由禅定产生的乐受)令意厌患,为舍受故而作业者,”则能感发第四禅天,到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即有顶天)造不动业。“若普厌弃一切诸有,为解脱故三门行善,则能渐远生死,渐近涅槃”。


【解惑篇】

    问:邪见与无明有何不同?
    答:无明是说他不明白、不能通达、不了知的这种障碍,他对业果、三宝、四谛不明白,称之为无明。邪见则例如毁谤说,根本没有前生后世。

    问:请问无明与坏聚见的差别在哪里?
    答:无明有很多种类,比如说,业果愚无明,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迷惑。对三宝的道理不明白、对四圣谛的道理不明白,或对一切法执为实相等,都是无明。
    坏聚见是以“我”和“我所”为所缘,执为实有,称为“坏聚见”。以“自”相续,以自己的蕴体为所缘,执为实有称为“坏聚见”。(171页第2行)“欲显此所见之事,唯是无常(可坏),非一(聚合)之法,全无常一补特伽罗,故为立名曰坏聚见。”)
    无明的种类很多,坏聚见一定是无明,作为轮回根本的无明称为坏聚见。但是无明不一定是坏聚见,无明范围较大,坏聚见比较小。

    问:“我所”与“我所执”有何分别?以“汽车是我的”,和“这辆汽车是我的”有什么不一样?
    答:“汽车是我的”是“我所”没错,但是不一定有“我所执”;“这辆汽车是我的”这样执“这辆汽车”为实有,这是“我所执”,自相续以我的蕴体(五蕴)为所缘,执为实有,才称为我所执。“我执”及“我所执”一定是自相续里头。
    一个女孩子以“丈夫(补特伽罗)”为实有的执着,这是“我执”,也是“人(补特伽罗)我执”。事实上,人我执是执“补特伽罗”为实有;而以“自”相续来执着,称之为萨迦耶见,也是人(补特伽罗)我执;以“他”(补特伽罗)为所缘,执为实有,仍是人我执,但不是萨迦耶见。而执人(补特伽罗)之外的其他法为实,当然是法我执。

    问:是否对补特伽罗之外,包括五蕴等法执着均是法我执?
    答:是啊! 以汽车当所缘境执为实有是“法我执”,我刚才不是讲过,以山河大地外在的东西,只要以我之外的,或者是众生之外的为所缘境,称为“法我执”。但是需要提到一点的就是,以生起次第来说,一定要先生起“法我执”,对法的执着,然后才产生“人我执”。可是证悟的时候,一定要先证得“人无我”才能证得“法无我”。如果你不对自己的执着先证得它是无我,先证汽车是无我的话,没有证自己无我怎么断轮回的根本?因为我都还无明执着,对轮回的根本没有什么伤损。以“我的汽车”为例,这是一个法,一个所缘境,然后执为实有,是“法我执”,“我的房子”、“我的妻子”这是所缘境,这是一个法不是我。“汽车是我的”是“我所”。
    刚刚提到,一般人是先生起“法我执”,然后“人(补特伽罗)我执”,先证得“人无我”,再证得“法无我”。
    问:断“人我执”证空性了吗?还是断了“法我执”才证空性?
    答:要证空性,只不过是对象不同罢了。如果很会吃的话,吃什么都有滋味。证得“人无我”与证得空性同时,先证得“人无我”再证得“法无我”。其实说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说法都是对的,因为证得“人无我”与证得“法无我”,“无我”之义是一样的,对象不同罢了。人、法之间没有粗细分的,一样的无我,大小一样。要先证得“人无我”再证得“法无我”。可能先以“人”为对象证得无我,再以“法”为对象再证得无我,证悟的次第不同,有先后。
    问:不是我们先执有“我”,再去执“我喜欢”、“我讨厌”这些东西?
    答:你如果不先思惟组成我的蕴体是有实质,怎么会对“我”产生“人我执”。以“我”作为所缘境没有错,但是要以“我”作为所缘境之前,若对“我”的组合蕴体没有生起实执,你怎么去缘我?五蕴是“法”,所以先有“法我执”,再有“人我执”。众生称为补特伽罗就是以这个自己的蕴体,认为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是一个所缘而执为实有,所以有一个实有的“我”,称为“我执”。所以,你是对那个组合、把那个蕴体的我执为实有,才能以它做所缘,有执着,产生我执。而“我的蕴体”就是“法”,在“法我执”之上才能产生“人我执”,生起次第来说是这样没有错。证得次第不是这样。贪着的次第是先贪着我,再贪着我的蕴体。可是烦恼生起次第,先生起“法我执”,再生起“人我执”。

    问:阅读传记时,里面记载玛尔巴上师结婚、生子,这与汉传不一样,所以会产生怀疑,为什么他既是出家人还结婚?
    法师:出家人是不能结婚的。玛尔巴上师不是出家人,他是在家众,但他有成就是真的。
    问:中国一般通俗的说法是,在家人没什么大的成就,出家人才有成就。
    答:不是这样讲的。但是在家人起码要受五戒。玛尔巴是应化(随应所化机而示现在家相,来度化众生)的功德。玛尔巴即使是吃一顿饭,我们(指出家人)也不能及于他呢!狮子(天生威严)与狐狸(羡慕狮子,造作威严)是不能比的(威严来自内在(心),非外相)。认为在家人不能有成就者,是小见小识者的看法,佛陀在过去生中,尚未成佛前,不也有很多证量之迹。出家人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也很多。

    问:如何由“知”推进到“证”?
    答:你要先从听闻,然后了知,通达道理之后思惟。从闻慧得到思慧,思慧得到修慧,闻思修次第一贯。
    问:光听闻不可能证悟,一定要经过实修吗?
    答:你先要安立习气,想要立刻得到证量很难,听闻只能安立习气,同时也种了种子,不可能立刻生起证量。然而也有例外,利根的人立刻就得证悟。
    问:何谓利根?
    答:例如,你一听到《心经》,就即刻生起《心经》的证悟。

    问:有哪些微细的贪我们众生不容易察觉?
    答:这种情况太多了,已经生起烦恼而不知;生起之后,又不知对治的也有;虽然对治,却无力的也有。像无明我执的烦恼,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学习的理由是为了解什么时候生起烦恼,先要能觉察到,然后才能对治,这是学习的内涵。
    问:是否念头未断时,烦恼会一直存在?
    答:心识之流不会断,轮回者是众生不是心,不是心在轮回,依着心之流假名安立的我是轮回者,一直轮转的那个人是谁?这一世为人,下一世为狗,含遍所有生世的那个我,我怎么来,不是实有的我,也不是心。

    问:请问所谓的阿赖耶识是指什么?
    答:阿赖耶识是唯识派的说法,那是不了义的。因为你过去世有修过外道的法,佛就善巧方便的对你讲唯识派的教法。

    问:《广论》45页第2行提到“执着二种我相”是指什么?
    答:显相(即能、所二显)与实相(即无二显)不相符顺(一致),显相是这样,可是实相不是这样。显相不一定是执着,只是一个错乱的认知;也就是观他的外相是这样,可是实际不是这样,这是错乱的认知。一般人将显相执为实有,这才是颠倒见,而颠倒见,就是实执。实执与我执是同义词(依应成派的观点)。“执着二种我相”就是指“人我执”和“法我执”。两者的区分是观待“所依”(补特伽罗与法二者)的不同。这二种我执均根源于对显相的颠倒见,或执显相为实有所造成的。


{返回 衮却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静虑度及般若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认识食子
 关于水供的开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活用三法,才可讲病[栏目:心念与命运·第2册]
 觉性的开显[栏目:禅林衲子心]
 文殊菩萨与《文殊般若经》的思想及其影响(蔡宏)[栏目:文殊菩萨专题文集]
 29.般若堂习禅制 Training under the Chan rules of the Pra..[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六十心介绍(上)[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法海集三 第三部分:释菩提心论 1 佛法概要[栏目:法海集]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一)[栏目: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佛堂讲话 第三辑 六、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栏目:道源法师]
 助念会不会影响自己的修行?是否背因果?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但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116 感悟人生[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