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衮却格西讲授
{返回 衮却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89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今天我们具足了修学佛法的顺缘,在此具足的当下,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个顺缘来修法,成办来世以上的义利,不应该只是把修法的顺缘,放在成办今世的义利。得到的暇满人身就应该用来修法、取心要,否则死无定期,死的时候唯有佛法才能对我们有真正的助益,也只有佛法才能广大的饶益自他一切的众生,佛法之外别无他法。
    如何与法相应?就是当你修学佛法时,能够把心中的烦恼一一摧破、予以调伏,称之为与法相应。否则即使听了很多、懂得也不少,可是心中的烦恼依旧不减少、依旧不能调伏,就是与法不能相应的标志。至于得到听闻教法的功德(效果),有什么标志(相状)呢?当行者在真实的在听闻教法时,外在的行相会很调和安祥,这是与法相应时增上的征兆。并不是闭着眼睛坐在那里,就叫做修,所谓修,是指对所听到的法义能够思惟、能忆持不忘失,并将听闻的法义恒常做观察、思惟、抉择,进而能够把观察、抉择的法义串习,用以对治、调伏自己的心,这样称之为修。当行者心中的烦恼越来越减少,此即为修行的标志,也称之为与法相应。总之,修学道次第之后,如果烦恼越来越多,那就表示修学有了错误,应该是烦恼越来越少,乃至于没有烦恼才是对的。
    当我们听了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之后,修学者应该要与其他的宗教团体互相和谐共处才对。这以世间法来讲,叫做和谐,在佛法来讲,称为忍辱。行者本身越来越能够忍辱,与世间的众生或家里的人就能够越来越和谐,这表示修学道次第有效果。听闻修习道次第之后,如果整个家庭、社会以及佛教团体间都能够越来越祥和,这表示道次第的修学是有益、能增上的。否则,若每个人都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狡诈、慧黠的话,这是错误的。
    什么征相能看出修学者已经得到真正的法义?以下三点很重要:
    第一、能够于一切众生修大恩。
    第二、能够于所有的教法自愿取受修学,能够于所有的法门、所有的团体,自愿修清净观。
    第三、碰到外在敌人时,不去调伏外在的敌人而是调伏内在的烦恼敌。
    能以这三个做为修学佛法的内涵,表示你已证得与法相应的征相。
   对于第二点,能够自愿取受修清净观、自愿取学一切法门,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僧宝,因为僧宝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榜样与助伴。而对不同的团体以及修学佛法的人,我们也应该修清净观、自愿来学。
    我们的大悲世尊为了调伏众生心中的八万四千种烦恼,而教说八万四千种法门。若讲这样的法门是为让众生能够得神通、能飞天钻地,那只是末流,他是为了使众生能够一一对治其各自的烦恼而讲的。而我们修学道次第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要使自己能够净治顽劣、难以调伏的烦恼。
    有这样的说法:“光是去听闻、了解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一开始就能够调伏自己的烦恼。”和其他的法门不一样,菩提道次第有这样的效果。我们听受时,不要用这些法去看他人,认为别人应该这么做,这些法的主要目的是在调伏与净治自己的烦恼,是自己应该照着做的。我们修学道次第的目标在成佛,是为了能够成就无住涅槃的果位;也是为了要把所有众生安住在佛果位,所以我必须先成就无住涅槃的果位。唯有成了佛才具有大能力,能究竟圆满成办一切众生的义利,让一切众生安住在无住涅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因此我们要以“要把一切众生安住在佛陀果位”的这种菩提心的意乐来闻法,进而净化自己的烦恼。
    菩提心,就是指发心为利众人而证菩提。它有两种欲求:欲求利他及欲求菩提。这个欲求利他,是指能够真实利益我以外的所有众生,将之安置在无住涅槃的果位上。为了能够真正的把我之外的其他众生安置于无住涅槃上,为了圆满这个义利,所以我一定要先成佛,为此而欲求自己的菩提。以这两种欲求为意乐,称之为菩提心,听受的时候,最起码要有这种造作的菩提心作为动机。现在希望大家以这种动机来听受佛的正法,我们当下所听受的正法是道次第。
    道次第的引导有四个门径,其中第四个门径是“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两项:“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第二点又分两项:“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又分:“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丁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又分:“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于共下士道次修心的第一点“己一、正修下士意乐”。又分两项:“庚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庚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分两项:“辛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辛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我们已经简要说过了。
    修行的开始应该观自己的心相续、观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实践的开始在于奉行业果的道理。一切安乐的根本在于对业果生信,因为我们的一切苦乐果无不是由业所感招的。业果是最严苛的律法,所有痛苦的根本及安乐的根本在于业果,它是定律、是不能转动的。业果的真理具有很大的恩泽,如果没有业果,那么有权力的人就一直有权力,没有权力的人不就一直很苦。事实上,不管有权力或没权力,业果的道理都平等的涵盖。对众生来说,业果的道理是最有恩泽的,当别人轻蔑你的时候,你可以说这是我的业报而安受,或者再进一步修忍辱。在遭遇灾难时,如果你有业果的观念,就可以安然度过。如果我们重视业果,就靠近真理,和真理在一起。这个真理是火不能烧、水不能带走的。
    “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根本深忍信 中分三(117页科判):壬一、思惟总的业果道理,壬二、思惟各别业果道理,壬三、思惟之后如何开遮持犯,如何去正行及进止的道理。‘思总业果’分两项:癸一、正明思总之理,癸二、分别思惟。”
    癸一、业果的道理分四项来说明:一、业决定一切;二、业增长广大;三、业不做不受;四、业做已不失。
    关于“业增长广大”就是“即使很小的恶业,也会蒙受很大的苦报,即使很小的善业,也会感招很大的福报。”如何断恶修善?应该从大恶断除,从小善做起,这样去断恶修善。
    “子二、决择业果分三:丑一、显示黑业果,丑二、白业果,丑三、业余差别。”(122页科判)显示黑业果分三项来说明:“寅一、正显示黑业道,寅二、轻重差别,寅三、此等之果。”我们看“寅二、轻重差别”,分两项:(129页科判)“卯一、十业道轻重”以及“卯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
    十恶业的轻重果报是这样子的:身业中杀生、偷盗、邪淫这三个,前前重于后后,而意业的贪心、嗔心、痴心(邪见),则是后后重于前前。
    “初中有五,例如杀生,一、由意乐故重者,谓猛利三毒所作。”(第129页第2段) 意乐若是基于三毒所作,因意乐很猛利的关系,所以比较重。“二、由加行故重者”,由加行门来看,“谓或已杀生,或正或当(将杀生),具欢喜心具踊跃心,或有自作或复劝他,于彼所作称扬赞叹。”都算是加行很重。“三、由无治故重”,造业时没有对治、或没有后悔,罪会变重;如果有忏悔,或许重罪会变轻。“四、由邪执故重者”,因为邪执(邪见的执着)的关系,认为造十恶业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邪见去做,就比较重。(第130页第1行)“五、由事故重者”,由于对象不同的缘故,比如说有德尊长、自己的师长或者具有恩泽的父母,你把他们杀害,所以业比较重。以上是杀生,再来说偷盗。如果对象是贫穷者,你偷盗他的财物,他会很痛苦,这个罪就很重。另外,偷取三宝东西的业也特别重。
    “第二兼略开示具力业门分四(种),一、由福田门(产生的)故力(量很)大者。”(131页最后1段) 比如说,对三宝、师长,或是父母造恶业,虽然没有很猛利的意乐,但是因为对象是我们的福田,所以略作损益,损就能得很大的罪过,益则能得很大的福报。所谓“智者罪重亦为轻,愚者罪轻亦为重。”端看善巧不善巧。就像水中的一个铁丸,如果里面是空的话,它会浮上来;如果是实心的,虽然很小,就会掉下去。这比喻是说,恶业造完之后,善巧的忏悔或遮止,也就是追悔和发露,是很重要的一点。造恶业之后,如果能在他们的面前发露、追悔,这种去除恶业的功德很大,而且恶业也不会变得很重。同时,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即使别人有过失也必须要隐藏。但是自己的过失则要能够说出来,不要隐藏。如果能“不说人过,严以律己,自说自过”,即使造恶业也会变得很轻。
    该如何善巧地忏悔罪障,把罪业减轻?有几项可以做:首先追悔所作过的不善业;然后是防护(以后不做);再加上发露;另外为了能够净罪的缘故,去行持一切善业,是为对治。这样的话就可以把以前所造的罪业减轻。相反的,如果不善巧的忏罪,比如说,一开始明知道错,却不追悔,罪就不能净;或者即使追悔,却不防护,就有缺失;即使防护,却不发露,不能对他人说,这也是有障碍;即使具有追悔、防护和发露,但是没有一个为了净罪所作的善业(对治力),那罪业还是不能善巧的净除。因为没有确实地追悔、防护、发露以及对治的缘故,所以这个罪业就净得不善巧。
    “由所依门故(而)力大者”(133页第2段)所依门是指行者本身所依的对象而定,这个力量比较大,对治力比较。《宝蕴经》里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也就是说,由于对象的关系,所依门不同,即使是转轮圣王位的在家菩萨,这么盛大的供养佛塔,其功德不及出家众以小灯烛供养佛塔。他的功德不及是因为所依门的关系。因此我们常讲说,即使你平常仅供一盏微不足道的小灯,但是你是以菩提心摄持为动机去供养,那功德无量无边,因为菩提心所缘的众生是一切法界众生,所以所得的福报是法界的福报。同样的,如果供养的灯遍及三千大千世界之多,可是意乐动机不是菩提心的话,再怎么多的灯去供养,因为它的数目不可能超过法界一切众生,所以功德是有限的。这是依意乐的不同,所以产生福报的力量就有大小的不同。(134页第2行)“较诸世人,具十不善,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若有比丘毁犯尸罗,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这也是基于所依门的关系。
    再由事物之门,去分别它力量的大小。以布施来说,法布施的功德较之财施更大。即使对佛菩萨供养无量无边的财宝,也比不上行者的修行供养。修行供养是什么?就是依教奉行,对上师的言教奉行,或依真实义来实修菩提心,这种实修菩提心的功德,远超过对无量诸佛的财物供养。
    “由意乐门故力大者。《宝蕴经》说:‘较(之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诸菩萨不离一切(种)智(的)心(菩提心或智慧心),仅散一华,其福极多。’”(134页第3段)。(第4行)“又于恶行,若烦恼心,猛利恒长(非常的猛利持久),其力则大(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造的业也非常大),其中复以嗔力为大(嗔心的力量最大,因为意乐是嗔心的关系,所以会让这个业更大)。《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所积集布施的功德),供养善逝(诸佛菩萨)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一嗔恚能够摧灭掉)。”所以基于意乐是嗔恚的关系,可以把所有的善根善行都摧灭掉,不能感善果。
    “第三其果分三(这个“果”有三类),(第一类是)异熟果者,谓十业道,一一皆依事(对象)及三毒(强弱的关系,而有)上、中、下(三)品,有三三等(果报)。”(135页第2段) 比如说上品杀生感得地狱,中品杀生感得饿鬼,下品杀生感得旁生。行持断十恶、行十善也是一样,上品善投生无色界,中品可能是色界,下品是欲界。
    第二是等流果,即使众生已经脱离恶趣,再投生人道当中,“如其次第(如上面十恶业的次第),寿量短促。”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断杀生的话,可以长寿。杀生者从地狱道受报完,回到人道时,这杀生的等流果会导致短寿及多病;相反的,如果断杀生,等流果会变成在人道当中,长寿而少病。另外,不与取(偷盗),如果行偷盗的话,那异熟果就是饿鬼,等流果是再投生为人时,资财匮乏,很穷困;相反的,如果可以断不与取,再投生为人天时,就会很圆满,而且资具丰饶。所以从“寿量短促(短寿、夭折),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这都是身三口四的等流果的果报;相反的,如果断此恶业的话,会有与前述相反的果报。(135页第3段第3行)“设生人中,寿量短促多诸疾病,资财匮乏与他共财,眷属不调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诽谤受他欺诳,眷属不和眷属鄙恶,闻违意声语成斗端,语不尊严,或非堪受无定辩才,贪欲重大不知喜足,寻求无利或不求利,损害于他或遭他害,见解恶鄙谄诳为性。”这是十恶业整个的等流果,以上所说的是属于领受等流果。等流果有两种,就是领受等流以及造作等流,其中以造作等流比较严重。
    第三增上果,比如杀生,“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于消变,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夭折)。”而不与取者的增上果:“众果鲜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雨多淋涝,果多乾枯及全无果。”欲邪行者、虚妄语者、离间语者,我们就会过去:“粗恶语者,谓其地所多诸株杌,刺石砾瓦,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流泉涌,干地卤田,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诸绮语者,谓诸果树不结果实,非时结实,时不结实,未熟似熟,根不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可乐极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贪欲心者(的增上果是),谓一切盛事,经历一一年时月日,渐渐衰微唯减无增。嗔恚心者,谓多疫疠,灾横扰恼,怨敌惊怖,狮子虎等,蟒蛇蝮蝎,蚰蜒百足,毒暴药叉诸恶贼等。诸邪见者(的增上果),谓(外面)器世间,所有(的一切)第一胜妙生(来)源悉皆隐没。”
    “思惟白业果分二:一、白业;二、果。”(136页科判)十种善业是白业以及它的果报。断十恶业的身三业是断杀生、断偷盗、断邪淫,对这三个恶业起过患想,并生起胜解心及善心。“若于彼(等)起静息方便(对治方便及不做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之)所有身业(这是三种身的善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别者,谓云语业及云意业,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应配合。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事者(对象),谓他有情。意乐者,谓见过患,起远离欲。加行者,谓起诸行静息杀害。究竟者,谓正静息圆满身业,以此道理,余亦应知。”
    十善业的果报有三种,(137页第1行)“异熟者(果),谓由软(下)中上(三)品善业,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换句话说,下品的善业感生人道,中品的善业感生欲界。上品的感生色界无色界天。“诸等流果,及增上果,(相)违于(十)不善(业),如理应知。”去做类比,可以了知。
    第三显示业余差别。这是指业的广分,业有引、满二业的差别。引业是什么?能够引取乐趣的业是诸善法,引取恶趣的业是诸不善法,这是指投生的道是善趣、恶趣而说的,称之为引业,“引业”在中士道次的时候会讲到。“满业”则是没有什么决定的,比如说有一只狗,比人还好命,它的引业是恶趣,满业是善趣。比如说有些人投生为人的时候,他所受的痛苦比畜生还多,而且是只有痛苦而已,所以他的引业虽然是由善业感到人道,但满业是恶业,所以转生为人时就很坎坷。(137页第8行)“于乐趣(善趣)中,亦有断支,关节残根,颜貌丑陋,短寿多疾,匮乏财等”都是不圆满的。“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极圆满者,是善所作(是善业所作)。”比如说,畜生道的龙是很富有,某些饿鬼道众生也是很富有,这都是引业是不善业,满业是善业所感。
    “定不定受业者。”(138页第2段) 这地方划分为决定受及不决定受。思而增长,想了而作并继续增长,是决定受的;思已,作了但不增长,不一定受。
    业的感报有三种:第一是顺世受,顺这一世受,比如说这辈子造善,这辈子感善果;或者是这辈子造恶,这辈子感恶报,又称为现世受。第二是这一世造善、恶业,下一世就感受乐、苦报,第二世就感果,为顺生受。第三是顺后受,这一世造善恶业,三世圆满,第三世以后才感果报,称为顺后受。
    造业之后,哪一位先感果报?最重的业先成熟感报,虽然你业造得很重、很多,但还是不一定的。虽然平常造很多善业,却因为临终之际生起恶心,平常造的善业也不管用,就以临终时的念头作为取决。(138页第2段)“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因此造业之后,随业的重、近、串习而去成熟感报,而且是“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思惟各别之业(别业)。(139页科判)“谓由远离十种不善”,断断十恶行十善,就一定能够获得妙善所依身(人天果报)。但是如果能成就一个圆具(圆满具足)德相,能够修习种智(一切种智,佛陀的智慧),要具足超胜的所依处,这样的话,修道的速度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所以除了断十恶处,还必须具有圆满德相的所依身。要圆满地成办这个所依之身,就必须去观修异熟八果的功德、果报、和因缘。
    八果是指:一、寿量圆满,如果说下一世还能继续做人的话,就要长寿。不长寿,很难修法。二、形色圆满。三、族姓圆满。四、自在圆满。五、信言圆满。六、大势名称。七、具有男众身。八、大力具足。以上是异熟八果。如果能具有这异熟八果的人身和功德的话,等于是成就了所有修学佛法的顺缘,就像阿底峡尊者一样。
    接着说明八果的利益:一、寿量圆满(长寿)有什么好处?下一世长寿的话,就有很长久的时间去成办、修持,利益自他众生的善业。二、形色圆满,庄严的好处,就是你所要度化的众生看到你,会很欢喜、很乐意被你摄受。三、出生高贵的话,除了别人的恭敬之外,也能够映蔽(遮止)一些欺侮。四、自在圆满,具有大财位(资财),当你要调伏众生时,就比较方便。开始时施之以财,等他能听你的话后,就会接受你的教法。五、信言圆满,你说话人家都想听,基于资财圆满,在行持四摄(布施、爱语、利他、同事)善法时较为方便。特别是第五点,你讲的话大家想听,所以你的爱语大家会接受,然后以利他的方法于帮助众生,自己再和大众一起去做(同事),这样就具足了度化众生的四摄法。六、大势名称,这大势名称不只是有名誉而已,不但权力很大,名誉也很清高。由于美誉遍扬,众生基于权及誉,也会接受你的教化。七、具有丈夫性(男众身)有什么好处?你可以处众无畏,和大家来往、一起到处行走,说法都没有问题,尤其是能够独自去静僻之地修,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住在山洞,都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是女众就比较麻烦了,所以具男众身有这些功德。八、大力具足。这是指身心,身体没有病痛,心理也很勇悍强猛,这样身心都具有大力量,成办善业很快,有这种效果。
    必须有什么样的因,才能生起异熟八果的功德呢?比如说要得到 一、寿量圆满必须断杀生,要有护生的想法;二、形色圆满的因是要供灯、布施法衣给僧众。三、种姓圆满的因,在于对上师特别恭敬,断除我慢、恭敬上师和众生。四、自在圆满,(141页第4行)“于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设未来乞亦行利益,又于苦恼及功德田(病恼、痛苦的、疾病的,或者贫乏的众生及功德田),乏资具所,应往供施(上供下施)。”五、信言圆满,“谓修远离语(之)四不善(业)(妄语、两舌、粗恶语及绮语)。”六、大势名称,是真有美名而且权力很大,这样是怎么的因来的?就是“发(广)宏(大)愿,于自身中摄持当来(下一世)种种功德,供养三宝,供养父母,(供养)声闻独觉,(还有自己的阿闍黎)亲教轨范,及诸尊长(等)”。七、丈夫相,就是具男生相,要怎么修因?要喜乐男众所有的功德,厌患妇女之身,深见女身之过患,把好乐女身的想法遮止。八、大力具足的因是,别人所不能做的事情,“自当代作,若共能办,则当伴助,惠施饮食。”这样八种因去成就异熟八果。
    另外还有三缘:心清净、加行清净及田清净。心(意乐)要清净,然后加行要清净,对象要清净。什么叫心清净?(141页第9行)“于其三缘,心清净中(观)待自有二,谓修彼因所有众善,”把所有众善回向无上菩提,而且不需求果报。“由纯厚意,修行诸因势力猛利。”观待于他有两种:见同法行者,如果他比你高,就要远离忌妒;和你一般时,要远离比较;比你差的,要远离轻毁、轻蔑的心,勤修随喜,“设若不(能)如此而行,亦应日日,多次观择所应行事。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谓于长时无间殷重;观待他者,谓未受行赞美令受。已受行者,赞美令喜,恒无间作不弃舍作(之行)。田清净者(对善知识),谓由彼二意乐加行(以上面的两种,心及加行清净),能与众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
    一四二页科判,思惟已进止的道理。该作不该作的道理分两点:总的开示以及特以四力净修道理。关于由善业因感苦乐果定理,不只是要了知通达而已,还要奉行实践。业果的道理微细甚深,所以要接受佛陀圣言的教诫,并且依教奉行。布施能得到圆满受用,可是要怎样才能从布施得到受用圆满?这我们就无法知道,无法推断,它非常隐密,只有靠佛陀的圣言量去相信、去奉行。(第10行)“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是故应于缘起二业,及诸因果发生定解,一切昼夜观察三门,断截恶趣。”不论白天晚上,不断地去观察身、口、意三门,是否随顺业果的道理,以截断堕落恶趣之门。假若不善巧分别因果的差别,纵然少少了知佛法,“然将三门放逸转者,唯是开启诸恶趣门。”接着(143页第1行)“若能如是观相续者”,诸先觉说:“此因果时,校对正法,全不符顺,于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校对业果,是观顺否,若以法校自相续时,全无符顺,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为智者。”
    一四四页第二段,“第二特以四力净修(罪障的)道理者。”最主要是还净的道理,是指“破坏现行(破坏力)、对治现行(对治力)、遮止罪恶(防护力)及依止力”四种。
    第一个力量是破坏力,就是追悔力。对于无始所造的诸不善业,生起追悔。要生起追悔心,就要好好地修习“恶业必然感到异熟、等流及增上果的”道理。追悔所缘念的对象应该是,自己今生与前生所知道的恶业,特别是追悔今生所造的恶业。一般说来,我们要以从无始以来几乎每种恶业都造过的心情,把所有知道及不知道的恶业,全都加以追悔,就像误食了毒药的恐惧、懊悔的心情。修持时,应由诵持《胜金光明经》忏悔,或由礼拜三十五佛忏悔。
    第二是对治力。分六种来对治。一、“依止甚深经(典)者,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等契经文句。”二、“胜解空性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法意。三、依念诵,就是持咒、百字明咒等等。四、依形象,以对于佛陀所生的信心,造立佛形像。五、依供养者,于佛所及佛塔庙,行种种微妙供养。六、“依名号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菩萨)所有名号。”这些都是对治力的范畴。
    “第三力者(防护力),谓正静息(灭)十种不善(业)”(145页倒数第2行),摧灭“一切自作教他(作,还有)见作随喜,杀生等门(业)。三门业障,诸烦恼障及正法障。”这些是防护力。
    第四依止力,(146页第3行)“(是)修皈依及(发)菩提心。此中总之,胜者(佛)为初发业(初发心学者),虽说种种净恶之门,”如果具足四力忏悔的话,即能圆满对治一切罪障。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150页第2行)。下士道次修出的意乐之量是什么?“谓先有无伪(真实的),希求现世(的心),其求后世,唯虚言辞,”换个位置,“令成希求后世为主,(以)现在为副,”让它生起。“然须令坚固,故此生已(生起重视后世,轻视今世,这个要好好坚固),仍须励力善为修学。”这是生起下士道次的修行之量。
    第三除遣(排除)此中邪执分别(见解)。“谓有一类,以佛经说,悉应背弃生死所有一切圆满,”而认为说,身体受用圆满这些增上生是生死之轮回,发起希求增上生的心是不应该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是邪执。然所求中,略分两种,“谓于现位,须应希求,及是究竟所应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圆满,(是)希求解脱者,于现法中,亦须希求,以由展转渐受此身,后边乃得决定胜故。”这并不相违,并非不要修学的对象。不能说增上生是生死,就不该希求,这是错误的。引为邪见的理由有二:一、我们所追求的义利是为了现前增上生,及究竟生决定胜,但是现前增上生是导引究竟决定胜的因,所以它不是错误的。第二、身的圆满究竟,就是佛的圆满色身、净土和眷属,这是不相违的。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完全是在修心,下士道说完了。明天起讲中士道次。


【解惑篇】

    问:在读《略论释》时曾提到饿鬼道是卵生,我不太能够理解?
    答:这是不一定。鬼母生五百个鬼子,是胎生。

    问:《广论》120页提到“假使经不劫,诸业无失亡。”就是我们所造的业不失。那为什么嗔恚的力量这么大,甚至使一切善功德都火烧功德林,为什么会这样?如论中所述是不失的话,为什么以前的善功德会失掉呢?
    答:经过嗔恚摧灭就不会感到异熟果,就好像瓶子打破了,就根本没有瓶子了。刚刚讲过,定受与不定受(决定受与不决定受),有各式各样,不一定受。
    问:“业决定一切”的话,为什么善业不会感到善果,这样不是与“作已不失”相违了吗?
    答:不是这样,虽然业决定没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对的。但是在造善业之后,再造嗔恚的话,就不会感果,因而摧灭掉了善果。虽然造了恶业,经由四力忏悔,就不会感恶果。种子堪能(可能可以)长出芽来,可是种子不一定要长出芽来。没有经过清净忏悔,或者是没有忏悔干净的话,造了恶业就一定会感报。即使证得阿罗汉果位(声闻的圣者)还是会感报业果。虽然已经证果了,以前曾造恶业还是会感报。菩萨在最后边际身(最后的身位)时,还是会感得以前造的恶业之果。而有的业是所知障(烦恼习气),如果没有经过爱、取、有的润泽它不会感报。比如说种子,没有阳光、水和其他的因缘就不会生长发芽。
    问:造无间业的话,不是造已不失吗?就算忏悔,还是会感果才对。
    答:如果这样,那还学佛法做什么?众生就无法成佛了。如果只有造业的过失,净罪没有功德,是不对的。五无间业是从生有到中阴,直接感报,很快地一下子就掉下去。在还没感五无间业之前,是可以忏悔清净的。就以谤法罪来说好了,虽然很难,但还是可以忏悔。我们生生世世造的业不知忏悔的有很多,所以即使证到最后边际身,比如说,无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再下一世就要出三界了,还是要先把业净除完全。就算烦恼断尽了,还是有所知障(烦恼习气),小乘阿罗汉就尚无以断除烦恼习气,也就是所知障断不了,只是断了烦恼障而已,必须回小向大,趋入大乘,要经过三清净地,八、九、十这三地才能断所知障,只有成佛才能断尽所知障。异熟感报的时候没有办法转变,只有受报。异熟果的感报是很复杂的。无量寿佛也说:过去世所造的恶业,今世异熟果成熟感报时,是没有办法转的,只有受报。异熟果未感之前我们可以净除罪障,显密均有讲到这个净障之法,不过必须在异熟果没感之前做。总之,业果是决定的。
    问:我们常说舍弃今生,可是这里又说求增上生是不违背的,能否请格西拉再解释一下?舍弃今生不是要舍弃今生的福报吗?
    答:舍掉今生不是舍掉现世的福报,是舍掉现世衣食名声的需求心。当然不是舍掉现世,现世是舍不掉的。为了佛法舍掉现世(的名闻利养)是对的,如果为了其他舍掉现世就不一定对。
    问:但是这与希求后世增上生的果位有什么差别?
    答:没有,因为当你舍掉现世的衣食名声需求,就可以得到增上生。这两个是有关系的。烟和火是相违的,可是两个又有关系。


附录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科判表

【表一】

科判 ┬ 初归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                            
分二 └ 次开为 ┬ 甲一 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接表二】
          四门 ├ 甲二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接表三】
               ├ 甲三 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接表四】   
               └ 甲四 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接表五】 

【表二】

甲一 为显其法 ┬ 乙一 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根源净故 ├ 乙二 其身获得 ┬ 丙一 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开示造者 │      功德事理 └ 丙二 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殊胜     └ 乙三 得已于教 ┬ 丙一 于印度所作事理     
                      所作事业 └ 丙二 藏中所作事理       

【表三】

甲二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 ┬ 乙一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开示其法殊胜     ├ 乙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 乙三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 乙四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表四】

甲三 如何说闻二种 ┬ 乙一  ┬ 丙一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殊胜相应正法 │ 听闻  ├ 丙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 轨理  └ 丙三 正听轨理 ┬ 丁一 断器三过  
                  │                        └ 丁二 依六种想  
                  ├ 乙二 讲说 ┬ 丙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      轨理 ├ 丙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           ├ 丙三 以何意乐及加行而说     
                  │           └ 丙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 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表五】

甲 ┌ 乙 ┬ 丙 ┬ 丁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四 │ 一 │ 一 ├ 丁二 能依学者之相                                
如 │ 道 │ 令 ├ 丁三  ┬ 戊一 意乐 ┬ 己一 总示亲近意乐          
何 │ 之 │ 发 │ 彼应  │      亲近 ├ 己二 特申修信              
正 │ 根 │ 定 │ 如何  │      轨理 │      以为根本              
以 │ 本 │ 解 │ 依师  │           └ 己三 随念深恩              
教 │ 亲 │ 故 │ 之理  │                   应起敬重              
授 ┤ 近 │ 稍 │       └ 戊二 加行亲近轨理                       
引 │ 知 │ 开 ├ 丁四 依止胜利                                    
导 │ 识 │ 宣 ├ 丁五 未依过患                                    
学 │ 轨 │ 说 └ 丁六 摄彼等义                                    
徒 │ 理 │                                                        
之 │    └ 丙二 ┬ 丁一  ┬ 戊一 ┬ 己一 加行                     
次 │       总略 │ 正明  │ 正修 ├ 己二 ┬ 庚一 总共修法         
第 │       宣说 │ 修法  │ 时应 │ 正行 └ 庚二 此处修法         
   │       修持 │       │ 如何 └ 己三 完结                     
   │       轨理 │       └ 戊二 未修中间应如何                   
   │            └ 丁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 乙 ┬ 丙一 于有暇身 ┬ 丁一 正明遍满 ┬ 戊一 闲暇            
      二 │      劝取心要 │               └ 戊二 圆满            
      既 │               ├ 丁二 思其义大                         
      亲 │               └ 丁三 思惟难得                         
      近 └ 丙二 ┬ 丁一 ┬ 戊一 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          
      已    如何 │ 于道 └ 戊二 显示由三 ┬ 己一 显示何为由三     
      如    摄取 │ 总建       士门如次引 │      士道引导之义     
      何    心要 │ 立发       导之因相   └ 己二 如是 ┬ 庚一 正  
      修    之理 │ 决定                     次第引导  │  明因明  
      心         │ 解                       之因相    └ 庚二 所  
      次         │                                        为义    
      第         └ 丁二 正于彼道 ┬ 戊一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接表六】
                       取心要之理 ├ 戊二 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接表七】
                                  └ 戊三 于上士道次修心【接表八】 


【表六】

       ┌ 庚 ┬ 辛一 ┬ 壬一 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 己 ┤ 一 │思惟此├ 壬二 修习胜利                             
   │ 一 │ 发 │世不能├ 壬三 当修何等念死之心                     
   │ 正 │ 生 │久住忆└ 壬四 ┬ 癸一 思决定死                     
   │ 修 │ 希 │念必死   修念 ├ 癸二 思惟死无定期                 
   │ 下 │ 求 │         死理 └ 癸三 思惟死时除法外余皆无益       
   │ 士 │ 后 └ 辛二  ┬ 壬一 思惟地狱 ┬ 癸一 大有情地狱         
   │ 意 │ 世    思惟后│      所有众苦 ├ 癸二 近边地狱           
   │ 乐 │ 之    世当生├ 壬二 旁生所   ├ 癸三 寒冷地狱           
   │    │ 心    何趣二│      有痛苦   └ 癸四 独一地狱           
   │    │       趣苦乐└ 壬三 饿鬼所有众苦                        
戊 ┤    └ 庚 ┬ 辛 ┬ 壬一 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一 │       二 │ 一 ├ 壬二 由依彼 ┬ 癸一 正明其境                
于 │       依 │趣入│  故所皈之境 └ 癸二 应皈依此之因相          
共 │       止 │圣教├ 壬三 ┬ 癸一 知功德  ┬ 子一 佛功德         
下 │       后 │最胜│由何道├ 癸二 知差别  ├ 子二 法功德         
士 │       世 │之门│理而正├ 癸三 自誓受  └ 子三 僧功德         
道 │       安 │净修│皈依  └ 癸四 不言有余而正皈依               
次 │       乐 │皈依└ 壬四 ┬ 癸一 摄分中出                       
修 │       方 │    既皈依已└ 癸二 摄 ┬ 子一 别学 ┬ 丑一 遮止应学
心 │       便 │    所学次第    授中出 └ 子二 共学 └ 丑二 修行应学
   │          └ 辛 ┬ 壬 ┬ 癸一 正明思总之理                     
   ├ 己二        二 │ 一 └ 癸 ┬ 子一 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 发此意      一 │ 思    二 └ 子 ┬ 丑一 ┬ 寅一 正显示黑业道 
   │ 乐之量      切 │ 总    分    二 │ 显示 ├ 寅二 ┬ 卯一 十   
   │             善 │ 业    别    决 │ 黑业 │ 轻重 │  业道轻重 
   └ 己三        乐 │ 果    思    择 │ 果   │ 差别 └ 卯二 兼略显
      除遣此      所 │       惟    业 │      │          示具力业门
      中邪执      有 │             果 │      └ 寅三 此等之果     
                  根 │                ├ 丑二 白业果  ┬ 寅一 白业 
                  本 │                └ 丑三 业余差别└ 寅二 果   
                  发 ├ 壬二 思别业果 ┬ 癸一 异熟功德              
                  深 │               ├ 癸二 异熟果报              
                  忍 │               └ 癸三 异熟因缘              
                  信 └ 壬三 思已正行 ┬ 癸一 总示                  
                             进止之理 └ 癸二 特以四力净修道理       

                                                  
【表七】

戊 ┬ 己 ┬ 庚一 明求解脱之心                                      
二 │ 一 └ 庚 ┬ 辛 ┬ 壬 ┬ 癸一 显示四谛先谈苦谛之意趣          
于 │ 正    二 │ 一 │ 一 └ 癸 ┬ 子二  ┬ 丑一 三恶趣苦         
共 │ 修    发 │ 由 │ 思    二 │ 思惟  ├ 丑二 人苦             
中 │ 意    此 │ 于 │ 惟    正 │ 别苦  ├ 丑三 非天苦           
士 │ 乐    之 │ 苦 │ 苦    修 │       └ 丑四 ┬ 寅一 欲天三苦 
道 │       方 │ 集 │ 谛    苦 │          天苦 └ 寅二 上二界   
次 │       便 │ 门 │ 生    谛 │                       粗重苦   
修 │          │ 中 │ 死       └ 子一 思惟 ┬ 丑一 思惟八苦     
心 │          │ 思 │ 过           生死总苦 ├ 丑二 思惟六苦     
   │          │ 惟 │ 患                    └ 丑三 思惟三苦     
   │          │    └ 壬 ┬ 癸一 ┬ 子一 正明烦恼                
   │          │       二 │ 烦恼 ├ 子二 如何生起之次第          
   │          │       思 │ 发生 ├ 子三 烦恼之因                
   │          │       惟 │ 之理 └ 子四 烦恼过患                
   │          │       集 ├ 癸二 ┬ 子一 正明所集之业 ┬ 丑一 思业
   │          │       谛 │ 彼集 │                   └ 丑二 思已
   │          │       流 │ 业之 └ 子二 如何集业之理         业 
   │          │       转 │ 理                                   
   │          │       次 └ 癸三 死 ┬ 子一 死缘                 
   │          │       第     没及结 ├ 子二 死心                 
   │          │              生之理 ├ 子三 从何摄暖             
   │          │                     ├ 子四 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          │                     └ 子五  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          └ 辛二 由于十二因缘起思惟 ┬ 壬一 支分差别         
   │                                     ├ 壬二 支分略摄         
   ├ 己二 彼起之量                       ├ 壬三 几世圆满         
   ├ 己三 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 壬四 此等摄义         
   └ 己四 决择能趣解脱道性 ┬ 庚一 以何等身灭除生死               
                            └ 庚二 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表八】

戊 ┬ 己一 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三 ├ 己 ┬ 庚一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于 │ 二 ├ 庚 ┬ 辛 ┬ 壬一 于其渐 ┬ 癸一 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上 │ 如 │ 二 │ 一 │  次令发定解 └ 癸二 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士 │ 何 │ 修 │ 七 └ 壬 ┬ 癸一 ┬ 子一 引发生 ┬ 丑一 于诸有情  
道 │ 发 │ 菩 │ 种    二 │ 修习 │  起此心所依 │      令心平等  
次 │ 生 │ 提 │ 因    如 │ 希求 │             └ 丑二 修此一切  
修 │ 此 │ 心 │ 果    次 │ 利他 │                     成悦意相  
心 │ 心 │ 次 │ 教    正 │ 之心 └ 子二 正发此心 ┬ 丑一 修慈    
   │ 道 │ 第 │ 授    修 │                       ├ 丑二 修悲    
   │ 理 │    │          ├ 癸二 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 丑三 修增上  
   │    │    │          └ 癸三 明所修果即为发心           意乐  
   │    │    └ 辛二 寂天教授 ┬ 壬一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  
   │    │                     ├ 壬二 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        
   │    ├ 庚三 发起之量       └ 壬三 修习自他 ┬ 癸一 除其障碍   
   │    │                           相换法次第 └ 癸二 正明修法   
   │    └ 庚 ┬ 辛 ┬ 壬一 所受之境                               
   │       四 │ 一 ├ 壬二 能受之依                               
   │       仪 │ 未 └ 壬三 ┬ 癸 ┬ 子一 ┬ 丑一 庄严处所安       
   │       轨 │ 得    如何 │ 一 │ 受胜 │  布塔像陈设供物       
   │       受 │ 令    受之 │ 加 │ 皈依 ├ 丑二 劝请皈依         
   │       法 │ 得    轨则 │ 行 │      └ 丑三 说皈依学处       
   │          │            │ 轨 ├ 子二 积集资粮                 
   │          │            │    └ 子三 净修意乐                 
   │          │            ├ 癸二 正行仪轨                       
   │          │            └ 癸三 完结仪轨                       
   │          ├ 辛 ┬ 壬一 ┬ 癸一 为于发心增欢喜故               
   │          │ 二 │ 修学 │      应当修学忆念胜利               
   │          │ 已 │ 现法 ├ 癸二 正令增长所发心 ┬ 子一 不舍所  
   │          │ 得 │ 不退 │ 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  │      发心愿  
   │          │ 守 │ 发心 │                     └ 子二 学令增长
   │          │ 护 │ 之因 ├ 癸三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
   │          │ 不 │      └ 癸四 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          │ 坏 └ 壬二 修学余生 ┬ 癸一 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          │        不离发心之因 └ 癸二 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          └ 辛三 设坏还出之方便                               
   └ 己三 既发心已学行道理接【表九】                               


【表九】

己 ┬ 庚一 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                              
三 ├ 庚二 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既 └ 庚 ┬ 辛 ┬ 壬一 净修欲学菩萨学处                          
发    三 │ 一 ├ 壬二 修已受取佛子律仪                          
心    正 │ 于 └ 壬三 ┬ 癸一 何所学处                          
已    释 │ 总    受已 ├ 癸二 其中能摄 ┬ 子一 正义数量决定     
学    学 │ 大    如何 │      诸学道理 └ 子二 兼说次第决定     
行    习 │ 乘    学习 └ 癸三 于此如何 ┬ 子一 初 ┬ 丑一 学修六
道    学 │ 学    道理     如何学习道理 │  于总行 │  度熟自佛法
理    处 │ 习                          │         │   【接表十】
      之 │ 道                          │         └ 丑二 学习四
      次 │ 理                          │              摄熟他有情
      第 │                             │            【接表十六】
         │                             └ 子二 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
         └ 辛二 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             习道理【接表十七】


【表十】

丑 ┬ 寅 ┬ 卯一 布施度性                                          
一 │ 一 ├ 卯二 转趣发起布施方便                                  
学 │ 学 ├ 卯 ┬ 辰一 总一切依当如何行                            
习 │ 习 │ 三 ├ 辰二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                            
六 │ 布 │ 布 └ 辰 ┬ 巳一 法施                                  
度 │ 施 │ 施    三 ├ 巳二 无畏施                                
熟 │    │ 差    布 └ 巳 ┬ 午 ┬ 未 ┬ 申一 惠施何由            
自 │    │ 别    施    三 │ 一 │ 一 ├ 申二 何心惠施            
佛 │    │       自    财 │ 实 │ 舍 ├ 申三 如何行施            
法 │    │       性    施 │ 舍 │ 财 └ 申 ┬ 酉一 略示应舍      
   │    │       所       │ 财 │ 道    四 │      不应舍物      
   │    │       有       │ 施 │ 理    施 └ 酉 ┬ 戌一 广释内物
   │    │       差       │    │       何    二 │      可舍不舍
   │    │       别       │    │       等    广 └ 戌二 ┬ 亥一 
   │    │                │    │       物    释    广释 │ 不舍外
   │    └ 卯四           │    │                   外物 │ 物道理
   │       此等略义       │    ├ 未二 若不能舍     可舍 └ 亥二 
   ├ 寅二                 │    │      当如何行     不舍    惠施外
   │ 学习持戒【接表十一】 │    └ 未三 习近对治             物道理
   ├ 寅三                 │            布施障碍                  
   │ 学习忍辱【接表十二】 └ 午二 唯意乐施                        
   ├ 寅四 学习精进【接表十三】                                    
   ├ 寅五 学习静虑【接表十四】                                    
   └ 寅六 学习道理【接表十五】                                    


【表十一】

寅二 持戒度 ┬ 卯一 尸罗自性                  
            ├ 卯二 趣入修习尸罗方便          
            ├ 卯三 尸罗差别 ┬ 辰一 律仪戒   
            │   &n, bsp;           ├ 辰二 摄善法戒 
            │               └ 辰三 饶益有情戒
            ├ 卯四 修尸罗时应如何行          
            └ 卯五 此等摄义                  

【表十二】

寅 ┬ 卯一 忍之自性                                                
三 ├ 卯二 趣入修忍之方便                                          
忍 ├ 卯 ┬ 辰 ┬ 巳 ┬ 午一 ┬ 未一 显示 ┬ 申一 观察境           
辱 │ 三 │ 一 │ 一 │ 破除 │  理不应嗔 ├ 申二 有境             
度 │ 忍 │ 耐 │ 破 │ 不忍 │           └ 申三 所依嗔非应理     
   │ 之 │ 怨 │ 除 │ 障乐 └ 未二 显示理应悲悯                  
   │ 差 │ 害 │ 不 │ 作苦                                       
   │ 别 │ 忍 │ 忍 └ 午二   ┬ 未一 破 ┬ 申一 思惟誉等无功德之理
   │    │    │ 怨    破除不 │  除不忍 ├ 申二 思惟有过失之理   
   │    │    │ 所    忍障利 │  障誉等 └ 申三 故于破此应当欢喜 
   │    │    │ 作    等三作 │  三                              
   │    │    │ 害    毁等三 └ 未二 破除不忍作毁等三            
   │    │    └ 巳二 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                  
   │    ├ 辰 ┬ 巳一 必须安受苦之理                              
   │    │ 二 ├ 巳二 ┬ 午一 有苦生时破除专一执为不喜            
   │    │ 安 │ 引发 └ 午二 ┬ 未一 思惟苦之功德                
   │    │ 受 │ 此之    显示 ├ 未二 思惟 ┬ 申一 思解脱等诸大胜利
   │    │ 苦 │ 方便    其苦 │  能忍众苦 └ 申二 思能遮止无量   
   │    │ 忍 │         理应 │  难行之功德       大苦所有胜利   
   │    │    │         忍受 └ 未三 从微渐修无难之理            
   │    │    └ 巳三 处门广释                                    
   │    └ 辰三 思择法忍                                          
   ├ 卯四 修忍时应如何行                                          
   └ 卯五 此等摄义                                                


【表十三】

寅┬ 卯一 精进自性                                                
四├ 卯二 趣入修习精进方便                                        
精├ 卯三 精 ┬ 辰一 正明差别 ┬ 巳一 擐甲精进                    
进│  进差别 │               ├ 巳二 摄善法精进                  
度│         │               └ 巳三 饶益有情精进                
  │         └ 辰二 发生精进 ┬ 巳一 舍离障碍 ┬ 午一 明所治品   
  │                 之方便   │      精进违缘 └ 午二 修断彼之方便
  │                          ├ 巳二 ┬ 午一 发胜解力            
  ├ 卯四 正修行时应如何修    │      ├ 午二 发坚固力            
  └ 卯五 此等摄义            │      ├ 午三 发欢喜力            
                              │      └ 午四 暂止息力            
                              ├ 巳三 依上二缘发勤精进            
                              └ 巳四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表十四】

寅五 静虑度 ┬ 卯一 静虑自性       
            ├ 卯二 修彼方便       
            ├ 卯三 静虑差别       
            ├ 卯四 正修彼时应如何行
            └ 卯五 此等摄义       

【表十五】

寅六 般若度 ┬ 卯一 慧之自性                      
            ├ 卯二 生慧方便                      
            ├ 卯三 慧之差别 ┬ 辰一 通达胜义慧   
            │               ├ 辰二 通达世俗慧   
            │               └ 辰三 通达饶益有情慧
            ├ 卯四 正修慧时应如何行              
            └ 卯五 此等摄义                      


【表十六】

丑二 学习四摄熟他有情 ┬ 寅一 四摄自性       
                      ├ 寅二 六四之理由     
                      ├ 寅三 四摄之作业     
                      ├ 寅四 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 寅五 略为解说       

【表十七】

子二 别学后二波罗蜜多 ┬ 丑一 修习止观之胜利
                      ├ 丑二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 丑三 止观自性
                      ├ 丑四 理须双修
                      ├ 丑五 次第决定
                      └ 丑六 各别学法 ┬ 寅一 学奢摩他法【接表十八】
                                       ├ 寅二 学毗钵舍那法
                                       │     【接表十九】
                                       └ 寅三 学双运法


【表十八】

寅 ┬ 卯一 修止资粮                                               
一 ├ 卯 ┬ 辰一 加行                                             
学 │ 二 └ 辰 ┬ 巳一 身何威仪而修                               
奢 │ 依    二 └ 巳 ┬ 午 ┬ 未一 系心所缘先如何修               
摩 │ 止    正    二 │ 一 ├ 未 ┬ 申一 ┬ 酉一  ┬ 戌一 正明所缘
他 │ 资    行    正 │ 引 │ 二 │ 明心 │ 总建立├ 戌二 显示何等
法 │ 粮          释 │ 生 │ 住 │ 住之 │ 所缘  │      补特伽罗
   │ 修          修 │ 无 │ 所 │ 所缘 │       └ 戌三 显示所缘
   │ 奢          习 │ 过 │ 缘 │      │               异门    
   │ 摩          之 │ 三 │ 时 │      └ 酉二 明此处之所缘     
   │ 他          次 │ 摩 │ 应 └ 申二 心于所缘 ┬ 酉一 立无过规
   │             第 │ 地 │ 如         如何安住 ├ 酉二 破有过规
   │                │ 法 │ 何修                └ 酉三 示修时量
   │                │    └ 未三 ┬ 申一 ┬ 酉一 ┬ 戌一 决择沉掉
   │                │       住所 │ 有沉 │ 修习 │      之相   
   │                │       缘后 │ 掉时 │ 对治 └ 戌二 于正修时
   │                │       应如 │ 应如 │ 不知         生觉沉掉
   │                │       何修 │ 何修 │ 沉掉         正知方便
   │                │            │      └ 酉二 修习知已为断彼故
   │                │            │              对治不勤功用   
   │                │            └ 申二 离沉掉时应如何修       
   │                └ 午二 依彼引生住心次第 ┬ 未一 正明引生    
   │                                         │      住心次第    
   │                                         ├ 未二 由六力成办  
   │                                         └ 未三 具四种作意  
   └ 卯三 修已成就 ┬ 辰一 显示奢摩他成 ┬ 巳一 显示正义         
           奢摩他量 │      与示成之界限 └ 巳二 有作意相及断疑   
                    ├ 辰二 显示依奢摩他趣总道轨                  
                    └ 辰三 显示别趣 ┬ 巳一 显往粗静相道         
                            世间道轨 │      须获得正奢摩他       
                                     └ 巳二 依奢摩他离欲之理     


【表十九】
寅 ┬ 卯 ┬ 辰一 明了义不了义                                       
二 │ 一 ├ 辰二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学 │ 依 └ 辰 ┬ 巳一 悟入真实义之次第                             
毗 │ 止    三 └ 巳 ┬ 午 ┬ 未一 必须善明所破之因相               
钵 │ 毗    决    二 │ 一 ├ 未 ┬ 申 ┬ 酉一 说其所欲             
舍 │ 钵    择    正 │ 正 │ 二 │ 一 └ 酉 ┬ 戌一 ┬ 亥一 明     
那 │ 舍    空    决 │ 明 │ 遮 │ 明    二 │显彼破│中观胜法     
法 │ 那    性    择 │ 正 │ 遣 │ 所    显 │坏中观├ 亥二 彼     
   │ 资    正    真 │ 理 │ 余 │ 破    其 │不共胜│如何破坏     
   │ 粮    见    实 │ 所 │ 派 │ 义    非 │法    └ 亥三 诸中观师
   │       之    义 │ 破 │ 未 │ 遮    理 │              如何答彼
   │       法       │    │ 明 │ 破       └ 戌 ┬ 亥一 观察堪不堪
   │                │    │ 所 │ 太          二 │  忍正理思择而为
   ├ 卯 ┬ 辰一     │    │ 破 │ 过          显 │  破除然不能破 
   │ 二 │  破他宗  │    │ 而 │             所 ├ 亥二 观察由量成
   │ 毗 │          │    │ 妄 └ 申二 明     设 │  不成立而为破除
   │ 钵 └ 辰 ┬ 巳 │    │ 破     所破义     难 ├ 亥三 观察是否四
   │ 舍    二 │ 一 │    │ 除     遮破太     皆 │  句所生而为破除
   │ 那    立 │ 双 │    │        狭         非 │  然不能破     
   │ 所    自 │ 修 │    │                   能 └ 亥四 观察有事无
   │ 有    宗 │ 止 │    │                   破     事等四句而为破
   │ 差       │ 观 │    │                          除然不能破   
   │ 别       │ 之 │    └ 未三 自派 ┬ 申一 正明所破义          
   │          │ 理 │        明显所破 ├ 申二 于余所破加不加此之理
   ├ 卯三     │    │        之理     └ 申三 释于所破应不        
   │ 修习毗   ├ 巳 │                         应加胜义简别        
   │ 婆舍那   │ 二 ├ 午 ┬ 未 ┬ 申一 破除他宗 ┬ 酉一 出计      
   │ 之法     │ 于 │ 二 │ 一 │               └ 酉二 破执      
   │          │ 彼 │ 破 │ 明 └ 申 ┬ 酉 ┬ 戌一 显 ┬ 亥一 出计
   └ 卯四     │ 断 │ 所 │ 应    二 │ 一 │示所依有 └ 亥 ┬ 金一
      由修习   │ 诤 │ 破 │ 成    安 │ 正 │法不极成    二 │ 义不
      故毗婆   │    │ 时 │ 自    立 │ 破 │之宗过      破 │ 应理
      舍那成   └ 巳 │ 应 │ 续    自 │ 自 │            执 └ 金二
      就之量      三 │ 成 │ 之    宗 │ 续 └ 戌二 由此        喻不
                  略 │ 能 │ 义       │        过故显示        相同
                  摄 │ 立 │          │        因亦不成           
                  修 │ 以 │          └ 酉二 自不同破之理         
                  要 │ 谁 └ 未二 身生正见当随谁行                 
                     │ 而破                                        
                     └ 午三 依其能破于相续中生见之法【接表二十】   
 
【表二十】

午 ┬ 未 ┬ 申 ┬ 酉一 ┬ 戌一 显车无性而为假有                
三 │ 一 │ 一 │ 立喻 ├ 戌二 于彼断诤                        
依 │ 决 │ 正 │(车喻)├ 戌三 由名差别皆得成立                
其 │ 择 │ 决 │      └ 戌四 依此速得正见胜利                
能 │ 补 │ 择 └ 酉 ┬ 戌一 合 ┬ 亥一 破我与蕴性一品         
破 │ 特 │ 我    二 │ 无自性义├ 亥二 破我与蕴性异品         
于 │ 伽 │ 无    合 │         ├ 亥二 破我与破诸余品         
相 │ 罗 │ 自    义 │         └ 亥四 依彼能见补特伽罗犹如幻化
续 │ 无 │ 性       └ 戌二 合由名差别成就义                  
中 │ 我 │                                                    
生 │    ├ 申二 显由此成我所无性                              
见 │    └ 申三 此诸正理于余例明                              
之 ├ 未二 决择法无我                                          
法 └未三 修习此见净障之理                                     
 


{返回 衮却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衮却格西简介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善友的叮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六念处的教义[栏目:海涛法师]
 十二届:生活与修行(夏泽红)[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中国藏传因明之人物[栏目:因明简介]
 去远方朝圣[栏目:佛网文摘]
 解脱之道讲记 a16 耆那哲学[栏目:体方法师]
 受大教 修大法 行大道[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06、落日悬鼓观[栏目: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家和万事兴[栏目:生命的密码·迷悟之间]
 执着的危险[栏目: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信愿行三资粮[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