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衮却格西讲授
{返回 衮却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682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虽然我们已经得到很珍贵而且难得的暇满人身,可是我们却把大部分的心力投注在今世的红尘世事上,所作的是罪业,所想的也大部分是三毒烦恼,像是疯狂了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把这暇满的人身,用来成办坚固的根本究竟安乐,也就是说,把这样的一个人身,放在成办现前增上生(短暂的投生人天)与究竟决定胜(究竟的解脱果),这两种的义利上。而成办这样的义利,唯有靠着多多学习佛法的心要。
    成办究竟决定胜,同时也涵盖着成办现前增上生,然而我们不能只把目标锁定在成办现前增上生。虽然究竟决定胜里涵盖着解脱和成佛两种果位,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仅以经由增上三学的修持,来得到解脱果位为满足。
    那什么才是我们正确的动机呢? 就是,为了要成就佛果位,我必须修学以大慈心、大悲心为本体的菩提心。换句话说,为利众生,所以我一定要成佛;为了成佛,我一定要修学并证得佛法;因为要修证,所以我必须先了知;为了知,我必须听闻教法,要以这个动机来听受这场法宴。
    今天我们所听受的教法──菩提道次第,是来自于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两位大菩萨的特别传承教授;是三世诸佛成就佛道的康庄大道;也是阿底峡尊者及宗喀巴大师的修行精髓;不仅次第无误,而且是很完整的成佛之道,它的次第编配得非常之好,包括了众生成就佛道的所有内涵。也就是说,菩提道次第是引导具有菩提心善根的大乘种姓众生,往趋佛地的教授。我们现在所要讲的,就是这具有以上几个特色的菩提道次第教授。
    一般来说,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由四个门径来讲说阐述,(《广论》第2页科判)“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23页科判)关于“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分二: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的轨理分两点,“初中分二:丙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丙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24页) 由是亲近善知识的道理分六项来说明它,(丁一)是说明所依止的善知识的德相是什么? (丁二)是说明能依止的学者的德相是什么? (丁三)是正依止的方法;(丁四)是依止的胜利以及(丁五)不依止的过患,还有(丁六)摄彼等义,做一总结论。
    善知识怎么依止的方法分二(29页科判):“戊一、意乐亲近(的)轨理”及“戊二、加行亲近(的)轨理”等两点。意乐依止又分三项:“己一、总示亲近意乐;己二、特申(特为重视)修信以为根本”,就是净信为本;“己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念恩生敬)”,念其恩泽生起恭敬。
    我讲这些科判不是为了耗时间,是为了帮大家复习以前所讲过的,同时也把以前所学的放在心上用功,不要当我是在浪费时间。
    我们知道整个菩提道次第证量的生起,后后证量的生起必须倚赖前前证量的生起才行得通。虽然我们前面都已听过这些法了,也都懂了,却不一定记住了,更没什么证量,也就是说,没什么大效用。有一个故事说,西藏有一种动物(好象是马熊),它挖洞抓老鼠,抓到一只就往屁股底下放,再往前伸手抓的时候,身底下的那只就跑了,抓到最后,结果一只也没留下。
    亲近善知识道理的第六项就是“摄彼等义”,我们前面已经简要讲过了。(40页最后1段)“第六摄彼等义者。世遍(整个世间)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 “尊长瑜伽”就是上师相应法,上师相应法受到整个世间普遍的赞叹。“若一二次修,修所缘境,全无所至。”可是应该知道上师相应法,只修一两次的话并没有什么效果。“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顺恒常亲近善知识,接受没有错谬的引导。(40页最后1行)“故此依止(善)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那是因为“见是究竟欲乐根本”,它是究竟欲乐根本的缘故。
    依止善知识的道理比一切法行重要,那是因为整个菩提道次第的教授,自听闻、思惟、修行,完整地引导到证悟,可以次第圆满无误地让你成就。这样的证量,来自于开头的如理依止师长,所以依师之理是很重要的一项法行。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丁一、正明修法(正式的修法是什么);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戊一、正修时应如何;戊二、未修中间应如何。”(41页科判) 是讲修法分成座上修及座下修(另译座间修)。这个正修是座上修的意思,你好好的将护所缘境。“将护”是什么意思? 将护是守护所缘境,好好的缘所缘境。
    行者在修学依师之理的时候,应该一天分六等分,有六段时间。其中仅有六分之一用在正修依师之理。为什么呢? 因为六分之五要用在前行法──净罪集资(净除罪障、积集资粮)。为什么会有正行不如前行来的深,也就是说,前行比正行来得更深要的说法? 如果不一方面去净除罪障,一方面同时积集资粮,就马上趋入正行正修,会因为资粮不够、福德不够,有罪障挡住你、盖覆着你,整个所缘境会不清楚,即使你的心中清楚,也不能生起证量。我们讲“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听到的佛法会忘失,思惟又无法了解文义,然后不能成办所闻文义的证量。所以要用六分之五的前行法来净罪集资,这很重要。
    每天的菩提道次第修行,你倘若不能完全了解、背熟菩提道次第这么大的论典内涵,那么前行六法(六加行)一定要做,再不然就持诵《福德本颂》(另译《功德之本》)。《福德本颂》(附录二)也是宗喀巴大师写的,如果可以依着《福德本颂》的偈语,做简要的缘念,就可以涵盖菩提道次第的整个内涵。修学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不能像吃饭一样,饭可以明天再吃,这菩提道次第的修学一定要持续,而且是要每天持续的去缘念。
    又正修时应如何? 分三项,就是:加行(前行法),正行,还有结行。我们现在讲六加行,六加行的第一个是净地,把修行的处所打扫干净之后,迎请十方诸佛菩萨来到我们这里,做为我们的皈依境;要观想佛菩萨真在我们眼前。第二加行就是将无谄供品端正陈设,要庄严陈设无谄供品,并做无谄曲的供养。供品不能染有外在行为举止及内在意乐(动机)等两种谄曲(谄诳)。供养动机的谄曲就是以世间八风的动机去供养,这是不对的。
    同时要避免供品的来源不清净,也就是得到供品的方式要离开五邪命。什么是五种邪命? 第一个是谄媚奉承,就是由谄媚而得到的供品是不清净的;第二个是赠微博厚、供小而换大,布施少许东西而希望换取较大的回报,再将回报的东西拿去供养,这也是没有什么利益的;第三个是迂回索供;第四个是强取讹索;第五个是诈现威仪,这是五邪命。
    用这些方式所得到的供品是不清净的,比如说,你为了得到别人的供养,而以非常善巧,能言善道的嘴巴去对人家讲说,那东西有多好多好,因而得到供品去供养三宝,这是不清净的,那是谄媚奉承。
    那什么是迂回索供? 去年人家供养你一个东西,你觉得很好用,当这个人再来时,你心里希望他再给我,而讲说:“喔!你去年给我的那个东西太好了,我很受用。”虽然你没讲说:“我希望你再给我。”可是心里却有这样的想法。要是以这样迂回方式所得到的东西去供三宝,是意乐上不清净的供养。
    赠微博厚,比如说,供养上师或供养佛的时候,你以很少的水果,却希望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更大的日报,希望供小的换大的,以这样的动机去供三宝也不清净。
    第四个强取讹索。如同把慈母的儿子夺过来,母亲是不会高兴的一样,不管众生本来有罪或是没罪,以强迫的方式来处罚,把他的财物夺为你所有,去供养三宝,佛不会高兴的。为什么? 因为这会让众生痛苦。众生本来不需要有那种惩罚,而你让他痛苦。三宝是希望众生快乐,得到安乐是以让众生痛苦而得到的供品,拿来供养三宝,佛根本就不会高兴。
    再来是诈现威仪。就是说,你根本就没有什么修行,为了得到供品而对众生说,我有什么修行,我有什么证量,其目的是为了得到供品。再以这个供品去供养三宝,这叫诈现威仪。比如说,一位法师每天早上起得很晚,这一天,因为知道信众要来朝拜,就很早起来,表现一付很有修行的样子,目的是为了得到供养。用这种诈现威仪所得到的供品去供养三宝,是不清净的。但是有一个开缘(例外),就是说,如果你是为了防患众生造恶业,为了不让众生造口业,所以你适当地诈现威仪,这是可以的。
    不管用什么方式,你欺骗众生,伤害众生而得到的供品;或者供品是属于僧团的东西,这两者:一个是欺骗、伤害众生去供养三宝;一个是拿公众的东西去供养三宝;三宝不会欢喜的,这些都是不清净的。另外千万不能有一种心态,就是根本不是真心供养三宝,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的名声、知道我是一个大善人、大施主。这样去供养三宝是要不得的。
    噶当派一位很有名的奔恭甲格西,平常他在禅堂内是没有什么供养的,有一天他知道施主要来探望,前一天晚上他就好好的打扫禅堂、摆设供品,摆好之后,就坐下来等信徒。突然他想到,“为什么我平常不打扫,不供养,而今天要特别扫地,摆供品? ”见到自己的动机是世间八法,马上抓一把灰洒在供品上面,“去他的世间八法!”。印度白当桑结巴(是一位很有名的祖师)有神通,看到这种情况,赞许地说:“在整个西藏,最超胜的供养,莫过于奔恭甲的这一把灰。”因为动机清净。
    如果供养时的动机染到世间八风,或是供品的来源是以伤害众生而得到的,三宝绝不会欢喜。如果我是基于前面两个不清净的动机,或者供品是伤害众生而得到的,那这份供品我到底该供不该供? 回答是:“还是要供。”
    阿底峡尊者说:“我们以水做供养是很容易的,而且不容易染到世间八风。”做很多的水供不会让你生起我慢吧! 这样不生起我慢而能行广大供养,很明显的就不染及动机的谄曲,而供品的谄曲也不会染到,因为水很容易拿到,我们不需经过邪命,以不正当的方式取得。较之于水,供花就很危险了,为什么呢? 你会觉得要花钱去买,可能还有吝啬心,供花之后又会因为“这花是我供的”而起了我慢,那完全都染到世间八风了。所以较之于水,花的供养是比较危险的。如果你没有任何意乐上的缺失,那广大供养是很好的。
    因为水具有八功德,既然功德有八,所以供养水有八种福报,八种福报怎么积聚,在此就不详讲。供水的功德,比如说很清澄、很干净、很柔软、不伤喉等共有八种功德。如果你以具有这八种功德的想法去供水,每一种都有相对的功德福报,比如说,水不伤喉咙,所以以后你就不会得病;因为很柔软所以你的心也会很柔软、安祥、慈和等等,供养水有这些功德,福报也是相对应的。
    唯识派的说法,一碗湿性的东西,饿鬼看到是脓血,人看到是水,天人看到是甘露。供水的时候,千万不要想这只是供水,你要观想所供养的水是真正的甘露;再来,供养的心态,要像服侍一位具有很大权力的国王,要非常恭敬地去供养。在侍候国王用膳的时候,你都戴口罩之类的,把嘴巴遮起来,所以你也要掩鼻遮嘴。并不是说弄得不好就要受罚,像畏惧国王一样的畏惧佛,不是这样的,而是说,象对待国王一样的去恭敬佛。对国王可能是基于畏惧而服侍,对佛是不用畏惧,而是以一种恭敬心去承事。
    如何摆供杯,杯与杯之间不能摆太远,供杯与供杯之间如果摆太远,以后会导致你与上师之间距离很远;杯子与杯子碰在一起,教示不恭敬;供杯的间距以一颗豆子或一粒青稞种子为准。
    至于如何供水? 献供的时候,不要说像给乞丐一样,把水哗啦啦的倒下去,这是不行的,要很恭敬的以容器将水倒入供杯。倒水的时候,先小量,再渐增至中大,后小(水快满的时候,又少量慢慢地倒)。不要一下子倒下去,先慢慢地倒,中间倾倒时增多一点水量,再少少的加满,不要让水洒出来,很庄严地去做。倒水时不能倒满,如果溢出来,会变成恶慧的缘起,所以我们不能让它满出来,倒一半也不对,要倒得刚好。
    有人说不需要供水、不需要供养。怎么会有这种看法? 我不认为如此。我认为每一项法行,微细处都要如法的去做,就会有相对的功德,从小处去积累功德。我们为众生也为自己积聚福报,所以样样都要注意,很慎重、如法地去做。佛陀不会像法官一样的判你刑,说不这样做会有什么罪。这是金洲大师的说法,不是我自己随性说的。如法的去做对自己只有好处,倒不是为了怕人家处罚而做。
    我好象很罗嗦地讲这些和修行不相干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的,即使我们只有供水,但是如果从意乐到整个作法上都能很如法,供得很完美的话,会福德无边。反之,若没有这种意乐,又不能如法去做的话,即使供养很多,福报却是很小。以前阿育王只以沙子供养佛,却因为这种功德,成就转轮圣王的果位。
    资粮田是可以植福的好地方,有很大的利益,可是不善巧的话,却会变成没有利益。到市场做交易,懂得如何买卖,会有很大的利润,反之,会吃亏的。如果你想得到很大的利益,就要如法善巧地去行供养。
    要注意,供养的意义在于让三宝欢喜,不在于供品,这点很重要。因为供养是要让诸佛欢喜,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小心,如法的去做,三宝才会欢喜。如果三宝不欢喜,不管你供多少东西,也只是摆一些东西在那边,而不是供养三宝。所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三宝欢喜。例如把一些花放在供桌上,那只是观赏物罢了,而不是供养。“供养”在藏文是令欢喜的意思,所以说如何让诸佛欢喜,才是最好的供养。既然提到了令诸佛欢喜才是最好的供养,我更要慎重地告诉大家,依教奉行是最好的供养,因为诸佛最欢喜的是依教奉行,如果你可以好好修习菩提心的话,那就是最好的供养,诸佛最欢喜的莫过于此。
    有人问:“我很穷,没有供品可供,那就不供了吗? ”不是这样的!因为供品无边际,供养也就无边际。如果我们有信心及胜解,供养就无边际。供品分两种,有主物与无主物。你们学过《入菩萨行论》吗? 论中提到供养有:有主物的供养和无主物的供养。以无主物来说,如山河大地、日、月、沼、池、岛屿等等,这些都是没有主人,用心观想,基于信心和胜解来观想而行供养,这样是很好的。比如说我们去逛百货公司,因为东西很多,本来这些东西会让你起贪欲,但是如果善巧懂得观想,把它们供养三宝,反而是积福报。如果说把百货公司的东西供养三宝没有福报,那献曼达也没有福报了!以前我跟赤绛仁波切学《入菩萨行论》的时候,他说,西藏妇女很喜欢装饰,整个头戴着金银玛瑙之类的装饰品,如果善巧,懂得加持供养,那会变成最好福报的来源,否则她们的装饰只不过是戴石头、把很重的包袱带在身上而已。当我们去餐厅吃饭的时候,常有钢琴乐队的伴奏,如果我们将它以信心加持来供养三宝,这也是积福报;坐在草地上的时候,可以把草地供养三宝;看到清澄的水,也可以供养三宝。总之,不论外在的器世间,或内在的有情众生,只要是美好的,看到、听到了,都可以马上供养三宝。不要认为我没有钱,不能做供养,日、月、整个世界的灯光,都可以供养。你晚上点多少灯,加持一下,就可以供养三宝;游公园,奇花异草很多,只是去享受,只有损福报而已,当我们逛花园,看到好地方,即刻以信心加持后供养三宝,把享乐变成一个很好的供养物品。不懂得佛法的修行,是边走边造业;懂得佛法了,就边走边积福报。《普贤十大愿王》有讲这些,把最好的花,最殊胜的香,诸佛菩萨净土里面最胜的莲花,最胜的花蔓,都观想来供养诸佛。
    六加行的第二加行,我主要是讲,要以何种意乐来陈设供品,第二加行──无谄供具、端正陈设,简要说明如上。
    “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41页倒数第2行)安乐卧具是指禅坐的坐垫,我们如果不能全跏趺坐,可以像度母一样的单盘。一般来说,双盘就是全跏趺坐,特别是密乘的修法里头,所谓脉的全跏趺坐、气的全跏趺坐、气脉明点的全跏趺坐,有不同的说法。现在讲全跏趺坐的坐姿,第一个是双足盘坐,坐时背脊要挺直,双肩自然平放微弓,两臂不要与自体紧贴,有一点空间,这是为了修行时风可以流动。双手在肚脐的前面结等持印,指头把红白菩提盖住,这样做是为了能生起菩提心的缘起。颈脖子微俯,头稍微低下来,眼观鼻尖,往下看,这是为了让身体挺直。眼不能全闭,防止可能变成放逸、养成坏习惯,半闭微俯观鼻尖;眼睛像鱼一样张开也不行,苯教修行就是眼睛张开的修。如果不持咒的话,应该舌抵上颚,舌抵上颚可以让你长久修行不口渴,还有口水不会流下来,这是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如果以后以五方佛身成就,清净五蕴转为五方佛身,清净色蕴是毗卢遮那佛身。换句话说,我们的身体会以毗卢遮那佛身而成佛。
    修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法可得的缘起有:以后成佛时,我们这五蕴身,清净色蕴会转成毗卢遮那佛的本质;可得将来成佛之净土清净(坛城清净),身体清净的缘起。现在以双盘坐姿清净修行,可种下成就毗卢遮那佛身的种子。西藏的玛尔巴上师曾很自豪地说:“所有西藏的修行者中,像我这种坐姿的没有了。”
    端身双盘正坐修行,并不一定让你生起证量。以前有一个大瑜伽士帕让答,就是这样端身正坐,可是一直不能生起证量,请问人家,回答说:“你那坐姿,坐下来,整个气脉像牛一样的乱窜,所以你睡着修比较好。”结果他睡着修而得到成就。修菩提心是不一定要这样端身正坐的,有一句话说,端身正坐修嗔恚,倒不如躺着修菩提心。寂天菩萨自称只会做三件事情:吃饭、大便、睡觉。虽然他现这样的外相,其实他一天到晚都在修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住世的时候,有很多教派的祖师都来向他请教,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修行开始应该修什么?是修观想上师,还是修观想皈依? ”大师回答:“不是这些,是应先观察自己的心,先看你的心在想什么,如果你的心具有菩提心的功德,修菩提心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或是你有善业也很好;如果没有善业而是与烦恼相应,一旦生起烦恼恶心,就要赶快想办法,在能了知的状况下把它转为无记性,等善心生起后,再继续做下面的修行,是这样的一个次第。”水混着沙一定很混浊,应该等它沉淀之后再喝,就可以喝到清澈的水,就像这个比喻,要先把心转为善心后,再去修法。
    要让我们的心平静,我们修数息法或修九节风法。九节风法就是透过观修,在你心很乱的当下,先盖住一个鼻孔,通常是右边,用左鼻孔吐气,吐气时观想去除所有的贪嗔痴,然后吸气,吸气时观想众生的苦受吸入己身内;这样一边三次,左边三次右边三次,然后双鼻孔皆不盖也三次,共九次,所以叫九节风。这样有什么好处? 会让你的心情比较平静,而且让你的心转为善心,转为无记性。有时间就这样修,因为工作没有时间的话,就没办法。总之,内心嗔恚,透过风把它呼出去,不要呼在台湾,也不要呼在日本,要呼在这个世界之外,到别的刹土去,你要把三个烦恼透过九节风的修习,赶得越远越好,如果我们赶得很近的话,它就会再靠过来。透过九节风的修法,让贪嗔痴远离之后,那时候的心,不是恶心也不是善心,而是无记心,这是很重要的。
    当你的心安住在无记时,应该做一次完整道体的简修,从暇满难得到念死无常、三恶道苦再到菩提心,对整个法行做一次忆念修,很简单的修过去,或是好好地修皈依及发菩提心。
    在藏文的前行六法(六加行)里,有很清楚的三宝皈依境观想法。先观想皈依境在面前,然后向他们祈求:“所有众生及我自无始以来轮回生死,到目前为止都仍在痛苦当中,祈求三宝指引救护我们。”皈依境的观想是随文做观,至于仪轨我就不多讲了。然后要怎么观想我们的周遭呢? 观想你自己是维那,右边是你父亲(不管是否仍活着)以及所有六道轮回中的男性众生,他们现人相,正在受六道轮回的苦;左边是你母亲以及所有六道轮回中的女性众生,他们也现人相,也在受六道轮回的苦;前面是你所有的怨敌;然后你带着他们全体去做皈依。
    接下来讲皈依境(附录三),在你眼前虚空中,由八大狮子所撑举起来的十一层花瓣的莲华宝座,上层坐着本质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外相是释迦牟尼佛的世尊;右边是以弥勒菩萨为主的广行派的祖师们;左边是文殊菩萨为主的深见派祖师们;上边是修行加持派的祖师;前面是所有与你有法缘的师长;这是五方宝座。往下是本尊、佛、菩萨、缘觉、声闻、空行、护法等,这样的十一瓣莲花皈依境。
    【问:“这样不就是资粮田吗? 怎么是皈依境? 】
    如果是由如意宝树撑起的为资粮田(附录四、附录五),而由八大雪狮撑举起宝座的,可以是资粮田,也可以是皈依境。
    如果有人对此皈依境感到繁复的话,可以将之浓缩成一,也就是说,如果观不出来那么多尊的话,可以观一尊即可。所谓三宝即是佛、法、僧,你可以把佛和本尊们,还有五方宝座里的所有这些祖师们,都融入佛里面去,都变成佛宝;僧宝包括菩萨,包括护法、空行、勇士、声闻、缘觉,还有弥勒菩萨以及文殊菩萨等等,都融入僧宝菩萨像;法宝就是圣众所说的法。接着把佛宝融入释迦牟尼佛,僧宝也融入佛中,法宝也融入佛中。换句话说,那尊释迦牟尼佛像就代表佛法僧三宝,十一层资粮田变成一尊佛像,代表三宝,这样去做观想也可以,不一定要那么的繁复。也可以以上师佛代表一切,涵盖一切,这样去做观想。如果你能够以广大分别抉择来观想,就用广的方式来做观想。
    我现在要讲很重要的修行口诀──如何去观想资粮田。刚才我们已经把十一层莲花座架构出来了,现在我们先从最下一层往上观想,由下而上,让资粮田现出来。然后再从上往下观想,让它明显。就这样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然后从右而中,从左而中,全部观想一次。就好像他看到你,你看到他,然后从右边看到中间,再从左边看到中间,之后安住下来,停在资粮田当中。这样观想资粮田让它明现出来。至于资粮田的位置,太高的话会生起掉举,太低会产生昏沉,太远会和你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在你眼前的虚空中就好。
    道次第的修行,是为了自己得到证量的缘故而修的,既然是如此,就不应该数数目,算给别人听,也算给自己听,好象和自己没有关系,这是不对的。应该说,这整个都是为我修行用的,一切的做法都与我相关,应该用这种心情来面对整个法。菩提道次第听受者应该边听边修,边听边与自己的心结合,让所听到的法与自己的心结合后,进而改变自己的心,要这样去修。讲的人更需要如此,边讲要边将所讲的法与自己的心结合,修正自己的心,如果可以这样做,就会使讲说者与听闻者都得到菩提道次第的内涵。如果不是这样,变成做笔记,然后听录音带,之后再讲给别人听,就像在学校一样,这样一点也没用。
    对皈依境做广或略的观想,是自己的自由,就象是我们请客吃饭,把皈依境请来,东西摆在这里,与我们没相干,不是这样的,是要真的迎请皈依境,真的佛法僧三宝现在眼前,要有这种想法。而且对我及所有众生的轮回痛苦我很畏惧、深感畏惧,一心的归投依靠,以依赖、求救护的心,来面对皈依境;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就没有效果。当你看到别人受苦,被侵害、被迫害,你会掉泪,这种悲心:“怎么这样,好可怜!”就是这样子。你看到所有的众生,堕在轮回中很痛苦,一直在生死中流转,你受不了,很痛苦,很畏惧,一心仰求,一心寄望三宝,三宝是唯一能够救护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众生力量,有那种心情就对了。俗语说:“看到很多人哭,我们一起哭,看到很多人笑,我们一起笑。”现在不是哭笑的时候,但是众生真的有值得我们哭的原因。为什么? 因为真的是掉入三有轮回,不光是我自己,所有的众生都同样的在生死中轮回,没有例外,放眼看去都在受生死轮回的苦,这才是该哭的时候,所以要很畏惧、很悲痛地一心仰求三宝来救我们。
    皈依的意义是:我们自己畏惧轮回三恶道的痛苦,一心相信三宝能救我们。“惧怕三恶道的痛苦”以及“相信三宝能救我们”,这是皈依的因,“畏”和“信”是皈依三宝的因。再加上看到所有众生的痛苦,我们不能忍受,生起大悲心,然后去求救护,希望三宝能够救护我及所有众生的痛苦。有这种大悲心是大乘不共皈依的主要元素,这是很重要的。我是维那,带领所有的众生一起来行持皈依,我是引领者带着他们做,这是一种观想修,你不用拿着麦克风大声的念。
    真正修皈依与发菩提心不在嘴上,口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是皈依的文词,不是皈依。真正的皈依在于心,心有皈依和发菩提心的内涵,才是真正的皈依与发菩提心。皈依很重要的是那种很真实的畏惧,畏惧轮回及三恶道的苦;还有我是完完全全、一心一意地相信只有三宝能救我,我的苦、乐、得、失、好、坏,完全需要三宝的引导,那样的畏惧和信心就是皈依的内涵。如果不具有这种心念,只是嘴上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变成是空话。如果我们行皈依法门的时候,内心没有我刚才讲的感觉,而是一副坐姿很威严端庄的样子,嘴上念着三皈依,那不是皈依,那是念皈依文。
    “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41页最后1行) 相续就是心,皈依的时候一定要与“心”和合,可没有说皈依发心决定令与“口”和合吧! 不是只用嘴和合,说说而已。皈依的法门及发心的内涵大家都学过很多了,所以应该把所学到的尽可能运用。“于前虚空明现观想,广行派及深见派,传承诸师。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这是资粮田的内涵,之前讲的是皈依境。
    “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唯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换句话说,你不能去除“净除罪障”的逆缘,并且聚集“积集资粮”的顺缘,是很难修道的,所以必须有这两个顺缘。倘若我们不能广大行持净罪集资的法门,也应该要以很简要、很殊胜的七支供养,做为我们净罪集资的法行。
    七支供养法的第一支,是所谓的礼敬支,礼敬诸佛。礼敬支分三门总礼及个别:身的礼拜、口的礼拜、意的礼拜,有不同的内涵。我们礼敬的对象,(42页第2段)“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业敬礼,非随他转。”就是说,别人怎样煽动你,不要被他转动,而是以至诚心,以身口意三业至诚的礼敬。身体的礼敬是指西藏的长拜及短拜(像一般中国人是短拜),还有合掌,这是身体的礼敬。
    礼拜时应该双手合掌,依序先从顶门,然后眉间、喉间、心口,碰到这四处然后做礼拜。双手合掌触及顶门,这样是为成佛以后可以成就佛顶髻,就是顶髻功德的缘起。眉间的礼拜可以成就成佛的白毫相(三十二相里头,白毫相是最难成就的,要很多因缘才能成办),同时可以净除自己的罪障,佛的功德有很多是从这里出来的,为成就这个法缘的关系,所以触及眉间。合掌触及喉间,是为了把我们所积造的口业净除,同时以后成佛时,可以成就佛的六十种妙音功德。放在心口是说净除自己意的恶业,以后可以成就佛的意业功德。身的礼拜有两点是很重要的,把我最尊贵的顶门去碰触佛最低下的足,这样称之为身体的礼拜,额头一定要碰地,不碰地的话会有缺失。双手合掌(两手的大姆指微弯于两掌中,代表手中握有宝物),如果掌间是空的,以后成佛,你的净土都是空的,当然就没人去,那不行,要观想里面有如意宝,就好比你供佛时,手里面有宝物,总比双手空空的功德大一点吧!
    长拜就是我们的大礼拜,可以做的话,福报积得更大更好。长拜时整个身体覆地所得的功德一如身体所覆盖地的微尘一样多,能得这样多微尘数的转轮圣王果位功德。我们说暇满义大的“刹那刹那义大”,是指我们能用这个暇满人身长拜,积集如微尘数的转轮圣王果,真是刹那刹那的义大。
    长拜怎么拜法呢? 拜的时候要能够缓慢观想,很专注缓慢恭敬的、慢慢的拜下去,拜下去后不应该停在那里,这样子来世不能做人,你拜下休息很久,就造了以后变为爬虫类的因缘,要赶快起来,才能造作迅速脱离轮回痛苦的缘起,赶快出离三界。地狱道里有些众生是头朝下走路的。如果我们礼拜时额头不着地的话,会有这个危险,额头一定要触地。长拜时手臂要直接往前伸,不要像翅膀一样的往两旁伸,避免以后到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出生;站起来时一定要用双掌触地站起来,有的人是手握拳头站起来,这不对,这样是畜生道的方式,畜生道是爪是蹄,我们要用人的方式站起来。
    总之,七支供养的每一支都可以类比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这样类比去观想,你能够守护如法礼拜的内涵,遮止不如理的礼拜方式,称为持戒。礼拜时很辛苦,但忍耐其苦,所以称之为忍辱。因为礼拜有很大的善业,你很精进、很欢喜地去做所以精进。对于礼拜的所缘境完全不散乱,称为禅定。礼拜时增长自己的善业,把自己的善业布施回向给众生,称之为布施。因为自己的动机是基于菩提心的关系,把自己菩提心所礼拜的功德完全回向给无上菩提、给众生,所以是一种布施。因为你通达、了知能拜的我,与所拜的对象,以及礼拜的法行都是无自性的,所以是智慧。每个善业都能够类比六度去观想、去做,是很重要的,可以成就你不共成佛之因。每一种法行、每一种善业都与布施等六度结合去做,这是内心最好的修行内涵。就这样,有没有问题要问?


【解惑篇】

    问:请问不清净的供品该如何处理?
    答:就算你知道这个供品是由不清净的方式得到,也要拿去供养三宝。如果你不供养三宝而自己受用的话,那就变成有罪。以不清净、不如理的方式取得供品已经不对了,而又自己受用,那是罪上加罪。反之,你知道这是不清净的供养,但仍拿去供养三宝,向三宝忏悔,说我错了,供养您。三宝会受用,同时净你的罪障,你也积了福报。能以这种心情供养,就是积福报,还是有功德的。如同刚才所说的奔恭甲,当他把供品摆好后,却又丢上灰尘,那份去除八风的心,就是最好的供养,因为在意乐上,他做到最清净的供养。

    问:如果我们不供养,丢掉好不好?
    答:丢掉干嘛? 不要丢掉,上供下施,上供三宝,下而布施给众生,这也是有利益;这里的重点是修心。以前噶当派对道次第有这种说法,就好比前方有一座红色的城堡,很漂亮,你只是看到了那座城堡,就去告诉别人有这么一座城堡,可是对它没什么概念,也不太清楚。今天我得到道次第的修习,不要让自己落入只有一点大概的印象,这样是没用的。修习道次第的重点,在抓住整个修习的内涵,不是丢不丢供品的问题。

    问:如果今天有学员拿东西来,结果制造日期过期了,这种东西要不要供?
    答:没有关系,可以加持后再供养,你就供吧! 佛不会生病,佛病了的话还称什么佛,你供养毒药,佛也不会生病,重点在你的心,不过你供佛的物品有毒的话,会造恶业,但是佛是不会生病的。

    问:九节风的修法,把贪嗔痴丢出去,离我们远一点,但这样会不会伤害到其他的众生,把贪嗔痴抛到别的刹土去,会不会伤害到那里的众生?
    答:不会的,它会和云夹在一起,所以不会让众生去承受。这是观想修,我观想把心中的贪嗔痴,透过气把它们抛远去。如果真的可以抛出去倒好,就怕抛不出去。如果你觉得说,吐气会塞满房子,那贪嗔痴那么多,岂不是要盖很多房子去装吗? 那不像是丢石头一样会伤到众生,是把它抛远去给风,给云,并不是让众生去承受。而且这样对众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 因为如果你真的能把内心的三毒远远抛开,便得到清净,可以利益众生,对众生只有好处。而不要想成像是丢石头一样,如果丢贪嗔痴真是像丢石头的话,我们国家都不需要军队了。

    问:我们虽用心做大礼拜,但是因为不了解正确的礼拜方式,反而造了一些不好的缘起,是否不做比较不犯错?
    答:因为我们不知道修行所以痛苦,现在知道了难道不修行? 如果我们以前无知不懂修行而痛苦,现在已经知道修行的方式,却反而不修行了? 以前因为无知,不知道礼拜的方式,造了恶业,现在既然知道礼拜的方式,难道还会像以前一样的礼拜吗?
 
附录二
福德本颂
宗喀巴大师  撰;高明道居士  恭译。

惟愿加持令我先善见 于诸功德之本恩惠主
如理依止是乃道之根 然后精进恭敬诚依止
惟愿加持令我先体悟 一次所得此善有暇身
难得有义然后不间断 昼夜生起取其精华心
惟愿加持令我先念死 身命飘摇犹如水泡沫
迅速即为死魔所毁灭 并且确知黑白业诸果
逝后跟从犹如影随形 然后令我时时不放逸
众恶中连小罪皆断除 并且成就一切善法聚
惟愿加持令我先认清 世间圆满诸过众苦门
不可依赖享受不餍足 然后勇猛追求解脱乐
惟愿加持令我善巧用 由彼清净心念所引发
正念正知及大不放逸 主修教法根本别解脱
惟愿加持令我先观察 诸母有情同我落有海
然后谙习殊胜菩提心 负荷救度众生之重担
惟愿加持令我先善见 若仅发心却于三种戒
并不修持不能成菩提 然后精进勤学佛子律
惟愿加持令我心流中 息灭于诸妄境之掉举
并且如理伺察真实义 迅速生起止观双运道
惟愿加持令我于共道 修成法器随即顺利入
诸乘中最殊胜金刚乘 彼具善缘众生正津渡
彼时加持令我真确知 所谓清净誓言及律仪
乃是成就二悉地之本 宁可不顾身命护守之
于是加持令我先通达 续部精要及二次第心
然后遵照圣者之教诲 坚定勤修四座瑜伽法
惟愿加持令我诸如是 开示贤圣道之善知识
如理修习伴侣皆长寿 并愿内外障碍尽平息
惟愿世世不离真上师 惟愿随时享有盛正法
并于地道功德圆满后 迅速证得金刚持果位


附录三
格鲁巴道次第皈依境

 


附录四
格鲁巴《上师荟供》资粮田圣众图


 
附录五
《上师荟供》资粮田简介

    在此只是把格鲁派,以宗喀巴大师为主尊的《上师荟供》资粮田做一简略的介绍,至于师承细节,请向自己的上师请教。
    资粮田以宗喀巴大师居中为主尊,而皈依境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
    资粮田的五方是指:主尊宗喀巴大师、主尊右方的广行派(另译广大行派)、左方的深见派(另译甚深道派)、后方的密乘传承、及其前方的诸佛圣众。
    主尊宗喀巴大师──是实修显密教法者,所以在他心口有释迦牟尼佛(经部),释迦牟尼佛心口又有金刚持(续部)。因为法是透过上师传给你的,而上师的源头是宗喀巴大师,所以主尊现宗喀巴大师的像,观想时要观宗喀巴大师的体性与你的上师无二无别。
    宗喀巴大师今天能成就无边功德的来源,右边是广行派的祖师,广行派的主尊是弥勒尊佛,弥勒尊佛的主要衔接弟子是无著菩萨与世亲菩萨,之后有解脱军,圣解脱军,尊解脱军等等,这些一直到总汇集者,B12阿底峡、B13种敦巴。左边是深见派的祖师,主尊是文殊师利菩萨,首要弟子是龙树菩萨与提婆、圣天(龙树父子)、佛护论师、月称论师,一直到C8也是阿底峡,然后亲传给C9种敦巴。
    广行派与深见派两大车轨是由阿底峡尊者汇集后,传给种敦巴尊者。种敦巴尊者开创噶当派。阿底峡尊者把广行与深见一起讲,在他之前是分开讲。
    噶当派又分三个传承,依各人根器(非高下之别)修行,均可以成就:
    一、道次第──以《菩提道次第》为主。
    二、教典派──以经典为主,必须读很多经典。
    三、教授派──以口诀为主,好好依止上师,以所教授口诀为主,不需去学摄类学、心类学等等。这仍要靠福德因缘,能像密勒日巴那样好好依止的行者,毕竟是少数。
    以道次第为主的就是D衮巴哇(意译“阿兰若”师);
    E、教典派的是以博多哇为主;
    F、以教授派为主的就是促青巴(意译“戒律燃”师),亦名瑾哦哇。
    图上DEFG重复,表示“广行”与“深见”两大车轨兼具,而在广行派下讲广行,在深见派下讲深见的内容。两大车轨在阿底峡尊者之前是分流:以“广行”为主的无著菩萨,与以“深见”为主的龙树菩萨,到阿底峡尊者开始汇流融合。但不能说龙树菩萨不懂广行,无著菩萨不懂空性,而是我们所学的广行内容源自于无著菩萨,深见的内容则来自龙树菩萨。
    再传G,就是指格鲁派,又名为新噶当派。除了以噶当派为基础之外又加了“密续”及“戒律”。因宗喀巴大师的时代噶当派渐次衰微,很混乱,戒律持守不严谨,不像当初之噶当派,视持守戒律为当然,所以宗喀巴大师特别强调戒律,以弘扬戒律为主。噶当派是不广传密法的,只是对少数几位类似种敦巴尊者,有这种根器的弟子,阿底峡尊者才依其根器传他密法,然后再辗转耳传伽喀瓦,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传。所以表面上,噶当派好象没有密法,事实上,纯粹是依根器而密传,不同的根器走不同的传承。
    等到宗喀巴大师的时候,时代又不一样了,那时候大家都追逐密法,而不顾基础,所以他才改革,以戒律为基础,衔接到上面的四部瑜伽,这才把密法全部公开。密法上的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等等,在噶当派来说,这全部要看根器而传。理论上,应该像噶当派这样学的;但是时代都不一样了,既然大家都公开了,那宁可将所有的次第都讲清楚,知道之后,自己是否适合无上密,由自己来决定,所以将显、密宗道次第全讲清楚。
    在宗喀巴大师以后,色拉寺的杰札仓,有十八尊传承上师是共同的,另外也有二十三尊的说法,后面五尊就依个人上师的传承而有不同。就如受教于来自哲蚌寺、甘丹寺、洛色林的传承上师,其十八位以后的传承上师排法也因人而异。以本书《道次第纲要》的传法上师衮却格西拉而言,他的道次第传承主要接自赤绛仁波切以及林仁波切。
    资粮田正中,宗喀巴大师之前的三尊,是你根本上师、亲教师的位置,可以是一位或数位,不限三位。如何排法,全凭个人意愿,上师不会与你计较的。具恩上师分:
    经部──只传经教、授业、解惑等,不传灌顶。
    H──密集金刚传承图。灌顶是为实修,若接受到密集金刚灌顶,整个传承图就需要了解。
    I──大威德金刚传承图。
    J──金刚持佛,J1是文殊师利菩萨,J2宗喀巴大师,…~19,是外现文殊师利菩萨,内在是甘丹大手印的传承祖师(甘丹赤巴(黄教法王)的大手印传承)。
    K──噶当十六滴(明点)传承图。
    L──轮戒(胜乐)金刚传承。
    O──1~15是无上瑜伽部密续本尊。
    P──1~13是瑜伽部密续本尊。
    Q──1~17是行部密续本尊。
    R──1~17是事部密续本尊。
    S──1~16是经乘诸佛。
    T──菩萨。
    U──独觉阿罗汉。
    V──声闻阿罗汉。
    W──空行及勇父(或勇士,另译空行及空行母)。
    X──出世间护法。
    Y──四大天王(四天王天):一、持国天王,二、增长天王,三、广目天王,四、多闻天王。
    如何将资粮田圣众圆满安排,就看个人灌过哪些顶,每个人不一样。
    以上所述全为格鲁派宗喀巴大师传承的本尊。如果是噶举、萨迦等等的排列就不是这样。


{返回 衮却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衮却格西实际圆满的修法与数量
 关于水供的开示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认识食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九)~B 第232经(空经)[栏目:界定法师]
 专制与民主[栏目:月悟法师]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四)[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一[栏目:静波法师]
 从“理则”看中山先生因明情怀(贾旭涛)[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心经讲记——《法性基础》之七[栏目:贤清法师]
 清净等持而念咒[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致印度尼西亚总统尤多约诺函[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