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略说偈颂
 
{返回 月悟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13

略说偈颂
月悟

  平常所谓“三藏十二部”、“十二部经”,指将三藏佛典的性质和方式分成十二类,在长行、偈颂、因缘、譬喻、本生、本事等十二种体裁中,偈颂不可或缺。
  偈是指一种宣传佛理短句,梵语“偈”、“偈陀”,汉译为“颂”,故梵汉双举并称“偈颂”。偈有两种:一通偈,二别偈。通偈,每句字数不定,句数不拘,以三十二字为一偈;古天竺人,常用此体裁。别偈,每句或二、三、四言或五、六、七言乃至多言,共四句为一偈。古天竺语言风格与汉地大异;偈颂原是可以歌咏的,但译成汉文,言简意赅,类同于诗。汉译“偈颂”,与中国旧体诗的发展密切相关,亦是译经大师们照顾本土信众、读者的一种善巧方便。翻开中国诗史,唐代之前,多为四言诗、五言诗;唐代及其后,则以七言诗为盛。因此,译经大师们尽量采用时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契众机。旧译时代,只有四言、五言偈,并无七言偈,如《四十二章经》、《妙法莲华经》等;新译时代(唐代)则不乏七言偈。
  偈通常由四句组成,每句以四言、五言、七言为主;就此而言,与中国旧体诗相类。但旧体诗不但讲字数、句数,而且讲平仄、对仗、押韵,稍有不慎或技巧欠佳,便导致“以辞害义”,故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或易晓,不加藻饰,造成一种白话的文体。偈虽不讲究平仄、对仗、押韵,却因其义蕴深远而广为传诵。
  历代高僧常常在圆寂前夕,留下二偈以示后人。这类偈子一般四言一句,以四句为一偈。例如:晚近中兴律宗之祖弘一大师临终示偈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当代高僧茗山老法师临终示偈曰:“秋水鱼踪,长空鸟迹。若问何往,往生净域。觉而不迷,生必有灭。乘愿再来,何须悲泣。”

摘自《正法眼》2003年第3期


{返回 月悟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是我闻
下一篇:功德的现实意义
 天台宗十问决疑
 怎么理解“见性成佛”?
 对症下药,便是好药
 谈谈大开圆解
 禅定与禅
 菩萨独处,心系众生
 教下各宗对“三不退”的说法
 浅说天台圆教义
 财富为五家所共
 菩萨会有身病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只有诚心才能感化人心[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上师瑜伽(九)[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栏目:蔡礼旭老师]
 脚痛或身体痛要念什么咒?[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人间佛教的经证 信心[栏目:人间佛教的经证]
 降伏其心 三 学佛关键是能起用[栏目:万行法师]
 从观照一朵山芙蓉开始[栏目:和佛陀赏花去]
 厚植国力[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威仪、沙门法、净行、随顺行[栏目:佛网文摘]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栏目:宋高僧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