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文相应部1相应37经/集会经(诸天相应/有偈篇/祇夜)(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与五百位比丘全都是阿罗汉的大比丘僧团,共住在释迦族人的迦毗罗卫城大林中,而从十个世间界的大部分天神,为了见世尊与比丘僧团而集合。
那时,四位净居天的天神心想:
「这位世尊与五百位比丘全都是阿罗汉的大比丘僧团,共住在释迦族人的迦毗罗卫城大林中,而从十个世间界的大部分天神,为了见世尊与比丘僧团而集合,让我们去见世尊。抵达后,在世尊面前一一说偈颂。」
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站立。
那时,那些天神犹如有力气的男子能伸直弯曲的手臂,或弯曲伸直的手臂那样[快]地在净居天消失,出现在世尊面前。
那时,那些天神向世尊问讯后,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好后,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说这偈颂:
「在丛林中的大集会,天族已集合,
我们已到达这法的集会,为了见不败的僧团。」
那时,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说这偈颂:
「在那里的比丘们定着,端正自我的心,
如驾车者握持导引之物,贤智者们守护诸根。」
那时,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说这偈颂:
「切断了[心之]荒芜、切断了横闩后,移除因陀罗柱后,不扰动,
他们以清净、离垢而行,小龙被有眼者善调御。」
那时,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说这偈颂:
「凡任何归依佛者,他们必将不去苦界之地,
舍弃人的身体后,他们必将充满天众。」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阿罗汉;罗汉;阿罗呵;阿罗诃;无所著;无着;至真;真人」(arahaṃ, arahant,另译为「应;应供」),菩提比丘长老英译照录不译。《长部29经》又称之为「第四果」(catutthaṃ phalaṃ)。
「有眼者」(cakkhumat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有眼光者」(the One with Vision),并解说「有眼者」是指佛陀,这样称呼,是因为佛陀具备「五眼」:佛眼(buddhacakkhu,包括「根之优劣智, indriyaparopariyattañāṇa」与「烦恼所依智, āsayānusayañāṇa」)、一切眼(samantacakkhu)、法眼(dhammacakkhu)、天眼(dibbacakkhu)、肉眼(maṃsacakkhu)(SN.6.1, note370)。按:印顺法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以「五眼」的出现,判定《金刚经》的集成年代与《中品般若》相同(西元50~150年)。
「定着」(samādahaṃsu),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集中贯注」(are concentrated)。按:「定着」(samādaha),为samādahati(定;共同放置;心的统一)的现在分词,表示持续的状态。
「[心之]荒芜」(khīlaṃ, 疑为khilaṃ之误),菩提比丘长老依锡兰本(khilaṃ)英译为「不生育」(barrenness)。按:khīlaṃ原意为「柱」,这样与后面的「因陀罗柱」重迭,故改采锡兰本的khilaṃ。
「因陀罗柱」(indakhīlaṃ,另译为「王柱」),参看《杂阿含398经》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