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文相应部22相应35经/某位比丘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那时,某位比丘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那位比丘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请世尊简要地教导我法,我听闻世尊的法后,能住于独处、隐退、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比丘!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以此为名;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不以此为名。」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简要所说,了知详细的义理呢?」
「大德!如果对色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以此为名。
如果对受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以此为名。如果对想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以此为名。如果对行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以此为名。如果对识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以此为名。
大德!如果对色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不以此为名。
如果对受……如果对想……如果对行……如果对识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不以此为名。
大德!我这样了知这世尊简要所说的详细义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简要所说的详细义理,好!
比丘!如果对色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以此为名。
如果对受……如果对想……如果对行……如果对识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以此为名。
比丘!如果对色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不以此为名。
如果对受……如果对想……如果对行……如果对识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不以此为名。
比丘!应该这样看见我这简要所说的详细义理。」
那时,那位比丘欢喜、随喜世尊所说后,起座向世尊问讯,然后作右绕,接着离开。
那时,当那位比丘住于独处、隐退、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不久,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以进入后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从在家而正确地出家,成为非家生活的梵行无上目标,他证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那位比丘成为众阿罗汉之一。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增诸数(SA.16)」,南传作「以此为名」(saṅkhaṃ gacchatī,另译为「来到……之数」),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以该词认定;从该角度被认定」(is reckoned in terms of it),按:「saṅkhaṃ」的原型为名词「saṅkhā」,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解说为「目算,算数;名称,称呼」,「gacchatī」的原型为动词「gacchati」,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解说为「行」,这是一个类似「作」一样的「广义动词」,两字合用应为「以该名行知」也就是「被命名;被称呼」的意思,而不宜以「增诸数」的字面意思理解为「增加数目」。菩提比丘长老进一步举例作这样的解说:如对色以欲贪而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就被以该烦恼潜在趋势之名:「好色」(lustful)称呼之,瞋与痴亦然,甚至连对五蕴之某蕴显得比较突出的,也能依此而得名,如倾向「受」者,被称为「享乐主义者」(hedonist),倾向「想」者,被称为「唯美主义者」(aesthete),倾向「行」者,被称为「行动派者」(man of action)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