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文相应部22相应80经/托钵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有一次,世尊住在释迦族人的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
那时,世尊就在某个场合解散比丘僧团后,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为了托钵进入迦毗罗卫城。
在迦毗罗卫城为了托钵而行后,食毕,从施食处返回,前往大林中以作中午的休息。进入大林后,坐在小橡树下作中午的休息。
那时,当世尊独自静坐禅修时,心中生起了这样的深思:
「比丘僧团被我逐出了,这里有出家不久的新比丘,最近才来到这法、律中,如果他们见不到我,可能会异心;可能会变心,犹如幼小牛只如果见不到母亲,可能会异心;可能会变心。同样的,这里有出家不久的新比丘,最近才来到这法、律中,如果他们见不到我,可能会异心;可能会变心。
犹如幼苗如果得不到水,可能会异心;可能会变心。同样的,这里有……如果他们见不到我,可能会异心;可能会变心。
现在,让我资助比丘僧团,一如我以前资助比丘僧团那样。」
那时,梵王娑婆主以心思量世尊心中的深思后,犹如有力气的男子能伸直弯曲的手臂,或弯曲伸直的手臂那样[快]地在梵天世界消失,出现在世尊面前。
那时,梵王娑婆主整理上衣到一边肩膀,向世尊合掌鞠躬后,对世尊这么说:
「正是这样,世尊!正是这样,善逝!
大德!比丘僧团被世尊逐出了,这里有出家不久的新比丘,最近才来到这法、律中,如果他们见不到世尊,可能会异心;可能会变心,犹如幼小牛只如果见不到母亲,可能会异心;可能会变心。同样的,这里有出家不久的新比丘,最近才来到这法、律中,如果他们见不到世尊,可能会异心;可能会变心。
犹如幼苗如果得不到水,可能会异心;可能会变心。同样的,这里有出家不久的新比丘,最近才来到这法、律中,如果他们见不到世尊,可能会异心;可能会变心。
大德!请世尊欢喜比丘僧团!大德!请世尊欢迎比丘僧团!
现在,请世尊资助比丘僧团,一如世尊以前资助比丘僧团那样。」
世尊以沈默同意了。
那时,梵王娑婆主知道世尊同意后,向世尊问讯,然后作右绕,接着就在那里消失了。
那时,世尊在傍晚时,从静坐禅修中起来,到尼拘律园。抵达后,在设置好的座位坐下。坐好后,世尊作出像那样的神通作为,使那些比丘每次会以一、二位,带着胆怯之色来见他。
那些比丘每次以一、二位,带着胆怯之色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世尊对那些比丘这么说:
「比丘们!这是最下端的生活形态,即:托钵。比丘们!在世间,这是诅咒:『托钵者!你手持钵游荡。』
但,比丘们!这善男子们缘于合理的利益而亲近,既非国王所迫,也非盗贼所迫,也非欠债人,也非害怕什么,也非为了生活,而是:『我已陷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已陷入苦,已被苦征服,如果能了知得到这整个苦蕴的结束就好了。』
比丘们!这善男子这样出家。但他是贪婪的、在欲上重贪欲的、心瞋恚的、有憎恶之意向的、念已忘失的、不正知的、不得定的、心散乱的、诸根不制御的。比丘们!犹如火葬场的燃烧木柴,两端已被燃烧,中间沾了粪,既不能在村落中当木材,也不能在山林中当木材,比丘们!像这样的譬喻,我说这人既错失了在家者的享乐,也没完成沙门的利益。
比丘们!有三不善寻:欲寻、恶意寻、加害寻。而,比丘们!这三不善寻在哪里无余灭?当住于在四念住中心善建立时,或者当修习无相定时。比丘们!修习无相定,这是很适当的。比丘们!当无相定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大果、大效益。
比丘们!有二种见:有见与无有见。
比丘们!这里,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像这样深虑:『在世间中,有任何我执取时没有过失的吗?』
他这么了知:『在世间中,没有任何我执取时没有过失的,因为当执取时,就只有色可执取,就只有受……就只有想……就只有行……当执取时,就只有识可执取;以我的那个取为缘而有有;以有为缘而有生;以生为缘而会有老、死、愁、悲、苦、忧、绝望生起,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比丘们!你们怎么想:色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苦的、变易法,你们适合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受……想……行……识……」
……(中略)
「比丘们!因此,在这里,当这么看时……『……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不为失命(SA.272)」,南传作「非为了生活」(na ājīvikāpakat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也不为挣得生计」(nor to earn a livelihood)。
「焚尸火{栝}[烬](SA.272)」,南传作「火葬场的燃烧木柴」(chavālāt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从火葬场烧剩的柴」(a brand from a funeral pyre)。
「无相三昧(SA.272)」,南传作「无相定」(animittaṃ vā samādhiṃ),参看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34-44。
「有见与无有见」(bhavadiṭṭhi ca vibhavadiṭṭh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实存的见解与根绝的见解」(the view of existence and the view of extermination),并引注释书说:前者是常见,后者是断见。
「有憎恶之意向的」(paduṭṭhamanasaṅkappo,另译为「恶意、憎恶的思惟」),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带着被憎恨腐化的意向」(with intentions corrupted by hate)。「憎恶」(paduṭṭha),另译为「邪恶的;秽恶的;污秽不纯洁的」,「意向」(saṅkappo),另译为「(意)志;思惟」。
「不善觉法(SA.272)」,南传作「不善寻」(akusalavitakk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有害的想法」(unwholesome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