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相应5经 无布施经
 
{返回 相应部 24.见相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93
汉译经文相应部24相应5经/无布施经(见相应/蕴篇/弟子记说)(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当有什么时,执取什么后,对什么执着,则生起这样的见:『无布施,无供养,无供物,无善作的、恶作的业之果与报,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众生,在世间中无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门、婆罗门以证智自作证后而宣说此世、他世;当四大所成的人死时,地归于并没入地身,水归于并没入水身,火归于并没入火身,风归于并没入风身,诸根转入虚空,[四]人与长椅为第五抬走死者,念词一直伴随到火葬场,骨头成为灰白色,祭品落下,布施即是愚者的教说,凡任何说有[布施之类]的教说者,全都是虚伪的、虚妄戏论,愚者与贤智者以身体的崩解而被断灭、消失;死后就不存在了。』呢?」
  「大德!我们的法以世尊为根本……(中略)。」
  「比丘们!当有色时,执取色后,对色执着,则生起这样的见:『无布施,无供养,……(中略)以身体的崩解而被断灭、消失;死后就不存在了。』
  当有受时……(中略)当有想时……当有行时……当有识时,执取识后,对识执着,则生起这样的见:『无布施,无供养,……(中略)以身体的崩解而被断灭、消失;死后就不存在了。』
  比丘们!你们怎么想:色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不执取它后,会生起这样的见:『无布施,无供养,……(中略)以身体的崩解而被断灭、消失;死后就不存在了。』吗?」
  「不,大德!」
  「受……想……行……识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不执取它后,会生起这样的见:『无布施,无供养,……(中略)以身体的崩解而被断灭、消失;死后就不存在了。』吗?」
  「不,大德!」
  「这里,凡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被意所随行都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不执取它后,会生起这样的见:『无布施,无供养,……(中略)凡任何教说有[布施之类]的教说,全都是虚伪的、虚妄戏论,愚者与贤智者以身体的崩解而被断灭、消失;死后就不存在了。』吗?」
  「不,大德!」
  「比丘们!当圣弟子在这些地方舍断困惑,舍断苦的困惑,……(中略)舍断导向苦灭道迹的困惑,比丘们!这被称为不堕恶趣法、决定、以正觉为彼岸的入流者圣弟子。」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地归地(SA.156)」,南传作「地归于并没入地身」,「地身」(pathavīkāy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地之身」(earth-body,或the body of earth)。按:这是唯物论者阿夷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in)教派的教义,「地身」应是指大自然的「地界」。
  「根随空转(SA.156)」,南传作「诸根转入虚空」(ākāsaṃ indriyāni saṅkam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器官机能被转移到空中」(the faculties are transferred to space)。
  「舆床第五,四人持死人往冢间(SA.156)」,南传作「[四]人与长椅为第五抬走死者」(āsandipañcamā purisā mataṃ ādāya gacch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四]人与棺架为第五带走尸体」([Four] men with the bier as fifth carry away the corpse)。按:南传原经文没有直接说是四人,只说「人们」(purisā),但因为将抬尸体的长板(棺)指为第五,间接表示抬的人数是四人,应该是四个角落各一人。又,北传经文的「冢间」,南传经文放在下一句,作「墓地」(āḷāhanā,另译为「火葬场」),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埋葬场」(the charnel ground)。
  「乃至未烧可知(SA.156)」,南传作「念词一直伴随到墓地」(yāva āḷāhanā padāni paññāyanti,直译为「一直到墓地词句被了知」),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葬礼的致词持续到埋葬场」(The funeral orations last as far as the charnel ground)。
  「骨白鸽色(SA.156)」,南传作「骨头成为灰白色」(kāpotakāni aṭṭhīni bhav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骨头变白」(the bones whiten)。按:「灰白色」(kāpotaka),另译为「鸽色;鸠色」。
  「若说有者(SA.156)」,南传作「凡任何教说有[布施之类]的教说」(ye keci atthikavādaṃ vadanti,直译为「凡任何说有之说者」),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当任何人主张有[施与之类]的教义」(when anyone asserts the doctrine that there is [giving and like])。按:「有」(atthi),即主张「无」(natthi)一类外道所否定者。

{返回 相应部 24.见相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相应6经 作经
下一篇:相应3经 彼-我经
 相应6经 作经
 相应11经 有边
 相应12经 无边经
 相应9经 恒常之见经
 相应71经 无风经
 相应3经 彼-我经
 相应43经 乐的与苦的经
 相应8经 大见经
 相应44经 不苦不乐
 相应37经 有色的-我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第九讲[栏目:明安法师]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三三、什么是观世音菩萨[栏目:慈航法师]
 清洁空气的电疗法 Using Electrotherapy to Clean the Air[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三、四种心[栏目:吴汝钧教授]
 如何得到护法的护持[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当一个善意回应的人[栏目:日常的佛心]
 世间禅的无一念、无思想与出世间禅的无想境界有什么区别?[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卄五 正报微妙[栏目:陈义孝居士]
 慈悲鸟(本悟)[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教对于将来人类之任务、种性[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