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文相应部35相应151经/徒弟经(处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这梵行被住于无徒弟与无师父上。
比丘们!有徒弟、有师父的比丘住于苦而不愉快。
比丘们!无徒弟、无师父的比丘住于安乐而愉快。
而,比丘们!怎样是有徒弟、有师父的比丘住于苦而不愉快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以眼见色后,生起随顺于结的恶不善法之忆念与意向。『它们住于他之内;恶不善法住于其内』,因此,他被称为『有徒弟』。『它们袭击他;恶不善法袭击他』,因此,他被称为『有师父』。
……(中略)再者,比丘们!比丘以舌尝味道后,生起随顺于结的恶不善法之忆念与意向。『它们住于他之内;恶不善法住于其内』,因此,他被称为『有徒弟』。『它们袭击他;恶不善法袭击他』,因此,他被称为『有师父』。……(中略)再者,比丘们!比丘以意识知法后,生起随顺于结的恶不善法之忆念与意向。『它们住于他之内;恶不善法住于其内』,因此,他被称为『有徒弟』。『它们袭击他;恶不善法袭击他』,因此,他被称为『有师父』。
这样,比丘们!有徒弟、有师父的比丘住于苦而不愉快。
而,比丘们!怎样是无徒弟、无师父的比丘住于安乐而愉快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以眼见色后,不生起随顺于结的恶不善法之忆念与意向。『它们不住于他之内;恶不善法不住于其内』,因此,他被称为『无徒弟』。『它们不袭击他;恶不善法不袭击他』,因此,他被称为『无师父』。
……(中略)再者,比丘们!比丘以舌尝味道后,不生起随顺于结的恶不善法之忆念与意向。『它们不住于他之内;恶不善法不住于其内』,因此,他被称为『无徒弟』。『它们不袭击他;恶不善法不袭击他』,因此,他被称为『无师父』。……(中略)再者,比丘们!比丘以意识知法后,不生起随顺于结的恶不善法之忆念与意向。『它们不住于他之内;恶不善法不住于其内』,因此,他被称为『无徒弟』。『它们不袭击他;恶不善法不袭击他』,因此,他被称为『无师父』。
这样,比丘们!无徒弟、无师父的比丘住于安乐而愉快。
比丘们!这梵行被住于无徒弟、无师父上。
比丘们!有徒弟、有师父的比丘住于苦而不愉快。
比丘们!无徒弟、无师父的比丘住于安乐而愉快。」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近住弟子(SA.235)」,南传作「徒弟」(antevāsika,直译为「内住者」,另译为「阿阇梨的弟子」,即「还需要跟随阿阇梨住的弟子」),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学生」(students)。
「彼比丘行此法者(SA.235)」,南传作「它们袭击他」(Te naṃ samudācar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它们攻击他」(They assail him)。按:「袭击」(samudācarati)这个动词原意为「实行」、「生起」、「说」,菩提比丘长老依注释书解读为「攻击」(assail, beset),或者「击败」(overpower)、「支配」(dominate)。如果生起「随顺于结的恶不善法」,那「随顺于结的恶不善法」犹如「师父」监管徒弟一样,所以说他「有师父」(这时他的「师父」就是「随顺于结的恶不善法」),这是「双关语」。而北传经文显然采取「行;实行」的意思,这与「师;阿阇梨」(ācariya)有「行」的意思,也同样可以构成「双关语」。
「于此边住者(SA.235)」,南传作「它们住于他之内」(tyāssa anto vas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它们住于他之内」(They dwell within him)。按:徒弟(antevāsika),直译为「内住者」,也译为「师父(阿阇梨)的弟子」,经文说,如果生起「随顺于结的恶不善法」,那「随顺于结的恶不善法」犹如「徒弟」与他(师父)住在一起一样,也就是「住于内」(anto vasanti),所以说他「有徒弟」(这时他的「徒弟」就是「随顺于结的恶不善法」),这是「双关语」。这里北传经文的「边住」,可能即巴利经文的「住于内」(anto vasanti),因为「边」(anta)经语尾变化可以是「anto」,而「anto」却也是介系词「内」的意思,而从前后文义来看,后者之解读较为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