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僧宝论14、如何避免谤僧 (第三章 避免谤僧与调整行为 之二)
 
{返回 僧宝论·明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11
僧宝论14、如何避免谤僧 (第三章 避免谤僧与调整行为 之二)
 
  首先,对于僧宝,我们应生起敬意。
 
  三宝是生命唯一的皈依处。僧宝结集三藏,弘扬圣教,摄化众生,是佛教正法的所依,是佛的化身,是生死苦海中唯一的救护人。我们应以虔敬殷重的态度,对待一切僧宝。
 
  僧宝是全部三宝的总集体。《大幻化网》中说:
 
  举凡能见到的僧人、僧衣、僧相等,全是佛的化身。他们以大悲心,为了利益和度化众生,而幻化游舞在五浊恶世的人间,乃至以种种见闻思触的方便,深入众生心地,令众生获得度化的因缘。
 
  可知,众生业力及于佛化身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僧宝是否出现、是否振兴。众生的善缘多而深,则见僧宝清高,佛法兴盛,大众有缘而依止;众生善缘少而浅,则见僧宝污卑,佛法衰替,大众无缘而背离。以上种种,皆为大众心相的显现。
 
  其次,当慎护口业!
 
  对于僧宝的疑谤,来自我们无始劫来的三毒习性,应该防护自己言行及心念,不可道听途说,而应慎护口业。
 
  在身语意三业中,谤僧为口业所摄,口业是一切怨祸之门。口不善业有四:恶口、妄语、两舌和绮语。
 
  恶口,是指于他人,靡恶不宣,出言野蛮,发语毁暴。
 
  妄语,是指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详,不闻言闻,指空为有,指有言空。如是颠倒,反天易地,自利伤物更相谗谤,乃至品详圣贤、裁量君父、讥说师长,谤善知识,无道无义,无所顾难。
 
  两舌,是指听受他人恶言而不能覆藏,向彼破此,向此破彼。
 
  绮语,是指谄曲华辞,构扇是非。
 
  身口意三业中,口业实重。口业是随言受报,对别人施以什么样的恶口,自己就会遭受什么样的果报。在《成实论》卷8说:“若人恶口骂言:”汝何不食草、食土?’是人随语受生,食草土等。”
 
  在《大乘集菩萨学论》卷6说:
 
  寂静决定神变经云:……乐诽谤,恶口愤恚娆恼于人,后复于此身坏命终堕大地狱,生无足身受诸苦恼,宛转五百踰缮那量,为诸小虫咂食其肉,是蛇可畏具五千头。由诽谤故,彼一一头有五百舌,彼一一舌口出五百炽焰铁犁。是语业罪,为猛火聚炽燃烧煮,又若起不调柔逼恼菩萨者,是人于畜生道尚为难得,堕大地狱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于彼死已为大毒蛇惨恶可畏,饥渴所逼造众恶业,设得饮食而无饱足。于此死已,设生人中亦复生盲,无有智慧恶心不息,恶言诃毁不敬圣贤,人中死已复堕恶道,经千俱胝劫生不见佛。
 
  诽谤口业,剧报三途,万劫难复人身,可不悲哉?
 
  众生迷惑,常常谄曲华辞,构扇是非,言之为患,招报实重,历劫无免。造口业的人,不但在世之时,不如意事常会登门造访,甚至会受到伤形丧命的果报,未来永劫也将饱受众苦。《杂阿含经》有偈云:“士夫生世间,斧在口中生,还自斩其身,斯由其恶言,应毁便称誉,应誉而便毁,其罪生于口,死堕恶道中!”
 
  有云:“须知口祸债难偿,一语能招万世殃,智者三尊恭敬礼,痴人七慢毁资粮。”人们平时互相戏笑之时,便能具足无量重罪。何况故意口出恶言,诽谤僧宝呢?
 
  故诸佛诫:不得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凡夫智力、能力有限,业力因缘又错综复杂,自所见相难于确证。因此,慎勿任加妄评于僧众。《赞僧功德经》中云:
 
  凡人肉眼难分别,犹如灰覆于火上,
 
  或有外现犯戒相,内秘无量诸功德,
 
  应当信顺崇重之,贤圣愚凡不可测。
 
  或有外现具威仪,或示未能舍其欲,
 
  外相人观谓凡夫,不妨内即是其圣。
 
  内如四种庵罗果,生熟难分不可别。
 
  如来弟子亦如是,有戒无戒亦难辨,
 
  是故殷勤劝诸人,不听毁骂僧宝众。
 
  若于僧中起邪见,当来定堕三恶道,
 
  世尊亲自以梵音,金口弘宣诚不妄。
 
  从前,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他尚有所谓“记战与言违,旱时天雨少,业力男成女,温泉听象声”[注1]的谬误,何况凡夫,岂能如此草率地,做妄评僧众这种自误误人的事呢?不但不可以草率妄评僧众,就连极微细的口业也不可轻视。作善得善,作恶得恶。《地藏宝忏》云: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
 
  吉凶祸福,皆由心作,若不作因,亦不得果。殃积罪大,肉眼不见,诸佛所说,谁敢不信!
 
  在《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佛陀告诉诸比丘颂曰:
 
  于佛起恶心,毁谤生轻慢,入大地狱中,受苦无穷尽。
 
  有诸数取趣,于师及比丘,暂时起恶心,命终堕地狱。
 
  若于如来处,起大嗔恨心,皆堕恶道中,轮回恒受苦。
 
  对于比丘即使仅起暂时的恶心,也会遭受地狱的苦报,更何况直接口出恶语。毁呰圣众,是为最极恶口之罪;因此在《妙法圣念处经》卷二,佛陀又告诉诸比丘说:“宁持利刃,断于舌根,不以此舌说染欲事!”
 
  是故,应慎护口业,避免谤僧!
 
  其三,不观僧过。
 
  首先,白衣不得闻律,在家人对比丘的戒本既不得听,也不得读,又有什么资格去观僧人过呢?戒律是如来秘宝,古来不轻以示人。佛制黑白月,诵戒羯磨,或作如法僧事,一切不得盗听。未受具足戒者,亦不得阅读大戒,否则便成“贼住”而障受大戒。盗听者,与五逆同科,永不许受比丘戒。《分别功德论》云:“毗尼者禁律也,为二部僧,非沙弥清信士女所可闻见。”俗众是很难判断僧人行为是否犯过的。
 
  其次,以凡夫的有限智慧,很难观察到世界的真相。
 
  同样一杯水,众生各自的所见不同,比如饿鬼可能见其为脓血,而天人可能见其为琉璃。若据此推断这杯水不是实有的,乃是正见;若据此推断必先实有一杯水,才能使我们显现不同的所见,进而确定这杯水是实有,乃是邪见。同理,如果见到僧宝有过,就决定僧宝真实有过失,也是邪见。应当正念:“为什么自己及众生的业力如此严重,以至于感受僧宝作如此显现?”于僧宝处应多观其功德,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功德不断增上,而僧宝过失,都是僧众权开方便,教导我们出离苦海的妙药。
 
  不观僧过,并非不辨是非善恶,而是要求不可执过而轻蔑、排斥、憎恶、怨恨等。若人亲眼见到僧人有过失,就像镜子照见了虚空中的灰尘,他应当善自防护,不要让自己的镜面上也生起了灰尘。
 
  如《发觉净心经》卷上,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偈云:“莫于他边见过失,勿说他人是与非;不著他家净活命,诸所恶言当弃舍!”《佛子行三十七颂》云:“因惑说他佛子过,徒然减损自功德,故契大乘诸行者,不道人过佛子行!”
 
  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常观自心,不求僧过。
 
  最后,应发愿不造谤僧口业。
 
  我们要发心永远远离,永远弃舍谤僧恶言,《佛子行三十七颂》云:
 
  粗言恶语恼人心,复伤佛子诸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
 
  此外,应当借助发愿力来帮助自己免于口业。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中,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
 
  尔时三藏比丘,以一恶言诃骂上座,五百身中常作狗身。
 
  一切大众闻佛说法,皆惊战悚,俱发声言:怪哉怪哉,世间毒祸莫先于口。
 
  尔时无量百千人,皆立誓愿,而说偈言: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
 
  终不以此苦,而发于恶言!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
 
  终不以此苦,毁圣及善人!
 
  作为具备正信的佛弟子,不论遭遇何种难以理解的现象、遭受到何种形式的影响,都应忠诚、严谨地对待僧宝,遇事慎勿轻言。这是一名佛弟子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注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记载,目犍连尊者以神通观察之后,为人授记:战争谁胜?大旱何时下雨?生男还是生女?泉水从何处来?出定所闻象声境界是否定境?然而都授记错了。

{返回 僧宝论·明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僧宝论15、如何对待过失僧 (第三章 避免谤僧与调整行为 之三)
下一篇:僧宝论13、谤僧过失严重 (第三章 避免谤僧与调整行为 之一)
 僧宝论62、讲法
 僧宝论8、依止师僧的利益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一)
 僧宝论36、一味本色的守培法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十五)..
 僧宝论51、忘记
 僧宝论20、出家的公案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五)
 僧宝论56、守培
 僧宝论43、守培法师《谈佛教的教育》 (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 之二)..
 僧宝论32、万里求戒的见月律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十一)..
 僧宝论13、谤僧过失严重 (第三章 避免谤僧与调整行为 之一)..
 僧宝论64、主要参考文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2)[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慧灯之光六 密宗概要(七)[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6集[栏目: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对依止的开示[栏目:格花堪布]
 庄严富贵的福报从哪里来?(海涛法师)[栏目:福慧修行]
 玄奘西行带给现代人的和谐启示[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一朝风月(周莉)[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大悲咒句解 13、酰唎摩诃皤哆沙咩[栏目:大悲咒句解]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五六八)[栏目:杂阿含经]
 喇嘛仁波切对法王如意宝的信心[栏目:阿松·桑昂丹增的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