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求法高僧
 
{返回 佛宝论·明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73
求法高僧

在我心目中,“西行”是求法精神的代名词,曾经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高僧大德前赴后继,为求一法,行脚天竺。我常常在历史中注视着西行求法者的身影。

中国最早的求法者是三国魏甘露年间的朱士行。为求《般若经》正本,他出塞西至于阗国,二十余年间写得《放光般若》九十章,派遣弟子弗如檀带回中国,而他本人则在于阗圆寂,没有归来。

魏晋到唐代汉传佛教的发展与完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本的传入和译经的兴盛。朱士行虽未至天竺,但其志愿风骨则成为汉地僧人忘我西行,舍命求法之滥觞,影响了无数求法者。

晋宋间有康法朗、于法兰、竺佛念、支法领、法勇、慧睿等数十位僧人走上西行之道,大多抵达于阗、罽宾、疏勒等国即止,或埋骨中路,最终到达印度的不多,而到印度后能携经而返并为后人所熟知 的要数法显大师。法显大师道心坚贞,见当时戒律未备,僧侣戒行不整,便于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开始西行。同行者有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后又遇智严等五人。他们度过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惟以枯骨为标识”的流沙,翻越了毒风雨雪,飞沙走石的葱岭,在北天竺诸国学习梵语,最后到达中天竺的仅法显和道整法师二人。法显大师在摩诃衍僧伽蓝求学三年,得《摩诃僧祇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祇阿毗昙》等梵本,又在师子国停留两年,求得《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及《杂藏经》。这些经典都是汉地所未曾有的。回国途中,法显搭乘的商船遭遇风暴,他把个人物品扔进大海,誓死护卫所携的经藏和佛像。十三年后,回到中国,写 下了在天竺的见闻——《佛国记》。

唐朝西行求法之风尤盛。那烂陀寺是“留学僧”最向往的地方,来到此地的汉藏求法者不计其数,玄奘大师是第一百位。大师一路饱受各种严酷考验,以异常之坚毅才克服万难,到达印度。大师曾只身穿越流沙遍地、荒无人烟的莫贺延碛。白天零上60多度,无法行进,就用沙子把身体全部埋起来,只露出头在外面,用物品遮挡太阳;只能在夜间零下30多度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赶路。在这滴水如金的沙漠中,大师还曾打破过水袋,就在极度的高温和干燥下,他坚持活了下来,走出了沙海。就是以此坚毅之心,才得以最终游学五天竺,带回甚深法义和大量经籍。

玄奘大师归国后短短三十年中,不下十一名中国、朝鲜的游学者拜访了那烂陀寺。义净大师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记录了同时代的去印度求法的“留学僧”就有一百一十多人。

唐初玄太州(今陕西华阴县)的玄照法师求学印度,其中在那烂陀寺求学三年,跟随胜光法师学写了《中论》、《百论》等论,又随宝狮子大德学习《瑜伽师地论》,后又游学印度其他寺院,并参访圣迹。义净大师于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在那烂陀寺见到了玄照法师。因路途阻塞,玄照法师无法归国传法,“每有传灯之望,而未谐落叶之心”,后在天竺去世。义净有悼诗云:

卓矣壮志,颖秀生田。频经细柳,几步祁连。

祥河濯流,竹苑摇芊。翘心念念,渴想玄玄。

专希演法,志托提生。呜呼不遂,怆矣无成。

两河沉骨,八水扬名。善乎守死,哲人利贞。

道希法师是齐州历城(今济南)人,曾在那烂陀寺学习大乘佛法,并把大唐所有新译、旧译的经论四百多卷带到了那烂陀寺。义净大师在巡礼那烂陀寺时,也见到了已经圆寂的道希法师的卧房,心生感慨,有诗云:

百苦忘劳独进影,四恩在念契流通。

如何未尽传灯志,溘然于此遇途穷。

大乘灯禅师路过其在那烂陀的卧室时也不禁感叹:“昔在长安,同游法席,今于他国,但遇空筵。”

常慜禅师坐商船从广东出发,走海路辗转去往印度。中途遇到风暴,商船破损漏水,所有人都纷纷逃逸,有的找小船,有的找木块,用尽各种办法逃离大船。常慜禅师看到大家急于逃生,就把所有机会都让给了身边的人。船舱里没有醒的,遇到困难爬不动的,在禅师的帮助下,都安全离开了大船,而禅师自己已是精疲力竭。眼看海水逐渐没过腰身,法师欣慰地看着安全的大众,开始合掌念佛,一句一句的佛号,一声一声地往下沉。逃了命的人也跟着念起了佛号,也有很多人让法师跳到小船上,但他害怕压沉了别人的小船,只是坚持念佛,直至沉到水底。

义净大师为常慜禅师写了一首很感人的诗:

悼矣伟人,为物流身。明同水镜,贵等和珎。

涅而不黑,磨而不磷。投躯慧巚,养智芳津。

在自国而弘自业,适他土而作他因。

觏将沉之险难,决于已而亡亲。

在物常慜,子其寡邻。

身散鲸波以取灭,净愿诣安养而流神。

道乎不昧,德也宁湮。

布慈光之赫赫,竟尘劫而新新。

又有襄阳人灵运师,在那烂陀寺常画慈氏菩萨真容和菩提树像;荆州江陵人无行禅师为宣扬道宣律师的宗旨,留学那烂陀寺学习唯识、中观,研习《俱舍论》及律典;新罗僧侣阿离耶跋摩法师在那烂陀寺常抄写诸经;慧业法师曾写有梵本论典,留在那烂陀寺,为义净大师所见。

这一百多位求法僧,最终安然回乡并在东土弘扬教法的少之又少,多数魂散天竺,有很多甚至连名字都未能留下,大家也不知道他们当时的这些苦行。但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佛法能够传到内地,让后人能够得到受益。义净大师在那烂陀寺遇到一位老比丘,以为是印度人。后来到那个老比丘所住的房子里,一点点小,连腰都伸不直,前后加起来也就是两米的样子,一个小土房子。钻进去看,老比丘已经不能动了,病得快要死了。那个老比丘颤颤巍巍地把一部他自己所译的《善辨律》手写稿交给义净大师说:“我是中国人,到印度来已经有很多年了。现在我已经病成这样,也老了,就是想走也回不去了。希望你能将我这个戒本带回去,以后去弘扬它。”义净大师拿到戒本不到三天,老比丘就去世了。

义净大师所记载的求法高僧除了在那烂陀寺求学,也多在大觉寺、信者寺、新寺、般涅槃寺等其他寺院学习大小乘佛法,并有多人遍游五天竺,广闻多参,义净大师本人也是如此。他早年在齐州善遇和慧智两位法师座下参学,此时玄奘大师尚在世。21岁受具足戒,此后四年间精求律典,并生起西行求法的愿望。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义净大师37岁,从齐州出发,取道水路西行,冬季在室利佛逝[1]停留六月,学习声明。两年后又在东印度耽摩栗底国学习梵语和《胜论》。这一年他遇到了大乘灯禅师,并翻译了《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

咸亨五年(公元674年)他抵达那烂陀寺,遂遍礼佛陀圣迹,此后回到那烂陀在宝狮子大德座下求学,后又去往那烂陀寺西南驿处的羝羅荼寺受学于智月,此外还参礼了印度各地诸宗的大德。大师在那烂陀寺译出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五卷和《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这十年间他遇到了玄照、佛陀达摩、僧哲、慧轮、道琳、智弘、无行等唐僧,得以了解并记录了众僧在印度游历参学的经历。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义净大师离开那烂陀东归,期间在室利佛逝停留十年,待其回到洛阳已年逾花甲。义净大师带回了经律论近四百部,共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座和舍利三百粒。当时武后亲来迎接法师,并安顿其在佛授记寺及大福先寺居住,以便安心开展译经工作。法师所译经典多戒律及咒颂,可见其求法重心在于戒律,也说明当时印度大乘佛法已开始重视陀罗尼咒,密法趋于兴盛。

义净大师历经万险西往东归,写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才让汉地众生有机会了解到这一段特殊的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让后世法子能够一睹中世纪印度佛教生活和早年戒律的轨则。

今日汉人能够读诵到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无不是鲜血凝成,汗水化成,包含了上至后汉,下至隋唐五百多年间先辈求法者的志愿和生命。

义净法师在他的求法诗里面说: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若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大德们当年求法的发心、恩德和感人的精神,还以为手上的经书法本真的只是很容易得来的一本书。然而,历代高僧大德所传承下来的,除了法本,还有凝结在法本上的舍身求法,不问归途的精神。

西行求法僧,是人人都应当敬仰的勇士,是值得佛弟子永远追随的前贤。


[1] 古国名。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东南部兴起的信奉大乘佛都的海上强国。


{返回 佛宝论·明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输送僧才
下一篇:巍巍僧仪
 释尊家族前缘
 鹿野苑初转*轮
 白象入胎与释迦王族
 输送僧才
 原始佛教所认知的佛陀
 释迦太子之成长
 频婆娑罗王监狱
 那烂陀寺高僧统表
 迦毗罗卫二十遗址
 《楞严经》的缘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都市一僧人[栏目:刘先和居士]
 28.真正的富人[栏目:星云法语·圆满人生]
 125.报思玄则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寻觅[栏目:佛网文摘]
 我的出家因缘(本孝)[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宗镜录卷第四十[栏目:永明延寿大师]
 第一篇 新时代宗教观 - 恭迎佛指舍利的省思[栏目:人间世]
 往生实例分享[栏目:仁焕法师]
 忘了回家的路[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第八品 思考题[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