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部28经 象足迹譬喻大经
 
{返回 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73
汉译经文中部28经/象足迹譬喻大经(譬喻品[3])(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在那里,尊者舍利弗召唤比丘们:
  「比丘学友们!」
  「学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这么说:
  「学友们!犹如凡任何丛林生物的足迹种类,一切都包含在那些象的足迹中,象的足迹被说为其中之第一,即:以其之大。同样的,比丘们!凡任何善法,一切都摄入那四圣谛中,哪四个中呢?苦圣谛中、苦集圣谛中、苦灭圣谛中、导向苦灭道迹圣谛中。
  学友们!什么是苦圣谛?生是苦,老也是苦,死也是苦,愁、悲、苦、忧、绝望也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总括之,五取蕴是苦。
  学友们!什么是五取蕴?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学友们!什么是色取蕴?四大与四大之所造色。
  学友们!什么是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学友们!什么是地界?地界会有自身内的,会有外部的。学友们!什么是自身内的地界?凡自身内、各自的、粗硬的、凝固的、执取的,即: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胳、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子、肠间膜、胃、粪便,或凡任何其它自身内、各自的、粗硬的、凝固的、执取的,学友们!这被称为自身内的地界。又,凡自身内的地界、外部的地界,都只是地界,它应该以正确之慧被这样如实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看它后,他在地界上厌,他使心在地界上离染。
  学友们!有时,外部的水界发怒,那时,外部的地界消失。学友们!即使像这么大的外部地界,无常性将被了知;灭尽法性将被了知;消散法性将被了知;变易法性将被了知,何况这只被渴爱执取,存续一下子的身体呢?『我』、『我的』、『我是』是不会存在的。
  学友们!如果其他人辱骂、诽谤、恼害、骚扰那位比丘,他了知:『我的这耳触所生苦受已生起,它是有缘的,非无缘的,缘什么呢?缘触。』他看见:『触是无常的。』他看见:『受是无常的。』他看见:『想是无常的。』他看见:『行是无常的。』他看见:『识是无常的。』就以界为所缘,他的心跃入、明净、住立、胜解。
  学友们!如果其他人以非令人想要、不可爱、不合意地对待那位比丘:以拳触、以土块触、以棍棒触、以刀触,他这么了知:『这个身体有这样的性质:拳触、土块触、棍棒触、刀触来到身体上。又,这锯子譬喻说为世尊所说:『比丘们!即使盗贼、调查员以两边都有木把的锯子一个肢体、一个肢体地切开,在那里会使心惹恼,那样也非我的教导。』但我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念已现前而不忘失,身已宁静而无激情,心已入定而一境,现在,宁愿让拳触、土块触、棍棒触、刀触来到身体上,因为,这正是佛陀的教导被执行。
  学友们!当那位比丘这么回忆佛、这么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如果他善所依止的平静不确立,他因为那样而惊怖、来到畏惧:『这确实是我的损失,确实不是我的获得;确实是我的恶获得,确实不是我的好获得:当我这么回忆佛、这么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善所依止的平静不确立。』学友们!犹如媳妇看见公公后,惊怖、来到畏惧。同样的,学友们!当那位比丘这么回忆佛、这么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如果他善所依止的平静不确立,他因为那样而惊怖、来到畏惧:『这确实是我的损失,确实不是我的获得;确实是我的恶获得,确实不是我的好获得:当我这么回忆佛、这么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善依止的平静不确立。』当那位比丘这么回忆佛、这么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如果他善依止的平静确立,他因为那样而是悦意的。学友们!在这里,那位比丘确实做了很多。
  学友们!什么是水界?水界会有自身内的,会有外部的。学友们!什么是自身内的水界?凡自身内、各自的,是水、与水有关的、执取的,即: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液、尿,或凡任何其它自身内、各自的,是水、与水有关的、执取的,学友们!这被称为自身内的水界。又,凡自身内的水界、外部的水界,都只是水界,它应该以正确之慧被这样如实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看它后,他在水界上厌,他使心在水界上离染。
  学友们!有时,外部的水界发怒,它冲走村落、城镇、城市、地方、国土,学友们!有时,大海里一百由旬的水下沈了,二百由旬的水下沈了,三百由旬的水下沈了,四百由旬的水下沈了,五百由旬的水下沈了,六百由旬的水下沈了,七百由旬的水下沈了,学友们!有时,大海里的水立于七棵棕榈树的高度、六棵棕榈树的高度、五棵棕榈树的高度、四棵棕榈树的高度、三棵棕榈树的高度、二棵棕榈树的高度,大海里的水立于一棵棕榈树的高度,学友们!有时,大海里的水立于七人高的高度、六人高的高度、五人高的高度、四人高的高度、三人高的高度、二人高的高度、一人高的高度,学友们!有时,大海里的水立于半人高的高度、腰部高的高度、膝部高的高度、立于脚踝高的高度,学友们!有时,大海里的水没有润湿手指节高的高度。学友们!即使像这么大的外部水界,无常性将被了知;灭尽法性将被了知;消散法性将被了知;变易法性将被了知,何况这只被渴爱执取,存续一下子的身体呢?『我』、『我的』、『我是』是不会存在的。……(中略)当那位比丘这么回忆佛、这么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如果他善所依止的平静确立,他因为那样而是悦意的。学友们!在这里,那位比丘确实做了很多。
  学友们!什么是火界?火界会有自身内的,会有外部的。学友们!什么是自身内的火界?凡自身内、各自的,是火、与火有关的、执取的,即:依其而被弄热、被消化、被遍烧,依其而吃的、喝的、嚼的、尝的走到完全消化,或凡任何其它自身内、各自的,是火、与火有关的、执取的,学友们!这被称为自身内的火界。又,凡自身内的火界、外部的火界,都只是火界,它应该以正确之慧被这样如实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看它后,他在火界上厌,他使心在火界上离染。
  学友们!有时,外部的火界发怒,它烧掉村落、城镇、城市、地方、国土,它来到那青草、岩石、水、令人愉快的平坦大地后,无燃料而被熄灭。学友们!有时,他们竟以鸡毛、腱片求火。即使像这么大的外部火界,无常性将被了知;灭尽法性将被了知;消散法性将被了知;变易法性将被了知,何况这只被渴爱执取,存续一下子的身体呢?『我』、『我的』、『我是』是不会存在的。……(中略)当那位比丘这么回忆佛、这么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如果他善依止的平静确立,他因为那样而是悦意的。学友们!在这里,那位比丘确实做了很多。
  学友们!什么是风界?风界会有自身内的,会有外部的。学友们!什么是自身内的风界?凡自身内、各自的,是风、与风有关的、执取的,即:上行风、下行风、腹部中的风、腹腔中的风、随行于四肢中的风、呼吸等,或凡任何其它自身内、各自的,是风、与风有关的、执取的,学友们!这被称为自身内的风界。又,凡自身内的风界、外部的风界,都只是风界,它应该以正确之慧被这样如实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看它后,他在风界上厌,他使心在风界上离染。
  学友们!有时,外部的风界发怒,它吹走村落、城镇、城市、地方、国土。学友们!有时,他们在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以棕榈叶、扇子遍求风,连茅草也不动。即使像这么大的外部风界,无常性将被了知;灭尽法性将被了知;消散法性将被了知;变易法性将被了知,何况这只被渴爱执取,存续一下子的身体呢?『我』、『我的』、『我是』是不会存在的。
  学友们!如果其他人辱骂、诽谤、恼害、骚扰那位比丘,他了知:『我的这耳触所生苦受已生起,它是有缘的,非无缘的,缘什么呢?缘触。』他看见:『触是无常的。』他看见:『受是无常的。』他看见:『想是无常的。』他看见:『行是无常的。』他看见:『识是无常的。』就以界为所缘,他的心跃入、明净、住立、胜解。
  学友们!如果其他人以非令人想要、不可爱、不合意地对待那位比丘:以拳触、以土块触、以棍棒触、以刀触,他这么了知:『这个身体有这样的性质:拳触、土块触、棍棒触、刀触来到身体上。又,这锯子譬喻说为世尊所说:『比丘们!即使盗贼、调查员以两边都有木把的锯子一个肢体、一个肢体地切开,在那里会使心惹恼,那样也非我的教导。』但我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念已现前而不忘失,身已宁静而无激情,心已入定而一境,现在,宁愿让拳触、土块触、棍棒触、刀触来到身体上,因为,这正是佛陀的教导被执行。
  学友们!当那位比丘这么回忆佛、这么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如果他善所依止的平静不确立,他因为那样而惊怖、来到畏惧:『这确实是我的损失,确实不是我的获得;确实是我的恶获得,确实不是我的好获得:当我这么回忆佛、这么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善所依止的平静不确立。』学友们!犹如媳妇看见公公后,惊怖、来到畏惧。同样的,学友们!当那位比丘这么回忆佛、这么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如果他善所依止的平静不确立,他因为那样而惊怖、来到畏惧:『这确实是我的损失,确实不是我的获得;确实是我的恶获得,确实不是我的好获得:当我这么回忆佛、这么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善所依止的平静不确立。』当那位比丘这么回忆佛、这么回忆法、这么回忆僧团时,如果他善所依止的平静确立,他因为那样而是悦意的。学友们!在这里,那位比丘确实做了很多。
  学友们!犹如缘于木材、蔓草、茅草、粘土围绕虚空而被以家屋为名。同样的,学友们!缘于骨胳、筋腱、肉、皮肤围绕虚空而被以色为名。学友们!如果自身内的眼不被破坏,但外部的色不来到其领域,以及没有对应的注意,则没有对应的识的部分出现。如果自身内的眼不被破坏,而外部的色来到其领域,但没有对应的注意,则没有对应的识的部分出现。学友们!因为自身内的眼不被破坏,且外部的色来到其领域,以及有对应的注意,这样,有对应的识的部分出现。凡像这样存在的色摄入于色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受摄入于受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想摄入于想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行摄入于行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识摄入于识取蕴中。
  他这么了知:『这五取蕴的会合、和合、结合确实是这样。又,这被世尊所说:「凡见缘起者则见法;凡见法者则见缘起。」而这五取蕴即是缘所生的。凡对于这五取蕴的欲、依住、随从、取着,那是苦集;凡对于这五取蕴的欲贪的调伏、欲贪的舍断,那是苦灭。』学友们!在这里,那位比丘确实做了很多。
  学友们!如果自身内的耳不被破坏,……(中略)鼻不被破坏,……(中略)舌不被破坏,……(中略)身不被破坏,……(中略)意不被破坏,但外部的法不来到其领域,以及没有对应的注意,则没有对应的识的部分出现。如果自身内的意不被破坏,而外部的法来到其领域,但没有对应的注意,则没有对应的识的部分出现。学友们!因为自身内的意不被破坏,且外部的法来到其领域,以及有对应的注意,这样,有对应的识的部分出现。凡像这样存在的色摄入于色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受摄入于受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想摄入于想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行摄入于行取蕴中;凡像这样存在的识摄入于识取蕴中,他这么了知:『这五取蕴的会合、和合、结合确实是这样。又,这被世尊所说:「凡见缘起者则见法;凡见法者则见缘起。」而这五取蕴即是缘所生的。凡对于这五取蕴的欲、依住、随从、取着,那是苦集;凡对于这五取蕴的欲贪的调伏、欲贪的舍断,那是苦灭。』学友们!在这里,那位比丘确实做了很多。」
  这就是尊者舍利弗所说,悦意的那些比丘欢喜尊者舍利弗所说。
  象足迹譬喻大经第八终了。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尽法(MA.30)」,南传作「灭尽法性」(khayadhammat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属于破坏者」(subject to destruction)。
  「衰法(MA.30)」,南传作「消散法性」(vayadhammat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属于消失者」(subject to disappearance)或「属于消散者」(subject to vanishing, SN.23.33)。
  「善相应舍(MA.30)」,南传作「善所依止的平静」(upekkhā kusalanissitā,另译为「善所依止的舍」),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有益支持的平静」(equanimity supported by the wholesome),并解说这是「平静(舍)毘婆舍那」(the equanimity of insight),即六根对六境时既不执着也不嫌恶的平静。
  「大学(MA.30)」,南传作「做了很多」(bahukataṃ hoti,直译为「很多被做了」),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许多被做了」(much has been done)。
  「无受而灭(MA.30)」,南传作「无燃料而被熄灭」(anāhārā nibbāyati,直译为「无食物而被熄灭」),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由于缺乏燃料而灭」(It goes out due to lack of fuel)。按:中阿含经都将「取」译为「受」,而「执取」(upādāna),除了「取;取着;执着」的意思外,还有「燃料」的意思,这样,南北传经文的含意是一致的。
  「节节行风(MA.30)」,南传作「随行于四肢中的风」(aṅgamaṅgānusārino vāt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行经肢(手足)的风」(winds that course through the limbs)。
  「息出风、息入风(MA.30)」,南传作「呼吸」(assāso passāso,另译为「入息出息、出息入息」),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入-呼吸与出-呼吸」(in-breath and out-breath)。
  「以哆逻叶(MA.30)」,南传作「以棕榈叶」(tālavaṇṭenapi,直译为「棕榈茎,扇子」),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扇子」(a fan)。
  「则无有念(MA.30)」,南传作「以及没有对应的注意」(no ca tajjo samannāhāro ho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及没有相当的[意识]吸引」(and there is no corresponding [conscious] engagement)。「注意」(samannāhāro),另译为「存念」,「对应的」(tajjo),另译为「适当的」。
  「恶获得」(dulladdhaṃ,另译为「恶得;不好的获得」),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我是坏的」(bad for me)。「好获得」(suladdhaṃ,另译为「善得;好的获得」),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我是好的」(good for me)。
  「识的部分」(viññāṇabhāgass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识类」(class of consciousness)。
  「欲、依住、随从、取着」(chando ālayo anunayo ajjhosān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想要、放纵、嗜好与握住」(The desire, indulgence, inclination, and holding)。按:「依住」(ālayo),另译为「阿赖耶(音译);执着;爱着;所执处(窟;宅;依处;藏)」,另参看印顺法师着《印度佛教思想史》p.25。
  「就以界为所缘」(dhātārammaṇamev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造一个元素为其支持目标」(having made an element its objective support),并解说dhātārammaṇameva可以有二种解说,一是将「界」解说为如声音、触、受等,一是解说为「地界」。而注释书将「胜解」解说为禅观者(meditator)以「界」的方式随观(contemplates)境遇(the situation)而对它既不执着也不嫌恶(has neither attachment nor aversion concerning it)。
  「所摄(MA.30)」,南传作「摄入」(saṅgahaṃ gaccha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包含于」(is included in)。

{返回 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部29经 心材譬喻大经
下一篇:中部27经 象足迹譬喻小经
 善生经第十六
 贤愚经白话 苏曼女十子缘品第六十五
 百喻经 96 诈称眼盲喻
 露遮经第二十九
 出三藏记集 25 大智释论序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二)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七二)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三摩呬多地第六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五七○)
 四十二章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二规教言论 第三节课[栏目:二规教言论学习]
 4.德行圆满普贤菩萨[栏目: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五六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漫说《杂阿含》(卷十八)~F 第500经(净口经):本经叙述佛子应当依净命而自活,不可依邪命而求食。[栏目:界定法师]
 大悲咒句解 70、波陀摩 羯悉陀夜[栏目:大悲咒句解]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与密教 第三节 窥基[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华雨集第五册 一0、印顺导师访问记[栏目:印顺法师]
 伤别[栏目:孤独是一种修行]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九课 佛光三昧修持法[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十一册]
 内变外就变 自变他就变[栏目:寂静法师·福慧灯]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