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部43经 毗陀罗大经
 
{返回 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21
汉译经文中部43经/毗陀罗大经(双小品[5])(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摩诃拘絺罗在傍晚时,从静坐禅修中起来,去见尊者舍利弗。抵达后,与尊者舍利弗相互欢迎。欢迎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摩诃拘絺罗对尊者舍利弗这么说:
  「学友!被称为『劣慧者,劣慧者』,学友!什么情形被称为『劣慧者』呢?」
  「学友!『不了知,不了知』,因此被称为『劣慧者』。学友!不了知什么呢?不了知:『这是苦。』不了知:『这是苦集。』不了知:『这是苦灭。』不了知:『这是导向苦灭道迹。』学友!『不了知,不了知』,因此被称为『劣慧者』。」
  「好!学友!」尊者摩诃拘絺罗欢喜、随喜尊者舍利弗所说后,更进一步问尊者舍利弗问题:
  「学友!被称为『有慧者,有慧者』,学友!什么情形被称为『有慧者』呢?」
  「学友!『了知,了知』,因此被称为『有慧者』。学友!了知什么呢?了知:『这是苦。』了知:『这是苦集。』了知:『这是苦灭。』了知:『这是导向苦灭道迹。』学友!『了知,了知』,因此被称为『有慧者』。」
  「学友!被称为『识,识』,学友!什么情形被称为有『识』呢?」
  「学友!『识知,识知』,因此被称为『识』。学友!识知什么呢?识知『乐』,识知『苦』,识知『不苦不乐』,学友!『识知,识知』,因此被称为『识』。」
  「学友!慧与识,这些法相连结,或者不连结呢?又,这些法能够一一分离后安立差异吗?」
  「学友!慧与识,这些法相连结,非不连结,又,这些法不能够一一分离后安立差异,学友!因为,凡了知者,则识知,凡识知者,则了知,因此,这些法相连结,非不连结,又,这些法不能够一一分离后安立差异。」
  「学友!慧与识,这些法相连结,非不连结,什么是其差异呢?」
  「学友!慧与识,这些法相连结,非不连结,慧应该被修习,而识能遍知,这是其差异。」
  「学友!被称为『受,受』,学友!什么情形被称为『受』呢?」
  「学友!『感受,感受』,因此被称为『受』。学友!感受什么呢?感受『乐』,感受『苦』,感受『不苦不乐』,学友!『感受,感受』,因此被称为『受』。」
  「学友!被称为『想,想』,学友!什么情形被称为『想』呢?」
  「学友!『认知,认知』,因此被称为『想』。学友!认知什么呢?认知『青』,认知『黄』,认知『赤』,认知『白』,学友!『认知,认知』,因此被称为『想』。」
  「学友!受、想、识,这些法相连结,或者不连结呢?又,这些法能够一一分离后安立差异吗?」
  「学友!受、想、识,这些法相连结,非不连结,又,这些法不能够一一分离后安立差异,学友!因为,凡感受者,则认知,凡认知者,则识知,因此,这些法相连结,非不连结,又,这些法不能够一一分离后安立差异。」
  「学友!以已舍弃五根的清净意识,什么能被了解呢?」
  「学友!以已舍弃五根的清净意识,虚空无边处能被了解为『虚空无边』,识无边处能被了解为『识无边』,无所有处能被了解为『什么都没有』。」
  「学友!以什么而了知能被了解的法呢?」
  「学友!以慧眼而了知能被了解的法。」
  「学友!慧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友!慧的目的是证智、遍知、舍断。」
  「学友!为了正见的生起,有多少缘呢?」
  「学友!为了正见的生起,有两个缘:其他人的声音与如理作意,学友!为了正见的生起,有两个缘。」
  「学友!正见被多少支资助而有心解脱果、心解脱果效益,慧解脱果、慧解脱果效益呢?」
  「学友!正见被五支支资助而有心解脱果、心解脱果效益,慧解脱果、慧解脱果效益,学友!这里,正见被戒的资助、听闻的资助、讨论的资助、止的资助、观的资助,学友!正见被这五支资助而有心解脱果、心解脱果效益,慧解脱果、慧解脱果效益。」
  「学友!有多少有呢?」
  「学友!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学友!怎样有未来再生的出生呢?」
  「学友!无明所盖、渴爱所系之众生到处欢喜,这样有未来再生的出生。」
  「学友!怎样没有未来再生的出生呢?」
  「学友!以无明的褪去、以明的生起、以渴爱的灭,这样没有未来再生的出生。」
  「学友!什么是初禅呢?」
  「学友!这里,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友!这被称为初禅。」
  「学友!初禅有多少支呢?」
  「学友!初禅有五支,学友!这里,入初禅的比丘存在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学友!这样,初禅有五支。」
  「学友!初禅有多少支已被舍断?多少支已具备呢?」
  「学友!初禅有五支已被舍断,五支已具备,学友!这里,入初禅的比丘欲的意欲已被舍断,恶意已被舍断,惛沈睡眠已被舍断,掉举后悔已被舍断,疑惑已被舍断,存在寻、伺、喜、乐、心一境性,这样,初禅有五支已被舍断,五支已具备。」
  「学友!这五根有不同境域、不同行境,不互相经验的行境与境域,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学友!这不同境域、不同行境,不互相经验行境与境域的五根,什么是所依?谁经验其行境与境域呢?」
  「学友!这五根有不同境域、不同行境,不互相经验的行境与境域,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学友!这不同境域、不同行境,不互相经验行境与境域的五根,意是所依,意经验其行境与境域。」
  「学友!这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学友!这五根缘于什么而住立呢?」
  「学友!这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学友!这五根缘于寿命而住立。」
  「学友!寿命缘于什么而住立呢?」
  「学友!寿命缘于暖而住立。」
  「学友!暖缘于什么而住立呢?」
  「学友!暖缘于寿命而住立。」
  「学友!如今,我们知道尊者舍利弗这么说:『寿命缘于暖而住立。』但,学友!如今,我们又知道尊者舍利弗这么说:『暖缘于寿命而住立。』那么,学友!这所说的义理,应如何而得见呢?」
  「那么,学友!我为你作个譬喻,智者在这里以一些譬喻而知所说的义理。学友!犹如当油灯燃烧时,火焰缘于光而被了知,光缘于火焰而被了知,同样的,学友!寿命缘于暖而住立,暖缘于寿命而住立。」
  「学友!寿行是能被感受法,或者寿行是一,能被感受法是另一呢?」
  「学友!寿行是不能被感受法,学友!如果寿行成为能被感受法,入想受灭比丘的出定就不被了知,学友!因为,寿行是一,能被感受法是另一,因此,入想受灭比丘的出定被了知。」
  「学友!当这个身体多少法离开时,那时,这个身体被舍弃、被丢下,如无思的木柴而卧呢?」
  「学友!当这个身体三法:寿命、暖、识离开时,那时,这个身体被舍弃、被丢下,如无思的木柴而卧。」
  「学友!这死者死了与这入想受灭的比丘,他们的差异是什么呢?」
  「学友!这死者死了,其身行已灭、已止息,语行已灭、已止息,心行已灭、已止息,寿命已灭尽,暖已平息,诸根已破坏。入想受灭的比丘,其身行已灭、已止息,语行已灭、已止息,心行已灭、已止息,寿命未灭尽,暖未平息,诸根明净。学友!这死者死了与这入想受灭的比丘,这是其差异。」
  「学友!为了入不苦不乐心解脱,有多少缘呢?」
  「学友!为了入不苦不乐心解脱,有四缘。学友,这里,比丘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学友!为了入不苦不乐心解脱,有这四缘。」
  「学友!为了入无相心解脱,有多少缘呢?」
  「学友!为了入无相心解脱,有二缘:不作意一切相与作意无相界,学友!为了入无相心解脱,有这二缘。」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持续,有多少缘呢?」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持续,有三缘:不作意一切相、作意无相界、先前的准备[持续多久],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持续,有这三缘。」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出定,有多少缘呢?」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出定,有二缘:作意一切相与不作意无相界,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出定,有这二缘。」
  「学友!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这些法为不同含义、不同文辞呢?或者为一种含义,但只是文辞不同呢?」
  「学友!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学友!有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不同含义、不同文辞,又,学友!有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一种含义,但只是文辞不同。
  学友!什么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不同含义、不同文辞呢?
  学友!这里,比丘以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后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慈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后而住。以与悲俱行之心……(中略)以与喜悦俱行之心……(中略)以与平静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后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平静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后而住。学友!这被称为无量心解脱。
  学友!什么是无所有心解脱呢?学友!这里,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后[而知]:『什么都没有』,进入后住于无所有处,学友!这被称为无所有心解脱。
  学友!什么是空心解脱呢?学友!这里,比丘到林野,或树下,或空屋,像这样深虑:『这我或我所是空的。』学友!这被称为空心解脱。
  学友!什么是无相心解脱呢?学友!这里,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进入后住于无相心三昧,学友!这被称为无相心解脱。
  学友!这是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不同含义、不同文辞。
  学友!什么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一种含义但只有文辞不同呢?
  学友!贪是量的作者;瞋是量的作者;痴是量的作者,烦恼已尽的比丘那些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学友!对所有无量心解脱之所及,不动心解脱被说为其中之第一,而那不动心解脱贪是空的、瞋是空的、痴是空的。
  学友!贪是件东西;瞋是件东西;痴是件东西,烦恼已尽的比丘那些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学友!对所有无所有心解脱之所及,不动心解脱被说为其中之第一,而那不动心解脱贪是空的、瞋是空的、痴是空的。
  学友!贪是相的作者;瞋是相的作者;痴是相的作者,烦恼已尽的比丘那些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学友!对所有无相心解脱之所及,不动心解脱被说为其中之第一,而那不动心解脱贪是空的、瞋是空的、痴是空的。
  学友!这是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一种含义,但只有文辞不同。」
  这就是尊者舍利弗所说,悦意的尊者摩诃拘絺罗欢喜尊者舍利弗所说。
  毗陀罗大经第三终了。
「独静禅思;禅思(SA);宴坐(MA);三昧思惟;禅静(DA)」,南传作「静坐禅修」(paṭisallāṇa, paṭisallīna,另译为「宴坐、宴默、燕坐、独坐」),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隔离;隐退;隐遁」(seclusion),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世尊要比丘们作「身体的独处」(kāyaviveka),也就是「独坐、独修」的意思。「从禅觉」为「从禅思觉」之略,即「从静坐禅修中起来」。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识识(MA.211)」,南传作「识知」(vijānāti,另译为「了别」),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认知」(it cognizes)。
  「摄(MA.211)」,南传作「资助」(anuggahitā,另译为「被摄受;被教护」),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帮助」(is assisted)。
  「生当来有(MA.211)」,南传作「未来再生的出生」(āyatiṃ punabbhavābhinibbat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未来生命的再生被产生」(renewal of being in the future is generated)。
  「异行(MA.211)」,南传作「不同行境」(nānāgocarān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分开的领域」(a separate domain)。
  「无想界(MA.211)」,南传作「无相界」(animittāya ca dhātuy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无征候要素」(the signless element),并解说,此即「涅槃」。
  「认知」(sañjānāti,另译为「解了;认出;知觉;想念;意识到」),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认知」(it perceives)。
  「意识」(manoviññāṇen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识」(mind-consciousness),并引注释书的解说,清净的意识(parisuddha manoviññāṇa)是第四禅的识,处于第四禅中者其意识能够知道无色[界]之到达(the immaterial attainments),而非想非非想处在这里被排除,因为由于其精细(subtlety)而无法进入为了毗婆舍那之达成的随观直接范围(the direct range of contemplation for the attainment of insight)。
  「能被了解」(neyyaṃ,另译为「能被引导推论之处;能被引导的」),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能被知」(can be known)。
  「寿行」(āyusaṅkhār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活命力的形成」(vital formations),并引注释书的解说,此即指寿命本身。
  「能被感受法」(vedaniyā dhamm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能被感受的事」(things that can be felt)。
  「准备」(abhisaṅkhār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决定」(determination)。
  「毗陀罗」(vedalla,另译为「有明」),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问答」(questions and answer)。「毗陀罗」后来成为《九分教》之一,参看《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84。
  「异境界(MA.211)」,南传作「不同境域」(nānāvisayān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分开的范围」(a separate field)。
  「无量心解脱……但只有文辞不同。」一段,同SN.41.7(《杂阿含567经》),参看其相关比对。
  「对」(对比,包含「相反与补充」),参看《中阿含210经》比对。

{返回 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部44经 毗陀罗小经
下一篇:中部42经 威乐若经
 [心经] The Heart of the Perfection of..
 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二七三)
 杂阿含经选集 二十七、律仪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三五)
 摄类学 第十九章 七十五法摄颂
 比丘尼传 2 晋 何后寺道仪尼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八一)
 贤愚经白话 恒伽达缘品第六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一一七三)
 佛经概说 六、净土三经 2 佛说阿弥陀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