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给现代人的建议》系列开示1——得获快乐的好方法
 
{返回 桑杰年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72

《给现代人的建议》系列开示(1)——得获快乐的好方法

◎众生的心愿:离却痛苦,追求快乐

虽然世界上有这么多不同的人种,而文化背景差异又那么大,各有各的思惟模式、生活、工作方式,但大家共有的目标及心愿却是相同的。此一相同点即是:凡是投生为人具有生命者,均希望远离痛苦、得到快乐。

在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宗教里各有其教派,各有其教条规矩;而佛教里亦有不同之教派及传承,其中亦有不少之成就者致力于佛法理论之研讨、辩论,互有个自之见解等等;但有人认为这些是其次的,并不是太重要。真正最重要的是佛法如何能在生活中帮助我们、利益我们。原因是,佛法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所有如此繁复之佛法教义,其主要泉源是什么呢?其要点不外乎帮助所有人人心向善,有着更良好之行为举止。尤其是现今于国际上战争频繁、国家经济萧条、政治不稳定,造成人民非常的痛苦,而国家也非常纷乱。我们探究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可以说这是根本于我们的心,也就是人们的心!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的心中永远不诚实,或是说不够正直、善心不够,或者说自利的心太强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有这么多的纷争产生。

世界上不同的宗教如印度教、犹太教等等,各有其教理及说法,看似有所差异,但我们深入探讨,却可发现各宗教间是相当融和的。这是因为所有的宗教都有着共同的基础:开发人们的「慈悲心」、「善心」,或者称之为「爱心」;且尽力促使人们不要去伤害别人,更要帮助别人。这即是所有宗教之共通点。所有的宗教均有其精神导师以指引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譬如:佛法以佛陀为精神导师,基督教以耶稣基督为精神导师。虽然教理均由精神导师依其亲身体验,发觉修行之道是好的,并且告诉追随者或弟子应当如此而行。但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虽然导师如此善劝教化,但我们却无法真正如法奉行或是误解导师所教之方法,此时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宗教的涵义为何。

以上是谈到有信仰宗教者,抑或无宗教信仰者,其共通点都是为了「离苦得乐」。

◎得获快乐的好方法

就一个佛教徒而言,我们都明白众生皆欲离苦得乐。而以佛法的思惟来看,我们如何才能得到快乐?而「快乐」又是什么呢?佛陀开示我们一个能够得获快乐的好方法:四谛﹝苦、集、灭、道﹞,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

首先,我们应了知何谓「苦」?身体上的苦、心理的苦,在知「苦」的同时,我们应明白「苦」的出现是无因无缘吗?或是必有因由为基本?这因缘有无的现象即是「集」。接着我们思惟是否能将「苦」加以消除?我们是否能真正超越烦恼,开发心性的力量?这最终的果位称为「灭」。而可帮助我们证得「灭」谛的方法,就是修道的「道」谛了。不论是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思惟四谛都是帮助他们消除痛苦得获快乐的方法。在此我们好像听到了许多新的名词,事实上这些名词所阐述的道理,是在各宗教中均有提及的,均是相同的。

「苦」的感觉是什么呢?苦的感觉有二种,我们都会感觉到苦,一种是很明显的,像是身体上的苦痛,我们可以很容易感受到,称为「粗」的苦;第二种是相当细微的苦,如心中隐隐约约感受到的苦,称为「细微」的苦。

粗苦的感受,指的是例如身体有病,我们马上感到不舒服、难受,或者是心里有烦恼,如伤心的情绪、得不到的苦、不想得到却得一直面临的苦等,这些可以明显感知的苦称之。

细苦,是我们很难发觉的,因为我们凡夫的心太粗无法完全感知细苦。如此细微苦到底是指什么呢?我们必须先有个观念:人身由五蕴和合而成。第一个蕴称为「色」(物质),属于色法,是色的集合;第二蕴为「受」(感受);第三蕴「想」(思想);第四蕴「行」(行为);第五蕴「识」(我们的心)。生命体都是由五蕴所合成的。当我们不断地轮回,一代一代地投生所得之生命体,均由五蕴所形成。所有的苦,都是建筑在五蕴聚合的生命体之上,此五蕴聚合的生命体,本身就是细微的苦。

运用适当的方法,细微的苦是可以完全感知。这个方法称为「修心」,亦即训练我们的心﹝Mind Training﹞以开发心的力量。为何我们现在还无法感知细微苦?就是因为心被局限,其力量尚未被开展出来。我们说「心的力量无穷」,这句话不仅是说说而己,我们的确可以透过一种修持的方法来发展心的力量,当力量开展出来之后,我们便能觉察到最苦的苦即是细微苦,而它的本质即是这五蕴身。

以上是介绍「苦」。「苦」也是佛陀首转佛轮所宣示的第一个法,这是因为所有的众生一定会遇到「如何面对『苦』」的问题,因而首从了解「苦」开始来契入修行。所以第一步我们了解「苦」,接下来我们寻求解脱的方法。「苦」并非是我们想丢就能丢,事实上它是丢不掉的。我们要先明白「苦」生起的因由,从因由根本上来断除「苦」。

「苦」的因、一切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呢?是「我执」,一种执为有我的心。「我执」愈强时,不仅会造成自己的不开心,也会造成别人的很多的问题。「我执」也可以用其它的名词来说明:瞋恨心,譬如说一个人心中总是充满怒恨、嫉妒心。当一个人的心非常混乱充满烦恼时,这人自然而然的造成自己的不开心之外,也致使周遭的人感受到痛苦。这可以解释「苦」的因即是「我执」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世界上的人也好,各种动物也好,都有「我执」这个烦恼。时常在生活中,我们很少多关心别人一点,或者观察到别人难过时,会关心如何让对方快乐、少一些痛苦。我们总是关心自己多一点,总是观察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关怀比对自己少一些。我们总是执着「我」,可以说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由执着有「我」开始。

在佛教中,这种「执着为我」的心就称为「烦恼」。「烦恼」的意思指的是什么呢?「烦恼」总是让自己的心里感到有一丝丝的不开心,有那么一点的执着、担心存在。这种担心、不开心及执着总是时常发生,例如当我们遇上困难,心里便开始感到担忧;又或是遇上开心的时候,当我们发现这开心只是短暂的,我们也开始烦恼了。世上开心的时候,或许一时、或许一天,也许一年,但无论如何我们总是可以算的出来它的时间长短;所以这一切其实都是「烦恼」在作用,其实都是我们心的烦恼。

刚刚所谈的这些都是短暂快乐,它总是那么容易消失。但我们所追求的「真正快乐」是什么呢?又如何才能得到它呢?首先必须开发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断除这种执着为我之心〈态〉,取而代之为照顾别人更多之心、利他之心,或称之为爱心、善心,或是想成周遭的人他们也需要被关怀,如同我这么爱护自己一般。一旦我们开启这样的心,我们才能真正地得到快乐。相反地,现代很多人均认为要得到快乐就必须拥有财富、名利及权力等等,如果快乐是这么简单的时候,那么世上许多人理当都是很快乐地。事实却非如此!反倒是当一个人愈富有、名声愈大乃至权力愈大时,他的苦相继愈多。原因在哪呢?这是因为他的我执越大了,他关心别人的心态、照顾别人的心态、利他的心不自觉地愈来愈少。所以佛法的重点在于告诉我们要具备慈悲心,要关爱别人,不单是我们周围的人,而是这份「心」要能照顾到全世界。

追求真正快乐的第二步,我们已经明白且可以发现一切烦恼之根本即「烦恼障」,各种的烦恼,也就是「我执」,这是痛苦的第一个因。第二个因为何呢?首先我们有个混乱、烦恼的心之后,我们的身体也会因此而产生错误的行为,说出来的话也会是不正确的时候,身体和口上的错误行为,称为「业」的烦恼,为痛苦的第二个因,这也是我们要断除的。

所以我们可以思惟「苦」、「苦的因」及我们面对的问题其主因到底为何时,一般我们以前可能都会以世俗的方法来处理,但慢慢地我们会发现用世俗的方法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根除问题,得到快乐或消除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日复一日,同样的痛苦又回来了,因此我们发现所用之世俗方法并非是最好的。真正最好的方法是从自己的心上来下手,断除我们心上的烦恼,就是要断除伤害别人的恶心。

现在我们明白世俗方法没用了,而我们追寻一个好的方法,真正地不必再感受这些苦,这方法首先是认识自心的烦恼为问题所在,第二步是生起一念很强的心:知道了原因出在哪以后,就有方法可以消除它,我们必须具有信心:我是有可能得到究竟快乐的!这种确定有的究竟快乐,就称为「灭」谛。所以佛陀告诉我们,第三谛即是:当一个人确实去思维、正视这个心上的烦恼,也就是「我执」这个问题,并且愿意透过修持来去除这根本问题,这个人是有可能得获真正的快乐,而这个快乐是永恒不变的;再者能消除所有的苦,且痛苦经消除之后将永远不再出现。这样的境界即称为「灭」谛。

佛陀紧接着开示,当我们知道且相信有这样一个果位可以证得时,我们还是要有方法去做的,而方法是什么呢?第四个谛:「道」谛,道即是方法。

修持的方法有很多,就佛法上来讲,有分小乘的修持到大乘的修持等等,都是修持的方法。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都去修持,因此我们可以精要地、简洁地来修持它。在生活上真正地捉到精要重点来修持的方法,这不光是佛教徒应该如此,而是所有的人都应该这么修持的。


{返回 桑杰年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给现代人的建议》系列开示2——修持的方法一:出离心
下一篇:《四无量心》简要开示
 《一知全解》灌顶开示5——成熟心识,转化将自然发生
 《给现代人的建议》系列开示2——修持的方法三:正见
 《一知全解》灌顶开示8——我们的心一直以来都是完全真实,纯净透明的..
 轮回实性即涅槃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修行人
 《恒河大手印》之开篇教授
 《给现代人的建议》系列开示3——问答集
 《四无量心》简要开示
 《给现代人的建议》系列开示2——修持的方法一:出离心
 《一知全解》灌顶开示2——什么是灌顶?为了了悟心的本性而接受灌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间佛教的思考(济群法师)[栏目:人间佛教]
 安乐集 解说[栏目:安乐集·白话文]
 The Garden of Liberation - I[栏目:Santikaro Bhikkhu]
 莲苑歌舞[栏目:巴珠仁波切]
 横着走的戒傲[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月灯·三摩地之本质·第六章 三摩地之彻底修习[栏目:创古仁波切]
 大家发财[栏目:觉世论业]
 情无取舍[栏目:心灵对话]
 《入菩萨行论》第17课[栏目: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一定要皈依吗?[栏目: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