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航路途 修行篇 第二章 三殊胜(益西彭措)
 
{返回 慈航路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27

第二章 三殊胜

益西彭措法师讲

发菩提心分二:一、旁述三殊胜二、发心分类 我们任行一善都要具足三殊胜,才会成为成佛的资粮。

一、旁述三殊胜

由于三殊胜极其重要,故在此旁述相关的法理。所谓三殊胜,就是行善的三种殊胜方法。知不知方法、能不能运用,在行善上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若能精通方法并付诸实践,则以方法的窍诀力,任修一善都能达到极佳的效果。相反,若未掌握方法,虽然大量行善,也不一定殊胜。譬如酿酒,若掌握了秘方,酿造的酒就会非常醇美甘甜,若没有窍诀,再怎么酿也酿不出同样的品质,所以方法 极其重要。

传承上师将行善之法归纳为三殊胜传授给后人,若想事事都成为大乘殊胜的善法,这一窍诀必不可少,故应恒时修 习。

同样是听闻三殊胜之法,由于学人根性各异,有人能够实行,有人则不能;有人听后只做三天,有人则长期奉行;有人只得少许利益,有人获利无边;有人只当作知识,有人则将三殊胜贯彻于一切时处,使每一善都成为殊胜。所以, 由于求法的心态千差万别,结果也迥然不同。

三殊胜即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任何善法都有加行、正行、结行三个环节,若能在每一 环节上把握要点,就能成为功德无量的善法。

何为殊胜呢?就因来说,依此法能使善根远胜一般的善根;从果而言,依此要点实行,即使微小的善法,也能获得超胜一般善业的果报。因此,此三殊胜有则成为殊胜,无则成为平庸、下劣。譬如普通的木炭、硫磺、硝酸盐等按一定比例混合之后,就能制成威力强大的炸弹。若不按正确的比例配制,则不具强大的爆炸能力。同样,行善是否以三殊胜 摄持,效力相差悬殊。

所谓加行殊胜,就是行善前要妥善准备。为使善行成为殊胜,应当努力积聚成功的因素。正行殊胜,浅说即行善时专心致志,深言即安住于无缘,不著一切相而行诸善法。《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行一切善法。结行殊胜,就是摄集所作的善根,通过回向令善根广大无尽。

三殊胜是一大窍诀,无论修行何种善法,只要运用她,就能起到点铁成金的效果,即使微尘许的善法也能转为成佛的资粮。

行善时有无三殊胜摄持有何差别呢?例如,在川藏公路上时常可以见到藏人磕大头前往拉萨,朝拜大昭寺的觉沃像。他们风雨无阻,千里迢迢地礼拜朝圣,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极大的善行。从身体的行为来衡量,世上确实很少有比它更殊胜的善行。但是,目睹这样的苦行情景,心中往往会疑问:这些朝圣者们,是不是以强烈的发心,来行持大礼拜呢?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摄持,也不算是极殊胜的善法。因为善之大小唯随心而安立,若朝圣者发心广大,当然是好上加好,倘若发心不大,虽然苦行有大的善根,但终究不属于极 殊胜的善行。

又比如:仅在佛前供一杯水,这种善法谁都能行,一般视其为小善,然而,只要供养者具备加行、正行、结行三种 殊胜,缘起丝毫不爽,必定转为极殊胜的善行。

因此,看似巨大的善行未必巨大。譬如:出巨款供僧、建庙、扶贫、放生,若有三殊胜摄持,当然好上加好,若无 三殊胜摄持,则功德未必大。

善之大小并非以外相判定,因为万法唯心,不是唯形相。经云: “诸法依缘起,住于意乐上。”形相微小的善,以善心广大,善根即成广大;形相巨大的善,以善心微少,善根也就微小。因此,行善是否以三殊胜摄持,在结果上具 有这样大的差别。

以下具体讲述加行殊胜的意义。

加行即行善前的准备,做任何事都有加行。譬如炒菜,洗菜、切菜等是加行,这些准备好了,就能顺利进入炒菜的正行。其实正行殊不殊胜、是否得力等,都依赖于前面的加 行准备。

这里所说的加行是哪一种呢?是指心上的加行,例如在佛前供花,买花、倒水等也是加行,但最重要的加行是调整意乐,应当尽可能把供佛的心调整到贤善、广大、清净。如果意乐不正,只是以一种散乱、狭小、夹杂贪嗔的心态供 佛,不仅不会有大的功德,还可能造下罪业。

有些人行善时往往状若疯人,心中毫无准备地起身就做,这是不具加行。我们做任何善行都应安心稳重,首先须提起善心,否则心若不善何来善行呢?所以,最初比其它更重要的就是内心做好准备。

二、发心分类 分三:一、不善心二、无记心三、善心,发心有善、不善、无记三种。

一、不善心

若行善的动机是追求此生圆满,则属于不善。譬如供僧,若心中只求保佑家里平安、生意兴隆等,则属于不善 心。

有人怀疑:为什么行善还有不善心呢?

答:安立它为不善,有这样密意:

一、善业果报极小,故以微小称为不善。

一切善唯随内心的意乐,并不随外在的形相,善的大小 也取决于意乐的大小。

譬如,以三万元供僧,心中只想着保佑某笔生意成功。我们观察他的心量:从对象上看,只为我一人求福,而排除了“我”之外的所有众生;从时间上看,只想到这笔生意成功为止的极短时间,比如,生意从始到终是一个月,心中便只求这一个月的利益,此外没有想过更远的未来;从所求上看,只求这笔生意能成办,此外后世的增上生、解脱、成佛、度众生或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一概未加考虑。心如工画师,如何描画即如何显现,既然心量狭小得只缘一个“我”、只缘今世今年的一个月、只求一笔生意成功,那么,以这种心量所现的果报自然不可能广大。

因此,虽然以数万元供僧,僧众也如法回向了,但是发心如此狭小,怎么会成熟其它果报呢?缘起丝毫不爽,譬如,只在东山播种不可能在西山发芽。心中只求现世的些许小利,其它一切都被排除在外,所以也只能成熟微小的善果。

二、只求现世圆满,容易在获得之后造集恶趣因缘,故 称“不善”。

譬如为遣寿障而请人打卦,并依言请僧众如法念诵了仪轨结果,也对本人起了延寿的作用。但是延寿一定是好事吗?暂时来说,也有些意义,但长远来看,吉凶难定。因为若在延寿十年期间,造了许多杀盗淫妄、毁谤正法等罪业,这样的延寿有害无利,不如十年前死去为好。所以,只为今 生着想而行善,从长远观察,往往成了堕恶趣的因。

那么,是由于念诵长寿仪轨而使他堕恶趣吗?念诵长寿仪轨的动机是求延寿,而依靠殊胜仪轨及僧众的加持,的确是成熟了善果,并不是种下恶趣的因。然而延寿之后,烦恼现前造集罪业,正是以此因缘而导致堕落的。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好的结果,比如,十年中断恶行善,这也有意义。

然而,对一般凡夫而言,若只追求今生健康、长寿等,往往容易变成造恶业、堕恶趣的因缘。比如,只为今生发财而念财神仪轨和心咒,如果自己没有福报,未必能实现。纵然如愿以偿,但由于积财时或获财后多造罪业,往往导致后时堕落。因此,从长远的结果观察,为求现世圆满而行善过 患极多,因此说是不善。

有人想:生存在世间,难免希求此生健康、长寿、富贵或者诸事平安顺利,如果不以善来寻求,又应当如何求呢?希求长寿、财富等,固然需祈祷三宝、行持善法,此处并非遮止这种做法,而是质疑仅求现世下劣的发心。其实,若能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大心,则一切尽在其中,此外不必再求什么,因为仅此发心便已具足现前健康、长寿等的功 能。

如果只追求今生,则无论再如何精勤,也只是小善。就像开水笼头,开得大水流则大,开得小水流则小。同样,做一件善行,发心广大则善根广大,发心狭小则善也狭小。譬如,只为今生或一年家中平安而行善,这种善做得再多,也只是微小的善根。智者明了转变善根的方法之后,应当善巧 运用,行善至少应以后世为目标。

二、无记心

既不属善心,也不属恶心的,就是无记心。即行善时心无目的,既不求今生健康长寿,也不为后世离苦得乐,而只是凑热闹、随波逐流,仅以身口行善,这是以无记心行持的善法。

譬如,边吃糌粑边说话边转转经轮,虽有功德,但若以无记心摄持,确实善根不大。因此,调整发心实为首要之事。 (当然,平时念咒,左手拿念珠,右手转经轮,还是尽量做。)

在家凡夫大多没有常行善法的福报,即使做了一些,也不外两种,或者只求现世八法,或者敷衍了事。本来善行就已不多,发心再狭小,只求今生,或者无记而行,则更是可怜!所以,应尽量把不善心、无记心转为善心。 造业的善恶状况都随决心定,如果心中没有作意,处在 无记中行善,则成不了大善,但也不是全无功德。 一般人行善常处于无记状态,或者敷衍应付,或者散乱 马虎而行。然而,造恶时发心却异常猛利,轻易就造下深重 的罪业。因此,平时必须特别注意。

三、善心 分三:一、下品善心二、中品善心三、上品善心如同十指粗细不等,善心也有上中下三品之别。一、下品善心

所谓下品善心,即追求后世圆满而行善的发心。若以来世不堕恶趣、往生人天为目的,不论行何种善、做多少善,都只是行持下品的善法。

一方面由于因果丝毫不爽,以下品善法也会成熟善趣的果报,但因为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往生人天,并无一念希求解脱、成佛,心既为下等,果报当无殊胜可言。虽然到了中阴时,难免急求人天的生处,很难不希求,但现在存活时,若也只求人天的果位,发心未免太过狭小。因此从长远来说,只求人天小果只是一种短浅的做法。我们思惟:若只为求得善趣而行善,即使以大善业,报得一百次人身,如果能行持一般善法,也算可以,但倘若只是造恶,比如做屠夫,一日杀害上百生命,或者平日不行善法,心无慈悲,只是损害众生,为一己之利不顾他人利益,像这样不调柔的人身,得到也毫无意义。

若得到百次人身之后,轮回就此结束,则也不用担忧。然而,轮回不会无故中止,一百世中不行善而纯粹造恶,则在百世善果穷尽时,不但没有了断轮回,反而要堕入更悲惨的地狱。

如此观察,得百世人身有无利益呢?不如一百世转为牛马等食草动物,因为它们除了误食草中的小虫之外,也不曾杀生、毁谤三宝,而且,这也是它宿业苦报即将受尽的最后 阶段,渐渐临近脱离此苦之日。

虽然牛马等遭到宰杀时也很痛苦,但它们一生中也未造过严重的罪业,临终时,若往昔的善业成熟,就可以上升善趣。但人在一百世中造了那么严重的罪业,百世福尽后,就要饱尝惨重的苦果。所以,不得暇满而只得一般的人身,还是很难行持殊胜的善法。

那么,自己来世能否得到暂时的暇满人身呢?这可以依等流果来衡量,今生欢喜做什么,来世也就做什么。若现在事事不考虑他人,只顾自己,以这种习气,来世肯定得不到暇满人身。譬如,一个人喜爱武器,嗔心重、脾气大,来世 就会转成虎狼之类的猛兽,断难获得暇满。

业果十分微细,丝毫不爽,若今生精进行善,还可望获得暇满人身,但如果没有修持殊胜善法,即便获得人身,也 不是有益之身。

那么,获得天身如何呢?一般天人寿命很长,生活愉快,有很多五欲等享受,不像恶趣有深重的苦受,但是除了死亡之外,天人陶醉在五欲中时,并不觉得时间很长,而是感觉时间转眼即逝,却又没有修持丝毫善法。由于没有修积 善业资粮,天人在临终时会有极强烈的堕落之苦。

所以从长远来看,得人身而不行持善法,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所谓转生人天好,也只是暂时的说法,就长远观察,并没有好的结局。

一般人格好的人也行善法,虽然他们不是以无记心或恶心行善,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所做的也只是下品善法,所以我们应当改正自己的发心。若最初不能了知什么是广大、殊胜的善法,则行善时,往往流于这种状态。即使行善多年,也不曾做过真正殊胜、清净、广大的善法。往往自以为善的,却未必是善,自以为行善殊胜、广大,却未必殊胜、广大, 这都是由于不明行善方法所致。

所以,将来行善时,不能仅以外在的形相来衡量善的大小,须知,善之大小主要观待发心广狭而安立,即便微善若由发心广大也能立即转成大善,看似大善若发心狭小也只能 成为小善。

因此,不论自己行善,还是超度亡人等,都不应只想到来世获得人天善趣,不能这样狭隘地发心、行善和回向。行善时,心中要有远大的目标,要让所行的善法成为大善,依 此努力实行,非常重要。

二、中品善心

若想:我行善仅仅追求现世的圆满,或者落于无记,都无大益。如果后世获得人天善趣的圆满,也只是一二生中得到少许安乐,从长远来看,仍然不离生老病死等苦。因此,轮回当中并没有自性是安乐的法,我应当从结生相续中解脱,彻底远离生死诸苦。这样思惟而行善的心,称为中等善 心。若能认识轮回是苦性,就能发起这样的善心。

有人问:像这样不求今生来世,一心只求解脱,应当属 于上品善心,为什么判为中品呢?

因为这种善心只是为自己求解脱的想法,而没有考虑到自己今生的父母亲友,更没有想过要帮助三界众生成办解 脱,所以发心并不广大,只是中品。

有人想:无论如何,他能希求从旷劫生死中解脱,已经 难能可贵了。

以下通过的比喻说明:

譬如饥荒时,在全家人饥饿不堪,接近死亡时,男主人被人请去吃饭,而且满足所有饮食的希求。但他只顾自己吃饱喝足,压根没有想到家中父母妻儿快要饿死,正遭受饥苦的折磨,他连为家人带一碗饭的善心都没有,这种作法不但 亲人不会原谅,世人也不会认同。

“父母妻儿饥饿受苦”,比喻三恶趣众生正饱受痛苦的折磨,没有丝毫安乐。 “到了能满足一切所欲的人家”,比喻获得暇满人身宝,不论暂时、究竟的利他,都有条件成办。 “到那家时,不念父母妻儿,只顾自己享受”,比喻没 有利他心,只有我要解脱生死的小乘心。

此喻充分说明了“不顾众生而只求自己解脱的善心”并 不高尚。

那么,以这种心来行善,毫无结果吗?并非如此。以只求自己解脱的发心来修持,也能获得一己解脱的阿罗汉果。 然而,单是发心而不精进,也未必能证得圣果。

在上述想法中,有些应当舍弃,有些则须调整,转为更高尚的发心。

所以,我们做加行的准备时,不是以身口的加行为主,主要应审查自己当下的发心,是为了现世,还是为了后世,或者只求自己解脱而行善。一旦发觉自己的发心非常狭小, 就应及时调整为广大的发心。

或者应当这样想:自己能力有限,只能在佛前供一盏灯、磕几个头,倘若再不把发心调整为广大,则恐怕今生无法成就大善根。做任何微小的善行时,都应这样策励自己, 殷重发起广大之心。

三、上品善心

有人问:上述想法中有些应当舍弃,有些则须调整,那 么,真正应发起的善心究竟是哪一种呢?

必须作意而发起的善心,应具以下特征:此心一旦发起或者涉及,都决定成为广大、殊胜的善根,真正触及了成办殊胜二利功德的要点。不论发起者的性别、外表、地位如何,就业的本质而言,实际已是修持不可思议的善法。粗略地看,广大的二利发心似乎并不复杂,然而针对其善根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实并不简单。对一般尚未系统实修发心的初学者而言,如果最初难以由衷地发起真实的上 品善心,暂时发起相似的上品善心也可以。

上品发心的真实体相究竟如何呢?一种真正具相的发心,必须具备两个支分。

一、上品发心体相的第一分

任何善法下至供一盏灯,既可以成为大善也可成为小 善。

譬如:骑马的人会去往何方,往往取决于他牵引缰绳的方向。缰绳牵向左方,马就向左跑;缰绳牵向右边,马便向 右跑;左右都不牵,马则不改变方向。

同理,不论持咒还是礼拜,心中或者只希求现世或来世的人天福报,或者只求自己解脱,或者为了利他希求佛果,总之,是何种想法,就会成熟何种果报。譬如:发心只求自己病好,确实也能实现;或者,一心为了利益众生,则就成为成佛的资粮。因此,一件善行不能一概决定它属于上、 中、下哪种品类,而要根据善心的意乐来判定。

所以,上品善心的第一相是:这一善行纯粹是为了利益无量众生。

因此,从根本上说,主要不是以礼拜的数量、供器的品质等外相来判定善法大小。不必想:以金器供佛,是种下成佛的善根;以银器供佛,是种下成阿罗汉的善根;以土器供 佛,只能得到人天安乐。不能如此一概而定。

因为:若发心狭小,即使以百年不灭的油灯供养,也只能成为暂时获得善趣安乐的因缘;而发心广大,即使以不值钱的土器供灯,也会成为超胜小乘、成办二利的殊胜善根。 那么,以金器供佛和土器供佛是否毫无差别呢?

在广大发心的摄持下,以金器供佛则好上加好,这时比以银器或土器供灯,功德更大。当然,佛不会执著供器的优劣,但凡夫会分别金器殊胜、土器下劣,因此供养的意乐、物品等众缘聚合时,随因缘的胜劣差别,果报就有相应的差别。应知,此处强调的是发心须清净、殊胜、广大,而不是 说不必以金器供养。

因此,下至以一盏灯供养,心中也要有利益一切众生的想法,必须具备发心体相的第一分,而不应狭隘地想:只为我自己、只为我的亲友或者只为本地的人们。应当心包法 界,遍缘众生,如此才能产生无量福德。

有人想:我不能利益伤害我的人,我无法利益一切众 生。

不能这样作意。修法中不能杂有世间的是非恩怨,否则根本无法成办清净、广大的善根。修行人没有必要把平等作过自己母亲的有情,分成亲怨两类。发心的时候涉及最广大地成办一切有情的利乐,是真正想利益一切有情的关键时 刻。所以,不应让偏执的心障碍平等广大的善心。

二、上品善心体相的第二分

所谓利益有情,是不是给予他们衣、食、住、行的利益呢?其实,这些利益旁生也能做到,因此成办这类的利益并不困难,也不必我们帮助,有情只要凭自身努力就能获得。那么,哪些利益是有情不知道、不行持、以自力无法成办,而需要我们帮助的呢?就是从长劫生死中彻底解脱的利益。不必说昆虫鸟兽,就连人中公认的智者仁人也无法想像的利益,就是一切众生成佛的利益。我们应当发心成办这种 利益。

或者有人会想:像我这样业障深重的凡夫,肯定无法成 就佛果。

不必这样想。譬如:一个人上午扮演魔鬼时,形像是个魔,但到下午换成天人的服饰,前面的魔又变成天人。同理,今生虽然成了下劣的凡夫身,但是数十年后必定会死亡,需要舍弃此身,所以身份是可以转变,关键是要树立起大志向,确信可以成佛。因此,下一世不一定又是下劣身,善心发得越殊胜,越能成为殊胜的身份。须知,一般的凡夫也能成就如释迦佛那样断证圆满的果位。释迦佛也曾是凡夫,甚至做过低劣的地狱众生,既然佛能由凡夫成办佛果, 我为何不能?

因此,行善时应想:一定要让众生和我同时成佛。经中说这是如船夫般的发心,以现在的话来说,是如司机般的发心。譬如一位司机,开车载十个人前往目的地,他们同乘一车、同时出发,最后也同时到达终点。同理,我们不求先于众生成佛,而是所作诸善都唯求自他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以这一目的我们行持此善。

笼统地说,这样发心也没有太大困难,但深入仔细观察,要由衷地发起广大平等的善心,才是真正的加行发心殊 胜。

有人怀疑:以这种发心能够成熟哪种果报呢?说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结果自他都未得利益,两头落空,不如只做 利己之事更保险。

其实,自利的发心并不正确。比如:为三人行善,大于为一人行善的功德;为十人行善,是为五人行善功德的两倍;为二十人行善,是为五人行善功德的四倍。依此类推,发心越广大、目标越高远,善法的功德也越大,绝不会成为 两头落空。因此,最初就应发心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

我们无始以来自私自利的习气非常严重,起心动念都是缘着自利想,做任何事先把“自己”考虑在内才放心,生怕少了“自己”就会落空。其实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才是最保险的,不杂自利的发心才是最殊胜的。

对此不必怀疑,因为这是遍知佛陀亲自体证的。佛从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之间,始终没有想过“我如何来获得自己的利益”,佛只是想“哪怕下地狱也要利益众生’’,一颗心 只考虑如何能让所有的众生获得真实的利益。

例如,释迦佛在因地转生地狱时,与同伴嘎玛热巴一起拉马车,二人因力气小拉不动,被狱卒用炽燃的兵器捶打, 感受了极大的痛苦。

那时他想:与其一起受苦,不如让我独自承受,也好让嘎玛热巴稍得安乐。于是便对狱卒说: “请把我同伴的绳子拴在我的脖子上,由我一人来拉马车。”

狱卒愤怒地说: “众生的业报都是自己承受,谁能有办法改变。’’说完便用铁锤击打他的头,结果以刚才善心的力量,顿时从地狱中解脱,生到天界。经中说这是世尊利他的开端。

世尊从那时起,就没有动过刹那的自利心,而我们从懂事到现在,全是为了一己的利益,没有发起利他的善心,甚至坐车也要抢占座位,购物排队也是挤到最前面,做任何事都要问“给我多少好处”,全是这样自私的念头。这样一心为己,至今又成就了何种功德呢?真的让自己得到了究竟的利益吗?事实上,不仅没有使自己成就出世间解脱的功德, 连来世不堕地狱、转生人天的利益也没有成办。

以佛陀这样最可靠的对境对照自己,佛陀因地一心利他,结果早已现前了大安乐的佛果,而我们一心为了自利,至今仍是这样苦恼。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所以,不要 认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会有更好的结果。

因此,发心有两个支分的体相:

一、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行此善;

二、为了使自他无有先后地成佛,我行此善。

以下再说一种更殊胜的发心。

把自己置之度外,自己成佛也好下地狱也好全然不顾,一心只考虑如何让众生成佛,这是至高无上的发心。由此,不仅不会堕恶趣,反而会最快速地成就佛道。如果不能这样 发心,也应按上述如伺发心来行持。

以这样的发心摄持,即使仅供一盏灯、磕一个头等,也 会因助伴发心极其广大,而转成极殊胜的善根。

以老母供灯为例,老母生活贫穷,她见阿阁世王燃灯供佛,从宫门外一直点到祗园精舍,心里非常感动,很想供养佛,就以自己乞讨所得仅有的两文钱,到油店买油供灯。油店老板说:你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为什么不买点粮食呢?她说:佛福田难遇,我要为后世种福。

她去佛前点灯时,考虑到油少,点不到半个晚上。就发誓: “若我未来世能(为了一切众生)成就像释迦佛般的果位,这盏油灯应当通宵不灭。”发完誓后,老母磕头离去。当晚,阿阁世王供养的油灯,有些已油尽而灭,而老母的供灯比其它灯都要明亮,而且油也燃不尽,灯光通宵不 灭。

次日清晨,目犍连尊者遵佛吩咐,次第熄灭油灯。其它油灯都被熄灭了,只有老母的供灯,连熄三次都不灭。目犍连又举袈裟来扇油灯,灯光反而更加明亮。他又以神通引来随岚风,欲吹灭油灯,灯光更加炽盛,光明上照梵天,照亮 了整个三千大干世界,处处都见这盏灯的光明。

为什么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使尽浑身本领,也熄不了一盏小油灯呢?在藏文大藏经中,佛说其中的原因是:声闻是自私自利的心,不如老母发心广大,所以熄灭不了这盏油 灯。

一般人会想:比起国王那么广大地供灯,老母只供一盏灯,不似上品供养吧!单从外境的物质上观察,老母的供物确实很少,但老母发心是为了一切有情,此发心的功德千千万万倍超过了前者。所以不是在口头,而应从内心深处生起无伪广大的善心来行善。如果实在做不到,就以相似造作的 方式来发心,这非常重要。

什么是从内心深处发心和相似造作发心呢?比如一个人长途跋涉,正饥肠辘辘时,有人请他吃饭,这时他发自内心地渴求饮食,行为也是由衷而主动,这是从内心深处发心的比喻。又有一人饭食已饱,某家请他吃饭,他也随顺,但他吃得很勉强,并不是从内心深处喜欢,这是相似造作发心的 比喻。

和比喻对应,发心也有两种:一、从内心深处猛利地发心:

一、因为听说发心的利益很大,心想: “既然功德那么大,我也发一下吧!”下至相似发起这样的心也有很大的利益。以相似造作发心的力量,来世会产生无伪的发心,而且以此发心将具有大能力,即相当于能令南赡部洲的众生都往生极乐、乃至将彼等安置于佛果的大能力。

所以,相似造作发心并不难懂,只要稍稍作意就可以发起,而且发起后也有大意义。

善法成为大还是小,关键依靠发心。比如,一串一百颗珠子的念珠,以一串为单位,算是一;以十颗为单位,算是十;以一颗为单位,算是一百。同样,供一盏灯、磕一个头,发心狭小,只是微小的善根;发心中等,就是中等的善 根;发心广大,就是广大的善根。

因为,乃至供养一盏灯等,若是为了今生和来世,就成了成办今生和来世利益的因;若为了自己解脱生死而超越轮回,就成了自己解脱的因;如果发心广大、殊胜、圆满,也成为不仅帮助六道众生,甚至可以帮助声缘阿罗汉成佛的大 善根。

能不能尽心尽力按上品善心的要求,下至以相似造作的方式真正串习,极其重要。对上品善心的修习,诸多佛菩萨、祖师大德都造了观修的次第,一般人没有实修菩提心次 第之前,按照上述这样的发心修习也可以。

有基础的修行者应从以下修法中选择一种实修:一、《普贤上师言教》中修菩提心的方法;二、 《广论》中七支因果修法;三、 《广论》中自他相换修法。这叫修习“加行 发心殊胜”。

虽然身、语、外境上的行为也是加行,但并不是最重要 的加行,关键是自己的发心。


{返回 慈航路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航路途 修行篇 第三章 五加行的重要性和作用(慈诚罗珠)
下一篇:慈航路途 修行篇 第一章 禅修引导
 慈航路途 前言
 慈航路途 上篇 宁玛派传承的简介 在西藏的显密传播
 慈航路途 上篇 宁玛派传承的简介 阿底瑜伽
 慈航路途 修行篇 第三章 五加行的重要性和作用(慈诚罗珠)
 慈航路途 上篇 宁玛派传承的简介 旧译内密三瑜伽
 慈航路途 上篇 宁玛派传承的简介 阿努瑜伽
 慈航路途 下篇 堪布格花仁波切 第六章 格花堪布的历代转世化现..
 慈航路途 上篇 宁玛派传承的简介
 慈航路途 开示篇 第四章 教言
 慈航路途 下篇 堪布格花仁波切 第二章 学习成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