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五、要义问答
 
{返回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94

要义问答                         (《大正藏》八三、二0三)

诚然,此身之无有道心与体弱多病,令人堪叹。

不营世事者,不驰走四方;虽衣食共缺,若惜身命之心不切者,未必忧虑,虽不忧虑,亦须舍弃,此世之常也。何况无常之悲充满目前,何月何日是最后之时,谁能预期?虽荣不久,有命亦忧。

一切众生,可厌者六道生死之轮回,可愿者极乐净土之菩提也。虽生天上而夸乐,有五衰退没之苦;虽生人间为国王,号令天下,然而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无一能免;纵使无有此等之苦,亦有归三恶道之怖,有心之人何不厌之?得难得之人身,遇难遇之佛教,深愿此生速求出离。

1问:所言大致如是,然如所说,无所顾虑而出家;然而心不离名利,无道心故,受人之谤,将如之何?犹胜于在家人之增长众多轮回业乎?

答:戏着尼衣、酒醉而出家之人,皆成佛道之因,古书言之。

永观上人之《往生拾因》亦言:「胜如上人之父母共同出家时,夫年四十一,妻三十三,以修行僧为师。师赞言:未至衰老,不临病患,今求出家,是为最上之善根也。」

释迦如来付法于当来导师之弥勒菩萨而言:「破戒重罪之辈,剃头染衣着袈裟者,皆付嘱于汝。」是故破戒当凭于三会得脱。经言:「在家持戒,不如出家破戒。」

诚然,生于佛法流布之世,知出离之道,肩着解脱幢相之衣,列名释氏,而不修行佛法,如入宝山空手而回也。

 

2问:诚然,出家者总为离生死至菩提之务也;然应如何行?如何愿乎?

答:道绰禅师之《安乐集》上卷云:「依大乘圣教,有二种胜法:一者圣道,二者往生净土。」

于秽土顿证佛果者,皆是圣道门也。观诸法实相而得证,行法华三昧而求六根清净,凝三密行法而求即身成佛,或求四道之果,又愿三明六通,此皆难行道也。

往生净土门者,先思往生净土,于彼土证悟成佛也,此名易行道。

离生死之道有多门,但能行之,一切皆可。

 

3问:然则,如我等愚人,应求往生净土乎?如何?

答:《安乐集》上卷云:「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往生拾因》云:「真言止观之行,道幽易迷;三论法相之教,理奥难悟。」

诚然,不堪观念、不能行法之人者,应思往生净土,则一切法门,易悟易证也。

 

4问:十方净土甚多,应求何方净土?愿往生兜率之人亦不少,如何下定决心?

答:天台大师之《止观辅行弘决》卷二之一云:「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为一准。」

又显密教法之中,专劝极乐,不可称计。

源信大师之《往生要集》以十方净土互为比较而劝西方净土,又比对兜率,举出多种胜劣,并引兜率难西方易之证据,可寻其文而阅览之。

极乐是此土缘深之净土,弥陀是我等有缘之教主,宿因故,本愿故,唯应愿求西方也。

 

5问:然则应一心愿生极乐,愿生极乐,何行殊胜?

答:善导和尚于《观经疏》<散善义>言:「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正行有五种:一者礼拜正行,二者赞叹供养正行,三者读诵正行,四者观察正行,五者称名正行。一礼拜正行者:若礼即礼拜阿弥陀佛,不杂礼余佛。二赞叹供养正行者:若赞叹供养即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不杂赞叹供养诸佛。三读诵正行者:若读诵即读诵《阿弥陀经》等三部经,不杂读诵余经。四观察正行者:若忆念观察即观察彼土二报庄严等,不杂观察余土。五称名正行者:若称名即称阿弥陀佛名,不杂称余佛。此五种为往生之正行,正行之中又有二:一者正,二者助。以称名为正业,以礼诵等名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又释言:「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故愿生极乐净土者,应一向念佛也。

 

6问:修余行不契往生乎?《法华经》卷六言:「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密教之中有决定往生之真言,诸教之中亦说往生净土之功德力。又言于秽土中成就佛果,修行具足甚难功德之教,而回向易往之极乐者,则成佛虽难,往生净土易得。又据所闻,法华与念佛为一,同时修此二法,有何妨碍?

答:《无量寿经》下卷明「三辈往生之业」,皆言「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观无量寿经》中具言诸往生行,至结论时,释尊付嘱阿难言:「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和尚解释《观经》而言:「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同经之文言:「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和尚于《观念法门》释此而言:「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然则非言修余行不能往生,善导和尚言:「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

《往生要集》之序亦言:「显密诸法,其文非一;事理业因,其行是多。利智精进之人未为难,如予顽鲁之者岂敢矣!是故依念佛一行,聊集经论要文,披之修之,易觉易行。」

此等证据宜详阅之,并非简教,而是量机。以我之力离生死者,难以精进故,专凭他力之弥陀本愿也。先德之行谊,足可效法:如道绰禅师舍圣道门入净土门,善导和尚止诸杂行,一向念佛而得三昧。净土宗祖师次第传承,今略举一二。

于日本者,源信、永观等,自宗他宗之人师,专劝念佛之一门。专杂二修之义,非今始言之,净土宗之文甚多,可详读之。

又即身得道之行,非往生极乐之教,各有所宗。善导和尚之《观经疏》<玄义分>言:「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法华经》者,观真如实相平等之妙理而取证悟,现身入五品弟子位、六根清净位,以此等为宗。

又《法华经》亦举出甚多之功德,以赞此经,最后或言「即往安乐」,或言「即往兜率天上」,此是便宜之说,非以往生为本旨;真言亦复如是。

若言法华与念佛同一,应合而修之者,即善导和尚亦曾读诵《法华经》、《维摩经》等;然而自入净土之一门以来,则一向念佛,未曾杂修余行。

加之,净土宗之祖师传承,皆劝一向称念弥陀佛名,莫杂余业。此等案之,应入专修之一行。

 

7问:欲知净土法门之教理,应读何书?

答:经典者应读《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此名净土三部经。祖师之论疏者,应读昙鸾大师之《往生论注》,道绰禅师之《安乐集》,善导和尚之《观经疏》、《法事赞》、《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此外怀感之《群疑论》、慈恩之《西方要决》、天台之《十疑论》、源信之《往生要集》等,以上人所常见也。

但,虽未读一部,若知其意而念佛,则往生何疑!

 

8问:念佛之安心,应云何知?

答:应具足三心,其三心者: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也。

一「至诚心」者:真实之心也。善导和尚《观经疏》<散善义>释言:

至者真,诚者实。真实心中厌舍此三界六道之自他依正二报,三业所修必须真实。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者,虽日夜十二时勤修,如炙头燃,亦不得往生。唯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二「深心」者:深信也。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又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仰愿深信佛语,若一切智者,百千万人来,多引经论言:「一切凡夫,念佛不得往生」,亦不起一念疑退之心,唯报云:「汝所引经论非不信之,然汝所信经论者,汝有缘之教也;我所信者,我有缘之教也。今所引经论者,通说菩萨人天等,此《观经》等三部,乃为浊恶不善之凡夫所说。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今闻汝言,唯增长我之信心。」若罗汉、辟支佛、初地、十地菩萨,遍满十方,化佛报佛辉光吐舌,言「不得往生」者,亦当报言:「一佛所说,即同一切佛说;若改释迦如来所说之教,则所制之杀生十恶等,可改可犯乎?若前佛所说虚假,则后佛所说亦是虚假。若相同者,即不可改初信之法。」永不退故,名为深心也。

三「回向发愿心」者: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极乐,决定真实心中回向,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

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

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

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

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崄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

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

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

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发愿心。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以上皆是善导和尚之释文也。

 

9问:《阿弥陀经》有「一心不乱」之文,此是称念佛名时,不可杂念余事乎?虽一声称念,因无杂念,故得一念往生,不漏一人。然而毕命为期,不杂余念之念佛,凡夫不能,故不得往生,此义如何?

答:善导和尚解释此义言:「一旦具足三心之后,犹若金刚,不为人所动乱破坏,毕命为期,名为一心。」

阿弥陀佛本愿之文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文之「至心」,相当于《观经》所言之「至诚心」;「信乐」相当于「深心」;「欲生我国」相当于「回向发愿心」。此等总括之,毕命为期而不乱名为「一心」。具此心者,若一日二日,乃至十声一声,必得往生。

凡夫之心何能不散乱?虽散乱而得往生,此方名「易行道」。《无量寿经》言:「横超五恶趣,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诚然,易往之事无过于此,若需累劫积功方得往生,则寿命短促、身亦不堪之人将如何?本愿言「乃至十念」,愿成就文言「乃至一念」念阿弥陀佛,至心回向者,即得往生彼国。

若言造恶之人不能往生者,然而《观经》言「五逆罪人往生」。

若言世下人心愚劣之时,信心浅薄难得往生者,然而《无量寿经》言:「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此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其时众生,尚不闻三宝之名,诸教隐入龙宫,一卷不存,唯有邪恶炽盛无信之众生,皆当堕恶道;以弥陀本愿、释迦大悲深故,特留此经,止住百岁。何况此时是末法之初,岂劣于万年后之众生乎?是故名为「易往」。然而遇此教者难,虽得听闻,难信故言「无人」,诚然,理应如此。

《阿弥陀经》言:「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说此事时,释迦一佛所说犹恐不信故,六方如来同心同时,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誓言:「若此事虚言者,我等所出广长之舌悉皆烂坏,终不还入于口。」此事经文、释文,甚为分明,应详知之。

又,欲成大事之时,皆有证明。说《法华经》时,多宝一佛证明;说《般若经》时,四方四佛证明;然皆不如一日七日之念佛得往生所证明之盛,此则显明释尊实以此事为最大之事也。

 

10问:已知信心相状,行之次第如何?

答:四修为根本:一者长时修,二者殷重修,亦名恭敬修,三者无间修,四者无余修。

一者「长时修」:《西方要决》云:「从初发心,乃至菩提,终无退转。」善导和尚云:「毕命为期,誓不中止。」

二者「恭敬修」:于极乐之佛法僧宝,常忆念尊重也,此《往生要集》之意也。又《要决》云:「恭敬修有五:一敬有缘圣人,二敬有缘像教,三敬有缘善知识,四敬同缘伴,五敬三宝。」

一敬有缘圣人:谓行住坐卧,不背西方,涕唾便痢,不向西方也。

二敬有缘像教:谓造西方弥陀像变,不能广作,但作一佛二菩萨亦得。教者《弥陀经》等,五色袋盛,自读教他。此之经像,安置室中,六时礼忏,香华供养,特生尊重。

三敬有缘善知识:谓宣净土教者,若千由旬、十由旬以来,并须敬重亲近供养。别学之者总起敬心,与己不同但知深敬也;若生轻慢得罪无穷。为劝众生,成善知识,必使归依西方;若住此火宅,退没难出故也。火界修道甚难故,劝归西方。弥陀净国,无造恶之地,一得往生,三学自然胜进,万行自然具足故也。

四敬同缘伴:谓同修业者,自虽障重,独业不成,要藉良朋,方能作行。扶危救厄,助力相资,同伴善缘,深相保重。

五敬三宝:佛宝者绘像木像。法宝者三乘教旨。僧宝者圣僧、菩萨、破戒之流,等心起敬,勿生轻慢。如木倾因倒曲,若有事碍,不能向西,但作向西想。

三者「无间修」:《要决》云:「谓常念佛,作往生心,于一切时,心恒想巧。譬若有人,被他抄掠,身为下贱,备受艰辛。忽思父母,欲赴归国,行装未办,由在他乡,日夜思惟,苦不堪忍,无时暂舍,不念爷娘,为计既成,便归得达,亲近父母,纵任欢娱。行者亦然,往因烦恼,坏乱善心,福智珍财,并皆散失,久流生死,制不自由;恒与魔王,而作仆使,驱驰六道,苦切身心,今遇善缘,忽闻弥陀慈父,不违弘愿,济拔群生,日夜惊忙,发心愿往。所以精勤不倦,当念佛恩,报尽为期,心恒计念,心心相续,不杂余业。」

四者「无余修」:《要决》云:「专求极乐,礼念弥陀;但诸余行业,不令杂起。所作之业,日别念佛。」

善导和尚云:「专念彼佛,专礼彼佛,专赞叹彼土一切圣众等,不杂余业。专修之人,百即百生;杂修之人,百中仅有一二。近杂缘者,自障亦障他之往生正行也。我亲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心作者,十即十生;杂修者,千中无一。」

又,善导和尚之弟子释云:「欲修西方净土之业者,四修无缺,三业不杂;废一切诸愿诸行,唯应修西方之一愿一行。」

 

11问:一切善根为魔王所碍,应如何对治?

答:所谓天魔波旬者,欺诳众生之魔也;一切行业者,凭自力故也。念佛之行者,思此身是罪恶生死凡夫,不凭自力,唯乘弥陀愿力欲往生故,魔缘不得其便。修观慧之人尚有九种之魔事;称念弥陀,本无魔事,所谓「果人清净故」,既无诳佛之魔缘,故无障碍念佛之事,此依凭他力之故也。如百丈之石置于船上,过万里之大海。又弥陀观音常来至此行者之前,二十五菩萨百重千重围绕护念,魔缘不得其便也。

 

12问:念阿弥陀佛者,灭罪多少乎?

答:《观经》言「一念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又言「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

 

13问:所言念佛者,念佛之色相乎?

答:念佛之色相光明者,观佛三昧也;念报身、观同体佛性者,智浅心狭,非我等境界。

善导和尚云:「不观相貌,唯称名字。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专劝称名。」

又和尚解释本愿之文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应速求安乐净土之往生,以弥陀观音为师。《法华经》所说之「真如实相平等」之妙理、般若经所说之「第一义空」、真言宗所说之「即身成佛」,一切之圣教,任意得悟。


{返回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六、十二问答
下一篇: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四、四条问答
 法然上人文钞 制诫篇 一、没后遗诫文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二、示或人词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六、十念法要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九、大原问答时所说之法语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七、复秀实夫人书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五、复兼实夫人书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七、无量寿经释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九、三心料简及法语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五、净土宗略钞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二七、示信寂之法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我是一个初学者,怎么思维四个共同外前行?[栏目:圣道光辉·答疑解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