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条问答 (《大正藏》八三、二二四)
1问:念佛必往生,耳虽惯闻,然不知其由。如斯五障之身,亦不被舍弃之理,请详细开示。
答:凡出生死,其行非一;然,应先愿生极乐,称念弥陀,此是释尊一代之教所普劝也。
其故者,阿弥陀佛所发之本愿言:「称念我名,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已成正觉故,称念弥陀名号之人必往生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必定迎接故,无恶业之障,无魔缘之碍。
不问男女贵贱,不分善人恶人,至心念阿弥陀佛,无不往生。
譬如重石乘船,渡万里之波而不沈。虽罪业重如石,若乘本愿船,不沈生死波,必定往生也。不可因自身之罪业,而疑本愿之不思议,此谓之他力往生。
若自力出生死者,需断尽烦恼,生净土至菩提,此如徒步行于险路也。
2问:罪业虽重,持智慧灯,破烦恼闇者,如是愚痴之身,虽相续造罪而不偿;然以何消此罪业乎?如是思惟,如何?
答:唯信佛语而不疑者,以佛之力而往生也。
如前所喻,若乘船者,明盲之人,共到彼岸。
虽有智慧目,不念佛者,不契愿力;
虽愚痴暗钝,能念佛者,乘佛愿力。
念佛之人,弥陀光明常照不舍,不遇恶缘,临终必得正念而往生也。
是故,不依自身智慧之有无,而定往生之得否;唯依深信之心也。
3问:舍世出家之人,专念佛故,易得往生也。如我之身者:朝朝暮暮,所作皆为名利;昨日今日,所思悉是利养。如是之人,所念之佛,如何可与佛心相契乎?
答:犹如净摩尼珠投于浊水,以珠力用,其水澄清。众生之心,常染名利,污如浊水;若投念佛之摩尼珠,心罪自清,必得往生,念佛之力也。
非清净我心,除此业障之后方念佛;唯常念佛,其罪则灭。是故,在家往生之实例,古来甚多。勿虑心之不静,应深凭佛力,专念佛名。
4问:念佛者,有劝多念之人,有不如此之人,应何从乎?
答:在家之人,常亲恶缘,若不多念,徒过日夜,岂不空寂!凡夫随缘易退故,不论他人如何,总宜勤勉,是故处处多言「念念相续不忘」。
5问:「念念不忘」者,自身难契;又虽手持念珠,心唯妄想。此之念佛,岂非难契往生之业乎?
答:所言「念念不忘」者,随人根器之劝导语故,视自己身心所能而行之。
又,念佛之时有恶业之念者,一切凡夫之癖也;然而,但有往生之志而念佛者,决无障碍也。譬如父子之亲,虽少有违背,父子之亲不变,依然父子也。
虽愿生极乐,称念名号,然凡夫故,贪瞋烦恼常起;然而念佛往生之约束不变,必得往生也。
6问:如斯之易得往生者,念佛之人皆应往生;然而,愿往生者多,念佛人亦不少,而往生者稀,何以故?
答:人之心思不现于外,故难断邪正。然而《观经》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因不具此心故,虽念佛不得往生。言「三心」者: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也。
初,「至诚心」者:释为「真实心」者,内外相应之心也。作任何事,若不真实则不能成。不厌秽土而现厌秽土之相,不欣净土而现欣净土之状,嫌其内外不相应,劝以真实心厌秽土、欣净土也。
次,「深心」者:信「弥陀本愿」之心也。我虽恶业烦恼之身,闻「以弥陀愿力必得往生」之道理,深信无疑之心也,不因有人多所妨碍、憎嫉、遮障而动摇,谓之「深信」也。
次,「回向发愿心」者:回向自己所修愿生极乐之心也。莫思以我行之力、我心之贤得往生,应信依弥陀愿力之不思议,使不能往生之人亦得往生;临命终时,佛必来迎。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受一切破坏;此心深信,彻至临终者,十人即十人往生,百人即百人往生也。若无此心,则虽念佛,今生难得往生,成为远缘。起此心者,自己知之,外人不识。
7问:非不愿往生,虽愿往生而心不勇猛;非嫌厌念佛,虽念佛而漫然过日。如是之身,难言具足三心,如此则今度之往生无望乎?
答:虽愿生净土而不猛,虽称念名号而心倦,如此悲叹者,非无往生之志也;若无此志者,则倦亦不叹,不猛亦不悲也。如叹道急而足迟,若道不急,则亦不叹也。
又,有言「好乐者自然发心」故,渐渐增进,必得往生。有平生造十恶五逆之人,临终始遇善知识而往生;何况愿往生念佛名而悲叹此心不猛之人,佛亦怜愍,菩萨亦守护,消除障碍,遇知识得往生也。
8问:念佛之行者,应常如何思惟乎?
答:或时思惟世间无常,知人生在世不久。
或时思惟弥陀本愿,知临终必蒙迎接。
或时思惟人身难得,徒然过日实可悲;轮回六道,得人身者,犹如梵天垂丝穿大海底之针孔。
或时思惟,遇难遇佛法,今生不植出离业,更期何生!一堕地狱,虽经阿僧祇劫,不闻三宝之名,何况欲得深信乎!
或时庆喜自身之宿善,不论贤愚,人类虽多,信佛法愿生净土之行人稀少;迄至信受,甚为难得。诽谤憎恶者,造恶道之因。然则,信之、贵之,乘佛力、愿往生者,此皆宿善之使然,非唯今生之勤也,应深喜往生期至。
如是之事,逢缘触境思惟之。
9问:如斯愚痴身,未读圣教,唯多恶缘;以何方法,守护此心,增长信心?
答:其法非一。或见人之苦而推量三途之苦,或见人之亡而觉悟无常之理,或常念佛以励此心,或常近善友反省此心。人多因恶缘而起恶心故,应远离恶缘,亲近善缘。此等方法非一,可随其时而推量。
10问:或言念佛以外之余善,非往生之业故,不可修之,然乎?
答:譬如人行道上,主人一人,随从甚多。往生业之中,念佛者主人也,余善者随从也,不可因随从之余善而嫌之。
11问:因本愿不嫌恶人,故人好造恶业,如何?
答:佛虽不舍恶人,然好造恶业者,非佛弟子。一切佛法无不制恶;然愚痴凡夫,虽欲制恶而未必能制,故劝念佛以灭其罪也。若谓自身难制,佛加罪咎者,甚为谬误也。我身不能止恶故,弥陀慈悲不舍,消灭此罪,前来迎接。所言唯造恶业者,皆非佛法所谈也;如父母于一切子女,悉皆平等慈爱,而子女之中,有善有恶;虽平等慈爱,然于行恶之子,则怒目杖责以诫之。
闻佛之慈悲广大,而欲造罪者,亦漏于佛之慈悲也。
若知恶人亦不舍之本愿,则于佛之知见,愈觉自己之可悲、可耻。
若谓有父母之慈悲,而于父母之前行恶者,父母欢喜乎?虽不舍而叹,虽哀愍而憎,佛亦如是。
12问:凡夫之心无不念恶,此恶不现于外者,不耻于佛,而耻于人故也。可任凭此心而行乎?
答:人之欲得归依而饰外者,亦有获罪咎之人。为忍恶故,虽有心念,抑制不现于外者,即是耻于佛之心也。不论如何,应忍恶而行念佛,若不如此,临终正念亦难。应常思临终,每于卧时行十念,此则寤寐不忘念佛之谓也。
凡世间、出世,道理不违。但有此心,则能孝顺父母,忠事主君,厌恶事,好善事。
闻弥陀本愿不舍恶人,则知何况善人更蒙佛之欢喜。
闻一念十念亦蒙佛之来迎,则知何况百念、千念。
故应视身心之所能而行之,勿因自身根器下劣,而疑佛之引接。
虽期望七、八十岁之长年,亦如梦幻一场,何况老少不定,故不可必期长生。然亦勿有期待死后之心,唯应一向念佛,其理非一。
每见此问答,应思常念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