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八、复秀实书
 
{返回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98

复秀实书                       (《大正藏》八三、二一0中)

先,「具足三心,必得往生。」诚然,仅闻此语,不知是何种心,而种种思量。然而,若依善导和尚之意,则容易领解;虽无学习根性之无智愚人,或理解力弱之女人,决无不能具足之心。但真欲往生而念佛之人,则自然具足三心也。何以故?言「三心」者,《观无量寿经》言: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然而,依善导和尚之意,初言「至诚心」者,「真实心」也。言「真实」者,无内虚外饰之心也,亦即《观经疏》云:「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此释之意者,内愚而思外现智者之相;内造恶,而外现善人之相;内懈怠,而外现精进之相,无实之心也。内外皆实而无假饰之心,名为「至诚心」也。

二者「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深信何事乎?具诸烦恼,造多恶业、无余善根之凡夫,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若百年、若四五十年、若一二十年,乃至一二年,始自欲往生之时,直至临终不退转;若七日一日、十声一声,或多或少,称名念佛之人,决定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名为「深心」也。

然而,多有愿往生之人,虽称念本愿名号,因惧于内心妄念常起,外相亦少余善,而自觉卑下,以为往生不定,此已怀疑佛之本愿矣!

是故善导和尚遥顾未来行者之留有此疑,为除此疑,而劝决定心故,详细解释「具足烦恼、造诸恶业、善根薄少、未能开悟之凡夫,乃至一声称念,必得往生」之理。

纵有多佛,遍满空中,辉光吐舌,一一说言:「造罪凡夫之念佛往生,虚妄之事,不可信也。」亦不因此起一念惊疑之心。何以故?阿弥陀佛未成佛之昔,誓言:「若我成佛,称我名号,乃至十声一声,若不生者,我不成佛。」其愿不虚,今已成佛,应知:称其名号之人,必得往生。

又,释尊出现于此娑婆世界,为一切众生,说彼阿弥陀佛之本愿,劝念佛往生;又,六方诸佛证诚其说。此外,若有任何之佛,与此诸佛相违,而言「凡夫念佛,不得往生」,亦不因此而惊动,信心坏失,心生疑惑。何况任何诸佛,皆无此说,何况辟支佛等乎!

善导和尚如是详细解释,何况此时凡夫之言说障碍乎!如何优秀之人,皆难胜于善导和尚之深明往生之道也。

善导和尚非普通凡夫,是阿弥陀佛化身也。阿弥陀佛为弘扬自己本愿,广度众生往生,权现人身,名为善导,故其言教,等同佛说。何况其所垂迹,现生获得三昧,亲睹净土庄严,蒙佛接见,直闻佛之言教。凡欲思本地,欲寻垂迹,皆应仰信善导和尚之言教也。是故,不论烦恼多少,不论罪障轻重,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应于此声,当思决定往生。决定心即名为深心,具此信心者,决定往生也。总之,不论如何,于念佛往生之事无疑,名为「深心」也。

三者「回向发愿心」,此并无别义,自己所修之行,一向回向愿往生也。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善导和尚之释也。虽有真实心,亦不虚饰外貌,若疑弥陀本愿者,是欠深心之人也。虽不疑本愿,而内外虚假者,是欠至诚心之人也。虽具此二心,若无愿生极乐之心者,是欠回向发愿心之人也。三心分之,似乎各别;总之,发真实心,深信本愿,愿生极乐,名为三心具足之心也。

诚然,如是简单之心亦不具足者,何能完成往生之大事乎!若言此心,甚易具足;然非言若不如是领解,则不能具足三心。虽不知三心之名,亦能具此三心;亦有知之甚详,而未能当下具足。是故,虽予解说,尚且不知之人中,唯专念佛而得往生之事,自古相传;此皆不知三心之名,而具三心之人也。

亦有多年念佛之人,临终劣相者,此即前面所言,虚饰外貌,唯欲令人赞为念佛人,内心未深信本愿,亦非真实愿生极乐故,应如是知。是以,不具此三心故,既临终劣相,亦不得往生也。然,不可因如此之言,即以为往生甚难,切不可作此想。

不思定「一定往生」之心,即是欠缺「深心」,而无往生之心故,更应作一定之想。真有愿生之志,不疑弥陀本愿而念佛者,临终无颠倒之事也;其故者:佛之来迎,正为临终正念故也。不知此理之人,皆以为临终正念念佛时,佛即来迎;此既不信佛愿,亦不知经文也。

《称赞净土经》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平时常念佛故,临终佛必来迎;见佛现前,即住正念。然而,以为平生念佛徒然,唯无理祈求临终正念之人,甚为谬误之事也。

是故,信弥陀本愿之人,不可先有怀疑临终之心,唯应更至心于日常之念佛。何时佛愿唯誓迎接临终方念佛之人乎?临终念佛往生之人,乃是日常既无往生之愿,亦不念佛之造罪恶人,临终始遇善知识之劝导,念佛而往生,《观经》已言之。本来念佛之人,不别作临终之准备;应思佛之来迎一定故,临终正念亦是一定也。

又,有人言:「虽造罪之人亦能念佛往生,何况诵《法华经》等而又念佛,有何妨碍乎!」京都亦多有人作如是言。此乃他宗之言论,不必评其是非;有谬误者,当慎妨之。

净土宗之宗旨,善导和尚《观经疏》释言:往生之行,大分为二: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正行者:一、读诵正行,即是读诵《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三部经。二、观察正行,即是观极乐依正二报之庄严。三、礼拜正行,即是礼拜阿弥陀佛。四、称名正行,即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五、赞叹供养正行,亦是赞叹供养阿弥陀佛。此名「五种正行」,若赞叹与供养分为二,即是六种正行。

又言:「就此正行,合为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又言:「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念佛以外之礼拜、读诵、观察、赞叹供养等者,为令专于念佛之助业也。

然则,除正定业与助业,此外之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六度万行,读诵法华,修持真言,如是诸行,悉皆名为「杂行」。

修前之正行者,名为专修之行者;修后之杂行者,名为杂修之行者。又判此二行之得失谓之:「若修前之正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若行后之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名为疏杂之行。」疏于极乐之行也。

又解释言:「专修之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弥陀本愿得相应故,不违释尊之教故,随顺恒沙诸佛之语故。杂修之人,百人稀得一二人往生,千人稀得五三人往生。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弥陀本愿不相应故,与释尊之教相违故,不顺诸佛之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念间断故,与名利相应故,自障障他故,乐近杂缘,障往生之正行故。」是故深信善导和尚而入净土宗之人,应一向专修正行。

若背善导和尚之教,欲修余行之人,各随所习,不用言其是非。然,善导和尚所劝之行不可置之,而略加所不劝之行;所劝之行,尚且懈怠,而加未劝之行,诚然不可。

亦不可闻信异学异见之人种种言论,唯应一向随顺善导和尚所劝,更勤于一定往生之念佛。念佛以外之行,虽于往生无障,然所闻乃不定往生之故,于修一定往生行之时间,加入不定往生之业,岂非有损乎?应深思之。

然,虽如是言,非谓添加杂行之人永难往生。不论如何,修余行之人,不可轻视、非难,其罪甚重;应当谨慎,不可有侮辱杂行人之心;不论如何,不可轻论人之善恶。又,本来有志于此门而可劝之人,则应努力劝之。

决不可与解行不同之人相论,虽博学多智之人,于此亦慎而避之;何况以汝身份,甚为不宜。于汝自身,首先,应思切愿往生,勤于念佛;往生之后,速还裟婆,救度世人。‧‧‧‧‧

三月十日                     源空


{返回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九、复正如书
下一篇: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七、复秀实夫人书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一二、往生净土用心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五、净土宗略钞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二、一枚起请文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九、大原问答时所说之法语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六、复鐮仓之禅尼书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五、一纸小消息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二、念佛往生义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八、念佛法语(二)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九、复正如书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二六、示随莲之法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 05.忿怒品[栏目:第一卷]
 生活中的观照[栏目:黄国达居士]
 福无厌足[栏目:法音集·佛教典故]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汤一介)[栏目:禅宗思想研究]
 99 菩提本无树[栏目:大机大用]
 七十七、何为解行相应?[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漫说《杂阿含》(卷四)~L 第101(人间经):本经所阐述的是佛陀的庄严相好(千辐轮相)。[栏目:界定法师]
 《乐道》六加行[栏目:经论著作]
 近现代佛教文教弘法事业的开展[栏目:体恒法师]
 第八章 阿姜念 内观的开发[栏目:当代南传佛教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